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que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que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que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que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que

什么是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结合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边缘学科。它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使语言产生变异,社会语言学正是力图通过研究社会现象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及其结果,从而更深入地解释语言的本质属性。这部分语言学跟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人文主义社会学联系密切。

社会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语言观的差异,

在社会语言学之前无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还是结构主义语言学,都更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探索和研究,忽视语言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忽视社会因素对于语言的巨大影响)

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两点:第一,社会语言学打破了以理想的说话人的话语为分析材料的旧传统,而以实际运用中的活的语言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一点我理解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偏向于"言语"研究,而传统语言学则专注于"语言"研究)

第二,传统语言学主要研究书面语或有文化教养的人说的语言,社会语言学则一视同仁地把各种社会阶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当做研究对象,同各种所谓高雅,纯正的语言加以比较。

拉波夫不承认社会语言学之外的语言学,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不能分开,不能有离开社会的语言学,语言学都是社会的,语言与社会是不能分开的。拉波夫的观点很极端,很少有人同意他。

几个重要的社会语言学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波夫、费希曼、海姆斯等人

社会语言学兴起的背景

1. 社会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非洲涌现出不少新兴国家。有些国家曾长期采用殖民统治者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独立以后,面临着选择一种通用的交际语、实施民族语言规范化、确定语言教育的方针等现实问题。这种情况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里尤为突出。譬如,东非的肯尼亚有近两千万人口,说40余种部族语言;

语言是民族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国家或民族,为了维护其独立和统一,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政策,以利于巩固政权、繁荣经济和加强民族的归属感。

诸如此类的社会性语言问题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关注。他们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物质条件

社会科学统计研究方法的进步,录音录像仪器的发明使用,以及计算机统计的发展,也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学术背景

语言学自产生以来,无论是历史语言学还是结构主义语言学都局限于对语言本身性质结构的研究,忽视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虽然这一研究方向能使我们对于语言的内部结构产生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却因为脱离了实际而无法解决社会生活中许多实际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会语言学实际是语言学长期发展的必然转向。

另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热潮也直接推动了社会语言学的产生。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社会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que)基本涵义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

语言社会学(sociologie de langue)其基本涵义是: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事实,来解释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两者的研究出发点不同,简而言之,前音从社会研究语言,后者从语言研究社会。

例如,在中国大陆,餐饮、娱乐等营业场所顾客离开前与店主结账,以前称为“结账”,但是近年来产生一个新词“买单”,中青年使用率较高。此词源自香港粤语“埋单”,因为“买”和“埋”读音相同,“买单”在字面上也较容易理解,大陆遂将“埋单”写作“买单”。如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可以这样解释:近20年改革开放以来,粤方言和粤语区的文化在全国取得优势地位,所以新词有从南向北扩散的倾向,而新词最容易为新一代所接受。类似的新词还有“的士、巴士、写字楼、收银台”等。

如果站在“语言社会学”的角度,以语言来解释社会,那么可以倒过来,这样解释:“结账”一词有了来自香港的“埋单”这一新的变体,这反映出近20年来香港取代上海。成为全国时尚之都的社会现象

社会语言学的分类 :

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que)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使用语言的状况和问题,探索语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其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规划、民族语言

文字的创制,语言政策的制定,如何处理双语现象,如何确立民族共同语,如何处理少数民族语言和共同语的关系等等。

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linguistique)研究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状况和问题,探讨说话人的社会、心理特征与其言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种语言社团的语言变体,具体环境下的语言运用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的语言社团里语言的变异情况等等

社会语言学家所考察的对象

是使用着的语言(1anguagein Mse)和语言的使用者(1angMage user),而且他们所关注的是反复发生的而不是偶然出现的言语模式;是群体的而不是个人的言语行为。

可是世界上的语言现象和使用语言的人干差万别、纷繁以极。如果不抽象出一些特征,不勾划出一个范围来,研究者简直无从下手去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本章第一节所讨论的语言变体就是分析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而对群体的语言使用者进行分析所采用的基本单位就是言语共同体。

社会语言学原理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语言学涉及许多概念。最基本的概念有三个:语言变体、言语共同体、交际能力。

语言变体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言语共同体是划分语言使用者的基本单位。交际能力则可以说是研究社会语言学基础理论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语言的变体:

语言变体(variation)的定义: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Richard Hudson)把语言变体定义为“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①,意指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这种语言表现形式包含的范畴广泛,既可以指称语言(1anguage)、方言(dialect)或语体(style),也可以指称单个的语音、语法或词汇项目。(语言变体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际是简化对各种复杂的社会语言现象的分析过程,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囊括五花八门的语言表现形式。)

语言不仅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变体,而且在种族、社会经济、年龄和性别层面都存在变体。

言语共同体

言语共同体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员的集合体。其大小要按研究的需要和抽象的程度来划分。言语共同体之间可能有重叠部分,一个说话人可以同时属于若干个言语共同体。但是,不论我们如何划分研究对象的范围,言语共同体内部运用语言的模式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不断地影响语言的使用,即使外人看上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相当单一的小实体内,其成员也不见得有完全相同的言语感受。我们不能设想存在明显的、稳定的共同体界限。从这一意义上看,言语共同体可以说是研究者提出的构想。

语言与社会

(1)语言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评价

语言的社会功能:

1)传递说话人想要交流的信息

2)用语言来建立或维系社会关系(见面寒暄,最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话,而是说话的事实,通过语言交流来维系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喊口号,建立共识)

3)提供说话人的个人信息线索(最重要的)(从别人说话的方式可以了解说话人的各种信息,不是说话人主动提供)

语言的社会评价(哪种语言好,哪种语言不好):语言有好坏之分,强弱之分,这些评价并非根据语言学标准判断,这些评价是根据说话人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这种语言的地位。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简单说来,语言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关系就是一种“共变”的关系,互相影响,语言影响社会,社会影响语言

(2)语言对社会的影响:有一个著名的假说,(沃尔夫)语言决定论,人们通过自己的母语建立起来的对于世界的一系列的范畴,包括概念、词,起到了一种认识的框架的作用,人们通过这些框架对时世界认识。比如颜色,世界各种语言对应的颜色范围是不同的(有的语言分为九种颜色,有的语言分为七种,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是五种red,orange,yel-low,green,blue,purple,有的非洲语言只有两种颜色:亮色和暗色)。

语言影响控制说话人的世界观,从而影响社会。语言对于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

(3) 社会对语言的影响:

这里讲的社会是广义的社会,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自然环境,这一部分对于语言的影响很明显,它深刻影响语言的构成(比如爱斯基摩人由于生活环境跟雪密不

可分,因此用于描述雪的词汇的数量就很大;丹麦瑞典荷兰这些国家由于经常使用驯鹿,因此这些语言里就有丰富的关于鹿的词汇;阿拉伯人由于生活在沙漠中,骆驼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就有很多骆驼的词汇;中国以及很多亚洲国家习惯以米饭为主食,因此在这些国家的语言里,关于米饭的词汇就要比欧洲国家丰富)。

第二部分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语言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在于亲属关系的词(比如法语里用来表示叔叔的词只有oncle ,在中文里对应却不止一个,比如堂叔,表叔,舅舅。。。),形成这些差异最重要的原因是就是不同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第三部分,社会价值观,人本身的思想对于语言的影响,包括宗教,忌讳(英语13美国很多楼层没有13层,第十三层叫12a ,汉语对4这个数字的忌讳),两性关系等等

语言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共变,互相影响,语言影响社会,社会影响语言

2.方言

概述

在语言学中,“方言”一词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变体。通过方言,我们可以部分地认识一个人在地域、种族、社会和性别方面的属性,因此方言是和语言的使用者有关的。

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笼统的概念。它是通过各种方言表示出来的。

方言的分类

方言是一种语言变体,根据语言变体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我们通常所说的方言既可以指地方变体也可以指社会变体

方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顾名思义,根据地域分)和社会方言(根据社会群体分)

无论是哪种方言,其产生的根源都是障碍和距离,地域方言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和距离,社会方言是由于社会的障碍和距离(社会阶层的不同蓝领白领金领,种族不同,宗教不同,年龄,性别都是造成社会方言的因素,其中社会阶层社会阶级的差异是社会方言变异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方言和地区方言相互之间的关系:社会上层它的地区方言的差别就比较小,社会下层它的地区方言的差别就比较大。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因为社会上层普遍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其方言的标准化程度就越高;而越到底层,其口语化或地方色彩就越浓。

区分语言与方言

传统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具有划一的语音、语法、词汇规则的符号系统,而方言则是语言的分支。其实在许多地方,语言与方言之间的界限并非依据语言系统的结构来划分的。

区分语言和方言(方言与方言不都是相似的,语言与语言不都是相差巨大的(欧洲的各个国家交界的地方,两个不同国家的语言可以相互交流;中国的广东话和上海话差别巨大)):根据社会事实,政治事实和文化事实,而不是根据语言事实来区分方言和语言,。

定义为语言还是方言的关键是社会政治原因。语言具有独立的地位,方言则依附于语言,二者的社会地位是不相等的。因此,我们说语言和方言这两个术语含有社会价值(socialsignificance)。

从社会的和历史的视角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我们可以归纳出四项区别性特征来,即:

1)标准性(standardiza%on),指具有全社会所遵循的正式的规范标准;

2)独立性(autonomy),指具有独一无二的自律性和功能;

3)历史性(NstorNty),指具有与有关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相关联的发展历史;

4)持久性(vitality),指具有稳定的操该种语言的言语共同

语言与性别调查方法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语言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编号:学时:54 编者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人类学年级:三年级 编写日期: 2007年1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有:语言变异、言语交际、语言接触、双语以及语文规划等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并能结合社会语言现状(如我国的双语双言现象、语文规划政策等)思考、探讨社会中的语言现象。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研究范围、对象、途径、目标计2学时。 二、应用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语言与经济、政治、双语教学、语言与法律事务计4学时。 三、语言变体,语言与方言;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语体和语域计4学时。 四、言语共同体,交际能力计2学时。 五、语言变异,阶级、阶层与语言差异,性别与语言差异计4学时。 六、社会网络与语言差异计2学时。 七、言语交际,对称呼的研究计4学时。 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 八、对礼貌的研究,会话分析计2学时。 九、语言接触,双语和多语现象计4学时。 十、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语言干扰计2学时。 十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计4学时。 十二、语言的扩散和海外体英语计2学时。 十三、语文规划,语文规划的特点和意义,语文规划的类别、步骤计4学时。

十四、我国语文规划的情况,汉语、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计2学时。 十五、语言变项的描写和研究,变项规则,定量研究计4学时。 十六、收集语料的方法和技术,语言变项的定义扩展计4学时。 十七、变项规则分析方法计2学时。 三、课程实习 拟于学期中安排一次。要求学生对家乡的语言构成、语言运用的特点,从多语、多言的角度进行观察,写成报告,并于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计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语言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Spolsky 2000 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Hornberger 2001 3、拉波夫语言自选集语言大学拉波夫 2001 4、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游汝杰、邹嘉彦 2004 5、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祝畹瑾 1992 6、Hudson,R.A,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 car, card, fourth 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地位 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2012社会语言学课程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Care for Bilingual Children 课程名称: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 任课教师:刘承宇 专业:英语 班级:2012级英语1班 学号:222012310032017 姓名:魏宗琴 2015 年11 月17 日

Care for Bilingual Children Abstract:Nowadays, raising bilingual children is more and more appealing to many families, but obviously it is not a easy course.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some so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s concerning some children raised in bilingual families and appeal to care for them. Key Words:individual bilingualism, language interference, language accommodation,bilingual language-planning I. Introduction Having more than one language at children’s fingers provides them more accessibilities to another world; therefore, the idea of raising bilingual children is appealing to more and more parents. These parents believe that bilingual kids have the advantage of knowing two cultures, of being 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wider variety of people and of possible higher economic status in the future. Nevertheless, in the planning for children’s biling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parents should take some social linguistic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as well as children’s self identity, self esteem,and schooling options etc. .

社会语言学真题

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 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 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简明新编英语语言学教程教案

简明新编英语语言学教程教案 《英语语言学》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英语语言学 课程编号: 总学时:36 适应对象:英语本科专科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学科方向课。旨在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 成果,提高对语言的本质、功能的认识,了解语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发展理性思维。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学学科的基本概念;了解语言与心理、社会、文化、 文学等跨学科研究的关系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培养并激发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为其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及研究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特别是一些重要术语的翻译与定义以及几大语法学派的理论主张, 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的姓名、著作以及贡献等。注意阅读课文时要认真仔细。 2、通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各部分所讲的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明确。

3、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联系、对比,将所学语言学理论与英语外语学习实际相结合。 4、注意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建构写作的理论基础及理论依据。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1 为什么学习语言? 1.2 什么是语言? 1.3 语言的本质特征 1.3.1 任意性 arbitrariness 1.3.2 二重性 duality 1.3.3 创造性 productivity or creativity 1.3.4 移位性 displacement 1.4 语言的起源 1.5 语言的功能 1.5.1 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1.5.2 人际功能 1.5.3 施为功能 1.5.4 感情功能emotive 1.5.5 交感性谈话 1.5.6 娱乐性功能 1.5.7 元语言功能 1.6 什么是语言学? 1.7 语言学的主要分支 1.7.1 语音学phonetics

社会语言学复习参考资料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计20分) 二、名词解释(共3个,每个5分,共计15分) 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 四、教案设计(共1题,每题35分,共计35分) 复习参考 1.社会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语言学和狭义的社会语言学各包含哪些内容? 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 社会语言学,顾名思义,与社会有关,也与语言有关,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目前它的定义在学术界还有一些分歧,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社会语言学也称为宏观语言学,是一门多学科性交叉学科;从它发展的趋向来看,它不只是社会若干学科的交叉,而且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部之一。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国土学,心理学,概率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科学等等学科,都会在这个结合部中发挥作用形成一个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狭义的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 。其中包含:“语言”,“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场合”。人与社会情景合起来就是社会因素。社会语言学回答的就是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谁对谁是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情景的关系 2.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内部原因:语言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语言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历史比较语言学(重视历时,忽视共时) 结构主义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优先研究语言及其系统) 转换生成语法学(倡导语言的“同一性” ,强调的是天生的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学(外部语言学,优先研究言语,强调的是交际能力,是后天获得的)外部原因:社会历史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美国主要是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教育问题。全球人口大流动使语言问题变得复杂。科技发展及相关学科都在关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 第八章作业教案资料

社会语言学第八章作 业

Language and Society 13073080 刘颖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ub-field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society, betwee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in which the users of the language live. There are many indication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One of them are that while language is principally used to communicate meaning, it is used to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hips. Another indication is that the users of the same language in a sense all speak differently. Then to some extent,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structure of its lexicon, reflects both the physical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a society. As a social phenomenon,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it is used, and the evaluation of a language form is entirely social. In sociolinguistic studies, speakers are regarded as member of social groups. The social group that is singled out for any special study is called the speech community. The term speech community, or linguistic community, is widely used by sociolinguistics to refer to a community based on language. Within a speech community there exist various social groups. Speech variety, or linguistic variety, refers to any distinguishable form of speech used by a speaker or a group of speakers. In sociolinguistics studies three types of speech variety are of special interest, i.e. regional dialects, sociolects, and register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guage and society can be approached in two ways. We can look at society as a whole and consider how it reflects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s. The other approach is to look at socie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dividual members of the society. The former is sometimes refers to as micro-sociolinguistics or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and the latter a micro-sociolinguistics or sociolinguistics proper. The notion of a language is not monolithic and there exist types or varieties of the same language. Varieties related to the user are normally known as dialects and varieties related to use as registers. The striking variation of age is well illustrated by children language as it develops, regarding all levels of language from phonology to vocabulary and syntax. Age divisions are 2, 5 and 12. Variation in language us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sex of individual speakers. Sex-preferred differentiation in terms of speech varieties of males and females exists in all natural languages across the world. Women in many countries are more status-conscious than men, and therefore more aware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linguistic variables. Language reflects obvious sex prejudice. The use of sexist language does not mean that it is the language that is sexist but rather the social attitude connoted in the language is sexist. The meanings of some English words really echo the real traditional roles of men and women in history. As social attitude towards women change in recent years, linguistic changes in many languages are taking place that reflect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the growing awareness that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mirror social attitudes and reinforce stereotypes and bias. The change can be sensed in the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Linguistic forms associating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2、课程性质:本科专业必修课 3、周学时/学分:2/2 4、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5、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简介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介绍有关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发展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基础课,它注重考察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而不是学习研究某一具体语言。这是它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具体语言课程的重要区别。它所介绍的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的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这个理论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研究。它是一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阐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语言学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为主;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性质特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专题研究》、《英语》等。 四、教学进度表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社会语言学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社会语言学》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B ) A. 非标准性 C. 非历史性 2. 社会语言学是( A )。 B. 独立性 D. 短暂性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 A )。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 C )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 A )。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 C )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 B )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 A )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A. 变体 C. 客体 9.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是( A )。 B. 本体 D. 受体 A. 索绪尔 B. 布龙菲尔德 C. 乔姆斯基 D. 拉波夫 10. 从本质上讲语言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是( C )的符号系统。 A. 系统性 B. 交际性

语言学第一章补充教案

一. 1.How is Sausure’s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similar to Chomsky’s dintin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Sausure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 According to Sausure, Languag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Parol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age in actual use. As a social product, language is a set of convention, or generalized rules of a language that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seem to abide by. Parol,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or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Langue is abstract, parol is specific to a situation; Langue is not actually spoken by anyone, parol is always a naturally occuring event; Langue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systematic, parol is subject to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constrains. What a linguist has to do is to discover the regularities govering all instances of parole and langue. This distinction is very importaant and far-influential. Similar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made by Chomsky in the 1950s. 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speech. A speaker’s compentence is stable but his performance is often inflenced by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Such as pressure, distress, anxiety, etc. Compentence enables a speaker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but his performance does not always match his compentence. Chomsky’s competence is similar to Sausure’s langue, performance is similar to parole, and both of them holding that language consists of specific realizations and abstract underlying linguistic rules. Sausure thinks that langue should be the subject of linguistics, and Chomsky also agrees that the focus of linguistics should be the ideal user’s competence, not his performance. However, Sausure looks at language more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while Chomsky looks at it mo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2.Linguistic potential and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 Halliday ma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potential and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 in the 1960s. Halliday looks at language from a functional point of view; he is more concerned with what speakers do with language. With language,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things a speaker can do in the culture he is in. His linguistic potentialis is similar to Sausure’s langue and Chomsky’s competence. and his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 is similar to the notions of parole and performance. Among the distinctions, parole, performance and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 have a lot in common; but langue, competence and linguistic potential differ considerably. They are similar only in one aspect, that is, they all refer to the constant which underlies the utterances that constitute parole/performance/actual behaviour. Their differenc is fairly obvious. Langue is a social property while linguistic potential something available for the speaker to select from. Competence is a form of “knowing”while linguistic potential is a set of possibilities for “doing”. The competence versus performance distinction is one between what a person “knows” and what he “does”, while the linguistic potential

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ENGL2049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英语、英语师范专业 开课学期:秋(第7学期) 学分: 2 主讲教师:王宇 指定教材: 1.《应用语言学》(第二版),乐眉云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丁言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教学目的(含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 应用语言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指语言教学,特别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则涵盖所有与语言和语言学应用有关的学科,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本课程将重点选取与学生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领域——即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 本课程是面向英语和英语教育专业所有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教学目的为: ●帮助学生了解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论题,培 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一定的批评能力; ●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应用语言学原理指导和促进英语学习; ●掌握基本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主要内容包括: 模块一:第二语言习得,包括学习者语言/中介语、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学习者个体差异、二语习得理论、课堂 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等。 模块二:第二语言教学,包括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语言评估。 模块三: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 考核方式:课堂讨论(20%),课外文献阅读(30%),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报告(50%)。 第一课 Orientation 课时:第一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并将语言当做社会现象考察。[1] 中文名 索绪尔 外文名 Saussure 概况听语音 在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从以下两个领域进行探索: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 第二,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在第一个领域中,社会是第一性,社会有了变化,才引起语言的变化。在第二个领域中社会仍是第一性,但未会有像语言相对论者所认为,有什么模式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似乎指语言是一个变数。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2] 代表人物听语音 索绪尔 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Langue)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对比语言学教案

绪论 一、语言(Language) 语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际工具,它是思想的直接呈现,是一种信息系统。 1、语言的定义 a.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Sapir,1921)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赵世开译) b.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Chomsky, 1957) 语言是句子(有限或无限)集,每个句子在长度上是有限的,它由结构成分有限的集构成。(赵世开译) c.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瑞士)索绪尔) d. Language is, in essence, a system of symbols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2、语言的基本范畴 ——根据Boas(鲍阿斯)《美洲印地安语手册》) 语音: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语法:由于表达概念的语音群数量有限,人们习惯于把概念进行分类,选择有限的语音来表达,经常使用之后这些概念和语音之间就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如“水”的概念,按性质讲是液体,按面积讲有江、河、湖、海之分。各种语言用来表达词语间关系的手段是有限的。主要手段是按一定的次序进行组合,再加上语音的变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法。 言语单位:包括词、句子。由于一切言语都是用来交流思想的,表达的自然单位是句子,就是包含完整思想的一个语音群。词是从句子里分析出来的。鲍阿斯给词的定义是:有固定的形式、明确的意义以及独立的语音,很容易从整个句子里分割出来的一个语音群。 语法范畴:鲍阿斯认为描写语言的任务有三:该语言的语音成分;用语音群(phonetic groups)表达的一群概念(groups of ideas);组合和修饰语音群的方法。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范畴。例如印欧语系里的名词有性、数、格这样的范畴,汉藏语系里却不明显。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如果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十分相似,可以认为它们有共同的来源。同一来源的语言在不同地区会发生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但还是可以找到某种规律。比较不同的语言时,会发现相邻地区的语音很相似,但其词汇和语法的形式不同。如南非的班图语(Batu)、布什曼语(Bushman)和霍登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