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读教材 把握教材

研读教材 把握教材

研读教材  把握教材
研读教材  把握教材

研读教材把握教材

湖南省益阳沅江桔园学校胡蓉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但如何“用教材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待教材的问题上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导致在教学中时常出现把教材内容弃之不用,完全脱离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来教学的现象。我认为这种行为值得思考。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师生共同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特别是我们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是经过许多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的协同努力,多方考虑、多次实验,花费了大量心血编写而成的,其中必然有很多值得教师们认真钻研和理解的地方。因此,只有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弄清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很多内容少而精,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蕴含了全新的理念。教材的这些变动为教师贯彻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也增加了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使一些教师面对新教材有无从下手之感。

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使用人教版教材教学的实践,谈谈我在研读教材时的体会和方法。

一、通读课标与教材,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系统性强,前后联系紧密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知识体系十分清楚,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教材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讲课时做到前呼后应,便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因此,我们研读教材时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思想内涵;再对小学阶段的全套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每册教材相关内容的联系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最后再认真分析每一册教材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如:“找规律”是新课标教材新增的学习内容,人教版一、二、五、六年级的教材中均有出现。通读课标与教材,我们了解到对这一知识教材编排不仅体现出很强的连贯性和整体感,而且教学要求上也是逐渐提升,各有侧重。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关于这一知识的具体目标是: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是: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从“发现”“简单规律”与“探求”“规律或变化趋势”的不同可以看出知识结构由简单到稍复杂的提升,技能培训从观察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各有侧重。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这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构成了清晰的层次。

例1——例5是找图形变化规律,例6和例7是从找图形变化规律发展到找数的变化规律,并且数与图形并存,有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8是纯数的变化规律,例题之间形成明显的递进关系。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找规律”这单元有两个例题,例1是找图形的变化规律,例2是通过图形找数列变化规律,例2“做一做”安排了纯数列的变化规律。粗略地看两册的内容结构相同,但一年级教材是按“线”进行观察得到的规律,二年级的教材是按“网”(纵、横、斜)进行观察得到的规律。这两个年级的内容既有连续性,又有发展性,层层递进,拾级而上。教学中,如果通过研读课标与教材有了这样的理解作基础,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揣摩例题细节,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人教版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教材中有主题图、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形,还有指明思路、方法的提示语,如“想一想”,“议一议”等,指明关键的旁注,力求将图与文字结合起来,不仅显示“教什么、学什么”,而且提供“怎么教、怎么学”的思路,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研读教材需仔细揣摩例题的这些细节,分析教材呈现的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从而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教法。

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中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共有五个例题,

都以图片的形式出现。这些图片不但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求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也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认真揣摩这些图片会发现:例1给出的联欢会情境图彩花、彩旗、灯笼是按“线”观察的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学生男女间隔围成圈跳舞所排列的规律较前者难度稍大,需把“圈”变成“线”进行观察得出规律;例2让学生通过操作找图形的变化规律,给出的图形不但形状变化有规律,而且颜色变化也有规律,还把两个图形的变化扩展到了三个图形的变化规律;例3和后面的“做一做”涂色找出规律,增加了图形位置变化规律;例4主要的不同是每组图形中的一种图形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形状、颜色、数量的变化规律;例5难度又有提高,图形的形状没变化,但数量都有2个或2个以上,颜色不同,而且要求不再通过摆图片找规律,要让学生直接观察思考找规律,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对教材例题的层次与细节的分析,就能更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使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强。

三、分析习题功能,充分把握练习的关键

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配合例题帮助学生从知识转化为能力。人教版课标教材习题虽减少了,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但习题的作用却不容忽视。研读教材时,教师必须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要研究教材中每道练习题设计的目标与作用;分析它是与哪道例题相匹配,是属于基本题、变式题、还是综合题或提高题;比较习题与例题,知识有什么延伸,该分几个层次来指导练习。人教版一年级“找规律”七个例题后共编排了九个习题,包括四个“做

一做”和练习十六的四道练习和一道思考题。通过与例题对照比较可以看出:例3、例6、例8后面的“做一做”基本上为例题的再现题,学生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例5后面的“做一做”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属于变式题,可先鼓励学生想象,再涂色,并解释涂出的颜色的变化规律;练习十六中第1、3、4题也为基本题,分别与例1、例6、例8相匹配;第2题是将例1中的难点与例2相结合的一道训练题,是一道变式题,也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素材;练习的最后一道思考题的规律较复杂,属于提高题,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来找规律,但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会做。

四、研究教材存在的不足,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依据,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一套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当发现教材不适应当地生活实际,不适应学生时,可以依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意图与知识结构灵活处理教材,适当补充、调整、拓展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例1教学,教材从直观到抽象强调了平均数、平均分意义的理解,但对如何列式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虽然明白了小括号的作用,教材也出现过同级运算中要先算后面的运算而添括号的情况。但这道题中出现了加法和除法两级运算,要先算前面的加法,根据计算的要求列式时需在加法

部分添括号,这一点学生是初次接触,列式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抽象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教学,引导学生想一想:除号前面求的什么?除号的后面的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括号,不加括号行吗?这样教学,能让学生更牢固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

人教版新版语文教材解读

浙江最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变了,第一课不学拼音了! 来源:钱江晚报假如本月要评选畅销书,钱报君相信,一定有这本书的一席之地。 这就是此前一直热传的最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教育部2016年审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而浙江大多数小学语文课程眼下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所以这意味着,全省一年级小学生新学期就要换新的语文课本啦! 想先睹为快的小朋友有不少。今天一早,鹿姐姐去新华书店(解放路店)扑了个空,工作人员告知,新教材已经卖光了!又赶到庆春路购书中心,才见着新教材的庐山真面目。据说,这批新书是本周一刚到的货,现在和数学、英语等其他人教版教材一同摆放在教材区,倒并不是很醒目。 不过和旧版的语文教材一比,还是能马上看出两者的区别↓↓↓ 和旧版(左)相比,新版(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胖了一圈,有A4纸大小。钱报君在教材区看到,除了一年级上册,其余年级在售的语文课本,仍然是旧版。 新教材有哪些变化? 一、先学一部分常用字,再开始学拼音。 这绝对是新版教材最大的变化。现在的70后、80后爸妈,一定还记得自己小学语文第一课,学的是a、o、e这三个拼音吧。但是从今年起,一年级小学生学语文,要先认“天、地、人”这三个常用字。

二、第一册识字量减少,由400字减少到300字。 像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就比旧版第一单元要少一些。而且新版课本里要求小学新生认识的,全部是常用字,除了“天、地、人”,还有“你、我、他”等等,孩子们在童话书、绘本,包括动画片里都可以看到。反倒是旧版课本里的一些字,尽管结构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比如“叉”字等。这些与孩子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汉字,基本上没有出现在新版语文第一册上。 三、语文园地新增两个栏目,一个是“书写提示”,另一个是“和大人一起读”。 “书写提示”讲的是笔顺规则,包括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等等。说白了,新教材就是想告诉一年级的小朋友,写字是有规律的,按规律写,字能写得更顺手更漂亮。尽管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孩子并不是只会打字就可以,写字也不能弱化。 “和大人一起读”有像《小兔子乖乖》这样的儿歌,还有像《小松鼠找花生》这样的趣味故事。语文老师认为,新教材此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大人”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可以邻居家的哥哥姐姐等。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是不一样的,有人比较精炼,有人比较口语化,儿童听到的故事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语文素养。 四、新增“快乐读书吧”栏目。 这一栏目设在新教材第一单元末尾,有四幅图画,分别是和爸妈阅读、和同伴讲故事、在书店看书和在图书馆看书,主题是“读书真快乐”。这是入学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阅读,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新教材为什么要这样变? 有语文老师总结,新版一年级语文教材,可以分成四块内容,入学教育、集中识字单元、拼音单元和阅读单元。与旧版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将拼音教学后置,先认识一些常用字,再教拼音。 为什么要这样做?鹿姐姐问了一圈,带过一年级的老师都有同感——新生怕上学,爸妈会焦虑,毛病多半出在拼音环节上。 因为拼音内容枯燥,而且作为一个符号,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使用都很少,一上学就让孩子学,不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反倒是汉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拼音教学往后面挪,其实是更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了。先认识一部分常用常见字,可以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学习中,更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 另一个大变化,是识字量。鹿姐姐打听到的,一到六年级全套新版语文教材,共安排识字3000个,写字2500个,与旧版一样,但进度调整了。其中,一年级上的识字量是300字,比旧版教材减少了100字。 这件事,鹿姐姐两年前就请教过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柳琏,因为她曾多次参加新版语文教材的修订会议。据她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这次修订,主要是配合新课改实施,更强调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从修订版的课程标准来看,对小学低段的识字量要求明显下降。 按原标准,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达到1600字到1800字,会写的字要达到800字到1000字,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取消了上限,要求识字1800个,会写1000个。而在新标准里,一二年级的识字要求是1600个,会写的字是800个,分别下降200个。另外,三四年级要会写的字也减少了200个。 “主要是在近10年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目前的语文课本对低段孩子要求过高。而且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一二年级的小不点,手上的小肌肉还没发育好,写字不利索,确

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的方法 我经常去听课,我发觉现在我们的老师缺少了认真琢磨教材的细心与耐心。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学分析”,一旦没了教参几乎是寸步难行。从平时的听课情况来看,我觉得老师们对教材的研读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只能说是读了教材;第二种就像我们大多数教师一样读懂了教材;第三种是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的真正的读透教材。 一、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着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在具体阅读教材时你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其它各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2、每个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每个老师一定要重视单元前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研读教材的一些基本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研读教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研读教材的全过程主要有“读、议、思、写”等几个环节: 读,即包括初读和细读两个部分。初读主要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浏览,在浏览的基础上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细读的起

点一定是文本的语言,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觉内涵,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在低年级,细读也可以是课题。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彩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往文章的中心。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还要领会揣摩插图。 各年级的教材或多或少都配有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时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作用。怎样揣摩和运用插图的作用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课文编者特设计了一幅图。我认为既有图,就应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要仔细观察,寻找这幅图使用的时机、方法。 议,即包括交流和讨论两个部分。交流和讨论是研读教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研读者可以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共议,也可以和教研组长或个别教师个议,在“议”中使得教师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实际上和我们所倡导的集体备课是一致的。 思,即包括分析和反思两个部分。主要是把从研读教材中所获得的相关材料与原有的认识进行比较,判断其正误优劣,找出成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改进教学的措施。 写,即包括写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两个部分。“写”不仅能把读、议、思过程中所产生的点滴认识条理化、层次化和系统化,而且还能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谈谈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谈谈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一、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着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在具体阅读教材时你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其它各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2.每个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每个老师一定要重视单元前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研读教材的一些基本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研读教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研读教材的全过程主要有“读、议、思、写”等几个环节: 读,即包括初读和细读两个部分。初读主要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浏览,在浏览的基础上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本的语言,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觉内涵,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在低年级,细读也可以是课题。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彩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

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往文章的中心。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还要领会揣摩插图。 各年级的教材或多或少都配有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时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作用。 议,即包括交流和讨论两个部分。交流和讨论是研读教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研读者可以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共议,也可以和教研组长或个别教师个议,在“议”中使得教师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实际上和我们所倡导的集体备课是一致的。 思,即包括分析和反思两个部分。主要是把从研读教材中所获得的相关材料与原有的认识进行比较,判断其正误优劣,找出成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改进教学的措施。 写,即包括写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两个部分。“写”不仅能把读、议、思过程中所产生的点滴认识条理化、层次化和系统化,而且还能总结出成功的案例和小论文。写教学反思很重要,因为叶澜教授说过:“你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师,但你坚持认认真真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师。” 有的老师在没认真读教材之前,先去看参考书,这样不好。参考书写得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过早翻阅参考资料会妨碍自己深入地领会教材,所以正确做法应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尔后再去翻阅有关参考资料。 三、老师在研读教材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课后习题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浙江上虞市小越镇小陆敏娟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课文特点和教学提示: 一、课文揭示生命规律,人生哲理;二、在写法上都是以小见大的;三、教学应借助于唤 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想像,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单元教学重点:A、体味人生,关爱生命B、了解并掌握朗读的基本要求 1.在山的那边(新诗) 为什么选取这首诗?浅近,好懂,易于激发情感、意志,引发联想想像,唤起学生对美好 未来的憧憬。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诗中的“山”和“海”各有怎样的含义? (3)诗人想召唤一种什么精神? (4)你小时候有过对未来的什么憧憬吗?你读过这首诗受到什么启发? 这些问题是关乎全篇的,还可以生发出一些小问题,比如第一问,可以生发出这样式的问 题: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大致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他后来可能会成为一个怎样 的人?等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找疑点,自己解答,并对自己欣赏的诗句作一些评点。 在教学方法,不妨尝试各种读法,朗读,默读,单句口读,也鼓励背诵。要做好朗读,应 该提示朗读的方法或技巧还可以稍微讲一点新诗的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走一步,再走一步(外国散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表面上浅近,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 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材料;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作者从具体的事例中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提升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多角度解读:也可以悟出课文另一主题——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这些问题也是从整体感考虑,还可以生发出一些小问题. 3.生命生命(台湾散文) 为什么选这篇课文?作者以羸弱的生命之躯开拓了光荣的事业,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 生观的好材料;作者告诫广大读者珍惜自己的生命,让一生过得有意义,肯定会在学生幼小 的心灵里埋下一棵宝贵的种子.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作者认为的生命的本质(或特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呼喊“生命,生命”? (3)作者为什么能从细小的现象中发现生命的一般规律? (4)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114248285.html,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作者:许萍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19年第02期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似乎不把自己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课堂就没有了深度。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把知道的和想讲的都一股脑讲给学生,教师讲得不亦乐乎,而学生通过这篇课文能习得怎样的阅读方法,训练怎样的语言能力,教学是否完成了学段的要求,教师是不清楚的,学生也是不知道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解读没有目标意识。部分教师缺乏对语文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系统认识,忽视教学设计是对这三个目标的层层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材解读的偏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学习内容和各种拼凑的教学策略。 2.过分依赖现成资料。一些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不知道该教什么,于是就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照搬教参教学设计,或者上网东拼西凑,甚至看到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就将其照搬过来。 3.教材解读层次浅、随意性大。许多教师解读教材时,没有深入阅读教材内容,没有认真品读教材,只是粗略浏览,有时凭着经验和直觉理解教材内容,出现了随意解读教材的情况。 准确解读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教师只有准确解读教材才能有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从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文本的特點。 要在一个整体系统中解读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从整册教材内容、编排特点、整体安排到每个单元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到每篇课文的内容,包括插图和课后练习等,都做到从整体到部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深入具体文本的解读,做到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文本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范例。学生学习语言可以用这篇文章,也可以用另一篇文章。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从教材给出的文本中选择听、说、读、写的一个方面作为重点学习。 2.与教学文本充分对话。教师 拿到文本,先不要急于寻找参考书与网络资源,而是要先从读者、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 一、读懂教材: 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中。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 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1.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学生

语文教材分析的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教材分析的学习心得体会 阳店镇中心小学:王竹艳 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我们淋漓尽致地体会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从“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师生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在此学期,我在市二小听了教研员对小学下期教材的解读,在学习了新教材分析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如何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 1、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2、钻研教材,选准好切入点。 抓好切入点,选准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入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需

要,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而确定。 二、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本人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争议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感。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

教材解读---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青西小学成晓丽 亲爱的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受学校领导的安排,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我借用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讲稿,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后,于2017年秋学期在全国正式推广。 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三是“守正创新”。教材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和一般个人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间有限,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新教材并没有颠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去创新。 四是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那么,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 现在通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由各个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即所谓“一纲多本”。“一纲多本”本是个好东西,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让教材编写有竞争,优中选优。但实际上又很难做到有序竞争和优中选优。主要是市场的介入和行政的干预,“一纲多本”就有点变味了,现在又只好回到统编。不是所有中小学教材都统编,只是语文、思品和历史这三科统编。中央对此显然是有政治上的考虑的。中央直接抓教材,最后定稿都是交由中央会议上讨论的。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们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语文教材的统编吧。 下面,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一共有11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

怎样读懂教材

怎样读懂教材1 现行的教材具有普遍性,但每个地域的学生都有差异,那么教材如何用,又如何恰如其份的进行改编,这就要我们充分读懂教材,就不会出现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果是后者那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

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选用用木棒摆图形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 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关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

---------------------------------精选公文范文--------------------------关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点滴思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点滴思考 xx金水区实验小学xx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我常常进行思考,每次思考都有不同的想法,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对这个研讨主题也产生了一点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读懂教材是基础,读懂学生是支撑,读懂课堂是核心。对于教师而言,读懂教材才能放手备课,而读懂了学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才会真正读懂课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课堂文化。 读懂教材: 教材对教师而言是重要的课程资----------------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心体会,用心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心中有数,把教学设计基于课标的教学。 读懂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是读懂学生的基础,在读懂学生时,我们才能找准学习的起点和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读懂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在读懂学生的支撑下,教师不仅读懂自己的课堂,而且在读懂别人的课堂,进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并沉淀下来形成稳固的课堂文化,成就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我们真正关注到了教学,关注到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精选公文范文----------------2---------------------------------精选公文范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3

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经常下去听课,我发觉现在我们的老师缺少了认真琢磨教材的细心与耐心。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学分析”,一旦没了教参几乎是寸步难行。从平时的听课情况来看,我觉得老师们对教材的研读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只能说是读了教材;第二种就像我们大多数教师一样读懂了教材;第三种是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的真正的读透教材。我想窦桂梅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她是北京清华附小的副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想谈一谈从她所走过的文本细读之路,从中看一看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她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用整整一个假期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等等;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先后易稿14次。在讲《秋天的怀念》时,她读了史铁生所有的著作,并亲自拜访了史铁生,所以她解读出的文本的内涵就更为深刻和全面。 一、如何研读小学语文教材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着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语文S版的教材以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在具体阅读教材时你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单元的内容和其它各册相关的内容有哪些?2、每个单元的训练点是什么? 每个老师一定要重视单元前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研读教材的一些基本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研读教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研读教材的全过程主要有“读、议、思、写”等几个环节: 读,即包括初读和细读两个部分。初读主要围绕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浏览,在浏览的基础上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知识点。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本的语言,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觉内涵,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在低年级,细读也可以是课题。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文章题目犹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处,它那精彩的文字,有着无比深刻的蕴含,文章的中心和实质往往就包含在题目之中。所以,有时深究题目往往就能抓往文章的中心。老师在细读文本时还要领会揣摩插图。 各年级的教材或多或少都配有插图,教材为什么要设置插图呢?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备课时应悉心领会揣摩插图的用意,发挥插图作用。怎样揣摩和运用插图的作用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精神,课文编者特设计了一幅图。我认为既有图,就应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要仔细观察,寻找这幅图使用的时机、方法。 议,即包括交流和讨论两个部分。交流和讨论是研读教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研读者可以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共议,也可以和教研组长或个别教师个议,在“议”中使得教师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实际上和我们所倡导的集体备课是一致的。 思,即包括分析和反思两个部分。主要是把从研读教材中所获得的相关材料与原有的认识进行比较,判断其正误优劣,找出成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改进教学的措施。 写,即包括写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两个部分。“写”不仅能把读、议、思过程中所产生的点滴认识条理化、层次化和系统化,而且还能总结出成功的案例和小论文。写教学反思很重要,因为叶澜教授说过:“你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师,但你坚持认认真真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师。” 有的老师在没认真读教材之前,先去看参考书,这样不好。参考书写得再具体、再详细,也不能代替自己钻研教材,过早翻阅参考资料会妨碍自己深入地领会教材,所以正确做法应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尔后再去翻阅有关参考资料。 三、老师在研读教材的同时一定要关注课后习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