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现状及生态治理技术

浅谈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现状及生态治理技术

浅谈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现状及生态治理技术
浅谈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现状及生态治理技术

浅谈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现状及生态治理技术

发表时间:2019-08-13T11:56:09.7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周宾龙[导读] 摘要:在我国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行业随着市场的需求日益发展壮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在。

佛山市碧沃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在我国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行业随着市场的需求日益发展壮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在。高密度的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排泄物和残饵,导致养殖水体恶化,影响养殖鱼类健康,污染物浓度高的养殖尾水体排入外河,导致养殖区河道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在研究适用于珠三角地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过程中,结合了物理和生态结合处理的技术手段,先将养殖尾水先进行过滤和沉淀处理,再进行微生物氧化分解,最后进行综合生态净化,处理达标后进行循环利用,有效控制水产养殖尾水对外河道水质的影响。在现行的环保理念与势态下,需要改变目前的水产养殖尾水直排的状况,从经济和实用性方面出发研究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技术推广使用。

关键词:水产养殖尾水;水处理;有机物;氮;磷

1 珠三角水产养殖现状

水系发达的珠三角区域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各种名特优经济鱼类,品种种类多达数百种。在珠三角地区的水产养殖按照不同的养殖方式,可分为池塘养殖、滩涂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网箱养殖等,其中养殖数量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属池塘养殖。

珠三角地区的养殖品种最初以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为主导,并搭配以鲤鲫鳊鲮等大宗淡水鱼类品种形成主流养殖模式,进行多品种混养、套养、轮养。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近年来珠三角的养殖更多的转至养殖高档且具特色的水产品种,例如鳜鱼、鲈鱼、叉尾鮠、鳗鱼、黄颡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以及龟鳖类等,大多养殖以肉食性和杂食性品种为主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养殖尾水污染问题。

2 水产养殖污水来源

珠三角地区的水产养殖在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但该地区一直被水产养殖尾水污染问题所困扰,含高浓度污染物的养殖尾水肆意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使得养殖池塘外河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经常出现水华爆发或者水质发黑发臭等问题。

高密度的养殖过程中,原有养殖水体中的营养和饵料非常有限,无法满足高密度养殖生产需要的物质能量,需要大量的投喂人工饵料和渔用肥料来保证养殖鱼类的生长需要,然而在人工大量投喂外源营养物的情况下,将会出现只有部分营养物质被用于养殖对象的生长,未被吸收部分形成粪便排入养殖水体中,吃剩的残饵也直接沉底转为底泥。

杨逸平等报道人工投喂饲料过程中,饲料中的氮只有 20%—25%被养殖动物吸收和利用,磷也只有 25%—40%被养殖动物吸收和利用,不同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其余的氮和磷将会以类粪便或者代谢物的形式进入养殖水体中。未被利用的这部分氮、磷和其他有机污染物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将导致养殖水体水质指标快速升高,严重危害水产动物健康生长。

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治病害,会经常使用一些化学药物。如经常使用杀菌剂、杀虫剂、杀藻剂、除草剂等化学药物,更有甚者将人用药物用于养殖对象的疾病防治。再加上高密度的养殖过程也经常出现水质恶化和疾病泛滥等问题,渔药的滥用也很难避免。残留的药物进入养殖水体,也将变为污染来源。

引起水质国内外学者针对养殖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开发出实用的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在水产养殖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在现行的环保事态和压力下,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及研究备受关注。珠三角地区的水产养殖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或者养殖模式升级,加大环保投入,在保护水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养殖作业,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两条腿一起走,这样的模式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3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

水产养殖污水成分相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而言较为简单,水产养殖尾水的两个明显特点是污染物含量低和水量大等。一般情况下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氮、磷、悬浮物和病原体等是养殖尾水处理的重点。

现行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沉淀及过滤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包括生物膜处理技术、活性污泥处理技术等)、水生动植物净化技术等。从经济性和实用性的角度考虑,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可以选择前端使用物理的过滤加沉淀技术,再进过微生物处理技术和水生动植物净化技术,将养殖尾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滤除或分解,降低水质指标,进行循环使用。以上处理方法和技术都可通过对现有池塘进行改造或者利用养殖片区的少部分池塘进行改造即可,不需要建设钢筋混凝土处理池和增设一体化处理设施等大型建设,后期的运营维护也较为简单,养殖户可自行完成,费用低。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建设面积占总养殖池塘面积的 6-10%,且需要建设以下基本相关处理单元。

3.1 过滤系统

常用的过滤系统主要由滚筒过滤装置和过滤坝(池)两部分组成。养殖尾水先提升或自流进入滚筒过滤装置对较大颗粒(粒径大于0.5mm)的污染物质进行初步过滤清除,然后再流经过滤坝(池),过滤坝(池)过水横截面一般呈 U 型,过滤坝(池)墙体通水部分结构用多孔砖砌成。过滤坝中间填充各种填料,如毛刷、聚酯填料和陶粒等填料。

水流通过多孔砖流进 U 型填料区,将颗粒污染物进一步截流和分解。如 Ridha等(2001)应用塑料制成的生物过滤填料对罗非鱼循环养殖系统废水过滤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净化效果。

3.2 沉淀系统

沉淀处理系统一般占总处理系统面积的 30-40%。水产养殖尾水经过过滤处理后进入沉淀系统中,沉淀系统主要通过建设沉淀池,并设置斜板和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让水体中的悬浮物加速沉淀净化,通过接触作用和浅池沉淀机理达到颗粒悬浮物与水分离的目的。

3.3 生物氧化处理系统

养殖尾水在经沉淀系统处理后进入生物氧化处理阶段,生物氧化处理系统建设面积占总处理系统面积的 20%-30%,并需要进行铺膜,防止曝气扰动导致池体出现渗漏。主要由生物填料流化床处理系统、微孔曝气系统组成。生物填料的比表面积大,可附着生长高浓度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可高效降解水体中有机物、氮和磷等污染物质。张海耿利用生物处理池技术对半滑舌鳎工厂养殖化循环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处理池能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保持良好的养殖的水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