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检测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整合】

1.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2)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3)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2)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

(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

(1)时间接近。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质相同。都是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3)共同原因:①根源都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长期错误政策造成的矛盾积累;②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③都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4.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欧洲的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方向。

(4)一些地区性的军事强国的扩张愿望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日益暴露,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这严重地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还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6)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大主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5.20世纪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主要是指:“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取代战前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格局;“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化格局趋势取代苏东剧变前的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前两次相比,具有不同之处:①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它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格局;③多极化格局的建立还需要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世界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如何认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哪些变化?

(1)认识: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也为国际共运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单元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

1.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位总统是

A.华盛顿 B.林肯 C.杜鲁门 D.尼克松

【解析】:C 美国某总统其实是杜鲁门,他的言论反映了美国要干涉别国内政,答案是C。

2.(2010·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

仅25

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解析】:C 。从材料看,是指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是并不意味着美苏矛盾的趋缓。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表述: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C 二战后欧洲成为美苏“冷战”的主战场,受到很大的威胁,欧洲政治家发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呼声。

4.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A.受欧共体集团排外性的影响 B.受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C.受“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D. 受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解析】:C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欧洲被美苏两国所控制,分裂为两派势力,典型地反映在德国的分裂上,所以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峙。

5.(2010·山东省潍坊市北四县高三监测)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

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解析】:D 不结盟运动兴起时面临美苏两国争霸的局面,其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6.“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C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欧洲出现联合,日本经济崛起,美国不得不调整对苏联的政策,采取守势。

7.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B 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封锁、控制,改变了对日的政策,由压制改为扶植,把日本作为反共的桥头堡。

8.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于1961年8月13日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右图所示的一段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B.是美苏两极对峙的著名标志

C.是当年两大集团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写照

D.是对冷战时期分裂、对抗的反思

【解析】:A 本题否定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图片反映的是冷战,未反应西

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9.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解析】:A 时间是1992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符合以上要求的是A。

10.2009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21世纪头10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罗伯特的讲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②中国将取代美国的单极世界;③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④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影响世界政治多极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B 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同时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不能,中国也不会建立单极世界。故排除②,选B。

11.观察漫画《布什的进攻》。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法德俄保护伊拉克B.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C.美国推行单边主义D.美欧关系日趋紧张

【解析】:C 根据漫画及其题目《布什的进攻》可以判断出是

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始于欧共体的成立。A、D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解析】:D 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现有的军事集团”指的是美苏两国为首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者的

关系是互相对峙。

13.若以“风”字开头的成语来概括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的特点,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风雨同舟 B.风云变幻 C.风调雨顺 D.风平浪静

【解析】:B 二战后美苏两国争霸,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在冷战的背后有局部的热战,ACD都太平静,只有B最贴切。

14.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

A.呈现五极世界格局

B.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个别大国单独操纵世界局势

【解析】:C 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题中所说的国家正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几股势力,而且题干中还抓住了几个国家的弱点来进行了分析。

15.“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解析】:C 建立单级世界绝不是靠谈判能够实现的,排除。其他三项正是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16.“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就外部因素而言,东欧剧变是由于

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②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③苏联“新思维”影响④西方“和平演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解析】:C 注意题中信息: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

17.尼克松在1971年曾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欧共体的形成B.日本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D.中国的振兴

【解析】:C 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70年代,二是“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结合这两点就知道根源是经济方面,ABD都是政治方面。

18.(2010·福建省三校高三联考)有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

将是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大国的世界”。对“1+X ”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A.是一个常数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的值

C.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D.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解析】:A 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但世界正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究竟这个“多”是多少呢?目前尚无法确定。仔细研究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与BCD是矛盾的,计算无法理解这些数学概念,也可以

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19.1998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C 提取信息结合所学:中国之所以投反对票并不是反对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实际上中国和很多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20.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D.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B 。A错,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并非单极世界;C错,中国的综合国力没有超过其他国家;D错,三足鼎立指美日欧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与第三世界崛起无关。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选B。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意图?(7分)[来源:学*科*网Z*X*X*K]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4分)

解析:本题以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和《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部分材料创设情境,考查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第(1)问由材料可以概括出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初期和70年代是否实现战略意图;第(2)问结合改革开放后重大史实回答,注意一定要高度概括。

答案:(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1分)

战后初期,其战略意图基本(部分)实现。(1分)体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答对两点即可得分2分,最高不超过2分)七十年代其战略意图不能实现。(1分)体现为西欧一体化、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1分)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国力增强,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国自身实力相对削弱(1分)(2)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③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等(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最高不超过4分)

2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当看到,冷战期间由于美国和前苏联在联合国占支配地位,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美苏两国直接或间接插手世界各地的战争或冲突,双方甚至将冷战的“战场”搬到了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冷战结束。两极世界格局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在此后发挥了其他任何国际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苏联解体、华约集团崩溃,俄罗斯虽然从前苏联那里继承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大减弱,对美国和整个西方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合作.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处理国际事务,对维和行动的态度日趋积极.美国自从“9·11事件”后,在处理诸多国际事务方面更需要其他大国,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合作.。……随着冷战的结束,被长期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在一些国家内部日益激化并迅速迸发出来,世界各地一时战火四起,内战型冲突成为军事冲突的主要形式,也成为威胁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主要不稳定因素。

——《联合国维和行动一风雨60年》材料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17日发表报告说,中国正在国际维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显示出中国希望为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报告说,2000年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国际维和行动的人数增加了20倍,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已超过俄罗斯、英国和美国成为联合国国际维和力量的第14大贡献国。报告认为,中国的国际维和作用增大还体现在中国对参与敏感地区维和行动所采取的积极态度,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担任联合国维和行动负责人或指挥官。……报告评价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表明,中国在努力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争取对全球和平与安全作出实际贡献,并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2009年2月17日电[来源:学科网] 材料三由中国警察在这里指导监督别国的警察执法,这无疑有一种历史的自豪与骄傲,让人顿生自信.……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动荡不宁、地区和局部冲突不断的世纪交替之际,派出自己的维和警察,不仅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对近代饱经欺凌的中国人来说,的确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和平衡.

——《香港商报·世纪维和》材料四在强权政治阴影笼罩下,大国操纵维和行动的痕迹日益明显.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愈来愈浓,其他西方大国也总想在多事之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因而,使得以“联合国”名义对主权国家内政进行军事干涉的倾向也不断蔓延.有些国家希望把维和行动当做实现大国意志和推销西方价值观念的一个“合法”工具.为此联合国领导人曾警告说:“世界主要大国正在把联合国推向他们自己也不愿冒险进入的地区”。

——2008年《中国辅导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状况及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正在国际维和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二、三指出其意义。(6分)

(3)比较材料一、四,归纳当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与冷战时期相同的不利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当今的联合国维和行动?(2分)

解析:

本题的阅读量比较大,特别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突破。

答案:

(1)冷战期间:受到很大阻碍。(1分)原因:美、苏在联合国占支配地位,插手世界各地的战争或冲突;美苏在联合国内也进行冷战。(2分)

冷战结束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分)原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减弱;美国在国际事务方面更需要其他大国合作;长期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日益激化并爆发。(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2)表现:参与维和行动的人数增加;对参与敏感地区维和行动态度积极;越来越多的担任维和行动负责人或指挥官。(3分).

意义:为维护和平做出贡献;提高国际地位或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答出其中3点即可,3分)

(3)共同:强权政治或大国操纵。(2分)

(4)积极参与;致力于推动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 1.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蓝色的多瑙河》 C.《马拉之死》 D.《安娜·卡列尼娜》2.“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其文学流派属于( )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3.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倡导贵族平民化思想,他的作品遵循着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原则,在作品中反映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被列宁誉为( ) A.“社会百科全书” B.“俄国革命的镜子” C.“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D.“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4.2012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世界各国众多的电视台对世界杯进行了现场直播,并对南非各比赛场地的天气也作了及时预报。这说明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 ) A.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 B.娱乐功能 C.传播资讯 D.开展远程教育 5.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19世纪初。代表古典主义音乐终结和浪漫主义音乐开端的伟大音乐家是( ) A.海顿 B.德彪西 C.莫扎特 D.贝多芬 6.恩格斯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文学作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安娜·卡列尼娜》 B.《老人与海》 C.《大卫·科波菲尔》 D.《巴黎圣母院》 7.某作家被评论为“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是()A.《等待戈多》B.《人间喜剧》C.《战争与和平》 D.《西风颂》 8.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 A.现代主义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D.浪漫主义9.19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趣了浪漫之风,艺术家、文学家们期望通过以自己的创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以下属于这一类型作品的一组是( ) A.《巴黎圣母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唐璜》、《田园交响曲》 C.《英雄交响曲》、《战争与和平》 D.《田园交响曲》、《日出·印象》10.“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

岳麓版高中历史_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 A.铁器时代的到来 B.牛耕的使用 C.灌溉事业的发展 D.铁犁的运用 2.《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3.“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奖励农耕 D.商鞅变法 4.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5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6.清人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②传统自耕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 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10.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中的使用C.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D.部分奴隶主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11.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历史必修一第八课笔记

第八课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背景: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2、表现:独立初期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软弱无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背景:⑴政治前提: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⑵现实原因:独立初期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中央政府软弱无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⑶理论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 2、颁布概况: 1787年,费城的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宪法。 (三)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1)联邦制的确立:(中央与地方关系) 1、内容: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⑵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2、作用:⑴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 ⑵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的确立:(中央(政府)内部关系) 1、内容:⑴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⑵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⑶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⑷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⑸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⑹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2、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1787年宪法体现的基本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三权分立)、民主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1、性质: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积极意义:反对专制,防止独裁,促进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3、局限性:⑴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 ⑵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⑶各部门互相扯皮,推卸责任 ★美国共和政体的分权与制衡: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1)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不尽相同,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它们是资产阶级政党。 (3)民主党(驴)、共和党(象)的“驴象之争”成为美国两党斗争的代名词。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3.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政策导向 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6.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7.《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8.?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秘色越器》诗( )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确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对华盛顿拒绝“王冠”事件这样评价:“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下不会出现视名利如 粪土的圣人,只会出产能审时度势的绅士。”对此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华盛顿不慕权势的崇高品质让他拒绝了做国王的请求 B. 独立战争时的美国缺乏实行君主制的社会基础 C. 创建民主共和制是华盛顿自始至终的愿望追求 D. 当时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 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 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C. 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D. 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3.费城是美国最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之,很多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①华盛顿在此地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②《美国联邦宪法》在此地通过③华盛顿在此 地举行首任总统就职仪式④华盛顿就任总统期间美国国会和政府机关在此地办公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约翰·亚当斯在谈及对美国革命的内涵和意义的看法时认为,革命并不等于独立战争, “人民在原则、意见、观点和感情方面的剧烈变化,乃是真正的美国革命”。由此,约翰·亚当斯认为( ) A. 美国革命不仅是一场民族战争更是社会革命 B. 美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受到英国影响 C.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基于对英国的感情依赖 D.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表明美国实力强于英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

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 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练习题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设计人孙丽光 1.(10年山东卷)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2、1.(2013全国Ⅰ卷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3.(2013江苏16题)“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4.(10年北京卷)21.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5、(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试题)密尔认为,代议制民主政治下,“它” 的第一个职能是:“……谴责那些该受责备的行为,并且,如果组成政府的人员滥用职权,或者履行责任的方式同国民的明显舆论相冲突,就将他们撤职,并明白地或事实上任命其后继人。”这里的“它” 是指 A、议会 B、法院 C、内阁 D、总统 6、(湖南省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 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明 A. 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B. 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 C. 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 D. 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7.(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2009年6月英国反对党领袖卡梅伦说:“为了这个国家,布朗(英国首相)必须使他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提前选举。”英国首相的权力实际上还有①提名内阁成员组阁②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④任命 议会成员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8.(2013届杭州模拟)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材料中所说的“收效”最主要体现在( ) A.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使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C.奠定了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基础 D.英国的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下来 9.(2012·龙岩模拟)历史学习中,某同学创作了一幅“思维导图”(下图)。该“思维导图”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具有( ) A.渐进性B.多样性 C.曲折性D.偶然性 10.(2013届南京调研)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任期1784~1801,1803~1806)。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最能说明( )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11.(2012·烟台高三期末)“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 A.君主立宪制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责任制内阁 D.1832年议会改革 12、19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的 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材料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①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②内阁行使行政权;③法律权威高于国王权威;④英王是“虚位元首”, “统而不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单元概述 1、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 专题八这一专题主要叙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界,形成了前后两大阶段。本专题讲述的是前一阶段的70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本专题主要包括早期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列宁主义诞生以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阐明和论证人类解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放的思想体系;作为运动,是争取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运动;作为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实践中丰富、创新,并指引着千百万劳动群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2、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国际工人运动各个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了解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教师应驻注重整体学习环节的把握,调动学生机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精神的体验,使学生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三、课时安排与教学策略 第1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第2课时: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教师讲述和学生合作探究) 第3课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师讲授和情景再现,讨论) 四、评价反馈 观察法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从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和本课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准备的成果展示预习阶段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程度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测试题.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1《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天的记录。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84连续放映《安娜·卡列尼娜》 D.《马拉之死》 C.《蓝色的多瑙河》 B.《巴黎圣母院》A.19.“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2世纪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 ( ) 句。其文学流派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古典主义文学A. 现代主义文学 D.现实主义文学C..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倡导贵族平民化思想,他的作品遵循着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原3 ( ) 则,在作品中反映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他的作品被列宁誉为“社会百科全书”A. “俄国革命的镜子”B. “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C. “一本非常及时的书”D. 并对南非各世界各国众多的电视台对世界杯进行了现场直播,年南非世界杯期间,2012.4 ( ) 比赛场地的天气也作了及时预报。这说明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娱乐功能 B.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A .开展远程教育 D.传播资讯C世纪初。代表19.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5 ( ) 古典主义音乐终结和浪漫主义音乐开端的伟大音乐家是.贝多芬 D.莫扎特 C.德彪西B.海顿A“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

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恩格斯说:6。下列文学作品体现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 ( ) 这一观点的是《老人与海》. B《安娜·卡列尼娜》.A 《巴黎圣母院》.D《大卫·科波菲尔》.C )。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是(.某作家被评论为“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7 《西风颂》.D《战争与和平》.C 《人间喜剧》.B 《等待戈多》.A 的精)包括艺术家们自己(.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8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 .浪漫主义D .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B .现代主义A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趣了浪漫之风,艺术家、文学家们期望通过以自己的创19.9 ( ) 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以下属于这一类型作品的一组是《巴黎圣母院》A. 《田园交响曲》、《唐璜》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日出·印象》、《田园交响曲》 D.《战争与和平》、《英雄交响曲》C.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10 1 世19”这是英国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下列作品与此艺术风格一致的是纪初期伟大的诗人拜伦的作品《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 ) 《向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_期末测试卷

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正确的)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 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 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 ) A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 、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D 、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 A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 、“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 、“苏湖熟,天下足。” D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 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 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 B .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生产 C .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 B、《坊墙倒塌以后》 C、《汴河两岸》 D、《宋代东京的辉煌》 7.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 A、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代替了“苏湖熟,天下足”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小户听大户唤织”与“计日受值”的现象 8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C、鼓励海外贸易 D、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9.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10.下列关于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②实行海盗式劫掠而且得到政府的极力支持③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④黑奴贸易给其带来了巨额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1.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影响不正确 ...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D.有利于中国手工纺织业发展 12. 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 ..的是() A.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B.建立了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八

要求:认真阅读课本,准确填写;重点知识在课本上进行相应的标注;识记基础。 第一个时期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艺术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一.含义:18末19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追求。 二.背景:⑴政治:震荡了整个欧洲。 ⑵经济:在欧洲迅速延伸。 ⑶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失去了的可能。三.代表人物: 1.浪漫主义文学:以成就最高。英国文学以为主,代表有、、。 法国以为代表,俄国有杰出诗人,德国有作家、。 2.浪漫主义音乐:和是摇篮和音乐盛会的中心,代表有德国的、。奥地利的。 3.浪漫主义美术:代表有法国的、。

四.特点: ⑴表现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不再刻意突出的特点。 ⑵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 第二个时期 19世纪中期至末期: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碰撞与冲突】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原因:⑴逐步巩固,但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 ⑵和观念发生变化,成为衡量人和事的标准。 ⑶不适应社会现实,出现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 ⑷亚非拉人民掀起运动,也表现在文化领域。 2.特点:敢于面对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现象。 3.代表: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和是公认的经典作家。 ⑵英国代表有、。 ⑶俄国有、。 ⑷美国有。

4.概况 二、民族音乐派的音乐 1.背景:⑴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传统同时受到影响; ⑵东欧北欧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要求摆脱外国文化控制,发扬本国文化。 2.特点:作品、带有民族特点,形成音乐。 3.代表:成就最大是俄国的,还有捷克的。 4.概况: 1.背景: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 (特别是光学)、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二套真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 1.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交子”。这一情况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 A . 对外交往频繁 B . 小农经济进步 C . 商品经济发展 D . 文化艺术辉煌 2.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A . 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 . 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 . 经商的人很多 D . 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3.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某个沿海城市有很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该城市应该是() A . 上海 B . 广州 C . 天津 D . 香港 4. 明代晋商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清代乾隆时期,山西浑源、榆次两个州县的寓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当时,这一社会现象() A .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 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活跃 C . 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 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5. 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是() A . 外国列强的入侵 B . 中国封建制度腐朽 C . 中国缺少外援 D . 列强相互勾结 6.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据此可知() A . 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 B .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 .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D .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由海盗组成的 7. 公元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A .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 .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 .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8.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 . 导致了生活方式变化 B . 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 C . 冲击了原有社会关系 D . 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9.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新兴工业不包括() A . 石油化工工业 B . 电力工业 C . 汽车制造业 D . 造船业 10. “航海法公布后,除本国船或生产国的船外,其他船不准运送货物进港,如果一条荷兰船要将羊毛运到纽约,不准卸货,要从牙买加运糖到伦敦,也不可以。”公布这个航海法的国家是() A . 葡萄牙 B . 西班牙 C . 荷兰 D . 英国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该体系建立的根本因素是() A .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B .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2. 19世纪中期,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美国的7倍,德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