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上海轨道交通 13 号线一期

3标-金沙江路站~丰庄站区间盾构隧道

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3标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二局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3标项目经理部

2009年3月

目录

1 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2)

2.1工程位置 (2)

2.1.1金沙江西路站~丰庄站区间 (2)

2.1.2北翟路停车场八字形出入段线 (3)

2.2设计简况 (3)

2.2.1出入段明挖区间 (3)

2.2.2盾构区间 (4)

2.2.2.1工程规模 (4)

2.2.2.2隧道线形 (4)

2.3自然条件 (8)

2.3.1地形地貌 (8)

2.3.2气候、气象 (8)

2.4地形与地质 (8)

2.4.1地基土分布特点 (8)

2.4.2各土层性质和分布情况 (9)

2.4.3土层特征 (9)

2.4.4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10)

2.5水文情况 (11)

2.5沿线地面环境及周边建筑物 (12)

2.6沿途管线 (12)

2.7交通、动力及通讯 (12)

3施工目标 (13)

3.1工期目标 (13)

3.2质量目标 (13)

3.3安全目标 (13)

3.4环境保护目标 (13)

3.5文明施工目标 (14)

4施工筹划 (14)

4.1总体施工方案 (14)

4.1.1出入段明挖区间施工方案 (15)

4.1.1.1分段施工顺序 (15)

4.1.1.2明挖区间施工流程 (16)

4.1.2.3明挖区间施工方案 (16)

4.1.2区间风井施工方案 (17)

4.1.2.1区间风井施工流程 (17)

4.1.2.2区间风井施工方案 (17)

4.1.3盾构区间施工方案 (18)

4.1.3.1盾构区间施工流程及安排 (18)

4.1.3.2盾构机来源及基本功能 (19)

4.1.4电缆通道施工方案 (19)

4.2总体施工进度计划 (19)

4.2.1总工期及单位工程工期 (19)

4.2.1.1总工期 (19)

4.2.1.2主要节点工期 (19)

4.2.2施工总进度计划 (20)

4.2.3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20)

4.2.3.1项目计划管理及控制方法 (20)

4.2.3.2具体的进度保证措施 (21)

4.2.4施工组织计划 (24)

4.2.4.1劳动力组织计划 (24)

4.2.4.2材料供应计划 (25)

4.2.2.3用电、用水计划 (25)

4.3施工场地布置 (25)

4.3.1施工场地总平面布置 (25)

4.3.1.1布置原则 (25)

4.3.1.2工地围闭 (25)

4.3.1.3生活设施布置 (26)

4.3.1.4结构施工场地生产设置布置 (26)

4.3.1.5盾构施工场地生产设置布置 (27)

4.3.1.6施工通讯 (27)

4.3.1.7施工用电 (28)

4.3.1.8施工用水 (28)

4.3.1.9临时道路 (28)

4.3.1.10施工排水 (28)

4.3.2隧道内施工布置 (28)

4.3.2.1钢轨布置 (28)

4.3.2.2人行走道 (29)

4.3.2.3隧道排水 (29)

4.3.2.4隧道通讯 (29)

4.3.2.5隧道通风 (29)

4.4对周围环境、指定承包商及联系承包商的配合和协调措施 (29)

4.4.1对前期工程协调 (29)

4.4.2对大型设施的运输路径协调和安装及测试的配合 (30)

4.4.3对车站承包商的配合和协调 (30)

4.4.4与指定承包商、联系承包商的协调和配合 (30)

4.4.5对周围环境的协调和配合 (31)

4.5.5.1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 (31)

4.5.5.2管线的保护 (32)

4.5.5.3邻近建(构)筑物、公用设施等的保护 (32)

4工程特点、重难点及针对措施 (33)

4.1明挖区间和中间风井工程特点、重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33)

4.1.1明挖区间基坑围护结构形式多 (33)

4.1.2中间风井基坑开挖深度大,施工风险大 (33)

4.2盾构区间工程特点、重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34)

4.2.1盾构掘进长度大,工期紧 (34)

4.2.2穿越暗浜 (35)

4.2.3 R=250m小半径曲线掘进施工 (36)

4.2.4盾构下穿吴淞江和老申纪巷 (38)

4.2.5盾构上跨或近接已建隧道施工 (40)

4.2.6盾构在②3中等液化地层中掘进 (45)

4.2.7盾构多次在中间风井承压水层中冻结法加固土体进出洞 (47)

4.2.8盾构大纵坡段施工 (48)

4.2.9穿越沿线建(构)筑物 (49)

4.2.10穿越地下管线 (53)

5明挖区间及中间风井各分部分项施工技术和措施 (56)

5.1地下连续墙施工 (56)

5.1.1工程概况及施工要点 (56)

5.1.2劳动力安排 (57)

5.1.3主要机械设备 (58)

5.1.4施工流程 (59)

5.1.5导墙施工 (59)

5.1.6泥浆系统施工 (62)

5.1.6.1泥浆的拌制 (62)

5.1.6.2泥浆管理 (63)

5.1.7成槽施工 (65)

5.1.7.1 成槽前的准备工作 (65)

5.1.7.2成槽垂直度的控制 (65)

5.1.7.3成槽工艺 (65)

5.1.7.4 注意事项 (67)

5.1.8底换浆 (67)

5.1.8.1 清底 (67)

5.1.8.2 换浆 (67)

5.1.9接头处理 (68)

5.1.10 钢筋笼制作吊放 (68)

5.1.10.1 钢筋加工场地 (68)

5.1.10.2 钢筋笼制作 (69)

5.1.10.3 钢筋笼吊放 (69)

5.1.11水下砼浇筑 (70)

5.1.12锁口管吊装与顶拔 (72)

5.1.13预埋件的设置及控制保护措施 (73)

5.1.14废水废浆处理 (73)

5.1.14墙趾注浆施工 (73)

5.1.15地下连续墙堵漏 (74)

5.1.16质量保证措施 (75)

5.1.17安全保证措施 (78)

5.2SMW工法桩围护施工 (79)

5.2.1设计概况 (79)

5.2.2 施工方案 (79)

5.2.3劳动力计划 (80)

5.2.4主要机械设备 (80)

5.2.5施工方法 (81)

5.2.5.1工艺流程 (81)

5.2.5.2施工准备 (81)

5.2.5.3 SMW围护结构钻进施工 (82)

5.2.5.4 H型钢施工 (84)

5.2.5.5特殊部位处理 (84)

5.2.5.6主要施工参数 (85)

5.2.5.7施工要点 (85)

5.2.6质量保证措施与检验方法 (86)

5.2.6.1质量保证措施 (86)

5.2.6.2质量控制要求 (87)

5.2.6.3 质量检验方法 (87)

5.3基坑底加固及连续墙接缝止水 (87)

5.3.1施工方案 (87)

5.3.2.搅拌桩施工 (88)

5.3.2.1施工工艺流程 (88)

5.3.2.2施工方法及工艺要点 (88)

5.3.2.3施工技术参数 (90)

5.3.2.4深层搅拌桩施工技术措施 (90)

5.3.2.5质量标准 (91)

5.3.2.6竣工检验 (91)

5.3.3旋喷桩施工 (92)

5.3.2.1施工工艺 (92)

5.3.2.2主要施工参数 (92)

5.3.2.3关键工序 (93)

5.3.2.3.1测量放样 (93)

5.3.2.3.2钻机就位 (93)

5.3.2.3.3钻孔 (93)

5.3.2.3.4喷射作业 (93)

5.3.2.3.5冲洗 (93)

5.3.2.3.6移位 (93)

5.3.2.4施工要点 (93)

5.3.2.5常见问题及处理 (94)

5.4井点降水施工 (95)

5.4.1工程概况 (95)

5.4.2降水目的 (97)

5.4.3主要机械设备 (97)

5.4.4劳动力安排 (97)

5.4.5基坑井点降水施工进度计划 (97)

5.4.6基坑降水施工设计 (98)

5.4.6.1.1出入段基坑底板稳定性分析 (98)

5.4.6.1.2下行线风井基坑底板稳定性分析 (99)

5.4.6.1.3上行线风井基坑底板稳定性分析 (100)

5.4.6.2 疏干井分析计算 (101)

5.4.6.3减压井分析计算 (101)

5.4.6.3.1 下行线风井降水设计 (103)

5.4.6.3.2上行线风井降水设计 (104)

5.4.7 降水工程难点与对策 (104)

5.4.7.1降水工程难点 (104)

5.4.7.2降水对策 (105)

5.4.8成井施工 (105)

5.4.8.1 成井基本要求 (105)

5.4.8.2工艺流程 (105)

5.4.8.3设备选型 (105)

5.4.8.4施工技术要求 (106)

5.4.8.4.1材料到位 (106)

5.4.8.4.2进出场、定位、埋设护孔管 (106)

5.4.8.4.3钻进清孔 (106)

5.4.8.4.4下井管 (106)

5.4.8.4.5填砂 (106)

5.4.8.4.6止水 (107)

5.4.8.4.7洗井 (107)

5.4.8.4.8下泵抽水 (107)

5.4.8.5成井施工控制表 (107)

5.4.9降水运行 (108)

5.4.9.1降水试运行 (108)

5.4.9.2降水运行 (108)

5.4.9.3降水运行注意事项 (108)

5.4.9.4降水运行技术措施 (109)

5.4.9.5井管保护措施 (109)

5.4.10封井方案 (109)

5.5钻孔灌注桩施工 (110)

5.5.1工程概况 (110)

5.5.2施工方案 (110)

5.5.3主要机械设备 (111)

5.5.4劳动力安排 (111)

5.5.5成孔施工 (112)

5.5.5.1钻机就位 (112)

5.5.5.2护壁浆液制备 (112)

5.5.5.3成孔 (112)

5.5.5.4清孔 (113)

5.5.6钢筋笼加工及吊装 (114)

5.5.6.1钢筋笼加工 (114)

5.5.6.2钢筋笼吊放 (115)

5.5.7.1水下浇筑混凝土施工顺序 (115)

5.5.7.2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115)

5.5.8质量控制要点 (116)

5.5.9质量保证措施与检验方法 (117)

5.5.9.1钻孔质量保证措施 (117)

5.5.9.2钢筋笼质量保证措施 (117)

5.5.9.3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117)

5.6基坑开挖、支撑施工 (118)

5.6.1基坑挖土方案 (118)

5.6.2机械设备及劳动力安排 (118)

5.6.3开挖准备工作 (119)

5.6.3基坑开挖 (119)

5.6.4钢支撑安装 (121)

5.6.5混凝土支撑施工 (124)

5.6.6基坑开挖与支撑的技术措施 (124)

5.6.6.1设置坑内外排水系统 (124)

5.6.6.2斜撑体系支点采用斜撑预埋件和钢支座 (125)

5.6.7基坑开挖与支撑的技术要点 (125)

5.6.8预防措施 (127)

5.7结构施工 (128)

5.7.1素砼垫层施工 (128)

5.7.2结构施工 (128)

5.7.3预埋钢洞门 (133)

5.7.4杂散电流防护工程 (133)

5.7.5综合接地网工程 (133)

5.7.6人防结构施工 (133)

5.8防水施工 (134)

5.8.1地下墙防水 (134)

5.8.2结构自防水施工 (134)

5.8.3施工缝和诱导缝防水施工 (135)

5.8.4顶板附加防水层 (136)

5.8.5渗漏水的治理 (138)

5.9电缆通道施工 (139)

5.9.1顶管施工流程 (139)

5.9.2顶进前的施工准备工作 (139)

5.9.3顶管出洞段施工 (142)

5.9.4顶管正常段顶进施工 (143)

5.9.5顶管进洞段顶进施工 (144)

5.9.6顶管施工测量 (145)

5.10施工监测 (145)

5.10.1监测方案制定的依据 (145)

5.10.2监测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146)

5.10.3监测工作的内容和项目 (146)

5.10.4 监测的方法、仪器和监测点布置的原则、埋设方法 (147)

5.10.4.1 围护墙(内部)水平位移监测(测斜) (147)

5.10.4.2 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147)

5.10.4.3 围护墙顶部垂直位移(沉降)监测 (147)

5.10.4.4 支撑轴力监测 (148)

5.10.4.5 地下水位监测 (148)

5.10.4.6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 (149)

5.10.4.7 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 (149)

5.10.4.8 周围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149)

5.10.5 监测频率 (150)

5.10.6 报警值 (150)

5.10.7 信息反馈 (151)

5.11施工测量 (151)

5.11.1 平面控制 (152)

5.11.2 高程控制 (152)

5.11.3 测量人员与管理 (152)

6盾构区间各分部分项施工技术及措施 (153)

6.1盾构施工流程 (153)

6.2施工准备 (153)

6.2.1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调查 (153)

6.2.2补充地质钻探 (154)

6.2.3发射架安装 (154)

6.2.4盾构机进场、下井、组装及调试 (154)

6.2.4.1盾构机进场 (154)

6.2.4.2盾构机下井 (154)

6.2.4.3盾构机组装 (154)

6.2.4.4盾构机调试 (155)

6.2.5反力架安装 (156)

6.2.6技术交底及人员培训 (156)

6.3洞口土体搅拌桩+旋喷桩加固施工 (156)

6.4洞口冻结法加固施工 (158)

6.4.1冻结方案 (158)

6.4.1.1冻结设计 (159)

6.4.1.2主要技术参数(单洞) (162)

6.4.1.3主要冻结施工设备 (163)

6.4.1.4冻结站安装 (163)

6.4.1.5用电负荷 (163)

6.4.1.6其它 (163)

6.4.2垂直冻结孔的布置及施工 (164)

6.4.2.1垂直冻结孔布置(单洞) (164)

6.4.2.2冻结孔施工 (165)

6.4.2.3局部冻结工艺 (165)

6.4.3预防盾构进洞涌水、涌砂措施 (165)

6.4.3.2水平冻结孔的布置及施工 (166)

6.4.4冻胀与融沉措施 (168)

6.4.4.1冻胀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 (168)

6.4.4.2融沉控制 (169)

6.4.4.3其他控制技术措施 (169)

6.4.5盾构进、出洞的条件 (169)

6.4.6拔冻结管措施 (169)

6.4.6.1拔管方案 (169)

6.4.6.2冻结管起拔 (170)

6.4.7破壁及盾构穿越冻结区的保证措施 (170)

6.4.7.1破壁保证措施 (170)

6.4.7.2盾构穿越冻结区保证措施 (170)

6.4.8确保工程质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措施 (171)

6.4.8.1冻结工程质量的主要措施 (171)

6.4.8.2冻结孔施工方面的具体要求及措施 (171)

6.5盾构出洞及初始段掘进 (172)

6.5.1盾构掘进施工工艺流程 (172)

6.5.2洞口密封装置 (172)

6.5.3负环管片的拼装 (172)

6.5.4洞门混凝土凿除 (173)

6.5.5盾构出洞及初始段掘进 (173)

6.6盾构正常段施工 (174)

6.6.1参数设定和优化 (174)

6.6.1.1参数设定 (174)

6.6.1.2参数优化 (175)

6.6.2盾构正常段掘进 (176)

6.6.2.1盾构正常段掘进施工 (176)

6.6.2.2掘进循环时间安排 (177)

6.6.2.3掘进中的沉降控制措施 (178)

6.6.3管片拼装 (178)

6.6.3.1管片的验收和堆放 (178)

6.6.3.2管片的拼装形式及连接 (179)

6.6.3.3管片的拼装 (179)

6.6.4定位棒施工 (181)

6.6.5 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 (181)

6.6.5.1注浆方式 (182)

6.6.5.2注浆设备 (182)

6.6.5.3注浆参数的设定 (182)

6.6.5.4注浆材料及配合比选择 (183)

6.6.5.5同步注浆施工 (184)

6.6.5.6二次注浆 (184)

6.6.6 盾尾油脂的加注 (184)

6.6.7 纠偏控制 (185)

6.6.8.1水平及垂直运输方案 (185)

6.6.8.2运输轨道布置 (185)

6.6.8.3弃土外运 (186)

6.6.8.4运输设备配置 (186)

6.6.8.5最大运输能力的验算 (187)

6.6.9曲线段施工控制 (187)

6.6.10 施工通风、照明及防排水 (188)

6.6.10.1施工通风 (188)

6.6.10.2施工照明 (188)

6.6.10.3施工防排水 (188)

6.7盾构进洞 (189)

6.7.1 接收井的准备工作 (189)

6.7.2 盾构进洞段掘进 (189)

6.8盾构调头 (190)

6.8.1施工流程 (190)

6.8.2施工准备 (191)

6.8.3 盾构机进洞的接收及处理 (192)

6.8.4 盾构机及车架的掉头 (192)

6.8.5 盾构始发 (193)

6.9盾构过中间风井 (193)

6.10盾构机的拆卸及转场 (193)

6.10.1 吊装设备 (193)

6.10.2 拆卸顺序 (193)

6.10.3 拆卸技术措施 (194)

6.11防迷流 (194)

6.12井接头施工 (194)

6.13入段线排水泵站施工 (195)

6.13.1概况 (195)

6.13.2施工主要技术措施 (196)

6.14管片生产与运输 (196)

6.14.1 管片模具 (196)

6.14.1.1模具配置 (196)

6.14.1.2模具加工标准 (197)

6.14.1.3管模使用寿命及质保措施 (197)

6.14.2 管片生产 (197)

6.14.2.1管片生产计划 (197)

6.14.2.2管片生产控制标准 (198)

6.14.2.3管片生产工艺 (199)

6.14.2.4管片生产技术措施 (199)

6.14.3 管片试验与检验 (204)

6.14.3.1管片抗渗试验 (204)

6.14.3.2管片抗弯试验 (205)

6.14.3.3管片三环拼装试验 (205)

6.14.4.1管片堆放 (206)

6.14.4.2管片运输 (206)

6.15施工测量 (207)

6.15.1测量作业制度 (207)

6.15.2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207)

6.15.3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208)

6.15.4联系测量 (208)

6.15.5高程传递 (208)

6.15.6地下导线测量 (209)

6.15.7地下高程控制测量 (209)

6.15.8盾构姿态测量 (209)

6.15.9管片测量 (210)

6.15.10贯通测量 (210)

6.15.11测量资料的管理 (211)

6.15.12盾构自动测量系统 (211)

6.15.12.1概述 (211)

6.15.12.2掘进数据的文件记录 (213)

6.15.12.3数据传输 (213)

6.16施工监测 (213)

6.16.1检测项目与控制标准 (213)

6.16.1.1地表沉降监测 (213)

6.16.1.2地下管线监测 (214)

6.16.1.13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监测 (214)

6.16.1.14进出洞50m内、联络通道处的深层土体沉降监测 (214)

6.16.1.15隧道结构监测 (214)

6.16.2监测频率 (214)

6.16.3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215)

6.16.3.1地表沉降监测 (215)

6.16.3.2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215)

6.16.3.3地面建筑物施工监测 (216)

6.16.3.3.1建筑物沉降观测 (216)

6.16.3.3.2建筑物倾斜监测 (216)

6.16.3.3.3建筑物裂缝监测 (217)

6.16.3.4隧道进出洞口50m内、联络通道处的深层土体沉降监测 (217)

6.16.3.5隧道结构监测 (218)

6.16.3.5.1隧道纵向变形监测 (218)

6.16.3.5.2隧道内沉降、位移监测 (218)

6.16.3.5.3隧道内净空变化监测 (218)

6.16.4常规沉降监测 (218)

6.16.5特殊部位观测 (219)

6.16.6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 (219)

6.16.7监测管理体系 (219)

6.16.7.1监测数据管理 (219)

6远程监控系统 (220)

6.1监控系统的构成 (220)

6.2监控系统硬件的配备 (221)

6.3远程监控系统的管理 (221)

7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221)

7.1质量管理体系 (221)

7.1.1质量保证体系 (222)

7.1.2.质量管理网络 (223)

7.1.3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分配 (223)

7.1.4质量目标管理网络 (225)

7.1.5质量过程控制流程 (226)

7.2质量管理措施 (226)

7.3质量保证措施 (227)

7.3.1质量控制点 (227)

7.3.2施工质量管理程序 (229)

7.3.3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 (230)

7.3.4原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231)

7.3.5计量保证措施 (232)

7.3.6成品的保护措施 (232)

7.3.7成立QC活动小组 (232)

7.3.8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和处理 (232)

7.3.9实行施工质量奖惩制度 (233)

7.4确保基坑建筑工程质量的技术要求和措施 (233)

7.4.1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的技术要求和措施 (233)

7.4.2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技术要求和措施 (234)

7.4.3 SMW桩围护施工质量的技术要求和措施 (235)

7.4.4井点降水施工质量的技术要求和措施 (236)

7.4.5基坑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236)

7.4.6确保结构质量保证措施 (238)

7.4.7防水层施工的质量技术措施 (240)

7.5确保盾构区间隧道工程质量的技术要求和措施 (240)

7.5.1隧道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240)

7.5.2原材料质量保证措施 (241)

7.5.3测量控制的技术要求与措施 (242)

7.5.4管片生产控制的技术要求与措施 (242)

8安全保证实施方案及措施 (242)

8.1安全生产目标 (242)

8.2安全保证体系 (243)

8.3安全责任制 (243)

8.4安全教育 (244)

8.5安全技术交底 (245)

8.6安全生产管理 (245)

8.8施工现场安全设施的验收 (246)

8.9安全奖罚制度 (247)

8.10基坑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47)

8.11盾构区间隧道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50)

9周边建(构)筑物、管线等民用、公用市政及公共设施保护措施 (252)

9.1管线保护措施 (252)

9.1.1管线保护目标 (252)

9.1.2管线保护责任制 (252)

9.1.3管线保护措施 (253)

9.2周边建(构)筑物及民用、公用市政及公共设施保护措施 (255)

10文明施工措施 (256)

10.1文明施工目标 (256)

10.2文明施工责任制 (256)

10.3文明施工措施 (256)

11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260)

11.1全面运行ISO14000环境保护体系 (260)

11.2环境保护目标 (261)

11.3环境保护方针 (261)

11.4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261)

11.5对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 (261)

11.6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环境管理措施 (266)

11.7施工现场废水控制管理措施 (267)

11.8施工现场扬尘、废气控制管理措施 (269)

11.9施工现场噪声及振动控制管理措施 (270)

11.10居民来信、来访处理措施 (272)

12消防、市容环卫、社会治安等措施 (273)

12.1消防管理措施 (273)

12.2市容卫生管理措施 (273)

12.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 (274)

13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 (275)

13.1风险分析 (275)

13.1.1出入段明挖基础及风井施工风险分析 (275)

13.1.2 盾构施工风险分析 (276)

13.2施工风险管理 (277)

13.3风险的规避与预防措施 (278)

13.4快速反应技术措施 (282)

13.4.1 槽段壁面不稳定,大量坍方 (283)

13.4.2 围护结构接缝夹泥,导致基坑开挖阶段渗漏水甚至涌土、喷砂 (283)

13.5.3 基坑边坡纵向失稳滑坡 (284)

13.4.4 支撑失稳,基坑崩塌 (284)

13.4.6 围护结构位移过大,周围建构筑物管线沉降超标 (285)

13.4.7 降水引起周围地面沉降 (285)

13.4.8 盾构进出洞口土体加固效果不佳,凿除洞门时土体失稳 (285)

13.4.9 地下水与盾构工作面贯通 (285)

13.4.10 盾构推进过程中建筑物变形大 (286)

13.4.11 防台、防汛措施 (286)

13.5应急准备及响应程序 (286)

13.5.1应急处理组织机构 (286)

13.5.2应急处理工作流程 (288)

13.5.3 应急响应 (288)

13.6应急演练和预案的评价及修改 (290)

13.7应急抢修材料设备 (290)

14附图 (291)

1 编制依据

1.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3标段《物探报报告》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施工区域内及领近区域内的地下地上管线、地下障碍物等的调查资料

3.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3标段相关设计施工图

4.《上海市轨道交13号线一期工程3标-投标文件》;

5.国家和上海市有关地铁、市政等方面的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00年版)

2)上海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强制性条文》(2000年版)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4)《市政地下工程施工及验收统一标准》(DBJ08-236-2006)

5)《地下工程防水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7)《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GBJ1818-84)

10)《钢筋机械接头施工验收规范》 JGJ107-2003

11)《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98)

12)《钢筋混凝土用热轧浇圆钢筋》(GB13013-91)

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4)

1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1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1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18)《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BJ08-903-98)

1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2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2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JGJ80-91)

2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23)《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卫生标准》(JGJ59-99)

6.本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7.本公司从事类似工程所积累的设计施工经验和成熟的施工工艺;

8.本公司现有施工机械设备及施工技术力量;

9.可供施工用的水、电。

2工程概况

2.1工程位置

2.1.1金沙江西路站~丰庄站区间

金沙江西路站~丰庄站区间设计范围为从金沙江西路站东端头井(K1+906)至丰庄站西端头井(K3+548.103),全长1642.103m,为双线单圆盾构区间,区间在线路最低点上下行线分别设置一座中间风井,其中下行线中间风井与出场线风井结合设置。

1、金沙江西路站~丰庄站区间出金沙江西路站东端头井后,上下行线线路分别沿金沙江西路南北两侧走行,至老申纪港西侧的外环绿带内设置中间风井,而后分别从金沙江西路的南北两侧穿越金沙江路跨外环线的跨线桥,过跨线桥后,线路合并至金沙江路上,沿金沙江路至丰庄站西端头井。

本区间上行线隧道最大坡度为18‰,最小坡度为5‰,隧道顶部埋深为 6.6m~16.5m;下行线最大坡度为26‰,最小坡度为9‰,隧道顶部埋深为10m~16.5m。

2、金沙江西路站~丰庄站区间中间风井

上行线中间风井位于金沙江西路南侧,下行线中间风井位于金沙江西路北侧。另有一条电缆通道沟通上下行线中间风井,电缆通道为浅埋电缆管道,需穿越金沙江西路。

金沙江西路站~丰庄站区间上行线中间风井平面净尺寸为9.2313m,基坑深25.4m;下行线中间风井平面净尺寸为22313.9m,基坑深32.6m,上行线中间风井为地下五层结构,下行线中间风井为地下四层结构。上行线中间风井出地面风口部分为地下一层结构,位于中间风井主体结构侧,平面净尺寸为638.4m,基坑深约7m。

中间风井围护结构采用1200mm厚地下连续墙,上行线中间风井基坑围护结构深43m,竖向8道支撑,其中第一、五道为混凝土支撑,其余为钢支撑,倒数第二道钢支撑采用双拼;下行线中间风井围护结构深50m,竖向采用9道支撑,其中第一、六道为混凝土支撑,其余为钢支撑,倒数第二道钢支撑采用双拼。上行线出地面风口采用υ650SMW工法桩围护,围护深约16.5m,采用二道钢支撑。

2.1.2北翟路停车场八字形出入段线

入段线盾构区间与金沙江西路站的设计分界里程为CR1-K0+055,出段线盾构区间与丰庄站的分界里程为CR2-K0+059.5,出入段线盾构区间与明挖区间的分界里程为CR1-K0+898(CR2-K1+597),明挖区间与地面段的分界里程为CR1-K0+205.314(CR2-K1+903.267),其中,明挖区间长度为307.314m(沿入段线程计算),基坑最大开挖深度为13.349m;入段线盾构区间长度为843m,最小曲线半径为250m;出段线盾构区间长度为1538.5m,最小曲线半径为250m。

入段线盾构区间在里程CR1-K0+440处设置区间排水泵站一座;出段线盾构区间在里程CR2-K0+757.51处设置区间风井兼排水泵站(与下行线合建)。明挖区间在里程CR1-K0+995处设置洞口雨水泵房一座。

入段线从金沙江西路站出站后,线路以R=250m的曲线向南下穿正线上行线、吴淞江防汛墙桩基,再向南以R=250m的反向曲线进入盾构工作井,其后向南便是明挖段。出段线从丰庄站出站后,线路先以R=800m的曲线向西,然后沿金沙江路直线向西穿过A20公路、老申纪港,然后以R=350m的曲线转向南上穿过正线上行线,接着下穿吴淞江防汛墙桩基,再向南以R=250m的曲线进入工作井,其后向南便是明挖段。

出段线隧道最大坡度为35‰,最小坡度为15.1875‰,盾构隧道顶部埋深为5.06m~18.2m;出段线隧道最大坡度为35‰,最小坡度为22.747‰,盾构隧道顶部埋深为5.06m~23.2m。

2.2设计简况

2.2.1出入段明挖区间

明挖区间结构长307.309m(沿入段线轨道中心线),结构净宽18.767m~9.40m,坑底埋深13.349m~0.976m。暗挖段顶板覆土厚度为2.863m~1.167m。暗埋段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层双跨/三跨箱形框架结构,敞开段U型槽结构底板下设置υ800钻孔灌注桩抗浮。明挖段基坑由深到浅分别采用600mm厚地下连续墙、υ850SMW工法桩、重力式挡土墙作为围护结构,明挖顺作法施工,北端设盾构工作井,供出入段线盾构区间始发。

基坑支撑采用形式为Φ609壁厚16mm钢支撑,根据基坑开挖深度,由深到浅分别设置4~1道钢支撑,在SMW工法桩作围护结构地段设计一道换撑。

坑内变形缝处左右2m范围内采用υ850@600的三轴搅拌桩加固,加固深度为基坑底以下3m。坑外转角区采用三轴深层搅拌桩加固,加固深度为地表下3m至基坑底以下3m,

搅拌桩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水泥掺量为16%。

本工程范围内的构造物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安全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

2.2.2盾构区间

2.2.2.1工程规模

本标段正线盾构区间,位于嘉定区、闵行区和普陀区交界处金沙江西路上,正线上行线盾构全长1616.451m,下行线全长1621.983m,正线盾构区间单线全长3238.434m。根据功能的需要分别在上下行线设置了1座中间风井,其中下行线风井与出段线风井共建一座风井。上行线中间风井平面净尺寸为9.2313m,基坑深25.4m;下行线中间风井平面净尺寸为22313.9m,基坑深32.6m。在上下行线中间风井之间设有一个电缆通道,长约130m,埋深约2m,宽度约1m。

根据13号线的总体规划,在北翟路北侧设一座停车场与2号线合用,在金沙江西路站与丰庄站之间设出入段线,出入段线盾构区间单线全长2387.259m,其中出段线盾构区间长1534.259m,入段线盾构区间长853m。在入段线CR1-K0+440处设一座区间排水泵站

隧道衬砌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通缝拼装。每环由1块封顶块TF(16°)、2块邻接块TL(每块角度65°)、2块标准快TB(每块角度65°)和一块落地块TD(84°)组成,环宽1200mm(R=250m段采用1000mm管片)。隧道内径5500mm;隧道外径6200mm;管片厚度为350mm。管片强度等级C55、抗渗等级为S10。管片纵向和环向均采用直螺栓连接。管片环与环之间用17根M30的纵向螺栓相连接。每环管片块与块间以12根M30的环向螺栓连接。

管片间防水采用两道防水层,一道经硫化而成三元乙丙弹性橡胶密封垫,另一道为遇水膨胀止水条。弹性橡胶密封垫设置在管片的止水槽内,遇水膨胀止水条设置在弹性橡胶密封垫的外侧。

2.2.2.2隧道线形

金沙江西路站~丰庄站区间隧道最小曲线半径为350m,最大曲线半径为1000m。区间隧道纵坡为倒“W”型坡,其中最大坡度为26‰。

出入段线区间隧道最小曲线半径为250m,最大曲线半径为800m。区间隧道纵坡为倒“V”型节能坡,其中最大坡度为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