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一、舆论漩涡中的李鸿章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1]现如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李鸿章卖国求荣,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卖国贼; 然而另一部分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是“东方的俾斯麦”。这截然相反的评价也正好折射出李鸿章功过各半的人生。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从来就没有终止过,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前,此时期主要为一边倒地批判李鸿章为“历史的罪人”“卖国贼”,对李鸿章的一生主要是全盘否定为主,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刚从苦难的历史中走出来,对于这场灾难短期内难以释怀,民族主义情绪让人们对其更加仇视,后来文革时

期历学问题遭到数十年的抑制,对于李鸿章的问题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之后,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再次活跃起来,这时期大多数人开始适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对待人物的评价,能够充分地考虑李鸿章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考察其历史活动,因此给出了一些较为客观的评价,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对于清末的历史功绩。

在近代中国充满屈辱的历史中,列强的入侵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中国人民,这让原本对身份模糊的中国人民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但是国人对于和洋人交往频繁的人仍然是嗤之以鼻,严重的便会被称为“卖国贼”。由于清末李鸿章被重用,加之中国国际环境复杂,李鸿章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颇多。无论军事、经济、外交等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李鸿章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李鸿章的很多行为被认为是误国误民: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于军事的控制、外交的节节失利,都被人们视为用心不良,李鸿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赵尔巺也评价其“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2]甚至邓小平 1982 年会见英国首相散切尔时曾谈到: “如果中国在 1997 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3]李鸿章所极力提倡的洋务运动,也是人们不断诟病的目标,人们认为尽管李鸿章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但是后来的一切都证明,这只不过是一场劳民伤财的运动,它经不起任何的检验。

但正是由于李鸿章在晚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招来怎样的议论也都是正常的。越是身居高位越是会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处,况且“盖自李鸿章有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始有关系之时代; 亦为中国与世界交涉最艰之时代。”[4]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于其评价自然也是充分考虑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境。张居正纵然家财盈室,勾结宦官排挤高拱,但是谁又去过多地深究这些了呢? 因为“一条鞭法”确实挽救了明朝于危难之际,张居正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历史的“垂爱者”。然而李鸿章生在中国与世界交涉最艰难的时代,也为他的政治生涯注入了很多复杂的因素,李鸿章也是在危局之下,一次次地出来“救火”,但此时的大清去势已定,无人能挽其“将倾之势”,李鸿章难凭一人之力救大清于水火。有心救国,无力回天,哀其生不逢时。

二、军事家---李鸿章

“是时鸿章年三十八,怀才郁抑,抚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为数奇,不复言禄矣。”[5]梁启超曾在其《李鸿章传》中道出了李鸿章在编练淮勇之前的仕途并不算平坦,这或许与其没有机会施展这“浑身解数”有关。咸丰初年,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逆贼作乱,晚清政府中人才也比较缺乏,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为李鸿章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李鸿章从来都很会把握机会,他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为其为官生涯带了巨大的转折,也正是由于其优秀的军事指挥、策划和作战能力,第一次让人关注到这个大器晚成的曾府幕僚。李鸿章最终凭借这些一路高歌猛进,挺进到晚清政府的核心权力层。清政府末期早已是千创百孔,实已无多少满族亲信可用,一时间竟找不出挑梁重臣了,中央军队也由于内受贪污腐化之戾气熏染,外受来势汹汹烟毒之腐蚀,面对士气正酣的太平军。恐怕满人上下再也打不起往日的精神了,这时汉人为主的湘军在与太平军的厮杀中打了胜仗,这让清政府在权衡祖宗之言和身家性命时,自然放任了汉军的发展,这也是李鸿章走向政治前台的重要契机。安庆克复后,湘军声望日重,清剿太平军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曾国藩一人的肩上。江苏为太平军的大本营,故防守甚严,江浙地区也是赋税大省,是太平天国政权的经济支柱,自然也是断不可失的地方,因此征剿在此时遇到了瓶颈,加之兵源的短缺,这都给进一步消灭太平军提出了新的要

求。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曾国藩拨数千军令李鸿章参照湘军的建制,归庐州招募淮勇。李鸿章在参加湘军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的建军思想,打造了一支有着自己标签的军队,这支队伍也是李鸿章得以崛起的重要资本。同治元年二月,淮军成,约八千人,其中不乏有潘鼎新、刘铭传、程学启、郭松林等一批骁勇善战者,因此实力自当不可小觑。其后李鸿章图苏,左宗棠图浙,曾国荃图金陵,开始与太平军展开全面的战争,李鸿章与其他将领合谋,连克数县,将太平天国拉进了最为艰难的阶段,另外此时太平军的暮气日盛,显然敌不过成军不久、士气正高的湘军和淮军。

似乎是败局已定,这时太平天国新崛起的将领李秀成带领农民军奋起厮杀,锋芒毕露,还是给官军不小的打击,清剿似乎又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李鸿章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苏州克复后,完成了戡定江南最为关键的一步。李鸿章建议统筹全局,乘胜出击,与曾国荃、左宗棠两军相策应,合力攻坚,一举灭敌,为大清解了燃眉之急。

后起的李鸿章在最重要的关头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指挥策划能力,为日后论功行赏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对抗太平天国的后期,”鸿章裁其军,易以英将戈登,常胜军始复听节制,命出海攻福

山,不克而还。”[6]李鸿章用常胜军充实了淮军,又取法常胜军,完善了军备,使得淮军实力大增,这一切都说明李鸿章对于局势的洞察力,从那之后,李鸿章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官宦生涯。满人上下也不得不依靠这个汉人势力。后来的平定捻军也最终让李鸿章站稳了脚跟。在平定太平军之后,曾国藩明哲保身,积极引退,剿捻任务落到他一人身上,这对于李鸿章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李鸿章最终再次平定了捻乱,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对于农民运动的疯狂镇压,也被人民视为“刽子手”“独夫民贼”,但毕竟李鸿章是政府利益的捍卫者,对抗政府的活动自然也是他所不容的。

三、洋务运动的舵手---李鸿章

洋务运动也确是李鸿章投其毕生精力所经营的事业,但是由于其失败的结果,因此也招来了众多的非议和不满,通常认为其只知器物的变革,挽救大清所需要的是制度的变革,说李鸿章根本不懂洋名,但又敢问当时当下谁又比他更知洋务呢? 李鸿章对于洋务的推行也是亲力亲为,在当时也是不常见的。另外,制度的变革是需要的,但是任何制度的变革都不能排除器物的变革。退一万步讲,李鸿章推行洋务即便无功也谈不上误国。况且洋务运动失败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所有过错都归于李鸿章,显然是不妥的,无论结果如

何,就事论事,洋务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经济、军事、教育方面的变革。

在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就发现了军饷问题对于军队战斗力的影响,他在与曾国藩的书信往来中提到“直镜柴草维艰,兵与贼皆取资于民,千里无寨,所过已如梳篦,故民仇兵甚于仇贼,久必不堪设想。”[7]他对于经济问题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因此他大力发展民用工业,他寄希望于借助企业的极大发展,使国家经济得以“唤醒”。如“轮船招商局”“湖北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给中国的传统企业注入了全新的技术,增强了中国商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延缓了外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摧毁。李鸿章还同时认识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水平与其先进的教育体制和科技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他为了配合洋务的需要,建立了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学习西学,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改革科举制度等,一时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

海陆军事方面是李鸿章从事洋务运动中倾注心血最多的方面。海军、陆军一度也有了质的飞跃,以下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日双方海军实力的对比以及中国主战舰队的实力。

当时李鸿章还引进了西方的练兵方法,编练了新军,到了中日战争打响时,其统领的淮军约合计四十九营二万五千人之间,而且配备了先进的武器,聘请洋教员教习现代军事技术。从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中国海陆军的实力进步是非常大的,虽然中国的军事实力确与日本存在差距,但这决不是可以让中国弃刃投降的差距。在当时李鸿章倾其全部之力发展近代军事,他将富国强兵的想法付诸了行动。按理说,中国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不应该经不起战争的考验,可历史就是如此吊诡。经中日一役,李鸿章穷毕生心血的北洋海军,或被击沉,或损害严重,或以资敌,赫赫淮勇,也威风扫地。再经天津大沽一役,李之心血全部化为灰烬,李鸿章二十余年所建“楼阁”,瞬间坍塌。“武器,训练,甚至教习用语,在军队和军队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都相去悬殊。”[8]“北洋海军的致命弱点,还在于选将不当,李鸿章任人唯亲,常常以亲属、淮籍及淮亲为用人之资。”[9]这些都是人们在李鸿章一手建立的海陆力量遭到灭顶之灾之后的总结。清政府屡战屡败绝非李鸿章一人之过,他的做法是具有前瞻性的,顽固派的阻挠,高层指挥调度失灵,李鸿章任人失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李鸿章对于军事、经济、教育所做的贡献是不能泯灭的。最终的失败也不该他来买单。没有这些,情况也绝不可能变得更好。

四、外交家---李鸿章

对外交涉是李鸿章招致骂名颇多之处,李鸿章也因此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此李鸿章也背上了“卖国求荣”“卖国贼”的帽子。“晚清的外交思想基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礼仪天下精神在外交领域的一种表现。”[10]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李鸿章自然深受封建文化的教育,即使他如何目光犀利,思维超前,他依然和封建统治有着牢不可破的关联。走不出封建思维的桎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天津教案”首开李鸿章外交之滥觞。从“天津教案”始,李鸿章开始其外交之路,此时的李鸿章,天之骄子,时任直隶总督,位高权重,这一切都注定了其必然被推向外交的第一线。在当时的状况下,谁都明白和外国人打交道是一件苦差事,条约不得不签,所谓得全权大臣所能做的也不过是讨价还价罢了,决定权还是在以慈禧为核心的高层手中。李鸿章的多次外交也都受任于危难之际,注定了其外受列强威逼,内遭国人唾骂的结局。例如: 出使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彻底让李鸿章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被送上了舆论的“断头台”,当时中国战败,被迫对日乞和,但清政府依旧认为日本乃蕞尔小国,两次派去的对日谈判人员都为中下级官吏,日本方面认为他们权力尚浅,人微言轻且不符合外交礼节。坚持遣回。直到第三次才

派出李鸿章出使日本。李鸿章到达日本,全力进行谈判,对于其中对中国损害较大的条款也是据理力争,未表现出任何卖国求荣的迹象。在与日本第三次会谈后的归途中,遭遇刺客,子弹击中李鸿章的左颧,直深入左目,险命断他国。李鸿章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设法回国,委托参赞李泾方坚持谈判,并利用日本方面的失节作为谈判的资本,日本也最终答应了停战协议,使得中国军民免遭更多的伤害,日本御医建议李鸿章须静养多日,李鸿章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子焉能延宕以误国乎?”[11]最终《马关条约》还是签订了,李鸿章也不可挽回地成为了人民的公敌,对于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们似乎少了一些应有的怜悯。有人说李鸿章外交时的一味退让、妥协使得中国颜面全无,对此李鸿章说: “目前国须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国,亦不宜自我开衅。”[12]也许李鸿章对此有一个全盘的计划,他想保存力量,给清政府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图再战,当时的中国经中日一役,军事力量几被摧毁,战斗能力被最大程度地削弱。面对装备精良的列强,“保和局”也许真的为权宜之计。时间没有给李鸿章证明的机会,他的外交理念也最终没有实现。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 中华书局,2009:1.

[2]赵尔巺.清史稿[M].北京: 中华书局,1977:3427.

[3]邓小平.邓小平选集卷三[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67.

[4]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 中华书局,2009:14.

[5]梁启超.李鸿章传[M].北京: 中华书局,2009:23.

[6]赵尔巺.清史稿[M].北京: 中华书局,1977:3432.

[7]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信函一[M].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02.

中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大起底:已经远超俄罗斯

中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大起底:已经远超俄罗斯 中国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大起底:已经远超俄罗斯 2013-08-16 14:08:42| 分类:情系中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资料图:中国海军新型两栖气垫登陆艇据俄罗斯媒体8月14日报道,过去十年里,中国军队改头换面,自信十足地跻身全球最强大军队前三甲。其实,说中国军队排第三也许有些保守。俄媒称,在保持军事装备数量几乎没变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新装备,质量突飞猛进。中国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当强大。 全世界目前有三个国家的军工企业有能力制造几乎所 有类型的武器装备,不仅能满足本国需求,还能用于出口。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重走了苏联的道路,甚至表现更优秀,因为与苏联的情况不同,中国整合了行政和市场手段,借鉴外国技术的能力也更强。不出意外的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5至20年后就能在各方面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军队。 中国一直坚持自主国防装备建设的宗旨,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端军事技术的长期封锁,这两点是造就中国军工现有不菲成就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单靠军购是买不来强大的国防的,而外购装

备在保养维修上的瓶颈也是制约国家军事斗争方向的关键条件,印度的万国牌装备就最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就其外购的美欧俄三种不同制式弹药的火炮,就足以让印度在弹药储存和战时供应上头痛不已。更重要的是战争启动后的三军装备战损,会因为不能自产而严重削弱自身的战争潜力。中印如果开战的话,印度就将面临这个躲不过去的难题。 俄罗斯媒体盛赞的中国军工的能力和成就总体是比较客观的,可能存在诸如航空和舰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上的落后,但是这不影响中国生产全部军种的所有装备的能力。如果不是唯武器论者,那么可以说中国在战争潜力上应该是与美俄两大国平起平坐的。 而苏联解体后造成的原军工企业分布格局的变化和人才的分散流失,使俄罗斯已经丧失了很多主战装备的制造能力,从这一点讲,俄罗斯媒体用苏联时期的军工能力来与中国相比较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军工也一直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成就。 俄罗斯媒体说“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重走了苏联的道路”这句话的观点我不同意。 因为苏联的军工企业是建立在与美国冷战的基础上,穷兵赎武的装备赶超、竞赛比拼式建设思路,最终被美国通过星球大战陷阱把整个苏联都拖垮掉了。 苏联军工发展思路与中国本质的区别在于,中国只从国

从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看李鸿章近代化思想

从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看李鸿章近代化思想 邱丹丹1,2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李鸿章是个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挂帅人物。由于他的一生与洋务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如何看待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及其洋务思想成为史学研究者们评价李鸿章的一个关键所在。军事改革是李鸿章一生所主持的洋务运动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和体现着主持者的思想、态度,反映着人物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洋务运动;军事改革;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1-0217-02 1“自强”是李鸿章军事改革的动力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首先从军事改革入手,这绝非偶然。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促使了战争的武器和手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热兵器取代了冷兵器,手持刀矛弓箭的清朝卫士在西方的枪炮面前束手无策。官僚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最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可惜的是没有得到清政府应有的重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曾国藩等发轫,清政府决计在“自强”的口号下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技术。李鸿章出自曾国藩门下,直接接受了曾国藩的思想影响,这成为其军事改革的思想来源。1862年3月,李鸿章奉命带领淮军附轮东下到上海抵抗太平军。在上海与洋人的频繁接触中,他亲眼目睹了西洋船炮火器之精利,深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之落后,断言这正是中国军队和国家衰弱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只有移植西方的武器装备和机器生产,才能“自强”。虽然此时李鸿章所提出的“自强”首先是针对太平天国的,从人民的角度来看是反人民的,并在日后的事实中,的确成为人民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国内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换角度而言,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必然为了维护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幸的是,他所代表的这一阶级,恰恰是当时与人民作为对立面的统治阶级。人民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前仆后继,不断与统治阶级抗着;统治阶级也在为着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地对人民运动镇压着。 需要指出的是,李鸿章的“自强”并不是完全指镇压国内革命运动而言,还包括第二层含义,即抵御外侮。“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李鸿章的这一“御侮”观念并不出乎意外,在他看来,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是为了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不论是“内寇”还是“外侮”,只要威胁了清朝统治,都要进行抵抗,而不同的只是时间的早晚、顺序的先后而已。但恰恰是这一顺序判断的失误,导致了李鸿章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的一系列错误,使之成为“主和派”中的一员,以致在日后中法、中日战争中做出失误的决策。但是,从当时整个统治阶层来看,刚刚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的清朝官员面对西方的强大,惊恐不已,再加上刚刚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浩劫,“保和局”已成为朝廷中的“大势所趋”,所以不论是为了“明哲保身”,还是自身的“真心所在”,李鸿章所做的“先平内寇,后御外侮”这一决定都是必然的结果。今人在讨论军事工业的实际效果时,往往用李鸿章自己的话—— —“制中土则有余,御外侮则不如”、“以剿内寇尚属可用,以御外患实未可信”,以此来证明对外毫无意义。试想一下,若不办军事工业,能够想象左宗棠进军新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甲午中日大海战等历史场面吗?即使目前虽不足以“御侮”,但为几百年后“开拓始基”所起到的重要意义,不容抹杀。这正是中国国防近代化的开端。正如李鸿章自己所说,“沉彼之有枪炮轮船也,亦不过创造于百数十年间,而浸被于中国已如是之速。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2李鸿章是中国海防事业近代化的建设者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就已强烈意识到:“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并开始购买和仿制西方船炮;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也很重视水师的编练,并于60年代初建议创设近代海军,未果;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堂再次将创立近代海军的问题提上日程,也未能得到实现。最终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人是李鸿章。1871年6月,在其所上《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根据内外形势对海防发表了较为系统的意见,但还不够成熟和全面,仅是一些救时之策。1874年议海防中,李鸿章又上《筹议海防折》,这时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海防思想,其中以建立近代海军意义重大。70年代中后期,在洋务派特别是李鸿章的推动下,清政府着手整顿海防。建立海军的最初目的,正如李鸿章所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海防一事,仅备日本,非为西洋而设”,可见,虽然不排除平定“内寇”的需要,但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一衣带水的日本。 在70年代中后期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在海军的筹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成功地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三支具有近代意义的海军,尤其是北洋海军的建立,构筑起北洋海防体系,使中国海军吨位位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前四位,不论是在规模、装备上还是在组织管理上都已十分接近于西方先进水平,使中国国防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 3引进“制器之器”和“制器之人”是李鸿章军事改革的一大特色 在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中,提出引进“制器之器”和“制器之人”是李鸿章的一大突出贡献,把“自强”活动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变可集”。“制器之人”,即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式人才,“觅制器之人”是日后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鸿章引进的“制器之器”对于整个中国历史向近代化迈进 文学界·历史回廊 217 ·· 文学界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中国近代以来大军事家22人点评

中国近代以来大军事家22人点评 从灿若星河的近现代军事家中精心遴选22位加以点评。这些人,虽其政治立场、道德品行不尽相同,然就其军事成就来说,均可称之为中国近现代顶尖军事家和世界级军事家。更可贵者,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正义战争中成就伟业、建立功勋的。其中所列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军事家,业绩尤为骄人,堪与世界一流军事家媲美。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善治军,亦善作战。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作战重视战前准备、战略构划、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用兵善区分轻重缓急,胆大心细,决心坚定,力避冒险深入,主张“宁肯缓进,断不轻退”。一生战功卓著,收复新疆一战堪称经典之役、代表之作。时人评曰:“历古以来,书生戎马,而兵锋所指,东极于海,西尽天山,纵横轶荡,未有如宗棠者也。”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由湘军起家而为淮军创始者、最高统帅。选将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禄激励士气;但治军欠严,军纪甚坏。在同辈中,见识出众,事功突出,为梁启超所推崇。倡导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筹办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创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较早提出持久战思想,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截至2011 年)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全球安全”网站。 注释: 2 包括2009 年755 亿美元的补充拨款和2010 年1300 亿美元海外应急行动的支出。

3 包括2010 年追加的330 亿美元支出和2011 年1593 亿美元海外应急行动的支出。 4 数据截至2009 年9 月30 日。 5 包括A-10 和OA-10 型战斗机。 6 排水量3000 吨以上。 7 排水量7500 吨以上。 2001--2017 财年美国国防预算(亿美元)

美国在欧洲和亚太部分地区的兵力部署(单位:人)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第一财经研究院

美国开启军事战略十年大调整 ——解读美国2012 新军事战略 执笔: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晨审稿: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徐以升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报告国际关系系列第07 期总第39 期 2012 年02 月13 日 摘要 此次美国军事战略之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战争最高原则。美国从要求其军队“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转变为只要求美军“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能力”,同时在另一场可能同时发生的突发冲突中起到“干扰、破坏、威慑”的作用。 未来的美军将是“小、快、灵”的军队——小型、轻型的,高科技武装下的,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新型军队。 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将中国列为其主要假想敌之一。据此,美国将加强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的军事基地,并加强与东亚国家的

军事合作。但是,这一战略调整尚需时间加以执行落实,短期内中美之间还不致发生硬碰硬的冲突。 在美国新军事战略中,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将得到提升。马六甲海峡就像一个“杠铃”,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区。 美国调整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深陷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泥潭,需要一场“瘦身运动”;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断减轻,使得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东亚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不断深化,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美国2013 财年国防预算将印证美国军事战略调整,是新战略的具体执行方案。美国军事预算将在五年内共削减约2600 亿美元,十年内共削减约5000 亿美元。其中,海外行动军费五年内将在目前基础上再降低一半。 美国新军事战略是不同势力妥协的产物。在中东与亚太何为主要战略方向、保守与变革何为军事指导思想主流、联华与制华如何协调之间,美国新军事战略尚有许多不完善、不明确之处。 前言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个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2014年初統計) 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我们要把中国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单。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排名第一的前20个主要工业产品情况: 1.生铁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煤炭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 6.1亿吨的6.6倍。 3.粗钢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4.造船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中国造船 5.水泥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

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6.电解铝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7.化肥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8.化纤2013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9.汽车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10.彩电2013年中国的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48.8%。彩电装配 11.手机201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70.6%。12.集成电路2013 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90.6%。13.黄金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14.贸易总额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1978年的167.6亿美元相比,增长了惊人的230倍。15.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9

李鸿章晚清外交思想综论

兰台世界2012·10月下旬 外,唐代诗人蔡孚的诗文当中对马球运动就有所描述,他的《打毬篇》中写道:“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合月作楼。金锤玉蓥千金地,宝杖佩文七宝毬。共道用兵如断蔗,俱能走马入长揪。”全诗的内容当中就提到了“德阳宫”中进行马球比赛的情形,而“德阳宫”是东汉末年的洛阳皇宫,后来这座宫殿被董卓烧毁。从这个诗文当中可以看出,作者那时候认为东汉时期马球运动是宫廷运动的重要形式,可见在唐朝人眼中马球运动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东汉时期已经流行的运动,而且东汉时期在宫中还修建了专用的马球场[4]。所以笔者认为,马球运动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时间远远早于唐朝,而且不是直接传入到中央,是从外部逐渐渗入到中原地区的。从马球运动的用语角度来分析,马球现代的英文名称为polo ,在波斯语里发音为giu 或guy ,发音同现代汉语的qiu ,应是汉语 “毬”字的音译。同时又根据波罗一词是出于英语polo ,亦即马球之意,而其发音又来源于藏语的“氆氇”(Pulu ),据此就有人认为马球运动应当是先在西藏地区产生,后传到波斯再由波斯传到欧洲,同时在唐朝时期波斯又作为文化交流的内容传回到唐朝[4]。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首先,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丝绸之路是分不开的。在秦汉以前,中国与西亚以及北亚和欧洲的交流非常少,而在西汉之后,文化交流变得非常频繁,在唐代时期达到顶峰,而这一变化就缘于丝绸之路的开发。丝绸之路贯穿了中国的中原地区到中国西北部以及西亚、北亚和东欧地区,如果马球文化是外来的或者是传出去的,一定经过这条途径,因此变化也与此有关。从马球运动的读音上来说,polo 一词是在20世纪才出现的,说明polo 一词的词源一定与马球运动的起源有关。那么,再反观马球运动的古语发音,藏语 当中的 “氆氇”(Pulu )就是指马球运动,而且,从字形的发音上来看,这个词组是从字形上构成的,而非从音节上构成,肯定不是对外来 词的音译,只能是先有的事物再有的发音,所以说,马球运动的polo 读音,一定是从西藏地区传出去的。另外,马球运动在波斯语里发音为giu 或guy , 都是与汉语“毬”的读音相同的发音,而“毬”是在中国汉代以前就有的发音, 就是指球类运动,所以也不会是对波斯语的音译。所以笔者认为,波斯语当中的giu 或guy 是从中国地区引入的,而且是通过官方渠道。 根据上述论断,笔者认为,马球运动起源于中国的西藏地区或者西北地区,其传播出去的渠道有两个,一个是通过丝绸之路的民间传播,另外一个是通过官方的传播。那么,马球运动传入中原地区的途径就比较清晰了。马球运动是一种在马背上的运动,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很难有机会参与,在唐代以前也很少有记载在民间的官员和富商当中有从事大规模马球运动的,那么马球运动传入中原地区的途径一定是通过皇室,后逐渐扩大。而皇室当中的马球运动虽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大规模的推广一定是在唐代时期,因为,从唐代以后关于宫廷、 官员乃至书生从事马球运动的记载就非常丰富了。所以笔者认为,马球运动传入中原地区不是从民间的辐射式传播,而是通过官方的影响力进行的传播,即先兴起于都城,之后逐渐在各地兴起的。 参考文献 [1]戴伟谦,袁俞光.中国古代马球运动起源论断的比较[EB/OL].[台湾地区]国立体育学院论坛,民91,13卷1期. [2]韩丹.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5).[3]希罗多德.波斯战争第9卷. [4]姜伟伟.中国古代马球运动的历史溯源[J].音体美, 2010.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其外交作为在中国近代史上难以回避。从1863年荣升江苏巡抚兼南洋通商大臣开始,李鸿章开始了他的晚清外交生涯,直至1901年因病去世,近四十年为晚清政府服务,主持操办一切重要对外交涉,因此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写照。当时清政府衰微没落,资本主义处于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加紧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的国内外客观形势造就了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策略以及外交行为。 一、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 1.“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思想的形成。李鸿章形成这一外交思想是基于对晚清的时局和国际局势清醒的认知。 在他看来,“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而终败”,李鸿章看到了中国的国力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只有隐忍徐图”,“力保和局”以求生存。国家间的交往并非只依靠外交家的聪慧才智和灵活手段,外交是基于国家 的经济、军事实力的。但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微,“弱国无外交”,靠李鸿章一人之力难以改变局势,晚清政府更不可能取得平等的外交地位,以订立不平合约而避免战争,减小损失,维持稳定局面,为自强创造有利环境是当时晚清政府唯一的出路,“外须和戎”的思想正是由此而得。李鸿章还认识到,铁枪火炮是西方国家强大的重要原因,中国的“闭关锁国”已使得武器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学习西法是自强的重要手段,“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李鸿章对晚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认识,促使其形成“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的外交思想。这一外交思想的最终形成除了客观因素起作用之外,李鸿章个人的主观因素不可忽视。其父李文安进士出身,对李鸿章教育尤为严格,自幼所受的教育均为儒家传统思想,一生遵循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道德纲常,忠于君主,忠于朝廷。这就使得李鸿章在与坚船利炮的列强交涉中,为保清廷免遭推翻的厄运,推行对外 “和戎”的政策, 衷心维护清廷的利益。其次,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深受其师曾国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舞台上的灵魂人物,其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和中国的对外交往产生了主导性影响。本文将结合历 史背景,对李鸿章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夷制夷”外交思想进行概述、分析,从而阐明笔者的一己之见。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外交策略应用李鸿章晚清外交思想综论 □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刘海荣 摘要关键词………………………………………………………………………………………………………………………………………………………档案解读 DANG'ANJIEDU 43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中国军事方面的发展 一、迅速发展时期 约从公元前 8世纪初至前 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孙子兵法》还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战国时期,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索了战争的实质,论及战争发生的根源,并把战争分成几种类型,赋予定义,提出对付各类战争的方略。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丰富和提高时期

盘点中国近代20位大军事家

盘点中国近代20位大军事家 星岛环球网https://www.doczj.com/doc/c0452649.html, 2013-01-18 1、朱德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为中共军事领域阅历极丰之内行人物,在政治、经济领域亦有卓越见识。代表性军事著作为《论解放区战场》。 朱德

2、彭德怀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元帅。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将帅中,战功居首,无出其右者。斯大林赞曰:“彭德怀是当代天才军事家。”毛泽东所赋“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一诗,实为对彭德怀形神兼备的写照。 彭德怀

3、林彪湖北黄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四期,后在毛泽东麾下逐级晋升至军团长、野战军司令员,与彭德怀同为毛泽东最器重之将领。 林彪

4、刘伯承四川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早年留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人民解放军一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作战重谋略,讲技巧,善用伏击战术和运动战术,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等伏击战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为其代表之作。 刘伯承

5、徐向前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毕业于黄埔一期,为红四方面军代表性人物。用兵强调“狠、硬、快、猛、活”,善攻击,善打运动战役,战绩颇大。

6、粟裕湖南会同人,侗族,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就读师范学校。用兵深思熟虑,视野开阔,极善集中兵力和调动敌人,屡战屡胜,战果巨大。代表之作为抗日战争之韦岗战斗,解放战争之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所著《粟裕战争回忆录》为同类作品中上乘之作。 粟裕

军事力量建设发展

军事力量建设发展 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不断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发展 陆军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加快小型化、多能化、模块化发展步伐,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任务需要,组织作战力量分类建设,构建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作战力量体系,提高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全域作战、多能作战、持续作战能力。 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 空军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实现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构建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的空天防御力量体系,提高战略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信息对抗、空降作战、战略投送和综合保障能力。 第二炮兵按照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转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武器装备自主创新,增强导弹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核反击和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武警部队按照多能一体、有效维稳的战略要求,发展执勤安保、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空中支援力量,完善以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为主体的力量体系,提高以信息化条件下执勤处突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重大安全领域力量发展。 海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太空是国际战略竞争制高点。有关国家发展太空力量和手段,太空武器化初显端倪。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太空,反对太空武器化和太空军备竞赛,积极参与国际太空合作。密切跟踪掌握太空态势,应对太空安全威胁与挑战,保卫太空资产安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维护太空安全。 网络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新支柱和国家安全新领域。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国家都在发展网络空间军事力量。中国是黑客攻击最大的受害国之一,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面临严峻威胁,网络空间对军事安全影响逐步上升。加快网络空间力量建设,提高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网络防御、支援国家网络空间斗争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遏控网络空间重大危机,保障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核力量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战略基石。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核力量始终维持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建设完善核力量体系,提高战略预警、指挥控制、导弹突防、快速反应和生存防护能力,慑止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军事力量建设举措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弘扬光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李鸿章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体思想创办的洋务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编练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有局限性,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改革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别名省心、中堂,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号文忠,安徽合肥县人[1]。晚晴名臣,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李鸿章初入社会及入朝为时,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名主义者侵略大陆地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化的过渡时代,李鸿章适逢其时,成为这一时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的熏陶、加上良师的督导,李鸿章在政治、经济、义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准备在传统的官场走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以儒生而充军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可以说从此,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晚清几乎一切重大事务,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运动、参与晚清外交事务等等。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他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李鸿章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洋务,原来叫夷务,本来是指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一切事物。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变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包括外交、贸易的一些事务,统称为“洋务”[2]。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摇 摇欲坠的清王朝进行了打击,1856年英法联军又武力入侵,清政府企图对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同时进行武力镇压,但实践证明,此时的清政府力量有限。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3]的策略,即企图拉拢外国侵略者,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达到不被太平军所用,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此后,清政府一直处在内外两重压力下,开始逐渐思考以"师夷长技"来应对这一压力,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剧烈冲击,一些清朝官员,如李鸿章、左宗棠、奕?、曾国藩等,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措施已经不能够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于是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时期采取军事改革措施的的背景 (一)、国内情况: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境地。而此时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不堪忍受重负的劳动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面对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中首先觉醒的进步人士在和外国侵略者交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

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此在尊重对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一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同中国外交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使我们从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我党与世界各类政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广交朋友、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于凋动和利用世界上一切于我有利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我发展和国家统一事业的遏制和干扰。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指导方针不仅有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有其客观根据: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开放的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统一事业,需要国际同情与支持,需要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的

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研究分析

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作者:————————————————————————————————日期: 2

“富国强军与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 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孙英 摘要:我国国防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军队的发展壮大和国防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工业形成了相对封闭、自成体系、高度集中统一、计划性和指令性特别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对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原因进行剖析以寻求对策。 关键词:国防工业、现代企业制度、行政化管理模式 作者:孙英,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工系政工理论教研室,讲师,少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工业企业在吸收借鉴苏联模式和解放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逐步创立起具有高度计划经济色彩的国防工业体系。在当时市场封闭、对外技术交流匮乏的特殊环境下,我国国防工业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先后完成了“两弹一星”、核潜艇、洲程导弹等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步缓和,我国国防工业又开始逐步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市场化为改革趋向,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指导方针,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战略重组。经过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防工业总体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科研、生产形势好转,军事、经济、社会效益全面增

长,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国防工业近几年取得长足进展,但其长期以来存在的痼疾并没有得到彻底治愈:企业布局分散,冗员多,效益低,人才科技队伍参差不齐,国防工业总体竞争力仍然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与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极不相符。 (一)我国国防工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家干预性强,缺乏市场运行机制。我国国防工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之下,军品的生产、购买、销售基本由国家统一进行,除民品生产外企业基本缺乏自主权。国家的强力干预使得国防工业企业普遍缺乏发展动力,影响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无法同国际上的国防工业集团开展竞争。 2.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销路不畅。武器装备不同于其它的商品,它是各种最尖端科学技术的结晶,几乎所有最尖端的科技都首先被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武器装备科技水平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没有发达的科技实力作为支撑,也就不可能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防工业产品。我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一些尖端科技的整体水平较低,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的层次,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较大。因而我国生产的武器装备也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落后等的不足。以作战飞机为例,当前国际市场中最畅销的是美国的F15、F16系列和俄罗斯的SU27、SU30、SU37等系列,此外还包括欧洲的联合作战飞机、法国的幻影2000等。而我国的歼八、飞豹等系列,则由于科技含量

李鸿章与中国海军

李鸿章与中国海军 王丹 商学院商务英语系商英班1207090138 摘要:作为晚清叱咤风云的大臣,李鸿章在清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李鸿章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也为今天我国海军国防建设提供了借鉴。本文的重点在于从历史角度,分析李鸿章对中国海军近代建设的贡献;以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为主要方面评价李鸿章其人。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国海军;鸦片战争; 正文 引言:提起“李鸿章”这个响当当的大名,恐怕略懂历史的人都想对他的生平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西方人称他是“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些看似夸张的评论无不彰显出在当时那个时代,李鸿章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大政治家、大外交家的超群能力。他也曾签下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背上“卖国贼”、“汉奸”的骂名。时至今日,随着关于李鸿章的史料更加丰富、关于李鸿章的认识更加深入,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趋向多元化。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起点和标志,是古老的中国所进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筹建近代化海军是洋务运动“自强”方面的重要内容,而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洋务运动前的中国海军 洋务运动前,古代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光辉瞩目的成就,无论在舰船制造、舰队航海,还是在海军武器等方面,均不断发展创新,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众所周知,明朝郑和曾七下西洋,我国海军舰队建设也在明朝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海军总的来说沿袭了明朝时期的特点,但却大不如前。道光、咸丰年间,清海军曾英勇抗击了英法侵略军的海上入侵,但此时清海军的武器装备已跟西方产生了悬殊的差距,且清海军未能真正地组织海军,因此清海军经常处于挨打的地位。 中国古代海军不论在造船技术还是航海知识上都远比西方先进。但在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航海事业日趋式微。尤其是在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进入了遭西方海上强国欺凌的近代历史。 二.李鸿章的人物简介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