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别

(2012-12-23 22:38:32)

汉语是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注重意合是汉语语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汉语的语序对语义的制约性很强,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句法结构分析是解释不了句子的内部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外国学生按照教材上所展示的句法结构模式去造句,他们有时会造出许多符合句法但不合情理也不能使用的句子来,究其原因,正是错在句子语义搭配和语用选择上。

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平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句法是基础,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句法结构中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诸如主谓、动宾、动补、偏正等句法关系意义,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动作与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语义关系意义,还存在着诸如陈述、话题、焦点和预设、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等语用意义。但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实际上又处于不同平面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例如:“写文章”、“写毛笔”、“写黑板”,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动宾),但分别表达了“动作与结果”、“动作与工具”、“动作与处所”不同的语义关系;又如:“客人来了”与“来了客人”,两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客人”与“来”都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关系分别是主谓和动宾。语用意义也不相同,前一个结构的“客人”是定指,表达已知信息,后一个结构的“客人”是非定指,表达新信息。更复杂一点的结构,如:①“床上躺着一个人”;②“那个人在床上躺着”;③“那个人躺在床上”;④“床上的那个人躺着”,这几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各不相同,但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床上”、“躺”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

语法教学中进行语义分析,除了上述指出的句法成分间的语义规定性,即施事(主体)、受事与事(客体)、对象、处所、时间、结果、原因、目的、方式等之外,主要还是对语义指向的分析。由于汉语句法上的结合关系与语义的结合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语义指向分析对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显得尤其重要。如:①“这些书我都看过了”;②“这本书我们都看过了”;③“这些书我们都看过了”。这三个句子中的“都”在句法上均与动词“看”结合,构成偏正关系,在语义上“都”的语义指向分别是①“这些书”(受事),②“我们”(施事),③在没有特定语境时,“都”所涉及的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这些书”,还可以是“我们”和“这些书”。再如:①“饭吃多了”。②“饭吃饱了”;③“饭吃快了”;

④“饭吃完了”。以上几例按照句法分析,它们的层次构造完全一样,但分析其语义指向,“多”指“吃的饭”多了,“饱”指吃饭的人“饱”了,“快”说明的是“吃”这一动作行为,而“完”既可以说明“饭”完了(即“饭吃光了”),也可以说明吃饭这一动作行为的结束。以上几个句法结构体,“多”“饱”“快”“完”都与“吃”是句法上的直接成分(动补),但语义结构上却有区别。④

语法教学中的语用分析,是对语言现象的动态分析,指明其使用的条件和语境,以利于学生恰当地使用学过的句子去交际。⑤比如动词重叠式,主要表示“短时、尝试、轻微、少量”的意义,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侧重,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和限定条件。如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讨论这个问题”,但不能说“讨论讨论一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后一句违背了“动词重叠后,其宾语前带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须为确定的。”这样一条语用规则。⑥其他如:动词带补语时,不用重叠形式,所以不能说“我想想清楚再说”,“请把房间收拾收拾整齐。”又如,否定式陈述句不用动词重叠式,不能说“我不想去唱唱歌”。(但可以说“你怎么不去唱唱歌?”);动词做修饰限制语的成分时,也不能用重叠式,不能说“你试试的那件衣服很合身。”等等。类似这样的各种条件限制,对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

一般不会成为问题,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是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也是他们非常需要知道的。比如学生普遍难于掌握好“把”字句,这就需要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多方面对“把”字句作进一步的合理分析,合理描写,合理解释。搞清楚(1)什么情况下必须用“把”字句,条件是什么;(2)什么情况下不能用“把”字句,原因是什么;(3)什么情况下可用可不用“把”字句;(4)在可用可不用“把”字句的情况下,用与不用在意义上有什么差异;(5)“把“字句跟哪些句式关系密切等等。⑦

句法和语义的关系

(1)动核结构(或称“述谓结构”),它由动词(广义的)和它联系着的某些语义成分组成。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是生成句子的基底。这是隐层的,必须通过句法结构才能显示。同一动核结构可以用不同的句法结构表示。

(2)动词的“价”(Valenec,也译作“向”),根据动核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动元(强制性的语义成分)的数目,动词可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

(3)名词的“格”。格指名词跟动词组成语义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工具等。

(4)语义指向。它指的是句子里的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动词有个动作方向的问题,状语、补语也有个语义指向的问题。

(5)词的语义特征。它反映某一类词和一类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一类词和另一类词在词义上的搭配关系。

(6)语义的选择限制。句法上能结合的词语不见得在语义上都能搭配,因为词与词搭配时在语义上有选择性。

句法和语用的关系

(1)主题和述题。“主题--述题”结构是语法的一种重要的语用结构。主题是说明的对象,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对主题进行说明的部分,一般是未知信息。说话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选择某个成分做主题,选择的主题不同,语用价值就有差别。

(2)表达重心和焦点。表达重心是指句法结构中由于表达需要而着重说明的成分,它和结构中心不同:结构中心属句法平面而且是固定的,表达重心则属于语用平面,往往决定于表达的意图。一般说来,非结构中心在具体句子中往往是表达重心。焦点是直陈句所传递的新信息的核心,重点,一般位于句末的实用词语上。

(3)语气。句子都有一定的语气。按照不同的语气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分出来的类叫句类。句类和句型是有区别的:句型指句子的格局,是句子的句法结构类型,属于句法平面;句类则属于语用平面。不同的句型可属于同一句类,不同的句类也可属于同一句型。

(4)口气。句子可以有种种口气,如肯定与否定、强横和委婉等等。

(5)评议性成分。插加或添加在“句法--语义”结构上的带有评义性的词语,或表推测,或表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意见等,这些都是语用成分。

(6)句型或句式变化。在动态的具体的句子中,借助于一定的语境,句型或句式会起某种变化,或省略某个成分而成为省略句、或移动某个成分的次序而成为移位句,这就是所谓“变式句”,其中的规律性东西很值得探索。

词和句子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因为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它们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词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中的抽象和具体作者:霜之晨风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思想传播与知识传承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们很难相信如果缺少了这一工具,人类社会还能正常的发展和进步,就是是否还可以成为人类社会本身也要划上一个巨大的问号。我们大胆的作一个假设,人类突然失去了语言这一工具,那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止,人类也将一夜之间回到了原始状态,要想再要发展也必须再次形成和发展语言不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语言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同轨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论表达为如何的巨大都不夸张。由此可见,对于人类而言语言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对于人们来说语言这一工具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本身的一些缺憾才能更好的利用并发展这一工具。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形式,说话、写作与阅读都是,这些形式可以总结为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本文拟从抽象和具体这两方面去考虑如何更正确的运用这一工具。

一、抽象与具体的存在与形成

抽象和具体这两个词语从词性上来看可以有两个方面即动词和形容词,在这里,形容词的方面依然用二者本身,而动词的方面我将使用抽象化和具体化两个词来表达以示区别。人们在日常的言语的理解和表达中会经常地面对具体和抽象的问题,既涉及形容词方面的具体和抽象,也包括动词方面。但不管是形容词方面还是动词方面,都似乎将这两个词看作相互对立的,或可说是将之看成为一种相对的关系,是具体的就不是抽象的,是抽象就不是具体的。一些善辩伶牙俐齿之辈更会说抽象也是一种具体,具体也是一种抽象这样的话来,这样以来就使得这两个词的用法变得更加难以确定。在我看来,这两个词并不存在所谓的相对的关系,因为所谓相对关系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性质或不同事物的同一方面性质的度量而形成的不同称谓之间形成的关系,比如长和短。而抽象和具体问题既不是对同一事物的某一方面性质的度量也不是不同事物的同一方面性质的度量。比如,对于同一件物体我们在对它的长度这一方面性质进行度量时可以用长和短这一组相对关系,对于不同物体也可以说这个比那个长,那个不这个短。但是,我们如何说这个事物比另一个事物抽象,另一个事物比这个事物具体呢?我们只能说这个事物是抽象的,另一个事物是具体的,因为一个事物要么是抽象的要么是具体的,某一事物只有抽象的方面而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方面,我们如何能够说是“相对而言抽象和相对而言具体”呢?当然,在比较不同事物的抽象方面这一性质时,我们可以说这个比那个抽象。这和上面所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应为这是在对不同事物的同一方面性质所作的度量。综上,抽象和具体并不是一组相对的关系,清楚了这一问题下面的讨论才有前提,才能进行得下去。

虽然,抽象和具体并不是一组相对关系,但是又难以分别的单独讲其中之一,当我们试着讲其中之一而完全不涉及另外一个时显得相当的困难,这也是造成将它们二者看成是相对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这就必须从两者的存在和形成说起才能说得明白。简单的说来,具体只有存在的问题而无形成的问题,而抽象只有形成的问题而无存在的问题,说抽象也是一种存在即抽象也有存在的问题的人要么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善变和伶牙俐齿之辈,要么就是已经混淆了概念转到了另一个问题上了(因为抽象如果没有存在的问题,那何来抽象本身,这样看来,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按照本人的理解,本文的写作过程其实完全就是一个抽象思维和抽象表达的过程,在谈及具体的相关的问题是本身就是一种抽象,从而就很容易混淆两者以致难以真正清晰地说明问题,所以下面用一具体

的事例来说明。这里用就用一棵树来举例。一棵树,什么时候是具体的,什么时候是抽象的?当我们真实的站在一棵树前,我们眼前的这棵树就是具体的,它不因其他的任何的因素的影响而必然的存在,这即是具体的也即是本人所说的具体只有存在的问题。而随着我们对这棵树的观察,树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印象,这时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印象即是抽象的,另一个时刻另一个时空我们向别人谈起这棵树和我们用文字记录这棵树时就都是抽象。因为,我们的脑中的关于那棵树的印象以及我们关于那棵树的描述都不是那棵树本身,而仅仅只是印象和描述。这种由树到印象的过程就是具体到抽象过程也即是抽象化的过程,我们在描述那棵树时也仅仅是抽象化成果的一种表达和传输的过程,除了那时那个地方的实实在在的那棵树之外的一切我们关于那棵树的东西通通都已不是那棵树本身了。由此可见,具体只有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无形成的问题,因为具体的形成是大自然的事情,是客观的事情。而抽象只有形成的问题即抽象化的过程,而无存在的问题。抽象是抽象化过程的结果,因抽象只有形成的问题,而具体不是具体化过程的结果,因具体只有存在的问题。从这里也可以推知抽象有抽象化的问题而具体没有具体化的问题,关于具体化的问题在谈及抽象的时候才有意义,这一点将在下文描述。

二、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必须注意抽象与具体

接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具体只有存在的问题,抽象只有形成的问题,从而可以很快地推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等关于语言的问题都是抽象的方面而全无具体的方面,具体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语言化的过程和语言表达的过程都是抽象的问题而无具体的问题。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只能在抽象这一范畴内进行,是决然不可能属于具体的范畴,从存在与意识的角度来看,具体是存在,而抽象是意识。但是,在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时并不是完全和具体毫无关系,“具体”是基础,“抽象”是发展和延伸,所以这里就必然的联想到具体化的问题。这样一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一抽象就必然牵扯到抽象化和具体化两个问题,而具体并不涉及这两个问题的任何一个。在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中我们无时不刻在进行着具体化和抽象化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有时是单一进行的,但多数情况下是两者交错进行的。具体化的目的大致是这样的,由于抽象的东西要表达和理解对于行为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表达的人要求高,对理解的人要求也高,所以往往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就需要具体化从而减轻过度抽象而难以理解和难以表达的问题,从而在抽象的度上做文章。具体化在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要通过具体化而使得所要表达的东西和原本的具体完全相同时不可能的,而如果没有具体化又使得非常难以理解,怎样使得具体化而不影响抽象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则就是语言的艺术和表达者表达的艺术了。这里我们假设言语表达的人是第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即践行抽象化过程的人,而言语理解是第一个接受言语表达由抽象到抽象的人,其他的情况其实都是这样一个过程的延伸,即本身没有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只是抽象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其中也包含有具体化的过程。有具体到抽象过程的人由于自身的原因,如自身经历,文化水平,个人情感等,再加上本身表达上的缺陷使得他往往不能全面的对与具体事物作完美的抽象和对原本就没有完美抽象的“忠实”的表达,从而为后边的传播埋下了隐患。而作言语理解的人也有于自身的原因而使得抽象在传播时容易产生偏差,这样以来,抽象化的过程产生的偏差在以后传播的过程中有被无限放大的可能。人都是历史的人,都有其不可能避免的缺陷,所以抽象的偏差就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只能去尽量减少这种偏差,而无法完全消除它。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这种偏差呢?第一,我们在研究一些问题的时候应多做实践,实践出真知,而不能简单地在一些抽象的概念中打转,这样就只能使本来可能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最后导致思维和概念的严重混乱,从而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第二,我们在言语理解的时候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对言语表达者表达的抽象的问题加以取舍与加工,理解言语表达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将抽象传播时的偏差降到最低。第三,必须将第一点与第二点结合起来,因为大量的实践与总结使得自身在理解言语表达者的时候提高取舍

和加工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其实最终目的是想表达这样两层意思:一、要重视实践,即重视从具体到抽象的这一抽象形成和言语形成的最初的抽象化过程。二、要重视言语表达与言语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完全践行抽象化的过程,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已积累文明的作用就将减少一大半,而实践就仅沦为的简单再重复。

浅谈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文字是什么?它与语言是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语言学界则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不少语言学家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本身并不属于语言系统。有“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其代表性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就曾这样说过:“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巨龄先生也认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①。

按照“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则文字不能直接代表事物,在文字与事物之间必须有语言作为中介。换言之就是文字不能直接用于表示意义,在文字与意义之间要有语音为中介。也就是说,文字只是用于记音而不能起到表义的作用。有人就明确提出:“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②“它必须能读,通过读音确定自己所表示的是语言里的哪个词,这样才谈得到字义的问题。”③

“符号之符号”、“工具的工具”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文字是“语言符号之符号”的说法相对说来比较适合于拼音文字,大致上反映了拼音文字的实际,却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像汉字这种所谓表意文字的实际。

拼音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必须有语音为中介,其形、音、义关系大致为“形—→音—→义”。而表意文字的形与义之间并非必须有语音为中介。其形、音、义的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形

↙↘

音—→义

像汉字这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其音义的联系往往不如形义的联系紧密。尤其是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曾说:“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就象形、指事、会意字而言,造字者往往不是考虑以形记音而是更多的考虑以形传义,用字者也往往不是由形取音而是因形见义、“望文生义”。如“本”、“末”、“上”、“下”、“刃”等指事字及“森”、“众”、“尖”、“曌”(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造此字以为名,寓意“日月当空”)、“龑”(五代十国时南汉王刘巖称王后为改名而特造之字,寓意“飞龙在天”)等会意字。这些字所表达的语义,无论是传达还是获取,都主要是通过字的形体构造来实现的。

“文字从发生、发展到今天,中间经历了表形期、表意期和表音期,在三个阶段上分别被称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④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便主要是用于表义而非记音(象形文字是以形象物,即直接以字形表示所反映的事物,实际上也是以形表意,而且是更为直接的表意)。正如《语言心理学》一书所指出的:“表意文字是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表意文字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字形标记的是一定的词或词素的意义,而不是声音”。⑤?

从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的产生与应用的情况来看,文字的产生恐怕从一开始就主要不是为了记音,而是直接用于示义或者说是记音与表义并举。如果说,文字最初的功能只是在于记音以传义的话,而随着文字的逐步发展,文字早已经突破了记音以传义的藩篱,而增加了以形见义、以形明义的功能。语言学博士申小龙曾指出:“认读拼音文字必须通过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作者 :  吴青山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言交际中的口语越来越重视,现代口语中“NP+了”结构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探究这一结构,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结构及其发展。在语义分析上,“NP+了”结构表达的是“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并且NP都满足[+顺序性]和[+推移性];在应用上,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口语交际,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省略性和NP的口语性;通过与“太/很+NP+了”比较,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出现的新发展。
关键词:“NP+了”结构语义分析运用发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交际中,有一种结构为“名词性词语+了”。名词性词语主要包括一般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结构一般都可以描述为“NP+了”。例如:“大姑娘了”“春天了”“老大不小的人了”。并不是任何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例如:“*孩子了”“*椅子了”“*桌子了”“*香蕉了”“*课本了”,诸如此类则明显说不通,不适合这一结构。有的名词可以运用,有的名词不可以运用,因此这一结构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我们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来着重考察“NP+了”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流行的“太/很+NP+了”与之不同之处,即其对“NP+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可以看出“NP+了”的发展前景。
一、“NP+了”结构的语义分析
“春天了”表示目前的季节是春天,而不是夏天、秋天、冬天;“大学生了”表示某人已经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小伙子了”指他已经不是小男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大小伙。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NP+了”这一结构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在这一句式结构中,NP处于关键位置。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的NP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客观性
这里所谓的“客观性”主要是指此类名词性词语的意义,不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改变,不因其使用的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身具有大家公认的不言自明的顺序性,因而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能够循环反复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顺序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例如:
(1)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
(2)星期一了,星期二了,星期三了……
(3)正月了,二月了,三月了……
在这三个例子中,名词都是可以循环出现的,并且它们之间都有先后顺序,不能随意更改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例(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无限循环下去。例(2)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过后是星期二,以此类推,直到星期天,过完星期天之后又是星期一,然后接着继续下去。例(3)一年有十二个月,从正月到十二月是一个周期,十二月过完又要从正月开始循环。这类循环将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不会停止。这类名词一般都是时间名词,这些时间名词一般都是客观的,可分为时间点名词和时间段名词。时间点名词如:“腊八、八月十五”;时间段名词如:“正月、暑假”。不管是时间点名词还是时间段名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并且这种名词的循环是没有尽头的,但它们中成分的个数是确定的。
2.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只能是单向的,即由低级向高级方向推进,同时,这种名词所组成的序列具有明确的顺序性。例如:
(4)中学生了。
未入学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一个学历序列。这种学历序列是随着人们年龄的成长有步骤、有顺序地行进的。只能是从未入学儿童进入小学生、从小学生进入中学生,也就是说要想n+1,必须先进入n,即不能够由小学生直接进入大学生;也不能从博士生进入硕士生,即只能够从前往后推进不能从后向前推进。
在这一结构中,除了起始位置的名词不能进入“NP+了”,其他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即不可以说“*未入学儿童了”,而“中学生了”“大学生了”“硕士生了”“博士生了”则可以讲得通。
3.能够双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并且事物之间具有前后顺序,与能够

实验三 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E->E+T|E-T|T T->T*F|T/F|F F->(E)|i 上式中,i 为整数。 六、处理程序例 例1: 正确源程序例: 23+(45+4)* 40分析结果应为:正确的表达式。其值为:1983 例2: 错误源程序例: 5+(56+)-24 分析结果应为:错误的表达式:出错位置为)

附录: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string.h"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 30 #define C 20 typedef struct elem { char e[4]; }Elem; //ACTION表与GoTo表中的元素类型 Elem LR[R][C]; //存放ACTION表与GoTo表中的内容 typedef struct out { int order; //序号 int state[10]; //状态栈 char sign[30]; //符号栈 char grasen[20]; //产生式 char input[30]; //输入串 char explen[50]; //解释说明 }OutNode; //输出结果中每一行的类型 OutNode out[20]; //存放输出结果 char Sentence[20]; //存放文法的一个句子 char GramSent[10][20]; //存放文法的一组产生式

《“不可或×”的语义、语用分析 语义和语用》

《“不可或×”的语义、语用分析语义和语 用》 时下,“不可或×”格式在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其中的“不可或缺”高居榜首,而与“不可或缺”相对应的“不可或得”不甘落后,见报率也比较高。如:(1)我认为,个人生活的快乐,乃至社会的和谐,除了国泰民安、平安健康,还需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那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众科技报》xx-03-26) (2)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人教论坛xx-02-19) “不可或×”被频繁地使用,难免会出现被误用甚至被滥用的现象,如: (3)高职毕业生在企业要做到不可或缺 3月31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吉林省调研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他说高职院校专业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其毕业生在企业不可或缺。(中国青年网xx-04-05) 例(3)是中国青年网的一则新闻,标题中的“不可或缺”显得生硬,而且与正文中陈希部长所表达的意义大相径庭,“不可或缺”一般形容客观的现象或事实,而不用于主观的目的。 一、“或”的意义探源 要探讨“或”的意义来源,首先要了解一下各类辞书对“不可或×”的“或”的解释。由于“不可或缺”的使用频率最高,各大辞书

在解释这类“或”时往往以“不可或缺”作为例子。纵观各大辞书,“不可或缺”的“或”解释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副词,稍微。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代表。 ②有时。以《新华成语词典》为代表。 ③有点儿。“不容许有一点儿拖拉延缓。”以《新华字典》为代表。 ④有。“不能有所短缺。”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代表。 这些关于“或”的解释纷纭复杂,莫衷一是。其他的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简编本》、《汉语大字典》等均未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进行释义。 表面上以上四种解释对“不可或缺”都说得通,但如果用来解释“不可或得”的“或”就未免有些牵强。后三家辞书没有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作出解释,但这三家辞书都存在这一解释:“或”——“语气助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或”的“语气助词”用法最早出现在《诗经》时代。 (4)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或”用在否定词“无不”之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对“或”的解释是“语助也”。后来又有“莫之或×”格式的出现。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汉。贾谊《论积贮疏》) (7)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

“闲着也是闲着”句式的语义及语用价值分析

现 代 汉 语 修 辞 学 系部: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本(二) 学号:114102042032 姓名:冯茹心

“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的语法结构、语义及语用分析 什么是?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我们平常都会在什么语境下使用这类句式呢?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 (2)妈妈说:?咱们家老房子没人住,空着也是空着,租出去也不错,每月还可以收点租金?。 (3)今天收拾房间,发现柜子里有好多穿不上的旧衣服,妈妈说让我把它扔了,我倒觉得:扔了也是扔了,挺可惜的,捐出去的话还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点好事。 例(1)的?闲着也是闲着?、例(2)的?空着也是空着?和例(3)的?扔了也是扔了?有共同之处:?也是?一词的前后的短语是一样的形式,都是?——?也是?——?句式,而且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式,所以,我们可以把?闲着也是闲着?、?空着也是空着?和?扔了也是扔了?归纳为同一种句式。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闲着也是闲着?是最为常见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我们把这类句式称为?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这类句式不仅在语法结构方面有一些限制,而且有独特的语义和语用价值。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语法结构分析 1、?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中的?也是?一词不变,一般是连接的前后同 形成分可以变化,但不能任意变化,一般是单音节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但也不乏有一些双音节动词(睡觉、溜达等等)的情况,但不能是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成分。如: 例(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 在例(1)中,我们可以说?闲着也是闲着?但不能说成?没事做也是没事做?,虽然这个短句子代入整个句子中读起来似乎也行,但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说话习惯,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表达中都未见过这样的表述方式。 2、?也是?连接的前后成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当?也 是?连接的前半部分如果是单个动词,那么后半部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说动词短语,但是,当?也是?前面部分为动词短语时,?也是?后面的成分必须和前面保持一致。如: 例(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这个例子中的?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把它换成?闲也是闲?或者?闲也是闲着?,这样的话也都可以说得通。但是如果换成?闲着也是闲?就不通顺,并且在意思

语义分析

三、词法、语法、语义分析结合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在实现词法、语法分析程序的基础上,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进行语义处理,加深对语法制导翻译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将语法分析所识别的语法范畴变换为某种中间代码(四元式)的语义分析方法,并完成相关语义分析器的代码开发。 二、实验内容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是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上,增加语义操作来实现的。对于给定文法中的每一产生式,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在语法分析过程中,每当用一个产生式进行推导或归约时,语法分析程序除执行相应的语法分析动作之外,还要调用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完成生成中间代码、查填有关表格、检查并报告源程序中的语义错误等工作。每个语义子程序需指明相应产生式中各个符号的具体含义,并规定使用该产生式进行分析时所应采取的语义动作。这样,语法制导翻译程序在对源程序从左到右进行的一遍扫描中,既完成语法分析任务,又完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方面的工作。 输入:包含测试用例,如由无符号数和+、?、*、/、(、)构成的算术表达式的源程序文件。 输出:将源程序转换为中间代码形式表示,并将中间代码序列输出到文件中。若源程序中有错误,应指出错误信息。 三、实验设计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实际上是对前后文无关文法的一种扩展。一般而言,首先需要根据进行的语义工作,完成对文法的必要拆分和语义动作的编写,从而为每个产生式都配备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在进行语法分析的同时进行语义解释。要求从编译器的整体设计出发,重点通过对实验二中语法分析程序的扩展,完成一个编译器前端程序的编写、调试和测试工作,形成一个将源程序翻译为中间代码序列的编译系统。 对文法G3[<算术表达式>]中的产生式添加语义处理子程序,完成无符号数的四则运算的计值处理,将输入的四则运算转换为四元式形式的中间代码。本实验只进行了算术表达式四元式的翻译。 四、源代码 1、在.h文件中添加了 //语义分析部分 #define PMAX 5//define 后面不加括号,定义产生式符号属性字符串的长度 int NXQ=0; /*全局变量NXQ用于指示所要产生的下一个四元式的编号*/ int NXTemp=1;//整型变量NXTemp指示临时变量的编号 int SentenceCount=1;//存放文件中句子的个数 struct QUATERNION /*四元式表的结构*/ { char op[PMAX]; /*操作符*/ char arg1[PMAX]; /*第一个操作数*/ char arg2[PMAX]; /*第二个操作数*/ char result[PMAX]; /*运算结果*/ }pQuad[256]; /*存放四元式的数组*/ char EBracket_Place[PMAX];//(E)的语义属性

语义语法

仗剑独行编辑 为了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更好的传输,首先将每幀图像划分为NAL单元,为了提高压缩率及错误处理能力提出了RBSP编码算法。 nal_unit(NumBytesInNALunit){//NumBytesInNALunit规定了NAL单元的大小forbidden_zero_bit nal_ref_idc//nal_ref_idc如果不为0,说明NAL单元的内容包含一个序列参数集或一个图像参数集,或一个参考图像条带,或一个参考图像的条带数据分割。 nal_unit_type//指明含在NAL单元中的RBSP数据结构的类型 NumBytesInRBSP=0 for(i=1;i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 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比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张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假如说成“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

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张三批评了”是谓语,“被张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张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研究一个组合体是什么结构,也是句法分析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也就是要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和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和外部成分区别开来。例如“干大事的人”,这个句法结构里“干大事”和“人”之间是直接关系,“干”和“大事”之间也是直接关系,但“干”和“人”之间以及“大事”和“人”之间都是间接关系。又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 三的哥哥批评了四的弟弟 直接关系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直接关系 这个句子里“张三”与“批评”之间、“李四”与“批评”之间、“哥哥”与“李

浅析语义学与语用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17999879.html, 浅析语义学与语用学 作者:王晓晓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7期 【摘要】语义学、语用学,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用以表达语言意义,两者经常被学者们提及。本文分别对语义学和语用学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定义,并分别加以说明。对近期语言学的学习研究做了一个小结。本文还对语义学和语用学作了一些区别对比,提出了二者一些有助于研究学习的关联点。 【关键词】语义学;语用学;关系 【作者简介】王晓晓(1983.06-),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语义学、语用学,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用以表达语言意义,两者经常被学者们提及。语义学、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 学(syntactic,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 一、语义学概述 首先来看看语义学。语义,即与语音形式相承,是具体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数据的含义就是语义。简单地说,数据就是符号。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被赋予含义的数据才能够被使用,这时候数据就转化为了信息,而数据的含义就是语义。 语义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在某个领域上的解释和逻辑表示。我们通常把概念意义作为了最核心的内容。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 而内涵意义,它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例如: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含有贬义。而汉语中“政治家”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指从事与政治工作方面有关的人。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画上等号。 而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例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 二、语用学概述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别 (2012-12-23 22:38:32) 汉语是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注重意合是汉语语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汉语的语序对语义的制约性很强,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句法结构分析是解释不了句子的内部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外国学生按照教材上所展示的句法结构模式去造句,他们有时会造出许多符合句法但不合情理也不能使用的句子来,究其原因,正是错在句子语义搭配和语用选择上。 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平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句法是基础,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句法结构中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诸如主谓、动宾、动补、偏正等句法关系意义,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动作与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语义关系意义,还存在着诸如陈述、话题、焦点和预设、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等语用意义。但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实际上又处于不同平面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例如:“写文章”、“写毛笔”、“写黑板”,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动宾),但分别表达了“动作与结果”、“动作与工具”、“动作与处所”不同的语义关系;又如:“客人来了”与“来了客人”,两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客人”与“来”都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关系分别是主谓和动宾。语用意义也不相同,前一个结构的“客人”是定指,表达已知信息,后一个结构的“客人”是非定指,表达新信息。更复杂一点的结构,如:①“床上躺着一个人”;②“那个人在床上躺着”;③“那个人躺在床上”;④“床上的那个人躺着”,这几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各不相同,但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床上”、“躺”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 语法教学中进行语义分析,除了上述指出的句法成分间的语义规定性,即施事(主体)、受事与事(客体)、对象、处所、时间、结果、原因、目的、方式等之外,主要还是对语义指向的分析。由于汉语句法上的结合关系与语义的结合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语义指向分析对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显得尤其重要。如:①“这些书我都看过了”;②“这本书我们都看过了”;③“这些书我们都看过了”。这三个句子中的“都”在句法上均与动词“看”结合,构成偏正关系,在语义上“都”的语义指向分别是①“这些书”(受事),②“我们”(施事),③在没有特定语境时,“都”所涉及的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这些书”,还可以是“我们”和“这些书”。再如:①“饭吃多了”。②“饭吃饱了”;③“饭吃快了”; ④“饭吃完了”。以上几例按照句法分析,它们的层次构造完全一样,但分析其语义指向,“多”指“吃的饭”多了,“饱”指吃饭的人“饱”了,“快”说明的是“吃”这一动作行为,而“完”既可以说明“饭”完了(即“饭吃光了”),也可以说明吃饭这一动作行为的结束。以上几个句法结构体,“多”“饱”“快”“完”都与“吃”是句法上的直接成分(动补),但语义结构上却有区别。④ 语法教学中的语用分析,是对语言现象的动态分析,指明其使用的条件和语境,以利于学生恰当地使用学过的句子去交际。⑤比如动词重叠式,主要表示“短时、尝试、轻微、少量”的意义,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侧重,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和限定条件。如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讨论这个问题”,但不能说“讨论讨论一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后一句违背了“动词重叠后,其宾语前带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须为确定的。”这样一条语用规则。 ⑥其他如:动词带补语时,不用重叠形式,所以不能说“我想想清楚再说”,“请把房间收拾收拾整齐。”又如,否定式陈述句不用动词重叠式,不能说“我不想去唱唱歌”。(但可以说“你怎么不去唱唱歌?”);动词做修饰限制语的成分时,也不能用重叠式,不能说“你试试的那件衣服很合身。”等等。类似这样的各种条件限制,对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一般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 生成)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 struct token// token { int code;// int num;// token *next; }; token *token_head,*token_tail;//token struct str// string { int num;// string word;// str *next; }; str *string_head,*string_tail;//string struct ivan// {

char left;// string right;// int len;// }; ivan css[20];// 20 struct pank// action { char sr;// int state;// }; pank action[46][18];//action int go_to[46][11];// go_to struct ike// { ike *pre; int num;// int word;// ike *next; }; ike *stack_head,*stack_tail;// struct L// { int k; string op;// string op1;// string op2;// string result;// L *next;// L *Ltrue;//true L *Lfalse;//false };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我(们)以为”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摘要:“我(们)以为”句可以表示两种意义,一种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另一种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表意分化的主要动因是:“以为”原本表“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的基本功能逐渐被后起的“认为”所分担,因并存的相近词语一般都会形成分工倾向,导致“以为”表“作出不正确的主观判断”的用法逐渐扩大势力范围,这一用法为说话人的自谦表达提供了语用基础,因而人们写文章时才会较多使用“我(们)以为”句。 关键词:我我们以为第一人称代词 “我(们)以为”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使用“我(们)以为”来表达说话者的认识、看法。为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我(们)以为”结构,本文将从“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第一人称代词+以为”句的历时考察以及“我(们)以为”句的语用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们)以为”句的语义分析 “我”和“我们”是现代汉语中两个最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主要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指说话者本人。“我们”

表示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通常指包括说话者在内的一个群体,在特定语用策略驱动下也可单指说话人自己。 我们知道动词“以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认为”之义,这里记作“以为1”,表示的是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确定的看法或对其作出明确的判断。另一种含义是表示说话者作出了与预期不符或相反的主观判断,往往会用另一小句指明真相,我们将其记作“以为2”。由于动词“以为”具有两种意义,“我以为”句也表示两种意义。 (一)“我(们)以为1”的语义 “我(们)+以为1”主要是指说话者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或作出判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断言、认识。“我”在句中,一般表示实指,指说话者本人。“我们”在“我们+以为1”中既可以包括交际对方或多方,也可被讲话人用来指称他自己。例如: (1)李嘉诚展颜一笑:“舅舅千万不要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我以为能够精通手表结构又能修理手表的人,其实完全可以自制手表。”(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2)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上述两例中,“我+以为1”在例(1)中表示说话者的主观看法,这里的“我”一般表示特指,指称自己。例(2)

词法、语法、语义分析结合

词法、语法、语义分析结合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在实现词法、语法分析程序的基础上,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进行语义处理,加深对语法制导翻译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将语法分析所识别的语法范畴变换为某种中间代码(四元式)的语义分析方法,并完成相关语义分析器的代码开发。 二、实验内容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是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上,增加语义操作来实现的。对于给定文法中的每一产生式,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在语法分析过程中,每当用一个产生式进行推导或归约时,语法分析程序除执行相应的语法分析动作之外,还要调用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完成生成中间代码、查填有关表格、检查并报告源程序中的语义错误等工作。每个语义子程序需指明相应产生式中各个符号的具体含义,并规定使用该产生式进行分析时所应采取的语义动作。这样,语法制导翻译程序在对源程序从左到右进行的一遍扫描中,既完成语法分析任务,又完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方面的工作。 输入:包含测试用例,如由无符号数和+、?、*、/、(、)构成的算术表达式的源程序文件。 输出:将源程序转换为中间代码形式表示,并将中间代码序列输出到文件中。若源程序中有错误,应指出错误信息。 三、一般实现方法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实际上是对前后文无关文法的一种扩展。一般而言,首先需要根据进行的语义工作,完成对文法的必要拆分和语义动作的编写,从而为每个产生式都配备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在进行语法分析的同时进行语义解释。要求从编译器的整体设计出发,重点通过对实验二中语法分析程序的扩展,完成一个编译器前端程序的编写、调试和测试工作,形成一个将源程序翻译为中间代码序列的编译系统。 四、基本实验题目 题目:对文法G3[<算术表达式>]中的产生式添加语义处理子程序,完成无符号数的四则运算的计值处理,将输入的四则运算转换为四元式形式的中间代码。本实验只进行了算术表达式四元式的翻译。 五、源代码 *****************************词法分析.h文件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include # define UNKNOWN -1 # define LB 0//左括号 # define RB 1//右括号 # define PL 2

语法和语义分析器

实验二语法和语义分析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 Yacc 的基本用法,并能够根据语言给出语法规则的定义,最后生成语言的解析器; 2.使用Yacc实现一个高级计算器程序。 二实验内容 实现一个简单的表达式计算器,要求能进行加、减、乘、除、幂运算,注意优先级。求写出详细的步骤和相应的flex源程序。 三实验步骤 1.在linux中安装flex,使用如下命令: Undo apt-lex install bison 2.实验源程序 %{ #define YYSTYPE doubl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yylex (void); void yyerror (char const *); %} %token NUM %left '-' '+' %left '*' '/' %% input: | input line ; line: '\n' | exp '\n' { printf ("\t%.10g\n", $1); } | error '\n' {yyerrok;} exp: NUM { $$ = $1; } | exp '+' exp { $$ = $1 + $3; } | exp '-' exp { $$ = $1 - $3; } | exp '*' exp { $$ = $1 * $3; } | exp '/' exp { $$ = $1 / $3; } | '(' exp ')' { $$ = $2; } ; %%

yylex () { int c; while ((c = getchar ()) == ' ' || c == '\t'); if (c == '.' || isdigit (c)) { ungetc (c, stdin); scanf ("%lf", &yylval); return NUM; } if (c == EOF) return 0; return c; } main () { return yyparse (); } yyerror(char *msg) { printf("error %s encountered\n", msg);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内容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实现一个简单的表达式计算器,要求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注意运算的优先级问题。掌握了Yacc 的基本用法,并能够根据语言给出语法规则的定义,最后生成语言的解析器。但在运行时出现了错误,经过同学帮助修改成功。

第五章:一阶逻辑的语法和语义

一阶谓词逻辑部分——一阶语法: 1定义字母表的定义 一个一阶语言L的字母表由以下符号组成: 1)一组非逻辑符号,其中包含: i)一个(可能空的)个体常项集;{a1,a2,…} ii)对每个n ≥1, 一个(可能空的)n元谓词集; {F11,F12,…,F21,F22,…,F n1,F n2,…,…} iii)对每个n ≥1, 一个(可能空的)n元函数符号集{f11,f12,…,f21,f22,…,f n1,f n2,…,…} 2)一组固定的逻辑符号,其中包含: i)个体变项x0, x1, x2,…(可数无穷多); ii)量词?,[?]; iii)联结词?,→,[∧,∨,?]; iv)等词[≡]; v)括号),(。 注1:我们上面定义的,可以叫做带等词的一阶语言的字母表。形式语言对其字母集(及其每个子类)的大小做了限定,要求它(它们)是可数的。这是因为,对不可数集合,一般没有一个能行的方法来判定一个对象是否属于它。 注2:所有一阶语言有共同的逻辑符号,它们的字母表的差别完全由非逻辑符号决定,所以,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一个一阶语言就简单地看成它的非逻辑符号

集。 注3:一个语言(的字母表)虽然可能是为了描述某个特殊的结构而设计的,但字母表一旦给定,这个语言也可以用来描述其他的结构,只要这些结构的组成与这些字母(的一部分)相匹配就行。 注4:在谈论一个一阶语言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元语言的变项来代表这个(对象)语言字母表中的任意某类符号。我们约定,在元语言中用 x, y, z等代表一阶语言的个体变项; c, d, e等代表一阶语言的个体常项; P, Q, R等代表一阶语言的谓词; f, g, h等代表一阶语言的函数符号。 2 项的归纳定义 下一步我们要从字母表中构造一阶语言的词项(以下简称项)。项的作用是指称或表示结构中的个体,所以个体常项是一种项,个体变项是另一种项,而函数,如f(x) = x的母亲,其函数值也代表个体,所以函数表达式也是项。现在的问题是:到底哪些东西是项,或者,我们如何确切定义项的集合? 设L为一阶语言。L-项定义为: 1)基始条件: i)L字母表中的每个个体常项是L-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