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3 实践与探索(共2课时)

7.3 实践与探索(共2课时)

7.3 实践与探索(共2课时)
7.3 实践与探索(共2课时)

7.3 实践与探索(1)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培养和发展分析、抽象、求解和检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

难点:怎样解决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问题.

方法设计: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因此要求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包办代替,遇到障碍时,教师适当地给以点拨,做好服务工作.本节课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从中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例题教学和练习,进一步的熟练巩固所学的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一个农民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条腿,问这个农民有多少

只鸡和多少只兔子?

(“鸡兔同笼”问题在我国《孙子算经》中早有记载.在此提出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合作探究:

1.问题探究:(1)上面问题如何解决?

(2)有没有其它解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而又能提

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师板书学生的各种解法:

(1)算术解法:如果兔子也算为鸡,即有50只鸡,那么共有100条腿,多出40条

由于每只兔子少算了2条腿,可得算式:

(140—50×2)÷(4—2)=20

故,20为兔子只数,余下的30只为鸡的只数.

(2)巧解:“金鸡独立”,设想鸡都用一条腿站着,兔子前腿攀杠,只用两条后腿站立,这样腿数就是140之半,因此70—50=20为兔子只数,同上.

x

(4)“试凑法”:

鸡数兔数腿数

50 o 100

0 50 200

--- ---- ---

30 20 140

同学们,看了上面的四种解法,你有何感想?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容易理解?

(让学生自由地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科学的.在提

出不同解法时,我们不能简单的罗列各种解法,而应注意方法的比较,结合本课的教

学目标,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

2.实践与应用:

(1)44名同学去划船,租了大小共10只船,小船每只坐4人,大船每只坐6人.

大小船各有几只?

(2)有5角和1元的钱币共108元,一共134张,你能算出两种钱币各有几张?

(3)5米和3米长的水管共90根,装成350米长的自来水管道.两种各有多少根?

(4)一次数学比赛共15题,每对一题得8分,每错一题倒扣4分,小刚共得84分,他对

了几道题?

(通过对“鸡免同兔”问题的研究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一组类似问题的练习是必要的,这不但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且可以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从中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三、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发现?有何体会?

(这里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表面上看似不同的问题,其实内在的量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

解决.这不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网络化,促进学生认

知结构的完善.)

四、达标练习

1.从每千克28元的茶叶和每千克42元的茶叶中各取出一部分,混合成34元

一千克的茶叶共14千克,问两种茶叶各取出了多少千克?

2.从A地到B地,快车须行3.6小时,慢车须行4.5小时,已知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8千米.那么从A地到B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鸡兔同笼,鸡比兔少15只,足共有282只.鸡免各有多少只?

4.三种昆虫18只,它们共有20对翅膀,116条腿,其中每只蜘蛛8条腿,每只蜻蜒2对翅膀6条腿,每只蝉是一对翅膀6条腿.问三种昆虫各几只?

5.某人从A村翻过山顶到B村,共行了30.5千米,用了7小时,他上山每小时行4千米,下山每小时行5千米.如果上山下山速度不变由B村返回A村,要用多少时间?

(以上达标练习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教和学的效果,巩

固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达标练习.

2.完成《创新教育目标实验手册》中本课的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

课题:7.3实践与探索(2)(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遇到问题如何设计出好的方案进行解决.

方法设计:

研究性活动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和其他

学科的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确实做到学以致用,

学会创新,还可以通过这类活动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革.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地

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本节课我们将

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讨论、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展开.

教学过程

一、问题创设:

问题的提出:新民磁带厂要把生产出来的磁带进行包装.请你为该厂设计一种包装方式,符合下列要求:

(1)一打10盒;

(2)磁带包装时,相同的面积要相互对接;

(3)包装成一个长方体;

(4)装入磁带后不留空隙;

请问:怎样设计才能使包装纸最节省?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在生产及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围绕问题的解决,初步尝试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团体协作的学习模式.)

二、合作探究:

第一步:征集签名,寻找合作伙伴(以4~6人为宜)(利用5分钟时间在教室里巡行)

第二步: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并行.

(当小组自由组合完毕落座,教师可以分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的10盒磁带,

小组成员应首先独立思考,分析问题(3分钟),然后再与同伴交流共享各自的想法.

互相提供反馈意见,时间共7分钟.)

请你设计一种方式:

列出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归纳整理,记录设计方式.

(说明:在提出想法、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方案,并请专人执笔记录下

整个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最后的方式,也包括各自提出的想法以及不成功的尝试).

各小组成员应尽可能大胆提出问题,给出自己独到的解法.

把你的解法方案扼要地记录下来:

第四步:展示研讨,教师适当点评.

(说明:最后5分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小组可选派代表展示研讨成果,教

师适当点评.)

三、探索延伸:

1.将完成的活动写成一份完整的活动报告.要求:

(1)记录探索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初始的几种想法、不成功的尝试、协作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2)形式不拘、自行设计、画出图样后动手做.

2.(补充)要用20张白卡纸做包装盒,每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者盒底盖

3个,若一个盒身和2个底盖可以做成一个包装盒,能否把这些白卡纸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做盒身,一部分做底盖,使做成的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有何体会?

五、达标练习

1.一种马头牌的洗衣肥皂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6厘米和3厘米,一箱肥皂30条,请你为肥皂厂设计一种包装箱,符合下列要求:

(1)肥皂装箱时,相同的面积要互相对接;

(2)包装箱是一个长方体;

(3)装入肥皂后不留空隙.

请问:怎样设计才能使包装箱所用材料最少?

2.如图,要剪切如图(1)(尺寸单位:毫米)所示的甲、乙两种直角梯形零件,且

使两种零件的数量相等.有两种面积相等的矩形铝板,第一种长500毫米,宽300毫米,如图(2);第二种长600毫米,宽250毫米,如图(3)可供选用.

(1)填空:为了充分利用材料,应选用第_____种铝板,这时一块铝板最多能剪甲、乙

两种零件共______个,剪下这几个零件后,剩余的边角料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毫米.

(2)画图:从图(2)或图(3)中选出你要用的铝板示意图,在上面画出剪切线,并把边角余料用阴影表示出来.

3.红光服装厂要生产某种型号学生服一批,已知每3米长的某种布料可做上衣

2件或裤子3条,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计划用600米长的这种布料生产学生

服,应分别用多少布料生产上衣和裤子才能恰好配套?共能生产多少套?

4.如图:某纸品加工厂为了制作甲、乙两种无盖的长方体小盒(如图(1)),利用

边角料裁出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硬纸片,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如图(2))现将150张正方形硬纸片和300张长方形硬纸片全部用于制作这两种小盒,可以做成甲、乙两种

小盒各多少个?

(以上达标练习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能准确及时地了解教和学的效果,巩固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布置作业

1.达标练习.

2.完成《同步训练与拓展》中本课的练习题.

七、课后反思: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六) 物质的检验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六)物质的检验 1.下列实验可实现鉴别目的的是() A.用KOH溶液鉴别SO3(g)和SO2 B.用湿润KI-淀粉试纸鉴别Br2(g)和NO2 C.用CO2鉴别NaAlO2溶液和CH3COONa溶液 D.用BaCl2溶液鉴别AgNO3溶液和K2SO4溶液 解析:选C SO2、SO3(g)均能与KOH溶液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A项错误。Br2(g)、NO2都是红棕色气体且有强氧化性,都能氧化KI而生成I2,使淀粉显蓝色,B项错误。 偏铝酸的酸性弱于碳酸,CO2通入NaAlO2溶液中生成Al(OH)3沉淀,醋酸酸性强于碳酸,CO2通入CH3COONa溶液无现象,C项正确。BaCl2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Cl 沉淀,BaCl2溶液和K2SO4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D项错误。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将木炭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气体一定是CO2 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一定是SO2 C.某红棕色气体溶于水形成溶液,该气体一定是NO2 D.某物质燃烧后的产物既能使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物质可能是碳氢化合物 解析:选D木炭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生成CO2和SO2,而SO2和CO2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项错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是SO2,还可能为具有漂白性的其他气体,如Cl2等,B项错误;NO2、溴蒸气均为红棕色气体且溶于水均能形成溶液,C项错误;D项中的现象只能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则该物质既可能为碳氢化合物,也可能为含有碳、氢、氧元素的化合物,正确。 3.(2020·奉新模拟)已知:SO2-3+I2+H2O===SO2-4+2I-+2H+。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NH+4、K+、I-、SO2-3、SO2-4,且所有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向该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不含I-B.肯定含有SO2-4 C.肯定含有SO2-3D.肯定含有NH+4 解析:选C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原溶液中一定有SO2-3;由方程式可知SO2-3的还原性比I-强,可能是SO2-3过量,溴水全部和SO2-3反应,说明溶液中可能

课时跟踪检测(十) 意识的作用

课时跟踪检测(十)意识的作用 一、选择题 1.有人训练黑猩猩学会了从水龙头中取水灭火。此后做了一次试验:在河的一侧点火,水龙头在河的对岸,黑猩猩提着小桶趟过小河到对面,从水龙头中灌满水赶回去灭火,却不知道河水也可以灭火。这说明() A.人们训练黑猩猩的方法不科学 B.意识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C.动物的意识级别低于人的意识级别 D.动物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人不同 解析:选B题意强调的是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具有能动性,黑猩猩没有意识,所以不能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在讲训练黑猩猩的方法科学不科学,A项不符合题意;黑猩猩的活动是动物本能的活动,意识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没有高低级别之分,动物没有意识,C项观点错误;意识活动、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的活动,所以不存在动物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人有差异,D项观点错误。 2.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对人类能否征服癌症这个问题的回答越来越肯定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癌症生物系主任马克思·艾塞克斯预测:大约再过五十年到一百年,人类将摆脱癌症这个恶魔。这表明() A.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B.人们的意识活动欠缺计划性和目的性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人类的认识能力过于有限 解析:选C A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说法有误。 3.北京同仁堂店内有一副对联:“品味虽贵,必不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省人工。”正是靠这份承诺,同仁堂从一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这表明()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精神不是万能的 C.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D.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解析:选D A、B两项没体现;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C项错误;材料直接体现D项。

探索宇宙_教案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交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2)通过对教学准备工作做出汇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3)采取问题解决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PPT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引入)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其中地球中存在着生命,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对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有很大的影响,你觉得地球上什么条件适宜生命的存在呢? 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1.地球表面的大气保护地球免受流星侵袭; 2.地球表面有大气调节,使地球上昼夜温差很小; 3.太阳离地球不远不近,可以给地球足够的能量,又不至太热;

4.地球质量较大,有足够的吸引力使生物留在地面; 5.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稳定; …… 师:宇宙中有没有可能存在外星人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猜测:有的说有可能,也有的说至今都没有发现……) 教师趁机引入: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吧,找找证据,看看宇宙中存在外星人的可能性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上为什么能存在生命的归纳总结,让同学们了解,一个星球上能不能存在生命是需要条件的,比如说生物要生存就必须有水,有空气,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等,然后提出问题:宇宙中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星球也能存在生物?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自己主动去收集关于宇宙的信息,主动学习关于宇宙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银河系 老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影像资料,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 (1)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2)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天文学上用“光年”表示各恒星之间的距离(光年是指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 (3)形状:侧视: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像个大漩涡,四条悬臂从中心伸出。(展示银河系示意图——侧视和俯视) (4)太阳系的位置: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用银河系示意图中的光点说明) 2.宇宙 师:在宇宙中,还有没有像银河系之类的天体系统? 让同学们讲讲自己所了解的宇宙(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心中的宇宙形象) 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 (1)银河系很大,但在整个宇宙中,银河系是微不足道的。 (2)目前人们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这些天体系统被称为河外星系。 (3)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广袤无垠的宇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等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把银河系的大小、形状和宇宙的组成等一一呈现,让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学生整理出来的知识

2019高中化学课时跟踪检测(十五)糖类(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糖类 1.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可行的是( ) A.医用酒精和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相同,都可用于伤口消毒 B.可利用米汤检验含碘盐的真假 C.低血糖症状出现时,吃馒头要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D.用食醋清洗热水瓶中的水垢 解析:选D 工业酒精中含有有害物质,不能用于伤口消毒,A项错误;碘盐中含有的碘是化合态的,不能用淀粉检验,B项错误;馒头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需要一个过程,葡萄糖可以直接被吸收,C项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凡是能溶于水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 B.糖类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油脂、糖类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葡萄糖属于单糖 解析:选D 糖类物质不一定有甜味,有甜味的物质也不一定属于糖类,如淀粉属糖类但无甜味,甘油有甜味但不属于糖类,A错。二糖、多糖可以水解成单糖,但单糖不能水解,B错。油脂和单糖、低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比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一万以上,C错。葡萄糖不能再发生水解,因此葡萄糖属于单糖,D 正确。 3.下列关于二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 C.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完全相同 D.麦芽糖能发生银镜反应,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解析:选C 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麦芽糖是还原性二糖,而蔗糖无还原性;蔗糖的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只有葡萄糖。 4.下列可以鉴别(可加热)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的试剂是(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银氨溶液 C.石蕊溶液 D.碳酸钠溶液 解析:选A 新制Cu(OH)2悬浊液与乙酸反应,蓝色絮状沉淀逐渐消失,与葡萄糖溶液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3)了解中国的名山。(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山脉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激发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板图、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读图指导法、个别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古代诗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你们知道这样一句话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河流的流向,(向东),这种流向说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所谓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西高东低) 二、讲授新课 (过渡)这是我们从经验上得出的结论,实际是如此吗?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幅地图上有很多种颜色,大家知道这种按不同的海拔着上不同颜色的地图叫什么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根据颜色我们很容易看出,西面的海拔比东面的要高。(西高东低) 2、〔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 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 着一个哈密瓜,竖着,沿哈密瓜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两个一 半的哈密瓜,切口呈圆形,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椭圆形,这就是一个哈密 瓜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哈密瓜上,而是切在地形上。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沿北纬32度所做的剖面图,根据剖面图同学们能不能在纸上画一幅你看到的地势变化图? 3、通过看图请同学们总结我国地势还有何特点?(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提问)根据地势的剖面图,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势分为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板书)1、三级阶梯的分布概况 4、(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有何影响? (板书) 2、地势分布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探索宇宙》教案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61—64页。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3、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4、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3、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4、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5、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6、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7、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2、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提出问题。 3、师目标导向,提出问题 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有什么关系? 4、明确问题,准备探究。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一、探索望远镜 1、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2、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 3、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4、学生讨论交流。 二、宇宙探测器 1、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 2、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做个火箭工程师 1、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3、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4、教师提出问题: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5、学生回答。 6、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7、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八)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八)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1.(2012·揭阳模拟)已知双曲线x 2 -y 2 3 =1的左顶点为A 1,右焦点为F 2,P 为双曲线右 支上一点,则1PA · 2PF 的最小值为( ) A .-2 B .-81 16 C .1 D .0 2.过抛物线y 2=2x 的焦点作一条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和等于2,则这样的直线( ) A .有且只有一条 B .有且只有两条 C .有且只有三条 D .有且只有四条 3.(2012·南昌联考)过双曲线x 2a 2-y 2 b 2=1(a >0,b >0)的右焦点F 作与x 轴垂直的直线, 分别与双曲线、双曲线的渐近线交于点M 、N (均在第一象限内),若FM =4MN ,则双曲 线的离心率为( ) A.54 B.53 C.35 D.45 4.已知椭圆x 225+y 2 16=1的焦点是F 1,F 2,如果椭圆上一点P 满足PF 1⊥PF 2,则下面结 论正确的是( ) A .P 点有两个 B .P 点有四个 C .P 点不一定存在 D .P 点一定不存在 5.(2012·肇庆模拟)已知椭圆C :x 22+y 2=1的两焦点为F 1,F 2,点P (x 0,y 0)满足x 20 2+y 20≤1,则|PF 1|+|PF 2|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6.(2013·长沙月考)直线l :x -y =0与椭圆x 22+y 2=1相交于A 、B 两点,点C 是椭圆上 的动点,则△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7.(2012·惠州模拟)设F 1,F 2分别是椭圆E :x 2 +y 2 b 2=1(0

2.1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 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的主要山脉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山脉纵横交错。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在图上的分布。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掌握各山脉在图中的准确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讲解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 2、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题作业,巩固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3、通过略讲,了解中华五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 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讲授方法、主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法。 教具:教学辅助设备、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河流有流向,山脉有走向。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我国主要山脉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三组。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 (二)新课讲解 【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图)中国地形图 我国主要山脉有三横三斜的网格状格局 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 东西走向:北天山山脉-阴山 中昆仑山脉-秦岭 南南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宇宙》教案1-新版

《探索宇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②光学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④太空望远镜 (2)讲述: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 直线与圆锥曲线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五) 直线与圆锥曲线 1.过抛物线y 2=2x 的焦点作一条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和等于2,则这样的直线( ) A .有且只有一条 B .有且只有两条 C .有且只有三条 D .有且只有四条 解析:选B 设该抛物线焦点为F ,A (x A ,y A ),B (x B ,y B ),则|AB |=|AF |+|FB |=x A + p 2+x B +p 2 =x A +x B +1=3>2p =2.所以符合条件的直线有且只有两条. 2.(2019·张掖高三诊断)过抛物线y 2=4x 的焦点F 的直线l 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若A ,B 两点的横坐标之和为 10 3 ,则|AB |=( ) A.133 B.143 C .5 D.163 解析:选D 过抛物线的焦点的弦长公式为|AB |=p +x 1+x 2.∵p =2,∴|AB |=2+10 3= 163 . 3.(2018·聊城二模)已知直线l 与抛物线C :y 2=4x 相交于A ,B 两点,若线段AB 的中点为(2,1),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A .y =x -1 B .y =-2x +5 C .y =-x +3 D .y =2x -3 解析:选D 设A (x 1,y 1),B (x 2,y 2),则有? ???? y 21=4x 1, ①y 22=4x 2, ②①-②得y 21-y 22=4(x 1-x 2), 由题可知x 1≠x 2.∴ y 1-y 2x 1-x 2=4y 1+y 2=4 2 =2,即k AB =2,∴直线l 的方程为y -1=2(x -2),即2x -y -3=0.故选D. 4.(2019·厦门模拟)过双曲线C :x 24-y 29=1的左焦点作倾斜角为π 6的直线l ,则直线l 与 双曲线C 的交点情况是( ) A .没有交点 B .只有一个交点 C .有两个交点且都在左支上 D .有两个交点分别在左、右两支上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四) 曲线与方程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四) 曲线与方程 1.方程(x -y )2+(xy -1)2=0表示的曲线是( ) A .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 B .两条双曲线 C .两个点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解析:选C (x -y )2+(xy -1)2=0?????? x -y =0,xy -1=0.故????? x =1,y =1或? ??? ? x =-1,y =-1. 2.(2018·梅州质检)动圆M 经过双曲线x 2- y 2 3 =1的左焦点且与直线x =2相切,则圆心M 的轨迹方程是( ) A .y 2=8x B .y 2=-8x C .y 2=4x D .y 2=-4x 解析:选B 双曲线 x 2- y 2 3 =1的左焦点F (-2,0),动圆M 经过点F 且与直线x =2相切,则圆心M 到点F 的距离和到直线x =2的距离相等,由抛物线的定义知轨迹是抛物线,其方程为y 2=-8x . 3.(2018·四川雅安调研)设动点P 在直线x =1上,O 为坐标原点,以OP 为直角边、点O 为直角顶点作等腰Rt △OP Q ,则动点Q 的轨迹是( ) A .圆 B .两条平行直线 C .抛物线 D .双曲线 解析:选B 设P (1,a ),Q (x ,y ).以点O 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OP Q ,错误!·a =-1,x =-ay ,∵|OP |=|O Q |,∴1+a 2=x 2+y 2=a 2y 2+y 2=(a 2+1)y 2,而a 2+1>0,∴y 2=1,∴y =1或y =-1,∴动点Q 的轨迹是两条平行于x 轴的直线. 4.(2018·云南质量检测)已知M (-2,0),N (2,0),则以MN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A .x 2+y 2=2 B .x 2+y 2=4 C .x 2+y 2=2(x ≠±2) D .x 2+y 2=4(x ≠±2) 解析:选D MN 的中点为原点O ,易知|OP |=1 2|MN |=2,∴P 的轨迹是以原点O 为圆 心,2为半径的圆,除去与x 轴的两个交点,即P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4(x ≠±2),故选D. 5.(2019·长春模拟)设圆(x +1)2+y 2=25的圆心为C ,A (1,0)是圆内一定点,Q 为圆周上任一点.线段A Q 的垂直平分线与C Q 的连线交于点M ,则M 的轨迹方程为( ) A.4x 221-4y 2 25=1 B.4x 221+4y 2 25=1 C.4x 225-4y 2 21 =1 D.4x 225+4y 2 21 =1

《探索宇宙》教案

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深化。 3、能够搜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教学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学准备: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的图片资料、各种火箭发射器的图片资料、航天器的图片资料。 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51页到5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在人们的眼里,宇宙是神秘的,人们一直想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着人类不断的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宇宙的真实面貌。 2、你认为探索太空的困难主要有哪些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4、板书课题:4、探索宇宙 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情况 1、一开始,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太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我们能看得更远,几百年来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已经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 2、出示课本第51页的几幅望远镜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类历史上的望远镜,并且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3、学生介绍望远镜的发展历史,教师相机出示望远镜的图片。 第一幅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亲手制作的。 第二幅图是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 第三幅图是空间天文望远镜,这种空间天文望远镜能够看到更远更清楚的宇宙景象。这幅图上就是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

第四幅图是射电望远镜,专门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它揭示了光学望远镜无法揭示的令人迷惑的天文现象。 4、结合课文中的图片,教师补充介绍一些新型望远镜的特点及其独特的优势。 三、航天发射器的发展,实现了人们飞向太空的梦想 1、教师引导: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探索宇宙,而是想冲出地球,飞向宇宙探个究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类冲出地球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2、出示中国古代火箭的模型和1926年美国戈达德制造的第一枚现代火箭,引导学生了解人们为了飞出地球作出的巨大的努力。 3、这些火箭都不能实现人类冲出地球、飞向宇宙的梦想,大家知道要想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吗? 出示课本52页的下面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航天器的发射原理。 4、教师小结:是的,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体,牢牢的抓住地表的各种物体,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每秒时,他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出来的。 5、出示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的工作原理。 6、教师小结:正是由于明白了这个原理,所以人类才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上面走的越来越快。 7、出示课本52页的神话2号火箭的图片和课本53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一些航天器。 出示这些航天器的图片,教师相机介绍这些航天器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他们,从而认识航天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8、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先驱者10号”是1972年升空,1983年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2003年1月22日,人们接收到他的最后一次信号,从此他便杳无音讯的飞向宇宙的深处,距今为止它已经在太空飞行几十年了。 9、教师补充介绍我国“神舟6号”宇宙飞船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 水溶液中的新型图像分析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水溶液中的新型图像分析1.(2020·长春市实验中学期末)25 ℃时在10 mL 0.1 mol·L-1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 HCl溶液20 mL,溶液中部分含碳微粒的物质的量随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 mol·L-1 Na2CO3溶液中c(Na+)+c(H+)=c(OH-)+c(CO2-3)+c(HCO-3) B.当加入10 mL盐酸时,所得混合溶液pH>7 C.当pH=8时,c(Na+)=c(CO2-3)+c(HCO-3)+c(H2CO3) D.在M点:c(CO2-3)=c(HCO-3)>c(Na+)>c(OH-)>c(H+) 解析:选B Na2CO3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为c(Na+)+c(H+)=2c(CO2-3)+c(HCO-3)+c(OH-),A错误;当加入10 mL盐酸时,Na2CO3恰好与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溶液的pH>7,B正确;pH=8时,没有气体放出,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Na+)=2[c(CO2-3)+c(HCO-3)+c(H2CO3)],C错误;在M点:n(CO2-3)=n(HCO-3)=0.000 5 mol 时,两者水解溶液呈碱性,所以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CO2-3)=c(HCO-3)>c(OH -)>c(H+),D错误。 2.乙二胺(H2NCH2CH2NH2)为无色液体,有类似于氨的性质,已 知:25 ℃时,电离常数K b1=10-4.07,K b2=10-7.15;乙二胺 溶液中各含氮微粒的分布分数δ(平衡时某含氮微粒的浓度占 各含氮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随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2NCH2CH2NH2在水溶液中第一步电离的方程式 H2NCH2CH2NH2+H2O H2NCH2CH2NH+3+OH- B.曲线Ⅰ代表的微粒符号为[H3NCH2CH2NH3]2+ C.曲线Ⅰ与曲线Ⅱ相交点对应pH=4.07 D.在0.1 mol·L-1 H2NCH2CH2NH3Cl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Cl-)>c(H2NCH2CH2NH+3)>c(OH-)>c(H+) 解析:选C乙二胺(H2NCH2CH2NH2)有类似氨的性质,根据题目信息K b1=10-4.07、K b2=10-7.15可知,H2NCH2CH2NH2在水溶液中分两步电离,第一步电离的方程式为:

探索宇宙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工具。 2.注重事实,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合作与交流。 3.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解释与结论。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工具。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对宇宙一定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来说一下。引入对于宇宙的学习。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1.交流古代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的 2.交流望远镜的发展。 望远镜的发展史:(P57资料卡) (1.折射望远镜: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折射望远镜,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07年发明的。他用这架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以及木星的4颗卫星。

(2.反射望远镜:1672年牛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能更清晰的观测到比较暗天体。 (3.射电望远镜:好比是天文学家的“顺风耳”,随着地球的运动,望远镜扫射天空,接受天体发来的无线电波,天文学家就是通过它捕捉来自宇宙的各种信息的。 (4.空间望远镜:自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全国先后发射了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行器用于天文观测。着名的哈勃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间望远镜,人们把它的诞生看成是天文学走向空间时代的一座里程碑。 活动二:走进航天展厅 1.结合教材插图交流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2.交流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得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3.交流感受。 拓展活动:讨论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有何意义 宇宙探测具有时代的意义,使人们对一些天体(包括地球本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宇宙探测还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教学板书: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七)解题上——5大技法破解“计算繁而杂”这一难题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七)解题上——5大技法破解“计算繁而杂”这一难题 1.(2018·惠州二模)设F 1,F 2为椭圆x 29+y 2 5=1的两个焦点,点P 在椭圆上,若线段PF 1 的中点在y 轴上,则 |PF 2| |PF 1| 的值为( ) A.5 14 B.59 C.49 D.513 解析:选D 如图,设线段PF 1的中点为M ,因为O 是F 1F 2的中点,所以OM ∥PF 2,可得PF 2⊥x 轴,|PF 2|=b 2a =5 3,|PF 1|=2a -|PF 2| =133,|PF 2||PF 1|=513 ,故选D. 2.设O 为坐标原点,P 是以F 为焦点的抛物线y 2=2px (p >0)上任意一点,M 是线段PF 上的点,且|PM |=2|MF |,则直线OM 的斜率的最大值为( ) A .3 3 B .23 C . 22 D .1 解析:选C 如图所示, 设P (x 0,y 0)(y 0>0),则y 20=2px 0 , 即x 0=y 20 2p . 设M (x ′,y ′),由PM ―→=2MF ―→ , 得??? ?? x ′-x 0=2????p 2-x ′,y ′-y 0=2(0-y ′), 化简可得??? x ′=p +x 03 , y ′=y 3 . ∴直线OM 的斜率k =y 03p +x 03 =y 0p +y 202p =2p 2p 2y 0+y 0 ≤2p 22p 2=2 2(当且仅当y 0=2p 时取等号). 3.(2019·合肥质检)如图,椭圆x 2a 2+y 2 4=1(a >0)的左、右焦点 分别为F 1,F 2,过F 1的直线交椭圆于M ,N 两点,交y 轴于点H .若F 1,H 是线段MN 的三等分点,则△F 2MN 的周长为( ) A .20 B .10 C .2 5 D .4 5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六)曲线与方程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六) 曲线与方程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 (3,1),B (-1,3),若点C 满足OC =λ1OA +λ2OB (O 为原点),其中λ1,λ2∈R ,且λ1+λ2=1,则点C 的轨迹是( ) A .直线 B .椭圆 C .圆 D .双曲线 2.(2012·焦作模拟)设点A 为圆(x -1)2+y 2=1上的动点,P A 是圆的切线,且|PA |=1,则P 点的轨迹方程为( ) A .y 2=2x B .(x -1)2+y 2=4 C .y 2=-2x D .(x -1)2+y 2=2 3.已知定点F 1(-2,0),F 2(2,0),N 是圆O :x 2+y 2=1上任意一点,点F 1关于点N 的对称点为M ,线段F 1M 的中垂线与直线F 2M 相交于点P ,则点P 的轨迹是( ) A .椭圆 B .双曲线 C .抛物线 D .圆 4.若点P (x ,y )到点F (0,2)的距离比它到直线y +4=0的距离小2,则点P (x ,y )的轨迹方程为( ) A .y 2=8x B .y 2=-8x C .x 2=8y D .x 2=-8y 5.已知A (0,7),B (0,-7),C (12,2),以C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经过A ,B 两点,则椭圆的另一个焦点F 的轨迹方程是( ) A .y 2 -x 2 48=1(y ≤-1) B .y 2 -x 2 48=1(y ≥1) C .x 2-y 2 48 =1(x ≤-1) D .x 2 -y 2 48 =1(x ≥1) 6.(2012·杭州模拟)已知点A (1,0),直线l :y =2x -4,点R 是直线l 上的一点,若RA =AP ,则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A .y =-2x B .y =2x C .y =2x -8 D .y =2x +4 7.点P 是圆C :(x +2)2+y 2=4上的动点,定点F (2,0),线段PF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CP 的交点为Q ,则点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8.直线x a +y 2-a =1与x 、y 轴交点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9.已知向量a =(x ,3y ),b =(1,0),且(a +3b )⊥(a -3b ).则点M (x ,y )的轨迹C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探索宇宙教案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七节探索宇宙 一、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结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学习,多提供影像一些资料,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一般在小学时,学生对探索宇宙方面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如他们对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银河系、太阳系等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之外的其他成员的了解,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往往是凭直觉猜测。 “银河系和宇宙”是本章第7节《探索宇宙》中的第二课时,教科书把《探索宇宙》编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节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作铺垫这一原因;而且“银河系和宇宙”又是在学生了解了第一课时太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会根据哈雷彗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 3.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4.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3) 情感目标 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五、教学课时 共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查阅太阳系、九大行星、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引入 设问:在这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 生答:地球、太阳、月球和星座 设问:我们所了解的天体仅局限于哪个天体系统?

课时跟踪检测 (四十五) 函数y=Asin(ωx+φ)

课时跟踪检测 (四十五) 函数y=A sin (ωx +φ) 层级(一) “四基”落实练 1.已知函数f (x )=sin ????ωx +π 3(ω>0)的最小正周期为π,则函数f (x )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sin 2x 的图象( ) A .向左平移π 6个单位长度 B .向右平移π 6个单位长度 C .向左平移π 3 个单位长度 D .向右平移π 3 个单位长度 解析:选A 由已知得2π ω=π,故ω=2,所以f (x )=sin ????2x +π3=sin 2????x +π6,所以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 6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函数f (x )的图象. 2.设g (x )的图象是由函数f (x )=cos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 3个单位得到的,则g ????π6等于( ) A .1 B .-1 2 C .0 D .-1 解析:选D 由f (x )=cos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3个单位得到的是g (x )=cos ????2????x +π3的图象,则g ????π6=cos ??? ?2????π6+π3=cos π=-1. 3.若函数f (x )=sin ????ωx +π6-1(ω>0)的周期为2π 3,则函数f (x )图象的对称轴方程为( ) A .x =k π+π 3(k ∈Z ) B .x =k π-π 3(k ∈Z ) C .x =k π3+π 9 (k ∈Z ) D .x = k π3-π 9 (k ∈Z ) 解析:选C 由函数y =sin ????ωx +π6-1的周期为2π3,知2π|ω|=2π 3,又ω>0,所以ω=3,则对称轴方程为3x +π6=π2+k π,k ∈Z ,即x =π9+k π 3 ,k ∈Z . 4.用“五点法”画函数f (x )=A sin(ωx +φ)的简图时,若所得五个点的横坐标从小到大依次为x 1,x 2,x 3,x 4,x 5,且x 1+x 5= 3π 2 ,则x 2+x 4等于( ) A.π 2 B .π C.3π2 D .2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