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现在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目标。从50年代起,日本的体育教

学内容就注意体现以培养体育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制定的三大目标之一就是能力的培养。美国在60年代影响颇巨的“结构主义课程论”,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让学生

在发现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体育能力,更能同学出着重于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能力差”是我国学生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建国50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因此,学

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现在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和重大的课题,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对待。

一、体育教学是我们实践改革的舞台,改变了它,才能引导好学生,教师辅导才有作用。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为了顾及教学的整体连贯性,通常是由老师在课前设计好课的思

路结构、组织教法等,尽管也能考虑到学生的学法,但课始终是按老师的计划有条不紊地

进行,尽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长的练习时间,但是学生都很少有一定的想像空间和

创新实践的机会。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我们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应该

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引导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教师导为辅助,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改变被动接受的习惯,主动去寻求运动的真谛,体会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积极主

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二、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地位的改变,才是课堂效率提高的根本。

为此,我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教学方法作了以下改革尝试。高

一年级:1、主要从准备部分的功能方面讲解准备部分设计安排的思路、内容与基本部分

的衔接、游戏的设计、规则的制定、所教徒手操的身体活动部位、顺序及徒手操的编排原则,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将所学过的徒手操进行串编等;

2、结合开学初的军训,培养、引导体育骨干锻炼口令和指挥能力,并巩固军训成果。高二年级:1、在高一年级培养体育骨干的基础上,让全体同学轮流值日,都来锻炼口令

和指挥调队的能力,并让全班同学参与评价,畅谈体会;2、尝试让体育骨干设计准备活

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定期让他们组织准备活动,展示他们的成果。高三年级:将学

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教学计划和内容,将每次准备活动让各个小组去设计、组织和开展。

通过准备部分的教学改革,真正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使学生在以下各个方面的能

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1、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提到纪律,老师往往感到头疼,长期单一呆板的固定的活动模式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

厌倦感。让学生组织实施准备部分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既能对体育重新产生兴趣,又能体

验到纪律是保证的含义。当我们的学生在组织活动时,由于实施者与被实施者年龄、兴趣

相仿,心理发展水平又处于同一阶段,故他们采用的手段与方法都常有明显的年龄及兴趣

特点,易被大家接受。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实施者都希望被大家支持和接受,这需要一

个和谐的环境,因而会互相尊重。学生通过对准备部分实施的锻炼,既明白了道理,又提

高了认识;既提高了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2、应变能力

“处惊不变”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

学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身、课堂上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的困扰,教师

应主动帮助和指导,妥善处理,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提高。

3、思维创造能力

在准备活动中,学生要科学地设计安排内容和布置场地,这是反应学生整体性、科学性、逻辑性、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平时实践课的积累和理论的讲解,学生对

徒手操、器械体操及游戏等的功能、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加工以

及动作和游戏的设计,进一步调动和启发了学生思维,使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感

性认识,再升华为理性思维,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

4、评价能力

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一般只对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方面作出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兴趣、动机、情感、道德、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教师以自身的立场进行评价,带有一定的心理

定势,具有一些主观随意性。学生在自身设计完成的活动过程中,互相之间以相同身份进

行评价,直接提出表扬或建议,且评价的标准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而,在活动中投入激情更大。通过互相评价,其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5、自信与受挫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前提。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和心理水平对准备活

动进行组织实施,使广大同学能够接受,通过这种成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由于

学生能力有大小,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亦有不妥之处,容易受到挫折。教师应有重点地鼓励,并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动脑筋,靠

意志去克服和解决生理和心理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增强他们承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最终落到实处的是需要我们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效率。

课的准备部分由学生组织实施,在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亦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其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必须将这种改革深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更新观念,投入更大的精力,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如何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

摘要:重视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又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为依据,根据现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训练青少年心理品质兴趣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体育教学、训练的目标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就好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培育。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现代人必备的心理品质这一问题开始受到教育界、体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被单独提了出来,而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给学校体育教学、体育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少年儿童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运动学校的学生,不同项目,年龄也不相同,例如,体操运动员,较小,在6—12岁;柔道、田径等体能类的运动员年龄较大,在12—18岁。所以,培养良好的爱好和兴趣至关重要。总之,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就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少年儿童爱“玩”,会“玩”的习惯。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

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就会增强。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它与周围的环境因素影响非常大。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而且,要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全方面培养。 2 良好的爱好、兴趣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 品质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品质是多元构成的,它和人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

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分析

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现状分析及培育途径分析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和学生不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充分培养学生的 体育素养教育是目前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的共同重视。由此,本文主要从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出发,并根据具体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 标签:中学生;体育教学;核心素养;现状;途径 为了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奥林匹克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理解体育精神的意义,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学方案,在新课改要求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让学生有兴趣的、积极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真正体现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当前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 (一)缺乏健康意识。 初中生在这个阶段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学校组织的各类运动活动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在体育锻炼时可能只注重锻炼效果的提高,却忽略在体育运动中健康意识和行为方法的欠缺。部分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健康教育方面的意识还很薄弱,尤其是学生没有用正确的锻炼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导致在体育锻炼中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初中体育教师虽然对健康知识与行为有所指导,但是怎样运用科学的健身方法依然是体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和借鉴的。如足球课上,有一位学生在踢球前并没有做准备活动就直接上场踢球,没踢几分钟,就导致摔倒关节受伤。学生直接进行体育运动时,没有准备活动这属于不健康行为,并不值得学生们借鉴。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出明确的判断和指导,以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二)体育情感与品格有所凸显但留有遗憾。 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奥林匹克精神象征着体育健儿们是追求和平和友谊的比赛,成绩尽管重要,但是体育精神也很重要。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时刻观察学生的情感和品格方面的自主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对于参加体育活动还是非常积极的,有部分学生只注重在活动中的成绩,却忽视品格方面的培养。例如有些体育生们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故意绊倒对方、嘲笑对方等不良品格的出现,但是仍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例如:在接力赛时有一位正在奔跑的学生被别的同学绊倒,旁边同学停下来把他扶起,虽然影响到了跑步成绩,但是他帮助别人的体育精神受到教师表扬,由此可见,激励和引导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体育精神和良好的品格更值得我们学习。 (三)体育意识缺乏,运动能力低,运动习惯没有形成。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总的来说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精通; ②对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掌握牢固; ③熟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熟悉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认为体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生活的重要行为准则。作为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代新人的成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转变社会风气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2.关爱每一位学生;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 4.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时代精神。 二、渊博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合格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扎实的教育理论和较高身体素质;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3.宽泛的相关学科知识素养。 三、全面的基本体育素养: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素养对学生体育

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具体表现为: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体育伦理道德、基本的体育知识、熟练的体育技能。 四、较强的能力素养:教师的能力是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它必须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体育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2.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3.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体育教师具备以上学科专业素养,还需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方能成为跨世纪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体育教师。

运动兴趣参考答案

第三章运动兴趣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对实际行动的推动力大小起作用时间的长短上 2. 有趣 3. 乐趣 4.运动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5. 乐趣 6. 志趣 7.有趣—乐趣—志趣 8. 精神兴趣 二、单选题 1.C. 2. A. 3. B. 4. D. 5. C. 6. A. 7. C. 8. D. 9. A. 10. B. 三、多选题 1. A.B.C.D 2. A.C.D 3. A.C 4. A.D 5. C.D 6. A.B 7. A.B.C 8. A.B.D 9. A.B.D 四、匹配题 运动兴趣的分类: 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 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和范围有趣、乐趣和志趣 五、判断题 1.√ 2. √ 3. √ 4. × 5. √6. ×7. ×8. √9 ×10. × 六、简答题 1、何谓运动兴趣,运动兴趣与运动需要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有

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这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感到这些运动知识和技能需要了解,需要掌握,他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该项体育运动或体育学习。 2、简述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的关系。 答: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当作一回事,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必须建立在对这一运动的认识兴趣基础之上,但人们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却未必一定会去从事相应的运动。 3、简述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联系和区别。 答:(1)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在产生直接兴趣的体育活动中,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间接兴趣则不然,因为个体对体育活动本身不一定有强烈的兴趣,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2)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具有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将由较多地受直接兴趣影响转向更多地受间接兴趣的影响。 (3)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体育运动的直接兴趣又转化为间接兴趣,而直接兴趣又有利于参与者继续从运动中得到乐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这种转化,对于促使个人积极而有效地参加体育运动非常必要。 4、简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1)强大的动力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助于人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在体育学习中,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励其行为,使之成为体育学习的动力,加快运动知识和技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初中体育学科核心问题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着重于学生运动技巧和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体育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当前中学生们由于课业繁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使之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更能够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等. 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健身知识技能满足学生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需要;健身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运动乐趣、体验成功,满足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体质的需要;在健身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尊、自信、形成意志力、满足自信地从事体育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生活的需要;因而体育教师应把每节课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健身知识技能也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健身、健心、育德、个体社会化、体育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的培养。 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健康意识的培养。以健康锻炼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二是体育文化的培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两个方面。体育知识主要有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则包括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以及体育评价的技能等。 三是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有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两个内容。健康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状态的健康,还有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健康,它是运动素质的基础保证,在健康素质基础上进行运动锻炼,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更好的适应体育锻炼。 四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强烈的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意识受到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五是体育品德的培养。体育品德反映的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是关于体育的道德规范。体育品德的养成可以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 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和措施 (一)转变体育教学的理念,加强体育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体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浅谈初中体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3-26T09:29:41.22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周意平 [导读] 体育教学是其他教学的基础;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才能谈得上去做其他的事情。 周意平(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河北邯郸 056000) 体育课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其主要的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二是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机能,三是挖掘身体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方面的潜力,四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并不是传统观念中认为的只是身体上的锻炼,事实上包括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那么具体说来,体育在学生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1.初中体育教学与素质教学的关系 1.1体育教学是其他教学的基础;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才能谈得上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学校教育中向来都强调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既是基础又是保证,有了体育作为基础,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其他教育。例如,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锻炼大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等,从而有利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1.2体育是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身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处在青春期的发育阶段,这个时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在身高、体重、肌肉等方面的增长大大提高。总而言之,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 1.3体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体育作为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体育在初中教育中属于必修课,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分数只在中考时作为加试分,因此,很多学校往往就把目光集中在初三学生的体育训练上,并且在训练的侧重点上也只抓一些考试的项目。与初三的体育课相比,很多初一、初二的体育课在重视程度上达不到要求,在很多学校甚至还存在文化课时挤占体育课时的情况。同时很多学校只把眼光放在学校的升学率上,而很少关注到一些体育教学,尤其是体育教研的工作,这种种的因素给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设下了很多障碍。 2.2体育教学在内容上相对比较单一国;目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①很多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性,像是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很少涉及。②在实践课上,很多学校由于受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开设的项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不浓。 2.3教学模式不完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更加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主导着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不理会学生对于各种运动的需求,一味地向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并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也各不相同,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很多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种情况使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特长无法发挥出来,从而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完全放纵的“放羊式教学”,在这种过度散漫的教学模式下,没有教师的规划指导,科学讲授,学生虽然玩的开心,却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因此,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 3.加强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措施 3.1要充分重视体育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它作为实事来办,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在体育科研经费上,要尽量满足其需求,在一些基础的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也要有足够的投入等等,只有真正地在行动上重视起来,才能为体育发展提供条件。 3.2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组织者,在课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才谈的上高素质的教育,否则无论有多么先进的教学观念,多么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是多么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实施者,一切都只是空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算得上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呢?首先,作为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爱学生的情感,其次,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第三,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才能显得得心应手,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3.3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要在满足基本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余地,让体育教学不再是只针对一些体育爱好者的学生而设置,而是把体育教学的目的重新回归到最初的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上来。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并在体育教育中注意挖掘一些有体育天赋的孩子,以帮助他们成才。 3.4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说到体育素质教育切不可把它仅仅局限在身体素质的培养方面,加强学生心理素质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但无论是哪种人才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好比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奥运健儿一样,他们每一个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和实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在体育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而言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要不断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前进中不断地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道路,以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体育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结合,肩负着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体育与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好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达到终身体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们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关键词:兴趣、体育意识、锻炼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人的运动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它造成人智力和体力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应试教育的因素,这已经影响到我们在校的学生。因此,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适应行动社会需要。笔者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探索,进行总结,提供给大家探讨。 一、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

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些调查,来了解学生对那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注意开始的要求不宜过高。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从“要我练习”为“我要练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变成有意识的进行活动,学生的体育意识也逐步形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丰富和深化。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对相关的体育活动有了兴趣,就需要对自我的锻炼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学校如何将自我锻炼能力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应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相关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一)体育锻炼的认识能力,使学生首先能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从而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例如:在学习长跑项目时,使学生认识到长跑项目对我们自身的好处:可以使人健身、长寿、美丽、聪明……,这样学生对长跑的畏惧没有了,反而产生了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也能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如何强化中学生体育的素质训练

如何强化中学生体育的素质训练 目前,我国教育战线正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高潮。素质教育正健康向前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健康为第一主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重视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尤其是中学体育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任,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只有大力度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时代需求。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才能强化素质教育,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正确认识中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求知欲非常旺盛,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遵循教学规律和中学生身体机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它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三基”,提高技能,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其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体育教学不单是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而言,还包含许多相关内容,它是一个有机的联合体。 2全面加强中学体育教学工作 体育关系到民族素质,而民族素质主要指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必须加强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提高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校领导能够明确办学的目的,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才能够带领出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就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同时还要端正教师对体育工作的态度,彻底改变口头上高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在实际行动中生怕体育活动冲击学习成绩,生怕活动得过了头,降低升学率的现象,切实把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来抓,使体育和德育、智育密切配合,促进中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提高。 3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在教师。”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热爱祖国的体育事业,更新观念,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次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具有开矿、创新、务实求真的精神,有讲政治、讲纪律、讲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努力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工作充满责任心,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从理论到实践掌握体育教育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依靠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巧,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一种新的认识和领悟,逐步提高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应用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在文学、历史等相关学科方面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素养 =(知识+能力)态度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

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1) 打好身体基础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 (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 (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体育意识 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结合,肩负着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体育与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好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达到终身体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们的体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关键词:兴趣、体育意识、锻炼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人的运动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它造成人智力和体力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应试教育的因素,这已经影响到我们在校的学生。因此,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的采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更好的适应行动社会需要。笔者进行了许多的尝试、探索,进行总结,提供给大家探讨。 一、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对学生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些调查,来了解学生对那些体育项目感兴趣,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注意开始的要求不宜过高。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从“要我练习”为“我要练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变成有意识的进行活动,学生的体育意识也逐步形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人,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并不随求知欲得以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或消失,反而会使有关兴趣更丰富和深化。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对相关的体育活动有了兴趣,就需要对自我的锻炼能力有所提高,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和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学校如何将自我锻炼能力与我们的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应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相关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一)、体育锻炼的认识能力,使学生首先能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从而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例如:在学习长跑项目时,使学生认识到长跑项目对我们自身的好处:可以使人健身、长寿、美丽、聪明……,这样学生对长跑的畏惧没有了,反而产生了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也能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锻炼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例如:在练习时有关练习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的调节、技术动作的自我纠正、活动的时间长短的安排等方面。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积极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农村初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农村初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4-06-06T13:32:10.54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学研究》2014年5月中作者:何祥安[导读] 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形成体育强身健体的自我需要意识。在体育锻炼中能运用已具备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创造性地开展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活动的一种本领。何祥安 摘要: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形成体育强身健体的自我需要意识。在体育锻炼中能运用已具备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创造性地开展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活动的一种本领。学生良好的体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奠定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关键词:体育;锻炼;培养;自我所谓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的、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我在农村初级中学任教体育多年,下面是我对农村初中生在体育中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一些看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可测试下来的学生体育成绩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较远。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体育教师按部就班地执行授课计划,只注重课堂上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而分组练习和个人练习指导不力,对课堂锻炼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自身锻炼兴趣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加上学生认识有偏差,认为体育课无关重要,反正期末时班主任都给达标,所以很多学生轻视体育课,忽视了体育中自我锻炼。课外的时间学生几乎用在其它学科上,而少数喜欢体育的学生,本想好好进行锻炼却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他们自我锻炼的热情慢慢就消失了。体育课成了自我玩耍、自我放羊的课堂了,那学生体育成绩怎么会好呢? 鉴于出现上述的问题和原因,我们农村初中要想提高体育成绩,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学生的锻炼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第一,体育同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一样,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第二,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是要把社会和学校向他们提出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在的锻炼兴趣,把他们自我锻炼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激发是培养的前提,而培养又能更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兴趣。很多教育措施往往兼有激发和培养的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然而要真正地培养好学生的体育兴趣,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的几方面的工作: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激发体育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从而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加强学习目标的教育,通过激发校动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有意识地把一般的学习兴趣转化为情感和志趣,使兴趣发挥有效的作用。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文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性地应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组织形式与手段,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体育兴趣。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对学生作好公正的评价,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进行一分钟运球上篮教学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四、充公利用好场地器材,自觉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要充分利用好地理条件进行教学。农村学校周围广袤的田野、茂密的树木、碧绿的草地等,都是农村中学的地理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难得的地理条件,使学生既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又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自我锻炼的意识。 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教学,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土制器材既能弥补器材全和数量不足的缺陷,又能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这种做法既简易可行,又经济实惠。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自我锻炼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应把常规教学和自我锻炼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结合知识、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有关体育知识与技术,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性。 其次,结合练习的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调控能力。体育课上的练习和组织方法,既要有利于教师的主动作用,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独立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发展身体素质。 再次,结合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一是要求学生熟悉、尊重课堂教学常规,在形成自觉遵守常规的前提下,做到自我管理。二是在自觉遵守常规的前提下选择时机,让学生作出自我计划和安排锻炼。三是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对锻炼效果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策略

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11-01-12T16:56:45.747Z 来源:《学园》2010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史莉莉 [导读] 从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来看,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史莉莉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提出了可供体育教师借鉴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关键词】中职体育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170-01 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已成为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对该问题和同行进行探讨。 一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的涵义 从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取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合理方法,真正体验到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通过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倡导科学探究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态度。 探究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之一,科学的范围并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探索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仅仅关注体育知识本身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必然是片面的。有必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中职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科学所经历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应用的诸多方式方法。体育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知识与体育科学过程和体育方法的互相作用,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到科学的真正内涵,换言之,就是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对体育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职体育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行为,通过掌握体育知识,感受体育科学过程与体育方法的训练,在二者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属于自身的科学探究素养,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提升。 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要处理好的关系 1.处理好探究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中职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将倡导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当作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否定。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科学探究方式仅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基于直接经验,而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特点是接受间接经验,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2.处理好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接受者。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中所提倡的中职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动沟通的关系,在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进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引导行为,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对体育过程和体育方法进行必要的掌握。简而言之,在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中职体育课的教学中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愉快的学习环境。 3.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从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来看,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中学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则是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但从科学探究本身的特点来看,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来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并在技能和性格层面上得到改善,也就是科学探究本身重视过程但并不轻视结果。 三中职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教学策略 1.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程序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的一般程序是,体育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课题提出问题;体育教师通过提出假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探究方案;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实际探究;体育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得出结论;教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中职体育教学要注意主动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效结合 在中职体育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坚持主动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应用。如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以球为中心的游戏,并让小组表演自己设计的游戏。通过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思维状态与传统教学有明显的不同,极大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主动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应用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 3.要营造有竞争性的教学情境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出竞争合作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需要过程,因而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出发点,通过营造竞争合作的教学环境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目的。 4.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成功的乐趣 对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来说,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是离不开体育问题情境的设置。如在教师进行正面原地双手抛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从培养探究素养的角度出发,设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把实心球投得最远?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必要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再将得到的答案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实践展示自己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成功。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是切实可行的,是非常有益处的。总之,中职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逐渐渗透。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

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