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肖秀荣政治点题讲义2016

肖秀荣政治点题讲义2016

温馨提示

最近两天业内有人传考研政治有反押题,目前还没能得到确认,不过这很有可能。因为历史上命题组曾经出现过反押题,比如凡是陈文灯书上的题都不能考(陈文灯老师的书曾经疯狂到人人必买),凡是陈先奎老师书上的题都不能考(陈先奎老师是考研辅导历史上第一个举办押题班的老师,2002年疯狂到包专机飞武汉押题)。为此,三仁网校只好推出团队作战,团队押题,而不再以个人作战、个人押题为主,个人的力量毕竟很有限,比如去年思修段老师第一个视频就是原题押中,整整把这个大题讲了近40分钟,而这道题全国去年还没有见其他人押中,还有去年史纲全国无一人押中,所以,要理智对待押题。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建议时政和当代使用刘振侠老师押题班的讲义,思修使用段志义老师串讲班的讲义,史纲使用才逸老师押题班的讲义,哲学使用赵卯生老师串讲班的讲义,这四个老师名气小,还不至于被反押题。祝愿大家好运、考研成功!

三仁网校肖秀荣2016年考研政治点题班讲义

(命题组长才逸终极押题班22日下午1点上线)

分析题重点

毛中特

一、新常态与新发展理念

二、改革开放

三、社会建设与共享、协调发展理念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六、建设文化强国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近现代史纲要

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国共合作

三、遵义会议

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五、作风与考试(全面从严治党)

六、新文化运动与建设文化强国

思修与法基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统一

二、中国精神、人生价值与革命道德

三、依宪治国,公正司法

四、法治思维基本内容(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五、大学生的双创(创业创新)与个人道德修养

六、爱国主义

当代

一、“一带一路”战略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展问题

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中美关系与共同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

五、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六、当代的一些提法

马原

一、正确的实践观点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五、质量互变规律与辩证否定观

六、六大范畴

七、认识与实践(《4套卷》第1套34题,23页34题答案3)

八、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九、真理

第一部分分析题重点

毛中特

一、新常态与新发展理念

(一)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23页35题1)

(二)如何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3页35题2)

【命题角度】

(三)新发展理念(23页35题3)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改革开放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坚持的方向及其原因(25页35题1)

(二)如何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核心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5页35题1)【命题角度】

(三)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25页35题2)

(四)怎样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5页35题3)

(五)开放与改革的关系(25页35题材料5,变成答案)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三、社会建设与共享、协调发展理念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一切为了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7页35题1)

前一句是目的,后一句是目标。不论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为了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共享、协调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要求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27页35题2)

共享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协调是为了解决不平衡问题。脱贫问题。

【命题角度】

(三)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7页35题3)

四、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29页35题1)

(二)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两山论”)(29页35题2)

(三)如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9页35题3)

习近平:“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方面,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采取了许多措施,今后我们还会这样做。”

【命题角度】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第1版

材料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材料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习近平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1)指出为什么要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

(3)结合今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说明为什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参考答案】

(1)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首先,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再次,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的最深刻根据,它集中体现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其中,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或“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3)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确立了“两个百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将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很大的台阶,这就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六、建设文化强国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重要讲话

材料2

日前,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历史性地突破400亿大关。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红利,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不仅有市场的繁荣,也有对未来“黄金时代”的进一步期待。

自2003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不仅票房实现了从10亿元到400亿元的数十倍增长,更有银幕从不足2000块到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千余家到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4亿的巨大成绩。中国电影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9日

材料3

毛泽东同志说过:“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4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

——习近平2014年9月2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1 说明文化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2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结合材料3、4说明如何理解人民民主的真谛?党为什么如此重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参考答案】

(1)第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第二,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3)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丰富了形式,拓展了渠道,增加了内涵。

近现代史纲要

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一)地位与作用((23页36题1))

持久战的原因: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二)胜利的原因(23页36题2)

三点(材料4)。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3页36题3)

(四)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历史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

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

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不容置疑,几千万人为独立、自由、和平付出的牺牲不容否定。一切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一切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行,一切逃避侵略战争历史责任的言行,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不论讲得如何冠冕堂皇,都是自欺欺人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否认侵略历史,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人类良知的侮辱,必然失信于世界人民。

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国共合作

(一)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5页36题1)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重要作用及共产党在处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大革命的意义(25页36题2)

(三)今天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的意义(25-26页36题3)

三、遵义会议

(一)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提供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27页36题1)

(二)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先后解决了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问题(27页36题2)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后,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是有一个过程的。政治路线是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所以,党的路线的制定是与对主要矛盾及其变化相联系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解决思想路线就是延安整风运动。

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29页36题1)

中英关系的变化,折射的是世界之变、中国之变。

中国人民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习近平2015年10月21日在伦

五、作风与考试(全面从严治党)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2

在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把进北平比作“进京赶考”,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根据材料整理

材料3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习近平: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2013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4

1940年秋的一个上午,延安马列学院专门派四人到杨家岭去接毛主席来作报告。当他们走到延水河桥头时,没想到竟碰到了迎面走来的毛泽东。毛泽东打量了来接他的四个人,严肃认真地说:“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才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不要接接送送。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作风:延安作风。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材料5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是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思感、顽强的意志品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抓下去。

——习近平2015年6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6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接着我们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从严治党,使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2015年9月1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1)结合材料1、2、3,说明毛泽东把共产党人进北平比作“进京赶考”的深刻含义,以及为什么说“考试”仍在继续?

(2)结合材料4、5、6,说明为什么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执政时期,党都特别重视作风建设?

(3)结合材料3、5、6,说明怎样才能把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参考答案】

(1)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据此,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共产党人进北平,意味着共产党即将在全国执政,面临着能力和作风(即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两方面的考验。执政为党更好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提供了重要条件,但也是对党的严峻考验,因为权力的诱惑,容易形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甚至出现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

(2)党的作风是与党的宗旨相联系的。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已经把作风问题提到关系革命成败的高度。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归纳了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它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执政后,党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还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3)我们党要把“考试”考好,交出优异的答卷,就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当前尤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同时,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对腐败的高压态势,持续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蔓延势头。

六、新文化运动与建设文化强国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2

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材料3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分析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3)结合材料3 说明为什么“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答案】

(1)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它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涌现了一批青年革命民主主义者。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的和文化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民主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3)第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第二,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第三,实现

思修与法基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统一

(一)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3-24页37题1)

道德与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道德是自律,法律是他律),但两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发生。

(二)互联网领域同样既要讲法治又要讲德治(24页37题2)

(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统一(24页37题3)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

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救济权利

尊重他人权利:认同是权利产生的条件,尊重则是权利实现的保证。只有尊重他人权利,每个权利人才能真正获得并最终实现自我权利。严格说来,尊重他人权利本身就是一项义务。第一,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第二,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第三,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依法履行义务

【命题角度】

二、中国精神、人生价值与革命道德

(一)中国精神的内容及其重要性(26页37题1)

(二)正确认识人生价值(26页37题2)

(三)革命道德及其重要性(26页37题3)

【命题角度】

三、依宪治国,公正司法

(一)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28页37题3)

全面实施宪法(28页37题3)

(二)公正司法(“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27页37题1)

【命题角度】

四、法治思维基本内容(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一)权力制约

1.“权力是一把双刃剑”(29-30页37题1)

2.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权力制约的关系(30页37题2)

(二)法律至上

1.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30页37题3)

2.法律权威来源(30页37题3)

(三)公平正义(28页37题2)

【命题角度】

五、大学生的双创(创业创新)与个人道德修养

材料1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材料2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10月19日至20日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1日

材料3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为什么大学生也要投身创新创业?

(2)大学生如何适应从择业到创业、从“找饭碗”到“造饭碗”的转变?

(3)结合材料3说明大学生应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参考答案】

(1)从世界范围看,由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创办的新兴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新增工作岗位的提供者、财富的创造者和创新的发起者。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从“找饭碗”到“造饭碗”,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缓解就业压力,更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因此,我国的大学生也应当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2)一是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就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创业艰苦磨难多,只有创业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具备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创业勇气。只有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才能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三是要提高创业的能力。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既不能拘泥于陈规,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创业的环境等各种现实的因素。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是需要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破解的一道难题。

(3)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一要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要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包括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三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六、爱国主义

材料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材料2

希望大家坚守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

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习近平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1、2,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为什么还必须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指出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及时代价值。

(3)指出应该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

【参考答案】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3)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首先,要推进祖国统一;其次,要促进民族团结。最后,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当代

一、“一带一路”战略

(一)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24页38题1)

(二)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24页38题2)

(三)“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区别(24页38题3)

【命题角度】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展问题

(一)万隆精神及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26页38题1)

(二)“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26页38题2)

【命题角度】

(三)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决全球的发展问题(26页38题3)

应该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如何认识和对待现行国际秩序(28页38题1)

所谓规则之争:美国搞TPP的目的就是要确立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领导地位”,配合其战略重心“东移”,遏制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张势头,主导亚太经济秩序,架空“10+x”体制尤其是“10+1”和“10+3”,并对中国形成巨大规则压力(TPP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远超过有关国家的承受能力,形成要求中国接受这些“规则”的强大压力)。

(二)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28页38题2)

(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8页38题3)合作共赢的含义:“共赢”所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秩序的新理解,认为在经济上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政治上,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反对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文化上,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赢”并不意味着否认分歧摩擦的存在,而是提倡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增进信任,通过求同存异有效化解矛盾摩擦,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四、中美关系与共同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

(一)中美两国必须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30页38题1)

(二)大国之间能够避免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30页38题2)

(三)必须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30页38题3)

【命题角度】

五、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材料1

我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9月3日

材料2

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我宣布,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

材料3

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已有18位中国军人和警察牺牲。5年前,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在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不幸殉职,留下年仅4岁的幼子和年逾花甲的父母。她曾经写到,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这是她生前的愿望,也是中国对和平的承诺。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维和领导人峰会时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

材料4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同各国一道为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作出努力。为此,我宣布:

——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

——中国将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

——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习近平2015年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材料5

据报道,2015年2月11日,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2015全球军力平衡报告》称,近年来中国海军进入大规模制造舰船的新时代,中国军费显著增长并缺乏透明度。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说,2014年中国军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5%,不仅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也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国防费支出则更低,仅相当于美国的1/22,英国的1/9,日本的1/5。——2015年2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1)指出材料1、2中一减一增说明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如何认识所谓“中国军费显著增长并缺乏透明度”?

(3)结合材料2、3、4,说明中国为什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参考答案】

(1)说明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愿意承担负责任大国的责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既是维护自身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需要,不针对、不威胁任何国家。中国一贯注重控制国防费规模,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针,合理安排国防费。中国每年的国防费预算都纳入国家预算草案,由全国人大审查批准,这一过程完全公开透明;中国军费总额及其基本构成等信息也都公开透明。散布“中国军费显著增长并缺乏透明度”的实质是鼓吹“中国威胁论”。

(3)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宗旨,揭示了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进取方向,展现了中国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担当的宽广胸怀。第一,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

六、当代的一些提法

(一)南海问题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对此中国有着充足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中国对南沙部分驻守岛礁进行了相关建设和设施维护,不影响也不针对任何国家,主要是为了改善岛上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并提供相应国际公共产品服务,也有助于进一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和安全。

南海航行自由从来不是问题。

南海问题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也不是与美国之间的问题。

中国主张“双轨思路”,即有关具体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护。

中国不接受、不参与南海仲裁。仲裁庭没有管辖权。

(二)网络问题

美国是互联网的诞生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中国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市场。中美在网络空间已经发展成为利益共同体,尽管存在分歧和矛盾,但是共同的利益和关切才是中美网络关系的主要方面。

网络空间使得国家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决定了网络安全威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合作才是唯一出路。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主张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三)反恐

恐怖主义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严峻和急迫的安全挑战。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国际社会携起手来,按照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进一步加强反恐合作,特别要注重标本兼治,不搞双重标准,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国家、民族、宗教相联系。

(四)若干规范提法总结

1. 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多种战略力量共同主导世界事务,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趋势。

3.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4.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只有世界发展,各国才能发展;只有各国发展,世界才能发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开展对话和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赢和共赢,而不是单赢。

5.安全

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的安全问题。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今年的反恐、网络安全合作、气候大会等)

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化时代,网络、环境等本身也必须由多个国家携手合作)

开放与坦诚的态度,增加彼此信任,增加决策透明度

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上合组织等)

6.对于人才、科技、文化软实力等的竞争

7.主张:

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亚投行)

政治互信(中俄、中英)

经济互补(产能合作、一带一路)

文明包容(孔子学院、传播中国声音)

共同安全(联合国和安理会主导,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网络、环境等问题也要谈到合作)

中国始终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得到尊重,任何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对其侵犯和破坏。

中国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相互尊重,通过协商的手段共同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继续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

8.反对:

冷战思维、单边主义、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零和博弈

绕开联合国安理会采取任何破坏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行动

贸易壁垒和针对中国的特殊规则(TPP和奥巴马对“制定规则”言论)

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威胁论

把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区别对待的做法

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或选择性打击

9.中国国情: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和创始国之一,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气候问题上的责任论)

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600亿美元援助非洲,一带一路、亚投行共享发展)

中国当前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和首要目标国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没有国强必霸的基因,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大笨象博士温馨提示:

1.阅卷组长刘振侠老师的点题班抽时间认真听,这个老师以前一直从事考研辅导,很低调,2006年因工作原因退出考研辅导,但依然负责考研政治阅卷工作。刘老师有押题天赋,押题感觉非常好,尤其是时政和当代,每年都无一遗漏。刘老师常说,“押题无可厚非,我当年高考早上一起来就给自己押中一道大题(康有为、梁启超的改革),圆了北大梦。”

2.史纲,去年考得有点专业化,全国无人押中,今年或许能押中。大家关注一下22日才逸老师的点题班。

3.思修,尽管有考生对思修老师有意见,但这个老师资历是深厚的,押题的确很准,所以作为三仁网校教学总监的我不会为了迎合部分学生口味而放弃他,因为他对思修的把握实在是太准了。去年三仁思修串讲班第一个视频就是考试的原题。这道题,全国没见有人押中。据思修老师说,今年他还会原题押中的。

哲学分析题常考重要原理总结(结合《4套卷》中具体题目体会)

一、正确的实践观点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3.实践: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三)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四)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有的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有的则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五)当今世界出现了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

“全球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实例】气候问题的产生、雾霾天气的出现,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失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巴黎气候大会)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1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从经济效益上讲,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

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材料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方面,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采取了许多措施,今后我们还会这样做。

——2014年2月14日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15日第1 版(1)分析材料1中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破解“城中看海”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2)结合材料1、2说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及人在实践中应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3)结合材料1、2、3谈谈应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解决“城中看海”的问题,就是要创造条件,促成矛盾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建设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对“海绵体”的保护和建设,努力将汛期大雨带来的短时间多余降水保存下来,等到干旱少雨的时候再加以利用,从而达到一举两得、化包袱为财富的目的。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又是能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的。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成功的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统一表现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对立表现在天然自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还需要改造自然以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更好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的一种转变。城市建设理念的彻底转变,就是人们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体现。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第三,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4套卷》第3套34题,27页34题答案1)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其次,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习近平讲话:在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套卷》第1套34题,23页34题答案3)

1.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3.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中介)。

人们可以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变化、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转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矛盾转化的条件,促成矛盾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一般特殊)(《4套卷》第4套34题,29页34题答案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们要正视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具体地分析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举一反三)

五、质量互变规律与辩证否定观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六、六大范畴

整体与部分,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4套卷》第2套34题,25页34题答案3),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定义、关系(对立统一)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4套卷》第2套34题,25页34题答案1、2)

1.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三种:大于、等于、小于)。

3.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在实践中要力求整体的最优化。(【实例】习近平说:中美两国携手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

七、认识与实践(《4套卷》第1套34题,23页34题答案3)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客体、中介,注意换位思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某个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注意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八、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定义、优缺点、为什么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第二次飞跃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条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4套卷》第1套34题,23页34题答案1)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九、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具体的(《4套卷》第3套34题,27页34题答案2)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离开一定的条件,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4套卷》第4套34题,29页34题答案2)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转化,化失败为成功)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十、思维方法问题(启示类提问)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对应静止的、孤立的看问题,比如按图索骥)。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换位思考)。多角度或从相反

第二部分形势与政策补充材料

一、十八届五中全会

(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二)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三)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的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2、坚持协调发展

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3、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4、坚持开放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5、坚持共享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习马会

2015年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两岸领导人这一跨越66年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两岸关系史册。

(一)会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双方对两岸关系66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尤其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的肯定,表明两岸走上这条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两岸双方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三,会面是对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作为共同政治基础的再确认,对两岸关系未来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两岸交往互动层次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两岸沟通对话,扩大交流,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同胞。

第五,这次会面也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第六,会面有利于激发两岸同胞携手合作,同心协力,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

(二)习近平就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4点意见

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7年来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

“九二共识”经过两岸有关方面明确的授权认可,得到两岸民意广泛支持。“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