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X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

XXX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

XXX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

XXX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业务体系 (12)

1.1应急平台的组织结构 (12)

1.2应急平台的业务流程 (13)

第2章总体设计 (13)

2.1总体目标和职能 (13)

2.1.1建设的总体目标 (13)

2.1.2建设的主要职能 (14)

2.2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标准 (14)

2.2.1设计的原则 (14)

2.2.2设计的依据及主要标准 (15)

2.2.2.1国家、地方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条令、规范和标准 (15)

2.2.2.2现行的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及行业规范 (15)

2.3系统总体结构 (15)

第3章基础支撑系统设计 (17)

3.1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17)

3.1.1网络建设目标 (17)

3.1.2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17)

3.1.3网络建设现状 (20)

3.1.3.1省中心核心节点 (21)

3.1.3.2省中心用户接入节点 (22)

3.1.4系统部署设计 (22)

3.1.5采用主要技术 (26)

3.1.6路由设计 (27)

3.1.7QoS策略设计 (29)

3.2主机存储与备份系统设计 (34)

3.2.1主机系统设计目标 (34)

3.2.3存储系统设计原则 (36)

3.2.4存储技术介绍 (38)

3.2.5备份方式介绍 (41)

3.2.6存储备份的架构设计实现 (42)

3.3有线通信系统设计 (43)

3.3.1语音交换系统 (44)

3.3.2自动语音应答IVR子系统 (45)

3.3.3CTI服务子系统 (46)

3.3.4传真子系统 (47)

3.3.5其他辅助子系统 (48)

3.4数字录音系统设计 (48)

3.4.1数字录音需求分析 (48)

3.4.2系统组成及实现原理 (49)

3.4.3有线电话录音 (49)

3.4.4无线集群录音 (50)

3.4.5系统容量分析 (50)

3.4.6主要模块 (51)

3.4.7系统主要功能 (52)

3.4.7.1录音台的端口设置功能 (52)

3.4.7.2录音及录音号传送功能 (52)

3.4.7.3录音台的放音功能 (52)

3.4.7.44、录音系统管理功能 (53)

3.4.7.5录音文件自动备份功能 (54)

3.4.7.6录音文件的查询 (54)

3.4.7.7重大案事件录音纪录归档 (54)

3.4.7.8录音文件格式的转换 (54)

3.5.1系统概述 (54)

3.5.2系统总体设计 (55)

3.5.2.1总体设计目标 (55)

3.5.2.2总体设计思想 (55)

3.5.2.3系统各部份的功能 (55)

3.5.2.4视频监控系统功能 (56)

3.5.3图像监控整合原则 (57)

3.6视频会议系统设计 (59)

3.6.1需求分析 (59)

3.6.2建设目标 (59)

3.6.3建设原则 (60)

3.6.3.1先进性原则 (60)

3.6.3.2开放性原则 (60)

3.6.3.3可靠性原则 (60)

3.6.3.4全业务兼容原则 (61)

3.6.4遵循标准 (61)

3.6.4.1国家标准 (61)

3.6.4.2系统框架协议 (61)

3.6.5视频会议的概述 (62)

3.6.5.1视频会议的标准 (62)

3.6.5.2视频会议的主流标准 (62)

3.6.5.2.1H.320标准 (62)

3.6.5.2.2H.323标准 (62)

3.6.5.3H.320与H.323的比较 (63)

3.6.5.4结论 (64)

3.6.6“新视通”会议系统 (64)

3.6.6.1“新视通”业务简介 (64)

3.6.6.2系统组网说明 (65)

3.6.6.3投资估算 (66)

3.6.7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67)

3.6.7.1系统总体介绍 (67)

3.6.7.1.1高质量的会议效果 (67)

3.6.7.1.2极高的会议稳定性 (68)

3.6.7.1.3良好的兼容性 (69)

3.6.7.2系统组网方案 (69)

3.6.7.3系统配置 (70)

3.6.7.4投资估算 (71)

3.6.7.5带宽需求统计 (71)

3.6.8方案比较 (71)

3.6.9已建视频会议系统对接 (73)

3.6.9.1标准H.323视频会议 (73)

3.6.9.2H.320/ H.323混协议视频会议 (73)

3.7电话会议系统设计 (73)

3.7.1“会易通”系统 (74)

3.8大屏幕显示系统设计 (75)

3.8.1屏显系统概述 (75)

3.8.2显示屏组合模式 (76)

3.8.2.1LCD多屏拼接模式 (76)

3.8.2.2电视墙显示模式 (76)

3.8.3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76)

3.8.4系统拓扑结构 (78)

3.8.5系统分布图 (78)

3.8.6屏显系统功能 (79)

3.8.6.1显示方式 (79)

3.8.6.2网络信号显示 (80)

3.8.6.3计算机信号显示 (80)

3.8.6.4视频信号显示 (81)

3.8.6.5信号综合处理 (81)

3.8.6.6显示效果及图像拼接 (81)

3.8.6.7系统开放性 (82)

3.8.6.8系统控制 (82)

3.8.6.9可维护性 (83)

3.9移动应急平台设计 (83)

3.10容灾备份系统设计 (83)

3.10.1容灾备份系统影响因素 (85)

3.10.2实现容灾备份系统的软件配置 (86)

3.10.3容灾备份系统部署图 (87)

第4章信息资源库设计 (89)

4.1建设思路 (89)

4.2建设内容 (89)

4.2.1基础地理数据库 (89)

4.2.2应急专题数据库 (90)

第5章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92)

5.1需求分析 (92)

5.2系统结构 (92)

5.2.1对各地市县、机构、系统的信息提取 (93)

5.2.2对各地市县、机构的信息传输 (94)

5.2.3中心平台的信息处理 (95)

5.3系统功能 (95)

5.3.1异构数据交换功能 (95)

5.3.2异构应用系统集成功能 (96)

5.3.3系统管理工具 (97)

第6章综合应用系统设计 (97)

6.1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97)

6.1.1应急值守 (97)

6.1.2信息报送 (97)

6.1.3刊物报表 (99)

6.2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接入系统 (100)

6.2.1目标 (100)

6.2.2数据接入 (100)

6.2.3图像接入 (100)

6.3协同会商辅助决策系统 (100)

6.3.1目标 (100)

6.3.2特点 (101)

6.3.3系统结构 (102)

6.3.4系统功能 (102)

6.3.4.1决策功能 (103)

6.3.4.2信息汇集 (103)

6.3.4.3实时视频获取功能 (104)

6.3.4.4移动指挥功能 (104)

6.3.4.5突发公共事件管理 (104)

6.3.4.6协同会商 (105)

6.4智能预案系统 (105)

6.4.1预案制作 (105)

6.4.2预案管理 (105)

6.4.3预案专家系统 (105)

6.5地理信息系统 (107)

6.5.2基础地图操作 (108)

6.5.3地图查询与分析 (110)

6.5.4突发事件定位 (111)

6.5.5专题图制作与输出 (113)

6.5.6GPS车辆跟踪 (113)

6.5.7视频监控功能 (115)

6.6应急资源管理系统 (115)

6.6.1目标 (115)

6.6.2应急资源的分类 (116)

6.6.3业务体系 (117)

6.6.4系统功能 (117)

6.6.4.1应急力量管理功能 (117)

6.6.4.2应急资金管理管理功能 (118)

6.6.4.3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功能 (118)

6.6.4.4医疗急救机构管理功能 (119)

6.6.4.5交通运输资源管理功能 (119)

6.6.4.6紧急避难场所管理功能 (120)

6.6.4.7应急通讯资源管理功能 (120)

6.6.4.8救援设备管理功能 (120)

6.6.4.9其它资源管理功能 (120)

6.6.4.10应急资源调度功能 (121)

6.6.5技术路线 (121)

6.6.6运行机制 (122)

6.7应急评估系统 (122)

6.7.1目标 (122)

6.7.2系统功能 (122)

6.8.1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理的演练和培训 (123)

6.8.2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仿真模拟 (125)

6.8.3演练应急预案 (125)

6.8.4三维系统功能 (126)

6.9信息发布系统 (128)

6.9.1栏目管理 (128)

6.9.2文档管理 (130)

6.9.3文档维护 (131)

6.9.4文档检索 (132)

6.9.5主题词库管理 (132)

6.9.6文件访问记录 (132)

6.9.7历史文件归档保存 (132)

6.9.8回收站 (132)

6.9.9文件权限管理 (133)

6.9.10可视化模版编辑 (133)

6.9.11网站内容编辑 (134)

6.9.12网站内容发布 (135)

第7章系统安全设计 (136)

7.1安全系统需求分析 (136)

7.2系统安全设计思路 (136)

7.2.1安全级别定位 (136)

7.2.2设计原则 (137)

7.2.3建设设计标准 (138)

7.2.3.1应用标准 (138)

7.2.3.2法则和文件 (139)

7.2.4安全概述 (139)

7.2.4.2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140)

7.2.4.3网络安全建设目标 (141)

7.2.5安全防范策略 (142)

7.2.5.1安全管理策略 (142)

7.2.5.2安全组织策略 (142)

7.2.5.3安全技术策略 (143)

7.2.6安全系统设计 (147)

7.2.6.1网络划分—网络分段 (147)

7.2.6.1.1技术概况 (147)

7.2.6.2身份鉴别—CA身份认证 (148)

7.2.6.2.1技术概述 (148)

7.2.6.2.2技术要求 (149)

7.2.6.3访问控制—入侵检测 (150)

7.2.6.3.1技术概述 (150)

7.2.6.3.2系统结构 (151)

7.2.6.3.3技术要求 (151)

7.2.6.4安全审计跟踪—漏洞扫描 (151)

7.2.6.4.1技术概述 (151)

7.2.6.4.2技术要求 (152)

7.2.6.5网络安全监控—主机审计 (152)

7.2.6.5.1技术概述 (152)

7.2.6.5.2技术要求 (153)

7.2.6.6访问控制—防火墙 (153)

7.2.6.6.1技术概述 (153)

7.2.6.6.2技术要求 (154)

7.2.6.7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 (155)

7.2.6.7.2技术要求 (156)

7.2.6.8病毒检测与消除—防病毒 (156)

7.2.6.8.1技术概述 (156)

7.2.6.8.2技术要求 (157)

7.2.6.9环境安全—机房监控 (157)

第1章业务体系

1.1应急平台的组织结构

省级应急平台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1.2应急平台的业务流程

上图为省级应急平台的整体业务流程,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有2条主线,一条是政府应急平台,一条是专项指挥部。在发生突发应急事件的时候,由地市(县)专项指挥部负责接警。

市级专项指挥部在接到报警信息时,一边上报地市(县)应急平台,同时向上一级专项指挥部报告。地市(县)应急平台在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时,判断突发事件的等级,对于一般和较大的突发事件不再继续上报,就地协调专业部门处置解决;对于特大和重大应急事件,上报省级应急平台,省省级应急平台根据需要,一边上报国务院应急平台,一边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共同处置突发事件。

第2章总体设计

2.1总体目标和职能

2.1.1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整合和利用城市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等先进技术,建立高度

智能化的XXX省级应急平台,具体包括:

●与国务院应急平台对接;

●与地市(县)应急平台对接;

●与专业应急平台对接;

●整合全省各类应急信息与应急资源;

●完善的业务系统。

通过电信网络,与全省各已建成的应急平台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统一协调、辅助决策,同时加快建设其他各级应急平台,最终实现覆盖全省应急网络。

2.1.2建设的主要职能

省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和省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省级专业应急平台、地市应急平台互通互联,具有国务院应急平台相应功能。主要功能有:

●通过与专业应急平台互联,利用专业部门监测网络,对突发公共事件隐

患进行动态监控,特别是掌握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防护目

标等的空间分布和运行状况分析;

●整合全省的应急信息及应急资源;

●指挥、协调各专业部门,地市应急平台协同处置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事

件;

●信息发布与通告;

●事后评估总结

2.2设计的原则、依据和标准

2.2.1设计的原则

XXX省应急平台建设工程是一项结构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功能强、涉及面广的信息建设工程,为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的目地,工程建设应遵循实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先进性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

●系统建设应遵循“整体布局、分步实施、实用先进”的原则。以应用为

驱动,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的条件下,力求高起点,既满足近期

需求,又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

●坚持标准化与开放性原则。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未

来功能升级的要求,使系统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扩展性,系统建设应

优先选择符合开放性和国际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遵循相关的规范要求。

●坚持确保安全原则。系统设计及建设根据要求达到相应安全级别,确保

系统运行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坚持跟踪、反馈、更新、完善的原则,使系统不断贴近生产实践的需要。

2.2.2设计的依据及主要标准

2.2.2.1国家、地方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条令、规范和标准

2.2.2.2现行的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及行业规范

2.3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

1.基础支撑系统

基础支撑体系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主机存储与备份系统

2.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库主要包括专家库、预案库、知识库、应急物资库、基础地理信息库等。

3.数据交换平台

数据交换平台是一个既能实现异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又能实现异构系统之间业务流程自动化的数据交换平台。

4.应用软件系统

应用软件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接入系统、协同会商辅助决策系统、智能预案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应急评估系统、应急演练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用户通过登录应急门户使用这些业务系统。

第3章基础支撑系统设计

3.1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3.1.1网络建设目标

网络系统应具有较高性能、最好的升级途径、充分的带宽,在关键性业务中不存在单点故障,在出现问题时提供快速的恢复能力。网络设备也能进行负载均衡和动态伸缩。系统选用的设备和技术应符合国际标准。网络中使用的设备和协议应完全符合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兼容现有的网络环境,提供很好的互联性;网络系统应该有很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冗余,在投资充裕的前提下,提供拓扑结构及设备的冗余和备份,把单点失效对网络系统的影响减少到最小,避免由于网络故障造成用户损失。

网络系统应提供足够的带宽,丰富的接口形式,满足用户对应用和带宽的基本需要,并保留一定的余量供扩展使用,最大可能地降低网络传输的延迟,网络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对未来的应用和技术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网络的规模及其运行的应用在不断发展,现有系统应提供足够的扩充能力,适应发展的需要,网络系统应易于安装、操作和维护,能对网络设备进行必要的必不可少的配置,并能够以直观、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提供完整的网络拓扑图,可以根据网络的流量情况作出分析和建议。

XXX省级应急平台网络与通信系统建设是整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主要目的就是为覆盖全区范围并在其上的各种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支持,保证系统的正确连通,正常运行。目前建设的网络系统主要是连接XXX省应急指挥中心、应用服务器所部署的省电信机房、电子政务网中的相关应急单位部门,同时提供INTERNET的接入。

3.1.2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结合XXX省级应急平台建设工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要求,在进行网络系统设计时,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网络系统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高性能原则

网络的设计方案不但要保证理论上可行,更重要的是实际上可用。要充分考虑到应用系统的具体情况,最好地满足需求。迅速地处理通信数据,需要网络设备支持高速通信链路,提供高数据吞吐能力。

当今世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方案应适应新技术发展的潮流,既兼顾了技术上的成熟性,同时也保证了系统的先进性。所选设备无论在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功能上,都在网络界处在领先地位。

2、可靠性原则

硬件网络产品的选用需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较高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值;全对称各处理器的硬件体系结构,能够做到任意一个处理器和网络接口模块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其他模块,所有的功能部件(电源、系统总线、处理器模块、网络接口模块等)均可以热插拔和冗余热备份。

除硬件的容错外,网络设备还应具备软件故障隔离和软件的热备份和热启动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运行的万无一失。为了防止局部的故障引起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要避免网络出现单点失效。在骨干通信信道上要提供备份链路,提供冗余路由。在主要通信设备上要提供冗余配置,保证不会由于局部模块的故障影响整个设备的运行。

为了使网络可靠地运行,本方案选用了高品质、高性能价格比的产品,把故障率降到最低。同时,我们采用了系统容错技术,当网络系统内某一点出现故障时,整个系统仍然能够继续运行而不会造成停机,从而把损失降到最小。

3、安全性原则

为了保护XXX省级应急平台关键性数据的安全可靠,需要网络能够提供多种方式和层次的访问控制(包括标准访问控制列表和控制访问控制列表)。XXX 省级应急平台要与Internet 网连接,因此要具有强大的防火墙功能和灵活有力的数据包过滤功能,为通信系统提供高质量的安全保障。

4、易维护性原则

要保证网络能正常稳定运行,要求网络维护人员可以方便地对网络设备进行

远程控制和配置;并且网络设备要能够进行热插拔,方便进行日常维护。

5、扩展性原则和易于升级

随着网络用户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网络能方便地扩充容量,支持更多的用户和应用。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要能平滑地过渡到新的技术和设备,保护用户现有投资。由于XXX省级应急平台业务系统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必然随之不断扩大。因此,目前的网络设计必须为今后的扩充留有足够的余地,这样才能最好地保护投资。

网络设备厂商通常采用2 种方式增强设备的可扩展性:

——将同类设备堆叠、互联,使多个单体作为一台设备工作;

——设备提供基本的、有多个插槽的机箱,从而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确定要提供多少处理能力,以及物理接口类型。

除单个设备本身的扩展能力之外,在网络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整个网络系统在未来几年的扩容能力和扩容办法。这样才能既照顾到目前的应用需求,又能满足今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发展需要。

6、可管理性原则

良好的组织和管理对于XXX省级应急平台网络的正常运转和高效使用有很大帮助。网络应该能够提供方便,灵活,有力的管理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整个网络。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网络的管理、监控和维护,以及网络故障的诊断和排除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使网络系统易于管理和维护,本方案将提供先进而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这样,既方便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网络系统的管理程度。

7、开放性与标准化原则

开放的网络可以让用户自由地选择不同厂家的产品,不受原有厂家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的利益。要求网络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国际标准,使用标准的通信协议。让不同厂家的设备能够在同一个网络上同时运行。

在一个复杂的大型网络系统里,必然共存着多个厂商的硬件和软件产品。网络系统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不同厂商的硬件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的互联,从而实现网络信息及设备资源的共享。为了保证用户的网络系统具有互操作性、可用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可管理性,应建立一个开放的,遵循国际标准的网络系统。

8、流量优化

网络流量优化将有助于提高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尤其对于WAN 上宝贵的带宽资源。视频、语音、数据集成的多媒体应用,一方面为客户的基础网络带来了更多的增值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加简便、灵活的信息交流,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网络上的信息流量。随着应用需求的提高,对带宽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对于像视频监控这样高带宽的应用,进行网络流量的优化显得尤其重要。

3.1.3网络建设现状

XXX省级应急平台的网络建设主要依托XXX省电子政务外网。省电子政务网络外网:是电子政务网络对外的窗口,与互联网通过网络安全系统逻辑相连,对外提供一些网上服务,如受理申请、审批等;同时也是办公人员与外面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连接范围为省、市、县(区)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因需要接入的企事业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