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课文分析 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课文分析 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课文分析 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课文分析 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课文分析+知识点)

必修二第四单元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本单元学习演讲辞。在中学阶段学习演讲的技巧,体会演讲的魅力,提高演讲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三篇演讲辞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之初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他围绕着黑人在美国社会处处受歧视、受压迫的苦难处境,提出自己内心的梦想,表达出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悼词,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境界。

演讲一般来说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往往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因此,学习时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其次,演讲要以说服听众为目的,往往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因此,在学习时还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其说理的深刻透彻及其丝丝入扣的论证力量。另外,演讲还讲究内容的鼓动性和表达的综合性,演讲者总是以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听众的情绪,并运用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达方式激起听众的共鸣,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体会演讲词的情感力量,学习其中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看看它们是如何将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本单元的学习还要注重说写结合,我们要加强朗读和口语训练,在实际的朗读和演说中,体会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复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复习点击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分析关键语句,体味文章语句的内涵及风格。

3、理清文章结构,抓住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

4、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这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是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讲辞,蔡元培在演讲中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并开宗明义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2.明了背景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的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3.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段):简单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第二部分(2—4段):三点具体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近期要做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4.感悟主旨

作者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发表了这一演说,向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为北大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奠定了基础。(四)精彩语段赏析

1、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通过与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的对比,指出大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高深学问”。本句点明了蔡元培坚持的大学教育宗旨。

2、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本句体现了蔡元培不畏惧流言蜚语,身正不怕影歪,清者自清的高贵品质。

3、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营营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针对当时北大校园中存在的弊端:“德之不修”,流于污世,不以身作则;学生苦读书本,不知娱乐,提出有益的建议。本句体现了蔡元培的教育观念——注重修德,修身,使索然寡味的学习趣味化,激起人们的求知欲望。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2、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对学生青年学子提出的三点要求,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何?当时北大的状况怎样?(找出相关语句)

例如:“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人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从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和北大状况,北大校长蔡元培首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三点要求。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建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毛泽东尊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字音字义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店肆(sì)]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裨(bì)]有益。 [商榷(què)]商讨。

3、形似字

(1)①肄(yì):学习,如“肄业”。②肆(sì):不顾一切,如“放肆”。(2)①砥(dǐ):细的磨刀石,如“砥石”。②抵(dǐ):抵消,如“相抵”。

③低(dī):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如“低空”。④柢(dǐ):树根,如“根

深柢固”。

(3)①裨(bì):益处,如“裨益”。②俾(bǐ):使,如“俾众周知”。

③婢(bì):婢女,如“奴婢”。④髀(bì):大腿,如“抚髀长叹”。

4、古今异义

(1)今人肄业专门学校(肄业:这里是就学的意思;今指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句意:现在人们在专门学校里学习。)

(2)教员之教授(教授:教授知识;今指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

5、近义词辨析

(1)①造诣: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如造诣很高。

②水平:A.、跟水面平行的,如水平方向。B、在生产、生活、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技术、业务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如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③水准:A、地球各部分的水平面。B、水平。

三者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文化方面达到的程度。“造诣”,专指某门学科或某门艺术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可以用“深”、“高”等词语搭配。“水平”,词义范围较大,使用频率较高,一般不与“深”搭配。“水准”与“水平”有时可以通用,但使用频率较低,尤其在口语运用中。

(2)①商榷:商讨。如,这个问题尚待商榷。②商量:交换意见。如,遇事要多和群众商量。

③商讨:为了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商量讨论。如,会议商讨了两国经济合作问题。

三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商榷”,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如,一般不说“共同商榷国家大事”。“商量”,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商讨”使用频率次于“商量”,可以带宾语。

(3)①会晤:会面;会见。如,两国领导人会晤。②会见:跟别人相见。如,会见亲友。

③会面:见面,彼此对面相见。如,跟这个老同学多年没会面了。

三者都有见面的意思。“会晤”,词义范围较小,就较庄重的场合,具有较高地位和一定身份的人而言。“会见”,词义范围大,既适合一般场合,也适合庄重场合。“会面”,一般不带宾语。

三、复习《我有一个梦想》

(一)、复习目标

1.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尤其是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作者的和平斗争主张,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为自由、平等、民主而奋斗的伟大献身精神。(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平等权利发表了这篇著名演讲。这篇演说蕴涵了作者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2.明了背景

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南部一名黑人妇女因拒绝让座而被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他曾在南方21个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他发表了这次举世闻名的演讲。

3.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6段):简述此次集会的起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7、8段):提醒自己的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和策略。

第三部分(9—16段):呼吁大家坚持斗争,不要绝望,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第四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

4.感悟主旨

这篇演讲辞通过陈述黑人权利的历史和现状,号召黑人同胞用包容、忍耐和博爱来对抗仇恨,坚持战斗,不要绝望,斗争一定要彻底,那么种族平等、人格尊严和兄弟般的情谊就能早日到来,自由与平等就能在美国的各个角落得到实现,这样,黑人同胞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和权利。

(三)精彩语段赏析

1、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这句话运用比喻,把黑人也享有自由平等、摆脱贫困、享受教育的那一天比作爽朗的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与此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酷暑”一是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二是指黑人胸中的怒火。

2、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这几段话,面对黑人的现状,针对“热心人”的质问,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人身受到攻击,我们不满意;生活范围受限,我们不满意;政治上不平等,我们不满意。但我们决不贪得无厌,只要“正义与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就是我们斗争胜利之日。用一串排比句强化了演讲的独特效果,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形象性。

这段正义逼人、豪气冲天的誓言,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也不失理智。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试加以概括。

即消除种族歧视,争取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民主、平等、自由。

2、概括作者为什么要实现梦想的原因和目的。(60字内)

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3、作者说“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美国的梦想就是民主、平等、自由。

4、《我有一个梦想》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之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0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1929年,马丁·路德·金,美国牧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马丁·路德·金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奖获得者(196 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的生日也被确定为全国假日。他不但成为本国良知的代表,也成为世界良知的代表。他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的思想和典范不但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

2、字音字义

(1)字音

磐(pán)石匿(nì)迹缔(dì)造赎(shú)罪瞭(liào)望骇(h ài)人听闻

义愤填膺(yīng)心急如焚(fén)镣(liào)铐束缚(fù)无济(jì)于事蜕(tuì)变

(2)词语积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

安之若素:安定镇静,跟平常一样。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摇摇欲坠:摇摇晃晃,就要落下来。比喻地位或基础极不稳固,马上就要垮台的样子。

3、形似字

(1)①赎(shú):立功赎罪②椟(dú):买椟还珠③牍(dú):连篇累牍

④犊(dú):舐犊情深⑤黩(dú):穷兵黩武⑥渎(dú):亵渎

(2)①瞭(liào):瞭望②缭(liáo):缭乱③撩(liáo):撩拨

④燎(liáo):燎原⑤嘹(liáo):嘹亮⑥镣(liào):镣铐

⑦潦(liáo):潦草

(3)①诞(dàn):诞生②蜒(yán):蜿蜒③涎(xián):垂涎

(4)①鹰(yīng):鹰犬②膺(yīng):荣膺③赝(yàn):赝品

(5)①缔(dì):缔造②谛(dì):真谛③蒂(dì):烟蒂

(6)①骇(hài):骇人听闻②赅(gāi):言简意赅③垓(gāi):垓下

4、近义词辨析

(1)独立:①指单独站立。如:青松独立于山巅。②不依靠他人。如:独立思考。③军队、政权自主

独力:指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如:独力经营。

(2)庄严;侧重于威严不可侵犯。既可用于人的态度、表情、动作,也可用于环境、气氛等。

庄重:侧重于端庄持重。只能用于人。

(3)束缚:侧重使受到严重的不应有的限制。“束缚”成都比“约束”重,是贬义词。反义词是“解放”

约束:侧重使受到应有的或不应有的限制。也可用于贬义,如约束太多。反义词是“放任”。

(4)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5)休戚相关:休,欢乐。戚,忧愁。指彼此间祸福关联,多指人或阶层、团体之间。

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

四、复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复习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了解悼词的文体特点及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2.明了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他们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因此,恩格斯写了这篇悼词表达了全世界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3.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第二部分(2-7段):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4.感悟主旨

这篇悼词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并表示,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三)精彩语段赏析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本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悲痛。“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但更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下午两点三刻”,将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

本段以记叙的方式,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虽是悼词的通用开头,但文字简练、准确,蕴含着无限的哀悼和敬仰。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本段文字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这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3.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豆油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四)重点难点探究

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5.“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