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

一、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和个性心理

群体心理: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

状态与倾向。

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二、采访对象的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消极对抗型、虚假合作型

三、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

1、社会群体心理影响

2、个性特征的影响

3、记者能力的影响

4、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之间利害关系的制约

四、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

A:“控制”要有针对性

(一)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

(二)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

(三)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

1、从提供信息调整拒绝采访的认知入手改变其态度。

2、从拒绝采访对象的情感矛盾入手改变其态度

3、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拒绝采访的态度

B:善于运用心理“控制”手段

五、采访对象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

1、需要的意识:新闻需要和新闻动机

2、信任感

信任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对新闻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本人的信任。

3、稳定的心境

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

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

4、清晰而完整的记忆、连贯的符合逻辑的思维,遣词达意的口头语言表达。六、创造采访对象的最佳心理状态:

1、千方百计地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

2、以恰到好处的物象或意象为“桥”

3、注意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

4、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

(如:慎重对待"第三人" 提倡记者"放单飞" 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

5、对采访心理场的随机调协(注意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忌讳,注意将采访对象

的兴趣往新闻事实上引,注意矫正采访对象“心理事实”的偏差,注意对采访对象情绪的调整)

七、干扰采访对象的因素

1、旁观人员的干扰——电视、广播记者会经常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群众围观甚至在旁边插嘴、抢镜头、起哄等情况

2、话筒、镜头运用不当,对采访对象形成干扰

3、记者个性张扬,言谈举止分寸失当

4、内容本身的干扰——事前对事实的了解是否正确全面?

5、交通、天气、环境噪音、采访对象情绪波动甚至记者本身的情绪状态等等。

八、霍桑效应:“宣泄效应”

霍桑效应表现在新闻采访上就是,采访对象由于受到关注,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行为。

如何规避霍桑效应?

1、记者在采访中要树立平视意识、求证意识和场所意识

2、使用特殊的采访方法

3、提高提问的艺术和平衡报道的艺术

十、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

1、记者访问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访问的局面。(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2、“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

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

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及构成

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

非智力因素(情绪、情感、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

新闻记者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

新闻敏感心理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

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

1、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

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对智力的理解: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

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注意的概念

一、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四、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感知和感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基本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包含觉察、分辨、确认三种相

互联系的作用过程。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理解性→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的种类

1、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这是根据是否有预期的目的和任务来分类。)

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是根据记忆信息在大脑中保持时间的长

短来分类。)

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

映。

想象的概念:是人脑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留下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非智力因素: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

和性格等。)了解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与新闻工作

1.情绪与学习效率

2.情绪、情感与智力活动

3.情感的品质与新闻工作

情绪情感的培养

1、了解自我

2、管理自我

3、自我激励

4、识别他人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

意志的概念

是人所特有的,它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对新闻工作者的作用

1. 增强自控力,使新闻活动更加广泛、深入

A、克服和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

B、激发和保持为实现目标的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和活动机制。

2.增强心理承受力,调节新闻工作者的情绪、情感

3.意志对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我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性格定义: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的定义: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

性格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

1、性格对智力活动起到有力的制约作用

2、性格上的弱点容易成为新闻工作者智力表现和发展的障碍

3、性格特点有可能补偿智力的某些弱点

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一)感知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 感知、思维与新闻敏感

2. 直觉、实践与新闻敏感

(二)人格与感知、思维的关系

智力因素(执行操作系统):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理解、记忆——对所接受的信息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动力调节系统):动机、信念、需要、兴趣、意志等——对智力活动起着驱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新闻敏感的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力求从本质上发现新闻价值

强烈的求新性——反映人们欲知应知而又未知的新闻。

超前的预见性——预见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高度的敏捷性——力求运用直觉对某一新闻事件产生顿悟。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记者的新闻敏感从哪里来?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

深入实际,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胸中要有全局,手中要有典型

学会比较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1、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

2、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

3、采访心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

4、采访活动中的互动属于角色互动

思维对采访活动的影响

1、思维对输入信息处理的策略

思维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思维方式范畴的一个概念

2、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的每次都用的相同方式(相同知识结构)的倾向。)

印象整饰的概念

印象整饰是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具体在新闻采访中,是指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

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心理距离,使记者顺利实现采访的目的。

印象整饰的内容:

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的外表。人的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知觉,因而个体往往留意修饰外表,尤其在异性面前更加如此。

2、隐藏自我。个体的真实自我也许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常常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副“面具”。

3、有意地抬高自己。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因人而异,投人所好。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形成良好印象,往往投其所好,采取自我附和、施惠等手段。

印象整饰的必要性

1、印象整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

2、印象整饰是调整传播者与受众关系,确保传播效果的一种必要手段。

3、印象整饰是适度调整记者的个性特点以符合节目定位、节目内容的关键。

新闻写作主体素质

1、主体的品质素养

2、主体的思维素质

3、主体的构思能力

4、主体的传达能力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运用感性形象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具体可感性、非逻辑性和整体性。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逻辑推理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理性的、逻辑的和分析的。

创造性思维指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具有创见的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逻辑思维。

新闻写作的几种意识:

1、分形意识

2、参照比较意识

3、用数据说话意识

4、滚动式报道意识

5、质疑意识

6、关注细节意识

7、关注边缘意识

直觉的概念:直觉是人在解决问题时,不经过逐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和猜想的思维方式。

直觉的特征

1、表现的突发性

2、结构的跳跃性

3、认知的整体性

4、结论的或然性

灵感的概念即长期思考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到解决的心理过程。

灵感的基本特点

1、引发的随机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2、出现的瞬间性

3、目标的专一性(专注性)

4、结果的新颖性(创造性)

5、内容的模糊性

新闻写作的要求:求新、求短、求活

一、求新

(一)、新的含义:一是报道及时,二是内容新

(二)、为何要求新

1、刺激物的新颖性容易引起注意

2、人们打破惯性的需求

3、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是为了寻求和反应事物存在的不确定性,并设法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三)、如何求新

1、在理论上有三个表征

第一要表现与其他同类事物的差异

第二要体现这一事物的状态特征

第三体现这种特征的意义

2、在实践操作中求新的五个环节

(1)、采编人员的时间观念要加强

(2)、简化审稿制度

(3)、采写、传播技术设备要更新

(4)、要善于找新闻根据

(5)、改进导语写作

二、求短三、求活

1“活”的体现形式—新闻的现场感(能见度)

实度:即新闻事件现场的实景、实人、实话。

细度:新闻中的细节、轶事,片段的分辨程度(少用属概念,多用种概念)。

活度:新闻要有“动”感

2、“活”的心理学基础——唤起受众的表象

表象的概念: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3、新闻写“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动作:让人感觉到空间的位移

色彩:可以微妙地表现事物的层次和变化,赋予新闻现场的立体感。

声音:包括现场音响和人物对话,使人与物生动活泼,扩大人们的感知范围。实践中的运用:

1、结构的形式不拘一格

2、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3、让细节说话

4、抓住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5、采用白描手法

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与作用

1、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2、对各项采编业务的集大成与总把关

3、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与再创作

编辑的心理过程

(一)编辑与认知方式

(二)编辑与记忆

(三)编辑与思维

编辑的人格特征

(一)编辑的气质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的编辑,选题策划能力比较强,能组到较好的稿子;和作者、读者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粘液质、抑郁质的编辑,是编辑校对的好手,但不爱说话,公关能力较弱。(二)编辑的向性

外倾性的编辑通常能与稿件作者保持沟通和联系,容易建立彼此信任和接纳的关系。在组稿、审稿、编辑稿件过程中富有活力和积极性,对稿件提出编审意见大胆直率,编辑工作主动、果断。

内倾性的编辑能够有选择地与为数不多的稿件作者保持联系,编稿编审过程中仔细认真,对稿件提出的编审意见具体、针对性强,但有时不易为作者接受。(三)新闻编辑的胆识

新闻编辑的胆识是指在组织稿件、编辑稿件和组版过程中,对稿件的取舍和内容鉴定的胆量和认识。

“胆”表现在:

(1)敢于坚持真理——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

(2)善于坚持真理——要有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A、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

B、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新闻编辑与记者、受众心理互动的特点:

1、中介性

2、隐没性:幕后工作

3 、相容性:避免偏见

4、距离感:保持客观

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

1、突出引导功能,强化社会效益

2、突出暗示功能,挖掘舆论能量

3、强化选择功能,不迎合受众的媚俗心理

编辑的心理误区:

1、先入为主

2、自以为是

3、联想失误

4、相似—模糊效应

5、熟能生错(熟视无睹)

形成编辑心理误区的几种原因

1、专业壁垒由于专业知识的差异,记者的稿件对编辑人员构成心理上的障

碍,使之在处理稿件时陷入对稿件中的某些学术错误、不严密、不科学的用语视而不见(知识盲性)的心理误区。

2、剧场幻象指由于盲从权威、传统或流行的学说理论而形成谬误。

3、单向刺激某种刺激在极其单调而毫无变化的情况下连续发生作用, 那么它将不再能够引起人的无意注意,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单向刺激”。

4、语言完形人们在认知事物时趋向于把相似、接近或连续的部分组成整体,从而使离散的要素在视觉中构成完整的图形——即完形趋向律。

从受众心理谈标题制作:

1、唤起注意

2、激发情感

3、满足需要

4、切合受众的兴趣

受众心理与版面编排

(一)注意与版面编排

1、注意的吸引力

2、注意范围的扩大

3、注意的维持

4、注意的转移

(二)印象与版面编排

(三)兴趣与版面编排

(四)体验与版面编排

如何激发受众的兴趣?

1、根据稿件特性,调动各种编辑符号,将稿件精华和其趣味内涵在版面上直观巧妙地显示出来。

2、在内容和版式上力求新颖独特。

版面设计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通读全部稿件,做到心中有数

(二)认真推敲标题

(三)看是否尚要搭配别的稿件或图片

(四)仔细计算篇幅,便于准确组版

(五)考虑轮廓

(六)画版样

受众的特点:受众不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

受众与传播者并无直接的联系

受众的受传行为通常是个人行为

受众的分类:

(一)、根据受传行为分类

潜在受众、现实受众、边缘受众

(二)根据受传的自觉程度分类

有意受众、无意受众

(三)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

主智受众、主情受众

受众需要的内涵: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受众需要的功能:

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受众需要能够制约传播。

受众需要的内容

a、获取信息的需要

b、获得判断是非标准的需要

c、了解、适应社会和学习,扮演社会角色的需要

d、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及与社会进行交流的需要

e、利用媒体调剂生活、进行娱乐休闲的需要。

受众的期望

1、概念:即受众对传播媒介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

2、受众的期望包含的几个要素:

期望目标:即期望从传媒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

期望水平:即期望能够从传媒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

期望值:即受众根据经验判断某一传媒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概率。

受众动机的内涵

1、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2、受众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动机能引起和发动人从事一定的活动,激起受众活动的积极性。

定向功能。动机使受众的活动保持一定的方向,并使活动具有稳固性、持久性和一贯性。

激励功能。动机维持和激励着活动朝一定的方向进行,使活动达到目标。

如何适应和引导受众的动机?

1、采集、加工和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接受活动;

2、在信息作品中适当渗透、融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优化受众表层动机,抑制其深层的不健康的阅听倾向和低级趣味,谨防为受众的深层动机所左右,失去传播主体的引导、控制功能;

3、将信息作品的编码、制作水准瞄准一般的或中等水平的受众;

4、适当地控制受众的动机强度;不要把他们的“胃口”吊得太高,但也不要严重不足。因为受众的动机过强或过弱,不处在最适宜的中等强度的界线上,受众信息接受的效果就会下降。

5、适当地利用受众的外加动机,使其逐步转化为传播者所希望的那种具有积极、主导和增力作用的内发动机。

影响受众对媒体心理选择的因素:

1、受传者选择的“动机”。

2、受众的文化程度对选择传播媒体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愿意接受文字传播,文化程度越低,对电视的选择率越高。

3、受众的经济收入也影响他对传播媒体的选择。

4、受众的年龄大小对选择传播媒体的影响。

5、受众的职业构成对选择传播媒体的影响。

影响受众心理选择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心理因素(情绪、兴趣、动机等)

其他个体因素(年龄、学历、职业等)

(二)外在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宗教因素

学校、家庭因素

地域因素

媒体自身因素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心理选择:第一,由于生理、心理需要,受众对未知的事物的报道感兴趣。

第二,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关注周围环境信息的变化。

第三,通过新闻进行比照与审视。

第四,新闻能带来娱乐。

受众的认知,是受众对外界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编码、解码、接受的过程,它是人类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

受众的认知结构

是受众在长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头脑里关于新闻信息的知识结构,是高度抽象的组合系统层面的概念。

认知结构具有两个显著的特性:

一是构成这一认知整体各元素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二是认知结构是主体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某种共通性和潜在性。

认知结构的功能:

第一、帮助受众认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是什么。

第二、帮助受众判断、理解、评价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

第三、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把这些信息组织、划分成有规则、有意义的信息单元或信息团体。

第四、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五、帮助人们预料行将发生的事情。

影响受众理解的因素

信息的新颖性

信息的易读性

情感因素

受众接受的心理层次:

(一)接受传播信息

(二)改变态度

1、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个体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心理结构。

2、态度的特性:社会性、针对性、间接性、稳定性

3、态度改变的分类:

a、依据受众态度的改变方向分为:一致性改变与非一致性改变

b、依据受众态度改变的巩固程度分为:即时性的态度改变与持久性

c、依据受众态度改变的速度来区分:突发性改变与渐进性改变

(三)影响行为

制约行为的重要因素:态度、能力、代价

投射效应:

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与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文本的涵义,这就是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往往会歪曲传播者的本义,使对信息作品的理解发生畸变与错位。从众效应:

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受众的心理倾向

(一)共性心理

(二)个性心理

(三)顺向心理

(四)受众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①评价逆反

②情感逆反

③行为逆反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对传播的怀疑、不信任

①传播内容失实②传播方式不当

(2)对传播的反感

①不喜欢甚至厌恶传播者

②传播态度偏激、简单化

③陈旧信息引起受众逆反心理

(3)好奇心

(4)独立意向

(5)、自由选择要求的受阻

(6)、受众的极端立场

受众逆反心理的防止和克服:

(1)新闻传播要力求真实全面

(2)防止过度传播

(3)给受众必要的选择空间

旅游学概论考试重点

1.旅游: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就业和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某 些地方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者:旅游者是为了审美、愉悦、休闲、完善与发展自我、商务等目的,离开常 住地到异国他乡去旅行和暂时停留,并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人。 3.旅游业:旅游业就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者为对象,为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4.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 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5.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往参观游览的特定内容和明确划 定的区域范围,能够满足旅游者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等旅游需要,并提供必要的各种附属设施和服务的、专门经营和管理的地点和场所。 6.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凭借某种交通工具和道路交通系统,实现从出发地 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以及在目的地内的空间转移过程。 7.罗马定义中将在某国逗留不足24小时的人成为短程游览者或一日游游客。 8.1927年中国最早旅游组织是中国旅行社,创始人陈光甫。 9.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是托马斯库克的《利物浦之行指南》。 10.托马斯库克首次组织团体旅游的时间是1841年7月。 11.旅游活动的媒介是旅游业。 12.旅游业的根本性质经济性。 13.我国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是旅行社、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 14.“观光”一词最早来源于我国的《周易》 15.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吸引力。 16.小包价和包价旅游的选择部分包括导游、风味餐、节目欣赏、参观游览。 17.按照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把旅游者划分娱乐消遣性旅游者、差旅型旅游 者、个人及家庭事务型旅游者、专项旅游者。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着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着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 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1)“言志说”。《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2)“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1)情感表现说。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2)本能表现说。弗洛伊德:“艺术即做梦”,是作家愿望的实现。合理性与不足:本能表现说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丰富的心理蕴涵,对文学的性质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但片面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性,忽视了文学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旅游学概论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旅游,是指()以后,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大众旅游。 A.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上世纪50年代 2.()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A. 休闲旅行 B.享乐旅行 C.自助旅行 D.野外旅行 3.()一书将旅游定义为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A.《普通旅游学纲要》 B.《国家科学词典》 C.《现代观光论》 D.《旅游是现代人的特殊生活方式》 4. 关于古代旅游,中国的传统看法是()。 A.是一种外交活动; B.宗教朝圣 C.经商 D.旅游是王公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风雅韵事; 5.下列对旅游本质属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B.旅游是精神上的高层次消费活动 C. 旅游是一种自然现象 D.旅游是一种以审美为特征的休闲活动 6.下列对旅游六要素表述正确的为()。 A.吃、穿、行、游、购、娱 B.吃、穿、住、用、行、游 C.住、穿、用、行、游、购 D.吃、住、行、游、购、娱 7.下列对旅游资源表述正确的是()。 A.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B. 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资源统称为旅游资源。 C.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D. 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亲临其境的自然因素,并且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都统称为旅游资源。 8.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四大客源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 A.2025年 B.2020年 C.2018年 D.2022年 9.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A. 2012年 B.2015年 C. 2020年 D.2025年 10.按()划分,现代旅游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旅游学概论考试题A卷

一、填空题(10×1)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游活动始于经济目的的______旅行,而非______旅行。(商务)(消遣) 2.根据我国目前对来访国际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我国国际旅游者的国际客源,有三部分人构成即外国人、海外华侨和______。(港澳台同胞) 3.就旅游者方面而言,影响旅游需求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足够的______足够的和______。(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 4.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______、______、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5.旅行市场是指旅游产品的______和潜在购买者。(经常购买者) 6.旅行社组织旅游的方式一般有______和______。(包价旅游和散客旅游) 二、选择题(10×1) 1.一个人的收入扣除全部纳税以及社会消费和日常生活之必须消费之后所余下的收入是____。(B) A.可支配收入 B.可随意支配收入 C.旅游消费 D.收入水平 2.从来华旅游人次的绝对数上看,我国旅游业的第一大客源国的是____。(D)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3. ______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也是一个国际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 (B)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业 D.旅行社 4.1845年夏季,托马斯·库克组织首次______,体现了当今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开创了旅行社业务的基本模式。(A) A.团体消遣旅游 B.团体旅游 C.国际包价旅游 D.环球旅游 5.按组织的____划分,国际性旅游组织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C) A.成员 B. 地位 C. 范围 D.工作内容 6.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______。(A)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D.除以总逗留天数 7.测定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被称为______。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观光”一词最早来自中国古代名着_______上的“观国之光”。 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这标志着_______及_______的开端。 3.旅游承载力决定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_______. 4.根据旅游学对旅游活动类型的分类,按_______划分,可将旅游活动分为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和游船旅游等多种类型。 5.在旅游统计中,某一旅游景区的平均单位面积接待旅游者的人数,被称为“_______”。 6.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二大客观因素是:足够的_______和足够的_______. 7.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_______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8.一个旅游点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_______期、_______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 9.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宿、游、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要素。 10.旅游_______是一种使用价值,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 11.考核一个饭店的等级时要从其“硬件”和“软件”、_______的数量和提供服务的质量等方面同时评定。 12.旅游服务产品的外部质量是指能够符合并满足_______. 13.从50年代至今,_______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14.企业将目标市场重点化的目的是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更有效地开展_______. 15.旅游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社会和_______等方面的影响。 16.旅游业属于第_______产业。 17.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相应_______,对于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接待量超负荷是非常重要的。 年4月15日,中国_______旅行社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旅游统计中,旅游接待地计算来访活动人天数的方法是:来访旅游人次() A.乘以人均逗留天数 B.乘以总逗留天数 C.除以人均逗留天数 D.除以总逗留天数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A.旅游饭店 B.旅游景点 C.旅行社 D.旅游交通 3.根据美国学者斯坦利.C.帕洛格提出的影响旅游动机的心理类型模式指出,心理类型越是靠近()型者,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A.自我中心者 B.近自我中心者 C.多中心者 D.近多中心者 4.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发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不对外招徕,只接待境外游客的旅行社被称为() A.一类旅行社 B.二类旅行社 C.三类旅行社 D.四类旅行社 5.独立饭店与连锁饭店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A.饭店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B.饭店的规模不同 C.饭店的等级不同 D.旅游者逗留期的长短不同 6.我国的旅游出口市场中,旅游者的流动与旅游收入的流动是()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英文) Part I Multiple Choice 1.. Zi Lu, Ran You and Gongxi Chi’ aspirations represent______, while Zeng Dian’s reflects______. A.personal ambition; selfishness B. lofty ideals; meaningless pursuit C. personal struggle; generous contribution D.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harmony 4.How isthe “energy”of “one-stroke character” achieved? A. By pressing the brush harder B. By writing the character with only one stroke. C. By writing the strokes at one go. D.By connecting the strokes in the interior. 5. How was Chinese calligraphy displayed by Lin Huaimin? A. By dance B. By script C. By music D. By brush 6.The winding path in the gardens reflect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being ______. A. unrefined未提炼的 B. irresistible不可抵抗的 C. uninhibited 无拘束的 D. reserved 7.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eking Opera through the saying “watching a play is watching famous actors?” A. The viewers go to the theatre to see the actors instead of the play. B. The famous actors are good-looking and perform well. C.The actors are good at all the four basic aspects of Peking Opera. 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actor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play itself. 8. According to Sunzi, the strategy of the level in a war is to______. A.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B. frustrate the diplomacy of the enemy C. attack the army of the enemy D attack the city of the enemy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irrelevant to the pictographic symbo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 Aspiration B.Imagination C. Creativity D. Allusion Part II True or False Answers _T__According to Laozi’s philosophy of naturalness, man should notattempt to manipulate nature. _F__The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is to protect the lives and peace from wars. _F Guanyin or the Goddess of mercy, known also as the Bodhisatva, is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_T__The names of some Chinese dishes cannot be understood literally. _T__According to ancient Chinese people, music could not only cultivate people’s mind, but also help govern the county. Part III Fill in the Blanks 1._CPG_,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s the highest state administrative body, which carries out the laws enacted and decisions adopted by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2.In China, the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ic education, ___higher_____and adult education.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艺术生产的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性质。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有两方面含义的阐述: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2、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5、诗可以观: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6、创作冲动: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 7、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9、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10、文学批评:也叫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换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1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12、潜在的文学作品:未经阅读者的文学作品作为“物”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未被阅读之前,它的价值还处在睡眠状态,只有经过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13、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4、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5、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分章节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对外出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P10)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 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是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五、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六、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P20)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2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的影响(P22) 1生活环境的变化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业的开端(P25)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禁酒大会。这次举动被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的开端。这次活动是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2.1845年,托马斯·库克首次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3.1855年,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推出了一种代金券,被看作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目的地包括中国的上海 6.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旅游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1 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当时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二、人类对外出旅行需要的产生 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P10) 三、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古罗马帝国: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四、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 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是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五、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中国旅行活动的形式:(1)商业旅行(2)帝王巡游:周穆王(3)政治旅行:孔子(4)外交旅行:春秋战国时期、张骞、郑和(5)士人漫游:陶渊明、李白(6)科学考察旅行:司马迁、李时珍、徐霞客、郦道元(7)宗教旅行(8)佳节庆游 六、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P20)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 2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2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近代旅游发展的背景 产业革命(也称工业革命)的影响(P22) 1生活环境的变化2工作性质的变化3阶级关系的变化4运输条件的变化 二、旅游业的开端(P25) 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参加在拉夫堡市举行的禁酒大会。这次举动被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的开端。这次活动是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2.1845年,托马斯·库克首次尝试商业性的组团业务。并于当年夏季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托马斯·库克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3.1855年,前往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这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推出了一种代金券,被看作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 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目的地包括中国的上海 6.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三、中国的近代旅游业 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在银行内部设立旅行部。1927年6月旅行部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1·3 现代旅游 一、现代旅游(二战的结束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起点)迅速发展的原因(P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