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3)练习课节次:47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学会根据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能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思考,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3.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卷(三)

( ) ( ) ( ) ( ) ( ) 是( )。 2 个 是( )。 2、 ( )个 是 。 ( )个 是 (1) + =( ) ( ) ( )个 加( )个 是( )个 ,就是 。 ( ) (2) - =(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试卷 班别: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写出阴影部分占全部的几分之几?(9 分) 1、 2、 3、 ( ) ( ) ( ) 二.看图写算式。(16 分) 1、 2、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填空。(20 分) 1、7 个 1 1 9 5 1 5 1 5 6 6 9 9 3.根据算式填算理。 3 2 7 7 1 1 1 7 7 7 5 2 8 8

1 1 1 ( ) 8 8 8 ( ) 1 1 ( ) ( ) 。 2 组成的。 10 ② 2 ③ 8 ② 4 ③ 1、 + 1 2、 > 5 5 5 > 3、 = = 4 4 =……=1 2 确良 5 2、 5 ○ 10 3、 8 5、 3 ○ 3 5 6、 3 ○ 2 9 8、 4 ○ 2 4 9、 ( )个 减( )个 ,剩( )个 ,就是 。 (3)1- 2 =( ) 3 ( )个( )减( )个 ,剩( )个 ,就是 3 3 四.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 分) 1、1 是由( )个 1 ① 1 ② 2 ③ 4 2、下列分数最大的是( )。 ① 1 1 5 5 3、下列分数最小的是( )。 ① 2 3 3 8 4、 的一半,再一半,结果是( )。 ① ② ③ 五.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 分) 1 2 2 = 2 4 ( ) 3 2 2 2 4 2 3 2 3 4、一个西瓜分成 2 块,其中一块是整个西瓜的 1 ( ) ( ) ( ) 5、有两个杯子,各装有半杯水,将它们倒在一起就刚好是一杯水。 ( ) 六.在○里填上“>”、“<”或“=”号(9 分) 1、 2 ○ 3 5 10 8 4 ○ 3 7 7 4、 5 ○ 5 6 10 3 2 7、19 8 1 ○ 4 2 5

七年级地理上册4.1人口与人种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人口与人种 章节(课题)名称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学 时3-3 总 课 时 35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熟悉不同的人种,并能了解三大人种的特点; 2.世界人种的分布情况; 3.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4.树立世界各人种都是平等的正确观。 过程 方法 通过观察图形,图标对比,了解世界的人种。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念。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 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 2.根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计算 其中任意一项,根据资料绘制人口统计图; 观察法,图示法,讲授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观察法,图示法,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 活动设计意 图 教 学 札 记 导入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

新课授入 不同的人种 [活动1] 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 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色头发面部体毛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浅波状鼻高、唇薄多 欧洲、北美洲、 大洋洲、西亚黄种人 黄色 棕色 黑直扁平中等东亚 黑种人黑色卷曲嘴唇厚少 非洲、大洋洲、 美国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作业 多收集一点其他人种的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信息,和自己的进行比较,写一篇题为《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小组 讨 论、 交流 对世 界三 大人 种的 认 归纳 小结 自己的 生活体 验表达 出来,学 生在交 谈中掌 握新知, 并培养 学生的 表达能 力;通过 读图鉴 别,培养 学生综 合分析 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第七单元乘法 第三课时课型练习 主备人:陈辉俊 一、教学内容:P74练习七1-4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计算, 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估一估培养估算能力,并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 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的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0×2 30×9 40×5 8×500 200×2 300×9 400×5 990÷3 400÷4 330×3 25×3 46-16 120×2 230×3 250×3 38+38 2、出示移动卡片 13 320 40 900 87 2 4 8 5 29 教师移动卡片,让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提高

口算速度与准确性。 二、估算。 1、出示P74 第1题,请学生估计一下,积是几十多? 同桌交流。 选择三四题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方法。 照样子,指名进行。 13×2 13乘2是20多,13×2=26。 2、出示:(1)22×3 (2)34×2 22×6 34×7 请学生估计一下,积分别是几位数? 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判断的? 计算并验证。 小结:通过估计和计算,你知道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3、出示:254×4 ,估计并进行计算。 学生自己练习,一人板演,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 说明:有时估计的只是大约多少,并不准确,这是一个四位数。 提问:计算的过程中,你要注意什么?(进位) 三、改错。 1、出示习题。 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错误,如果有错,错在哪里?请学生把它改正过来。 3 5 9 5 9 8 3 4 8 × 4 × 7 × 9 1 2 3 6 4 1 8 6 3 0 4 2 2、师生共同评析。 (1)第1题:百位上3×4+2=14。 原因:没有加上低一位上进位的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复习要点 1、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突破70亿,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慢,此后世界 人口增长快,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在迅速增长 2、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 4、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 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往往形成人 口稠密地区。 5、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南美洲的东部、北美洲的东部 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如撒哈拉沙漠)、寒冷的极地(如南极洲)、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如 青藏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如亚马孙平原) 6、人口密度=总人口数/领土面积单位用人/千米2表示 7、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自然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引发自然灾害 ②社会经济方面: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经济等矛盾突出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8、人口如何增长才是合理的: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9、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的重要措施 10、近几十年来,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1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包括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 14、填写世界的语言有关问题 联合国工作语 言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汉族、国内一些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华侨 英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 法语法语、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一些国家 俄语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 西班牙语西班牙、除巴西外的拉丁美洲地区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

1. )个平行四边形 个正方形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x” )。(10分) 这是一个四边形。 第七单元测试题 、填空。(20分) 1. 四边形都有( )条边,( )个角。 2.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个角, 它们都是( )角。长方形的对 边( ),正方形的4条边都 ( )。 3.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铁 丝的长度就是这个正方形的( )。 4. 长方形的周长=( )。 正方形的周长=( ) 5.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 8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6.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 7. 一只枕套长6分米,宽4分米,如果在它的四周镶上花边,至少需要( ) 分米的花边。 8. 绕着一个边长为500米的正方形人工湖走一圈,走的路程是( )米。 9. 周长是36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厘米。 10. 用4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 ( )厘米。 11. 明明用一根绳子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周长是 16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 图中共有( )厘米。 个长方形 有(

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边长一定是6厘米。() 4.用同一条铁丝先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5.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2.用软尺量得一个钟面的一圈的长是38厘米,也就是说这个钟面的( ) 是38厘米。 ①长②宽③周长 3?用1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 5.把一个大长方形剪成两个小长方形后,周长之和比原来的长方形周长() ①增加②减少③相等 边长疋()厘米。 ①4②6 ③10 4.右图中,图1和图2的周长比,结果正确的是() ①图1大②图2大③相等 1.下面图形中()是长方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第二课时)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抚顺县大柳中学 设计思路:地形图的判读这节课比较抽象,是本章本册书难点。针对农村学生学校的特点,我采取利用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绘图。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兴趣,同时以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树立探究合作精神。使学生潜能得以挖掘,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概念图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能识别陡坡、缓坡;进一步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主要地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绘图,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根据等高线疏密辨认坡陡、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课前指导学生自制山体模型活动。课上4人一组,动手绘图、填图活动为主线,结合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技术,激发兴趣,使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观察分

析、交流合作,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4人一组,用马铃薯或萝卜为材料制作山体模型,要求体现出陡坡、缓坡、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一)情境导入:设疑 教师: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那么怎样在地图上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创设情景,动手实践 我们大柳地区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哪种地形分布广呢? 学生:山地。 多媒体展示:山地景观。 教师:问:它有多高,如何表示? 学生:阅读。描述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 教师:拿出你们的山体模型放在桌面上,假设把桌面当作海平面,以1厘米代表实际100米的比例尺,以小组为单位,量算出山体的海拔高度,并对比算出两山体间的相对高度。 教师巡视并适当指点。选出优秀一组。 学生:讲述怎样量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三)再设情景,深入探究 教师:我们知道并能算出山体的海拔高度,那么一座山峰的不同部位的形态叫什么呢?你知道吗?展示山体模型。 学生:阅读教材。 在山体模型上指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教师: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将山体模型每隔一厘米厚度画轮廓线,并沿线用刀切成层片,并按从山底到山顶的顺序层层镶套的关系画在一张白纸上。对比山体模型在图上标注每条线的海拔高度,并在图上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图、填图、讨论。 教师:观察图上哪个位置是陡坡?哪个位置是缓坡?等高线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展示绘出的图,并指图描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归纳总结:在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连成的线,我们称它为等高线。等高线向低处突出的部分为山脊;向高处突出的为山谷;等高线呈闭合状,数值内高外低的为山顶;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下部分为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教师:你们绘制的图就是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它将高耸的山体在地图上表示出来了。 你们好伟大呀!不过它看起来缺少些立体感,如果用你手中彩笔试着涂点儿颜色,看看你的图会有什么变化?(注意突出山体的立体性。) 学生:涂颜色。 选出优秀的一组展示。 教师点评:这组同学的图的颜色搭配的非常好,立体感较强。可以称它为简单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还有一种更能突出山体地坡陡、坡缓的地形图。你们知道吗?

七年级地理上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第3课时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 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二、新课学习 海陆分布与气候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得出结论 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 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进一步深入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一般来说,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主要是受海洋湿润空气影响的大小决定的。 练习:P83活动 教师加以总结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山脉对气流的影响 师: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投影: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2020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推荐

第3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2.通过练习,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出示小猴图)还记得它们吗,上一次我们在小猴子分桃子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4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 谈话:猴妈妈准备了一盘桃,要把这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让学生图上分一分,涂一涂。 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3 1) 引导:一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一份是3 1,2只小猴取走这盘桃的几份?(2份)是几分之几?(3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把一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

分得这盘桃的31。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31,2个31是3 2。 2.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明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1份是2个,每份就是5 1,2份就是2个51,是52;3份就是3个51,是53;4份就是4个51,是5 4。 (2)辨析:有的同学认为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就是这些桃的10 2,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思考把什么看成一份。再填一填、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思考:把灯笼和鱼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灯笼或几条鱼,应该把这样的几份图上颜色。然后让学生涂一涂。 3.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分别拿出这些小棒的32和6 5。 提问: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拿出这样的几份?(指名上台演示) 说一说:你还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几? 4.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线段图,说说把这条线段图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独立填空,最后指名汇报答案。 5.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9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几角是1元?(10角)1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 (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元的10 1,即1角) 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答案。 四、反思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飑线是一种天气现象,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产生.飑线产生后,其经过的地区通常有雷暴、大风、冰雹等过程,能量大,破坏力强,维持时间一般为4-10小时.2016年4月22日凌晨,一条飑线在广西境内形成,于4时移入我省境内,6时50分前后影响广州,自西向东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下题. 据资料推测,这天早晨广州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①气温骤升 ②狂风肆虐 ③大雨倾盆 ④电闪雷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山前桃花山后雪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3.2017年底渝贵铁路将全线贯通,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中,在施工期间最有可能造成临时停工的天气是( ) A. B. C. D. 4.如图是阆中某日天气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日所属季节, 我 们家乡景象可能是 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 蓝天碧秋菊花黄, 西风紧北雁南飞 D.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5.下列关于卫星云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大气图象 B. 卫星云图上的白色区域是云雨区 C. 因台风移动迅速,卫星云图不能正确显示 D. 卫星云星可以显示暴雨出现的位置和强度 6.年平均的气温最低的地形区是 A. 恒河平原 B. 尼罗河三角洲 C. 西西伯利亚平原 D. 湄公河三角洲 7.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其主要影响因素 A. 海陆因素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人类因素 8.关于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北半球的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份 B. 气温年较差就是一个地方的日最高气温减去日最低气温的差 C. 气温一般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D. 海洋和陆地相比,陆地的气温大于海洋的气温 9.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 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B. 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C. 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D.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10.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B. 同纬度地带,冬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C.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D. 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11.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于西侧的原因是 A. 距海较近,受海洋水汽的影响较大 B.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对流雨丰富 C. 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容易成云致雨 D. 太平洋湿润气流受山脉阻挡,地形雨丰富 12.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降水就是指下雨 B. 降水规律是极地多,赤道少. C. 背风坡降水多 D.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西岸少。 13.关于降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纬度地区降水量相同 B.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C. 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量少 D.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西岸降水多 14.读“甲、乙、丙、丁四地气温、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完成下题。 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 15.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轮廓图” 三个大洲的轮廓图中加点地区的气候类型均为 学校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考号________ ………………………………………………………装……………………………………订……………………………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单元达标卷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2分) 1.四边形有()条直的边和()个角。长方形有()条边且()边相等,有()个()角。 2.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中,()的四条边都相等,()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封闭图形()的长度,就是封闭图形的周长。 4.长方形的周长是()条边的长度之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倍。 5.一个长方形相邻两边的长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6.绕着一个边长是500米的正方形人工湖走一圈,走的路程是()米,合()千米。 7.一个长方形的宽是3分米,长是宽的2倍,长是()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8.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 9.芳芳用一根绳子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厘米。 10.如图,从甲地到乙地有A、B、C三条路可走,走()条路最近;走()条路和()条路的路程相等。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6分) 1.下图中,()组都是四边形。 2.一块正方形手帕,它的周长是80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厘米。 A.20B.40C.320 3.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A.12厘米B.8厘米C.6厘米 4.一张长方形纸的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如果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A.24厘米B.32厘米C.40厘米 5.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正方形,一根围成长方形,它们的周长相比,()。 A.长方形的周长长B.正方形的周长长 C.一样长 6.用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如下图形,周长最短的是()。 7.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

初一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图知识点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的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表示范围,表示内容的关系: 大小:①分子确定: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②图符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 ⑵方向:在地图上辨别方向①指向标定向: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②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一般定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无指向标,经纬网的情况下) ⑶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二.地形图的判读 ⑴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⑵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⑶等高线:把各个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叫做等高线。 ①等高线的特性:a.同一等高线的点海拔高度相同。b.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c.在同一幅图内,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能相交。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a.山顶: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成封闭曲线,内高外低。 b.山脊:山岭的顶部,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中间海拔低,两边海拔低为山脊)。 c.山谷:山脊之间的低洼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凹进(山谷处能形成河流,中间海拔低,两边海拔高为山谷)。 d.鞍部:相邻两山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有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e.陡崖:近似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f.盆地:四周高中间低,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③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⑷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棕色表示高山,蓝色表示海洋。

七年级地理第3课时

柳山镇中小学集体备课卡科目地理课时 3 年级七 课题 我们怎样学地理(二)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并能构测绘学校的平面图。 2、结合地图和实际问题学会比例尺的换算、熟悉和使用图例和注记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重点难点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2、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3.熟悉图例和注记(重点) 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难点) 教学 方法 与手 段 读图法、讲解法、实践练习法 教学设计 课内探究 备课区修改区 一、引入新课:通过作业,虽然学生画的都是同一所学 校,但是各不相同,为什么?如果一个从未到过我们学 校的人拿着你们的图,能找着北么? 二、讲授新课: (一)在地图上怎样才能表示出正确的方向? 1、了解八个基本方向。 2、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审查组组长签字备课教师签名:辛卫国使用教师 课 内 探 究 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并不是一概的上北下南,而要具体 情况具体分析,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4、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 学生巩固记忆、充分练习。 (二)思考、讨论:既然知道了在图上怎样表示方向?那么我 们画的学校平面图上怎样表示呢?要使图的方向与实际方向 一致,还必须知道怎样辨认实际中的方向,并学会怎样在地图 中标注方向。 列举讲解在实际中确定方向的一些方法,如:指南针、 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定方向。 学生当堂练习、当堂巩固。 学生自学课本,归纳总结比例尺的定义公式、比例尺的表示方 法、比例尺大小比较的方法、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三 者之间的换算,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域范围和地理事物详略的 关系。 总结: 1、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 2、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分 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练习:掌握比例尺大小比较的方法、三者之间的换算。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

第三节地形图 1教学目标 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2学情分析 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观看景观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 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 1.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坡度陡缓,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3重点难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教学过程 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4.1.2学时重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进行识别。 4.1.3学时难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环节 【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 【教师承转】:地图上显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但我们从山脚望向山顶其实没这么高,经登山者测算从珠峰大本营爬到峰顶垂直高度是3643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我们如何在地图上确定地面高度呢?看图思考问题通过珠峰图片以及高度,引出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课题。 【阶段一】 海拔与相对高度 【讲解】: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地面上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度,他们的单位都是米。 【出示图片】:姚明与刘翔合影,突出相对高度的概念。 【引发思考】在地图上我们应该采取哪个高度来表示呢?为什么?观看演示文稿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将知识内容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学生独立完成 【阶段一】 学案内容 阶段小结 通过图片和练习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得出地图上应采用“海拔”来表示地表某点的高度【阶段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第3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课时3 利用经纬网定位 1.掌握经纬线的判读技巧。 2.学会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经纬线的判读技巧训练。 2016年8月5日—21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里约热内卢的经纬度大约是23°N,43°W。想一想我们能否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在课本底页的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标出里约热内卢具体在哪儿? 学习活动一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1.学生学习任务:展示典型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例:出示下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2.老师点拨: (1)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2)教师总结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 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经度<20°东半球 >160°西半球 20°~160°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②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内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

2009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目标评价实验资料(三)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班级: 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出生数和死亡数 2.到目前为止,无常住人口的大洲是() A.大洋洲 B.南极洲 C.非洲 D.欧洲 3、下列数据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组是:() A.2.0%,1.7% B. 1.0%,0.8% C.1.5%,1.7% D. 2.5%,1.5% 4.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和北美洲 B.非洲和欧洲 C.北美洲和拉丁美洲 D.拉丁美洲和大洋洲 5.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 A.环境的改善 B.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 C.医疗技术的进步 D.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6.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迅速增长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 B.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会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C.人口增长过慢,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D.人口的增长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读图“北半球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图”,完成7-9题。 A.A地区 B.B地区 C.C地区 D.D地区 8.F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高山 B.严寒 C.暖和 D.干旱 9.B和C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A.工业发展较早 B.农业发展较早 C.经济发达 D.终年高温多雨 10“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多分布在较为寒冷地区”的人种是()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种人 11.由于人种间的相互通婚形成了:() A.因纽特人 B.印第安人 C.混血种人 D.阿拉伯人 12.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制度 B.地理环境 C.语言文化 D.风俗习惯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 第七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把长方形涂成红色,正方形涂成绿色. 二、填空. 1.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游泳池,围着这个游泳池走一圈要走120米,这个游泳池的边长是()米.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0厘米,长是40厘米,宽是()厘米. 4.用四根都是4厘米的小棒,围成一个正方形,周长是()厘米. 5.长方形的周长是16米,是宽的4倍,宽是()米,长是()米. 6.一根铁丝刚好围成一个长7米,宽5米的长方形,这根铁丝长()米,如果把它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米.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 ()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 3.每个图形都有周长. () 4. 这是一个四边形. () 5.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边长一定是6厘米. () 6.小冬冬家到学校最近的路是第③条.() 7.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 () 四、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用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的周长最短. 2.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了3厘米,宽减少了3厘米,它的周长().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有变

3. 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长是25厘米,宽是10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4.一个长方形长18厘米,宽8厘米,从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A.26 B.32 C.36 5.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长方形,一根围成正方形,它们的周长() . A.一样长 B.长方形周长长 C.正方形周长长 五、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以厘米为单位) ()()() 六、把表格补充完整. 七、计算下列各图形的周长. 八、解决问题. 1.小芳用一根长48厘米的彩带正好沿着一个正方形礼盒围一圈,这个礼盒一个面的边长是多少 图形长宽周长 长方形 6cm 4cm 2dm 10cm 边长周长 图形 28cm 12dm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2.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重点难点】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学成果。 3.疑难汇总。题的能力。 精讲点拨,突破疑点1、经纬度如何书写 以15°N 20°E为例 经纬度坐标书写方法如下:经度数+东或西经字母 纬度数+南或北纬字母 2、引导学生分析经纬度变化特点,总结方向符号添加方法: 向东增大为东经,加字母“E”,向西增大为西经,加字母“W”, 向南变大为南纬,加字母“S”,向北变大为北纬,加字母“N” 3、根据经纬度定位 根据经纬度在图中标出A、B两点 的位置 A:北纬15°东经 20° B:南纬15°西经 20° 教师讲授并总结经纬度定方法:首先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纬线, 然后再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它们的交点就是该地所在的 位置。 4、判定经纬度坐标 写出右图中A点的经纬度 A 教师逐步讲授做题的步骤。 5、写出右图中B点的经纬度 B 教师讲授并总结判断经纬度坐标的方法: 找出相交于这点的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 一、写出所在经线上标注的经度,加上方向符号, 二、写出所在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加上方向符号 提示:如题目无特殊要求,先写经度还是纬度都可以。 6、经纬网的作用 利用经纬网定位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以及气象观测等 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学生思考、回 答用心听并记 忆。 本节知 识点较 难,通过 教师的 精讲点 拨,使学 生对知 识掌握 的更牢 固,理解 更加透 彻。 经纬网 在生活 中应用 广泛,激 励学生 学好经 纬网。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FrontPage 技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

七年级地理上册 3.4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作业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1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知识点1 气候的地区差异 1.图中该地最冷月份(1月份)平均气温为________℃左右,最热月的月份(7月份)平均气温为________℃左右。 2.该地降水量7.8月在________毫米以上,12.1.2月几乎________。 3.归纳该地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4-1 读图,回答1~2题。 1.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 ) A.湿度、风力B.气温、降水 C.气压、风力D.风力、降水 2.下列词语中,表示气候的是( ) ①风雨交加②风和日丽③冬冷夏热④四季如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知识点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图3-4-2 1.在图中找出各种气候类型。 2说出各种气候的特点。 读图,回答3~5题。 3.热带雨林气候主要位于下列哪条纬线附近( ) A.北回归线B.赤道 C.南回归线D.北极圈 4.亚洲范围内,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5.如图3-4-3所示,从A点到B点所经过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 图3-4-3

A.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同步练习】 1.连云港中考xx年9月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下届峰会于xx年7月在德国汉堡举办。读汉堡气候统计图判断,汉堡的气候特点是( ) 图3-4-4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温和湿润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2.下列关于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热带大陆西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大陆东岸为地中海气候 B.热带范围既有全年高温多雨地区,也有终年炎热干燥地区 C.40°S~60°N大陆西岸为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 读某城市的气候资料,回答3~4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