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中图版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三节_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word版含解析

地理中图版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三节_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word版含解析

地理中图版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三节_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word版含解析
地理中图版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三节_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_word版含解析

疱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文化

(1)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

(2)文化的形成: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的形成: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对文化施加影响,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也会有所不同。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4.文明时代到来的主要标志

自人类出现就有了文化,人类的历史有多久,文化的历程就有多长。文明的历史较之文化晚许多,一个地区文明时代的到来通常有以下主要标志: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城市的形成。

5.地域文化的差异

物质方面的差异:如建筑、服饰、交通工具、艺术作品等。

非物质方面的差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地域范围的差异:可大可小,大到一个洲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镇。

文化要素的差异:可以是单要素,比如只是语言或只是服装等单方面;也可是多要素的差异,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就体现在多方面。如我国南北方的差异如表2-3-1所示。

饮食方面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语言方面南繁北齐

武术方面南拳北腿

历史交通南船北马戏曲方面

南柔北刚建筑方面

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气象灾害

方面南涝北旱工业方面

南轻北重军政方面

南经北政人口生物学特征南矮北高

饮食方面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欧洲城市文化广场,建筑历史悠久,城墙包围着街市,在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等。随着人口和工业向大城市集中,城市也建起了高层建筑,但一般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区。

美国现代化大城市中心多是高层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阿拉伯国家城市建筑大多数呈圆顶,多采用白色,建筑古香古色、雄浑壮观。体现了典型的伊斯兰教的建筑特色,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居民阿拉伯人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中国丽江古城保留了大片明代的民居建筑,均为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多进套院等。这些建筑融会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些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门窗多雕饰花鸟图案,色调浓烈。庭院内喜种花木,摆设盆景,无房不养花。形成了高原水乡风貌。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从城市的形成来看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和各种人文因素一道,共同孕育和繁荣了城市,并赋予城市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使城市深深地留下地域文化的烙印。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形成影响深刻。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形成影响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建筑。

2.从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来看

美国与欧洲建筑空间布局明显不同,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高层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主要原因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只有200多年发展历史,虽然早期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欧洲城市的中心及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异没有美国那么大。这些城市是工商业市民的城堡,城墙包围着街市,在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等。近代革命后,人口和工业向城市大量集中,城市建起了高层建筑,但大都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主要原因是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城市都是中世纪时建造的。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3.从建筑结构方面来看

中西古代建筑都具有鲜明的精神性的品格。它有别于物质性的实用概念——遮风避雨、隔热防寒,也不止对形式美的追求,而是指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某种倾向性。不过中西建筑的艺术作用在偏重方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简言之,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而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4.从建筑风格方面来看

宫殿是中国建筑中最受尊崇、最为宏大、成就最高的类型;典型的中国住宅是四合院格局,一般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又称外院,居住仆役,设置厨房、客房,后院又称内院,中轴线上的堂屋位置和规模都最为尊贵。

西方人大多信仰宗教,而宗教建筑重在坦率地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内心中的一切迷妄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等等。

5.中国建筑的南北差异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作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辨析比较 (1)比较中西方建筑结构方面的不同。 中国建筑结构风格 西方建筑结构风格 差异原因

漫步街巷,几乎触目皆墙 除特殊建筑,绝少有围墙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西方园林讲究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明,和盘托出 中国建筑风格 西方建筑风格 差异原因

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

檐、斗拱,宫廷中有楼、台、殿、阁 西方宫廷中有喷泉、雕塑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

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

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国民居是“四合院” 西方民居有花园、洋房、绿篱、草地

视野开拓 徽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安徽省名,是因为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两地之首字合成“安徽”。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徽州向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的说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江浙、华北与西南以致漂洋过海。十大商帮,徽商居首。以致一批批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十三在邑”守家园,“十七在外”闯天下。在这种形势下,徽菜也就作为菜系在全国出现了。

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 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

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17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当年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是味道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700多位中医学家,有600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

典题·热题

例1文化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一个地区的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当地文化作用于消费领域时,也是润物细无声。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不同,读图2-3-1,关于地域文化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正确的是()

图2-3-1

①北京人偏爱进口的东西②广州人信任港台③上海人更喜欢国产④北京人更务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不同的地理位置与经济背景,孕育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时尚角度上,上海最时尚。在物质精神层面上,广州最物质化。三地居民的特点由图分析可得:北京人大气土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种潜在的贵族意识,更务虚;上海人洋气小气,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小资意识比较明显,很精明;广州人勇气俗气,受香港文化影响大,具有明确的商业意识,很务实。

答案:B

例2下列叙述中没有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特点的是()

A.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B.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C.气候夏热冬寒,降水较少

D.黄土物质具有直立性和干燥性

解析:不同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特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处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再加上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干燥性,适宜建造窑洞。

答案:A

例3以下关于城市建筑的正确说法是()

A.当代美国大城市高大建筑林立是继承了欧洲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

B.考虑历史因素,欧洲城市中心一般缺少高层建筑

C.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这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外向和开放

D.西方城市建筑主要体现皇权的重要地位

解析:城市建筑深受地域文化影响,包括其空间布局形态、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美国是移民国家,其继承了欧洲人崇尚自由的精神传统,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空间布局形态。历史因素在历史悠久的欧洲城市体现突出,为保持其历史原貌,市中心一般不建高层建筑,以免破坏古建筑风貌。围墙是中国地域文化内向性、封闭性的表现。西方城市建筑主要体现宗教占优势地位,教堂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且很高大。

答案:B

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地域文化差异一般不大

B.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是不同的

C.地域文化中的“地域”范围都比较大,“文化”以多要素的为主

D.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自然环境的产物

解析: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对文化施加影响。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也会有所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地域”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答案:B

问题·探究

问题1图2-3-2的四幅图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建筑。四幅图是我国什么地方的建筑?怎样的地域文化影响该地区建筑具有这样的风格?

图2-3-2

探究思路:A为湘西吊脚楼。吊脚楼的这种构造最早是为了防避毒蛇猛兽的侵扰。

B为陕北窑洞。窑洞因地制宜而营造。在这片面积广阔、土层深厚的黄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C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另外,北京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天安门的城楼、故宫的绿瓦红墙、天桥的剧场、老北京的茶馆、城墙根的胡同,这些都常常让我们感受到传统的厚重,而北京人似乎也很自觉地扮演着中华文化传统的传人角色,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D为蒙古包。这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是为方便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民而建造的。

问题2京派服装和海派服装体现了怎样的文化?

探究思路:北京曾是帝王之都,整个城市充满了天子脚下独有的王者风范和矜傲,清末的八旗之风又给它添上贵族公子哥那种散漫、悠悠的风度,异质的元素组合而成了北京独特的气质。体现在着装上,京派的服装更加注重整体的气势,大气、随意,这同京派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而上海是首先被“西风东渐”的港口城市,殖民文化给它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西方先进的思想、最为流行的时尚无不先在这里靠岸,异域文化给它增添了万种妖娆。“自道光以其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这些又和南方特有的细腻、精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上海独有的风情。表现在着装上,海派的服装注重品质、注重细节、整体风格含蓄。不像北京女子对买来的衣服全盘接受,上海女子通常会对服装的细节进行修改,以期达到完美的效果,这种精细是海派文化的一个折射。在中国南北地域的文化、审美差异最明显。

服装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产物,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对服装的要求不只是停留在蔽体保暖的功能上,它还肩负着解读穿着者的审美、品位和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使命,就好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本地区的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这个地区的服装。

问题3从以下三张图片,结合自己了解的知识,说一说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图2-3-3

探究思路: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它既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由于阿拉伯国家和中国西北部地区位于干燥地区,荒漠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形成一种封闭的文化;由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一种崇尚真主爱好和平的观念,因而建筑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呈圆顶,色彩深沉端庄。但是西域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较深,加上民族融合的因素,因而西域的建筑融合了中国古典艺术和阿拉伯民族艺术。

总的来说,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之社会、民族文化情趣的差别,造成了阿拉伯式的清真寺和中国式样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上的差异。

A图为阿拉伯式样的清真寺,这类建筑的阿拉伯风格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外观造型看,是阿拉伯风格。

第二,平面布置上采用集中式构图。

第三,殿堂一般都很淡雅、素洁,雕塑和彩画不多。另外,建寺的设计师们很注意整体色彩的运用。

B图、C图为中国式样的清真寺,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申,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第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真寺建筑的鲜明特点之一。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教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

中国很多著名的清真寺,都以其精美的彩绘艺术见长。如西安化觉寺、山西太原古寺、山东济宁大寺,北京的东四寺、牛街寺、通县寺等,其后窑殿及圣龛上的彩画艺术精美绝伦,显得极其富丽堂皇。一般而言,华北地区多用青绿彩画,西南地区多为五彩遍装,西北地区喜用蓝绿点金。无论何种颜色的彩画,都源于中国传统当无疑问。而这些彩画的共同之处又在于,不用动物文,全以花卉、几何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为饰,这是中国伊斯兰教装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

第四,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花样如何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教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清真寺的建筑艺术表现了以伊斯兰文化为体,以汉文化为用的特色。中国穆斯林清真寺为“哲玛阿提”——聚会的场所。其外形吸收了汉族建筑艺术特点变成一种宫殿式建筑,也有部分拱顶式建筑,内部装饰是阿拉伯式的,一般采取几何形图案或艺术文字。

问题4 大米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宗主食品。试想没有米粮,人们没有饭吃,人类怎能生存繁衍,人类社会怎能进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米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那么稻米究竟对人口有多大影响呢?

探究思路:我们透过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来说明稻米文化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影响。

从汉至唐宋,每次战争,都引起北方人口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其中主要的是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北宋灭亡的三次人口大南移,故宋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元、明、清(及现代)的政治重心回到北方,但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仍在南方。北人南下,与南人杂居通婚,既增加了人口数量,亦改善了人口的素质,促进了文化和文明的繁荣。

大量的北人南下,加上当地人口的增长,出现新的人口压力,对长江流域粮食生产构成巨大的压力。应付的办法,首先是扩大耕地面积,辅之以兴修水利,在湖泊水面围湖造田,在山区兴筑梯田,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挖掘自然条件的潜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即提高复种指数,北方小麦只能一年一熟的,南方可以一年稻麦两熟,过去水稻一年一熟的,增加劳动力投入,便可以一年早稻、晚稻两熟。太湖地区围湖造田的结果,出现“嘉湖熟,天下足”的谣谚;洞庭湖、鄱阳湖围湖造田的结果,出现“两湖熟,天下足”的谣谚。山区兴筑梯田极盛时,出现“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犁半空行”的诗句。只是这种短期内的粮食丰收,付出了长远的生态破坏代价,影响十分深远,至今越来越清楚。

人口对粮食的压力反映到南北人口的消长上。北宋(960~1127)是中国历史上南北人口消长的转折点,北宋以前是北多于南,北宋以后,倒转为南多于北,此后再也没有恢复,一直至今。

自宋以后,同样地在和平时期里,北方人口何以仍旧赶不上南方?重要的原因之一显然与粮食作物的生产力有关。人口增长的压力首先压在粮食生产上,如果粮食生产不能成功地应付人口增长的挑战,就会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小麦和稻米都很好地应付了人口压力的挑战。但是,比较起来,稻米的生产潜力愈到后来愈益明显。水稻较之其他粮食作物能更好地应付人口的压力。进入20世纪以来,稻米对中国人口数量增长的贡献远大于小麦及其他粮食作物。水稻对人口增长压力的贡献,胜于其他粮食作物。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届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A.臭氧B.水汽C.氧气D.固体杂质 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云层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云层对地面的逆辐射作用 3.关于热力环流叙述,错误的是:() A.地区间的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根本原因 B.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成 C.同一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4.关于对流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低纬地区对流层的厚度比高纬度地区的大 B.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的厚度比冬季的大 C.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 D.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一般是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6℃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层大气有一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一般将2000——3000km的高空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 C.平流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高空飞行D.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大,到30千米以上气温上升缓慢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回答6~7题。 6.从辐射量上看,甲大于乙的原因是( ) A.大气对甲具有削弱作用B.丁对甲有补充作用 C.甲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乙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7.下列概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8、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 D.②④⑤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直接来源是 。 2.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 作用和对地面起 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形式: 、 、 影响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强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4.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写出上图各环节名称: A ; B ; C D ; E 。其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 是 ,有霜的夜晚D (大、小)。 5.热力环流是由于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他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完成下面热力环流图并标出高低压。 6.大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同一水平面上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叫 。其特点是 等压线,从 指向 ①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应于等压线 。 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③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 。 7.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 。 8.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上界地面

(1)写出图中数字和字母所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并在相应位置标出风向。(2)其中有利于降水的气压带是和,风带是。 9.由于随季节南北移动,导致了风带和气压带也呈季节性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向移,冬季移;就全球而言,冬季向纬移,夏季向(高或低)纬移。 10.①赤道地区,常年受控制,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②南北回归线到纬度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控制,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③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受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控制,,形成气候;④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控制,终年湿润,气温适中,形成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

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必修三第二章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 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右图为“红色荒漠” 形成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ABCD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2、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 色荒漠”的有( ) 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读右图漫画,完成3-4题。 3、漫画图中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水资源短缺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图”,完成5-6题。 5、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 ) A.加强天气预报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6、b地区生态环境易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②毁林开荒,粗放耕作 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④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水多且雨季集中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西藏和黑龙江沼泽湿地面积广大。读表,回答7-8题。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 7、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 )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 D.气温低,蒸发微弱 8、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 B. 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 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 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至12 m以下,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正式进入低水位期。结合鄱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拔高度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 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拉萨B.重庆 C.大庆D.海口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C 2.A (原创题)新华网拉萨2010年1月7日电一项可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使用效率的“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及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在拉萨设立的试验示范点测试,该项目有望2010年在高原城市太阳能光伏电站中应用。目前,西藏各类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的总容量超过9MW,西藏是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应用面和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省区。据此回答3~4题。 3.西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区。下列有关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C.西藏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西藏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4.下列有关太阳辐射能及其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太阳能主要来自太阳活动 B.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其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的能量就是耀斑爆发时突然出现的明亮斑块释放出的能量 解析:第3题,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西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 3.D 4.B 5.(2011·安庆联考)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固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B.太阳辐射的能量由质量转化而来,所以太阳的质量一直处于消耗中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因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D.太阳辐射能量大且集中,可以用其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发电 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该反应通过消耗质量来释放能量。太阳辐射能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虽然巨大,但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较小。 答案: B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讲课讲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2)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3)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措施: 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5、[拓展提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原因:(1)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2)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导致地标抗腐蚀能力降低,雨水径流直接侵蚀地表。露天煤矿的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排弃大量土石,成为水土流失新物质) 二如何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上万条。 治理重点:保持水土 A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B 工程措施:保塬,修建水平梯田(护坡),打坝淤地(固沟)。 修建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水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其表冲刷能力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易受流水冲刷。 人为:人类不合理劳动:过度樵采,陡坡开荒,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 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 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 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 兰紫光)、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 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 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9.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 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4)区域发展阶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节知识点总结》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一)

(10)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学习目标】 1.掌握湿地的概念,明确湿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其重要价值。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 保护措施。 3.激情投入,用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自主学习】 1.湿地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分布?(了解) 2.湿地有哪些重要的生态价值?(理解、记忆)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5点,记忆)

4.我国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原因、表现、危害、萎缩的洞庭湖) 5.列举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不合理)? 6.湿地破坏的危害及保护湿地的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吗? 探究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湿地的分布?

探究三:湿地是如何调蓄洪水的? 探究四: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探究五: 1.读图“洞庭湖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最大的淡水湖是___。 (2)A平原的名称是___,B平原的名称是___。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原因: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当堂检测】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湿地的是() A.海南岛红树林 B.鄱阳湖 C.长江下游稻田 D.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全属于湿地的是() A.洞庭湖 B.黄河 C.江南水稻田 D.黄海 3.2010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的作用有()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②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③湿地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粮食、肉类、药材及多种工业原料④为人类提供旅游资源⑤调节气候⑥提供大量木材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保护湿地十分必要。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青海湖②三峡水库③东海滩涂④日本海⑤尼罗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教学教材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 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精美解析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18) 2019年9月8日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启动。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图为白洋淀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白洋淀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改变 B. 空气质量下降 C.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D. 气温日较差变小 2.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B. 跨流域调水 C. 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小题1】C【小题2】B 本题考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白洋淀萎缩不会导致气候类型改变,A错误;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小,B错误;湿地有调峰补枯的作用,白洋淀萎缩会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C正确;湿地破坏,地表变干,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D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的措施。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会导致水系环境的破坏,A错误;跨流域调水可以减少对白洋淀湿地的水资源的使用,B正确;暂缓开发区域经济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会造成环境破坏,D错误。故选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 )。 A.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 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 工业稳步增长 4.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⑤ 【小题1】C【小题2】D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由图可知,1985年以后,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但环境污染程度大大高于自然环境容量,因此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故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故①②⑤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法限制,故③错;大力发展特大城市会加剧城市问题,故④错。故选D。 第1页/共6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试题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2018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在巴黎举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00周年纪念仪式,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等约70个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活动。下图为法国示意图。 回答下面小题。 1.法国整体地势特点 A.西高东低 B.中间低四周高 C.东南高西北低 D.北高南低 2.法国普罗旺斯是世界闻名的薰衣草故乡,并出产优质葡萄酒。推断普罗旺斯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中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罗斯海是南极洲的重要海域,其属于 A.南极洲内海 B.大西洋边缘海 C.印度洋的边缘海 D.太平洋的边缘海 4.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5.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12级以上的暴风是家常便饭,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主要成因有 ①风多来自海上,缺少阻挡,摩擦力小 ②地势平坦,地表冰雪覆盖对风的阻挡小 ③沿海地带比内陆气压更高,气压梯度力大 ④南极中心附近高压强盛,沿海地带气压梯度力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读世界某国家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6.图中甲海域冬、夏季降水都较少,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洋流因素 C.地形因素D.海陆位置 7.下列符合该国河流特征描述的是 A.流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C.流程短,流速缓D.流速快,水能丰富 8.2011年3月11日,在乙地发生9.0级地震,给附近核电站造成严重破坏。该国发展核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开阔B.常规能源缺乏 C.经济发达,科技雄厚D.核能能量巨大,污染小 下图为某日“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回答下列各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