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蒙田随笔

读蒙田随笔

读蒙田随笔
读蒙田随笔

不要过分悲痛

伤感从来是一种有害而荒唐、怯懦而卑鄙的情感,所以斯多葛派不容许他们的哲人有这种情感。

(蒙田介绍说,诗人奥维德塑造了一位不幸的母亲,由于先后痛失七个儿子和七个女儿,过分悲痛,最后“痛苦得变成了石像”。)

当然,极端的悲痛会震惊整个人类,使其不能自由行动,正如刚听到一则很不幸的消息时,我们会惊得魂飞魄散,呆若木鸡,但在放声大哭和悲哀诉说之后,心灵就会找到出路,得到放松和宽慰。

“痛苦到了最后,终于哭出了声。”(维吉尔)

因此,感情出于最剧烈最炽热的时刻,是很难表达我们的痛苦和相思的。因为,此时我们的心灵被沉重的思绪压得喘不过气,躯体因爱情而变得虚弱和忧郁。

“小悲则言,大悲则静。”(塞涅卡)

——《论忧伤》

追求未来

我们从不安于现状,总是追求未来。担忧、欲望和希望把我们推向将来,使我们感觉不到或不予重视现实的事,而对未来的乃至我们已经不在的未来的事却尤感兴趣。“忧虑

未来者是可悲的。”(塞涅卡)(西塞罗说“知道未来甚至毫无用处,因为徒劳地为将来犯愁是可悲的。”——《论预言》)“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人们通常将这一箴言归功于柏拉图。这一格言的每个部分概括了我们的责任,而两部分之间又互相包含。当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事时,就会发现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认识自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有了自知之明,就不会去多管闲事,首先会自尊自爱,自修其身;就不会忙忙碌碌,劳而无功,不会想不该想的,说不该说的。“蠢人即使得到想要的东西也从不满足,智者却满足现状,自得其乐。”(西塞罗)

至于葬礼,既不要浪费,也不要吝啬。

圣奥古斯丁圣洁地告诉一位信徒:“葬礼的操心和排场,目的的讲究,更多地是对或活人的安慰,而不是对死者的保佑。”

“愿摆脱声明和痛苦的躯体,没有坟墓和栖息地。”(西塞罗)

——《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

骚动的心灵

我们看到,很多肥沃富饶的荒地却长着千百种无用的野草,要将它们利用起来,为我们服务,就得播上种籽。

人的思想也如此。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

它就会在想像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

骚动的心灵产生的不是疯狂,就是梦幻。

“犹如病人做梦,幻觉丛生。”(贺拉斯)

思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大脑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卢卡努)

——《论无所事事》

应该诅咒的恶习

事实上,撒谎是一种应该诅咒的恶习。我们全靠语言来维持相互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对撒谎的危害和丑恶有足够的认识,对它就会比对其他罪恶更不留情。

我认为,唯有撒谎和稍为次要的固执,才是我们时刻要防止萌芽和滋长的缺点。这两种缺点随孩子们的成长而发展。令人吃惊的是,一旦撒了谎,要想摆脱就不可能了、因此我们常常看见,一些其实是很诚实的人,一旦撒了谎,就会一撒到底,再也摆脱不了。

假如谎言和真理一样,只有一副面孔,我们还可以同它相处得好一些;因为那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从反面理解撒谎者的话。可是,谎言却有千百副面孔,无法确定其范围。

在社交中,谎言比沉默更难令人接受。

——《论撒谎》

坚忍不是无谓的忍耐

勇敢和坚毅并不意味着不要尽我们所能地避开我们的麻烦和不测,不要担心它们的突然降临。相反,任何预防不测的诚实做法不仅允许,而且值得赞扬。作为坚毅,主要指耐心忍受无法补救的不测。因此,如果能够利用身体的灵活或手中的武器避开别人的突然袭击,都是好的办法。

斯多葛派不认为它们哲人的心灵能够抵挡突如其来的幻觉和想像。但是,它们一致认为,智者比方听到晴天霹雳,或是看到突降灾祸,会大惊失色,浑身颤抖,这似乎是本能所致。对于其他的痛苦,只要哲人的理智是健全的,他们的判断能力尚未受到损害,他们都会镇定自若。而对于非哲人来说,前一种反应是与智者一样的,而第二种就截然不同了。因为痛苦的感受对于后者来说,不是表面的,而会渗透并腐蚀、毒害他的理智。这种人只根据痛苦进行判断,并与其妥协。

——《论坚毅》

不要为自己的看法所困扰

古希腊有一条格言说,人通常被对事物的看法,而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假如大家不折不扣地把这句话当成真理,那么,人类的不幸就可以缓解。

我们将死亡、贫困和痛苦当做我们的主要对手。

然而,一些人称死亡为最可怕的事物,殊不知另一些人却称之为人生痛苦的唯一港口,自然而杰出的支配者,人生自由的唯一依靠,医治百病的通用而高效的良药。

当今有些人,甚至是孩子,就为了一点点挫折,便自杀了。关于这一点,有位古人说,如果连胆小鬼都选择的避难处也害怕,那么还有什么不怕的呢?在更加快乐的年代里,不分性别、地位和宗派,有耐心等死者,也有自愿寻死者,那些寻死的人或是为了逃避生活的艰辛,也有人是因为生活过于称心如意,还有的希望到另一个世界寻觅更好的生存条件,这些人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里我不可能一一列举。

因此,让我们来面对痛苦吧!我把痛苦当做生存的最大不幸,这是很自然的。我这人对痛苦尚未有过很多交往。然而,我们即使本能消除痛苦,至少也可以耐心忍受,以求减轻,即使身体病痛难熬,我们的心灵和理性仍能做到坚强不屈。

哲人们说,在高尚的行为种,越是艰难的事越值得做。这与逃避不幸和特困完全是两回事。“的确,欢娱和快乐,嬉笑和玩乐娱轻浮为伴,生活在其中的人并不幸福;在忧愁种如能百折不挠,反而常常会感到幸福。”(西塞罗)我们之所以不能耐心忍受痛苦,是因为我们不习惯从心灵上获得主要的满足,没有给予心灵足够的重视,而它却是我们状态和行为唯一至高无上的主宰。身体只是一种方式,

一种状态。然而,心灵却多姿多态,它让身体的各种感觉和意外听命于它的状态。然而,需要对心灵进行研究和探索,唤醒它的强大活力。任何理性规定和力量都奈何不了它的倾向与选择。在它所拥有的千姿百态种,应富裕它一种有利于我们平静生活的状态,这样,我们不仅能面受任何冲击,甚至,如果它认识合适的话,还会以痛苦和不幸为乐。

“人的本性从不曾被习俗战胜过,因为它是不可战胜的,它只会被我们自己战胜,安逸、快乐、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毒害我们的心灵,成见和恶习削弱和腐蚀我们的心灵。”(西塞罗)

“由此可以看到,痛苦不取决于人的本性,而在于人看法。”(西塞罗)

我认为,由于种种原因,贫困不仅与穷人有关,而且也会在富人家里安营扎寨。或许,贫困单独存在,要比与财富共存时稍为令人舒服些。财富与其说来自收入,不如说全凭井井有序的管理:“人人都是自己财富的创造者。”(萨卢斯特)依我看,一个缺衣少穿、忙忙碌碌的富人,要比单纯的穷人更可怜。“生活在财富中的穷人最痛苦。”(塞涅卡)柏拉图将有形的财产分成健康、美丽、力量和财富几种性质。他认为,不盲目聚敛财富,人就不盲目,而是看得清了。我不怕没有财富,也不想再增加财富:“富裕是财富的产物,满足是富裕的标记。”(西塞罗)

因此,富裕和贫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财富、光荣、健康也不像拥有者所说的那样美好的快乐。是好是坏全凭自己的感觉。对自己满意的人才会高兴,而不取决于别人是不是对你满意。只有这样,看法才真实可靠。

财富对我们既无好处亦无坏处:它只给我们提供物质的种子,而我们的心灵比它更强大,是幸福或不幸的唯一缘由和主宰,能随心所欲地摆布和使用财富。

——第15章《对好坏的判断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主管看法》

请勿惩罚本能

的确,应该将软弱导致的错误和恶意造成的错误严格区分开来。因为犯后一种错误时,我们昧着良心,违背了天理,而前一种错误似乎可以归咎于我们天生的缺点和瑕疵。因此,很多人认为昧着良心干的事才能受到惩罚。

至于怯弱行为,常见的惩罚便是当中羞辱。“与其让人流血,不如让人脸红。”(德尔图良)

然而,值得担心的是,当中羞辱会使他们绝望,不仅会使他们变得冷漠,还会成为敌人。

然而,如果无知或怯弱太过分,太明显,超出了一般,那就有理由将之当做在耍诡计,可以作出同样的惩处。

——第16章《论对怯弱行为的处罚》

被指望恩典集于一身

人人都喜欢谈本职以外的事,认为这样能获得新的声誉。

你瞧,凯撒谈起他的建桥造械设想来喋喋不休,可是,当他谈论他的本职工作,他的英勇和用兵才能时,就找不到话说了。他的功绩证明他是位杰出的战将,而他却想让人知道他是位杰出的工程师,这种才能于他的职业不大有联系。

“老牛想马鞍,马驹想犁头。”(贺拉斯)

这样做事,终究一事无成。

因此,应该叫建筑师、画家、鞋匠和其他人谈各自内行的事。

——第17章《几位大使的一个特征》

摆脱恐惧

照医生的说法,没有任何情感会比恐惧更使我们手足无措。确实,我见过因恐惧而丧魂落魄,连最沉得住气的人,恐惧起来也会心慌意乱。

恐惧在使我们丧失捍卫责任与荣誉的勇气之后,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又会让我们变得无所畏惧,从而显示它的最后威力。

那些老是担心丧失财产、被放逐或被征服的人,总是生活在忧虑之中,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但那些穷汉、流亡者、

农奴却往往活得跟别人一样开心。多少人由于忍受不了恐惧而上吊自尽,抑或投河、跳崖自杀,这告诉我们,恐惧比死亡还要难忍难熬。

——第18章《论恐惧》

幸福的定论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贺拉斯)

一个人在尚未演完人生戏剧最后也许是最难的一幕之前,就决不要说生活幸福,因为幸福取决于安详和知足的心境,果断和自信的心灵。人的一生都可能戴上假面具:那些漂亮的哲学言论不过用来装饰我们的举止;那些意外的遭遇不想把我们彻底催垮,因此我们总能保持安详的面容。但是,当我们面对死亡,扮演人生最后一个角色时,就再没有什么可装的了,就必须讲真话,直截了当地道出内心之所想。“唯有此刻,真话才从心底涌出,面具揭开,露出了真相。”(卢克莱修)这就是为何我们一生的行为都要受生命最后一刻的检验。这是关键的一天,对以往的日子作出判决的一天。“这是对我们逝去的年华作定论的一天。”一位古人1如是说。

——第19章《幸福要等死后方可定论》

1塞涅卡(前4-65),罗马政治家、作家和哲学家。

哲理的归宿:坦然面对死亡

西塞罗说,探究哲理就是为死亡作思想准备,因为研究和沉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使我们的心灵脱离躯体,心灵忙忙碌碌,但与躯体毫无关系,这有点像是在学习死亡,与死亡很相似;抑或因为人类的一切智慧和思考都归结为一点:教会我们不要惧怕死亡。

理性的全部工作在于让我们生活得舒舒服服,自自在在,正如圣经上说的那样。因此,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思想,尽管采用的方法不同,都一致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目标,否则,它们一出笼就会被撵走。谁会相信会有人把痛苦作为目标呢?

我们应该把勇敢称作快乐,而不像从前那样叫做力量,因为快乐这个名称更可爱,更美妙,更自然。

勇敢产生的非凡而完美的快乐会因为困难而变得更高尚,更强烈,更美好。

在勇敢之上闪烁的幸福和无上快乐填满了它的条条通道,从第一个入口直到最后一道闸门。然而,勇敢的丰功伟绩主要是蔑视死亡,这使我们的生活怡然安适,纯洁温馨,否则,其他一切快乐都是暗淡无光。

因此,所有的规则都在蔑视死亡上面相遇汇合,尽管这些规则一致地引导我们不怕痛苦、贫穷和人类其他一切不幸,但这同不怕死不是一回事。痛苦的不幸不是必然的;实

在不行,如果我们愿意的话,可以一死了之,这样一切烦恼便可结束。但死亡却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如果我们怕死,就会受到无穷无尽的折磨,永远得不到缓解。

死亡是人生的目的地,是我们必须瞄准的目标。如果我们惧怕死亡,每前进一步都会惶惶不安。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不去想它。可是,如此粗俗的盲目是多么愚蠢!这就如同把笼头套在马尾巴上,“决定倒退着走路”(卢克莱修)。人们常常误入陷阱,这是不足为怪的。只要一提到死,人们就倏然变色,大多数人如同听到魔鬼的名字,心惊胆战,惶恐不安。

(打比方)我现在39岁刚过15天,起码还可以活多么久,现在久操心如此遥远的事,是不是有点荒唐?这怎么是荒唐!年老的会死,年轻的也会死。任何人死时同他出生时没有两样。

我敢保证,35岁以前要比之后去世的多。耶酥基督一生贵为楷模,但他33岁就终结了生命。亚历山大是凡人中最伟大者,也是在这个年龄死的。

死亡有多少突然袭击的方式?“危险时刻存在,凡人防不胜防。”(贺拉斯)

人们走来走去,忙忙碌碌,吃喝玩乐,毫无死的信息。一切都很美好。突然,死亡降临到他们或他们的妻儿和朋友

的头上,他们毫无防备,于是,他们悲痛欲绝,呼天抢地,怒不可遏或垂头丧气!你何时见过如此颓废、惶恐和狼狈的样子?

对死亡要及早防备:那种对死亡漫不经心的畜生般态度,如果在一个有理性的人头脑中扎根——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就会要我们付出莫大的代价。假如死亡是个可以躲避的敌人,那我就会建议大家操起胆怯这个武器了。但既然他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它对逃跑者、胆小鬼和勇敢者一视同仁;还有,既然你没有盔甲般刚毅的性格保护你,那我们就要顽强地面对死亡,同它作斗争。

为使死亡丧失对我们的强大优势,我们就要逆着常规走。我们要习惯死亡,脑袋里常常想着死亡,把它看作很平常的事。要时刻想像到死的各种情形:从马上跌下来,从屋顶摔下来,被针稍稍刺一下,就立即要想一想:“那么,死什么时候会发生?”然后,便要坚强起来,努力同死作斗争。

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熟思。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件坏事,谁就能泰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

我的身体至今一直很健康,极少生病,但是健康和疾病都不会增加或减少我对生命所报的希望。我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小时。我反复对自己说:“未来的一天可能发生的事,今

天也可能发生。”确实,意外或危险几乎不可能使我们靠近死亡。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即使这个最危险生命的意外不存在,尚有成千上万葛意外可能降临我们头上,我们就会感到,不管快乐还是焦虑,在海上还是在家里,打仗还是休息,死亡离我们近在咫尺。“一个人不会比另一个人更脆弱,也不会对未来更有把握。”(塞涅卡)

我们要尽量做到随时上路。

感谢上帝,我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都可以离开人间。我没有什么好遗憾的,虽然我对生命尚有眷恋,失去它会令我悲怆伤怀。从没有人像我这样对死亡的思想准备那样充分,对生命那样不在乎。

但愿人人都工作,尽可能久地发挥生命的作用。但愿死亡降临时,我正在菜园里劳作,对死满不在乎,对我未竟的园子更不在乎。

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弯曲的身躯难以承受重力,心灵也如此。应让心灵挺直腰杆,顶住死的压力。因为心里越害怕,就越无宁日。若若能坦然对待死亡,我们就可以夸口说,忧虑、痛苦、恐惧这些都是最小的烦恼,都不能占据我们的心灵,我们就会超越生存的状况。“暴君威逼的目光,亚得里亚海上的风暴,朱璧特手中的霹雳,都不能撼动坚定的心。”(贺拉斯)心灵就会控制淫欲和贪婪,制服贫困、耻辱以及其他任何不公正的

命运。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获得这一优势,这是至高无上的自由,他能使我们蔑视一切暴力和不公,无视监牢和铁镣。

既然失去的东西追不回来,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失去它?既然死不可避免,早死晚死有什么关系?

我们谁都不屑把生命的长短与幸福或不幸相联系。如若把我们的生活同永恒,或同高山、河川、星星、树木。抑或和一些动物相比,那么活得长活得短就微不足道了。

“生就意味着死,有始便有终。”(马尼利斯)

你活着时就在死去中了,因为当你不再活着时,你已经死了。

抑或,你更喜欢活过后才死。但你活着时就是个要死的人。死神对垂死者的打击比对死者更严酷,更激烈,也更本质。

你若已充分享受了人生,也就心满意足,那就高高兴兴地离开吧!“为何不像酒足饭饱的宾客,开开心心离去。“(卢克莱修)”

假如你没有好好利用人生,让生命白白溜走,那么失去生命又有什么要紧?你还要它干什么?“延长生命你也会白白浪费,何苦还想延长?”(卢克莱修)

生命本无好坏,是好是坏全在你自己。

平等是公正的首要成分。既然人人都免不了一死,谁还能抱怨?因此,即使你活着也是白活,你也不可能把你的死

亡时间减少;再努力也是劳而无功:只要你对死终日惶惶不安,就仿佛在襁褓中就已死亡。

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长,却几乎没有活过、在你活着时,要好好地生活。你活可很久,这在于你的意愿,而不在于你活的年头。

如果有人说相伴会使你轻松一些,那世界不是和你结伴而行吗?“你死后,万物将与你同行。”(卢克莱修)世界万物不是都和你同步吗?许多东西不是和你一起衰老吗?在你死去的那一刻,多少人,多少动物和生灵也在与世长辞!“从黑夜到白昼,从白昼到黑夜,无时无刻不听到婴儿的啼哭,同葬礼上的哭丧声混成一片。”(卢克莱修)同样是死,可村民和地位卑贱者却比其他人处之泰然。

我们用恐惧的表情和可怕的治疗将死亡团团包围,说实话,我认为这些比死亡更让我们害怕,那时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老母妻儿大哭大喊,亲朋好友惊慌失措,纷纷前来探望,佣人们吓得脸色苍白,呜呜咽咽,忙前忙后,房内点着大蜡烛,幽暗晦冥,床头围着医生和说道者,总之,周围一片惊恐。我们人未死就已入殓埋葬。

应该把人和事物戴的假面具摘掉,。一旦摘去面具,我们就会发现死去启示没什么可怕:我们面临的死,同不久前我们某个贴身男仆或女仆毫无惧色的死是完全一样的。死亡一旦甩掉这些无聊的准备工作,该是多么幸福!

——第20章《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3篇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3篇 第一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对读书的方法,培根说得比较抽象,没有说出那些书应该如何?他只是提醒人们,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浅尝不就是蜻蜓 点水吗?有些知识只要知道就行;狼吞不就是鲸吞吗? 有些知识要求迅疾、新鲜;细嚼烂咽,如经典思想需要品读,要品读,需要把心静下去,需要把时间投入进去,使之消融于我的精神之中。初次的阅读经典,可能给你的感觉 就像一盏很小的路灯,照亮你的脚下,光圈也不见得范围很大,不过,只要坚持下去,又 会迎来第二盏路灯……一盏盏路灯延续到未来的路上。 等到走过漫长的道路,远离你熟悉的环境时,你若是回头遥望,尽管是山重水复,烟 雾迷茫,但你会从心底里发现第一盏路灯的意义。 培根进一步的提醒很有必要,“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 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他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 书籍;否则,删节过的书,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不过,这里原则的话说了 一大堆不行,对实际的操作没有意义,按照我的观点,只能选择简洁、便捷。 要我的做法便是选读古诗词,浏览的可能是小说,精读的,就是那些有一定思想意蕴 的著作,如《蒙田随笔录》、《培根随笔集》、《帕斯卡思想录》、《理想国》、《叔本 华随笔》、《尼采随笔》、《西方哲学史》等;还有《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幽梦影》、《菜根谈》等等。 读书的问题,有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问题在书中 无法解决,只能在书外化解。培根的阅历,使他谈读书有了更厚的底子,更广阔的视野, 谈吐就变得非常精妙,“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第二篇:《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就像一本字典,当你有什么烦事和闹心事时,就可以向它请教,它不仅 会帮你解忧,还会教你走正确的方向,以摆脱困难的纠缠感受《培根随笔》(读书心得)。 这本书主要谈论了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种生活琐事和一些政治问题,点出了这些事的特 点和问题所在,并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事错误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 做的。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书上面说的去做(除个别小错误以外),那么人间也就变成世外桃 源了。这本书适合各种人群阅读,而且都会受的启发。启发我的文章很多,因此我在这 里只略举一二,以简略的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思想感情。 第一篇感《谈报复》这篇文章说得对,用法律管不到的手段进行报复,还情有可原。如果用卑鄙狡猾的手段报复,则——用原文的话说——不得好死。但是在全文中,有这么 一句话我不认同:如果一个人完全是出于生性凶恶而作恶,那又如何?充其量仅像荆棘刺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中国经典杂文随笔集

中国经典杂文随笔集 人生路上总有坎坎坷坷,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来就是迎接挑战的,苦难只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调味剂,也是必经的过程,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优美杂文尽在这里。 中国经典杂文随笔集1 创业有些日子了,一路走来,有喜悦,有不安,有泪水,有心酸,但是回忆很美。创业开始无疑是痛苦的,但是我告诉自己“如果我的人生注定坎坷……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李晓杰把酒倒满歌词)”因为有梦。 从小就励志,我要离开我们的山区再也不要回来,不是它不好,而是这里都是语言暴力,它实现不了我的梦。我的人生不能因碌碌无为而痛苦和悔恨。我的梦想就是到贫困山区,让那些有梦的孩子不因没钱而受限,还有回报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我,唯有创业,才能实现梦想。而创业需要的也许太多太多。但是我想只要坚持做下去,终究会成功。 首先,正确的认识自己。我见过成功的人,但是见过失败的人更多,其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是我们很多人成功的路上一堵墙。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高估自己,也不要看轻自

己,不自我设限,也不做别人口中的自己。也不要被别人表面的华丽所迷惑,每个人牛逼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也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也许别人的明天你高攀不起。要耐得住孤独,经得起外界的诱惑。 第二,目标+行动。确定目标,然后脚踏实地。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如同水中帆的船随风飘摇。你要去何方,梦想在哪里,什么时候要实现,目标必须细划,并且要做出相应的计划,然后脚踏实地去做。 第三,学习+改变。停止不前是因为停止了学习,然后陷入迷茫不能自拔。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形像,改变内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如果我们的形象不好是没法吸引相应的人的,只有把自己变优秀才能遇到更好的人。不学习就没法改变,时常反思知得失。学习也是抗压的过程,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学会沉淀自己。 其次,坚持。失败总有原因,但成功只需一个理由就够了。曾听别人演讲:“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任何一个行业,做下来都不容易,宁可五年做一件事,也不要一年做五件事。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一生做一事,不成为行家也会成为庄家,不要在成功的路上迷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竹子用4了年。仅仅长了3cm,而第五年开始疯狂生长……所以,前期都是在扎根。

《蒙田随笔》读书笔记

《蒙田随笔》读书笔记 福楼拜曾说:“你问我读什么书好,读蒙田吧……它能使你平静。”在与《蒙田随笔》的接触中,总感觉这个世界就在你面前无辜地对你说:“我本来就如一个简单的小孩,只是你用太多的叹息和眼泪把我复杂化。” 蒙田生活在文艺复兴后期,正值血腥的宗教改革。当外界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混乱和黑暗之时,当四周像魔鬼一般逼近每个灵魂,继而侵噬他们的自由和安宁之时,蒙田毅然选择重返蒙田城堡,坚守内心一方宁静之地。疯狂失控的外界成就了蒙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而这份自由和平静正是语言质朴平淡、风格率性的《蒙田随笔》的土壤。蒙田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观察者。在蒙田随笔中,他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洞察和揭露人类纵多共同的情感。他独特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同时表明了“自知”的重要性。 在《论忧伤》中,有一句这样的话“痛苦得变成了石像”,当人们对情感达到了极致,灵魂似乎瞬间脱离且失去了控制肉体的能力。平凡的肉体经受不起世间的至喜至悲,突如其来的强烈情感,不管它给我们的是一眨眼间的黑暗还是光明,都有可能成为刺杀我们的隐形匕首,此时理性对情感的约束就有了必要。

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的年代里,许多的人渴求停下来,渴求大脑的片刻休息,而蒙田在《论无所事事》中引用的卢卡努一言“大脑也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正是直指大脑“休息”的可怕之弊。当然我并不是赞同人应该无休止地忙碌,只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休息”。当我们放下手上的一切事务后,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正如蒙田所说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他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蒙田于混乱的年代里隐退,他要的“休息”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给自己的是精神和思维上的自由而不是空虚、堕落。我们要让自己的大脑休息并不代表让它梦幻地运转,而是选择让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徜徉。否则真正累垮、腐蚀我们的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幻觉丛生的无所事事。 再看蒙田的《论发怒》,在这一章中,蒙田赞成怒火到心外的世界张牙舞爪,但他又理性地强调节制。将怒火压制在平静的外表下是对心灵痛苦的折磨,但当发怒失去了理性,我们也就失去了自我即被愤怒所控制,因此人们要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学会理性面对自己的情感。 蒙田虽然是评论家,但他的随笔论证没有犀利和咄咄逼人之风,他反而运用了亲切活泼生动的笔调向我们阐明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并真诚地向读者描绘自身的矛盾。让我们对“自知”这一人生命题更为深思。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初中生笔记10篇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初中生笔记10篇 《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够让人受益匪浅,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培根随笔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这本书是由弗朗西斯——培根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这部书包括五十八篇散文随笔,重在对人性中的某个侧面或人生的某种境遇阐述风解。其中涉及了真理,宗教,信仰,婚姻,爱情,善良,勇敢,贵族,旅行,友谊,强国之道,财富,言谈,青年与老年等人生各个方面,涵盖范围广,同时也都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真理篇里,他诊断人的弱性在于: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追求真理,其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思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恶习,从面使人们认识自己的弱性,克服弱性去追寻真理,因为世上没有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而俯视尘世中的种种谬误更愉快的了。韬晦篇指出在人的各种处理问题方式上以及政治中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也教给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深刻而明智的判断是必不可少的,嫉妒篇里指也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嫉妒是最为感人心智,最持久的了,使我们认识到嫉妒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是一种属于恶魔的品质。趣也嫉妒的黑暗牢笼,我们方能活得轻松,自由,阳光。勇敢篇论述勇敢虽是盲目的,但勇敢之盲目正是他作为实施的理由。因为他不会过多的考虑途中更多的危险与困难,而会变成一种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见困难时要坚强的面对,不要畏惧困难,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没有过不去的困难。我们要学着用微笑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认为培根是一个贪慕荣华富贵的虚浮小人,他为了名利可以

人一生要读的60本书 (经典读书计划)

摘要:生活里没有书,就好像没有阳光。在此贴上自己最喜欢的读书计划,提醒自己趁有时间多读点书。试想如果此生错过了这些传世经典,那岂不是一旷世遗憾,可不想以后空悲切啊。 60本书涵盖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成功学、文学、美学等各个领域,每部作品都是本领域的集大成者,许多都是举世公认的学习其领域的最佳读本,同时在选择书目时注重其内在联系,使得60本书组合构成一份理想的一生读书计划。实施此计划,能使一个人有效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人文素质,为走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60本书目录 1、西方寓言的始祖 《伊索寓言》伊索 2、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孔子3、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孔武 4、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 5、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老子 6、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基督教经典 《圣经》希伯来人 7、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司马迁 8、历史与文学的完美体现 《资治通鉴》司马光等 9、从地狱到天堂的旅程 《神曲》但丁 10、穿越时空的爱情经典 《西厢记》王实甫《水浒传》施耐庵 12、包含处世权谋与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罗贯中 13、驾驭与统治的教科书 《君主论》马基雅维里 14、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书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人 15、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吴承恩 16、成就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洪应明 17、探索心灵与世界的距离 《蒙田随笔全集》蒙田 18、世界文学最辉煌的殿堂19、骑士风尚的飘逝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0、便览古文发展的最佳范本

《古文观止》吴楚才,吴调侯 21、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孙洙,徐兰英 22、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23、徜徉在幻想的天空 《格林童话》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 24、东方宗教的神圣赞歌 《吉檀迦利》泰戈尔 25、精神在现实与梦境中的徘徊 《变形记》卡夫卡《红与黑》司汤达 27、与《孙子兵法》齐名的一代巨著 《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28、梦回美好的童年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 29、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30、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昆虫记》法布尔 31、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茶花女》小仲马 32、文学大师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 33、瞻望我们最遥远的过去 《物种起源》达尔文《悲惨世界》雨果 35、生命的攀锢与放逐 《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36、日神和酒神的至深本能 《悲剧的诞生》尼采 37、谆谆教诲中的睿智与光芒 《曾国潘家书》曾国藩 38、心理描写的完美巨著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39、人类心灵的旅途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40、民族脊梁的心血与灵魂 《鲁迅全集》鲁迅 41、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43、清新与华美的交响曲 《朱自清散文》朱自清 44、随心轻扬的爱与才华 《志摩的省》徐志摩 45、一代文学的辉煌体现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蒙田随笔哪个译本好_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哪个译本好_蒙田随笔读后 感 【--经典手机短信】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拿《蒙田随笔》中卷第十六章《谈荣誉》来说吧。我们知道一个事物在人的观念里存在着物的名称和物本身,名称是人们用来指示物的词汇。因此,蒙田指出,名称既不是物的一个部分,也不是物实体的一个部分,而只

是在物之外同物连在一起的某个东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稳定,所以它的本质不能拔高和充实,但它的名称却可以通过我们的颂扬来加以提高和充实。人类热衷于名利,而蒙田对于名利有相当冷静的认识。他感叹道:我们的内部十分贫乏,我们的本质很不完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这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全都十分空虚,但我们不应该用空气和词语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欧根尼的话说,在所有的快乐中,最危险、最应该避免的莫过于别人的赞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这些哲学家更加确切地说,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荣誉,有头脑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个手指。他相当赞同伊壁鸠鲁“过隐蔽的生活”的主张。他痛斥极端追求荣誉的哲学家卡捏阿德斯说,我感到难受的是,这种看法竟会在被荣幸地称为哲学家的头脑中产生。他说,有人为人正派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让别人知道后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别人可能知道的情况下采取做好事,对这样的人不能期望过高。他说,正直的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满意足。表现勇敢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且这样的好处,就是培养十分坚强的内心,可以抗拒命运的任何打击……同荣誉相比,这种好处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值得我们起期望和追求,因为荣誉只是别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四篇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四篇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在读他的精美散文时,你会有怎 样的感受呢?以下是为大家的《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 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拂过我们灵魂深处;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给文字注入了新生,为读者打造了朴素流畅、清新自然的美。其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的美,体味世界平凡中的美丽。”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们忽略,但他们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强大力量。这力量源自平凡,却足以令任何不平凡的事物汗颜! 让平凡拥有“美丽”,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写作宗旨。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写出了一篇篇著作,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令人回味无穷! 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沉醉其中。一词一句透出恬美意境,特殊写法营造出别样氛围,满足感溢满心房。此感正如卷首语“岁月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教导主任随笔集

探寻学校教导主任工作 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良村小学陈明成众所周知,教导处历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思路执行、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的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涵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研管理、师生评价管理,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导处还直接负责德育工作、学生活动及行规培养。学校组织管理严密,牵一发尚且动全身,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导处工作好坏成为学校执行力强弱的关键,至关重要。所以,教育界有句俗语叫作:小校长,大教导。 然而,据我担任教导工作的切身体验,以及与众多同行们交流所得,现实情况中许多教导主任均有以下几点困惑: 1、盲目不知道该怎么管? 大多数教导主任上任前没有接受过任何管理理论知识的专门培训,而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点,同行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因此,前任的做法、校长的要求、上级的文件通常就是我们教导主任工作的准绳,同时无论谁都可以对教学管理指手画脚,面对新问题,却又是谁都无法代替教导主任去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 2、忙碌事情太杂来不及管! 课程安排、常规检查、听课评课、谈话指导,业已疲于奔命。统计填表、教导会议、校务会议,各种任务布置、领导意志更是搅得教导主任没有思路。再来个教师请假或是教学评比,代课安排不过来

时,自己不得不随时准备充当全职代课。 3、失意管了还有人不满 教导主任工作繁重,付出颇多。即便如此,仍然承受着上下两级的许多不满。开学排课有意见,代课安排不乐意,你还得憋着气和声细语,老教师不服你管,年轻教师听不进意见,你管得多了教师反映压力大,说你要人性管理,批评几句也不行。你管得少了校长说你不负责任,认为工作开展不起来。有想法、有委屈也得咬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以免影响大局。——这便是年轻教导普遍的工作状态。 教导主任为何吃力不讨好?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学校教导处究竟要做些什么?又怎么做? 带着这些困惑多年的问题,有幸聆听到了多位名校长的学术报告,同行之间的交谈。其间的真知灼见对我而言颇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现摘录一二: 一、学校教学常规管制还是管理? 教学常规工作范畴中,如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作,属于个人行为,按西方的管理理念,管理绝不干涉个人行为,而是采用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方式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而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是管制(甚至于控制),如学校教导处通常都有一套常规要求,要求老师做什么、怎么做,几年教龄几篇详案、几篇反思、听几堂课……都有详细的量化的规定,并制订名目繁多的制度、量化评分标准,开展频繁的教学检查、突击听课,诸如此类,花样翻新。然而,因此带来的后果通常是: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_《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五篇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_《缘缘堂随笔》读书笔记五篇缘缘堂随笔是现代著名作家丰子恺的经典随笔,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缘缘堂新笔》等经典随笔集精粹。关于《缘缘堂随笔》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 家整理的《缘缘堂随笔》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 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金脑子里的这个“丰先生”形 象表现得活灵活现。《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1927年,丰子恺 先生皈依弘一法师,也就是他曾经的老师李叔同,他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尊弘 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喜欢并且可以相互搭配组合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他拿了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其寓所起名为“缘缘堂”,他的散文集也因此名为 《缘缘堂随笔》。 这本书里所收的文章并不多,但篇篇精致。大都叙述他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 人和事。比如由瓜子而联想到的人生小哲理,比如小时候在私塾里的趣事,比如做学生时 的寄宿生活,比如看家里的孩子们欢笑嬉戏……丰先生文风率真朴素,而又常常诙谐幽默,在不经意之间令人忍俊不禁,然而欢笑之余更多的却是让人自然而然地就拥有一种安闲而 又丰腴的生活幻想。 郁达夫曾经评价过:对小孩子的爱,是丰子恺散文里的特色。的确,这本散文似乎就 是写给孩童看的,里面没有暴力,没有欲望,没有纷争。反而是雍容恬静,平和悠远。文 章里充溢的也是面对孩童那种真诚而又不事雕琢的笔触,这本书的取材也极为平常,所讲 述的道理亦十分朴素。似乎丰子恺先生在写散文的时候就将他的读者受众确定为儿童,也 或许,他觉得所有人都拥有孩子那样单纯而又不蒙尘的心灵。 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位心地异常善良而又坦率的老者,你在听他既无保留,也无顾忌地倾吐肺腑。他会因为女儿阿宝成长为一个少女,离开 儿童时代而倍感忧伤。他这样写道:“所悲者,你的黄金时代将要度尽,现实渐渐暴露, 你将停止你生活的美丽的梦而开始生活的梦。旧日天真烂漫的阿宝,从此永远不得再见了。”“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一个孩子而定要长大起来,一刹那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读 到这里,心中难免生出恻隐之感,为这大自然人必生老病死的法则令得一位睿智乐天派的 老者伤怀而颇感心酸无奈,于是禁不住掩卷流涕。同样的悲伤之情也见于另外一篇名为 《白鹅》的小文里,文中的白鹅是作者一位朋友送给他的,他亲自抱了回家,养在他在重庆自建的小屋院子中。在他居住于此屋时,这白鹅是给予他陪伴令院子里有了生气的一个朋友似的所在。而后,他卖掉了院子,将白鹅送给了另外的朋友,彼时,他写道:“这感 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的感觉完全相同,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范本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范本 弗兰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们并不陌生:“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随笔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比较集中地表现出他的“人生哲学”。 在他其中的一篇随笔《谈美》中,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这篇随笔举例的美德兼备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觉得这是由于他的男权视角与贵族视角在支配着他的“笔头”吧! 在谈《论厄运》中,他写道:“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许也有一些好运而伴随到来。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培根读书的感想,充分的描写了读书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随着读书的不同而改变。 《论友谊》中,他说:“凡与朋友分享快乐者,都会感到其乐更甚,而凡是把忧愁告诉朋友者,都会觉得忧愁顿减。”强调出人与人之间友谊的重要性。让朋友来和你一同分享快乐,一同分享忧愁吧。 培根说得好,“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

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真是一言中的,值得那些不读书的经验主义者深思。 读培根的散文随笔,我们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对于功名的追求和男权视角。读培根的《培根随笔》和其他的书,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概括,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读书的方法,培根说得比较抽象,没有说出那些书应该如何?他只是提醒人们,“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浅尝不就是蜻蜓点水吗?有些知识只要知道就行;狼吞不就是鲸吞吗? 有些知识要求迅疾、新鲜;细嚼烂咽,如经典思想需要品读,要品读,需要把心静下去,需要把时间投入进去,使之消融于我的精神之中。初次的阅读经典,可能给你的感觉就像一盏很小的路灯,照亮你的脚下,光圈也不见得范围很大,不过,只要坚持下去,又会迎来第二盏路灯……一盏盏路灯延续到未来的路上。 等到走过漫长的道路,远离你熟悉的环境时,你若是回头遥望,尽管是山重水复,烟雾迷茫,但你会从心底里发现第一盏路灯的意义。 培根进一步的提醒很有必要,“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他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书,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不过,这里原则的话说了一大堆不行,对实际的操作没有意义,按照我的观点,只能选择简洁、便捷。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浅析蒙田《随笔集》

浅析蒙田《随笔集》 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2013级徐磊学号:1303401028 摘要:米歇尔·埃康·德·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怀疑论哲学思想是他的怀疑主义美学观念的基。除此,他作品的还表现在他关于对美的认识:质朴、自然、自由;以及他的《随笔集》的文体特点所集中表现出的他的语言简洁、纯净之美和不拘一格的自由创作的文学创作思想。 关键字:蒙田;哲学思想;美学;随笔 米歇尔·埃康·德·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晚期法国的一位很有特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散文家,是这个时期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知识传统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就形成了他从个性自由的原则出发,认为个性的解放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具有世界意识的文化观念。他强调我研究的就是“我”自己,人应当清醒的认识自己,他还主张道德行为上的自然依归以及人的善良天性,他的美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随笔集》中,卢梭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在这里蒙田是在寻求一个完全的个人,他是毫不隐瞒地谈论自己深层的本性。这大概也是他为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所高度关注的原因所在。 一、蒙田的哲学思想基础 “他怀疑有确实认识的可能性,他所持的理由同希腊怀疑主义者所提出的相仿。他对理性感到失望,建议复旧未经腐蚀的本性和启示。但是,他极力主张,虽然我们不可能有知识,却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服从神的命令。(见《西方哲学史》273-274页)蒙田有句大家熟悉的名言“我知道什么?”。然而,尼采说过:“蒙田的怀疑主义是勇敢的快乐的怀疑主义”。这也启示我们看待蒙田的怀疑主义不止是简单的停留在“我知道什么?”的简单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层面上,梅洛在《哲学评论》中说:“怀疑论有个两方面:它意味着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没有什么是虚假的。他将一切主张和一切行为都视为荒谬的而予以摒弃。通过摧毁片面的或抽象的教条真理,它向人们灌输一种包含了方方面面和一切必要中介的全面真理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矛盾思想。 《论相貌》一章中论述人的内在精神品质的美和显现在外的相貌美时,就表现了他怀疑论的两方面特征。他认为“人的脸部线条、情态和轮廓都对推断这个人的某些内在品质和未来的命运有帮助”,却又接着说:“新鲜的空气不一定使人健康,瘟疫疾病流行是的恶浊空气也不一定都会传染病毒一样,认为女人越是美貌品行就越糟糕的说法也不一定有道理,因为一张并不十分端正的脸也可能有正直忠勇的神情”,而恰恰相反,我们却会在其中看出令人讨厌的奸诈和残忍。他接着又说“相貌是并不准确的依据,不过外貌仍有其重要性”。他一方面认为苏格拉底的唯一缺陷就是没有一副和他自己高尚心灵相匹配的美貌赞扬相貌的重要性,相貌有助于我们观其人知其心预未来;另一方面,他又从一些现象中说明相貌的不可依赖性,“有些美女不仅高傲,而且尖刻,而有些美女则是既温和又耐看”,至于通过相貌推测人今后的命运,他则说留待他今后解决,我们知道,最终也也没有解决。 二、蒙田的美学观念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也说:“《随笔集》中没有对美学问题做专门探讨,但是他谈到美和艺术处不在少数,无论就美和艺术的理论说明,还是对具体对象的趣味判断问题,都有精到的阐释,而是这部著作作为文艺复兴美学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蒙田的美学观念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质朴、自然、自由为美;美的相对性;文学美学观念。

散文集写读书笔记

散文集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那么散文集怎么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着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着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 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 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 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 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