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与综合临床科学科发展史_20120629

急诊与综合临床科学科发展史_20120629

急诊与综合临床科学科发展史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急诊与综合临床科始建于2004年,是医院党委大胆改革、积极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口腔临床实习教学经验,在新门诊大楼投入使用之际开设的一个全新的科室。作为与国际口腔医学接轨的新型产物,科室一方面是为方便患者就诊而建立起来的口腔疾病综合治疗一站式服务点,另一方面也是口腔临床综合实习基地和口腔通科医生培养中心。科室覆盖范围包括门诊大楼二层综合诊室以及大楼一层东区急诊诊室,开展24小时全天候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科室现有牙科椅位39张,医生22名,护士17名,技术员1名,年门诊量4万人次左右,年医疗收入1500万元左右;主要治疗病种包括牙体牙髓病、缺牙修复、颞下颌关节病、牙周病、牙齿美容、牙齿外伤、口腔颌面部外伤等;目前科室是陕西省唯一一个提供24小时口腔门急诊医疗服务的机构,也是陕西省及周边地区夜间口腔急诊患者救治的首要医疗服务机构。自科室成立以来,一直由陈永进教授担任主任主持工作,赵蕊妮副主任护师担任护士长主持护理工作;2009年,张旻副教授开始担任副主任工作。科室2006年被评为第四军医大学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并获集体三等功;2008年被评为第四军医大学基层建设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党支部;2012年被评为第四军医大学先进党支部。

医疗——全国规模最大的口腔疾病综合治疗科室

2004年建科之初,科室由5名医生和5名护士组成,其中医生来自医院三个不同科室,平均年龄不到30岁。医生专业不同、临床经验水平参差不齐,科室如何发展?这是科室面临的首要难题。科室领导围绕“综合”二字,确定了科室的发展方向,利用科室人员年轻、能吃苦的特点,充分发挥科室人员自身特长,相互取长补短,在短时间内使科室医生具备了口腔全科医师的素质,奠定了进行口腔疾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成立八年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加班加点、踏实苦干,凭着自己的坚忍与执着,医疗工作量和医疗水平连年大幅度攀升,在没有发生一例医疗差错或事故的同时,年医疗收入由两百多万元增长至现在的超千万元,年门诊量由2万余人次增长至现在的4万余人次,现在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口腔疾病综合治疗科室,也形成了目前科室的主要医疗特色——口腔整体诊疗计划制定和口腔综合治疗。

2005年,科室利用自身优势,在口腔医院率先提出口腔整体诊疗计划制定的理念,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接诊医师完成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计划制订及风险评估,为患者建立全面的口腔状况资料,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在科内完成患者所需要的各种口腔治疗,即一次挂号,全科治疗,无需转科。科室坚持对于疑难病症实行多学科综合会诊,对于口腔健康状况较差、多数牙缺失、大量残根残冠存留、咬合关系丧失的需要牙体、牙周、修复,甚至包括局部正畸相结合的、较为复杂的口腔综合治疗病例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目前,“口腔整体诊疗计划制定”的理念已经作为临床经验推广至全院各个科室,并已形成医院的临床规范化要求。

2005年,科室开设24小时门急诊服务,这是西北地区口腔医疗机构首次尝试在非门诊时间进行口腔常见疾病治疗,这样就为患者特别是白天工作商务繁忙的公务人员和商界人士以及因为上课而不能到医院就诊的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科室在医院率先提供电话预约服务,同时为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特需医疗服务,这些举措都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2006年,作为医院试点,科室开始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家住在院外的医护人员实行“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在医院支持下开设了午间门诊,极大方便了部分患者就医,受到广泛好评,也形成了科室特色之一。2007年起,“朝九晚五”和“午间门诊”的工作制度开始在全院执行。

2007年,科室成立了西北首个牙科恐惧症(畏惧症)治疗中心,开始进行牙科恐惧症(畏惧症)系统研究。陈永进主任、吕昕医师、朱明慧医师先后参加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牙科学院国际高级牙科医师进修班进行过牙科恐惧症(畏惧症)相关的理论及治疗方法的短期学习,并与华盛顿大学牙科学院牙科恐惧症临床研究中心主任Peter Milgrom等人保持联系;陈永进主任还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牙科恐惧症(畏惧症)系统学习,目前,该治疗中心已经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年均完成数百名患者的治疗,逐步获得国际认可并开展了国际合作。

2008年,科室在全院率先开展Procera全瓷修复新业务,当年全院共完成11例病例,其中该科室完成8例,涵盖单冠、贴面和前后牙固定桥,初步积累了关于Procera全瓷修复适应症选择、基牙预备及义齿调

整的相关经验,并随后在全院推广。

2009年,在牙科恐惧症(畏惧症)治疗中心的基础上,科室调查了西北地区牙病患者牙科恐惧症(畏惧症)的发病几率,进行病因学研究,并针对牙科恐惧症(畏惧症)患者在医院开展了笑气镇静、STA无痛麻醉仪治疗,收效良好。

2011年,科室举办了“全国牙外伤和口腔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邀请了牙外伤领域国际顶尖的Jens Ove Andreason、Lars Andersson、Leif K Bakland教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专题讲座。随后,科室在全院率先开展牙外伤国际标准化治疗,科室人员经过多次训练,严格按照国际牙外伤协会制定的规范对牙外伤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一年来成功治疗患者近千例,牙外伤诊治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建科以来,科室坚持对急诊值班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定期进行急救知识讲座并组织考核,实现人人达标。科室近年来不断购置国际领先的急救设备,科室人员定期组织集体学习和急救演练。科室多名医生还组织或参与了我院门诊急症患者的抢救,受到患者、患者家属和医院的一致好评。2011年、2012年,科室先后组织了两次急救

技能联合演练,医护人员展现出了过硬的单人急救技能和理论知识,同时也展现出了优良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院领导和院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成为人人掌握急救技能的口腔临床科室,真正实现了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与急诊”集一身的口腔医疗一站式服务科室的目标。

教学——全国首个口腔临床综合实习基地和口腔全科医生培养中心“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工厂,那么学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作为医院首要的临床实习教学科室,教学工作始终是科室工作的重中之重。

科室成立之初,只有4名带教教员,分别来自牙体专业和修复专业,教员、学员比例约为1:7;在随后的几年中,科室不断招贤纳士,在加强牙体、修复专业带教教员数量与质量的同时,也引进了牙周黏膜、颌面外科、颞下颌关节病、儿童牙病等专业的教员,目前,科室拥有教员13名教员,教员、学员比例为1:2。科室在临床实习中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大胆改革,建成了全国首个口腔临床综合实习基地和口腔全科医生培养中心。

2004年到2005年,科室在实习带教中实行的是已经为广大临床带教人员所熟悉和认可的传统的分科轮转实习教学模式。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口腔医生面临大量的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卫生维护、口腔综合诊治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大量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口腔医生,使他们深入到社区医院,独立完成口腔宣教、预防和治疗等工作,加之近年来国家对社区医疗的重视也为综合医生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前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社区服务,同时也为满足基层军队

的需要,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口腔综合医师已是势在必行。为加快中国口腔教学改革的步伐,作为国内一流的口腔医学院,科室从2006年起率先在全军和全国开展了“口腔全科医师培养的综合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2006年到2007年,科室采用了分科实习与综合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即先以牙体内容为主加部分修复内容实习3个月,再以修复内容为主加部分牙体内容再实习三个月。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学员反馈教学效果好,也为全面推行分段、渐进式综合实习积累了一定经验。2006年,科室教学组申请获批第四军医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口腔临床的综合实习——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获得院级先进教学集体荣誉,并获得校级先进教学个人奖励;2007年,科室护理组编撰了《学员实习手册——护理部分》,实现了临床实习的护理规范化教学。

2008年起,在前一阶段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科室采用临床综合实习模式,学员临床实习中不再分牙体和修复,从学员进入临床实习开始就对每一个患者自始至终、负责到底。学员对一个患者都要进行全面的口腔健康检查,发现患者口腔中的每一个问题,制定系统、完善的治疗计划,并进行连贯的治疗操作。针对该模式,科室结合实习大纲要求创新性地提出并制定了细化到每周的规范化的实习流程,并制定了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明确每个阶段应达到的要求,同时,根据要求建立起了学员和教员“自查、互查、科室领导查”实习质量三级监控机制,使学员和教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保证每一位患者均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近五年的临床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综合实习模式,学员在与患者相对较长时间的接触与沟通后,可以更好的建立患者对学员的信任感,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学员通过连贯的治疗,不仅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了对疾病的认识,能够对患者作更到位更详细的解释,在此过程中还训练了临床操作能力,明白每一步治疗对下一步治疗的重要性,加强了他们对每一步治疗的责任心,通过训练将培养出他们对每个患者、每一步治疗都高度负责任的良好习惯。由于在该综合训练过程中能详细观察到每一个阶段及最终的治疗效果,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008年,科室教学组申请获批院级教学重点研究课题《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综合能力的培养》,同年,获得院级先进教学集体荣誉;2009年,申请获批院级教学专项课题《口腔整体诊疗计划教材编写》;2012年,科室教学组编写的《口腔全科医师临床操作手册》交付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发行。

2011年以来,科室教学组针对部队基层需求逐步开始加强学员急诊值班,这培养了学员注重口腔临床医学整体性的理念,同时还使学员了解并掌握了口腔常见急症的特点和诊疗方法,尤其是学员通过值急诊班均已掌握了目前国际标准化牙外伤处理方法,这将对今后我军基层牙外伤处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七年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从石膏模型示教、到仿真头颅模型操作演练、到典型病例视频讲解示教、再到椅旁现场“牙科眼”示教,科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逐步建立起多级现代化教学示教平台。教学组利用多种平台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临床操作系列示教教学,深受学员好评。

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为了保障教学效果,教学组坚持把学员的教学反馈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收集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进行整改、调整实习方案。科室教学组这种重视学员切身利益的做法,得到了历届实习学员的一致称赞。为了解决实习学员可摘义齿修复病源不足的问题,教学组通过医院的多次协商,2011年以来,开展了“过渡义齿教学特别活动”和“全口义齿免费镶牙活动”,满足了学员实习教学的需要。

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教学组还注重培养学员病例收集的理念,

通过安排专题讲座让学员了解了临床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和口腔摄影的方法;出科病历汇报制度的坚持与落实也使得每名学员掌握了临床病例展示的基本要点,这也对我军开展基层口腔临床科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好的学生离不开好的老师。为了不断提升科室教员的自身教学素质,教学组定期实施集体备课、共同观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制定详细的规范化操作规程,在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讲座的同时,还派出教员外出进修学习。在此基础上规范教学标准和教学思路,使所有实习带教教员的临床示教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规范化。有效地提高和保障了教学质量,锻炼了教师队伍。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科室教学组共发表教学文章近20篇。

实践证明,采用临床综合实习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建立患者对实习学员的信任感,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学员在操作水平上也提高很快,多次在中日口腔实习生操作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且根据毕业后的学员反馈信息,这种实习模式培训出的口腔医生分配到基层后具备多种口腔临床技能,能够进行多种口腔疾病的诊疗,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深

受我军基层官兵欢迎。

科室成立八年来,共为我军培养了300余名合格的口腔医生,同时也为地方培养了50余名全科口腔医师。在临床综合实习教学方法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科室在2011年提出了建立西北地区首个省级口腔通科医生培养中心的申请,目前该申请正在审批过程中。

科研——结合实际、凝练方向,坚持人人参与,力争人人出成果科室人员来自医院不同的科室,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这是科室科研面临的首要难题。科室领导为此组织院内外专家对科内每位科研人员“号脉”,找准适合个人的科研切入点,通过科室协调及学术带头人的帮扶,使全体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了不断开阔科室人员的科研思维,科室坚持每周三晚进行学术活动,进行病例汇报、新技术新业务讲座、临床前沿热点追踪,每周四晚坚持研究生例会,通过读书报告、研究进展汇报、研究问题分析等多种形式实现科室学术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

当今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各个领域心理应激源不断增多,从而导致个体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由此产生的各种疾病呈上升态势。我科室瞄准心理应激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康复中的重要意义,致力于口腔医学心理学的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我们与欧美权威研究室建立互访与交流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了国内首个牙科恐惧症专科咨询诊疗门诊。从研究角度而言,我们的研究瞄准口腔医学与军事医学及心理学交叉领域。角度的独特性使得我们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实验功底,这正好与我科室人员涉猎学科领域广泛的优势相匹配。我们的研究工作从组织学、细胞学和临床研究三方面展开,从生物学效应、应答机制和拮抗方式三方面进行了心理应激对口颌面影响的组织学研究,首次发现心理应激可以引起生物体口颌肌结构功能变化以及痛觉敏感度增高,是导致咀嚼肌紊乱疾病的原因之一。并首次提出抗抑郁药物可以降低应激导致的生物学效应以及疼痛敏感度。同时采用细胞力学领域的先进研究方法,我们从信号转导机制、改建效应和协同影响因子三方面开展了应激后压力升高对关节软骨影响的细胞学研究,首次在国内外报道了应激等状态导致的压力升高后软骨细胞的力学信号转导机制,并揭示了这种刺激作用下的生物学效应。此外,我们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牙科恐惧症咨询诊疗专科门诊、在国内率先从流行病学调查、心理特质分析、心理干预疼痛控制三个方面展开了牙科恐惧症的临床调查与专科治疗研究,以确定牙科恐惧症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与特征以及牙科恐惧症患者的心理咨询治疗、系统干预。

这八年中,科室先后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项目4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以及军队十一五项目课题、军队保健专项课题、西安市科技项目各1项。累计研究经费达150万元以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人。多人赴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先后获得国际牙科研究学会中国分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亚太地区医学生物工程学大会青年学者奖。并与日本大阪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荷兰阿

姆斯特丹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实现互访。科室人员来自医院不同的科室,有着各自的研究领域,这是科室科研面临的首要难题。科室领导为此组织院内外专家对科内每位科研人员“号脉”,找准适合个人的科研切入点,通过科室协调及学术带头人的帮扶,使全体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为了不断开阔科室人员的科研思维,科室坚持每周三晚进行学术活动,进行病例汇报、新技术新业务讲座、研究领域前沿热点追踪,并成为医院学术活动进行最好的科室。

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基础,如何吸引人才、建立合理的梯队是建科后面临的最大难题。科室成立之初,全院人员对这个科室的工作职责、意义、以及今后的前途存在着种种疑虑,在医院领导和兄弟科室的支持下,科室采取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宣传科室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吸引了一批有事业心的年轻骨干力量来我科共同创业;同时,针对医院编制少、军人数量锐减的现状,2006年,在全院首创大规模面向全国招聘合同制医生的先河。科室的良好工作氛围和温馨的人际关系、快速发展的事实和不断增长的收入,使我院许多以前不愿来、不敢来的人才纷纷要求调往我科,应聘医师络绎不绝,入科条件也在不断提升。团结协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成为科室每个成员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成就了科室自己独特的科室文化。目前,科室已经发展为拥有4名高级职称、22名主系列人员、17名护士、1名技术员的医院主力科室,并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科室所有军人主系列人员都具有博士学历,其中一半以

上都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留学国家包括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等。

科室领导注重人性化管理,科室内部氛围融洽,就像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尽管承担着非常繁重的临床和教学任务,“白加黑”、“五加二”式的加班成为家常便饭,但是科室人员从来没有叫苦叫累。全科医护人员常常利用节假日时间精心布置诊室环境,制作诊室美化宣传资料,改进人性化服务设施,使前来就诊的患者都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也使前来参观的国际友人、他院领导每次都能满意而归。科室成立以来,每年均积极组织、抽调精兵强将参加医院承办的各项重要活动,先后在世界军事齿科大会、深圳国际牙科联盟大会、中华口腔医学会、陕西省口腔医学会多次重大会议,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促进与口腔医学发展西部行活动”、陕西省口腔医学会“口腔医疗新技术三秦行”、第四军医大学“情系西部送温暖三下乡老区行”活动、“华山铁卫”军事演习活动、汶川抗震救灾医疗活动,口腔医院东南沿海“军营行”、青藏“高原行”系列口腔巡回医疗行动、军队老干部口腔健康检查活动、青藏兵站部官兵口腔诊疗活动中圆满完成担负的各项任务,受到中华口腔医学会、陕西省口腔医学会、学校、医院领导及巡诊单位一致好评。

科室领导简介

陈永进,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系;现任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设备与器材分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及合学分会委员、陕西省口腔医学会秘书长、陕西省医学会理事、陕西省继续教育协

会理事、陕西省和西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是《中华口腔医学学杂志》审稿专家、《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实用口腔医学》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上评议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大阪大学齿学部口腔修复科和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牙科学院留学各一年,参加美国华盛顿大学牙科学院的临床科研培训班学习;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先后获得国家、军队及省部级基金课题十余项。主编、参编学术专著7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享受第四军医大学和总后勤部优秀岗位津贴,荣获第四军医大学基层建设标兵和总后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称号,是陕西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专业特长:口腔疑难疾病的综合诊治,在牙体牙髓病、牙齿美容、缺牙修复治疗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综合诊治经验;针对牙病患者对看牙的恐惧心理在国内率先推出牙科恐惧症心理咨询服务;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磨牙症的研究和诊治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属国内领先水平。

张旻,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系。现任中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及合学分会青年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口腔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医学会口腔分会委员、《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上评议专家、Europe Journal of Oral Science、Osteoarthritis Cartilage等杂志审稿人。曾受笹川医学奖学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大阪大学齿学部留学。2003年获全军优秀

硕士论文表彰,2005年获国际牙科研究学会(IADR)中国分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获第九次在日华人生命科学大会优秀论文奖,2008年获七届亚太地区医学生物工程学术会议青年学者奖第一名。2009年获第四军医大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资助;在公开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17篇。以第一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项、以主要专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军队省部级课题5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各1项(第三)。主译学术专著1部。专业特长:缺牙修复与咬合重建、牙体牙髓病、口颌面痛的诊治、牙列不齐的矫治。

赵蕊妮,护士长,副主任护师,1999年自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毕业,2002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曾赴日本学习访问。2004年担任急诊与综合临床科护士长,多次参与重大军事及医疗行动,2002年、2009年被评选为医院及学校“护理技术操作能手”;2008年因在汶川抗震救灾医疗任务中表现突出被陕西省授予“五四青年奖章标兵”称号,被第四军医大学授予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先进事迹先后在《解放军文艺》、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导;2011年荣获医院护士长管理创新奖,所带领的护理团队荣获医院护理示范岗荣誉;任职期间所在护理单元有多名护士获“岗位服务标兵”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专业化洁治技术及PD操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攻关项目和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各1项。主编、参编学术专著2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