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上海高考历史考纲整理

2012上海高考历史考纲整理

2012上海高考历史考纲整理
2012上海高考历史考纲整理

考试内容解读

第一分册

第l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A

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代希腊人称这个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 A

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书写笔画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3)《汉穆拉比法典》 B

背景:汉穆拉比统一两河流域;统一前各城邦习惯法和成文法存在很大差异;楔形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目的:统一法律;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

内容: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法律。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民法和刑法等诸多领域,对债务、商务、租佃、嫁娶、财产继承以及诉讼程序等都有明文规定。

地位:

法学价值——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法律之集大成,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史学价值——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1)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A

法老是古代埃及人对国王的尊称。法老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在古代埃及被视为神或神的后裔。

(2)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A

功能: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主要代表: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象征: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宗教意义: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历史意义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3)象形文字A

古代埃及人发明的文字——象形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纸草是古代埃及人主要的书写材料。

文字失传原因:文字复杂难懂;强势希腊文化的冲击。

第3课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 B

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或集团制度,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特征: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不平等。

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严重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佛教的创始、经典 A

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北印度,相传创始人为悉达多,佛教的经典总称大藏经,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3)《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A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最初皆为民众口头创作,

后经世代流传,加工增润,逐渐定型。史诗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这两部史诗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A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2)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 A

城邦形成:公元前8至6世纪,希腊各地相继形成200多个城邦。

城邦概念: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城邦特征:小国寡民,地不过百里,人不过数万。

城邦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3)“古典时代” A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城邦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的繁荣时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雅典民主政治 C

基本特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产生原因:雅典平民同氏族贵族斗争,最后逐渐战胜氏族贵族。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主要经过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

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429年)是雅典民主政治辉煌时期。

评价:

进步作用: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历史局限: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荷马史诗》 A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反映出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

(2)帕特农神庙 A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式建筑,也是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3)哲学与史学 A

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哲学”一词来源与希腊语,意思是“爱好知识之学”。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哲学的繁荣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代希腊的“三大哲人”。

希罗多德及《历史》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该书以其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希罗多德有欧洲“史学之父”的美誉。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的开始 A

公元前509年,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

平民为了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结果是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最后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2)罗马帝国 A

随着统治版图的扩大和人口增多,奴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罗马共和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统治的需要,罗马逐渐建立起个人军事独裁统治。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内战,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开始了帝国时代。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了罗马人的“内湖”。

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盛极而衰,并且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帝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危机。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开始进入中世纪。

(3)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A

基督教创立于公元1世纪,相传为耶稣所创。是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下层民众反对罗马帝国暴政和追求平等自由的社会运动产物。基督教信仰上帝,尊奉耶稣为救世主,其经典被称为《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

第9课罗马法体系

(1)“十二铜表法” B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于公元前451至公元前450年颁布,因其条文刻在12个铜牌上而得名。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体现了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为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系的渊源。

(2)“公民法”与“万民法” B

公民法:是指适合罗马公民的法律,产生于共和时代,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

万民法:是指调整和处理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之间,以及非罗马人和非罗马人之间权利关系的法律,形成于罗马人对外征服扩张中。公元3世纪初,帝国境内的全体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万民法与公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3)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C

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古代罗马国家在不断扩大疆域的同时,也随之逐渐完善了治国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堪称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从内容看,罗马法对当时社会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从理念看,罗马法渗透着自然理性理念,自然法理念具有普遍性且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始终;从体系看,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从社会看:古罗马国家地域辽阔,盛况空前,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推行法制,使罗马法已渗透西方。

它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律,大多渊源于罗马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陆法系。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产生的创始、经典 A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创立伊斯兰教。

《古兰经》:伊斯兰教的经典。7世纪中叶,穆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整理抄录成册,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古兰经》还记录了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A

1453年,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不久,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伊斯兰城市”)。

(2)帝国统治B

16世纪后,奥斯曼人继续对外扩张,形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国力臻于鼎盛,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17世纪中叶以后,帝国危机四伏,国势日衰。对巴尔干地区影响: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成为这一地区日后不稳定的历史根源。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并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这就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第12课封建制度

(1)西欧封建制度产生B

西欧封建制因素萌生于日耳曼人征服过程中。在新兴的日耳曼诸王国中,罗马帝国时期已经萌生的封建制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大致6世纪下半叶封建制度产生, 8世纪上半期,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农奴是人身不自由的独立生产者。

8世纪上半叶,由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主持的土地分配制度的改革,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

①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

②后来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国王成为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等级君主制 B

背景: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内涵: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级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特征: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影响: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中世纪庄园 A

庄园是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庄园普

遍采取劳役地租,农奴和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非常明显,14世纪以后,庄园开始衰败。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1)城市的自治 B

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是中世纪城市最早兴起、发展的地方。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已。由于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不断,争斗时起。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得主要政治目的之一。由于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因此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城市自治斗争就是要夺取这些权力。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第15课中世纪文化

大学的兴起 A

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兴起。教会为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中世纪大学以神学教育为主。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C

中世纪,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在西方学术史上,从15世纪开始,一些人文主义者用极端蔑视的态度看待中世纪欧洲的发展。他们推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把5世纪罗马文明的毁灭到15世纪人文主义文明兴起之间的千年视为西方文明史上的“空白”时期,是“黑暗时代”。然而,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中世纪并非曾经想象的那样黑暗和静止。请注意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辩证全面地分析和认识西欧的中世纪时代。

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诞生的基础。

(2)炎黄传说 A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史料主要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成为华夏祖先。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史料存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

文献中的夏文化:儒家典籍《礼记》把夏朝建立之前的社会称为“大同之世”,其特点是“天下为公”,人人平等;把夏朝建立之后的社会称为“小康之世”,其特点是“天下为家”,社会存在等级分化。

(2)二里头遗址 A

考古中的夏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约3900——3500年,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有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石器、骨器、青铜器和玉器等遗物,以及

饲养猪、狗、鸡、羊等痕迹,为探究夏史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 A

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指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大约公元前4000年代,两河流域就进入青铜时代。我国在夏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到商朝时已高度发达,并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文字。在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被用来制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品,还不能完全取代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但青铜生产工具的出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商朝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甲骨文

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C

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应相互印证。史料需要甄别。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甲骨文与商史的研究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西周的建立 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纣王自杀,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称“西周”。(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

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3)礼乐制度 B

礼乐制度: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演变成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依据人们是否有德来判定天命的归属。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社会大变革C

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迁至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垦荒地、竞相占地,攻城略地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②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士”阶层开始活跃。③各国当政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其中秦改革最显著。④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⑤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 B

春秋战国时期,以“士”阶层为骨干,对社会巨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治国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百家争鸣是古代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提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战国孟子把“仁”发展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集大成者是战国后期代表韩非。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消极面也很明显。

道家:以春秋老子为始祖。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态度,认为礼治、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战国七雄 A

战国的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A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先后兼并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

秦朝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的最高管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诸卿。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1)秦的暴政A

秦朝的暴政表现有:其一、徭役繁重。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陵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其二、秦律苛细。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

经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统治者的宫廷争斗,大肆屠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2)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公元前206年,秦王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在长安建立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1)汉承秦制 B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为此,汉统治者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汉初主要继承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也采取了一些不同于秦制的权宜政策,如郡国并行制度、推行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其目的就是重建大一统帝国。

地方郡国并行制: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A

黄老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它以道家为主,兼收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汉初,黄老思想一度盛行。

文景之治:在黄老思想的主导下,汉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第9课汉武帝时代

(1)从“无为”到“有为” B

①设“内朝”和“外朝”:汉武帝时创立,目的在于加强皇权集权,削弱相权。以皇帝与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或称“中朝”),成为宫廷的决策核心。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执行一般政务。

②创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创设,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做刺史,对地方进行监督和控制。

③行“推恩令”:汉武帝颁布,旨在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灭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太学、郡县学校中教授五经等经学,从中选拔官吏“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3)对西域疆土的拓展 A

汉武帝在基本解决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后,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等四郡,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连为一体。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1)东汉的建立 A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在洛阳,史称东汉。

(2)豪强地主 A

原因: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势力建立;光武帝的“柔道”政策与豪强进行了妥协;西汉时期已经存在豪强的社会基础。

特点: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经济上,建立自然经济形态的大庄园。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和城堡。文化上,重视学习儒家文化,控制舆论。

影响: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与外戚等联合,导致政局混乱;形成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第11课割据与分裂

(1)赤壁之战A

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隔江对峙。结果孙刘联军运用火攻的战术,以少胜多打败曹军,迫使曹军北还,随后刘备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的辖区。

(2)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A

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1)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 A

东晋十六国:西晋短期统一结束后,陷入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政权,其中重要的有16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含在西南的“成汉”),南方出现了由西晋的王室后裔建立的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比较安定。

南北朝:东晋十六国之后,北方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都城平城,随后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称之为“北朝”。南方依次出现了宋、齐、梁、陈四朝(都城建康),称之为“南朝”。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南北对峙”时期

(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B

为适应民族融合的潮流,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祖母冯太后的摄政下,先后开始了仿效汉制的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在基层实行“三长制”。

②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③文化习俗礼制上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自幼受冯太后影响,博学善文,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此外,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融合总是双向的,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而且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彩。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

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B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都长安,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

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规定,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如果发现问题可以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事无不总”。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罚、工程营建等具体事务。(六部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其后,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2)科举制 A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演变:

先秦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秦朝实行军功爵制,汉代实行推举制(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并沿用到清末(1905年)。

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先前的推举制,还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往往凭借这种盘根错节的政治、社会联系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总之,科举制度,打破了秦汉以来的推荐方式。冲击了门阀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A

626年,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2)唐蕃关系 A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他接受吐蕃赞普(君主)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边地各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3)开元盛世 A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因其前期年号开元(713—741),被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唐朝社会走向鼎盛。玄宗后期,唐王朝由盛转衰。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A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翻越葱岭,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巩固唐朝的边防和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这条中西交通要道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

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都长安: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城内分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京城是居住区和商业区。商业区有东市和西市,市里有许多店铺、茶肆、酒馆和旅社,有200多个行业和几千家店铺,商业非常繁荣。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

(2)遣唐使 A

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第三分册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北宋的建立 A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建立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却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文官体制 B

①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避免重演。

②内容: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军事上的措施:

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

◆政治上的措施: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

内容:

①防范武将专权,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

②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

影响:消除分裂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局面。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A

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在“三冗”的消耗下,北宋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内容: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推出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科举新法等改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王安石的理财是其改革重点,也是遭到批评攻击的对象。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 A

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占有“燕云十六州”。

澶渊之盟:宋初与辽发生多次战争,直到1005年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之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在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关系中,形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2)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

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南宋建立,偏安东南。

(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A

在南宋与金对峙时,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先后灭西夏、金,通过对外扩张,发展为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元朝建立: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南宋灭亡。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1)海上丝绸之路 A

背景:

①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②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③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④造船业发达和航海技术提高

表现:

①南宋时,出现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②官府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

③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④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⑤以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等50多个国家。

影响:

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l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A

北宋中期,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四个世纪。元朝时还有木活字记载,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架。13世纪活字印刷东传朝日、西传中亚、波斯和日本。

(2)火药武器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A

北宋初年火药广泛使用于战争,灭南唐时用过火炮、火箭,以后又有火球、火蒺藜。以后又发明了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元、明时期出现了金属管形火器铳和炮。13世纪,火药随蒙古西征外传。

(3)《梦溪笔谈》 A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笔记体著作《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1)行省制度 B

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除“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2)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A

吐番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明朝的建立 A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为明太祖,同年灭元。

(2)内阁制度 B

①废丞相:朱元璋即位后,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他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听命于皇帝。

②设殿阁大学士: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③内阁制度: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1)清的建立 A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满清势力占领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正虎视眈眈窥测中原。

(2)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A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后,清朝取代明朝入主中原。随后,经过十余年的战争,清朝陆续平定了各地的抗清活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1)军机处的设立 B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①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设置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多为手握兵权的满族王公贵族,决定军国大事,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②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希望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③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

◆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

◆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④乾隆帝时:加强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空前加强。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

A.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迫使俄国同意和谈,随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B.清朝巩固对西北统治:清初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反复叛乱,历经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平定。随后乾隆帝又出兵平定了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政。

C.清朝加强对西藏治理:雍正时派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帝进一步提升驻藏大臣职权,并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D.统一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郑氏政权统治台湾20余年;康熙中期,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1)社会经济的繁荣的诸种表现 A

①原因: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表现

◆农业:南方多种双季稻,番薯、玉米引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不断推广,江南、四川、福建、山东、湖广等地尤为发达,湖州丝、松江布行销国外。

◆商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各地商业繁荣。

(2)《四库全书》与文字狱 A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止学者开设书院、集会和结社;大兴文字狱;禁毁书籍和石刻等。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1)朝贡贸易的特点 B

①“朝贡贸易”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

②外国公使来华朝贡的贡品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

③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在官方监督之下与之交易。

④对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般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有具体规定。

总之,政府严格限定,薄来厚往,重政治,轻经济。

(2)从海禁到闭关 B

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戒备西方势力的威胁,加上自大、保守的心态,①清初颁布迁海令,山东以南沿海居民被迫内迁。②康熙时,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晚期收缩外贸路线。③乾隆时,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广州一口通商。④清朝中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国门关闭更加紧密。

认识: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止外来的侵略。

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国正常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不利于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和学习世界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闭关锁国政策窒息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使中国处于长期的停滞状态。因此,18世纪末,由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进行平等交流的机会。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1)西学的传入A

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至明亡前夕,中国教徒人数增至近4万,其中著名人士包括徐光启、李之藻。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华。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其中引入的专著有《泰西水法》和《远西奇器图说》。徐光启、李之藻借鉴西方历法和天文仪器,与耶稣会士一起完成了《崇祯历书》。

西学的传入使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现状进行反思。

早期的西学东渐特点

第一、早期的西学东渐规模不大、范围不广,仅集中在一些士大夫中间。第二,持续时间有限,开始于16世纪后期明万历年间,至17世纪清朝前期结束。第三,在西学的内容中缺少当时西方兴起的人文主

义思想、新教思想和政治制度内容。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C

利: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弊:①极易导致暴政、腐败,以至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焚书、坑儒,开历代思想专制的恶例,春秋战国以来蓬勃生动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它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历史上在统治集团内部出现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

第四分册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前提条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社会基础:封建贵族丧失昔日权势,不得不依靠王权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型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希望王权,能改善生存环境

形成: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意义:英法继续打击大贵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专制君主颁布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的开辟 B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条件:

①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黄金是主要的货币,西欧黄金产量有限,又在与东方贸易中出现逆差,致使黄金和白银外流,市场上货币普遍短缺。

②东西方贸易使西欧人对东方物产有所了解,《马可﹒波罗》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

③奥斯曼帝国崛起,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④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⑤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也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15、16世纪由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的从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支持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支持达·伽马抵达印度;西班牙支持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改变了世界面貌,促进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早期殖民扩展与掠夺 A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的殖民国家,紧随其后的是英、荷、法等国。

殖民后果: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 A

14—16世纪,西欧出现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文艺复兴最先从意大利兴起,之后席卷西欧各国。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复兴”只是旗号,本质是反对天主教神学,为资本主义发展造舆论。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2)马丁-路徳宗教改革 A

背景:16世纪,西欧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罗马天主教会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新兴资产阶级和社会其他阶层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

导火线:教会出售赎罪卷。

发源地:德国。

先驱:马丁·路德。

性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的意义

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5课英国革命

(1)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B

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国王作为上帝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竭力恢复君主专制,对参加革命者反攻倒算,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1688年,他们迎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国王,废黜詹姆士二世。此次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等权利。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此后,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 B

这场运动最初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后发展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其中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启蒙思想家们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2)批判君主专制 B

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则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度”。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宣扬自由和平等 B

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但要“受法律支配”。同时积极提倡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启蒙思想影响:

猛力冲击了封建势力,传播了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了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的开始 A

“列克星敦枪声”:1775年4月19日,英军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与当地的民兵组织发生武装冲突,北美独立战争由此开始。

(2)《独立宣言》 B

1776年7月4日,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它宣布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是天赋人权,建立政府就是为了保证这些权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政府损害了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宣言历数了英王在北美殖民地的暴政和罪行,向世界宣告: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独立宣言》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论证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为殖民地寻求独立找到了合理的理论依据。

(2)联邦制度的确立 B

独立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度不适应美国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美国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联邦体制的内容:

①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②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直接任命,任职终身。

美国联邦制度确立的意义: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1)三级会议的召开 A

18世纪晚期,国王路易十六不理朝政,统治阶层挥霍无度,农业歉收等,法国政府财政陷入崩溃状态。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决定召开三级会议。而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2)大革命的爆发A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3)《人权宣言》 B

1789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又称《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言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剥夺的人权,承认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家采取代议制的组

织形式,实行三权分立。《人权宣言》集中表达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阐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基本原则,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特权制度。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因而被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新制度的出生证”。

1791年,制宪会议又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史称1791年宪法。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

(4)拿破仑称帝 A

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5)《法国民法典》 B

为巩固统治,拿破仑建立中央集权制,并且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随着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他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孕育 B

工业革命主要是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18世纪60年代开始,19世纪中叶完成。

工业革命是在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下发生的。①英国君主立宪制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②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成为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③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④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成为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⑤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提供劳动分工与技术条件。

(2)蒸汽机A

工业革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首先启动于棉纺织业: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771年,阿克莱特的建立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开始;1782年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同时也促进的煤炭和钢铁生产与应用,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汽船、蒸汽机车和铁路的问世。19世纪中期英国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标志着工业革命完成。

(3)“世界工厂”A

1860年,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4)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B

①生产力快速发展: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②社会经济形态变化:从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

③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不断扩大;

④阶级关系变化:形成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劳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⑤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城市化趋势及生活节奏加快、教育普及、生活质量总体提高。

⑥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欧美国家也开始迈上了工业化道路。

消极影响:工业社会时代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B

①产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经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②特点: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③意义: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经营管理规章,提高生产

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1)“血汗工厂” A

①原因:工业革命促成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可并没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成果。

②表现:工业革命的初期,许多工厂通过残酷剥削工人而获取高额利润。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动,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资本家甚至雇用廉价的女工和童工,来降低生产成本。

(2)社会立法 B

①背景: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②内容: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

③影响: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C

第一,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伴随工业化在欧美等地区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最终战胜了欧洲等强大的封建势力,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执政。美国1861年发生了南北战争,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完全胜利。还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4年~1870年德意志统一战争,1868年日本开始的明治维新等,纷纷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二,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且带来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籍强大的工业力量,借助于先进的交通工具,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或用炮舰政策、或倾销廉价商品、或进行资本输出,建立起西方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第三,工业革命造成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形成了欧洲和北美控制下的殖民体系。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展开了新一轮殖民扩张,澳大利亚、东南亚、中国等纷纷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十九世纪末,包括非洲在内的整个世界几乎被欧美列强瓜分完毕。

第四,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日益发展壮大。1848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世界工人运动迅猛发展,诞生了巴黎公社等。

第五,随着欧美列强在全球的扩张,也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去了工业化的讯息,带去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共和等思想,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社会变革。如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60年代的洋务运动等。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共产党宣言》 A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即《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南北战争 B

美国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在东北部地区展开。初期以棉纺织等轻工业为主,主要仿制英国机器,不久开始独立设计和制造新机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扩展,使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南北战争: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和奴隶制存废的矛盾。1861年南方宣布脱离联邦,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1863年的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战争的转折点,1865年4月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南北战争历史意义: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意志的统一 B

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从1864年到1870年先后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于1871年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

德国的统一结束了中世纪以来的分裂、割据历史;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保留了君主政体,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

(1)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 A

17世纪的沙皇俄国同英、法等国相比,经济和社会处于落后状态。1689年,年轻的彼得一世掌权,为使俄国强大起来,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还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得到强化。

(2)废除农奴制 B

背景: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现象。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逐渐形成。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废除农奴制遂成当务之急。

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影响: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19世纪80年代一度停顿,在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B

①倒幕运动: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中期,日本不断发生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西南各藩武士提出“尊王攘夷”口号。1868年1月,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新政府。

②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开始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内容包括:

◆政治方面: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经济方面: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撤除关卡、行会,允许人民自由择业,同时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教育方面:推行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

◆社会风俗: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③影响: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日本积极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2015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文科(高考真题)

2015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文科)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满分56分)考生应在答题纸相应编号的空格内直接填写结果,每个空格填对得4分,否则一律零分) 1.(4分)函数f(x)=1﹣3sin2x的最小正周期为. 2.(4分)设全集U=R,若集合A={1,2,3,4},B={x|2≤x≤3},则A∩B=.3.(4分)若复数z满足3z+=1+i,其中i是虚数单位,则z=. 4.(4分)设f﹣1(x)为f(x)=的反函数,则f﹣1(2)=. 5.(4分)若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为解为,则c1﹣c2=. 6.(4分)若正三棱柱的所有棱长均为a,且其体积为16,则a=.7.(4分)抛物线y2=2px(p>0)上的动点Q到焦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1,则p=. 8.(4分)方程log2(9x﹣1﹣5)=log2(3x﹣1﹣2)+2的解为. 9.(4分)若x,y满足,则目标函数z=x+2y的最大值为. 10.(4分)在报名的3名男老师和6名女教师中,选取5人参加义务献血,要求男、女教师都有,则不同的选取方式的种数为(结果用数值表示).11.(4分)在(2x+)6的二项式中,常数项等于(结果用数值表示).12.(4分)已知双曲线C1、C2的顶点重合,C1的方程为﹣y2=1,若C2的一条渐近线的斜率是C1的一条渐近线的斜率的2倍,则C2的方程为.13.(4分)已知平面向量、、满足⊥,且||,||,||}={1,2,3},则|++|的最大值是. 14.(4分)已知函数f(x)=sinx.若存在x1,x2,…,x m满足0≤x1<x2<…<x m ≤6π,且|f(x1)﹣f(x2)|+|f(x2)﹣f(x3)|+…+|f(x m﹣1)﹣f(x m)|=12(m ≥2,m∈N*),则m的最小值为.

2020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解析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 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见下面的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件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己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l.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

2020年上海市高考政策解析

2020年上海市高考政策解析 现在距离全国统一高考只有80多天了,上海家长需要进一步了解2020年高考政策。2020年,教育部正式宣布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同时提出“强基计划”。对上海市考生来说影响不大,因为每年自招录取的人数远小于综合评价(2018年仅165名)。此项改革使得在高考前锁定名校录取名额成为了过去式,高考再次成为了千军万马都必须经过的独木桥。目前上海高考升学有3种主流路径:高考裸分考取、综合考察方式录取,以及凭借艺体特长降分录取。其中,综合考察包括传统综合评价及新增的强基计划,两者皆采用凭文化课分数入围面试,根据文化课与面试素质表现综合考察的方式选拔学生。高考分为春季和秋季高考两种。 一、上海高考改革:综合评价VS强基计划 两项录取方式均在高考后进行,依据考生的高考分数及填报的志愿筛选入围面试的考生名单,入围考生参加高校组织的面试后,根据文化课和综合素质分数两项加权得到的综合分数排序依次录取。两者的差别主要集中在高考分数占比及专业选择自由度上。相比综合评价,强基计划的高考分数占比须达到85% 以上,这也意味着高校在招生中可以操作的非标准化空间进一步缩小。此外,强基计划有意引导学生报考一些基础研究型学科,意图为国家今后的科研发展储备人才。由于强基计划2020 年高考才将正式落地,目前具体招生细则仍未公布。 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对比 强基计划录取流程

二、强基计划、综合评价院校名单 2019上海市综合评价院校名单及上海录取人数 强基计划试点学校名单(共36所)

三、上海高考:春季与秋季高考 在上海市,除了每年六月的秋季高考,还会举办一次春季高考。但需要注意的是,秋季高考的学校选择范围更广(名校),录取人数更多。今年因为疫情取消到校测试,改为资格审核。 2020年春季高考流程(因疫情推迟) 四、合格考VS等级考 合格考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考试,主要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科技10门考试,只有这10门合格考全部取得合格,才能获得高中毕业资格,也才有资格继续完成后续的大学(包含大专)升学。同时,只有合格考合格,才能报考对应科目的等级考。合格考不合格,是可以继续参加补考的,合格标准一般来说是末位2-5%的考生不予合格。 2019年及以后各年级合格考考试时间安排情况

2015上海高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英语试卷 第I卷(共103分)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A Directions: In Section A, you will hear ten short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The convers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about it,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you have heard. 1. A. impatient B. confused C. pleased D. regretful 2. A. at a bus stop B. at a laundry C. at the dentist‘s D. at the chemist‘s 3. A. An actor B. A salesman C. A translator D. A writer 4. A. He lost his cla ssmate‘s homework. B. He can‘t help the woman with her math. C. He broke the woman‘s calculator. D. He doesn‘t know where the ―on‖ button is. 5. A. The woman should go to another counter. B. The woman gives the man so many choices. C. The man dislike the sandwiches offered there. D. The man is having trouble deciding what to eat. 6. A. She has no idea where to find the man‘s exam result. B. She isn‘t allowed to tell students their grades. C. Dr. White hasn‘t finish grading the papers. D. Dr. White doesn‘t want to be contacted while he‘s away. 7. A. Move to a neat dormitory B. Find a person to share their apartment C. Clean the room with the roommate D. Write an article about their roommate 8. A. Bob won‘t take her advice B. Bob doesn‘t want to go abroad C. She doesn‘t think Bob should study overseas D. She hasn‘t talked to Bob since he went aboard 9. A. The snack bar isn‘t usually so empty. B. Dessert is served in the snack bar. C. The snack bar is near the library. D. Snacks aren‘t allowed in the library. 10. A. Take her bicycle to the repair shop. B. Leave her bicycle outside. C. Clean the garage after the rain stops . D. Check if the garage is dry. Section B Directions: In Section B, you will hear two short passages, and you will be askedthree questions on each of the passages. The passages will be read twice, but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When you hear a question,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would b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 Questions 11 through 13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11. A. It helps care for customers‘ dogs. B. You have to buy food for dogs. C. None of the dogs are caged. D. There is a dog named Princess. 12. A. She likes the food there. B. She enjoys the fun with a pet. C. She can have free coffee. D. She doesn‘t like to be alone. 13. A. A new kind of cafe. B. A new brand of cafe. C. A new home for pets. D. A new way to raise pets. Questions 14 through 16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2012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科试题及答案

2012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科)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4题,满分56分) 1.计算:i i +-13= (i 为虚数单位). 2.若集合}012|{>+=x x A ,}21|{<-=x x B ,则B A = . 3.函数1 sin cos 2)(-= x x x f 的值域是 . 4.若)1,2(-=是直线l 的一个法向量,则l 的倾斜角的大小为 (结果用反三角 函数值表示). 5.在6 )2(x x - 的二项展开式中,常数项等于 . 6.有一列正方体,棱长组成以1为首项,21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体积分别记为V 1,V 2,…,V n ,…,则=+++∞ →)(lim 21n n V V V . 7.已知函数||)(a x e x f -=(a 为常数).若)(x f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8.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面积为2π的半圆面,则该圆锥的体积为 . 9.已知2 )(x x f y +=是奇函数,且1)1(=f .若2)()(+=x f x g ,则=-)1(g . 10.如图,在极坐标系中,过点)0,2(M 的直线l 与极轴的夹角6 π α= .若将l 的极坐标方程写成)(θρf =的形式,则 =)(θf . 11.三位同学参加跳高、跳远、铅球项目的比赛.若每人都选择其中两个项目,则有且仅有两人选择的项目完全相同的概率是 (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 12.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3π , 边AB 、AD 的长分别为2、1. 若M 、N 分别是边BC 、CD | |||CD CN BC BM = ,则AN AM ?的取值范围是 . 13.已知函数)(x f y =的图像是折线段ABC ,若中A (0,0),B ( 2 1,5),C (1,0).函数 )10()(≤≤=x x xf y 的图像与x 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 .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直击五大核心素养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和核心价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以五大核心素养引领专项突破,探究规律,升华认识直击高考。学% 素养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高考考查立足点 一、唯物史观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二、唯物史观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活学巧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活学巧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素养二时空观念——核心思维 高考考查支撑点 一、时空观念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 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 3.以时空相结合,认识历史规律 二、时空观念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2.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

3.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4.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素养三史料实证——核心方法高考考查着力点 一、史料实证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 二、史料实证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学习历史的方法:史料的可靠性 2.探究历史的途径:论据的充分性 3.感知历史的体验:结论的完整性 素养四历史解释——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 一、历史解释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二、历史解释备考指要提升素养 1.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2.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3.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 素养五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 一、家国情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没有分数.) 1.(2分)“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从空间看,孔子所集的文化,主要集中于() A.西北B.中原C.江南D.东北 2.(2分)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夏启B.商汤C.周武王D.秦始皇 3.(2分)图是东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帝国发行的金币。以此作为史料,它可以佐证东魏时() A.东西方有官方交往B.东西方有商旅往来 D .佛教与基督教并立C.东正教已传入中国4.(2分)作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机关,见证了宋元明初海上贸易繁荣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巡检司D.江海关 5.(2分)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应在()A.13世纪下半期B.14世纪上半期 D.16世纪下半期.C15世纪上半期 6.(2分)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 A.陈桥兵变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绍兴和议 7.(2分)刚独立的美国就派遣“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启了两国的首次通商。此船应驶靠()A.大都B.广州C.上海D.泉州 8.(2分)张学良在台参观某祠堂时曾赋诗“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他赞的是() .林则徐D .郑成功C .岳飞B .张骞A. 9.(2分)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A.亚洲B.非洲C.美洲D.大洋洲 10.(2分)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写道:“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文中的“花旗邦”是指() 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 11.(2分)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其中,“盲目批孔”的时代是()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12.(2分)在经济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部门是()

2015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及答案(word-完整精校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上海英语试卷 (已反复核对,希望最大限度保证准确) 考生注意: ? 考试时间 ??分钟,试卷满分 ??分。 ?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分为第?卷(第 ???页)和第??卷(第 ?页),全卷共 ?页。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第?卷 ?共 ??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2年上海高考理科数学试卷及解析

2012年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填空题(56分): 1.(2012?上海)计算:=_________(i为虚数单位). 2.(2012?上海)若集合A={x|2x+1>0},B={x||x﹣1|<2},则A∩B=_________.3.(2012?上海)函数f(x)=的值域是_________. 4.(2012?上海)若=(﹣2,1)是直线l的一个法向量,则l的倾斜角的大小为_________(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5.(2012?上海)在的二项展开式中,常数项等于_________. 6.(2012?上海)有一列正方体,棱长组成以1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体积分别记为V1,V2,…,V n,…,则(V1+V2+…+V n)═_________. 7.(2012?上海)已知函数f(x)=e|x﹣a|(a为常数).若f(x)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8.(2012?上海)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面积为2π的半圆面,则该圆锥的体积为_________. 9.(2012?上海)已知y=f(x)+x2是奇函数,且f(1)=1,若g(x)=f(x)+2,则g (﹣1)=_________. 10.(2012?上海)如图,在极坐标系中,过点M(2,0)的直线l与极轴的夹角a=,若将l的极坐标方程写成ρ=f(θ)的形式,则f(θ)=_________.

11.(2012?上海)三位同学参加跳高、跳远、铅球项目的比赛,若每人都选择其中两个 项目,则有且仅有两人选择的项目完全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12.(2012?上海)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边AB、AD的长分别为2、1,若 M、N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3.(2012?上海)已知函数y=f(x)的图象是折线段ABC,其中A(0,0)、B(,5)、 C(1,0),函数y=xf(x)(0≤x≤1)的图象与x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14.(2012?上海)如图,AD与BC是四面体ABCD中互相垂直的棱,BC=2,若AD=2c, 且AB+BD=AC+CD=2a,其中a、c为常数,则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20分): 15.(2012?上海)若1+i是关于x的实系数方程x2+bx+c=0的一个复数根,则()A . b=2,c=3B . b=﹣2,c=3C . b=﹣2,c=﹣1D . b=2,c=﹣1 16.(2012?上海)在△ABC中,若sin2A+sin2B<sin2C,则△ABC的形状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最新北京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及解读

2014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历史)及解读 I. 试卷结构 一、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题包括两部分: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试题以科目内知识综合为主,科目间综合试题所占比例较小,一般设置一道或两道科目间综合试题,回答科目间综合试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历史和地理中的2个或3个科目的相关知识。 二、分值比例 文科综合满分为300分,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选择题共140分,选择题共140分,非选择题共160分。 三、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组卷 试题按照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科目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II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查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目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反映各科目之间的综合联系,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说明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查目标与要求:其中“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 二、考试范围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涉及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考试内容。 (二)历史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 (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制 宗法制 (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郡县制 秦始皇 (3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太宗 王安石变法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康熙帝 2. (1)古代中国的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完善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3)古代中国的商业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异端”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数学 天文学 农学 医学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2)书画与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 中国画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 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 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2012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及完整第一、二卷答案(word版)

上海英语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分为第1卷(第1-12页)和第II卷(第13页),全卷共13页。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 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第1卷(共105分) I .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 A Directions:In Section A, you will hear ten short conversations between two speaker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The conversations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After you hear a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about it, read the four possible answers on your paper,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ave heard. 1. A. At a library. B. At a hotel. C. At a bank. D. At an airport. 2. A. Relaxed. B. Annoyed. C. Worried. D. Satisfied 3. A. Doctor and patient. B. Shop owner and customer. C. Secretary and boss. D. Receptionist and guest. 4. A. He would have thrown $300 around. B. $300 is not enough for the concert. C. Sandy shouldn't have given that much. D. Dave must be mad with the money 5. A. She lives close to the man. B. She changes her mind at last. C. She will turn to her manager. D. She declines the man's offer. 6.A.2 B.3. C.4.D.5 7. A. Both of them drink too much coffee. B. The woman doesn't like coffee at all. C. They help each other stop drinking coffee. D. The man is uninterested in the woman's story 8. A. He doesn't mind helping the woman. B. He hesitates whether to help or not. C. He'll help if the woman doesn't mind D. He can't help move the cupboard. 9. A. He's planning to find a new job. B. He prefers to keep his house in a mess. C. He's too busy to clean his house D. He has already cleaned his new house, 10. A. She doesn't agree with the man. B. She is good at finding a place to stay. C. She could hardly find the truth. D. She had no travel experience in Britain. Section B

(word完整版)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值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以下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关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 据《金布律》处罚。这说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 人群的抗议。②因此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 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能够禁止不管从爱琴海依旧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 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 ..,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其答案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

高考历史试题-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 最新

解读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 2018年江苏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指导思想,基本沿续了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的导向,倡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注变化:1、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的表述与往年的考试纲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内容直指学科能力要求,共分为4类: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的探讨问题。其具体要求说明共列举12种,考生要认真研究和领会。 2、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罗列上,打破了历史课程标准及教材模块的编排顺序。必考部分按照"古代部分"、"近代部分"、"现代部分"分成三大块,将必考内容的政治发展史、经济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按专题打乱按历史时序重新排序。三大块所列专题分别为6个、8个、12个,沿袭了历史学科"薄古厚今"的命题趋势,其中政治发展史专题10个、经济发展史专题8个、思想文化史专题8个,与往年比较,政治史比重有所弱化,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有所提高。选考部分是直接罗列要考查的5-6个专题的名称,而无具体考点的表述文字。值得注意的是,选考部分删除了选修教材中的不少专题内容,复习时应对照复习。 3、考试形式部分,与往年的旧高考相比,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20分钟减为100分钟,试卷分数由原来的150分减少为120分。在试卷结构上首次出现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划分。必做题约占80%,选做题约占20%。2018年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历史的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说明不再对考点的分布不再在历史时序上作分数比例上的分解要求。 备考建议:1、考试范围符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考内容为历史三个必修模块,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考试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保留下来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属于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考生们拿到考试说明后应严格按照说明上的内容逐点复习。 2、从所附典型例题示例中,题型仍保持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在非选择题部分,提供"新材料、新情景"的材料解折题和材料问答题为主要题型。要引起重视的是,出现了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论证和探讨历史观点的主观题题型,再次反映了18年历史高考对学科能力考查的要求,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把握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