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语言学 教案

应用语言学 教案

应用语言学 教案
应用语言学 教案

《应用语言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应用语言学的性质

研究语言应用的种种问题的学问就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itics),应用语言学作为学科是跟语言本体研究、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相对应的。

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1、狭义:专指语言教学,特指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发展最早和最充分的一个分支。2、广义:应用于各实际领域的语言学,即指语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所应用的一切领域和方面。

二、应用语言学的特点

1、相对独立性明确的研究任务、明确的研究对象、有独特的学科基础、创建了大量专门的研究机构。

2、实用性是应用语言学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3、实验性调查和实验室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综合性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

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法、偏误分析

第二节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

一、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归属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一、学科地位、归属

语言本体研究(语音、字形、字义)

语言学{普通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亲属语言:汉藏语系,无字形变化

印欧语系,有字形变化

(一)国外研究儿童语言习得(母语习得)

(二)国内研究对外汉语教育

1、社会语言学: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行业语”)

2、文化语言学:嫁、娶与marry

3、语言暴力(冷暴力)

4、网络语言:杯具、洗具、餐具、萌

5、语言规划、调查

6、计算语言学

7、中介语(母语—目的语)

二、应用语言学的学科体系

(一)国外应用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二)我国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三)我国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分析

(四)应用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和语言调查、计算语言学、儿童语言发展

第三节应用语言学简史

一、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

(一)应用语言学的萌芽和起源

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提出要区分纯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首次提出“应用语言学”这个术语。

(二)应用语言学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1、应用语言学的正式形成

1946,弗赖斯等专家出版杂志《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副标题为“应用语言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itics),是世界上第一本应用语言学杂志。

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召开和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应用语言学科的正式形成。

2、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二、我国应用语言学简史

(一)萌芽起源于先秦荀子提出“约定俗成”,语言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约定俗成”,属于小学(二)发展

1、现代语文运动与应用语言学

现代语文运动将口语与书面语相融合、20世纪前50年—语文规划和语文教育

国语统一运动、白话文运动

20世纪后50年—文字改革,“三定”——定量、定音、定形(汉字、注音)

标点符号(标号、点号)、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1958年汉语拼音定形,罗马字母、希腊字母

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标志中国应用语言学形成。

1992年专门的应用语言学杂志《语言文字应用》创刊——里程碑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

20S前50年白话文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

20S初语言文字规划和语言教学

2、文字改革运动与应用语言学

(三)正式形成和发展

1、正式形成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成立,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应用语言学研究机构,标志着应用语言学在中国正式形成。

2、发展1992年应用语言学杂志——《语言文字应用》的创刊。

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是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和语言文字规划的里程碑式成果。

第四节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和比较

(一)语言材料的调查—最常用

“调查“指收集和考察语言事实、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环境等材料,调查就是要收集材料,尤其是第一手材料。

1、访谈法个别访谈集体访谈

2、观察法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分为隐蔽观察和参与观察

3、问卷法封闭式和开放式

(二)语言材料的比较分析

1、事实比较:具有描写性

2、理论性比较:系统理论的普遍原理在具体语言中可行性比较

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方法、目的——定量(随机、非随机)、定性、实验收集

实验方法特点(应用语言学实验):系统性、逻辑性、经验性、简约性、重复性和传递性

二、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一)定量方法的产生

(二)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关系

定性方法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定量研究通过量化来说明事实。(三)抽样统计

1、抽样又叫取样,是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2、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3、统计和分析

三、试验方法

(一)试验方法的意义

(二)试验方法的特点

1、系统性

2、逻辑性

3、经验性

4、简约性

5、重复性和传递性

(三)实验的步骤

1、实验的设计

2、实验的实施

3、实验的解释

第二章语言教学

第一节语言教学的性质和基本过程

一、语言教学的性质与目标

(一)语言教学的性质

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是指运用特定的方法,将语言知识和相关的理论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习者,以达到使学习者掌握一门具体语言并用于交际目的的教学活动,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本族语教学和外族语教学即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第一语言教学——母语(儿童无意识的母语习得、第一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教学——外族语(双语\多语教学)

目的: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培养学习兴趣

此外,语言教学还包括双语教学和多语教学。双语或多语是指在多民族聚居区里有些人从小就习得两种或多种以上的语言,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行交际。双语或多语教学是指针对多民族地区的特殊语言状况而开展的双语或多语种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语言教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内容,运用特定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二)语言教学的目标

我们应当把语言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言教学的类型与基本过程

(一)语言教学的类型

教学类型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别。

1、内容上【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

2、学习时限【长期教学、短期教学(短期培训)】

3、教育性质【常规教育(预备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业余教育】

4、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平衡、摸底)、个别教学】

5、教学对象【儿童教学(14岁以下)、成人教学(14岁以上)】

6、学习语言程度【初级(零起点、小学)、中级(中学)、高级(大学)】

7、单语教学、双语教学

8、正常人教育、聋哑人教育

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教育的范围更大些。

(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过程

1、制定语言教学政策

2、进行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

3、编写语言教学的教材

4、师资选拔和培训

5、课堂教学

6、语言测试

7、语言教学研究

第二节语言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语言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语言教学的历史

主要语言教学特征可以分为四大派:1、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2、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

3、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

4、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

(二)我国语言教学的历史三)特殊群体语言教学

二、语言教学的现状

三、语言教学改革

第三节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

一、第一语言与第一语言教学

(一)第一语言及相关概念

1、第一语言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2.、母语Mother tongue

母语就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母语具有继承性。

第一语言是语言学的概念,而母语更多的牵涉到民族学问题。

Mother tongue 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具有继承性

Native language(语言学角度)本民族的语言

Parent language(谱系分类)同源语

日耳曼语——拉丁语——梵语(梵语和日耳曼语为同源语)

(子语)(母语)(子语)

3、本族语

本族语(native language)是指语言习得者自己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民族语。

(二)第一语言获得

(三)第一语言教学

(二)通常说的第一语言教育专指母语教育

获得{儿童语言习得(早期潜意识习得)}两个阶段

课堂上有意识的语言学习——第一语言教育主要指此

1、第一语言教学

第一语言教学(first language teaching)通常是本族语教学或母语教学,它主要是指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之后有意识地继续学习第一语言而进行的正规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

2、第一语言教学特点

1、学习者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具有交际能力

2、语言环境良好,时间充裕

3、语文形式为主

4、注重文化习得

一、国外语言教学的流派

认知派——自觉掌握:儿童母语习得

经验派——习惯养成:从教的角度,没从学的方面讲

人本派——以人为主,强调情感因素:学习者角度

功能派——学习任何语言皆以交际为主:以教学内容为主

(经验派和人本派以教学方法为主,功能派以教学内容为主)

二、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教学

(一)第二语言及相关概念

1、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指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

2、目的语

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语言。

3、外语

外语(foreign language)指外国的语言。与第二语言关系:包容——第二语言包容外语

(二)第二语言的学习

第二语言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接受学校的正规课堂教育,其次是家庭教育和自学等。

(三)第二语言教学

1、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通常指人们在习得掌握第一语言后,在学校环境里进行的正规的学习其他语言的教学活动。

1、语言学习的几种情况

本国学习者在本国院校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正规教育为主;

第一语言学习与第二语言学习同时进行;自学

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学习

2、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1)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3)以集中强化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4)重视基础阶段的教学

5)注重语言对比6)重视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7)更注重文化教学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比较

(一)共性:都是以语言学习为主;都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则,包括语音、词汇、句法;

教学过程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策略基本相同,模仿—感受—应用

(二)差异

1、教学起点不同(第二语言:零起点,一般情况下,无一定语言基础)

2、学习动机不同(第一:无意识,巩固语言的运用;第二、各不相同)

3、学习环境、氛围不同

4、受其他语言的影响(第一语言:很少受到影响;第二:很容易受影响)

5、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6、教学对象不同(第一语言:年龄较小;第二:接近成人)

7、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第一:与母语重合;第二:掌握一门语言,进行流畅的交际)

8、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不同

9、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同

10、接触的语言材料不同(第一:活生生的;第二:会有些滞后,变化)

第四节中国语言教学的诸方面

一、语文教学

二、外语教学

1470年明朝设置四夷馆教授印度语和缅甸语——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

大学外语教学有两种:①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

②非外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育

三、双语教学

(一)什么是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指在教学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成为使用双语者。

广义:教学模式,除了外语课程外,其他课程全用外语教学

狭义:教学方法,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思考

1、最开始的双语教学在我国最早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现在的双语教学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的知识获取同步。

现在我国的双语教学可理解为: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获取同步。

两种类型:1)英语和汉语的教学;2)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教学。

在双语教学中,外语教学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它具有获得知识和提高语言技巧的双重功能。

(二)中小学双语教学(三)高校双语教学

四、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和任务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名称

(一)学科性质

三层含义:1)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2)作为一门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3)作为一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1、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4、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本质属性(与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相区别)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指的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

(二)学科名称

1、对外汉语教学——1982年提出,使用最广泛

2、汉语教学、中文、中国语、华语教学等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4、对外汉语教育——以教育学为主(1包括4,即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育)

5、对外汉语——本科或以上专业的专业名称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教什么,怎么教……)

2、具有较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重点在语言理论、文化理论、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语言教学、语言学教学

“一体两翼”——一体:汉语语言学本体

两翼:对外汉语学科与教学论;中外文化素养

3、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4、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三)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汉字教学上)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任务

(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教学活动

这一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四个部分。

(二)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

1、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语音、语义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研究;教—学,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第二语言习得和认知规律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研究

2、对外汉语学科建设

(三)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1949年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

二、1949年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发展阶段

(一)初创阶段

1、初创阶段的概况和特点

2、初创阶段的学校教育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33人,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在广西桂林应越南政府的要求组建了汉语学习班,后并为广西师大

3、初创阶段的理论研究与教材编写

1958年我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正式出版,为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

4、初创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法

(二)巩固和发展阶段

1、概况和特点

《外国留学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是我国第一个外国留学生工作的政策法规。

1963年高教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2、专门学校的创建与教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1)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和出国留学生部合并,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1962年,成立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规模扩大——北京语言学院(65年更名)——中国语言文化大学(96年更名)——北京语言大学(2002年更名)

2)北京语言学院

3、理论研究与教材编写

1965年《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创刊,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4、教学法

(三)恢复阶段

1、概况与特点

2、对外汉语教学的恢复和北京语言学院复校

3、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

1977年出版《汉语课本》

1980年出版《基础汉语课本》,是那时最成熟的教材。

4、教学法

(四)蓬勃发展阶段

1、建立国家专门的领导管理机构

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汉办前身

2、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体制

1)出现了学历教育

1978年外国留学生四年制现代汉语本科专业——北外

1996年,北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中国语言文化”四年本科专业,出现了短期的对外汉语培训班

2)非学历教育有了新的类型:开办短期汉语进修班和接收高级进修生

3、研制并推行汉语水平考试1984年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hsk,90年开始确立

4、开展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

5、确定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6、创办专门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

7、创办专业刊物,成立专业出版社

1979年北京语言学院内部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8、开始培养专职对外汉语师资

9、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展教学理论研究

1)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包括:论述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学科建设的任务;提出了总体设计理论。

2)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各项教学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3)对教学法原则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包括:引进了“交际性原则”的概念;揭示了语言内容、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及文化背景知识相关性和一致性;提出了结构、情景及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4)提出了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

10、基础理论研究得到重视

11、教学法研究开始深入、全面发展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一)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含义

依据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规律,

对教学对象、内容、目标、途径、原则、教师分工、教师要求做出规定,

指导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二)程序和方法

1、明确教学类型目前教学类型主要是依据教学期限和教学组织形式划分的

教学时限(长期班、短期班)

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教育、预备教育)

2、分析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的特点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等。

自然特征包括学习者的国别、年龄、文化程度、第一语言及文化背景等。

学习目的大体可分为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和临时目的五种。学习起点(水平)一般根据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而定。

学习时限……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能够使用目的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包括:使用目的语的范围和目的语水平等级

4、确定教学内容

5、确定教学原则

1)处理好语言要素、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2)选择好言语技能训练方式3)选择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方式4)处理好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

6、规定教学途径

7、明确教师分工和对教师的要求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

(一)教材的重要地位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1、针对性

2、实用性

3、科学性

4、趣味性

5、系统性(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类型

1、按遵循的教学原则区分

1)课文型2)结构型3)功能型(口语、写作、阅读)4)结构——功能型(以功能为主,以语言知识相穿插)5)功能——结构型(先讲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6)话题型(以话题为纲来编排)7)文化型

2)按教材的体例区分

1)综合型和分科型2)直线式和螺旋式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

2、复习检查

3、讲解新课

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1、备课和教案

备课时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的问题:1)分析教材;2)分析教学对象;3)确定教学方法。

2、课堂的组织

3、教师的语言①停顿较多,语速较慢②词汇、句子较简单

③冗余信息多,重复较多

4、板书:板书,字迹工整,重点突出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测试与评估

(一)语言测试的类别

1、水平测试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的目的是测量测试对象的第二语言水平。

2、成绩测试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是一门课程或课型的测试,又叫课程测试。

3、诊断测试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目的是发现学生在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或语言知识中的困难和不足,同时也检查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预期要求。

4、潜能测试潜能测试(aptitude test)也叫学能测试或素质测试,目的是检查测试对象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包括模仿能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语言测试的内容和类型

1、多项选择题

2、综合填空题

3、口试

4、写作

(三)语言测试的试卷设计

1、卷面构成卷面构成是指一个卷面包括哪些测试项目和测试内容。

2、试题类别(1)标准化试题和非标准化试题(2)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

(3)分立性试题(分项测试)和综合性试题

2、测试的质量保证

(1)效度,也叫有效性,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

(2)信度,也叫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稳定性。

(3)区分度,即测试区分受试者的水平差异的性能。

(4)反馈作用,即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一、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

(一)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

四种理论:语法-翻译理论、行为-结构主义理论、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交际教学法理论。

1、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基础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

斯金纳1957年发表主要著作《言语行为》。

语言学习就是一个模仿、重复、操练并通过强化形成习惯的过程。

布龙菲尔德行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语言是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经由习惯的养成而学会,认为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强化获得语言行为。

2、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外界环境影响大

语言运用

“失语症”—自小接触双语环境的儿童

认知心理学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知论。

3、交际教学法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和交际性,语言教学的任务除了要使学生获得语言能力,更要让学生获得交际的能力。

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包括四个方面: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实践证明,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并发展其有效地交际能力。

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即认知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二)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

1、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由美国语言学教克拉申提出的。包括:

1)习得和学习区分假说2)监控假说学习者角度,检查学习程度

3)自然顺序假说4)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既有趣又有关联、语言习得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非语法程序的安排。

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因素包括动机、信心和焦虑等。

2、文化适应模式

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苏曼于20世纪79年代后期提出。

二、对外汉语教学法和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

1、20世纪80年代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

1979年,《语言教学于研究》试刊发表了钟梫1965年写成的《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

1)宏观研究的新领域总体设计理论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的概括,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体系和学科建立奠定了基础。

2)微观研究方面的进展

突出的方面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语言技能。

3、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的方法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1、什么是课堂教学技巧

课堂技巧通常包括:一是教师的行为;二是学生的行为。

2、课堂教学技巧的构成(从大到小)

①教学单元:将一门课程安排课时

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特定时间处理语言项目的类别

③教学步骤:对语言项目的处理方式,一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几个教学步骤来完成

④教学行为:一个教学步骤通常由一个或数个教学行为构成是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单位。

3、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技巧的选择使用

(1)更具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技巧(2)选择交际性强的技巧(3)优先选择节省时间的技巧三、语言教学中的对比分析研究

(一)什么是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分析主要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可能造成的影响。

语言教学领域的对比分析始于拉多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的语言学》。

传统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比分析的语言理论前提主要是:1)各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点;2)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是可以描述的;3)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

习中产生迁移的根源。

(二)对比分析的步骤方法和难度等级模式

1、对比分析的步骤方法

①描写:语法体系②选择:以语法体系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进行对比③对比④预测

2、对比分析的难度等级模式

布拉图的模式:

零级:迁移(transfer)两种语言中的相同点

一级:合并(coalescence)母语中的两项或多项合并到目的语种成为一项。Is、are、am、was、were—是二级:差异不足(under differentiation)母语中存在而目的语种不存在

三级:再解释(reinterpretation)母语中有,目的语中也有,但使用范围不一样。英文:all,all of修饰n

中文:都,adv修饰v

四级:超差异(over differentiation)母语中没有,目的语存在

五级:分裂(split)母语中的一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分裂成多个项目Aunt姨,婶、舅妈、姑妈uncle叔叔、姨夫、舅舅、姑父

(三)对比分析的作用和不足

四、偏误分析研究

(一)偏误分析的产生和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区别:

①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个转换生成的创造系统,行为主义心理学只认为语言是一套系统,不具有创新性

②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只能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获得,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能通过反复操练、强化学习而获得(不求甚解)

③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假设、求证的过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应避免错误,因为在反复操练过程中错误会根深蒂固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定义:

所谓偏误分析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等。其目的是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失误:偶然性,可察觉,可及时纠正,有一定基础

偏误:规律性,不易察觉,初学者

2、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基础

中介语指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

动态的、个人性

1、偏误分析的产生

偏误分析得益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主要在三个方面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个转换生成的创造系统;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只能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获得;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假设、求证的过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所谓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等。其目的是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使得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2、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中介语指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形式;2)中介语中包含了大量的偏误;3)中介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4)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逐步由母语向目的语靠近。

(二)偏误的来源和偏误的类型

1、偏误的来源

1)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

2)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也称语内干扰,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目的语内部规则过度泛化如:留学生通过“我们”“他们”推而用之“苹果们”“床们”

3)学习语境(context of learning)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不当

4)交际策略(conmmunication strategies)

5)文化迁移(cultual transfer),即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

2、偏误的类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五、中介语理论研究

(一)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1、Selinker对“中介语“理论的贡献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美国学者Selinker于1972年首先使用的,他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形成。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自主的语言系统”观,他认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即认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可以观察到的,以言语输出为基础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Selinker还进而分析讨论了中介语的五个产生过程:1)语言迁移;2)目的语规则的过分概括;3)训练迁移;4)第二语言习得策略5)交际策略

Selinker还提出了“僵化”的概念。

Selinker的研究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也标志着第二语言习

得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中介语理论的发展

Corder和Nemser的观点可概括为“以目的语为参照的过渡观”。

Corder和Ellis持“共时和历时观,从横向的角度看,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在特定的时点建构的语言系统;从纵向角度看,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经过的不同发展阶段。

Sharwood的观点可概括为“认知的观点”。

Adjemian认为中介语指的是作为生成学习者目的语话语基础的“语言知识”。

Torane则持“可变能力的观点”,认为中介语是由不同的语体风格构成的连续体。

(二)国内对中介语理论的引进和研究

国内最早介绍中介语理论的是鲁健骥,他在1984年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文,首次引进了“中介语”和“偏误”两个概念。

1、关于中介语可变性论争的评介

中介语可变论中最有代表性的为语言能力连续体范式和可变语言能力模式。

2、关于中介语某些特点的分析及起因的探索

中介语中的僵化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由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迁移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3、关于中介语产生的认知、心理原因的分析

4、关于中介语特征的探索

1)开放性2)灵活性带有一定个人色彩3)系统性

5、对外汉语学界关于中介语的主要认识

(三)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1、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是对外汉语学界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

2、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3、关于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4、关于学习环境

5、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观念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语言学

第一节社会语言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一)语言与社会

1、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1)语言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社会的构成需要语言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

3)语言行为同时也是社会行为

4)语言通讯的问题、对语言的态度问题等都是可能产生严重社会后果的问题

2、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

“共变”论是美国学者布赖特在《社会语言学》中第一次提出。

语言和社会具有共变关系,语言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语言,社会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或社会与语言的关系。通俗的说,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何人何地何时对何人如何说何种话语言社会学:以社会为主,在语言基础下研究社会问题

(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1、关于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

宏观社会语言学也称大社会语言学,重在研究社会中的语言问题,主要指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包括双语、双方言或多语的交际与教育,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标准语选择,语言的相互接触与影响,语言冲突等问题。

微观社会语言学也称小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各种变异,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其经常性课题包括语言与社会,语言与阶级,语言与环境,语言与性别,语言与种族集团等,讨论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早期以拉波夫的“城市社会方言学派”为代表。

2、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语言学的学科特点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语言学的学科特点

1、社会语言学具有综合性

2、社会语言学具有应用性

3、社会语言学具有实验性

4、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学性质

(二)社会语言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地域方言,以语音为主——方言学社会方言:行业语、职业语——社会方言

2、社会语言学与修辞学

3,学科特点

1、综合性

2、应用性: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规划、使用

3、社会语言学具有实验性:调查问卷

4、语言学性质

三、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论和研究程序

(一)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论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研究是人文科学惯用的研究方法,它是从研究对象的属性出发对其内在规定性进行研究。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分析,从而把握其量的属性进而认识其内在规定性。

2、客观性原则

体现在:一是材料的真实性;二是研究态度的客观性。

(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程序

1、选定课题,建立假设,

2、确定研究范围和调查对象

3、调查实验,搜集材料

4、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四、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及应用

(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用价值

(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应用

第二节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国外的社会语言学

(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

1、早期的社会语言研究对未开化民族语言的研究,为保护这些未受社会影响的原始语

2、社会语言学术语的出现

多数文献认为sociolinguistics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哈佛·库力1952年的论文《社会语言学的设计:语言和社会阶层的关系》

3、1964年的社会语言学学术活动

1964年,第一次社会语言学会议于这一年的5月在美国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召开。会议接受了“社会语言学”这一术语,标志着这门新的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兴起。布赖特

将会议的论文汇编成册出版(socio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UCLA Sociolinguistics Conference),这应该是最早的社会语言学论文汇编。论文集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七个重要方面:说话者(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与交际过程有关的听话者的身份;言语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社会方言的历时和共时分析;说话者对言语行为形式的不同社会估价;语言变异的程度;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实际应用。

4、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美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主要分两个学派:一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城市方言学派,也称微观社会语言学派,代表作是《社会语言学模式》;另一个是以费什曼为代表的所谓宏观社会语言学派,代表作是《社会语言学初阶》。

(二)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动因

1、社会外部动因和客观物质条件

2、语言学自身的发展

(三)社会语言学也研究的主要类型

1、祝畹瑾的归纳

1)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对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言语,核心问题是语言变异。以拉波夫、特鲁吉尔为代表。

2)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以及语言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的作用。理论核心是人类的交际能力,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综合性的人类交际科学。

3)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全局性的相互作用。

4)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重点是全社会或某个社会集团对使用某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

5)语用学的社会语言学以会话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认为在日常会话中存在支配交谈的自然规则。

2、周庆生的归纳

1)偏重社会的研究主要有民族方法论与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两种。民族方法论通过分析不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会话或分析非语言交际来揭示人际互动的特征、途径和规律,该方法曾被誉为当代现象学研究方法中最主要最完善的研究方法。

2)主流社会语言学A、语言社会学:研究社会多语现象、双语现象,费什曼

B、说话民族志和人类语言学: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

C、话语分析:语用学的关联论弥补了语义学的不足

Eg:爸爸:书房里的巧克力哪去了?

《景阳冈》优秀教学设计3篇-景阳冈教学设计

《景阳冈》优秀教学设计3篇|景阳冈教学设计 《景阳冈》是人教版《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课文,该文作者是施耐庵。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景阳冈》教学设计,欢迎借鉴!《景阳冈》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提出实现了几个转向。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书本学习,正在向大语文学习转向;二是改变了过于细化的阅读教学,向整体把握和感悟转向;三是改变了过多的内容理解、分析,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转向;四是改变了阅读知识的注入,向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转向。并且鼓励学生在大量的阅读

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强调老师发挥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新大纲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向,向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才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景阳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进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样两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部编小学语文景阳冈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小学语文景阳冈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 一个重要人物 师:这个单元的课文我都很喜欢,比如《将相和》,比如《草船借箭》,今天这个《景阳冈》我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选自四大名著之一,大声说── 生:《水浒传》 师:来,跟我一起写,有的同学很会遗漏这个书名号(师生板书《水浒传》)。这本书讲的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将揭竿起义的这样一个故事,这本书的作者考试是要考的,跟我一起写── 生:施耐庵 师:(师板书:施耐庵)你要知道这水浒传有108将,你知道的有── 生:豹子头──林冲。 生:武松。 师:武松,他的外号是什么呢? 生:行者。 师:非常好,行者武松。 生:智多星吴用。 生:黑旋风李逵

生:及时雨宋江。 ………… 师:还有许多许多,对不对?但是在70回本的水浒传里边,施耐庵把最多的篇幅最多的文字给了──武松。(板书:武松)给了行者武松。这篇文章,编者给它加了个题目──《景阳冈》。如果这个题目让你来写,我估计你会写── 生:武松打虎。 师:是啊,大家喜欢看“武松打虎”,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打虎,我们还要关注武松、我们要透过这个打虎,去思考武松这个人。武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今天来思考这个问题,行不行? 生:行。 十八碗酒和三处榜文 师:(板书:人)这篇文章是一篇白话文,有几个字比较难读,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略) 师:再看这个字,谁会念?你总会念吧(PPT:筛) 生:shai 师:这个字在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为什么?因为这个店家反复地为武松筛酒,“筛”就是“倒”的意思,就是“斟”的意思,斟酒倒酒,那么他前前后后给武松筛了几碗酒呢?我们来数,请个同学来读这句话(课件:店家拿了三只碗,一双筷子,一盘熟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了一碗酒。) 生:(读)

八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课时:四课时(课文内容一学时,试卷练习及讲解三学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总提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以它亘古不变的生命力,不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畅想。从古至今,时更时新,而这一单元的课文就是“水”带给我们的随想。学习时要注意抓取景物的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分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纯以写景取胜。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并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与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对潭水和游鱼的描写,尤为精彩,神韵倍出。 《黄果树瀑布》以磅礴的气势,雄浑的笔力结合细腻的感受,描绘了一幅立体式的画卷。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感官,寻找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在谋篇布局方面可谓匠心独具。 《绿》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构思,抒发了对“绿”的独特感受。学习时要注意借鉴作者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以及体会文中精美的语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站立起来的水》凭借精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瀑布的形态点染得有声有色。学习时要注意诗的炼字炼词。 袁氏兄弟的两篇《游高梁桥记》以及张岱的《白洋潮》,这三篇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领略古人写景精湛而洗练的笔法外,应更多地积累一些文言字词,文言句式,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初步学会辨别词类活用。 《钱塘江的夜潮》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以侧面描写多衬托钱塘江夜潮的雄伟,而后则以自己的观潮经历表现了独特的自我感受。 《水之歌,水之思》以生动的说明文的笔调,翔实地说明了水带给地球,带给人类的巨大财富,结尾也较为冷静地提出了水带给人的沉重思考。小标题的形式,使得文章内容一目了然,阅读时,应学习概括总结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意。 三、阅读提示 关于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边对比边分析地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它的精义是:在比较中鉴别,从鉴别中提高。我们知道,一种读物或一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如果孤立地阅读,有时候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但如果把它和同类的读物进行一番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读物中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选好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读物中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选好比较对象,确立了比较点之后,要对所选的作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以加深对读物的认识,获得新的见解。

人教版语文五下《景阳冈》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教学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0课。《景阳冈》是第五组课文“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5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注意部分文言词汇在课文中的意思;,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技能目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着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着的兴趣。 教学重点: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教学难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武松打虎”视频片断以及课文相关句子的课件。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读《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 2、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哪几段具体描写了打虎?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跟打虎有没有关系?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3、教学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段时,注重朗读,让学生体会那种惊险紧张的打斗场面,读出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一闪、一闪”的沉着机敏和打虎时的竭尽全力。并播放武松打虎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小学语文《景阳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景阳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二)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 1.播放歌曲《好汉歌》,会唱吗?一起唱几句。这首曲子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谈起《水浒传》,你们了解多少? 2.《水浒传》一共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的形象,这节课,我们一起锁定其中的一位英雄——武松,是通过第23回——《景阳冈》(板书课题),向我们介绍的。

(二)、检查预习,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 1.课前预习过课文了吗?武松在景阳冈上做了一件十分轰动的事——(打虎);打虎前他还做了什么?(喝酒);酒是在景阳冈下喝的,虎是在景阳冈上打的,这中间,武松还需(上冈);打完虎之后,(下冈)。 教师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三)、从语言看武松喝酒 1. 武松喝酒可和普通人不一般啊,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1——4自然段。想想武松喝酒和普通人喝酒有何不同。 2.交流;店家打的旗号是——“三碗不过冈”,说明这店家的酒十分——“烈”,而武松却一连喝了十八碗,而且碗碗都是一饮而尽,武松的酒量真好,不禁让我们赞叹——“武松,你真乃海量也!” 3.武松喝酒的过程也是他和店家对话的过程,(投影出示对话)请两个同学 给我们表演。 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店家道∶“客官,要肉就添来。”武松道∶“酒也要,肉也再切些来。”店家道∶“肉就添来,酒却不添了。”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店家道∶“客官,你应该看见,我门前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店家道∶“我家的酒虽然是村里的酒,可是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

2019年月日 1 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doc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 不知道各位老师对教案有多少了解?都会写教案么?下面 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一)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二)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三)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景阳冈》教学设计

景阳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倚、箸”等17个生字,读准“绰、呵”等3个多音字,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 2、学习全面地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质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片段,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老实的鲁肃、妒忌贤能的周瑜。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水浒传》的《景阳冈》片段认识闻名已久的打虎英雄——武松。让我们一起看看武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质疑课题(谁要打虎?为什么要打虎?{起因}怎么打得虎?{经过}最后有没有打到虎?{结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㈠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读正确,不懂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再不懂提问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给课文划分部分。结合课后习题讨论。 喝酒——()——()——()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1、 2、第一部分(1-2):写武松在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不听店家的劝告,执意要上景阳冈。 第二部分(3-5):写武松上冈,看见官府的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部分(6-7):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猛虎。 第四部分(8):写武松打死老虎以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1-2)(3-5)(6-7)(8) 3、课文叙述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不听店家的劝告,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第二课时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景阳冈》优秀教案

《景阳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也是文章的重点。 2、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也是难点。 3、解决办法: 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借助文言注释、字典解决重难点。 【教学构想】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读《水浒传》,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重点阅读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这样做,一是能激发起学课文的兴趣,而是更便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今天咱们学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你肯定喜欢。(板书课题:景阳岗。)(引起学生注意,发现问题,帮助老师纠正错字:“岗”应作“冈”。)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山冈,一个是岗位。) 画字形帮助记忆:“岗”字形像岗楼。 2、题目既然叫景阳冈,那么这是一篇写山水风光的文章。(这是写事的文章。)写了什么事呢?(武松喝酒、打虎的事) 武松喝酒、打虎是在一个地方吗?(还有上冈、下冈。) (适时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根据板书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水浒传》资料。 5、知道武松后来是怎样当上捕头的吗?当时很多人知道了他的英勇事迹,纷纷帮他写求职简历,介绍他的特长,为他推荐工作,咱们也帮他写一份求职简历吧。 二、重点导读冈上打虎 1、填写姓名、籍贯。 2、写主要事迹: ⑴用一段话表现出他的英勇来。选黑板上哪一件事?(打虎) ⑵自读课文,想一想当时怎么打的虎?应该怎么读。 ⑶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男生读老虎,女生读武松,看看老虎怎样,武松又怎样。一人一句对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和句子。 适时板书:描写武松动作的词:扑──闪、掀──闪、剪──闪。 刚才这一段谁比较厉害?(老虎) ②请左边这两组读老虎,右边这两组读武松,看看这回谁厉害? 适时板书:描写武松动作的词: 兜──抡劈、扑──跳退、搭──揪按、挣──按踢。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景阳冈》教学设计

20*《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共分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个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还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教学目标 l.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限期、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课题,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描写了一位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英雄,那就是武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武松打虎的故事。板书:武松打虎。 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课文的题目是《景阳冈》,比较一下,这两个课题有何不同?(交流明白以地点和主要事件作为题目均可。)既然武松打虎是主要事件,那么文章围绕景阳冈还写了那些内容? 二、自读课文,理清结构 课文很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围绕景阳冈还写了什么内容? 读后交流,理清结构: 冈下喝酒——大步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去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三、切入重点,学习武松打虎 同学们,在以上四部分内容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武松打虎。 我们就来看看武松打虎的过程。自由读这部分内容,你对打虎内容有和感受? 交流读后感受。 这样的感受是粗浅的,让我们深入来学习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让我们现来读读第九节。老虎是怎样进攻的呢?这里写了两块内容,你们想读武松还是想读老虎的内容? 一读: 通过师生合作读,指导读:读通内容,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做到能读出老虎凶猛进攻的气势。 二读: 读出武松机智、灵活、勇敢。 老虎进攻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而武松只用了一招——“闪”。同学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6《景阳冈》优质教案

6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会认“倚、箸、碟”等1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碟”等15个字,正确读写“恰好、性命、时辰”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能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详细地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4.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及作者是如何塑造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 ?教学难点 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详细地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如“踉”读liànɡ,不读liánɡ。要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泊”。写字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兼”和“截”,提醒学生“勿”字的两撇上没有点,其他的字学生自学。课文虽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仍延续了原作的语言风格,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把这些词句读正确,尽可能读流利,如“但凡”“掀他不着”“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等。对于其意思,不要求学生逐词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通过多读能够意会即可。 2.阅读理解 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来学习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先自读,画出描写老虎和武松行为的关键词语。再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小组内互相读,读读评评,评评读读。最后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感受或体会。 3.表达运用 1 / 10

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训练学生讲述武松打虎这个片段,指导学生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倚、箸、碟”等1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碟”等15个字,正确读写“恰好、性命、时辰”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片段及主题歌,师生随曲同唱。 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水浒传》) 2.你们对《水浒传》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交流) 3.看得出同学们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很感兴趣。《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一百零八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我们锁定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的一位打虎英雄——武松,下面我们将通过《景阳冈》来认识他。 4.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景阳冈) 5.题目已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那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武松) 6.看过《水浒传》的同学讲一讲,武松为什么来景阳冈?(武松许久不见哥哥,急着赶路回清河县寻找哥哥武大郎,途中路过景阳冈)武松在景阳冈打死老虎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武松成为打虎英雄,被阳谷知县看中,做了步兵都头)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武松打虎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 10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