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

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

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
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

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材厚朴是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枝皮或根皮, 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近年来, 随着老药新用的提出,厚朴所具有的抗病毒、抗肿瘤、抗菌、防龋、抗溃疡、镇痛抗炎等作用以及其它新的药理药效不断被发现.文中对国内外厚朴的药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厚朴;药理;研究进展

厚朴, 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 icina lisR end. etW i ls . )或凹叶厚朴(Magnolia biloba R ehd. EdW i ls . Cheng )的干燥干皮、枝皮或根皮, 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神农本草经》将厚朴列为上品。开胸顺气丸、藿香正气丸、木香顺气丸、鳖甲煎胶囊、保济丸、香砂养胃丸等传统中药及新药中均以厚朴为主药。厚朴性温, 味苦辛,入脾、胃、肺、肠经, 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主治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厚朴是一种古老的药材, 其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主要有效成分为厚朴酚、和厚朴酚.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发现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抑制吗啡戒断反应等药理作用,本文旨在就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代谢动力学及其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一、药理作用

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离体试验表明,厚朴煎剂对兔肠肌有兴

奋作用; 对小鼠肠管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兴奋作用,但加大剂量而抑制作用更显著,厚朴酚对组织胺所致十二指肠痉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促进消化液分泌: 厚朴所含挥发油,通过刺激嗅觉、味觉感受器,或刺激局部黏膜,能反射性地增加消化腺分泌

3、抗溃疡作用:厚朴酚对Shay’s 幽门结扎水浸应激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并对组胺所致十二指肠痉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中枢神经成分具有防止应激性胃功能障碍的作用。

4、保肝: 厚朴对小鼠病毒性肝炎急性肝损伤免疫性肝纤维化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可减轻细胞变性坏死厚朴酚为主要有效成分。

5、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厚朴中的厚朴酚、和厚朴酚及单萜木兰醇是TPA 诱导Ep-stein- Bar r 病毒早期抗原( EBV- EA )活化作用的拮抗剂。厚朴的早醇提取物及厚朴酚对体内二期致癌试验引起的小鼠皮肤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抗菌作用:厚朴煎剂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处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对人工感染炭疽杆菌的豚鼠,每只腹腔注射0. 5ml,1次/日,连续给药4 天,能明显延长死亡时间。湖北厚朴、根朴及贡厚朴等的甲醇提取物,以及厚朴酚和厚朴酚对7 种血清型的全部链球菌,均有杀灭作用,且强度大于小檗碱,厚朴的乙醚和甲醇提取物对致龋菌变形链球菌有强抗菌作用,

其抗菌活性成分确定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厚朴的初提成分厚朴碱与厚朴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和枯草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厚朴对肺炎双球菌和痢疾杆菌也有抗菌活性。

7、抗炎镇痛:厚朴乙醇提取物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二甲苯所致耳壳肿胀、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及热痛刺激甩尾反应呈现抑制作用,表明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8、防龋作用川朴、筒朴、根朴的提取物对致龋病原菌——变形链球菌进行抑菌试验, 发现均有高效快速杀菌作用,且根朴的活性最强。

9、抑制血小板聚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能明显抑制胶原花生四烯酸所诱导的家兔富血小板血浆的聚集,并抑制A TP 释放其抑制作用与抑制血栓烷素A2( TXA2 ) 的合成及细胞内的Ca2 +流动有关。

10、降压松弛血管平滑肌:低于肌松剂量的厚朴碱注射给药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这一作用不能被抗组胺药异丙嗪所对抗厚朴提取物中活性成分厚朴酚及和厚朴酚,能对抗K +Ca2 +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大鼠主动脉条的收缩,可能与钙通道阻滞作用有关。

11、肌肉松弛作用:从厚朴中得到的一种水溶性生物碱( 暂名厚朴碱) ,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静注使兔垂头剂量13. 8mg /kg 厚朴碱碘甲烷后,活性明显提高。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具有中枢性肌肉

松弛作用。我国曾试用厚朴散剂以制止针麻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中的鼓肠现象,对应用厚朴散剂和专用制剂,收集整理病例的肠曲现象作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而对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均无影响。

二、厚朴的综合利用

1、制剂与应用

在全国制药业中, 采用厚朴配方的中西成药多达200 余种,所以厚朴在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作用。常用的制剂有:霍香正气水、麻仁丸、香砂养胃丸等。

2其他用途

2.1厚朴牙膏、厚朴含漱液的开发利用近年来,将厚朴用酸碱法提取结晶状物, 再酸以基质,制成厚朴牙膏,能较好地防治龋齿、牙周炎、除口臭、止痛脱敏,是较理想的健齿洁牙卫生日用品。有人将厚朴酚或和厚朴酚配以其他药物制成厚朴含漱液,用于漱口,早晚各1 次, 经临床对照观察, 结果表明,该含漱液能有效地降低龋齿病的发生, 并有止痛、止血、消炎的作用, 对于牙周炎和牙髓炎均有较好疗效。

2.2厚朴的干燥花蕾亦供药用其性微温, 味苦。具宽中理气,开郁化湿之功效。用于胸脘痞闷胀满, 纳谷不香等症。用量3~9 g。于春末、夏初当花蕾未开或稍开时采摘,放蒸笼中稍蒸后取出晒干或低温干燥,亦有不蒸而直接将花蕾焙干或烘干的。用前,除去杂质及枝梗, 筛去灰屑即可。药材以花完整、色棕红、香气浓郁者为佳。

2. 3厚朴的果实或种子可作中药其性温, 味甘。具理气,温中,

消食的功效。用于胃部膨胀等症。9~10 月采摘果实,晒干, 即可。厚朴的种子含油45. 8% ,油的碘值93. 3,皂化值193. 3,可制皂。种子中的脂肪酸的组成是:肉豆寇酸微量,棕榈酸18. 6%, 硬脂酸1. 7% ,十六碳烯酸微量,油酸36. 6% ,亚油酸43. 1% ,亚麻酸微量。

2. 4木材综合利用厚朴的干材通直, 质地轻韧,纹理致密,适于作图版、雕刻、漆器、乐器、机械、船具、家具等,制炭可供五金肋工磨光用。其树形美丽,花芳香,是风景区绿化的较好树种。

2. 5厚朴干皮含芳香油浸提得油率为4%~5% ,故可用于调制香皂用,还可作为化妆品香精。厚朴产品的内在质量目前主要依据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含量来控制。近些年来, 我国已对不同生长年限、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及不同炮制品等方面就两者的含量作过一些研究。对不同树龄厚朴的研究发现, 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在20~30 d 树龄期最高, 30 年以上则呈下降趋势。

三、小结

目前医药界对厚朴研究越来越多,因其良好的药理学作用,被广泛应用在多个方面,如药物制剂、化妆用品等,但大多主要还是集中在厚朴酚与和厚朴酚上,对厚朴中其他化学成分的研究不够深入。主要在以下方面似显不足: 1、厚朴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活性物质。但多是对已知成分研究深人,而其他药理活性的基础化学物质筛选工作开展较少。2 、对中药复方产生的协同效应研究少,对产生协同效应原因的化学与药理相结合的研究更是鲜见,这也是目前中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应加大对

厚朴其他成分的化学及药理活性研究,以使厚朴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熙东《厚朴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第26期(第13卷总第287期)

【2】王立青、江荣高、陈蕙芳《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草药Ch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er bal Dr ugs第36 卷第10 期2005年10 月

【3】陈笈、王伯初《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9月第28卷第9期2006年5月

【4】刘可云、董志、朱毅《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药理学研究现状》中成药Ch i nese Trad iti ona l Paten tM ed ici ne 第28卷第5期

【5】林琳、丁一《和厚朴酚最新药理学研究进展与评述》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 ; 27( 1)

【6】王承南、夏传格《厚朴药理作用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经济林研究2003, 21 ( 3) : 80- 81

【7】李娜、史彩红、车晶玉《厚朴的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医药指南2011 年 3 月第9 卷第9 期

【8】何金欧、李少伟、孙毅《中药厚朴的应用研究进展》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第 3 期

【9】龚建明、林勇《厚朴的现代研究与进展》《东南国防医药》2008 年4 月第10卷第2 期

【10】殷帅文、何旭梅、郎锋祥、肖宜安《厚朴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贵州农业科学2007, 35( 6) : 133~ 135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李文垲

摘要: 中药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其干燥根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对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实验研究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 黄芩;黄酮;药理作用文章编号:1004-2342(2009)05-0005-03中图分类号:S853.75 文献标识码:A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文垲,张莉梅,高继业,李继祥 (武隆县畜牧局,重庆408500)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其干燥根,性寒、味苦,归肺、脾、肝、胆、大肠、小肠经,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热、肠炎痢疾、黄疸及化脓性感染等症。经研究证实,黄芩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元(baicalein )、黄芩苷(baicalin )、千层纸素(oroxylin-A )、千层纸素A-7- O-葡萄糖醛酸苷(oroxylin-A-7-O-glucuronide )、白杨黄素(chrysin )、汉黄芩素(wogonin )、汉黄(wogono - side )、黄芩新素Ⅰ、Ⅱ(skullcapflavone )、二氢黄芩苷(dihydroba-icalin )等[1],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 炎及抗变态和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随着黄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其水煎液总提取物或单一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 抗菌药物的耐受问题也日趋严重,其耐药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给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于耐药性是细菌在不良生存环境下产生的本能生理反应,是适应环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特性,因而不管研制什么样的新一代药物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此,有关研 究人员开始研究耐药性抑制剂,提出中药制剂在抗感染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价值和前景。 1.1抗菌活性 黄芩浸出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和毛癣菌等病原性细菌与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2]。吕小讯等[3]报道,黄芩的醇溶物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12.5mg/mL );水溶物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氧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新型隐球菌和白色念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MIC 分别为1.56mg/mL 、3.125mg/mL 、6.25mg/mL 、12.5 mg/mL 和25mg/mL ;黄芩稀醋酸提取液有抗申克孢 子丝菌、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深部真菌作用。商亚珍等[4]采用试管法和平板实验法发现,黄芩根水煎液和醇浸液均可抑制金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黄芩茎叶黄酮则对金黄色葡萄球、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13种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黄芩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衍生物,其机制包括破坏菌体细胞生物膜、抑制细菌DNA 、 RNA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降解细菌内毒素等三方 面。孔晋亮等[7]研究发现,黄芩水煎液在体外可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并可增强氧氟沙星对生物膜内细菌的抗菌活性,但作用的机制不甚清楚。熊 [8]罗国良,李文平.鹦鹉热衣原体的实验室诊断[J].养禽与禽 病防治,2006(1):22. [9]王令,黄捷.猪衣原体病的诊治[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3,28(6):31. [10]郝永新.肉鸡鹦鹉热衣原体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D].中 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 [11]刘振江,相静波.动物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探讨[J].上海 畜牧兽医通讯,2005,(6):32~33. [12]刘九生.猪衣原体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1999(5):34~28. [13]邱昌庆,周继章.衣原体研究欧洲协会第六次会议[J].前 沿,2008(5):11~13. [14]靳红,佘锐萍,马卫明,等.衣原体及其相关疾病[J].中国 兽医杂志,2004,40(8):51~52. (收稿日期:2009-07-28) !!!!!!!!!!!!!!!!!!!!!!!!!!!!!!!!!!!!!!!!!!!!!!!!!!!!!!!!!!!!!!!!!!!!!!!!!!!!!!!!!!!!!!!!!!!!!!!!!! 5··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黄芩为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药,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萜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小肠、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药历史悠远,现临床常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等证。为中医临床和中成药中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如根据贾蔷等的统计,在《中药部颁标准》中有477个成药含有黄芩,包含主治疾病153种。因此,对黄芩的研究一直广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黄芩的栽培鉴定、加工炮制、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文献,对近年来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药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1、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是药材发挥多种作用的基础,开展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是探索黄芩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前提。 1.1黄酮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是黄芩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目前从黄芩属药材中 已发现了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酮及黄酮醇类(见图1、表1)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见图2、表1)多在C5和C7有羟基取代,常见的有二氢黄芩苷、7,2′,6′-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5,7,2′,6′-四羟基二氢黄酮醇等;还含有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2′,6′,5,7-四羟基黄烷酮等黄烷酮类成分(见图3、表1)以及查尔酮类成分(见图4、表1)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等。炮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材炮制前后其所含成分可能发生改变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黄芩的炮制品主要有酒黄芩、炒黄芩、黄芩炭等,研究发现,黄芩的不同炮制品中,其黄酮苷类成分含有量有所降低而黄酮类苷元成分含有量增高,物质基础的改变对黄芩及其炮制品的各类药理作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作者:舒华, 向丽华 作者单位:舒华(湖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7), 向丽华(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刊名: 甘肃中医 英文刊名:GAN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4,17(12) 被引用次数:16次 参考文献(18条) 1.李毅加味温胆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5例 1993(10) 2.张瑞重用黄连防治阵发性心动过速体会 2001(04) 3.陈茂仁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67例 1993(01) 4.叶菲;申竹芳;谢明智中药黄连及其复方对实验动物血糖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03) 5.陈其明查看详情 1987(03) 6.陈其明查看详情 1986(06) 7.宋鲁成黄连对大鼠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992(07) 8.马伏英黄连等中药抗实验性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 1998(04) 9.马红兵;康华峰黄连、黄柏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06) 10.王忠琳黄连地黄汤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 1995(03) 11.王海棠单味大剂量黄连治疗室性早搏167例 1993(07) 12.孙强;朱冰芝;陈亚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73例治疗体会[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0) 13.吴洪文黄连霉液灌肠治疗慢性腹泻50例 1989(09) 1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下卷) 1986 15.田道法;於南平;唐发清几组中药方抑制鼻咽癌和官颈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02) 16.唐发清;田道法黄连及其复方对鼻咽癌细胞杀伤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5(04) 17.储仲禄查看详情[期刊论文]-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9(04) 18.徐国均生药学 1995 引证文献(16条) 1.胡霞.徐小亮.李宏树.张莉盐酸小檗碱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溶出特性观察[期刊论文]-武警医学 2010(1) 2.张成义.左红香.孙晓萌.金勇HPLC在黄芡降糖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3.杨琼玉黄连纱条配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期刊论文]-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9(6) 4.韩铁锁.王亚军.崔一喆.王新甲氧苄啶对黄连体外抗菌增效作用及量效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3) 5.于雪梅.王敏华中西医结合超声雾化治疗眼睑皮肤过敏的效果观察[期刊论文]-护理学报 2009(5) 6.胡惠兰.王姿媛古方黄连香薷饮有效部位不同配比的药效研究[期刊论文]-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9(1) 7.刘珺.徐选福.郭传勇.魏铁力.颜乾麟连术颗粒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216例[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常昊 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化学成分 1.1 黄酮及其苷 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从黄芩中分离的黄酮苷元及苷有40多种,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 1.2 萜 从黄芩中分离到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 1.3 微量元素 黄芩中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铜、锌、锰的含量均很高[2]。 2药理作用 2.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黄芩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与中医经验治疗“天行热疾”、“火咳肺痿”和“疔疮火疡”相一致。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其中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对钩端螺旋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煎剂、水浸出液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以及亚洲甲型(京甲1)均有抑制作用。近来研究显示,黄芩素还具有抗HIV 的作用[3],能诱导感染HIV的细胞发生凋亡。 2.2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 付守廷[4]等在心肌缺血实验中,发现黄芩苷可拮抗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对心肌氧供不足及因心肌耗氧增加引起的心肌缺氧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俞燕[5]等研究发现黄芩苷能明显抑制大鼠感染性脑水肿中IL-1β、TNF-α的生成。 2.3 对消化系统作用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25216996.html,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付国辉马香芹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2期 [摘要]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中药。其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过敏作用、解热镇痛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本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018-03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常 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肺热、咯血、肠炎痢疾、黄疸等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黄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 多糖及萜类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参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黄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从20多种黄芩中已经分离鉴别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千层纸素A苷、木蝴蝶素A、二氢木蝴蝶素A、白杨素等120多种黄酮苷元及苷类化合物[2]。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黄芩及其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董建萍等[3]首次从川黄芩中分离出粘 毛黄芩素-Ⅲ、粘毛黄芩素-Ⅰ。 1.2 挥发油 杨得坡等[4]从黄芩根部鉴定出19个相对含量>1%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二酸类化合物占26.1%,β-广藿香烯占14.54%,其后依次为异戊二烯、抗氧化剂BHA、α-/β-愈创木烯、乙酰苯等。巩江等[5]的研究显示,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油中含有烯丙醇、苯乙酮、石竹烯、α-律草烯、香叶烯、γ-榄香烯等多种成分。 1.3 多糖

厚朴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厚朴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厚朴中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其药理功效非常明显,对厚朴中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介绍,总结了其提取方法并对其开发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厚朴;活性成分;药理活性;提取方法;应用 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是木兰科木兰属的一种乔木,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浙江、安徽、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生于山坡山麓及路旁溪边的杂木从中,其芽、叶、花、果、种子均可入药。中药厚朴是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根皮和枝皮,有燥湿消痰、降逆平喘的功效。厚朴中的活性成分丰富多样,其生理活性显著,随着对厚朴的不断深入研究,其中有更多的成分被开发利用,厚朴中活性成分提取研究尚多,可为厚朴活性成分的充分利用提供帮助。 1 厚朴的活性成分 厚朴中的活性成分有酚性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及其他物质。研究表明其含量不仅与采取时间有关,还与其加工方法有关,煮后“发汗”的厚朴、蒸后“发汗”的厚朴质量较佳。 1.1 酚类物质 中药厚朴中酚类物质以厚朴酚与和厚朴酚为主,其他物质还有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冰基厚朴酚、辣薄荷基厚朴酚、辣薄荷基和厚朴酚、厚朴三醇、异厚朴酚等。 1.2 挥发油类物质 厚朴挥发油中有多种成分,经GC-MS鉴定出48种化合物[1],以桉叶油醇及其异构体为最多,占挥发油总量的40%~50%,其次是聚伞花素,占挥发油总量的10%~20%,其他成分还有1-甲基-4-异丙基酚、γ-松油烯、龙膑烯醛、胡椒烯、邻-异丙基酚、γ-依兰虫烯、乙酸龙脑酯、乙酸芳樟醇酯、石竹烯、香橙烯、别香橙烯、α-雪松烯、榄香醇、愈创醇等。从厚朴挥发油的分析表明,同一厚朴植株不同部位挥发油含量存在差异,以枝皮中较高,而树龄不同,挥发油含量也不尽相同,以十五年生和二十年生者为高,对具有强生物活性、芳香性味的单萜、倍半萜含氧衍生物做了定性分析[2],对这些物质的深入研究,可为厚朴挥发油开发提供帮助。 1.3 生物碱类物质 厚朴中的生物碱类物质主要为厚朴碱,还有木兰花碱、武当木兰碱、白兰花碱、木兰箭毒碱、氧化黄心树宁碱、N-降荷叶碱、罗默碱、番荔枝碱、鹅掌楸碱、

丁香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丁香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彭宅彪,张琼光,代虹健,丁英平 【关键词】丁香酚;,,药理学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丁香酚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表明丁香酚 有抑菌、麻醉、解热、抗氧化、抗肿瘤、促进透皮吸收、祛蚊等多种药理活性。 提示丁香酚具有很好的研究与开发前景。 关键词:丁香酚;药理学 丁香酷(eugenol)是丁香 Flos caryophylli 及丁香罗勒油(Oleum ocimi gratissimi)的主要成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有抑菌、麻醉、解热、抗氧化、 抗肿瘤、促进透皮吸收、祛蚊等多种药理活性。综述如下。 1药理作用研究 1.1抑菌作用 0. 1. 1对细菌的抑制作用章明美等[1]对15种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的生药醇提物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比较发现:丁香酚对痤疮致病菌高度敏感,油镜下观察发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痤疮短棒菌苗后较抑制前单位面积细菌数量明显减少,大部分细菌溶解死亡,失去正常形态,提示细菌的致病性可能相应降低。丁香酚抑痤疮短棒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7, 106 M g/mlo实验还发现丁香酚与红霉素有协同抑菌作用。夏明静等[2]的研究表明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P. acne, Propionibacterium acne)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实验表明,丁香酚与桉叶精具有协同抗P. acne的作用;丁香酚与桉叶精抑制P. acne油镜下观察发现,细菌数量/单位面积较抑制前明显减少,且大部分细菌溶解死亡, 失去正常形态。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短棒菌(P. acne, Propionibacterium acne)、表皮葡萄球菌与痤疮的脓疱及炎性丘疹的发病机理有着密切关系[3],丁香酚可通过对痤疮致病菌的抑制来减少痤疮的发生。周建新等[4]的研究表明丁香的抑菌成分富集于丁香油中。丁香油对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均

黄连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①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 ㈠细菌:体外试验证明,黄连或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绿色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结核杆菌等亦有效;对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作用较差,对宋内氏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则几无作用。由于实验方法之不同,各家报告有些差异。对痢疾杆菌,以舒氏痢疾杆菌的敏感度较高,其次弗氏、宋内氏最差。其作用等于或优于磺胺而弱于链霉素及氯霉素。黄连粗提取物与纯小檗碱的抗菌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数情况,对某种细菌的作用不完全一致的。煎剂即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抗药后,小檗碱仍有抗菌作用,也有报告,加用小檗碱可恢复肠道细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体外及体内的试验中,它与链霉素、磺胺对葡萄球菌还显示有协同作用。小檗碱与磺胺类药物对痢疾杆菌同时发生抗药性的菌株虽较多,但并无完全的交叉耐药性。在试管中对百日咳杆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虽然其最低有效浓度高于链霉素与氯霉素,但其临床疗效至少不低于链霉素与氯霉素。对白喉杆菌,体外有抑菌作用;但口服黄连,不能保护白喉杆菌对豚鼠的致死作用,也未能减轻或抑制局部反应的发生以及皮内注射白喉毒素的局部反应。对鸟型、牛型、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抑制作用。由于所用培养基及菌株等条件的不同,其抑制作用有较为显著的,也有不显著的,一般远不及对氨水杨酸。体内试验,对接种结核杆菌的小鼠、家兔、豚鼠的疗效均不十分显著。有人报告,1:2000小檗碱与结核菌在体外作用三日后,并不影响细菌对豚鼠的致病力,如作用14日后,则可使其致病力降低1/2。㈡其他微生物及原虫:在鸡胚试验中,黄连对各型流感病毒、新城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试管中对十余种常见致病性真菌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对钩端螺旋体,在试管中有相当强的杀灭作用,小檗碱在7.5微克/毫升,黄连水煎剂在1.9毫克/毫升时,即有显著作用。黄连煎剂及硫酸小檗碱在体外及体内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体外试验,其效力相当于依米丁的1/128,汉防己甲素的1/4;体内试验相当于汉防己甲素的1/16。此外,尚有抗滴虫、抗黑热病原虫、抗锥虫、杀草履虫等作用。由于其作用广泛,有人认为可作为防腐剂,其酚系数在5~20之间。黄连抑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是小檗碱。黄连生药炒焦后,小檗碱含量有所降低,抗菌力亦随之减弱。它低浓度(约为10毫克/100毫升)为抑菌,高浓度(约为20毫克/100毫升)为杀菌。其杀菌作用原理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小檗碱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与呼吸,抑制细菌的葡萄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过程,特别是脱氢反应。与维生素PP及B有较显著的拮抗作用;偏碱性时,能使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的吡哆醛与酶蛋白的结合受到抑制,在酸性时则否,能抑制细菌对蛋白质的合成;黄连及其复方制剂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及血浆蛋白凝固酶的效价降低。在对霍乱弧菌的研究中证明,小檗碱可能伤害了细胞膜,而导致细胞内成分的改变;它不影响核酸合成,而增加蛋白质的分解过程,对脂肪酸成分(饱和的及不饱和的)也有改变。据报道,它能增强白细胞及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能使动物因感染而产生的代谢障碍,如心肌糖元及某些酶活性之降低,有所恢复。对豚鼠对布氏杆菌活菌菌苗的免疫反应,小檗碱(单用或与磷胺并用)在早期用药时,稍呈抑制,晚期则并无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与弗氏痢疾杆菌对单用小檗碱极易产生抗药性。某些细菌还可从培养基中同化小檗碱;但对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异烟肼、对氨水杨酸之间并无交叉耐药性。据报道,用黄连组成复方后,抗药性之形成远较单用时为小,抗菌效力还有所提高。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巴戟天的功效及作用完整版

巴戟天的功效及作用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内容导读:味辛、甘,性温。 功效:温补肾阳,祛除寒湿。主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子宫虚冷,腰膝酸软,及寒湿痹痛等病症。 【传统应用】 主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子宫虚冷,腰膝酸软,及寒湿痹痛等病症。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巴戟丸(《医学发明》):、、五味子、熟地、肉苁蓉、骨碎补、龙骨,治疗肝肾虚损,腰痛滑精;②巴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巴戟天、高良姜、紫金藤、肉桂、青盐,治疗子宫久冷,月经不调;③巴戟丸(《太平圣惠方》):巴戟天、五加皮、、牛膝、羌活、桂心、干姜,治疗风冷腰胯疼痛。 在治疗痔痱证的地黄饮子中也有巴戟天。 【主要成分】 巴戟天含大黄素甲醚、甲基异茜草素、蒽酮类、β一谷甾醇、棕榈酸、水晶兰苷、四乙酰车叶草苷等。 【药理作用】 (一)对内分泌 1.巴戟天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 2.巴戟天能使大鼠垂体前叶、卵巢、子宫重量增加,能增强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促黄体功能,促进卵巢排卵和黄体生成,并维持黄体功能。 (二)强壮 1.巴戟天能明显增加小鼠体重,延长持续游泳时问,升高白细胞数量,抑制小鼠胸腺萎缩。 2.抗应激反应巴戟天或人参能纠正应激所致的雌鼠性周期紊乱;能提高记忆学习行为;使应激小鼠的肾上腺肥大,提示巴戟天或人参有抗应激反应的作用。 (三)降压 巴戟天对猫和大鼠有显着的降压作用,但维持时间短,并有安定和利尿作用。 (四)抗癌 巴戟天蒽酮类粗晶对L1210白血病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对S180有抑制作用;对EB病

毒活性有抑制效果,因而具有抗致癌促进剂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药物性肾病库兴征。 2.治疗更年期高血压。 3。治疗妇女雌激素功能减退症。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3~9g。 临床常用剂量:8~12g。 大剂量:一般不大剂量使用。 使用方法:水煎服,浸酒服,研末吞服。 【临床体会】 (一)关于提高雌激素 补肾壮阳古代男用、女用没有明确分清。对巴戟天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为“补五劳,益精,利男子”,似为男用之药,该书所载两个巴戟丸方剂,一治男性,一治女性,说明男女都能使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巴戟天主要是提高雌激素,应该是女性使用为主。近代二仙汤治疗女性更年期,方中巴戟天既能提高雌激素,又能降低血压,所以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关于雌雄激素的问题 中医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男子体内以雄激素为主,也含雌激素;女子体内以雌激素为主,也含雄激素。这两种激素是按一定的比例存在,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的。 淫羊藿、仙茅以促进雄激素,巴戟天以促进雌激素。临床三药常同用,以使雌激素雄激素同时提高。但是,各提高多少为宜没有研究记载,只能根据临床经验,以取得疗效为准。 临床上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分别使用为宜。男性以使用淫羊藿为主,女性以使用巴戟天为主。 (三)关于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 淫羊藿与巴戟天都能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临床上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人,长期依赖糖皮质激素的免疫病需要减量的病人,二药可同用,以促进皮质功能代偿。 (四)关于关节炎类疾病 不论是免疫病、代谢病、劳损性、外伤性的各种关节炎,急性期以风热、湿热、瘀热为

黄连的药理作用

黄连的药理作用 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又名川连、味连、鸡爪黄连。以根状茎入药。因其根如连珠而色黄,故名。主要产于中国四川、湖北、陕西等省。以四川栽培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黄连是国家保护植物。株高15-25厘米。根状茎黄色,常分枝成簇生状,形如鸡爪,节多而密,生多数须很。复叶基生,叶片卵状三角形,3-5全裂,裂片再作羽状深裂。根状茎用作中药时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可治时行热毒、高热烦躁、泄泻痢疾、口疮、痈疽疔毒等症。药理试验证明,有抑菌及抗病毒、抗原虫作用,并能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等成分。 黄连素的降血糖作用明显,且呈量效关系。但专家指出,服用黄连素降血糖副作用较大,有一定风险,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其主要副作用可能就是横纹肌溶解症及乳酸中毒症。 黄连素的药理作用: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常用的盐酸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 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包括菌痢)、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作用,而能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减轻。 小檗碱(Berberin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白喉、枯草、百日咳、布氏、结核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对Berberine易产生抗药性,但与青霉素、链霉素与金霉素之间无交叉抗药性.黄连煎剂及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14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体外及鼠体内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均有抑制作用。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19.27科学技术创新标记之后,进行外业调绘补调。同时, 为了保证房屋界址点的精准度,通常需要进行实测,通过实践再次核查房屋界址点数据的精准度。如下图1所示,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践应用流程图: 图1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实践应用流程图 (3)精度控制策略:为了进一步保证精度, 保证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的有效性,通常在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之后,需进行必要的精度验证。首先,相关人员需要明确地籍图界址点精度规定, 平面绝对位置及相对位置误差限值。其次, 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测量数据,两者进行对比, 数据相符的情况下,可说明测量结果有效,满足农村地籍调查具体要求。反之, 一旦测量数据超过精度规定,可说明精度不够。结合实测数据表明: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应用测量数据精度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满足现代农村地籍调查需求,并且在计算机自动化建模技术支撑下,具有成本输出低等优势,可得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地籍调查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结论 综上,无人机倾斜摄影在农村地籍调查中的有效应用,能够精准测量出房屋界址点,并且在外业作业的基础上, 可转化为内业处理,具有效率高等优势。同时, 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可实现自动化三维建模。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无人机倾斜摄影将会融合更多先进技术, 进而在地籍调查中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岚,王春涛,赵元务.无像控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农村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4):216-218. [2]黄晨东.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在地籍底图测绘中的应 用———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苏澳镇、 芦洋乡)农村地籍和房屋调查项目”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18(5):79-82. [3]黄琳,郭朋良.浅谈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8):131-132. [4]彭延锋.基于三维倾斜摄影技术的地籍测量应用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8,32(3):7-10. [5]杨思旋.基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农村地籍变更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7,32(2):114-116. 关于黄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果秋婷1张小飞2* (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46) 中药黄芩指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属唇形科。初记载于 《神农本草经》,在临床上使用的历史已经长达2000多年。在我国黑龙江、 河北、山东、吉林、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都有分布。 黄芩疗效确切,具有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止血等的作用[1],为中医常用药物之一。通过分离纯化鉴定,黄芩可分离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烯丙醇、石竹烯等挥发油类成分,多糖类成分, 此外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 随着对黄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黄芩中成分对于多种疾病都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 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肿瘤, 心血管保护、抗高血糖及预防并发症等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黄芩的化学成分以及现代学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1.1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和黄酮苷类。已确定结构的有四十余种成分,黄芩含量最多的成分之一,可作为黄芩特征化 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可分离出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2],此外 还有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如二氢黄芩苷,黄烷酮,查尔酮等。 1.2挥发油。通过对黄芩使用不同提取分析方法测定, 舒云波[3]等通过超临界提取分离得到并鉴定出64种成分,占总质量分数较高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薄荷酮、2-甲基丁酸等。黄芩的不同部位含有的挥发油成分也有很大区别。宋双红[4]等采用共水蒸馏法,针对黄芩不同部位提取挥发油,从黄芩花中分离成分鉴定出53种化合物;在茎叶中分离成分鉴定出48种化合物;根中鉴定出39种化合物;种子中鉴定出32种化合物。 1.3多糖。 金迪[5]通过采用微波辅助技术提取多糖,黄芩的多糖提取率可达到89.97%。而炮制后的黄芩炭当中的多糖含量最 低,处于中间部分的主要是生黄芩, 酒黄芩以及焦黄芩等等。不同产地以及不同种类的黄芩之间的多糖含量之间也摘要:中药黄芩为中医常用药物之一,疗效确切,可分离出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类成分,此外还含有铁铜锌锰等微量元 素。随着对黄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黄芩中成分对于多种疾病都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黄芩的化学成分以及现代学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4,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390(2019)27-0045-02(转下页) 45--

肉桂油

生产实习(化学分析)报告 班级工业分析与检验 姓名 学号

2010年12月7 日 桂皮中香精油的提取与鉴定 摘要:通过对桂皮的加热提取,从而得到肉桂油并用石油醚萃取3次,蒸去石油醚得到香精油。用红外光谱法测定香精油所含的基团,用薄层层析法测定其Rf值,即Rf= 关键词:肉桂油;石油醚;薄层层析

1 前言 肉桂,原名菌桂、牡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肉桂一名始见于《唐本草》。关于桂的原植物记载,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桂,出合浦(今广西合浦一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交阯(今越南)置桂园……”,《三辅黄图》曰:“‘甘原宫南有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从文中所述产地、形态特征来看,古代文献中的桂,当是樟科Cinnamomum属中以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为主的肉桂组植物。《名医别录》称菌桂“正圆如竹”;唐本草载:“菌桂,叶似柿叶,中有纵纹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本草纲目》载:“菌桂生交趾(今越南北部)山谷,桂生南海(今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南部及台湾)山谷,桂生桂阳(今广东连阳)……”。据此描述,肉桂的道地产区一直便是广东、广西两省和越南部分地区。我国肉桂产量占世界肉桂产量的80%以上,而广东、广西两省肉桂产量占我国肉桂产量的95%以上。肉桂历来便是广东广西两省的大宗出口药材,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 1.1 肉桂油的组分 肉桂油是从肉桂干燥枝、叶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是呈黄色或黄棕色的澄清液体,其中主要成分是肉桂醛(约75%~90%),另有甲基丁香酚、桂醇、乙酸桂酯、香豆素、香兰素、丁香酚、2-甲氧基桂酸、2-甲氧基乙酸桂酯和二氢桂酸等。 1.2 肉桂油的应用 肉桂有特异香气,味辛。研究发现,肉桂油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增强胃肠蠕动、利胆、抗肿瘤等作用,是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及化工工业的主要原料,在食品工业中常用于饮料、糖果、罐头等食品。因此,肉桂油在保健食品和新型药品研发上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具有极大的研究及利用价值。[2]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水蒸气蒸馏的操作技术; 了解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成份的方法;

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 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意。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黄连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之一。本品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至今发现的黄连属植物大约有16种,大部分分布在北温带。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把黄连列为上品,无毒,味极苦、性寒。 黄连是一味历史悠久的抗菌药,主要功能为清热降火、燥湿解毒。临床上大多用于治疗呕吐、泻痢、湿热痞满、黄疸、心烦不寐、高热神昏、目赤吞酸、牙痛、消渴及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里流脓。近几年来发现黄连还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本文旨在对黄连的现有资源分布及现代最新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在短时间了解黄连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介绍,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连;药理作用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progress of rhizoma coptidis Abstract Berberine is one of a kind common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of our country . This product is a perennial herb berberine Ranunculaceae . Berberine has discovered genus of about 16 species , mostly loca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 Berberine was first documented in the "Shen Nong 's Herbal Classic" , the berberine as a top grade , non-toxic , taste very bitter , cold . Berberine is blindly historic antimicrobial drugs , the main function of heat pathogenic fire , dampness detoxification. Most clinic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vomiting, dysentery , heat fullness, jaundice , irritability , insomnia , high fever , coma , red eyes and acid regurgitation , pain, diabetes boils and carbuncles ; external treatment of eczema ,

仙茅的研究进展概述

仙茅的研究进展概述 姓名: 系别:生物工程 班级: 学号:

仙茅的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本文对仙茅近年的来源产地、中药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概述。化学成分有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皂苷、酚及酚苷, 木脂素及木脂素苷, 黄酮、桉烷类衍生物和甜味蛋白等。生物活性研究显示, 仙茅属植物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保肝、保护心血管系统、改善味觉、补肾壮阳及抗骨质疏松等作用。仙茅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仙茅;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保健功能;临床应用 仙茅(学名:Curculigo orchioides),又名地棕根、地棕、独茅根、独茅、独脚仙茅、山党参、仙茅参、海南参、婆罗门参、芽瓜子,为石蒜科仙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中药仙茅,具有补肾助阳、益精血、强筋骨和行血消肿的作用, 主要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虚痨内伤和筋骨疼痛等病症[1]。另外, 我国民间用仙茅全草治疗跌打损伤, 印度民间将仙茅用于流产。大叶仙茅在四川民间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 在福建民间用于治疗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 傣医用其治疗肾结石,短葶仙茅在广西民间用于治疗水肿[2] 。本文对近年来仙茅属植物的来源产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资源分布 仙茅生长在海拔160 m 以下的林下草地、灌丛、荒坡或芒其骨中。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3]。 2. 采收和储藏 仙茅移栽后生长2年,在10月倒苗后至春季末发芽前采挖。把根茎全部挖起,抖净泥土,除尽残叶及须根晒干。 3. 药材基源 为仙茅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4. 植物形态 仙茅,多年生草本。根茎近圆柱状直生,直径约1cm,长可达30cm,外皮褐色;须根常丛生,内质,具环状横纹,长可达6cm;地上茎不明显。叶基生;叶片线形,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45cm,宽5-25mm,先端长渐尖,基部下延成柄,叶脉明显,两面散生疏柔毛或无毛。花茎甚短,长67-cm,大部分隐藏于鞘状叶柄基部之内,亦被毛;苞片披针形,长2.5-5cm,膜质,具缘毛;总状花序多少呈伞房状,通常具4-6朵花;花黄色,直径约1cm,下部花筒线形,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长8-12mm,宽2.5-3mm,外轮的背面有时散生长柔毛;雄蕊6,长约为花被裂片的1/2,花丝长1.5-2.5mm,花药长2-4mm;柱头3裂,分

黄芩的药理研究进展

黄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近代科技的发展,通过对中药黄芩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黄芩根部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菌、抗病原体、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解热镇痛镇静、保肝等作用,本文是对黄芩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黄芩,是传统的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别名黄金茶、烂心草、山茶根。黄芩药性苦寒,归肺心、胃、肝胆、大肠经。黄芩中含有的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甾醇类(如菜油甾醇Campesterol)、氨基酸和糖类, 迄今已分离出约40种黄酮,在黄酮类中又以黄芩苷( baicalin)、黄芩素( 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和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酮?、ò( skullcapflavone?、ò)、千层纸黄素A( oroxy- linA)等为黄芩的特征化学成分[1]。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黄芩的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病原体、免疫调节、抗肿瘤、解热镇静、镇痛、保肝、等作用,为黄芩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1 抗氧化作用 探讨中药的抗氧化作用, 也是近几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作了大量的工作. 黄芩的主要成分是黄酮和黄酮醇、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苯乙醇糖甙、挥发油以及葡萄糖、蔗糖、苯甲酸、B-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醇等[2]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黄酮结构中的2,3双键和4位羰基以及3或5位羟基对黄酮的抗氧化作用有重要贡献. 黄芩中已知的黄酮大都具有酚羟基结构, 因此是较好的抗氧化剂.在研究其主要四种黄酮化合物-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和汉黄芩甙对脑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时, 分别采用抗坏血酸- Fe2+、2, 2- azobis( 2- amidinopropane) hydrochloride( AAPH)及还原型辅酶ò( NADPH)三种不同损伤体系诱导大鼠脑皮质线粒体脂质过氧化, 四种黄酮10Lmol#L- 1对NADPH导的脂质过氧化都具有保护作用, 四种黄酮对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发的线粒体肿胀和膜的流动性降低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显示黄芩黄酮能抑制不同体系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 其中黄芩素效果最好[3,4]目前, 有许多化妆品中添加从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 2 抗菌抗病原体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