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题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题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题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题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土地分等定级是以土地收益状况为具体工作对象的,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

2.对土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包括城镇建成区和近郊区范围的国有土地及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 )

3.土地分等定级和土地估价是从不同角度对土地的特性的评定,前者评定的是土地使用价值,后者评定使用价值在市场上反映出的价格。( )

4.现实中土地的使用价值优,等级高,地价就应该高。( )

5.土地定级因素是指对土地质量、级别有重大影响,并能体现土地价值差异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 )

6.在土地定级工作中,只有按同一层次的因素和因子进行评分,才能相互累加和比较。( )

7.土地定级因素指标根据各因素因子的性质及影响方式的不同,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又称定性指标,软指标又称定量指标。( )

8.土地定级因素经过适当的筛选分出主导因素和非主导因素。( )

9.土地定级任务书由开展定级工作的土地评估公司编写,经所在城镇的国土资源管理机关批准后实施。( )

l0.评定和划分土地的基本空间单位是定级单元,其内部土地特性和区位条件完全相同。( )

11.特尔斐测定法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测定方法。它是一种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技巧。( )

12.特尔斐测定法中专家们根据前一轮所得出的均值和标准差来修改自己的意见,标准差越小,意见的离散程度越来越小。( )

13.对因素分值计算中同一因素内所有指标值的变化都对土地优劣起显著作用。( )

14.进行土地定级的城镇中,若有一贯穿城镇的铁路,则在定级中必须对铁路的阻隔作特殊处理。( )

15.对点、线状的土地定级因素只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有影响。( )

16.对面状的土地定级因素,只要对周围地块有外溢影响的,就不能当作面状分布因素处理。( )

17.城镇结节点是城镇中某些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具有聚集作用的特殊地段。( )

18.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以揭示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

19.不同等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其功能、服务对象不同,吸引和影响范围不同,不相互包含。( )

20.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方法评定城镇土地级,得到的任何一个综合分值,只能对应于一个等级。( )

21.环境质量优劣度是直接对土地的经济和交通区位等构成影响,而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 )

22.土地定级单元是评定和划分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位,是内部特性和外部条件相对均一的地块。( )

23.土地定级单元大小要适宜,太小时,地块整体属性易被破坏,太大时,影响评定的

土地级别精度。( )

24.任何道路等线状地物都可作为单元划分的界线。( )

25.在任何条件下,定级单元的大小都不能大于25hm2,否则影响精度。( )

26.用网格法划分定级单元又分为静态网格法和动态网格法。( )

27.城镇土地质量必然是连续变化的,变化规律同城镇复杂程度有关。( )

28.对城镇而言,土地质量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从中心向边缘,土地质量由高向低逐渐减少。

29.采用多因素分值加权求和计算总分而确定的是最终的土地级别。()

30.初步的土地级别确定后,要通过土地收益测算进行验证。( )

31.当土地收益测算结果与初步分组结果不完全吻合时,应将土地级别进行修正和归并。( )

32.在土地级别确定出来后,应根据政府及应用成果部门的要求,调整级别数目。( )

33.城镇土地定级中,城镇规划资料的调查重点是城镇近期建设规划中的用地调整、建设项目和计划的文字资料和图鉴资料,主要调查收集城市规划中有关商服中心、道路、对外交通、主要基础设施等资料。( )

34.单元是评定和划分土地的基本空间单元,其内部土地特征和区位条件应有较大差异。( )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地分等定级是以( )状况为具体工作对象的,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A.土地自然

B.土地区位

C.土地质量

D.土地收益

2.城镇土地分等的对象是( )。

A.城镇建成区和近郊区范围的所有土地及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C.城市市区、建制镇镇区土地

D.城镇建成区和近郊区范围的土地

3.城镇土地定级的对象是( )。

A.城镇建成区和近郊区范围的所有土地及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

B.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C.城市市区、建制镇镇区土地

D.城镇建成区和近郊区范围的土地

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土地“等”反映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 )差异。

A.地域

B.区位条件

C.利用效益

D.价值

5.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土地“级”反映内部土地( )的差异。

A.质量

B.区位条件

C.利用效益

D.价值

6.城镇土地定级一般采用( ),并结合土地收益、价格测定,综合评定土地的级别。

A.数理统计法

B.多因素分值加和法

C.层次分析法

D.特尔斐法

7.关于土地级别的确定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土地级别是土地质量的综合反映

B.土地级别内不存在差异

C.土地级别划分在单元总分值计算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的

D.土地级别的界线可作适当调整

8.对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权重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因素两两之间均进行比较

B.某一待评因素权重有可能是零

C.为使结果更准确,可结合特尔斐测定法

D.可在因素集合中设置一虚拟因素

9.定级因素分值计算中( )反映某块土地上某一因素的优劣。

A.因素指标作用分

B.因素分值

C.单元总分

D.因素功能分

l0.因素分值计算中( )反映土地质量的优劣。

A.因素指标作用分

B.因素分值

C.土地总分

D.宗地分值

11.对因素分值计算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要建立在因素与土地效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B.作用分值与土地优劣成正相关

C.同一因素内所有指标值的变化都对土地优劣起显著作用

D.因素作用分值处理尽可能模型化,避免人为主观性

12.对点、线状的土地定级因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类土地因素所依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占地面积小

D.只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有影响

C.商服中心、道路、公交站属于此类

D.可分为影响随距离变化呈线性和非线性衰减等类型

13.对面状的土地定级因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类土地因素所依附的客体在缄镇中占地面积大

B.只对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有影响

C.基础设施、绿地状况、自然条件属于此类

D.只要对周围地块有外溢影响的,就不能当作面状因素处理

14.对于城镇结节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结节点对于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具有聚集作用

B.结节点都在城镇中心地区

C.结节点作用越强,繁华程度越高

D.结节点所在的土地等级越高,随着与结节点的距离增大,土地等级又逐步降低

15.以下不直接对土地的经济和交通区位等构成影响,而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是( )。

A.环境质量优劣度

B.道路通达度

C.公交便捷度

D.生活设施完备度

16.对于定级单元界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单元界线是不同均质地域的边界

B.单元界线是反映土地利用特征范围和空间实体边缘的标志

C.单元界线在城镇中必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

D.单元界线必须连接以构成封闭区域

17.定级单元的大小,和定级质量直接有关,土地条件繁杂的市中心,单元面积取( )。

A.3~5hm2之间

B.5~10hm2之间

C l0~15hm2之间 D.15—20hm2之间

18.对于土地质量和土地级别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地质量和土地级别内涵相同

B.土地质量和土地级别分布趋势一致

C.土地质量和土地级别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D.土地级别是用质量区间代替了每一点的土地质量

19.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的确定应满足( )。

A.一是权重值的大小与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成反比,二是各因素权重值在0-1之间变化

B.一是权重值的大小与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成正比,二是各因素权重值之和等于1

C.一是权重值的大小与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成反比,二是各因素权重值之和大于1

D.一是权重值的大小与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成正比,二是各因素权重值之和小于1

20.在城镇土地定级中,( )因素属于影响土地质量的面状因素。

A.商服中心

B.交通道路

C.文化设施

D.环境质量

21.在城镇土地定级中,市级商服中心的市级、区级、小区级商服功能对某评价单元均有影响,影响分值分别为30、9、3,但同时又受另一区级中心的区级功能和小区级商服功能影响,影响分值分别为10、4,则该评价单元的商服繁华度作用分值为( )。

A.4l

B.44

C.49

D. 56

2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城镇土地( )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土地政策等提供依据。

A.质量及利用

B.数量及质量

C质量及价值 D.开发及利用

23.城镇土地定级中某一点状因素,其功能分为80,影响半径为5000m,在进行商业用地分级时,采用指数衰减公式计算出距之1000m的某单元的作用分值为( )。

A.2.4

B.16.0

C.33.3

D. 64.0

24.已知某因子与土地质量等呈负相关,其指标值为80,已知该因子指标的极限高值和极限低值分别为130和20,则采用极值标准化进行标准化后得到的指标值为( )。

A.45.5

B.53.3

C.54.5

D.61.5

25.某城镇有两个长途汽车站A和B,功能分分别是100和70,其影响半径分别为5000m 和3000m。有一定组单元距A4000m,距B1000m,则在住宅用地定级中,采用线性衰减公式计算出的该单元长途汽车站的作用分值为( )。

A.20.0

B. 46.7

C.66.7

D.80.0

{三)多项选择题

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土地分等定级的一部分,是根据城镇土地的( )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划分城镇土地等级的过程。

A.经济

B.社会

C.自然

D.人文

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 )的差异。

A.地域

B.区位条件

C.利用效益

D.价值

3.土地定级的原则是( )。

A.综合分析原则

B.主导因素原则

C.地域分异原则

D.级差收益原则

4.土地定级因素层次分为( )。

A.基本因素层

B.基础因素层

C.派生因素层

D.因子层

5.土地收益测算的原则( )。

A.测算以货币形态的土地收益为指标

B.测算必须从企业利润入手

C.测算统一以商服业利润作为计算的标准

D.宗地地价作为测算级别差异时,能较好地反映土地的经济特性

6.关于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对影响程度小,不决定区域土地等级的因素,权重为0

B.权重值的大小与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成正比

C.各因素的权重值不能相等

D.各因素的权重值在0~l之间变化,和等于l

7.权重确定的方法有( )。

A.特尔斐测定法

B.因素成对比较法

C.网格法

D.层次分析法

8.根据综合分值初步划分土地等的具体方法有( )。

A.AHP法

B.数轴法

C.总分频率图法

D.剖面图法

9.因素权重测定结果的处理可分为( )情况的处理。

A.等级评估

B.优劣评估

C.适宜性评估

D.分值评估

10.权重确定的方法中因素成对比较法的前提是( )。

A.因素间的可成对比较性

B.因素间互补性

C.因素比较的可转移性

D.因素间明显差异性

11.属于点、线状的土地定级因素有( )。

A.文体设施影响度

B.基础设施完善度

C.道路通达度

D.绿地覆盖率

12.属于面状的土地定级因素有( )。

A.文体设施

B.基础设施C商服中心 D.绿地状况

13.商业服务中心等级按作用和相对规模可划分为( )。

A.市级中心

B.区级中心

C.小区级中心

D.街区级中心

14.与道路有关而体现土地通达度的要素有( )。

A.道路的类型

B.道路的数量

C.道路的相对位置

D.道路的宽度

15.影响公交便捷度的因素主要有( )。

A.线路的多少

B.流量的大小

C.线路的设置

D.站点的多少

16.衡量生活设施完善度应从( )方面进行。

A.设施类型是否齐备

B.设施质量

C.设施水平

D.使用的保证率

17.住宅用地定级时,人口密度涉及的人口资料为( )之和。

A.常住人口

B.暂住人

C.工作人

D.客流人口

18.土地定级单元划分的原则是( )。

A.单元内各定级因素的优劣程度或影响大体一致

B.定级单元划分大小要适宜

C.要保证一些特殊功能地块的完整性

D.除交通性道路外,兼有商业等多种用途的道路,不能作为单元之间的分界线

19.定级单元界线一般采用( )。

A.自然线状地物和面积较大的自然地物

B.城镇中的铁路

C.城镇中的所有道路

D.土地权属界线或权属单位内部的土地类型界线

2O.定级单元的划分有( )等方法。

A.动态网格法

B.叠置法

C.网格法

D.层次分析法

21.定级单元用以点代面指标取样时,常用的点有( )。

A.单元边界拐点

B.单元内部特征点

c.几何中心点 D.加权中心点

22.土地级别的划分方法有( )。

A.数轴法

B.总分剖面图法

C.多元统计的聚类一判别法

D.总分频率曲线法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 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 3总则 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 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 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 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3.3.2农用地级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在没有形式展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农用地级别划分可以不考虑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的影响,直接依据定级对象所处的自然条件、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采取因素法或样地法确定;在已经开展了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则应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引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定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主要是区位因素和耕作便利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3.4农用地分等定级原则 3.4.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分等定级应以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 3.4.2分层控制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以建立不同行政区内的统一等级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展开,农用地定级主要是在县级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成果都必须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局部差异性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标准条件下,建立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将具有类似特征的土地划入同一土地等或土地级。 3.4.3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应根据影响因素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导因素对土地分等定级结果的作用。 3.4.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既要反映出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及其对不同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也要反映出不同投入水平对不同地域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收益水平的影响。

(整理)地籍管理学试题1.

(一)判断题 1.在地籍管理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勘丈的记录,计算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材料,以及土地权属调查、台账、证明文据、协议书、原由书、仲裁书和存根等,都要整理归档。() 2.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3.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4.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5.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6.我国土地登记的分区主要是按自然区划分管辖区的。() 7.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日常土地登记两种形式。() 8.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9.变更土地登记的连续性是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10.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置、界线、权属和使用状况等调查。() 11.村庄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单位用地和个人的宅基地均拥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12.土地登记只对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 13.土地登记的审核批准,是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登记人员的调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4.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和来源,地籍档案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15.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地籍档案同其他土地管理档案一起应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 16.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 17.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 18.地籍档案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地籍资料的标准化和案卷组织的标准化两方面的内容。() 19、我国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 20、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在抵押期间的地上新增建构筑物也随之抵押。( ×) 21、地籍管理是指国家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 22、土地登记可分为变更登记和总登记。(× ) 2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决定的,报上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 24、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 2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 26、土地初始登记的通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 27、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大全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试卷 (2012年1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土地资源需要保护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 2.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A )。 A.日均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 3.降水量的单位为( C )。 A.cm B.m C.mm D.ha 4.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A )。 A.冲积平原 B.湖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 5. 下列不属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的是( B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B. 影响土体颜色 C.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D.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6. 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 D )。 A. 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 望天田 7. 下列规划属于法定的最权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总纲的是( D )。 A. 基本农田规划 B. 城市规划 C. 风景旅游规划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 不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 耕地灌溉率 B. 绿色植物覆盖率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9. 符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是( A )。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B. 灵活性和动态性 C.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D.部门和公众参与 10.基本农田是( B )。 A.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B.高产稳产田 C.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D.包括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完整版)土地管理学试卷5

土地管理学试卷5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或多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5分) 1.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的购买价格。 A.土地 B.土地所有权 C. 土地权利和收益 D.土地使用权 2.权重是指。 A.权利的重要性 B.评价因素对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 C. 小于1的数字 D.大于1的数字 E.等于1的数字 3.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5.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6.土地管理的核心是。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利用管理 D.土地市场管理 7.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分摊面积”是指土地使用者在面积中应分摊的面积。 A.共有使用权 B.土地使用 C.土地所有 D.建筑总 8.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非耕地35hm2的,其审批部门是。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市人民政府 D.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9.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方式取得。 A.必须通过出让 B.可通过划拨 C.必须通过划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在城市人口(指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下同)为100万以上的城市,每征用1公顷菜地,缴纳: A.105000~150000元;B.75000~105000元; C.45000~75000元;D.50000~80000元。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包括: A.土地市场主体组织B.土地市场行政组织C.土地市场中介组织D.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综合实验一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数据转换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利用各种常用软件如AUTOCAD、ARCINFO、ARCVIEW等的能力; 3.了解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实验准备: 1.软件准备:AutoCAD,Arcinfo, Arcview,Excel,ArcGIS 2.方法准备:《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3.数据:dj-lu.dwg (道路分布图); 面状的图形:单元图.dwg; 公用设施作用分值图.dwg; 规划条件限制作用分值图.dwg; 环境条件作用分值图.dwg; 基础设施作用分值图.dwg; 例如图所示: 线状的图形:人口密度作用分值图.dwg; 商服繁华1作用分值图.dwg; 商服繁华2作用分值图.dwg。 道路通达度分值图.dwg; 对外交通作用分值图.dwg;

例如图所示: 实验原理: 根据国家2002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UDC城镇土地定级规程》的规定: 1.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评定和划分城镇土地等级,为全面地、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有关部门制订规划、计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2.土地定级的原则 * 综合分析原则:定级应对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差异划分土地级。土地级既要反映土地在经济效益上的差异,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差异; * 主导因素原则:土地定级应根据城镇内影响土地优劣的因素种类及其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级起控制和主导作用的因素,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评定土地级; * 地域分异原则:土地定级应掌握土地区位条件和特性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并分析各个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形成的地域分异状况,将类似地域划归同一土地级; * 级差收益原则:土地定级应在初步划分的土地级上对级差收益明显的有关行业进行级差收益测算,测算值作为确定土地级数目和了解行业级差收益的重要参考依据; *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土地定级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性的分析进行量化,以定量计算为主,必要时才对某些现阶段难以定量的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定性分析,以减少人为任意性,提高土地级精度。 3.土地定级的技术方法: a.因素的作用分计算采用相对值法和距离递减法,按0——100分封闭区间赋分,因素指标与作用分的关系按正相关设置,因素条件越好,距离越近,作用分越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1: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称为() 1.城市性质 2.城市规模 3.城市职能 4.城市类型 2:目前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最常用的指标是()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人口收入水平 3.城市劳动力构成 4.城市人口教育水平 3:判断一个城市的规模是否适度和合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指标是() 1.自然条件 2.城市设施 3.国民收入 4.社会经济效益 4:市政职能的客体是()

1.城市人民政府 2.市民 3.城市公共事务 4.市民生活 5: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 1.低度城市化 2.过度城市化 3.过量城市化 4.积极性城市化 6: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 1.市人大 2.市政府 3.市委 4.市政协 7:城市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称为() 1.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2.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3.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4.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 8: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称为() 1.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功能社区 4.公共社区 9: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1.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2.是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3.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4.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10: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 1.积极型城市 2.消极型城市 3.向心型城市 4.离心型城市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因素分析与确定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因素分析与确定 (一)影响城镇土地等级的因素主要有: 1、区位因素 城市地价水平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点,在空间上明显受宏观区位的影响。城市区位差异对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地价水平的等级差别也就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预期经济效益区分开。 我国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宏观地价坡度,大体格局为:1.全国大中小城镇的地价形成三级制度;2.在全国、各大地区、各省与自治区范围内分别形成了三级地价中心城市体系; 3.地价的线性分布:一是沿海开放城市线,主要包括深圳、厦门、温州、宁波、青岛、大连等城市,基本遵循着南高北低的变化趋势。这条特征线表明沿海开放城市地产市场发育较快、地价相对较高。二是长江沿岸城市线,主要有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从平均水平来看,这些城市的地价水平反映了我国中南部地区自东向西地价由高到低变化的基本特点,三是京广、京哈铁路沿线及周边,主要有广州、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京广、京哈铁路是我国南北贯通的交通线路,这条线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城市地价南高北低的趋势。四是西安至乌鲁木齐的西北线,西北线的地价水平依然遵循东高西低的特点,而且落差较大。 2、自然因素 包括城镇土地地质条件和城镇环境质量。 (1)城镇土地地质条件 城镇土地的岩土承载力、地形坡度、地下水埋深、洪水淹没状况等工程地质条件,不仅与城市形成十分密切,更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用地条件,影响到城市用地布局,城市职能。 如地形影响着交通线型、走向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建筑群体的布置等。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决定着建设项目布局和工程建设的经济性。良好的地质环境易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沿河地势地洼的软土层地带建房屋,需要修河堤,防止洪水淹没,同时还要加固地基基础,降低地下水位,从而增加城市建设的投资。 (2)城镇环境质量 环境状况通过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在土地进行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的发展,居民切身的利益,还会直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强度。 大气、水、噪声污染等因素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空间分布状况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美国学者纳尔逊(Nelson)、桑普(Saper)等人的研究表明,空气质量差会使地价降低15%左右,飞机飞行中产生的中等程度噪音会使航线下的地价减少5%~10%,而机场附近的严重噪音对地价会有20%~30%的负面影响。如伦敦两个机场噪声的干扰,使得附近房地产平均贬值20%。 3、经济因素 影响城市土地分等定级的经济因素主要有: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年1月5日 适用学生:201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 一、案例分析题(总分30分,共2小题,第1题20分,第2题10分) 1、据黑龙江省科研部门观测和水文部门推算,坡耕地每年亩流失水量约75立方米。如以600万公顷坡耕地计算,每年流失水量约66亿立方米左右,这是造成岗地缺水干旱,洼地内涝的重要原因。据克山、拜泉、尚志、宾县、阿城等市县调查,开垦六、七十年的坡耕地黑土层,一般都由原来的60—70厘米,减少到30厘米左右,土壤抗冲抗蚀性能降低。据黑龙江省全省土壤普查资料统计,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露出黑黄土、破皮黄、黄土蹶子和蒜瓣子黄土面积已达104.73万公顷。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黑土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厚0.4—0.7厘米,有的地块达1厘米,折合土方2.7—4.7立方米。黑龙江全省每年因水蚀和风蚀流失掉的土壤,再加之重力侵蚀的跑土量,大约在2—3亿立方米。随着表土的流失,养分逐渐减少。据调查,开发40—50年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一般降低1/3—1/2。又据克山水土保持实验站试验观测分析,3度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氮磷素12—16公斤,钾24—32公斤,相当于500—1000公斤农家肥的肥力。以此推算,黑龙江全省坡耕地每年流失氮磷7.2—9.6亿公斤,钾14.4—19.2亿公斤。如果把这些流失的养分折合成化肥(标准吨)大约500—600万吨。由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严重地影响了粮食产量。据调查分析,每年每亩可少收粮食25—40公斤,黑龙江全省由于水土流失,每年少收22.5—25亿公斤粮食。 请结合上述资料,运用所学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知识,为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保持林布局的规划设计。 答:包括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和沟谷防护林。(4分) (1)分水岭防护林在丘陵区山丘顶上顶部浑圆的,防护林配置在凸形斜坡的转折线上,一般带状横向配置,带宽10~15m,乔灌木三角形混植;(2分)顶部尖削的,防护林设在狭窄的分水线以下到坡耕地之间,采用宽度较大的乔灌混交或纯灌木林带。(2分) (2)水流调节林防止地表径流,促水下渗。在凸形坡上,林带设在斜坡较下部坡度较大的地形转折点;(1分)在凹形坡上,林带设置在斜坡上中部坡度较大,或陡坡部分;(1分)在阶梯形坡上,林带设置在坡面曲线转折处;(1分)直线坡,林带配置在斜坡中部。(1分) (3)沟谷防护林包括沟头、沟岸、沟坡和沟底。沟头最好结合工程措施,修围堰,堰外沟边栽种根蘖性强的灌木,堰内乔灌结合;(1分)沟岸边留作天然草地,2~3m外开始造林;(1分)沟坡因为陡,造林困难,可修梯田造林;(1分)沟底可配合筑堤工程,造片状林。(1分) (4)树种选择(2分)应选易繁殖、生长快、根系发达,并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对某些立地条件,还应选耐旱、耐瘠薄的树种。(2分) 第【1】页共【5】页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基于arc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基于arc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方案一: 成果图展示: 设计过程: 1.基础数据格式转换 (1)在开始→程序→arcgis中启动arccatalog (2)在arccatalog左边树形目录中找到基础数据(单元图.dwg,对外交通作用分值图.dwg,公用设施作用分值图.dwg等基础数据。不好意思,我当初的命名是1,2,…给您带来不便)

(3)点击左边的“加号”展开数据,选择其中的线数据(polyline)进行格式转换(4)在线数据上右击→Export→To Shapefile(multiple) (5)打开如下对话框,设置好输入路径,ok,即可完成转化。 (6)其他数据,按上述步骤进行转换

2.拓扑错误查找编辑 (1)在arccatalog某个文件下右击新建一个New Personal Geodatabase,在New Personal Geodatabase下右击新建一个New Feature Dataset,任意指定一个名字,坐标系最好选择unkown,然后下一步,finish即可。 (2)在新建的New Feature Dataset上右击→Import→feature Class(multiple)进行数据导入

(3)在打开的对话框中添加导入的数据,导入路径是默认的。 (4)在New Feature Dataset上右击→New→Topology新建一个拓扑文件,添加拓扑规则,ok。

(5)启动arcmap ,把建立的New Feature Dataset 拖入arcmap 中

(6)添加编辑工具条,开始编辑, (7)在工具栏空白位置右击,添加拓扑工具条,在中选则要编辑的图层。 (8)在Topology中选择建立的拓扑规则文件, 将激活此图标,点击将打开如下图对话框 点击search将出现所有拓扑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