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20)

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20)

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20)
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20)

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法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法制新闻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大量的法律术语也随之频频出现于新闻报道之中。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法律术语的准确表述,既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精确性,也有利于向广大受众普及法律常识。然而,法律用语错误,则不但影响法制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而且误导受众,损害法律的尊严,有的甚至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引发新闻官司。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说:“一家报纸在其新闻、标题及社论页中最要注意的是准确、准确、再准确。必须把每一个人——编辑、记者、通讯员、改写员、校对员——都与报纸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相信准确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要求,历来受到报人的高度重视。就法制新闻报道而言,其准确性要求,不但包括事实、标题和评论,而且包括法律用语。

据有关学者考察,前些年,新闻报道中法律用语错误的现象相当普遍。近些年来,随着“普法”的深入,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积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在准确使用法律术语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近笔者在翻阅一些主流报刊特别是法制类报刊时发现,法律用语错误的现象,仍然时有所见。

归纳起来,报刊上常见的法律用语错误,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是张冠李戴,主体错位。

法律是一个特定的专业范畴,有着专门的法律术语和特定的表达方式。有些法律术语,

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分属不同的法律范畴,有着特定的使用主体和含义,不能互相错位和替代。比如,“议案”与“提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使用的主体各有不同,不能互相混淆和替代。根据《代表法》第9条之规定: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而“提案”则是指参加政协的团体或个人,向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交付有关单位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可见,“议案”属于人大职权范畴,而“提案”则属于政协职权范畴,二者分属两个不同的职权范畴。但是,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却把人大代表的“议案”误作“提案”,或者相反,把政协委员的“提案”误作“议案”,造成了主体的错位,不但影响了报道的准确性,而且混淆了不同的法律概念。

又如,“被告”与“被告人”这两个称谓,表面上看来都是指在法庭上处于“被告”席的人,但它们却分别指代两种性质完全不同案件的诉讼主体:“被告”,是指民事诉讼案件中与“原告”相对应的当事人;而“被告人”,则是指刑事诉讼案件中与“被害人”、“公诉人”相对应的当事人。

在民事诉讼案件中,“被告”与“原告”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因为成为“被告”而被视为或者自以为是权利、名誉等受到了损害。

在刑事诉讼案件中,“被告人”一般被指涉嫌刑事犯罪的人,涉嫌犯罪情节严重的,其人身自由依法受到办案机关的某种限制。然而,尽管如此,在人民法院对其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也不能称之为“罪犯”,而只能称为“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

有的报道,把民事纠纷案中的“被告”写成了“被告人”;或者相反,把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误作“被告”。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造成了两个不同性质案件主体的错位。

二是意义相近,似是而非。

有些法律术语,从一般语言学理解,似乎意义大体相近。但是,在法律范畴,它们却有着特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场合,各自有着严格的界定,不能互相混淆和替代。

比如,在司法诉讼过程和其他法律事务中,有“告知”、“宣告”、“宣读”、“宣布”等术语,它们意义相近,都有告诉和宣示的意思,但是它们的使用主体、适用对象和适用场合各有不同。“告知”是执法者对于相关当事人而言的,又分为处罚告知、权利义务告知、法律程序告知和法律后果告知等不同情形。例如,交通警察处罚交通违章、违法事件时,要“告知”违章、违法司机被处罚的原因、依据、结果和申诉手段;法官在开庭审理案件时,要“告知”相关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等等。“宣告”、“宣读”和“宣布”,是相对于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更广泛的公众而言的。其中,“宣告”用于宣告判决、宣告破产、宣告死亡等;“宣读”用于宣读起诉书、宣读证人证言、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等;而“宣布”则用于宣布开庭、宣布法庭纪律、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宣布休庭等。

有的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往往把依法应为“告知”的,却写成了“告诉”或“宣告”;有的把依法应为“宣告”的,却误为“宣读”或“宣布”;也有的把依法应为“宣布”的,误为“宣告”或“告知”;它们意思虽然相近,但因适用对象和场合不当,有违法律用语之规范。

这类法律用语错误,也许因为其意义比较相近,错误界限并不十分明显,所以也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它们以似是而非的面貌出现,其负面影响也往往不易为人们所警觉和清除。为严肃法律用语规范起见,这类错误应予引起我们的特别警惕,并认真加以纠正和克服。

三是生造词语,于法无据。

专门的法律用语,有着严格的学术规范和法律依据,不能凭空想象和随意编造。但是,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却想当然地臆造出一些于法无据的“法律术语”。比如,有的媒体在报道称,张某因涉嫌抢劫被某市公安机关“拘捕”。其实,“拘捕”一词,并非规范的法律术语,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中也没有“拘捕”这一项。从字面理解,“拘捕”是“拘留”和“逮捕”的意思。然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拘留”和“逮捕”,是两种性质和效力不同的强制措施。“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罪分子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直接采用的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是指经人民法院裁定或经人民检察院批准和决定,通常由公安机关执行的,为防止重大犯罪嫌疑人逃避或阻碍侦查、审判或继续犯罪,而对被告人采取的全面限制其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可见,“拘留”和“逮捕”是两种强制措施,不能“合二为一”同时并举。在新闻报道中,不能无中生有而含糊其词地使用“拘捕”一词,应当确切地使用“拘留”或者“逮捕”。

四是简称不当,贻笑大方。

法律术语有特定的含义和特定的表达方式。有些法律术语可以按例简称,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可以简称“人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简称“人大常委会”。

但是,有些法律术语则不能随意简称。比如,在公司法中,有“法人”、“法定代表人”等不同的概念。所谓“法人”,并非“自然人”,而是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行使民事权利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机构,比如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等。而“法定代表人”则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正职负责人,比如政府机关的市长、县长、局长,公司的董事长或

者总经理,公厂的厂长,学校的校长等。

然而,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却出现“某公司法人被捕”这样的字眼。如前所述,“法人”非人,如何能“被逮捕”呢?报道者的本意,也许是把“法人”当成了“法定代表人”的简称,岂料简称不当,却闹出了笑话。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语言的简洁,特别是制作标题时,往往需要起用某些法律术语的简称,或者对某些字数比较多的法律术语等专有名词进行简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起用法律术语的简称,或者对它们进行简化时,要以法律规定和通行约定为依据,要以不致造成概念的重叠和混淆,不致引起歧义和误解为原则。

五是沿用旧称,有违新法。

与上层建筑其他领域相比较,法律制度相对稳定而发展滞后。但是,法律制度也并非凝固不变而一劳永逸的。随着旧的法律法规的被修订或废止,新的法律法规的创立和实施,相关的法律用语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法制新闻报道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地起用新的名词术语。否则,一厢情愿地沿用旧的名词术语,就可能造成违反新法新规的用语错误。

比如,在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基层组织设有“村长”一职。但是,新颁布的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一级基层组织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这样一来,从法律意义上说,我国已经没有了“村长”一职。但是,多年以来,甚至在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中,仍然有继续沿用“村长”称谓的,比如有的报道称“长乐村村长陈某某涉嫌贪污被立案审查”。从法律意义上说,“村长”的称谓,显然已经时过境迁,不但与事实不符,也与新法规不符,应予纠正。

还有造成法律用语错误的其他情形。

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上述种种法律用语错误,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技术操作层面说,有的也许确实出于一时疏忽,有的可能出于笔误,抑或出于排版技术之问题。但是,从知识层面剖析,则反映了相关采编人员“法律根底”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相关采编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不熟悉,对相关法律术语,特别是对那些意义相近的法律概念,理解得不深、不透,以致在报道中表述不清,似是而非,或者张冠李戴,互相错位,等等。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在采编工作中熟练把握和准确运用相关法律术语,避免法律用语错误,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扎实打好法律根底。

为了便于新闻采编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术语,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发生同类错误,现将法制新闻采编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意义相近的法律术语和近些年来报刊上常见的法律用语错误,汇总分析并附录如下:

1、法律、法规

“法律”和“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各有不同,不可混淆。“法律”,在我国,是专门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等。

“法规”是法律效力相对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法规”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一是由国务院及其所属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也称行政规章;二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三是较大的市(省会、首府)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须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一般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称谓,如《征兵工作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

“法律”通常可以简称“法”。比如,称全国人大制定某部法律为“立法”。但是,“法规”则以其不同的形式,分别称为“行政规章”,或称为“地方法规”,而一般不能简称为“法”,因而也不能将制定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笼统地称为“立法”。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某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是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某省人大通过了《预算审批监督办法》,是用“立法”形式规范政府预算。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够准确的。按照法律规范,政府部门颁布的法规应称为“行政规章”,而某省人大通过的法规应称“地方法规”。

2、告知、宣告、宣读、宣布

“告知”、“宣告”、“宣读”、“宣布”,意思相近,但使用主体、适用对象和适用场合各有不同,不能混淆和替代。

“告知”是执法者对于执法行为相对人而言的,大致分为处罚告知、权利义务告知、法律程序告知和法律后果告知等。比如,交通警察处罚违章、违法事件时,要“告知”违章、违法司机被处罚的原因、依据、结果和申诉手段;法官在开庭时,要“告知”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等等。“宣告”则用于宣告判决、宣告破产、宣告死亡等等。

“宣读”用于宣读起诉书、宣读证人证言、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等等。

“宣布”用于宣布开庭、宣布法庭纪律、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宣布休庭等。有的媒体在报道中依法应为“告知”的却写成了“告诉”,把依法应为“宣告”的却误为“宣读”,也有把依法应为“宣布”的误为“宣告”,都是不正确的。

3、讯问、询问、发问

过去媒体在报道刑事案件时,经常使用到“审问”、“纠问”和“盘问”这样三个术语。1997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将“问”规定为三种:“讯问”、“询问”、“发问”。尽管这三个都是“问”,但使用的对象不同,在报道中必须严格区分,准确使用,不可乱“问”。

“讯问”的对象比较单一,是专门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如《刑事诉讼法》第91条:“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进行。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询问”的对象是被害人、证人、鉴定人等不涉及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如《刑事诉讼法》第98条:“询问证人,应当告知他应当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

“发问”是没有法定控制和被控制关系的主体之间的问话。如公诉人或辩护人向证人或鉴定人发问;被害人或其诉讼代理人向被告人发问等等。

有的报道把依法应“询问”证人的,误作“讯问”证人;有的把依法应“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却误作“询问”,或者沿用旧称“审问”;都是不规范的。

4、起诉、上诉、申诉;一审、二审、再审

“起诉”、“上诉”、“申诉”与“一审”、“二审”、“再审”,都是关于是诉讼和

审判活动的法律术语,但所指诉讼程序各有不同,必须准确使用,不能混淆和滥用。

“起诉”是指当事人(原先)首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人民法院对起诉事项进行审理和判决,称为“一审”;当事人因不服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依照法定程序和期限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行为,称为“上诉”;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称为“二审”。由于我国实行二审终审制,故二审也称“终审”。一般说来,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或抗诉的一审判决、裁定,以及二审判决、裁定,都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裁判一旦生效,诉讼即告终结。然而,我国又有“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政策传统,当事人对二审判决不服的,也还可以继续向上一级法院或其他相关机构提“申诉”。但是,申诉不是法定程序,接受申诉的相关机构认为申诉理由成立、原审判决可能有错的,则予立案“再审”;如果认为申诉理由不能成立的,则不予立案再审。

有的媒体把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提出的“上诉”写作“再次起诉”,或者写作“提出申诉”;有的媒体把法院的“二审”写作“再审”,或者把同一级审判程序的“第二次开庭审理”称为“再审”,都是于法无据的错误表述。

5、侦察、侦查

“侦察”和“侦查”,意思相近,但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用法各有不同,不能混淆。

“侦察”属于军事概念,是指通过肉眼或借助于器械,对敌情等军事情形进行暗中观察。

“侦查”是法律概念,是指案件侦查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为了认定犯罪事实和查明犯罪嫌疑人而展开的搜集、查验证据等活动。公安、检察机关侦查案件时,除了要

对现场进行勘察(观察)之外,还要对被害人、知情人等进行调查。在侦查活动中,既有通过肉眼或借助器械的观察,又有对于相关人员的调查。

不少媒体在报道把公安和检察机关对于案件所进行的“侦查”活动误为“侦察”,这种表述应予纠正。

6、拘传、拘留、逮捕

“拘传”、“拘留”、“逮捕”,都是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但是性质、程度各有不同,不能混淆。

“拘传”,是以强制手段将相关当事人带到指定地点进行讯问;“拘留”和“逮捕”,都是对相关当事人实行强制羁押,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但是,二者的性质又有不同:“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罪分子或有重大犯罪嫌疑分子直接采取的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是指经人民法院裁判或经人民检察院批准和决定,通常由公安机关执行的,为防止被告人逃避或阻碍侦查、审判或继续犯罪而对被告人采取的全面限制其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也是诸种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张某因涉嫌盗窃犯罪被公安机关“拘捕”了。其实,“拘捕”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术语,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也没有“拘捕”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看,“拘捕”应当是“拘留”和“逮捕”的意思。但是,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和“逮捕”,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强制措施,二者不能同时兼而并举。所以,在新闻报道中,不能使用“拘捕”这样含混而依法无据的概念,而应当确切地使用“拘留”或者“逮捕”。

7、“看守所”、“拘留所”、“劳教所”、“监狱”

“看守所”、“拘留所”、“劳教所”、“监狱”,都是对相关当事人实行强制羁押的场所,但是被羁押的性质和对象各有不同,不能混淆。

“看守所”,是对未经法定机关作出处罚或判决的犯罪嫌疑人实行临时强制羁押的场所;“拘留所”、“劳教所”、“监狱”,是对已经依法作出行政处罚或刑事判决的人员实行强制羁押的场所,但三者的性质有所不同。“拘留所”是对处以行政拘留和拘役的人员实施强制羁押的场所;“劳教所”是对处以劳动教养的人员实施劳动教养的场所;“监狱”是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死刑缓期执行的而正在服刑的罪犯实施强制羁押的场所。

著名电影演员刘晓庆涉嫌偷税被立案侦查后,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她进了“监狱”,还有人赶出了一本题为《谁把刘晓庆送进监狱》的书。这些表述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刘晓庆虽然因涉嫌偷税犯罪被羁押侦查,但尚未被提起公诉,在法院尚未作出“有罪”判决之前,她仍然只是“犯罪嫌疑人”,所以她被关押的地方依法应称为“看守所”,而不是“监狱”。

8、被告、被告人

“被告”与“被告人”,表面上看来,都是处于法庭“被告”席上的人。但是,这两个称谓分别属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律范畴,是绝对不能混淆和相互替代的。

“被告”是民事诉讼法律概念,是民事案件中与“原告”相对应的当事人。在民事案件中,“被告”与“原告”双方都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因为成为“被告”而被视为或者自以为是权利、名誉等受到了损害。

“被告人”属刑事诉讼法律概念,是刑事案件中与“被害人”、“公诉人”相对应的当事人。“被

告人”一般被指涉嫌刑事犯罪。涉嫌犯罪情节严重的被告人,其人身自由依法受到办案机关的某种限制。然而,我国法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认定某人为犯罪。所以,即使是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在法院对其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也不能称之为“罪犯”,而只能称为“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

有的报道,把民事纠纷案中的“被告”写成了“被告人”,或者相反,把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称为“被告”;或者,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就把“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称作“罪犯”;这些表述都是错误的。

9、代理、辩护

“代理”和“辩护”,都是为诉讼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但二者的范畴各有不同,不能混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给刑事案件自诉人、民事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的,称为“代理”;而给刑事案件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的,则叫做“辩护”。前者是民事法律概念,后者为刑事法律概念。比如,有媒体曾报道这样一个案件:两个女子被商场管理员赵某怀疑偷窃内衣内裤,赵某将俩女子脱光衣服检查。事后,俩女子将赵某诉诸法院,要求追究赵某所犯侮辱罪的刑事法律责任,以及由此造成的名誉损害赔偿。在该案中,俩女子是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她们提起的是刑事自诉案件,附带民事索赔。所以,为她们提供法律帮助,依法应称为“代理”。但是,媒体在报道该案时,却把为俩女子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称为“辩护律师”,这就与法不符了。而同是本案,赵某因涉嫌侮辱罪,属于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则应称为“辩护”。

10、抚养、扶养、赡养

“抚养”、“扶养”、“赡养”,都有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和照顾的意思,但三者的主

体、对象和内涵各有不同,不能混淆。

“抚养”,是长辈对未成年的晚辈的抚育教养。如《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扶养”,是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物质和生活上的相互关照。如《婚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

“赡养”,是晚辈对长辈的物质和生活上的照顾。如《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然而,在刑法范畴,“扶养”一词则同时具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三种含义。如《刑法》规定,对于老年、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1、法人、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

“法人”、“法定代表人”、“法人代表”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含义各有不同,不能混淆和替代。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行使民事权利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国家机关法人,如市政府、公安局等;事业单位法人,如中国青年报社等;企业法人,如中国房地产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等;社会团体法人,如中国作家协会等。“法人”非“人”(自然人),但它在民事法律中与身为自然人的公民同属

平等的民事主体。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它可以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出庭参加诉讼。法人的刑事法律责任,由它的法定代表人承担。

“法定代表人”是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并承担法人责任的正职负责人。比如,某市政府的市长、某公安局的局长等;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某厂的厂长、总经理等;某学校的校长等。

“法人代表”是指经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法人行使某种特定职权的人。有的媒体报道称:某公安机关依法“某公司法人被捕”。“法人”非人,只是某组织(如某机关、某公司等)的代称。公安机关岂能把一个组织(如某机关、某公司等)给“捕”起来呢?

12、人大代表、人民代表

“人大代表”,是指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的简称;而“人民代表”则泛指人民群众的代表,是一定范围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二者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各有不同,不能等同混用。

首先,法律地位不同。人大代表专指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是一种依法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职务,法律对其性质、地位、作用及其权利与义务有明确规定,在履职和平时工作生活中,受法律特别保护;而人民代表泛指人民群众在举行集会或其他活动中自发推荐出来与有关方面协商、交涉的代言人,反映推举人的意愿和要求,代表和行使推举人的权利,在履职和平时工作生活中,不受国家法律特别保护。

其次,产生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的产生需经严格的法律程序,不经选民依法投票选举和法定程序确认,不能担任人大代表;而人民代表的产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经法定程序,由人民群众直接推选确认。

第三,素质要求不同。人大代表要求有较强的依法履职能力,并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和代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选民意见、愿望和要求,既有代表性,又有先进性;而人民代表则主要强调有代表性,不一定有先进性,其素质高低因人、因事而异。

第四,工作内容不同。人大代表职权内容关系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代表职责的内容一般为所在范围的热点、难点问题或部分群众的直接利益。第五,作用发挥不同。人大代表可依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议案或建议、批评和意见,依法对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质询案、罢免案,“一府两院”和有关单位必须认真对待和办理,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必须依法接受询问、质询或罢免;而人民代表对所在范围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只能依法向有关单位反映或提出建议,至于办理落实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没有特别的法律要求。

13、人大、人大常委会

“人大”和“人大常委会”都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但二者的性质、含义和组成人员的称谓,均各有不同,不能混淆。“人大”,是依照法定程序组成和举行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也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而“人大常委会”,则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见,“人大常委会”不能简称为“人大”,也不能互相替代。

“人大”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主席团,主席团设主席若干人、秘书长等;而“人大常委会”,则根据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设置: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人等;省、地级市和县级的人大常委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人等;而乡镇一级的人大则设主席、副主席若干人等。

可见,有的报道称某“省人大主任”某某的说法,是不规范的。正确的说法,应为某“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某某。

14、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

“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的性质和隶属关系、组织形式和组成人员、职权和称谓各不相同,不能混淆。

首先,专门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在大会闭会期间,受人大常委会领导,协助常委会行使职权;工作委员会是“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其职责是协助常委会做好工作;

其次,人大的各个专门委员会成员在同级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采取委员会制,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组成;而人大常委会的各个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则由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

其三,人大的各个专门委员会,根据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交付,有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并提出审议意见的权力,有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的权力;而人大常委会的各个工作委员会则不具有以上的权力;

其四,人大的各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称“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而人大常委会的各个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则称“主任”、“副主任”、“委员”。

有的报道称“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王某某”,有的报道称“某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工

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某某”,这些表述都是不规范的。因为前者为专门委员会,依法应称“副主任委员”;后者是工作委员会,依法应称“主任”。

15、出席、列席

“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人员为本级人大代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乡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也称“法定列席人”;县级以上的其他有关机关、团体负责人、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列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也称“决定列席人”;由本级人大选举的上级人大代表可以列席人代会。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法定出席人员是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即常委会组成人员);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负责人为“列席人员”。

“出席”会议的人员既有发言权又有表决权;“列席”会议的人员只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

16、议案、提案

“议案”,属于人大职权概念,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达到法定人数的代表联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属于人大职权的范围内的议事案,包括法律(法规)案、预决算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案,以及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的建议和方案。

“提案”,属于政协职权概念,是指政协在召开全委会期间,委员们向会议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17、质询、询问

“质询”和“询问”,都带有“问”的意思,但“问”的性质、主体和对象等各有不同,不可混淆。

“质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种监督方式,具有议案和监督的性质,质询的目的在于纠正“一府两院”的违宪、违法行为和工作中的重大失误;而“询问”,则是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审议议案或报告时,对不清楚的问题进行了解。

质询案,在人大会议期间,由人大代表10人以上联名提出,设区的市级以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提出,质询案一经提出,就上升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质询案,而不仅仅是提出人的质询案;询问的主体是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没有人数限制。

质询的对象必须是法律规定的单位,即本级“一府两院”及其组成部门;询问的对象是与正在审议的议案或报告相关的国家机关和有关问题。

质询案一经成立,被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必须在人大主席团会议或大会全体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提质询案的代表团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答复;而询问是被询问机关派人到会,随问随答。

在人大的监督体系中,质询的法律层次最高,法律效力大,如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质询案答复不满,可以要求答复机关再做答复;询问答复不满意的,法律没有规定必须再予答复。

18、任免、决定任免、批准任免

“任免”、“决定任免”和“批准任免”,在适用范围上有明确法律规定,必须严格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人大常委会任免干部一般分为任免、决定任免和批准任免三种形式。

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有关人员如副秘书长、办公室(厅)主任、副主任,各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应由人大常委会主任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任免”;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主任和科长,分别由省长、市长、县(区)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

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院和检察院依法应由人大常委会任免的其他组成人员,分别由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依法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需要由检察院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报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这种情况,属“批准任免”。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人大任免干部”的提法,这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任免权”行使的主体是县级以上的“人大常委会”,而不是“人大”。“人大”对干部使用的权力是“选举权”、“决定权”、“罢免权”,而没有“任免权”。所以,在有关对干部使用的报道中,应当分别情况,选用恰当的法律术语,而不能笼统地采用“任免”的提法。

19、罢免、免职、撤职、辞职

“罢免”,是相对“选举”而言的免职方式,被选出的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有渎职、违法行为,需免去其职务的,由选举他的机关、选区罢免。

“免职”,是人大常委会对由它“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有关人员免去职务的方式。

“撤职”,是指人大常委会“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有关人员,有违法渎职和严重错误的处置方式,它具有明显的监督性质。“辞职”,是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国家机关领导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本人主动提出辞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

20、村长、副村长;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我国建国初期农村基层组织曾设有“村长”、“副村长”的职务,但是后来的宪法和法律规定对此作了修改。《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可见,自上述宪法和法律颁布之后,我国农村已经没有了“村长”和“副村长”的职务。但是,有的媒体在有关当前农村问题的报道中,却仍然出现“村长”、“副村长”的称谓,有的媒体还以“流氓村长称霸一方”入题。这样的表述显然都是不准确的,正确的称谓应为“村委员会主任”、“村委员会副主任”,或简称“村委主任”、“村委副主任”。

21、“劳动教养”不是“刑罚”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王某因犯盗窃罪被处劳动教养两年的刑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劳动教养”是由国家机关的劳动教养委员会对违法人员尚不足处以刑罚的违法

报刊订阅管理系统

实用文档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报刊订阅管理系统 姓名: 班级:信管1201 学号: 指导老师: □需求分析明确(5分) □用例图正确(10分) □类图正确(10分) □序列图正确(10分) □状态图正确(10分) □活动图正确(10分) □构件图和部署图正确(10分) □讲解思路清晰(20分) □报告格式规(15分)

目录 一.系统概述 (一)背景 (03) 二.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业务描述 (03) (二)报刊订阅管理系统用例图 (04) 三.系统的设计 (06) (一)类图 (06) (二)序列图 (07) (三)状态图 (09) (四)活动图 (10) (五)构件图和部署图 (11)

一、系统概述 (一)背景 现在随着网络、计算机以及数据库的快速发展,报刊的订阅也不再是传统低效的纸笔记录了,已经转向网络。当人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后,应该把它们保存起来进入近一步的处理,进一步的抽取有用的信息。当年人们把数据存放在文件柜中,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数据量急剧增长,现在人们就借助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科学的保存大量的数据,以便能更好的利用这些数据资源为人们服务。 二、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业务描述 报刊订阅管理系统是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它面向所有订阅用户,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下面对本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作相关描述。 一个订户可订多种报刊;一种报刊可被多个用户订阅;订单只能订阅现有报刊目录容;订阅数量不能超过现有报刊数量。 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1注册用户管理:用户查询、添加、修改、删除; 2管理员账户管理:管理员查询、指定、修改、删除; 3报刊管理:报刊查询、添加、修改、删除; 4报刊类别管理:类别查询、添加、修改、删除; 5购物车:存放选中的报刊、修改报刊订阅数量、清空购物车; 6管理员订单管理:完成对用户订单数据的管理(订单审核、订单列表查看、订单查询); 7用户订单信息维护:完成用户对自己所下订单的查看、取消等功能。 8订单查询:按订户或者订单号以日期查询订单详细情况;

雅思分类词汇——报刊常用词汇

雅思分类词汇——报刊常用词汇acredited journalist n. 特派记者 advertisment n.广告 advance n.预发消息;预写消息 affair(e) n.桃色新闻;绯闻 anecdote n.趣闻轶事 assignment n.采写任务 attribution n. 消息出处,消息来源 back alley news n. 小道消息 backgrounding n.新闻背景 Bad news travels quickly.坏事传千里 banner n.通栏标题 beat n.采写范围 blank vt. "开天窗" body n. 新闻正文 boil vt.压缩(篇幅) box n. 花边新闻 brief n. 简讯 bulletin n.新闻简报 byline n. 署名文章 caption n.图片说明 caricature n.漫画

carry vt.刊登 cartoon n.漫画 censor vt. 审查(新闻稿件),新闻审查chart n.每周流行音乐排行版 clipping n.剪报 column n.专栏;栏目 columnist n.专栏作家 continued story n.连载故事;连载小说contributing editor n.特约编辑contribution n.(投给报刊的)稿件;投稿contributor n.投稿人 copy desk n.新闻编辑部 copy editor n.文字编辑 correction n.更正(启事)correspondence column n.读者来信专栏correspondent n.驻外记者;常驻外埠记者cover vt.采访;采写 covergirl n. 封面女郎 covert coverage n.隐性采访;秘密采访crop vt.剪辑(图片) crusade n.宣传攻势

报刊集团全媒体布局的四大模式

报刊集团全媒体布局的四大模式 在一个成功无法复制的时代,报刊集团的全媒体布局沿着各自的步伐,正在推进中,从中央到地方,提及“全媒体布局”,各大报业集团给出了自己的路线图和计划表。但是由于内容、影响力、资金、技术等因素导致各自的“起点”不尽相同,“全媒体布局”的发展模式也各有特色。 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报刊媒体集团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一些规律性的思路仍然依稀可辨。不论是中央级报社凭借影响力抢占舆论阵地,还是省域报业集团发挥强势内容优势做强媒体主业,抑或是地市级报业集团认清环境,选择重点突破。报刊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布局之道,在于顺应潮流,结合自身的集团实际,选择适合的全媒体模式。 网站主导模式:发挥主流影响力,拓展全媒体运作空间 从近年来的报刊集团的实践来看,新闻网站往往成为报刊集团布局全媒体的第一阵地。基于强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盈利能力,报业集团能够支撑网站建设的大量先期投入,而其强大的影响力则可以有效迁移给所属网站,让报纸网站从一开始就“一鸣惊人”,直接跳过漫长的“默默无闻”的培育期。 目前,众多的报刊集团已由单纯的报社联合体转变为“N报N刊一网站”媒体结构。在这些报业集团所属的网站中,一些获得市场认可的网站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母报集团在全媒体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基点。在网站主导的全媒体运作模式上,报业集团往往也经历了以下的三个层次,报纸自办网站、报网互动、全媒体主轴。 第一层次:报纸自办网站 传统报业亲眼见证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经过了最初的漠视无视、对立对抗之后,唤醒了“融合”意识,并立即付诸行动,纷纷兴建网站,以“无形之报”延续“有形之报”,一大批带有报纸色彩的地方新闻网站纷纷面世。 不少报社和报业集团的网站更成为重点新闻网站,如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站、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网站)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一批报业集团的网站成为省、区或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重点新闻网站。这些网站在占领网上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阵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网站在当地已取得与党报、广播电台、电视台同等的地位。 第二层次:报网互动,信息共通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竞争,许多报纸开始战略转型,通过“报网互动”的方式维持报社品牌,扩大影响。让网站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才能为自己的新建网站争取到受众的注意力。以人民网为例,网站以人民日报强大新闻资源为依托,先后创办“人民时评”、“人民

初中重点词语辨析及答案

词语辨析20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多数人的_____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_____,真与美就_____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_____的程度。 A.观点内含劳燕分飞同日而语 B.观念涵义天南海北平分秋色 C.理念涵养南辕北辙相提并论 D.心目内涵分道扬镳分庭抗礼 【解答】观点:1.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2.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观念:1.思想意识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3.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理念:理性概念. 心目:想法和看法;内心. 根据句子语境“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可知,是关于人们内心对“真和美的看法”,选用“心目”最合理; 内含:1.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2.内容.3.犹含蓄. 涵义:涵意.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 涵养: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内涵: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2.内在的涵养.根据句子语境,可知是“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一部分”,选用“内含”或“内涵”; 劳燕分飞: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根据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句中是修饰“真和美”,只能选“分道扬镳”. 同日而语:指相提并论.一般用于否定句.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一般用于否定句.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根据语境,句子为肯定句,不能选用“同日而语”和“相提并论”,句子的意思是“真和美的地位一样””.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思绪在黑夜里像野地里的植物一样滋生_______,每根触须都在敏感地捕捉着黑夜细微的变化。 (2)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甚至贫寒的家庭,昏暗而_______的屋子里,看不到多余的陈设。 (3)这场球赛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丧失斗志,而是接受教训,_______,争取胜利。 A.蔓延简朴卷土重来 B.漫延简朴重整旗鼓 C.蔓延简陋重整旗鼓 D.漫延简陋卷土重来

图书报刊管理办法 - 制度大全

图书报刊管理办法-制度大全 图书报刊管理办法之相关制度和职责,图书、报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定对公司图书的购进、保管、整理、外借与归还等作出以下规定。第二章申购程序第二条各部门经理可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购买业务参考书籍,依... 图书、报刊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定对公司图书的购进、保管、整理、外借与归还等作出以下规定。 第二章申购程序 第二条各部门经理可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购买业务参考书籍,依公司规定的申购程序办理,否则,费用自理。 第三条填写申购单-部门经理批准-办公室主任审核-申购单交财务部 第四条购买-填写报销凭证-购买的书籍交办公室登记-办公室在报销凭证上盖已登记的印-财务审核总经理签字 财务部报销 *一次购买达500元以上,申购单需总经理签字同意 第三章分类 第五条凡新购进的图书按图书分类科目进行分类整理与编号,贴上标签,输入图书管理系统。第六条办公室设图书保管员,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与借阅工作。并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与每册图书内附的借阅卡相结合,准确掌握公司图书的流转情况。 第四章借阅 第七条期限:普通图书借期一月,专用工具书籍的借阅期限视具体情况限定。 第八条继借:借阅图书到期,必须到办公室办理继借手续。 第九条归还:如有破损、遗失情况,照价赔偿。 第五章图书中的报刊管理 第十条订阅:公司由办公室负责刊物的订阅,各部室可以部室名义提出订阅刊物的需求,由办公室综合平衡并提交总经理审批后订阅。 第十一条收发:办公室每日收取报刊,整理并置放在公共阅览资料架上供阅览。 第十二条更换:阅览架上的报纸每星期更换一次,期刊每月更新一次。 第十三条归档:每年年底将期刊装订成册,归档备用;报纸每季度处理一次。 公司保密工作制度人事文员工作职责人事文员岗位职责 欢迎下载使用,分享让人快乐

报刊词汇汇总

报刊词汇汇总 recurring expenditure经常性支出 put aside把…放在一边;(暂时)丢开;把…留作以后使用If you put something aside, you keep it to be dealt with or used at a later time. She took up a slice of bread,broke it nervously,then put it aside... 她拿起一片面包,焦虑不安地把它掰碎,又放在一边。 Encourage children to put aside some of their pocket-money to buy Christmas presents.应当鼓励孩子们省下一部分零花钱来买圣诞礼物。 忘记;不考虑;搁置If you put a feeling or disagreement aside,you forget about it or ignore it in order to solve a problem or argument. We should put aside our differences and discuss the things we have in common... 我们应当抛开分歧,讨论一下我们的共同点。 We admitted that the attraction was there,but decided that we would put the feelings aside.我们承认诱惑摆在那儿,但是决心不让感情左右我们。 set aside留作…之用;留出…用于If you set something aside for a special use or purpose,you keep it available for that use or purpose. Some doctors advise setting aside a certain hour each day for worry... 一些医生建议每天留出一点时间来解决烦心事。 £130million would be set aside for repairs to schools.将划拨1.3亿英镑用于学校的修缮。放弃(信仰、原则或情感);置…于不顾If you set aside a belief,principle,or feeling,you decide that you will not be influenced by it. He urged them to set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for the sake of peace. 他敦促他们为了和平抛开一些小的分歧。

报纸是传统的四大新闻传播媒体之一

报纸广告发展概况及趋势 报纸广告(newspaper advertising)是指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报纸是一种印刷媒介(print-medium)。它的特点是发行频率高、发行量大、信息传递快,因此报纸广告可及时广泛发布。 一、报纸广告的出现及发展 报纸广告的前身———印刷广告,报纸广告的最初形式来源于印刷广告。印刷广告是古代比较先进的一种广告形式。11 世纪北宋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印刷广告的历史由此而展开。 宋朝庆历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印刷实物———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现在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我国民国初年,随着商业发展、商家认识提高、报纸及其他传媒的日益普及与影响,广告这种商品促销方式,已普遍受到商家欢迎。而且商家已经认识到在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上登载广告,其作用与影响更为突出。 现代报纸广告已经成为报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业经济链的重要一环和促进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越来越受到报业经营者重视。 二、报纸的发展状况 (一)报纸的种类 中国报纸概括为宗教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报纸、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 、都市报几种形态或类型。 (二)报纸的发行量 2011年全国报纸零售发行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有所上升,其中主要是以都市报为主的综合类日报和时政类报纸等;广播电视总收入持续增长,付费数字电视收入增幅强劲;互联网传媒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媒体形态变革,传统网络新闻的使用率出现了明显下降,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传统交流沟通类应用的使用率大幅下滑,微博的用户数量飞速增长,网络视频和电子商务类应用有了长足发展。 (三)报纸的特点 1、报纸读者对象的设定 读者是报纸编辑工作最终的服务对象,而且读者正逐渐成为现代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报纸的读者对象是根据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以及报业市场竞争的需要确定的。 2、报纸水准的设定 报纸的水准指报纸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它具体通过报纸传播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语言文字、版面设计、制版印刷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来表现。报纸的 3、水准也是根据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读者对象确定的。 4、信息具有不灭性 信息不像物体和能量,物质是不灭的,能量也是不灭的,其形式可以转化,但信息的不灭性同它们不一样。 5、信息可以廉价复制,可以广泛传播。 某些信息的价值有很强烈的时效性。一条信息在某一时刻价值非常高,但过了这一时刻,可能一点价值也没有。 三、报纸广告的发展状况 (一)经济化境 随着我国加入WTO,传媒业对外开发力度不断加深,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国外媒介大亨纷纷欲在中国投资,国外媒体的办报理念、经验、管理方式也逐渐影响着他们在中国的同行。这一方面对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媒体的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报业市

常见相似词辨析

sick,sickly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意思相近,但词义不同。 Sick的意思是“患病的”ill in health(参阅sick与ill 一节);sickly 则表示“经常患病的”或“有病征的”(frequently ill or characteristic of illness)的意思。 试对比sick和sickly在下列词语中的不同使用场合和涵义: Mr.Li felt sick. 李先生病了。 He is sick with flu. 他患流感。 He has been sickly from birth. 他生来多病。 He looks sickly. 他面有病色。 a sick man是“一个有病的人”(暂时或长期有病都可以) a sickly man是“一个多病的人”(表示经常患病之意) 请注意sickly在下列片语中的不同涵义: a sickly smile 苦笑 a sickly climate容易使人生病的气候 a sickly season 疾病流行的季节 a sickly smell一股令人作呕的气味 a sickly moonlight黯淡的月光

a sickly sentiment一种令人厌恶的感觉 a sickly complexion病容考试大 a sickly town 患疫之城镇 alive, live, living 这些形容词均有“活着的,活的”之意。 alive :其反义词为dead,指生命从奄奄一息到精力旺盛的各种状态。live :通常作定语,指活生生的,生气勃勃的,还可表示现场直播的。livin aloud, loud, loudly 这些副词均含有“高声地、大声地”之意。 aloud :强调出声,能让人听见,无比较级。用于修饰cry, call, shout 等动词时,有高声之意。 loud :指声音响亮,高声说话,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动词后面。loudly与loud含义相同,可放在动词之前或之后,用以说明声音的强度,含“喧闹”的意味。 g :其反义词为dead,指包括人和动植物的生命没有消失、仍然存在的状态。 ashamed, shameful 这两个形容词均含“羞愧的”之意。

报纸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报纸媒体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版面大,篇幅多,可供广告主充分地进行选择和利用。 传播面广,传播迅速。 报纸具有特殊的新闻性,从而使广告在无形之中增加可信度。 广告的改稿、换稿和投稿都比较方便。劣势:时效性短。受版面限制,经常造成同一版面广告拥挤。无法对文盲产生广告效果。缺乏动态感、立体感和色泽感。 电视媒体 优点形声兼备,逼真的具体感,强烈的现场感,沉重的气氛感 诉求面广,能表现各类题材 受众广泛 缺点:时效短,信息量深度有限,快速兴奋反应多集中在大脑表层 费用高昂,联想天地相对局限 网络媒体 优点 1. 真正的互动媒体,消费者可与广告主直接互动且可立即反应。 2. 受众数量庞大,32%的人口总数已是个相当值得重视的数量。 3. 目标对象选择 性高。4. 属于富裕 市场,购买力强。 5. 可提供深度信 息,将潜在顾客转 化为实际购买者。 6. 成长迅速,发展 潜力大。 7. 信息可信度高, 但随着信息之泛滥, 已有下降的趋势。 8. 可展示产品,具 有店面与推销人员 的优点。 缺点 1. 效果依然 难以测试。 2. 选择目标对象 费用依然相当的高。 3. 尚非主流媒体, 实际效果仍有待观 察。 4. 广告位置安排, 仍有很大改进的空 间。 5. 安全与隐私保 障仍嫌不足。 手机媒体 优点 1大众性:中 国有5亿多的手机 用户,意味着传播 面广,覆盖率高, 这就意味着大多数 产品能够利用这个 媒体进行营销。 2 互动性:手机广告 具有非常好的互动 性。面对广告,消 费者能够马上回复, 延长了广告与目标 受众的接触时间, 增强广告的“黏 度”。 3便携性: 手机具有强烈的个 人属性和便携性, 手机媒介对受众的 影响是全天候的。4 抗干扰性:手机广 告直接把内容送到 目标受众的眼前, 排除了一般广告过 程中存在的干扰和 噪音,保证了内容 的及时、完整和高 效送达。 5针对性: 手机能够进行一对 一沟通,针对顾客 信息开展个性化服 务,根据目标客户 的潜在需求针对性 传播,有利于广告 价值的发挥。 缺点 1产业链及商 业模式不成熟。 2 现有的手机广告表 现手段单一。3手机 广告收入细分市场 中,以短信为主, 赢利渠道单一。 4WAP流量收费,制 约手机广告发展。 4缺乏第三方监控, 手机广告市场未规 范。 恶俗广告的影响 1对儿童的负面影 响很大 儿童身心都处 在快速成长阶段, 是非观、价值观尚 在培育中,但是模 仿和学习能力又特 别强。在接触电视 等大众等传媒的过 程中,他们很容易 接受和模仿广告传 播的观念和行为, 经常接触恶俗广告 对儿童的影响是十 分有害的。 2给社会文化、精神 文明带来不良影响 广告是社会文 化的一部分,它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人 们的消费观念和文 化。广告中的一些 庸俗低级趣味的言 语、观点、行为会 对社会文化产生不 良影响,尤其是宣 扬奢侈享受、拜金 主义等享乐主义思 想,不利于社会精 神文明建设,也不 利于社会和谐。 3给媒体带来较大 的负面影响 刊、播、登恶 俗广告无疑会影响 媒体的品牌形象、 权威性、声誉,一 旦这种情况严重, 媒体将失去受众, 也将减少广告商的 投入。 4不利于广告行业 的发展 广告行业的良 性发展离不开对广 告专业主义价值观 和创意、理念追求, 而恶俗广告的制作 和传播,不再奉守 社会普遍认可的价 值观,而是用低级 庸俗的内容和表现 方式来刺激受众的 感官,这势必败坏 广告行业的风气, 不利于广告行业的 健康发展。 恶俗广告出现的原 因 1、广告主方面 现在媒体的主 要经济收入源于广 告,在争夺广告的 激烈竞争中,广告 主在整个传播中处 于优势地位,广告 主的一些认识直接 影响广告的传播。 如广告主过分追求 低成本,不重视创 意,不注重品牌形 象,急功近利等。 这些都直接妨碍了 广告质量的提高, 甚至导致了恶俗广 告的泛滥。 2、从业人员水平低 在行业内,有 一种对恶俗广告的 错误认识,认为只 要不违法越恶俗越 好。从业人员的人 身观、价值观扭曲, 创意匮乏,职业素 养不高。 3、媒介唯利是图 在竞争和利益 面前,一些媒体忽 视自身应承担的社 会责任,为了增收, 媒体放弃了对恶俗 广告的把关责任。 4、受众者中许多人 的审美能力比较低 5、网络亚文化盛行。 恶搞有理。网络文 化变成人们负面兴 趣释放的途径。部 分人通过网络恶搞 视频的制作、观看 和转发来发泄自己 的情绪。 国人的维权意 识还很谈薄,很少 有人对恶俗广告诉

中考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中考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1、一挥而就: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2、洗心革面:只指对罪人的改造; 脱胎换骨:可以指罪人的彻底改造,也可以指一般思想上有毛病的人的改造。 3、开诚布公:重在“表白”,多跟“说”这一类词语配合使用; 推心置腹:多形容内心的态度、行为,比喻真心待人。 4、妄自菲薄:多指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语意较轻; 自暴自弃:除了指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外,还可以指行动表现语意较重。 5、沾沾自喜:形容心理状态。 洋洋自得:着重形容得意的表现,经常需要动作行为配合。 6、束之高阁:侧重指不运用、不采用、不使用等; 置之不理:侧重在不理睬、不处理。 7、字斟句酌:形容说话慎重或文章态度端正、认真; 咬文嚼字: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8、挖空心思:多指在坏事上用尽心思,有贬义。 煞费苦心:中性词,可以指在坏事上,也可以指在好事用用尽心思。 9、处心积虑:多指在事情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多用作贬义。 呕心沥血:多指为好的事业用尽心思,鞠躬尽瘁。 10、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影响与否不重要。 耳濡目染:强调经常听到看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影响。 11、含糊其辞:强调说得含糊不清。 闪烁其词:重在说明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肯说出真相。 12、惨绝人寰:残暴狠毒,人世间从未见过; 惨无人道:强调无人性,不讲理。 13、饱经沧桑:经历世事变化多。 饱经风霜: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磨难。 14、光明磊落:侧重指人的精神品质,胸怀坦荡。 光明正大:侧重指人的行为正当、正派。 15、风言风语:无意传说,传说者多出于无知、怀疑和猜测。 流言蜚语:有意的,传说者往往出于险恶用心。 1 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2、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5、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7、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英美报刊选读》标准答案

《英美报刊选读》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对英美报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认识英美报刊语言、文体、词汇、语法等基本特点,掌握英美报刊阅读的基本知识及技巧,为独立阅读英美报刊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特点 与该课程旧教材(第1版)相比,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为使学生改变以往依赖教师和英汉词典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独自排解疑难词语的能力,编者不但向他们推荐工具书,并教授他们使用方法;为使他们能加深对词汇的记忆,还介绍词法和重要词根及词缀。 2.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新闻词语和扩大词汇量,本书在“新闻词语解说”中尽量结合课文,讲透疑难词语。此外还列出一些与这些词语或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词汇。 3.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读报知识,本书在“背景知识”中尽量结合课文,介绍重要的并时常见诸报端的人物、党派和组织机构等,并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4.为使学生对新闻写作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编者较系统地说明标题的若干特点,对新闻体裁的分类、导语和写作特点及常语等做了简介。 三、教学内容 《英美报刊选读》为省开课程。 1.授课内容:重点为第1、3、4、5、6、8、13、15、17、19、20、21、24、28、30课(共15课),其它内容主要供自学。 2.课时安排: a) 学员自学:2学时/周,共30学时学完15课。 b)面授辅导:4学时/次,共4次。每学时辅导一课,最后一学时复习。 3.作业:共四次,在湖北电大网站英语本科网页上下载,课后完成,交辅导教师批改,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学员完成作业后,可浏览网页上的“答案及详解”,以加深理解,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 四、教学建议 教师授课时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在上课时,可要求学生先回答每课后的练习题——Questions,使他们基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段或跳跃式选段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新闻词语和背景知识进行阅读和问答式方式讲解。如果备课充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又高,教员可采用美英教员教授母语的方法,抛开课本或讲义,只讲有关课文的重点词语、背景知识和写作手法等。这样,学生除预习外,课后还要结合教员

公司图书及报刊管理规定

公司图书及报刊管理规 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图书及报刊管理制度一、总则 为规范集团范围内的图书、报刊订阅流程及管理,集团总裁办及各城市公司综合管理部对所定图书、报刊进行统一管理。请各部门自觉遵守此管理规定。 二、图书购买及报刊订阅 1、集团按每人每月15元的标准购买图书及订阅报刊。超出此标准时,图书管理部门将视情况取消部门超出标准范围内所购买的图书或所订阅的报刊,严格控制费用在此标准之内。 2、如技术部门因业务需要,购置相关图书超出标准范围时,可填写购置申请单(附表1),由主管总裁/副总裁审批后,自行购买或由图书管理部门代为购买。 3、报刊的订阅:各部门每年10月份按照公司的要求做出订阅报刊计划,经图书管理部门汇总审核后,负责统一办理有关订阅手续。 4、费用由图书管理部门及财务监督、管理。 三、图书、报刊的管理 1、图书、报刊的管理由总裁办行政部/各城市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管理。 2、所有图书在购置后,需由图书管理部门盖章,并且进行登记、编号。图书所有权归公司所有。

3、任何人将图书转借他人时(只限内部员工),需到图书管理部门进行登记。 4、图书丢失或严重损坏时,管理部门将责令借阅人赔偿图书或按图书价格以现金形式支付给图书管理部门。 5、员工离职时,需将所借图书及时归还图书管理部门,否则,图书管理部门将在其工资中予以扣除图书款。 6、图书的保存期原则上不少于二年,各图书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以年为周期对图书进行替换、更新。 7、报纸、期刊由管理部门按其出版周期进行替换,期刊亦需办理借阅手续,最长借阅周一为一周。 本管理规定解释权归总裁办,将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 本管理规定自文件发放日起生效。 图书购置申请单(附表1)

英语新闻中常用高频词汇大全

英语新闻中常用高频词汇大全新闻词汇精选 1.Academy Awards 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 2. Apollo Program 阿波罗计划 3. Mr Bean 豆子先生 4. Beat Generation 垮了的一代 5. Bible 《圣经》 6. Black Monday 黑色星期一 7. Broadway(New York) 百老会 8. Central Park 中央公园 9. Charlie Chaplin 查利·卓别林 10. Chinatown 唐人街 11.Civil rights movement 民权运动 12.Bill Clinton 比尔·克林顿 13.Coca-cola 可口可乐 14.Cookbooks 烹饪书 15.Cosmopolitan 大都 16.Cowboy 牛仔 17.Credit Card 信用卡 18.Disneyland 迪斯尼乐园 19.First lady 第一夫人 20.ghost towns 鬼城 21.the God father 教父 22.Grammy Awards 格来米奖 23.Great Depressions 大萧条 24.Great Salt lake 大盐湖 25.Gulf War 海湾战争

26.Halloween 万圣节(节) 27.Hariem 哈雷特(黑人区) 28.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 29.Oxford University 牛津大学 30.Camoridge University 剑桥大学 31.Holiday Inn 假日酒店 32.Hollywood 好来坞 33.home computer 家用电脑 34.home video 家用录像 35.hot dog 热狗 36.Independence Day 独立日 37.Michael Jordan 麦克尔·乔丹 38.Michael Jackson 麦克尔·杰克逊 39.Helen Keller 海伦·凯莉 40.Kennedy Assasination 肯尼迪暗杀案 41.Kentucky Fried 肯德鸡 42.Bill Jean 比尔·金 43.Martin Luther King 马丁·路德金 44.Kodak 科达 45.Korean War 朝鲜战争 46.Lincoln Memorial 林肯纪念碑 47.Little Rock 小万城 48.Los Angeles 洛杉机 49.Bruce Lee 李小龙 50.McDonalds 麦当劳 51.Madonna 麦当娜 52.Marijuana 大麻 53.Marlboro Man 万宝路人 54.Mickey Mouse 米老鼠

报纸和其他几种传媒相比的优势

报纸和其他几种传媒相比,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第一,报纸适合做深度报道。同时,报纸在这方面还和提供相关的新闻背景资料。第二,报纸可关注“冰点”和弱势群体,而它在这方面的报道效果往往很好。第三,报纸可作为资料保存,《纽约时报》不就是号称“档案纪录报”吗?第四,报纸可供多人在各个灵活的时间段进行阅读。第五,报纸可通过栏目的策划和组织,较好的做到新闻资源的重组,让同样的新闻资源得到不同的组合和利用。 报纸的解释性。报纸的文字符号长于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作出深层次的解释。报纸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深入的调查报道,显示出报纸自己独立的眼光和判断,正确解释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规律,这正是报纸的优势所在。 报纸的选择性。报纸是按版面的空间把新闻进行一定方式的编排提供给读者的。读者在看报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反复地阅读,而不必像听广播、看电视一样,受众只能随着电台、电视台编排的节目秩序收听、收看。 对受众来说,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会有更多的联想主动权。不受时空限制,更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这也是为什么报纸屡屡受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冲击而至今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https://www.doczj.com/doc/bd18552923.html,/media/200612/20061218171554_4540.html 在理所当然地追捧新媒体的同时,传统媒体似乎出现了被忽视的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包括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时代。纸媒,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然是许多人精神上赖以依存的重要方式,是各个报业集团主要的创收载体,是我党影响力传播的主要媒介,它仍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在描述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美好未来的各种可能时,我们同样应该正视和尽可能延伸纸媒的既存优势。 周期性规律 在所有的规律中,周而复始的往返有着最为可控的运行轨迹。以24小时为传播周期的纸媒,对应着许多人阅读、收看传媒的习惯。人总是在一种习惯中生活,或者说是生活在时间的周期之中。到了一定的时段产生一定的需求时,才必须接受某一样东西,如按时吃饭、睡觉等。报纸24小时的出版周期,可以让它所培育的读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段里面接受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读者通过主动的消费行为购买的。读者在这个时段里面得到的,是习惯授予他的必然。而一般来说,习惯是难以抗拒的,良好的习惯很难改变。周期性出版的纸媒对应的正是人们的某种生活习惯。有时我们说“此人有良好的读报习惯”,其中也隐含着他按时读报、生活有节奏、有规律的意思。事实上,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纪稍长的读者,都有对信息的接受习惯。从这点来讲,24小时出版周期对报纸来讲可能是一个限制,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优势?关键在于,我们要在读者确定的时段中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让他满意、让他爱看。 版面视觉感

初中语文易混淆词语辨析汇总

1、不齿/不耻:“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是可耻的”。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而“工夫”指 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牟取/谋取:“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巨变/剧变:“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自诩/自许:“自诩”指自夸,贬义词。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勉励/勉力:勉励,劝人努力。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处世/处事:“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形迹/行迹:“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8、年轻/年青:“年轻”指①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②指事业学问的开创的时间不长。而“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19、连播/联播:“连播”指连续播出(节目)。而“联播”指同时转播其他电视台或电台的节目。

报刊管理制度范本

*******股份有限公司报刊管理制度 一、“达能报”的宗旨与目的 (1)宗旨 建立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桥梁、全面有效地推进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与品牌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凝聚、品牌竞争力。 (2)目的 1、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 2、企业亮丽风采的对外展示 3、企业成长历程、企业动态的真实记录 4、企业文化的提炼与塑造 5、营造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 二、报刊读者范围 *****股份有限公司全员、客户以及来访人员 三、报刊栏目设置 说明:1、基本栏目:即每期报刊必有的栏目。 2、常用栏目:即间隔性经常出现于报刊上的栏目。

四、报刊管理职能部门及出版工作流程 1、综合管理部:负责“达能报”全面工作 IT:负责“达能报”版面设计、排版、出版 2、月报版面规划——采稿——审稿、校稿——排版设计——审核——定稿印刷——成品下发 五、报刊的稿源及汇总 1、企业内部的固定投稿,每部门每月至少供稿2-3篇,并有专人负责采编投稿。 2、员工可以自由约稿,稿篇不限。 3、有写作爱好的员工也可自发投稿。 4、采编人员根据各种材料整理的采编文稿或是直接供稿。 5、最终采稿材料统一上报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由人力资源最终审稿、校稿。 六、各部门报刊信息负责采稿人 1、国内营销事业部:**(行业新闻、销售业绩动态) 2、生产制造部:**(生产制造、员工动态) 3、技术部:**、各处室经理(产品信息) 4、研发部:**(研发信息) 5、财务管理部:** 6、综合管理部:** 7、品质保证部:** 8、采购部:** 9、国际事业部:** 10、审计部:** 11、董办:**(管理信息、公司新闻) 说明:对于规定采稿属性相关采稿人员必须按规定采稿、未规定采稿属性的人员可随意采稿。 七、报刊的设计及时间 1、设计风格:简单、精致、时尚、美观 2、出版时间:每月一期、月初出版、具体时间安排为:每月20日之前各部门采稿人完成采稿上报人力资源,24日之前完成文稿整理、校对、27日之前完成设计排版、次月2号前完成印刷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 2017年10月26日

英文报刊常用术语A-Z-其他行业英语

英文报刊常用术语A-Z-其他行业英语 英文报刊常用术语A-Z accredited journalist n.特派记者 advertisement n.广告 advance n.预发消息;预写消息 affair n.桃色新闻;绯闻 anecdote n.趣闻轶事 assignment n.采写任务 attribution n.消息出处;消息来源 back alley news n.小道消息 backgrounding n.新闻背景 Bad news travels quickly. 坏事传千里 banner n.通栏标题 beat n.采写范围 blank vt."开天窗" body n.新闻正文 boil vt.压缩(篇幅) box n.花边新闻 brief n.简讯 bulletin n.新闻简报 byline n.署名文章 caption n.图片说明 caricature n.漫画 carry vt.刊登 cartoon n.漫画 censor vt.审查(新闻稿件);新闻审查 chart n.(每周流行音乐等)排行榜

clipping n.剪报 column n.专栏;栏目 columnist n.专栏作家 continued story 连载故事;连载小说 contributing editor 特约编辑 contribution n.(投给报刊的)稿件;投稿 contributor n.投稿人 copy desk n.新闻编辑部 copy editor n.文字编辑 correction n.更正(启事) correspondence column 读者来信专栏 correspondent n.驻外记者;常驻外埠记者 cover vt.采访;采写 cover girl n.封面女郎 covert coverage 隐性采访;秘密采访 crop vt.剪辑(图片) crusade n.宣传攻势 cut n.插图 vt.删减(字数) cut line n.插图说明 daily n.日报 dateline n.新闻电头 deadline n.截稿时间 dig vt.深入采访;追踪(新闻线索);"挖"(新闻) digest n.文摘 editorial n.社论 editorial office 编辑部 editor's notes 编者按 exclusive n.新闻 expose n.揭丑新闻;新闻曝光 extra n.号外

新媒体时代报纸媒体转变分析

新媒体时代报纸媒体转变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博客、播客、SNS、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渐渐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态格局。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各种新媒体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新媒体强大作用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媒体的鼻祖报纸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有人提出了报纸“灭亡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纸媒体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正蓬勃发展。 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总体增长14.1%,其中,电视广告增长13.8%,报纸广告增长15.6%,报纸广告再次跑赢市场总体。与去年报纸广告18.9%的增长率相比,上半年的增速降低了3.3个百分点。但去年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基础上的增长,具有恢复性增长的因素,而今年上半年应该是常态增长。这说明,报业广告仍然有着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上半年各月来看,1、2月由于元旦、春节的影响,环比、同比都出现下降。之后的三个月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6月环比大幅增长,但同比增长有所放缓(见图1)。 新媒体的成长并不是取代传统媒体,而是与传统媒体共同创造了新的媒体环境。报纸媒体的接触时间略有减少,也不表明“消亡”会到来,说明平面媒体还有存在的必要。这也正说明了报纸媒体正在调整适应新媒体的环境,进行更深层次的转型和改革。 一、发挥优势,建立权威媒体 网络的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量在爆发式增长。但面对海量信息,受众却感到困惑。找到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增大,接近事实真相和对事件、信息解读的要求增加。“7·23”温州动车事故的传播过程给了我们启示。在这个事件中,传播最快的是微博,它在第一时间发出现场信息引起广泛关注和转发,并不断发出新的信息,微博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大量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片面甚至失真的信息,即使是真实的,也可能是局部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视角的。得到微博信息后,受众更关心的是详细、全面的情况,以及事故的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处理过程和深度分析。报纸在全面、客观、深度和解析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很多报纸连续报道、深度解读,通过采访专业人士,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反映事件过程,并在报道中采用微博信息,分析微博传播。这些报道被网络大量转载,形成了巨大的二次传播力。可以看出,大众媒体虽没有在第一时间传播,但却统领了事件报道的话语权,而有价值的微博信息也通过大众媒体放大传播效应。在各类媒体中,报纸尤其是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无疑是受众认为最具权威性的媒体。通过报纸的深度、全面、客观、真实的优势,报纸为舆论导向的真实性提供权威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