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麻醉及疼痛专业讨论版】

1、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2、凝血酶原时间(PT)11~13秒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Ⅰ、Ⅱ、Ⅴ、Ⅶ和Ⅹ因子缺乏,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

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Ⅷ、Ⅸ和Ⅺ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应用肝素等抗凝药,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缩短:血液高凝血状态。

4、纤维蛋白原(Fg)2~4g/L

减低:纤溶亢进、DIC、重症肝病等。

增高:糖尿病、急性感染、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6mg/L

增高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或溶栓治疗。

6、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CT)70~130秒反映体内肝素和类肝素物质。

如未用肝素情况下ACT延长,表示体内类肝素物质增多,如严重肝病。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

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④治疗肺梗塞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用药。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

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1.延长:>10秒

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②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缩短:

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④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四、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1.延长:>3秒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2.缩短: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1.增加:

①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②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③糖尿病酸中毒

④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

⑤妇女经期、妊趁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⑥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2.减少: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六、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分析前质量控制)

1、采血:防止组织损伤,避免外源因子进入、尽快送检、避免从输液管取血,以防稀释,用药、抽血时的压力、时间长短会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可影响血小板释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试管。

3、抗凝剂选择:推荐用3.8%的枸橼酸钠,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4、血浆的保存:取血后应立即做或血浆放冰箱(2-8℃),塑料试管影响最小。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凝血指标意义(内容清晰)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率。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

解读“出凝血”常规检测(凝血四项)

出血和凝血问题与多种疾病相关,但是约90%的出凝血问题可以由血凝学实验室给予诊断。目前常规的检测项目有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这些简单的检查,要是理解到位,作用不可小觑.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计数(PLT):是血常规检查的常规报告参数。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1.PT、APTT都缩短:PT、APTT缩短,FIB升高:表明患 者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具有血栓形成高发风险。可结合高凝状态监测D二聚体等指标。临床上,建议医生防范血栓风险。2.PT、APTT都延长: 1.FIB水平低、患者使用将纤维蛋白药物均可导致PT、APTT延长。 2.肝病、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以及抗凝治疗也会引起两者延长。 3.也可能是凝血过程中共同通路的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V、X异常, 以及凝血酶原(Ⅱ因子)、纤维蛋白原(I因子)异常。 3.PT延长为主,AFTT基本正常:PT延长,在临床最常见的是双香豆素药物抗凝,如华法林、误服鼠药(成分为华法林)及维生素K缺乏的患者。华法林等药物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羧化,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常用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在2~3之间。PT延长,较少见的情况还有凝血因子Ⅶ的缺陷。4.APTT 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APTT延长,临床常见的是肝素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口服Xa因子抑制剂,口服凝血酶抑制剂也会引起延长。如未使用抗凝药物,应做APTT纠正实验,将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1:1混合后做APTT纠正实验。 若APTT能纠正,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异常;如APTT不能纠正,意味着存在凝血抑制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质等。APTT纠正实验的原理在于,只要存在30%的凝血因子,APTT就可以达到正常,1:1混合实验提供了50%的凝血因子,所以因子缺乏可纠正,如存在抑制物就不能纠正。从而可以鉴别是因子缺乏,还是存在凝血抑制,有效选择下一步确认实验。如:APTT 延长,不能1:1纠正,结合患者伴血栓形成,推荐做抗磷脂综合征检测。二、血小板计数结果解读1.血小板数量增高:由于血小板是炎症细胞,在各类炎症反应中,炎症介质促进血小板释放。但是,这种继发性增高血小板常<800 E 9/L。2.血小板数量减低:(1)与临床上的多种疾病相关:临床上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如: ?妊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怀孕后存在血小板减低,不伴有出血,产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原因不明,被认为是一种生理现象。 ?病理产科中HELLP综合征(hemolysis,elevated liverenzvmesand low platelets syndrome,HELLP syndrome),存在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是胎儿母体血小板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冷凝集素综合征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purpura,TTP):ADAMTS-13是降解vWF的金属蛋白酶,体内存在ADAMTS-13的抑制物或ADAMTS-13存在酶缺陷时,形成超大分子量vWF,后者黏附大量的血小板形成广泛微小血栓,血小板被消耗而减少。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大家复习一下血凝常规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表示: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表示: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 秒。与正常对照超过3 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 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详见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 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 秒。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 等。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 g/L。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静脉采血患者血标本300例,觀察其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并对影响四项检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溶血、脂血、血液凝固不良、采血量不足、小凝块等均是导致凝血四项结果偏差的重要原因(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能够受到抗凝剂使用、采血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加强控制静脉采血过程及时间。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凝血四项是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检查之一,目的在于对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观察,减少术中大出血现象。凝血四项是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常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对手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患者情况: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 2.65±5.21)岁。 1.2方法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生产公司:日本sysmex公司),使用质控品与试剂均为进口配套产品。 患者晨起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枸橼酸钠109mmol/L,抽出血液后,将之放入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枸橼酸钠:血液为1:9。查看血液样本体积,是否出现溶血、止血及血块等现象。 抽血完成后分别在1、2、4h随机抽取50份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将剩余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三组,3000r/min离心机离心5、10、15min,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测结果显示,放置4h血液标本相较放置2h标本APTT更长(P<0.05)而TT更短(P<0.05),其余各项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麻醉及疼痛专业讨论版】 1、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2、凝血酶原时间(PT)11~13秒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Ⅰ、Ⅱ、Ⅴ、Ⅶ和Ⅹ因子缺乏,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 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Ⅷ、Ⅸ和Ⅺ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应用肝素等抗凝药,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缩短:血液高凝血状态。 4、纤维蛋白原(Fg)2~4g/L 减低:纤溶亢进、DIC、重症肝病等。 增高:糖尿病、急性感染、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6mg/L 增高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或溶栓治疗。 6、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CT)70~130秒反映体内肝素和类肝素物质。 如未用肝素情况下ACT延长,表示体内类肝素物质增多,如严重肝病。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CS-5100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报警2例结果分析

CS-5100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报警2例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07T10:29:33.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1期作者:靳岩王贞(通讯作者)秦桂娥[导读] 目的:对新一代全自动血凝仪CS-5100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报警信息加以深度分析,为临床提供精准检验结果。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 116011)【摘要】目的:对新一代全自动血凝仪CS-5100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报警信息加以深度分析,为临床提供精准检验结果。方法:对两例APTT报警:早凝-初期反应异常和轻微凝集的样本,将其曲线与正常曲线比较,并用金标准手工法重新检测APTT,与仪器结果相比较,结果:此两例报警信息凝集曲线与正常曲线有很大差异,仪器报出结果与手工操作结果不符。结论:对新一代血凝仪CS- 5100检测APTT有报警样本,要观察曲线变化,与临床沟通,手工验证,发出与临床相符报告,更好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CS-5100血凝仪;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报警【中图分类号】R19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395-02 CS系列血凝仪因操作简捷、快速、准确早已广泛用于临床,且被全世界认可。但分析过程依然会受到采血、标本、试剂、仪器性能等诸多因素干扰,引起检测结果误差[1]。笔者发现个别透析用肝素抗凝患者,该仪器会误报APTT结果,并出现凝集曲线错误,提醒检验工作者检测过程中不能只看数值,多注意图形和观察报警信息,有异常情况多与临床沟通,发出符合临床的正确报告。案例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1 男性青年患者,凝血像APTT结果 ***,TT:35.0秒,AT:63.1%,错误报警为008.0128.0004 Early Reaction Error。如果单纯0128报警,CS-5100血凝仪操作手册给我们的提示是:APTT应报<15秒,(APTT参考范围19~31秒)。所以一般检验工作者看到带有0128的报警就会自然报告APTT<15秒。可此报警除了0128,还有其它提示008.0004,则不能轻易发出报告,细观察凝血曲线如下图1,图形是非正常S形。 图3 CS-5100血凝仪APTT正常曲线图形用手工操作测APTT,即患者血浆100ul+APTT试剂100ul水浴3分钟,立即加CaCl2且开动秒表计时,则3分钟内未发生凝集。证实APTT结果应报告不凝集即仪器检测上限APTT>150秒而非<15秒。 该患者另一次监测APTT结果为25*秒,报警同样为008.0128.0004 Early Reaction Error,曲线如图1不正常,将患者血浆与正常人混合血浆做1:1稀释,结果为103秒,曲线正常,无报警。手工操作APTT还是3分钟内不凝集,说明体内肝素浓度较前次会低些,仅做1:1稀释就可以见正常图形,结果还应报告APTT>150秒。如果不注意报警,不观察曲线,直接报告25秒,将会误导临床继续加大肝素用量,后果不堪设想。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产前及手术前血栓及出血机制方面的检验已成为必查检验项目之一,自2000年卫生部明确规定淘汰手指法查出凝血时间以来,我院引进普利生C-2000高性能血凝仪对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测定,使用本机几年来,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C-2000型血凝仪采用磁珠法原理,通过先进的双磁路系统测定钢珠在检测中振幅的变化,确定凝固终点,经计算处理得出检测结果。虽然它是目前凝固法中,国际公认最先进的直接检测方法,有不受血液中黄疸,溶血,乳糜微粒,浑浊试剂本身浊度等原因造成的干扰和不受原血浆粘度的影响优点外,但其有受人为因素较多:1机器方面 1.1机器与电源连接时,要注意插座的接地线是否可靠,严禁零地共用。 1.2进行测试时,机器要先进行预热,显示窗达到37℃后方可正常使用以保证测量的准确度。 1.3本机器属高精度测量仪器,应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使用(工作台不稳也会影响磁珠的左右运动)。 1.4仪器和加珠器应远离电磁场干扰源,为保证测量精度应用普利生生产的-次性测试杯和一次性钢珠。 2试剂方面

2.1试剂盒质量采用国际太平洋凝血制品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严把质量关,每批试剂都要做正常对照。 2.2试剂配制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用蒸馏水或厂家特定溶液溶解,溶解加量要准确,干粉要完全溶解,轻轻转动容器摇匀。新配制和复溶试剂应放置5-10分钟后方可使用,复溶试剂不可再冰冻,按规定的稳定期及有效期使用,一般时间过长或反复使用污染的试剂会导致结果延长。 3样本方面 3.1样本采集静脉抽血,穿刺要一针见血,避免瘀血,气泡,溶血或组织液污染,采血量必须准确,不低于计划用血量的90%,采血后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3.2样本处理 3.2.1抗凝剂的应用草酸钠,乙二胺四乙酸,肝素不适合作抗凝剂,使用3.8%或3.2%(W/V)枸橼酸钠溶液作抗凝剂。 3.2.2血样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如果血球压积<20%或>55%,则需调整这个比例,方法是0.00815×血液毫升数×(100-压积)=抗凝剂毫升数。 3.2.3血浆分离如不立即进行测试,应尽快分离血浆,采样后60分钟内进行,离心速度为1000g/10分钟,血浆的保存是室温不多于2小时,2-8℃不多于4小时,-20℃不多于2个星期,70℃不多于6个月,低温保存的样本测试时为减低凝血因子的消耗,要37~C迅速解冻。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PT【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 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药物等。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当APTT、TT正常时,见于FⅦ缺乏; 当APTT、TT合并异常时,可见于FX、V、凝血酶原、FIB缺乏; 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DIC、原发性纤溶、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缺乏、恶性贫血、循环抗凝物(如肝素、FDP等)及某些试剂和药物(如奎宁、有机砷、硫脲嘧啶、皮质类固醇、EDTA、冬酰胺酶、安妥明、乙醇等)均可使PT延长。 PT延长,PT比值增加见于: 先天性者多见于凝血酶原及因子V,VII,X缺乏症;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胆,DIC,口服抗凝药物等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① 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 Ⅰ. 因子VIII的抑制物 Ⅱ. 因子IX的抑制物 ② 抗凝血酶抑制物 如多发性髓骨瘤、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球蛋白血症。 ③ 类肝素抗凝物质 先天性少见,获得性多见 多见于电离辅射、急性白血病、严重肝病、过敏性休克、全身性红斑狼疮。 ④ 狼疮性抗凝物质 多见于全身性红斑狼疮 多为IgG或IgM,主要是对抗凝血活酶的磷脂部份。 2.PT缩短: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见于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和血栓性疾病等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AMI后数日内、静脉炎、PE最初几日内、FV 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咖啡因、镇静安眠药、抗组胺剂、维生素K等可使PT缩短。 3.抗栓酶类药物治疗监测: 维持PT在正常参照的1.5~2.0倍。 4.口服抗凝剂监控: 国际敏感指数(简称ISI)目前各国在口服华法令类抗凝药物时,已广泛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作为控制用药量的指标监测Warfarin等,PT期望值为参考值的2倍(30s左右)为宜;INR 2.0~4.5,INR>5.5,出血并发症可能。 5.术前准备: ⑴ 非髋关节手术: INR 1.5-2.5; ⑵ 髋关节手术: INR 2.0-3.0;. 6.预防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形成:INR 2.0-3.0;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 [关键词] 凝血检测分析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检测项目,在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治疗的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凝血因子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对提高凝血试验的准确性非常重要。现将我科2006~2007年经复查确定的54例 检测错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l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所有标本均来自于本院住院病人,由护士采集,本科 人员收集。 1.2仪器BeckmanACLl00全自动血凝仪。 1.3试剂Beckman原装试剂。 1.4 比色杯原厂比色杯。 1.5 质控血浆达德CI—Trol凝血控制,1级(Dade CI-TrolcoagulationControl,Level 1)。1.6 试管扬州市华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2ml血凝管连 盖。 1.7 方法对第一次检测结果显著异常者,而临床上病人没有相关病史或明显出血征象者,由同一检验人员重复检查3次,三次结果均无显著差异者,要求临床重新采集病人标本复查,此法排除由于仪器和人为原因导致的偶然误差。 2 结果 标本因素导致的检测错误34例;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当12例,因试剂放置时间过长8例。 3 讨论 3。1 标本国素标本因素是导致凝血检查错误的主要原因。标本因素包括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和处理等。采血时患者应在平静、放松和空腹状态下,避免剧烈运动后采血。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短粗针头,使用止血带不应扎的太紧,时间不宜过长,应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注入试管后立即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采集的标本应立即送检;运送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的照射、剧烈震动;标本放置时间不宜过长,通常从标本采集到完成测定 时间不应超过2 h。如无法在2 h内完成,应放于4t冰箱中保存[1,2];我院临床上—般6:30—7:OO时由临床科护士采血,约7:30分由本科人员负责收集。·一般9:30—10:00可以完成。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较多,临床较多见的是标本采集以后过度振 荡或振荡不足而导致标本溶血或形成血凝块。 3.2 抗凝剂因素抗凝剂因素是导致凝血检查错误的次要原因。凝血试验一般推荐0。109 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凝血因子检测的首选抗凝剂。血液与抗凝剂按9:1比例混合,比例要力求准确,且要求是血细胞比容正常血液标本。如抗凝剂加入不准和由于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造成血浆比例的变化而引起抗凝剂在血浆中绝对含量的改变,进而影响实验结果。我院购人的凝血检查专用试管内均已加入了0.2 ml的抗凝剂。对血细胞比容(HCT)正常血液标本来说,对结果影响不大。而如果患者HCT,55%或《20%,应用公式计算抗凝剂的量而对血液标本量予以相应的调整。

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

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探讨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妊娠期孕妇400例,分妊娠中期组(A组)200例和妊娠晚期组(B组)200例;对照组为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非孕妇女(C组)100例。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三组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的水平变化。结果: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APTT、P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06、0.53、0.66和1.55、1.24、1.32,P>0.05);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Fbg、D-Di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χ2=37.75、20.10和8.48、8.55,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需要监测APTT、PT、TT、Fib和D-Di等凝血功能指标,孕中晚期联合Fbg、D-Di检测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孕妇的凝血状态。 【关键词】妊娠;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206-01 妊娠过程中随着孕妇孕周的增加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孕

妇体内可现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如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发生变化,别是在妊娠的中晚期,机体的凝血系统成分出现明显变化[1]。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院400例妊娠期孕妇与100例正常非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指标的不同,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妊娠期孕妇400例,分妊娠中期组(A组)200例和妊娠晚期组(B组)200例;对照组为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非孕妇女(C组)100例。年龄为(26.6±3.4)岁,无凝血机制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无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2 检测方法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三组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当P<0.05 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妊娠期孕妇在不同孕期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妊娠中期组和妊娠晚期组的APTT、P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

凝血功能检测

凝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前有数项针对凝血系统的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其他;这些检测可在多种临床情况下安排进行。本专题将总结可常规用于临床的凝血检测的应用原则和结果解读。 有关在特定临床环境中使用这些测试的其他信息将单独列出: ●原因不明的出血- (参见“有出血素质的成年患者的方法”和“有出血症状的孩子的方法”) ●术前检查- (见“术前止血评估”) ●监测抗凝治疗: ?华法令- (参见“华法林和其他VKA:剂量和副作用”,“监测(PT / INR)”一节) ?肝素- (参见“肝素和LMW肝素:给药和不良反应”,关于“给药和监测”部分) ?直接口服抗凝剂- (参见“直接口服抗凝剂和肠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给药和不良反应”) 血小板功能检测也分别详细讨论。(请参阅“血小板功能测试”。) 保证准确的测试结果 样品采集和处理- 凝血测试必须在血浆而不是血清上进行,因为它们在血清制备过程中与凝结的细胞成分一起被除去。 准确的凝血测试需要采集血液样本并妥善处理。以下参数对于确保准确性非常重要: ●采集管- 用于检测凝血的样品必须被吸入含有凝血抑制剂的试管中,凝血抑制剂可以在试验开始时除去。柠檬酸钠溶液(3.2%柠檬酸钠)在一个浅蓝色的顶部管是最常用的。固定管中的柠檬酸盐溶液的量,以便当管被适当填充时提供适当比例的一份柠檬酸盐溶液与九份全血。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血浆容量减少需要去除一些柠檬酸盐。(请参阅下面的“干 扰源”。) ●血容量- 管中必须充满足够的血液,以提供适量的柠檬酸盐与全血。未充满的管道可能导致人为延长凝血时间。不应该封管,否则会导致加入的血量不正确[1]。管子必须填满全部收集量的90%以内。如果管子未充满,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应该丢弃不正确填充的管,并要求新的抽取[2]。 ●混合- 由于蓝顶管中含有液态柠檬酸钠溶液,放血后应尽快倒置几次,以便将柠檬酸盐溶液与血液混合。不要摇动管子,否则会导致溶血,并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经过的时间和温度- 应及时检测样品,以防止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尤其是V和VIII和S 蛋白)降解;凝血因子大量降解可能导致凝血时间的人为延长[3]。静脉切开与检查之间的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