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过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感到不论你的教龄有多长,你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了有几遍,每次教学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这样才能用最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法去教学生。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一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二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

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4=20

x=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4=20

x+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 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

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部编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5) 教学资料

2 解简易方程(5) 教学内容 实际问题与方程(二)。(教材第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积之和等于已知的总数和含有小括号的方程的解法,并会列方程解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会列方程解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妈妈买了2 kg苹果和3 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计算,并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 3.2(元) 二教学实施 1.将导入中的题目改编。 妈妈买了2 kg苹果和3 kg梨,共付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2.提问。 这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已知条件和问题变换了位置,数量关系不变) 你能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独立列方程,说出自己列的方程并解答) 板书: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2x+8.4=13.2 2x+8.4-8.4=13.2-8.4 2x=4.8

2x÷2=4.8÷2 x=2.4 3.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将梨的质量由3 kg变为2 kg)让学生审题后再列方程并解答。 提问: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试着用另一种方法列方程,说出自己的思路) 让学生说数量关系。 板书:(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x+2.8)×2=13.2 4.提问:这个方程怎样解? 引导学生说出把(x+2.8)看作一个整体,先求(2.8+x)的值,然后让学生独立解方程并检验。 5.教师出示:(48+x)×3=840 让学生根据这个方程编一道应用题。 6.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1题。 请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订正。 7.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三课堂作业 1.列方程解应用题。 (1)体育组买了4个足球和20根跳绳,共用去238.4元,已知跳绳每根2.8元。足球每个多少元? (2)小新买了5支同样的圆珠笔和2个同样的笔记本,共花了13元钱,已知每个笔记本2.5元。每支圆珠笔多少元? (3)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8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12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甲、乙两地相距38千米,小王从甲地出发向乙地行走,小李从乙地出发向甲地而来。已知小王每小时行5千米,小王先走4小时后,小李才出发。小李走2小时后,两人相遇。小李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某小学举行数学竞赛,共10道题。评分标准是做对1题得10分,做错或不做,每题倒扣5分。小明最后得55分,他做对了几道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 1.(1)45.6元(2)1.6元(3)59千米 2.解:设小李每小时行x千米。5×4+(5+x)×2=38x=4 3.解:设他做对了x道题。 10x-5×(10-x)=5515x=105x=7 教材习题 第77页做一做:解:设儿童票每张x元钱。 2×4+2x=11x=1.5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简易方程第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利用方程来解答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步骤,能够正确地 列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 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 3. (1)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 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 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

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 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警戒水位是 指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到河段内可能发生危险的水位。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 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内容有:小数乘整数;小数点搬家;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以及整数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单元学生已有了整数乘法为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第三步,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但在每节新知教学后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都不容乐观。出现方法上的错误、计算上的失误错误现象。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懂得课堂既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本单元的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如何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成功之处: 1、以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以本班的座位情况这一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始终积极

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之方法及难点归纳(打印版)

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之方法及难点归纳 重点概念: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详见“知识点汇总”) 要点回顾: “解方程”就是要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进行运算,以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 (方程的解即是如同“ X =6”的形式) “解方程”就好像是要把复杂的绳结解开,因此一般要按照“绳结”形成的过程逆向操作(逆运算)。过程规范: 先写“解:”,“=”号对齐往下写,同时运算前左右两边要照抄,解的未知数写在左边。 注意事项: 以下内容除了标明的外,全都是正确的方程习题示例,且没有跳步,请仔细观看其中每步的解题意图。带“ *”号的题目不会考查,但了解它们有助于掌握解复杂方程的一般方 法,对简单的方程也就自然游刃有余了。一、 一步方程 只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直接逆运算除未知数外的部分。 难点:当未知数出现在减数和除数时,要先逆运算含未知数的部分。 x +5=14 解:x +5-5=14-5 x =9 x -6=7 解:x -6+6=7+6 x =13 3x =18 解:3x ÷3=18÷3 x =6 x ÷4=5 解:x ÷4×4=5×4 x =20 16-x =9 解:16-x +x =9+x x +9=16 x +9-9=16-9 x =7 24÷x =4 解:24÷x ×x =4×x 24=4x 4x =24 4x ÷4=24÷4 x=6

二、两步方程 两步方程中,若是只有同级运算,也可以先计算,后当做一步方程求解。注意要“带符 号移动”,增添括号时还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就“逆着运算顺序”同时变化,如含有未知数的一边是“先乘后减”,则先逆运算减法(即两边同加) ,再逆运算乘法(即两边同时除以) ,依此类推。 难点:当未知数出现在减数和除数时, 要先把含有未知数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 (可以看 成是一个新的未知数),就相当于简化成了一步方程。 例题中,“64÷x ”、“7.2-x ”和“6÷x ”被看成新的未知数(y ), 因此原方程就可以看成是 6+y =10,5y =6和10-y =8的形式。 x ÷4×8=9.6 解:x ×(8÷4)=9.6 2x =9.6 2x ÷2=9.6÷2 x =4.8 10+x -6=20 解:x +(10-6)=20 x +4=20 x +4-4=20-4 x =16 或 x ÷4×8=9.6 解:x ÷(4÷8)=9.6 x ÷0.5=9.6 x ÷0.5×0.5=9.6×0.5 x =4.8 x ÷4+6=7.8 解:x ÷4+6-6=7.8-6 x ÷4=1.8 x ÷4×4=1.8×4 x =7.2 2.4x -6=18 解:2.4x -6+6=18+6 2.4x =24 2.4x ÷2.4=24÷2.4 x =10 3(x -6)=6.6 解:3(x -6)÷3=6.6÷3 x -6=2.2 x -6+6=2.2+6 x =8.2 5(7.2-x )=6 解:5(7.2-x )÷5=6÷5 7.2-x =1.2 7.2-x +x =1.2+x x +1.2=7.2 x +1.2-1.2=7.2-1.2 x =6 6+64÷x =10 解:6+64÷x -6=10-6 64÷x =4 64÷x ×x =4×x 4x =64 4x ÷4=64÷4 x =16 * 10-6÷x =8 解:10-6÷x +6÷x =8+6÷x 10=8+6÷x 6÷x +8-8=10-8 6÷x =2 6÷x ×x =2×x 6=2x 2x ÷2=6÷2 x =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解简易方程专项训练

解简易方程 一、填空:1、11X-2×3=24.8,X=(),X的 4.2倍减去 4.2得10.08列方程是()。 2、一个数的1.5减去11得19,这个数是(),一个数的3倍与这个数的和是101.6,这个数是()。 3、在()时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方程的解都是X=10 X+()=74 X-()=9.6 ( )X=50 ( )÷X=2 4、已知3X+8=26,那么2X-7=()。 5、当X=0.24时,9X-4X○0.2×6,9-4X○0.2×6。 6、由8X-2.5×8=24.8,可得0.38+1.2X=();由6X÷4.5=8,可得7X-()=29.5 二、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2、比X多3的数是7与2.1的和,所以X是12.1。() 3、甲数是a,乙数是甲数的6倍,乙数比甲数多5a。() 4、方程的解不可能是0。() 5、若a=b,则a-5=b-5。() 6、2b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5

五年级上册数学:求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大庙小学杨海燕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五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五(乙)班数学教学工作和五(乙)班的班主任工作,现结合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作如下反思,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一、数学学习能力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了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了选择有用信息进行归纳和类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解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系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的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自我教学能力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前准备:备好课。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后,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今年和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 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次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上课伊始便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分饼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第一次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次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三、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四、努力方向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 解简易方程练习题及答案

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 (1)下面式子中有______ 个方程。(答案填阿拉伯数字) ①7x+125=456 ;②3+20<70 ;③42÷6=7; ④56x-7=8 ;⑤5+3x>35 (2)下面式子中有______个方程。 ①8x+20=230 ;②3+x<70 ;③3x÷6>7 ④17-10=7 ;⑤6+9x<50 ;⑥10y=100 (3)下面式子中有___1___个方程。(答案填阿拉伯数字) ①6+9y=78 ;②50+17=67 ;③x÷y=2 ; ④7x-3>6 ;⑤6a+9=6 ;⑥x+y (4)根据下面的图列出的方程是( )。 A. x-0.5=2.5 B. x+0.5=2.5 C. x=0.5+2.5 D. x-2.5=0.5 (5)根据下面的图列出的方程是( ) A. x+3=5 B. x=3+5 C. 3x=3+5 D. 3x+3=5 (6)根据下图列出的方程正确的是______。(填编号) ① x=y ;②5x=2y ;③5x=3y ;④x+5=y+3 2.方程的解 (1)下面______是方程0.5x=4的解。(填编号) ①0.8 ;②x=8 ;③x=9 ;

(2)下面______是方程x+9=12的解。(填编号) ①3 ;②x=4 ;③x=3 ; (3)下面()是方程12.5x=50的解。 A. 4 B. x=0.4 C. x=4 (4)下面()是方程6.3÷x=7的解。 A. 0.9 B. x=0.9 C. x=9 (5)x=0.8是方程()的解。 A. x+17.5=21.8 B. x÷4=0.2 C. 3+x=3 D. 18-x=8 (6)x=2是方程______的解。(填编号) ①x+3=5 ;②x÷4=9 ;③6+x=18 ;④12-x=8 ; 3.等式的性质 (1)如果a=b,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a+5=______。 (2)如果2a=b,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3a=b+______。 (3)如果a+b=4b,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______=3b。 (4)如果a=b,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a+3=b+______,a-x=b-______。 (5)如果m=n,根据等式的性质填空。 m×______=n×p,m÷2.5=n÷______。 (6)如果12a=3b,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4a+c=______。 (7)如果2m=6n,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m=______。 4.解x±a=b的方程 (1)方程:x+2.6=18.6的解是:x=______。 (2)方程:x+17.5=21.6的解是:x=______。 (3)方程:12.5+x=19.5的解是:x=______。 (4)方程:x+20.3=50的解是:x=______。 (5)方程:x-15.2=14.8的解是:x=______。 (6)方程:x-4.6=5.4的解是:x=______。 (7)方程:x-2.2=6.2的解是:x=______。 (8)方程:x-1.8=9的解是:x=______。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准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水平。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准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准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能够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准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 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 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 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 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能够表示等式 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 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 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 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 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梅花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拟写人: 1、《认识负数》 由“看温度计说气温”这一场景,从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再引导学生认识到“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不同,由此提出问题“在数学上怎么表示呢?”,从而引出负数。这样设计,使学生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流畅自然,简洁明快,教学的有效性更强。而例题二,由于前面在认识气温时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本环节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知识,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这在例1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本节课,学生刚刚接触负数,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认识负数这里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零度、海平面是分界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而且练习安排富有层次和变化,不但巩固所学内容,更为下节课进一步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作了较好的准备不足之处:对于刻度的教学,可能还不够详细,后者说还不到位,学生错误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你能接受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还是要细致,到位。 2、《面积是多少》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理解了面积的意义,以及会用数方格(整 格和半格)的方法去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了,这节课要通过学习为下一单元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作铺垫。 (一)成功之处: 1、总结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明确而综合:(1)分一分,数一数(分割法);(2)移一移,数一数(平移法);(3)数一数,算一算(数方格);(4)估一估,算一算(估算法)。每运用一种方法总结依次,让学生看看什么样的图形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其实(1)(2)都是平面图形,(3)(4)都是生活中的实物。 2、充分展示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每部分都把学生的不同想法尽量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再优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与创新思维能力。 (二)失败之处: 1、小组讨论有些流于形式。在没块教学中先出示题目与图形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些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学生对讨论也是流于形式,搞不清到底讨论什么:是方法还是答案?如果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的效果会好很多。 2、时间分配不恰当。“分一分,数一数”相对其余三部分是较简单的,而我却用了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而缩短了“移一移,数一数”这种重要方法的展示与教学时间,而且没有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3、操作不规范。“移一移、数一数”中平移应是在同一平面内上下、左右移动,学生用手把剪下的三角形拿出来又放到缺口时没太在意,其实这已经不是平移了,看来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举动及时予以纠正,注意操作规范,否则会形成学生认知错误,认为这样也是平移。 4、没有多媒体运用。因为准备匆忙,加上水平有限,“平移”总做不出动画效果,所以半成品的课件上课时并没有用,这是很大的一个遗憾。本身是实践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际操作,而挂图太过平面与静态,没有多媒体效果好。以后要多研究教材,准备充分,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1 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 解简易方程测试题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一) 一、填空: 1、学校有图书4000本,又买来a本,现在一共有( )本。 2、学校有学生a人,其中男生b人,女生有( )人。 3、李师傅每小时生产x个零件,10小时生产( )个。 4、食堂买来大米400千克,每天吃a千克,吃了几天后还剩b千克,已吃了( )天。 5、姐姐今年a岁,比妹妹年龄的2倍少2岁,妹妹今年 ( )岁。 6、甲数是x,比乙数少y,甲乙两数之和是( ),两数 之差是( ) 二、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1、a+18=□+□ a×15=□×□ 2、m×2.5×0.4=□×(□×□) 3、(a+b)×C=□×□+□×□ 4、m-a-b=□-(□+□) 三、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a×12= b×b= a×b= x7= 5×x= 2×c×c= 7x×5= 2× 四、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5+x=5x( ) 2、x+x= ( ) 3、a×3=3a( ) 4、y2=y ×2( ) 5、2a+3b=5ab( ) 6、2a+3a=5a ( ) 7、5×a×b=5ab( ) 8、a×7+a=8a ( )

用字母表示数(二) 一、口算。 32=( ) 0.2×0.4=( ) 6÷0.6=( ) 0.12=( ) 0.81÷0.9=( ) =( ) 二、说一说下面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1)、一天中午的气温是32℃,下午比中午的气温降低了x℃。 32-x表示:_____________ (2)、五(2)班有40人订阅《少年文艺》杂志,每本单价b元。 40b表示:__________ (3)、一个足球单价a元,一个篮球b元。 6a+4b表示:__________ (4)、张师傅每小时加工x个零件,朱师傅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 x-15表示:________________ 5x表示:_____________ (x-15)×3表示:__________ 三、先写出图形的计算面积的公式,再把数字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1)、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12分米,高是8分米,求面积? (2)、一个三角形底是4.8厘米,高是底的2倍,求面积? (3)、一个梯形上底是15厘米,下底是9厘米,高8厘米,求面 用字母表示数(三) 一、填空。 (1)、小花今年12岁,比小兰大a岁,小兰今年( )岁。 (2)、一件上衣54元,一件裤子48元,买b套这样的衣服,要用

五年级数学上册 解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

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一)(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 2.能力目标: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3.情感目标: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用具: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画有第97页上图的挂图、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 2.被减数=( ) 3.减数=( ) 4.一个因数=( ) 5.被除数=( ) 6.除数=( ) 二、尝试。 1.方程的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称出的物品同P.105页上图。)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 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 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写出算式20+30=50。 问:20+30=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六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六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三)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 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 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 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 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 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 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 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 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 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 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针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 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 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 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