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轮复习教案《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二轮复习教案《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二轮复习教案《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二轮复习教案《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专题一 集合、函数与导数

专题一第一讲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一、

1、(1)已知集合M={a 2, a+1,-3}, N={a -3, 2a -1, a 2+1}, 若M ∩N={-3}, 则a 的值是

(2) 已知集合A={x|-2≤x ≤7},B={x|m+1

y

a x -

=1,a>0,b>0},当A ∩B 只有一个元素时,a,b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

[解析]:(1) M ∩N={-3}∴∈-3 N={a -3, 2a -1, a 2+1}

若a -3=-3, 则a=0,此时M={0,1,- 3} ,N={- 3,- 1,1} 则 M ∩N={-3,1}故不适合 若2a -1=-3,则a= - 1,此时M={1, 0,- 3}, N={- 4,- 3, 2} 若a 2+1=-

3,此方程无实数解 1-=∴a

(2)∵A ∪B=A ,∴B ?A,又B ≠?,∴??

?

??-<+≤--≥+12171221m m m m 即2<m ≤4

(3) 由A ∩B 只有1个交点知,圆x 2+y 2=1与直线b y

a

x -=1相切,则1=22b

a a

b +,即

ab=

2、已知集合{})2(,,,,321≥=k a a a a A k 其中),,2,1(k i Z a i =∈,由A 中的元素构成两个相应的集合(){}A b a A b A a b a S ∈+∈∈=,,,,(){}A b a A b A a b a T ∈-∈∈=,,,,其中()b a ,是有序实数对,集合T S 和的元素个数分别为n m ,.若对于任意的

A a A a ?-∈,总有,则称集合A 具有性质P .

(1)检验集合{}3,2,1,0与{}3,2,1-是否具有性质P ,并对其中具有性质P 的集合写出相应的集合T S 和;

(2)对任何具有性质P 的集合A ,证明:()2

1-≤

k k n ; 解析:(1)解:集合{}3,2,1,0不具有性质P ,{}3,2,1-具有性质P ,其相应的集合T S 和是

()(){}()(){}3,2,1,2,1.3,3,1-=--=T S ;

(2)证明:首先由A 中的元素构成的有序实数对共有2k 个,因为

()T a a A i i ∈∈,,0),,2,1(k i =,又因为当A a A a ?-∈时,,

所以当()()T a a T a a i j j i ?∈,,时,

),,2,1(k i =,于是集合T 中的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121212-=-=

k k k k n ,即()2

1-≤

k k n . 3、对于函数()f x ,若()f x x =,则称x 为()f x 的“不动点”;若()()f f x x =,则称x 为()f x 的“稳定点”.函数()f x 的“不动点”和“稳定点”的集合分别记作A 和B.

(1)若A t ∈,求证:B t ∈.

(2)若()()21,f x ax a R x R =-∈∈且A B 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析:(1)因为t A ∈则(),f t t =

()()f f t f t t ==????即t B ∈

(2)A 中元素是方程()f x x =即21ax x -=的实根。由A φ≠知0a =或0140

a a ≠??

?=+≥?即1

4

a ≥-。B 中元素是方程()22342211,210a ax x a x a x x a --=--+-=即的实根。由

A B ?知上述方程左边含有一个因式21ax x --,所以方程可化为

()()2

22110ax

x a x ax a --+-+=,因此,要A =B ,则只需方程2210a x ax a +-+=①

没有实根,或①实根就是方程210ax x --=②的实根,若①无实根则

()22410a a a ?=--<解得:3

4

a <;若①有实根,且①的实根是②的实根,联立方程①②解得34a =

,故a 的取值范围是13,44??-????

. 4、(1)已知命题"1

,:"x

x R x p >

∈?+,命题p 的否定为命题q ,则q 是“ ”;q 的真假为 (填真或假).

(2)设原命题:“若2a b +≥,则a,b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则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情况是: 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 ;原命题的逆命题为 .

解析:(1)q :“x

x R x 1

,≤

∈?;假. (2) 真;假. 5、(1)若"a b c d ≥?>"和"a b e f

(2) 一元二次方程2210,(0)ax x a ++=≠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解析]:(1)充分非必要条件

(2)一元二次方程2210,(0)ax x a ++=≠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01

<-a

,即0>a 而0>a 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1a > 6、设数列}{n a 、}{n b 、}{n c 满足:2+-=n n n a a b ,2132++++=n n n n a a a c (n=1,2,3,…), 证明:}{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 c 为等差数列且1+≤n n b b (n=1,2,3,…) 必要性,设是{a n }公差为d 1的等差数列,则

b n+1–b n =(a n+1–a n+3) – (a n –a n+2)= (a n+1–a n ) – (a n+3–a n+2)= d 1– d 1=0 所以b n ≤b n+1 ( n=1,2,3,…)成立。

又c n+1–c n =(a n+1–a n )+2 (a n+2–a n+1)+3 (a n+3–a n+2)= d 1+2 d 1 +3d 1 =6d 1(常数) ( n=1,2,3,…)

所以数列{c n }为等差数列。

充分性: 设数列{c n }是公差为d 2的等差数列,且b n ≤b n+1 ( n=1,2,3,…) ∵c n =a n +2a n+1+3a n+2 ① ∴c n+2=a n+2+2a n+3+3a n+4 ②

①-②得c n –c n+2=(a n –a n+2)+2 (a n+1–a n+3)+3 (a n+2–a n+4)=b n +2b n+1+3b n+2 ∵c n –c n+2=( c n –c n+1)+( c n+1–c n+2)= –2 d 2

∴b n +2b n+1+3b n+2=–2 d 2 ③ 从而有b n+1+2b n+2+3b n+3=–2 d 2 ④

④-③得(b n+1–b n )+2 (b n+2–b n+1)+3 (b n+3–b n+2)=0 ⑤ ∵b n+1–b n ≥0, b n+2–b n+1≥0 , b n+3–b n+2≥0, ∴由⑤得b n+1–b n =0 ( n=1,2,3,…),

由此不妨设b n =d 3 ( n=1,2,3,…)则a n –a n+2= d 3(常数). 由此c n =a n +2a n+1+3a n+2= c n =4a n +2a n+1–3d 3 从而c n+1=4a n+1+2a n+2–5d 3 ,

两式相减得c n+1–c n=2( a n+1–a n ) –2d 3

因此1132311

()22

n n c c a a c c d d d ++-=-+=+(常数) ( n=1,2,3,…)

所以数列{a n }公差等差数列。 三、作业

1、已知全集为U R =集合{}

10,111x P x Q x x x ?+?

=≤=-≥??-??

,则=?P Q C U )( 解析:因为

1

0111

x x x +≤?-≤<-所以{}11P x x =-≤<又因为1102x x -

2、设集合{|29},{|123}A x x B x a x a =<<=+<<-若B 是非空集合,且()B A B ?则实

数a 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利用数轴可得:64≤

3、设集合{}{}

1,2M x x N x x =>=<那么“x M x N ∈∈或”是“x M N ∈”的

条件.

解析:因为,x M

N x M x N x M x N x M N ∈?∈∈∈∈?∈或但或

所以为:必要不充分条件

4、若命题p:“m R ?∈,使方程2

10x mx ++=有实数根”,则“p ?”形式的命题是 。 解析:因为存在性命题的否定形式是全称命题

所以p ?:m R ?∈使方程2

10x mx ++=无实数根

5、函数f(x)=?

??∈-∈,,,,M x x P x x 其中P ,M 为实数集R 的两个非空子集,又规定f(P)={y|y=f(x),x ∈P},

f(M)={y|y=f(x),x ∈M}.给出下列四个判断:

①若P ∩M=?,则f(P)∩f(M)=?; ②若P ∩M ≠?,则f(P)∩f(M) ≠?; ③若P ∪M=R ,则f(P)∪f(M)=R ; ④若P ∪M ≠R ,则f(P) ∪f(M)≠R. 其中正确判断有 .(写出所有正确的序号)

[解析]:①②③④错

若P={1}, M={- 1}则f(P)={1},f(M)={1} 则f(P)∩f(M) ≠?故①错 若P={1,2}, M={1}则f(P)={1,2},f(M)={1}则f(P)∩f(M) =?故②错

若P={非负实数},M={负实数}则f(P)={ 非负实数},f(M)={ 正实数} 则f(P) ∪f(M)≠R. 故③错

若P={非负实数},M={正实数}则f(P)={ 非负实数},f(M)={ 负实数} 则f(P) ∪f(M)=R. 故④错 6、已知()221

:12,:21003

x p q x x m m --

≤-+-≤>,若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l :由2

2

210x x m -+-≤,11m x m -≤≤+。 所以q ?:{}

11,0A x x m x m m =>+<->或由1

123

x --

≤得210x -≤≤。所以{}:210p B x x x ?=<>或。

因为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q p ??? p q ???即A B ?所以123

110900m m m m m m -≤-≥????

+≥?≥????>>??

所以9m ≥,故m 的取值范围是[)9,+∞

解法2:因为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q 是p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由

22210x x m -+-≤得11(0)m x m m -≤≤+>。所以{}:11,0q Q x m x m m =-≤≤+>又由

1123x --≤得210x -≤≤,所以{}:210p P x x =-≤≤。由已知得P Q ?所以0

12110

m m m >??-≤-??+≥?

解得9m ≥

7、设A={(x,y)|y 2-x -1=0},B={(x,y)|4x 2+2x -2y+5=0},C={(x,y)|y=kx+b},是否存在k 、b ∈N ,使得(A ∪B)∩C=?,证明此结论

解 ∵(A ∪B)∩C=?,∴A ∩C=?且B ∩C=?

∵???+=+=b

kx y x y 12 ∴k 2x 2+(2bk -1)x+b 2-1=0 ∵A ∩C=?

∴Δ1=(2bk -1)2-4k 2(b 2-1)<0 ∴4k 2-4bk+1<0,此不等式有解, 其充要条件是16b 2-16>0, 即 b 2>1 ①

∵?

??+==+-+b kx y y x x 052242

∴4x 2+(2-2k)x+(5+2b)=0

∵B ∩C=?,∴Δ2=(1-k)2-4(5-2b)<0 ∴k 2-2k+8b -19<0, 从而8b<20, 即 b<2 5 ②

由①②及b ∈N ,得b=2代入由Δ1<0和Δ2<0组成的不等式组,得

??

???<--<+-032,

01842

2k k k k ∴k=1,故存在自然数k=1,b=2,使得(A ∪B)∩C=?

8、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且不为0,a 1和d 均为实数,它的前n 项和记作S n ,设集合

A={(a n ,

n

S n )|n ∈N *},B={(x,y)|41

x 2-y 2=1,x,y ∈R }

试问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1)若以集合A 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则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A ∩B 至多有一个元素;

(3)当a 1≠0时,一定有A ∩B ≠

解 (1)正确 在等差数列{a n }中,S n =2)(1n a a n +,则21

=n S n (a 1+a n ),这表明点(a n ,n

S n )的坐标适合

方程y 21=(x+a 1),于是点(a n , n

S n )均在直线y=21x+21

a 1上

(2)正确 设(x,y)∈A ∩B,则(x,y)中的坐标x,y 应是方程组???????=-+=14

12121221y x a x y 的解,由方程组消去y 得 2a 1x+a 12=-4(*),当a 1=0时,方程(*)无解,此时A ∩B=?;当a 1≠0时,方程(*)只有一个

解x=1

2

124a a --,此时,方程组也只有一解???

?

???-=--=12112

14424a a y a a y ,故上述方程组至多有一解 ∴A ∩B 至多有一个元素

(3)不正确 取a 1=1,d=1,对一切的x ∈N *

,有a n =a 1+(n -1)d=n>0,

n

S n

>0,这时集合A 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其横、纵坐标均为正,另外,由于a 1=1≠0 如果A ∩B ≠?,那么据(2)的结论,

A ∩

B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x 0,y 0),而x 0=52

2412

1-=--a a <0,y 0=4

3201=+x a <0,这样的(x 0,y 0)?A,产生矛盾,故a 1=1,d=1时A ∩B=?,所以a 1≠0时,一定有A ∩B ≠?是不正确的

专题一 集合、函数与导数

专题一第一讲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二、

1、(1)已知集合M={a 2, a+1,-3}, N={a -3, 2a -1, a 2+1}, 若M ∩N={-3}, 则a 的值是

(2) 已知集合A={x|-2≤x ≤7},B={x|m+1

y

a x - =1,a>0,b>0},当A ∩B 只有一个元素时,a,

b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

2、已知集合{})2(,,,,321≥=k a a a a A k 其中),,2,1(k i Z a i =∈,由A 中的元素构成两个相应的集合(){}A b a A b A a b a S ∈+∈∈=,,,,(){}A b a A b A a b a T ∈-∈∈=,,,,其中()b a ,是有序实数对,集合T S 和的元素个数分别为n m ,.若对于任意的

A a A a ?-∈,总有,则称集合A 具有性质P .

(1)检验集合{}3,2,1,0与{}3,2,1-是否具有性质P ,并对其中具有性质P 的集合写出相应的集合T S 和;

(2)对任何具有性质P 的集合A ,证明:()2

1-≤k k n ;

3、对于函数()f x ,若()f x x =,则称x 为()f x 的“不动点”;若()()f f x x =,则称x 为()f x 的“稳定点”.函数()f x 的“不动点”和“稳定点”的集合分别记作A 和B.

(1)若A t ∈,求证:B t ∈.

(2)若()()21,f x ax a R x R =-∈∈且A B 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4、(1)已知命题"1

,:"x

x R x p >

∈?+,命题p 的否定为命题q ,则q 是“ ”;q 的真假为 (填真或假).

(2)设原命题:“若2a b +≥,则a,b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则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情况是: 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 ;原命题的逆命题为 .

5、(1)若"a b c d ≥?>"和"a b e f

(2) 一元二次方程2210,(0)ax x a ++=≠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6、设数列}{n a 、}{n b 、}{n c 满足:2+-=n n n a a b ,2132++++=n n n n a a a c (n=1,2,3,…), 证明:}{n a 为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 c 为等差数列且1+≤n n b b (n=1,2,3,…)

三、作业

1、已知全集为U R =集合{}

10,111x P x

Q x x x ?+?

=≤=-≥??-??

,则=?P Q C U )( . 2、设集合{|29},{|123}A x x B x a x a =<<=+<<-若B 是非空集合,且()B A B ?则实

数a 的取值范围是

3、设集合{}{}

1,2M x x N x x =>=<那么“x M x N ∈∈或”是“x M N ∈”的

条件.

4、若命题p:“m R ?∈,使方程2

10x mx ++=有实数根”,则“p ?”形式的命题是 . 5、函数f(x)=??

?∈-∈,

,,

,M x x P x x 其中P ,M 为实数集R 的两个非空子集,又规定f(P)={y|y=f(x),x ∈P},

f(M)={y|y=f(x),x ∈M}.给出下列四个判断:

①若P ∩M=?,则f(P)∩f(M)=?; ②若P ∩M ≠?,则f(P)∩f(M) ≠?; ③若P ∪M=R ,则f(P)∪f(M)=R ; ④若P ∪M ≠R ,则f(P) ∪f(M)≠R. 其中正确判断有 .(写出所有正确的序号) 6、已知()221

:12,:21003

x p q x x m m --

≤-+-≤>,若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7、设A={(x,y)|y 2-x -1=0},B={(x,y)|4x 2+2x -2y+5=0},C={(x,y)|y=kx+b},是否存在k 、b ∈N ,使得(A ∪B)∩C=?,证明此结论

8、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且不为0,a 1和d 均为实数,它的前n 项和记作S n ,设集合

A={(a n ,

n

S n )|n ∈N *},B={(x,y)|41

x 2-y 2=1,x,y ∈R }

试问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1)若以集合A 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则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A ∩B 至多有一个元素;

(3)当a 1≠0时,一定有A ∩B ≠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 内容地位 本节为(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6章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 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 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 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 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 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导他们 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 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 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 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任务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已对必修1,必修2,选修3-1及部分选修3-2内容进行了复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将选修3-2剩余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内容进行基础复习,并将前一阶段中较为凌乱的、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建立起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该阶段也称为全面综合复习阶段。 二、复习措施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加强近年高考信息的研究。正确定位复习难度; 2.专题复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第二轮复习时间大致在6-8周,需合理安排 复习时间; 3.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以练代讲,练后点评、自学补漏的方法为主; 4.高频考点详讲,反复多练,注重方法、步骤及一般的解题思维训练; 5.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集体备课,平时多交流,多听课,多研究课堂教学; 6.特别关注临界生。发现临界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帮助其分析解 决; 7.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需灵活变通,有些高频考点的内容难度太大时,可 采取不讲、少讲或降低要求的做法,争取得步骤分。将节省的时间用在其他基础内容的复习上。 三、措施细则 1.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打破章节界限,对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实 行专题复习。设置专题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2种: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专题和以题型设置专题。 ①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 ②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问题是高考热点。复习 中,应注重多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守恒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③场:电场、磁场是中学物理重点内容之一。应加强对力、电综合问题、联系 实际问题等高考热点命题的复习。 ④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棒在 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⑤图象问题:学生要具有阅读图象、描述图象、运用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串、并联电路规律与电学实验的综合: 2.抓好审题、规范和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应试能力 审题能力: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 表达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物理解题的规范性,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字母和方程书写要规范,解题步骤要规范齐全,结论的正确表达等等。 3.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难度不是很大,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看懂、看透,绝对不能留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等,因为大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9高考物理二轮复习重点及策略 一、考点网络化、系统化 通过知识网络结构理解知识内部的联系。因为高考试题近年来突出对物理思想本质、物理模型及知识内部逻辑关系的考察。 例如学习电场这章知识,必须要建立知识网络图,从电场力和电场能这两个角度去理解并掌握。 二、重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够重视错题本的建立,都是在最后关头才想起要去做这件事情,北京新东方一对一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同时也要求学生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三、跳出题海,突出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

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 四、提升解题能力 1、强化选择题的训练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在选择题上的失手将使部分考生在高考中输在起跑线上,因为选择题共48分。所以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盛海清老师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会的题目都拿到分数,不错过。 2、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应试能力 2019年北京高考命题将加大落实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力度,更加注重通过对解题过程和物理思维方法的考查来甄别考生的综合能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物理运动过程、条件、特征,要有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条件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在处理复杂物理问题是一般要定性分析可能情景、再定量分析确定物理情景、运动条件、运动特征。 如物体的平衡问题在力学部分出现,学生往往不会感到困难,在电场中出现就增加了难度,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在电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

专题定位 本专题解决的是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问题.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有:①对各种性质力特点的理解;②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应用.考查的主要物理思想和方法有:①整体法和隔离法;②假设法;③合成法;④正交分解法;⑤矢量三角形法;⑥相似三角形法;⑦等效思想;⑧分解思想. 应考策略 深刻理解各种性质力的特点.熟练掌握分析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各种方法. 1. 弹力 (1)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F =kx 计算;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2)方向:一般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 摩擦力 (1)大小: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静摩擦力0

(1)大小:F洛=q v B,此式只适用于B⊥v的情况.当B∥v时F洛=0. (2)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垂直于B、v决定的平面,洛伦兹力总不做功.6.共点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F合=0或F x=0,F y=0. (3)常用推论:①若物体受n个作用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n-1) 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②若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则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 1.处理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确定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巧选研究对象(整体法或隔离法)→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或作讨论. 2.常用的方法 (1)在判断弹力或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确定方向时常用假设法. (2)求解平衡问题时常用二力平衡法、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图解 法等. 3.带电体的平衡问题仍然满足平衡条件,只是要注意准确分析场力——电场力、安培力或洛伦兹力. 4.如果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和磁场三者组成的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则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F洛⊥v. 题型1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例1如图1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P,左侧是光滑圆弧面,一根轻绳跨过物体P 顶点上的小滑轮,一端系有质量为m=4 kg的小球,小球与圆心连线跟水平方向的夹角θ=60°,绳的另一端水平连接物块3,三个物块重均为50 N,作用在物块2的水平力F=20 N,整个系统平衡,g=10 m/s2,则以下正确的是() 图1 A.1和2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 B.2和3之间的摩擦力是20 N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 【篇一:教师招聘测试: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试讲经验交 流】 教师招聘测试: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试讲经验交流 对于高中理科学生来言,生物对于理性思维的考生来说不好理解的,之前我们对和生物的定义是理科,但对于生物单纯的学科来说,生 物其实是文科。所以对于对于理科学生来说,高中生物还是比较难得,生物对学生的定义理解和知识性的抽象思维都是很大的考验。 今天我们来交谈一下在生物试讲中的一个有氧呼吸的一个过程,首 先介绍一下本篇教材,开始介绍了细胞呼吸的一个定义,接下来又 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形式,来告诉学生细胞是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个是这探究就是课文的一个导入,之后,讲解了有氧呼吸的一个 过程以及反应场所,以及无氧呼吸的一个过程以及反映场所。 接下来,我们谈谈一下对于学生十分钟试讲的一个教学选择,对于 这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告诉学生atp是如何产生的,针对内容的选择,我们要选择有内容要有难度,还有考生本身对着这块知识有十 分的了解,自己能把控的了的。有氧呼吸核无氧呼吸来对比,有氧 呼吸反应更加复杂,而且知识点更多,但有氧呼吸有相对考生老的 基础知识的储备考验还不是十分的大,所以我们可选择有氧呼吸, 主要讲的内容我们确定之后,就要想开头的探究到底要不要讲,针 对于这个探究来说,我们要讲课程十分钟讲不完探究和有氧呼吸的,不讲我们就要有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法,那么我们就要采用第二课时,针对导入方法我们也要有所调整,只能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 再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光复习一下细胞呼吸的定义和探究,还可 以复习一些线粒体的结构,这样可以更突出我们的专业知识的扎实。 在讲授的部分,本堂课的课型是高中必修一的知识,可能不好设计 互动,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采用提问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案设计(精品)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1单元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改变(平动、转动、直线、曲线、圆周) 参考系: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 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 质点:在研究物体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成是有质量的点,或者 说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点叫做质点。 (1) 质点忽略了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是简化出来的理想的、抽象的模型,客观 上不存在。 (2) 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能看成质点。 直 线 运 动 直线运动的条件:a 、v 0共线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运动的描述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s=v t ,s-t 图,(a =0)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特例 自由落体(a =g ) 竖直上抛(a =g ) v - t 图 规律 at v v t +=0,2021at t v s + =as v v t 2202=-,t v v s t 2 0+=

(3) 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平动的物体不一定总能看成质点。 (4) 某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看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否能被忽略以及要求的精确程 度。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线段表示时间,第n 秒至第n+3秒的时间为3秒 (对应于坐标系中的线段) 4、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路程不等于位移大小 (坐标系中的点、线段和曲线的长度) 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 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υ=s/t (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平均速率:为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 即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t s v t ??=→?0lim ) 即时速率:即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例1】物体M 从A 运动到B ,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 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 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D ) A .(v 1+v 2)/2 B .21v v ? C .212221v v v v ++ D .21212v v v v +

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的经验指导

2019年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的经验指导 物理二轮复习一般是从3月初到5月中旬,大致可划分为九大专题。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第二专题:功和能;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综合应用;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物理方法。 物理二轮复习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力学、电磁学、选修、实验部分。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选修部分:机械波和机械振动、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实验部分:力学实验、电学实验。 物理第二轮复习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①查漏补缺:针对第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进一步强化规范解题的训练; ②知识重组: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梳理知识结构,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③提升能力: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一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技巧,二是提升规范解题能力,三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 构建知识网络 以回忆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的关联,学会对知识重组、整合、归类、总结,掌握物理思维方法,将知识结构化,将书读薄。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重新排列的知识,理解才能深刻。一般来说,一个专题有一个核心的主体,其余的概念为这个主体做铺垫,要以点带面,即以主要知识带动基础知识。再次对知识回忆,模糊的地方要回归课本。 重视物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前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2019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命题题型变化和趋势 1.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趋势。新课改要求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因此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一大趋势。 2.主干部分的基本知识的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力学、电学的主干知识依然是新课改后高考考查的重点部分,由于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仍应是今年考查的重中之重。 3.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在物理试题中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考生应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重视各部分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轮备考策略和方法 1.依托考纲,回归课本。在后期的复习中考生应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尤其是加入很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知识,学生可以依照考纲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一一对照,对于考纲上的考点,全面复习,做到各个击破。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注意

的边缘知识,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做到心中有数。 2.利用针对性的专项练习,突破重点知识,清除知识死角。 高中物理中有一些普遍的重点知识,例如必考部分功能关系、 电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选 考部分的碰撞问题、理想气体状态的变化等。同时也有一些 同学们各自的重点知识,就是那些同学们在历次练习过程中、 模拟考试中“丢分”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对这些重点知识, 我们要进行定点清除。如果觉得哪部分知识中有很大问题, 在每次做题过程中只要碰到就感到十分棘手,应尽快加大投入,定点攻破,不应再留有此类死角。因为物理题直观性很强,如果在考试中浏览试卷的时候,发现有极为害怕头疼的 知识或图形,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心,因此必须现阶段及早清除,做到迎难而上,尽快扫除障碍。考生可以针对自己在综 合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自己设置专项训练。例如:如 果自己选择题的失分率较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20分钟选择题专项训练。如果实验题没把握,可以进行实验题 专项练习等等。通过集中大量的专项练习,可以定向突破, 调整做题心态,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同时。将以往做过的 习题加以整理回顾,尤其是当时做过的错题应做到温故知新, 重点回顾方法。 3.规范解题过程,以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物理计算题在考 试过程中规范性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平时做题不计步骤,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下载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 1 、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自我 更新过程 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见,反射是应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对各种 刺激发生的反应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 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这是与应激性不 同的。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全套]_物理

第一讲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 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 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 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 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 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 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 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 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 C F x =0^ F y =0)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 x 、y 方向 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 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 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 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 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 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 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 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 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 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 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 a = 0。表现:静 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 」的水平面上,现对它 一个拉力,使它做匀 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 最小? 解析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 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arcctg arcctg J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 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 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 T 与F 互相垂直时,T 有最小值,即当 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V - 90 - arcctg -I 二arctg 」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 T 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力的作用。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体虽然静 止但有运动趋势时,属于 静摩擦力;当物体滑动时,属于动摩擦力。由于摩擦力的方向要随运动或 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改变而改变,静摩擦力大小还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因此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平衡 问题常常需要多讨论几种情况,要复杂一些。因此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两点 iTlg 止或 施加 个力 摩擦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 f =:-N ,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 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

高考物理二轮专项

高考物理二轮专项:功和机械能压轴题训练 1.(10分)如图21所示,两根金属平行导轨MN和PQ放在水平面上,左端向上弯曲且光滑,导轨间距为L,电阻不计。水平段导轨所处空间有两个有界匀强磁场,相距一段距离不重叠,磁场Ⅰ左边界在水平段导轨的最左端,磁感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磁场Ⅱ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B,方向竖直向下。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的金属棒a和b垂直导轨放置在其上,金属棒b置于磁场Ⅱ的右边界CD处。现将金属棒a从弯曲导轨上某一高处由静止释放,使其沿导轨运动。设两金属棒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1)若水平段导轨粗糙,两金属棒与水平段导轨间的最大摩擦力均为mg,将金属棒a从距水平面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求: 金属棒a刚进入磁场Ⅰ时,通过金属棒b的电流大小; 若金属棒a在磁场Ⅰ运动过程中,金属棒b能在导轨上保持静止,通过计算分析金属棒a释放时的高度h应满足的条件; (2)若水平段导轨是光滑的,将金属棒a仍从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使其进入磁场Ⅰ。设两磁场区域足够大,求金属棒a在磁场Ⅰ运动过程中,金属棒b中可能产生焦耳热的最大值。 2.(8分)如图所示,长为l的绝缘细线一端悬于O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现将此装置放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小球静止在A点,此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重力加速度为g,sin37°=0.6,cos37°=0.8。 (1)判断小球的带电性质; (2)求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 (3)若将小球向左拉起至与O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细绳刚好紧,将小球由静止释放,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 3.(10分)如图甲,MN、PQ两条平行的光滑金属轨道与水平面成θ = 30°角固定,M、P之间接电阻箱R,导轨所在空间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轨道平面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 = 0.5T。质量为m的金属杆a b水平放置在轨道上,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为r。现从静止释放杆a b,测得最大速度为v m。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得到v m与R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轨距为L = 2m,重力加速度g取l0m/s2,轨道足够长且电阻不计。 (1)当R = 0时,求杆a b匀速下滑过程中产生感生电动势E的大小及杆中的电流方向;(2)求金属杆的质量m和阻值r;

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基本工具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分布:原核生物 2.作用: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部位 进行切割,使两个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作用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二)DNA连接酶 1.分类(1)E.coliDNA连接酶来源:大肠杆菌 功能:只能连接黏性末端 (2)T4DNA连接酶来源:T4噬菌体 功能: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作用:将DNA连接起来 (三)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1.条件(1)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 (2)可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中进行同步复制。 (3)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种类: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 质粒:双链环状DNA分子,最常用,要人工改造 二。基本操作程序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或具有调控作用的因子 2.获取方法(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基因组文库,部分基因文库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3)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基因小,核苷酸序列已知(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步骤) 1.目的(1)稳定存在,遗传给下一代 (2)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结构: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 **终止子: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 **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目的基因。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 维持稳定和表达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1)农杆菌转化法(2)基因枪法 (3)花粉管通道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 4.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Ca+处理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原核细胞特点: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四)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的检测 (1)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DNA分子杂交技术(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法 **检测成功会出现杂交带 2.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接种实验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动物、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 (1)植物:提高抗逆性、改良品质、生产药物; (2)动物:品种改良、建立生物反应器、器官移植; 2.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 3.基因治疗(1)概念: (2)方法体外基因治疗体内基因治疗 四.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1.理论推测,人工合成 2.基因工程,蛋白合成(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

2020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

2020届高三物理一轮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at v v t +=0 2 02 1at t v s + = as v v t 22 02=- t v v s t 2 0+= 点评: 〔1〕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 、t 、a 、v 0、v t ,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 立的,能够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独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能够了。假如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2〕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刻t 外,s 、v 0、v t 、a 均为矢量。一样以v 0的方向为正方 向,以t =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 、v t 和a 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1〕Δ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刻内的位移之差相等。能够推广到 s m -s n =(m-n)aT 2 〔2〕t s v v v t t =+= 202/,某段时刻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刻内的平均速度。 2 2 2 02/t s v v v +=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能够证明,不管匀加速依旧匀减速,都有2/2 /s t v v <。

点评: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t s v v v t t =+= 202/解题,往往会使求解过程变得专门简捷,因此,要对该公式给与高度的关注。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假如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gt v = , 221at s = , as v 22= , t v s 2 = 以上各式差不多上单项式,因此能够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2〕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3〕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刻之比为1∶2∶3∶…… 〔4〕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刻之比为1∶ ( ) 12-∶〔23-〕∶…… 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够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 5.一种典型的运动 经常会遇到如此的咨询题: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用右图描述该过程,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1〕t s a t a s ∝∝∝ ,1 ,1 〔2〕2 21B v v v v = == 6、解题方法指导: 解题步骤: 〔1〕依照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同时画出运动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及特点,合理选择公式,注意多个运动过程的联系。 〔4〕确定正方向,列方程求解。 a 1、s 1、t 1 a 2、s 2、t 2

高一生物 必修一 人教版全套教案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三物理第二轮平衡问题专题复习教案

第一讲 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表现: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 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 时这个力最小? 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 摩擦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N f μ=,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 μ==αarcctg N f arcct g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T 与F 互相垂直时,T 有最小值,即当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μ=μ-=θarctg arcctg 90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T 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力的作用。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体虽然静止但有运动趋势时,属于静摩擦力;当物体滑动时,属于动摩擦力。由于摩擦力的

高三物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全套)

第一讲 平衡问题 一、特别提示[解平衡问题几种常见方法] 1、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这两个分力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2、力汇交原理:如果一个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的作用而平衡,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有共点力。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00(∑∑==y x F F 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4、矢量三角形法: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求得未知力。 5、对称法:利用物理学中存在的各种对称关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对称法。在静力学中所研究对象有些具有对称性,模型的对称往往反映出物体或系统受力的对称性。解题中注意到这一点,会使解题过程简化。 6、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7、相似三角形法:利用力的三角形和线段三角形相似。 二、典型例题 1、力学中的平衡:运动状态未发生改变,即0=a 。表现:静 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 例1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动摩擦因数为μ的水平面上,现对它施加一个拉力,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问拉力与水平方向成多大夹角时这个力最小? 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到重力mg ,地面的支持力N ,摩擦力f 及拉力T 四个力作用,如图1-1所示。 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则N f μ=,将f 和N 合成,得到合力F ,由图知F 与f 的夹角: μ==αarcctg N f arcctg 不管拉力T 方向如何变化,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不变,即F 为一个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变力。这显然属于三力平衡中的动态平衡问题,由前面讨论知,当T 与F 互相垂直时,T 有最小值,即当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μ=μ-=θarctg arcctg 90时,使物体做匀速运动的拉力T 最小。 (2)摩擦力在平衡问题中的表现 这类问题是指平衡的物体受到了包括摩擦力在内的力的作用。在共点力平衡中,当物

高中生物教案6篇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6篇 高中生物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本人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生物教案篇1 《其他植物激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

高三物理总复习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四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 [考纲展示] 1.运动的合成和分解Ⅱ 2.抛体运动Ⅱ 3.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Ⅰ 4.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Ⅱ 5.离心现象Ⅰ 6.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Ⅱ 7.环绕速度Ⅰ 8.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Ⅰ 说明:(1)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2)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只要求知道其物理意义 [命题热点]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思想是热点,尤其是处理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复合场中的复杂运动,可以以选择题形式呈现,也可以以计算题的形式呈现. 2.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和方法处理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电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主要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这几乎是高考必考内容. 3.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向心力公式分析人造卫星的绕行速度、运行周期以及计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在近几年高考中每年必考. 第一节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规律 2.知道并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和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河渡河问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课前5分钟) 从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引入、复习 [基础知识梳理](课中35分钟)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特点 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通过曲线的这一点的________向,因此,质点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化.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_运动,但是,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变化时也是变速运动. 2.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运动学角度,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____________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