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农业经济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

1.农业的概念:农业是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的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特点。(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人类借助劳动手段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

具体为: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3.农业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们本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社会稳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

4.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7-8页

5.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

6.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辩证的方法、比较与借鉴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7.现代农业的产权结构: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个体产权、私营产权、联营产权、其他产权。

8.现代农业产权的特征:产权主体多元化;关系明晰化;收益权实现多样化;产权交易市场化

9.农业家庭经营的类型:自给自足经济的农业家庭经营、小商品生产式的农业家庭经济、商品化农业家庭经营、兼业型农业家庭经营、企业型家庭经营。

10.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的合理性: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特点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的紧密结合;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边形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11.…

12.现代农业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耕地的细碎化和非优化配置、集体经营功能弱化、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

13.农业合作经济的概念:是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

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势。

14.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自愿开放的会员资格、成员民主管理、成员经济参与、独立性与自主性、教育、培训与信息、合作社间的合作、关注社会。

1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特征: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资源基础上的有效结合。

16.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教训(时间):严重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合作原则、否认了农业的家庭经济、农业合作化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

17.农业的发展阶段:28-30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8.现代农业的四种类型及表现形式:31-34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

19.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阻止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

20.农业现代化的内容:35-38 农业生产手段和环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从业人员的现代化、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21.农业现代化的评价:38-41

22.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41-43科研、教育、推广的相结合,注重智力投资。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都很重视,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推广体系;农林牧渔业并举,注重保持生态平衡。各国吸收了现代化初期阶段过分依赖外部物质能量的投入,导致能源消耗过大、土壤有机含量下降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的教训,较强水土保持,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指导农业的发展,并对农业给予了财政和信贷上的大力支持。

23.~

24.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42-43坚持四化同步战略、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共促进、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共同发展、强调劳动集约与资金集约相结合

25.自然资源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106 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基本要素。农业是直接利用动植物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农业中的第一性生产-植物生产,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分散进行;在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以其自身的理化特征和气候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全过程,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自然自然在农业

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107-108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7.土地价值:108-109主要阐述土地的经济属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地理学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区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源于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认为不同活动的区位将取决于对特定位置的竞争性投标。

28.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途径: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实现精耕细作,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并重视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向农民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29.广泛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0.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增加农用工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3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经营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改进耕作制度,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将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

32.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3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34.稳步推进弄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5.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健全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如果建立城乡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要素市场平等化,在严格的土地规划和严格的用途管制下,实现农地转包、抵押、出租、入股、互换的有序开展,农村土地市场将迸发出强劲的活力,农民将从平等产权交易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并将其作为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目标和总方向。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按市场价格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强化农民在征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场经济下,承包户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是承包法赋予其耕作权的自由,也是农产品市场变化的必然。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应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比如适当安排一些园地、苗圃、甚至是畜牧用地和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同时,应支持农民利用闲置宅基地整理

结余的建设用地用于休闲农业,加快制定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的管理办法,促进农民住房及宅基地价值的实现。

36.水资源的经济特性:111-112水资源通过降水、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37.我国水资源状况:112-113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时间分布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春冬少雨雪,降水量差别比较大;从空间分布看,各地降水量差距还是很大。水资源面临严重的挑战: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缺口大;农业生产和用水之间的区域不平衡;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农业用水短缺;

38.水资源合理及合理开发利用:113必须建立是自愿配置和利用市场机制、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等多种运行机制。

39.农业劳动力资源:117能够参加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特殊性: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大部分行、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劳动路素质低、地区分布不平衡、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

40.人力资本:122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未来有所收益而获得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41.》

42.农业剩余劳动力:127由于农业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配合不当而造成的,在既定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劳动力中无法实现其劳动与劳动条件必要、充分而且有效结合的那部分。

4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127-128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育滞、城市化滞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整体就业形式严峻)

44.人力资本开发:我国人力资本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应以人力资本为重点安排长期资源配置,重视农村正规教育,加强农村非正规教育,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制度.

45.我国合理利用农业劳动力制约因素及途径: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利气候生物等技

术因素:装备条件劳动者文化素质农业项目类型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政策人口变化生产规模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制度因素:所有制土地经营制分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途径:不管改进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合理利用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6.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

47.水资源产权冲突:产权一般是一种财产所有权,根据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农业集体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国家所有权指国家对水资源具有占有、管理、使用、收益或处置的权利,包括对水资源的統一规划、统一调度和支配等权利.水资源使用权是权利人对水资源所享有的使用、收益或处分的权利,属于水权的一种,该权利源自水资源所有权,隶属于所有权,是产权管理的重要一环。我国现行的水权制度是一种计划配置水资源的公共水权制度。一个有效的产权结构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产权的明晰性、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48.目前水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1.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在一些水利工程项目上,一些管理机构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违规把项目优先赋予自己控制的企业,既违背了市场规则,也使得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从而造成水资源的低效利用。2、排污纠纷时有发生,过度捕捞现象仍然存在。上游工厂排污往往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外部性,由于水流的流动性,对下游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造成了排污纠纷时有发生;过渡捕捞的存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破坏。3、五龙治水现象严重,多头管理严重。由于我国水资源的用途不同,也就造成了水资源多头管理的现状。我国涉及水资源管理的部门有水利农林等多个部门。一旦有利益,各部门争着抢着往自己身上揽,而一旦到了问责的时候又互相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交叉重叠的机构设置增加了水资源的制度成本和浪费。

49.农业资金的概念:134农业资金的投入和利用问题。既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

50.农业资金的特点:一般(流动性、多功能性、收益性)特殊性(低收益性、外部性、政策性)

51.农业生产中的运动规律:135-136第一阶段生产过程开始之前,资金储备阶段,第二阶段生产开始之后,资金进入生产阶段,储备资金在生产中起作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借助劳动将其价值向新产品转移,形成更大的在产品的资金。第三阶段资进入流通或销售阶段,货币资金和实物形态的资金。特点(资金周转周期长,周转速度慢资金运动的季节性、资金利用效益的不稳定性、自己再循环周转过程不完全同多流通过程资金的抵受异性和收益的外部性)

52.农业财政资金的功能及使用:138-139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农业公共设施费支付政策和农村公共事业服务费支出政策具体政策包括农业部门的纯事业费开支、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支出、农村教育支出、农业公共项目的研究经费和科研推广服务支出);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农业结构调整、一道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财政支出具体政策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使用导向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农产品结构调整补贴、农户生产技术引导补贴、农业生产和购销信贷的政策性贴息、区域发展援助计划);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农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具体包括对特殊家庭的收入支持补贴、农业生产保护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生态农业补贴、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补贴、不超过微量支持标准的其他补贴)。

53.…

54.农业投资的效益评估:150-151

55.农产品需求的概念和定理:农产品消费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定理(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56.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57.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和定理:农产品生产经营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可能出售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定理(呈同方向变化农产品供给量与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58.影响供给的因素: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的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因素环境政府的政策59.农产品价格形成是指农业中商品与货币交换的比例,是农产品价值的体现。农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也就是农产品生产、销售、经营成果集中反映的过程。农产品价格作为其价值

的货币表现形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制造费用。其中包括:①直接工资。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②直接材料费。生产过程中耗用的农用材料、燃料、动力等。③其他直接费用。从事生产经营人员的职工工资。④间接费用。应计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队管理,包括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运输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开发费。

60.农业宏观调控: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一种控制。(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61.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62-263是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补充(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性、农业的外部性、农业市场本身的不完全性、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后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农业生产具有对农业宏观调控的特殊依赖性(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不稳定性、)

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农业市场功能缺陷。市场机制对农产品、服务可以起到资源配置自发性调节作用。但是,由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能造成农产品奇多、奇缺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可能因回收期长而市场回避,造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统一。

(2)农业市场竞争失灵。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垄断,过分垄断导致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降,效率下降,市场竞争失灵。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发展,打破垄断。

(3)农民收入分配不公。造成农民收入不公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原因、工作的原因,所造成的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民收入分配不公;由于自然资源分布,自然环境变化,因社会性原因造成土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造成农民分配不公;因市场原因,比如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可能造成部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甚至减少收入。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当发现价格下降时,农民已经无法挽回,从而,农民造成了损失。原则上的“平等、公平、公正和等价交换”,在市场运作时,可能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偏离。

(4)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市场在自我调节中,往往是瞬间完成的,而产品的生产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实际上,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而市场的未来发展又往往难以捉摸,所以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是难

62.农业宏观调控的合理性要求: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政府机构具有垄断性、宏观调控带来的利益矛盾、宏观调控决策的滞后性。

63.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保证农产品产量和供给平衡、增加农民收入、平抑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64.)

65.宏观调控的内容266-270: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效利用资源要素、处理好自给与进口的关系、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保护

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

66.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法律手段(法律制度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业要素资源,规范农村市场健全市场规则,杜绝一切不合理

的农民利益流失)

67.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一个国家的农业产业部门及其所属的各生产项目的构成比例及其

相互关系。

57.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是配第定理和克拉克定理的合称。17世纪英国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WilliamPetty,1623-1687) 在其名著《政治算术》中,在对不同产

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观点: 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

入,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必然造成劳动力向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转移。英

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将配第的这一结论称为"配第定理"。

克拉克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将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产业,并收集和整理了

若干国家随历史年代推移而劳动力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

出了如下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从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流动,并逐步形

成劳动力产业分布格局: 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这

就是克拉克定理。由于克拉克的结论已经包含有配第的观点,于是人们将上述两个定理合称

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68.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297-301

69.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提

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产品的结构,促进和优化居民膳食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轻

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料并服务于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战略;缓解农产品供求矛盾,持续

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

持续改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商

品化,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形成合理分工,充分

协作的农业区域结构,增加国际和国内竞争力)

70.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促进粮食稳定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71.粮食安全政策选择:318-319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坚

持家庭承包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严格保护耕地等资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

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建管机制、强化财政扶持加强资金监管、深化粮食流通体体制改

革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为企业的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家,产销供,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缓解联结为一个完善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由小产业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运转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73.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农业企业集团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科学技术带动型市场营销推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农民中介组织带动型

74.$

75.农业规模化: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

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现象。(经营条件:劳动力素质普

遍偏高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间利益协调机制,农村社会保

障制度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装备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土地集中型契

约型或订单型产业聚集型)(实现途径: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

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方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完善农

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恋土情节,重视扩大生

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76.经营的条件:333农业集约经营有以活劳动的集中投放为主的,称之为劳动集约型或劳动密集型的集约经营;有以生产资料的集中投放为主的,称之为资金集约型或资金密集型。反映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指标有: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资料综合价值指标单项生产资料数量或价值(肥料数量机械数量)生产成本;经济效果指标: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的数量农产品的产值农产品的生产称根本纯收入

77.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嘉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提高各种必须的条件;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适当提高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安培农业生产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78.扶贫开发模式(途径)

一,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第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第三,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第四,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分别情况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79.贫困地区的根源: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供大

于求就业不充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明显滞后80.贫

\

|

…》

【案情】

黄某甲自幼过继给黄某乙作为养子,但户籍一直未迁至黄某乙处,仍为同村另一村民小组村民,并从该村民小组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黄某乙生前取得位于连城县北团镇溪尾村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1995年该田地经当地村委会出租给他人,每亩田租为1000斤稻谷。1998年黄某乙去世后,村委会将稻谷支付给黄某乙所在村民小组。2013年该田地被征收,村委会将补偿款发放给村民小组。黄某甲以自己系黄某乙的继承人为由诉至法院,要求村委会、村民小组共同返还田租稻谷10640斤、征地补偿款及相应利息。

【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因物权法已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其属于一种财产权,可以成为继承标的。允许继承既符合法理,亦有利于稳定承包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能属于农户家庭,不属于某个家庭成员。当农户家庭的成员全部死亡,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即归于消灭,并不能作为该农户家庭成员的遗产处理。

【评析】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不可继承性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主体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其本质特征是以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家庭为单位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成员以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为前提。也就是说,家庭承包方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户家庭,而不是属于某一个家庭成员。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承包农户的全体家庭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非成员的个人财产。在承包期内,当承包户中的一人或几人死亡时,承包地仍由其他家庭成员继续承包经营,不发生继承问题;死亡绝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收归村集体组织管理。虽然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也规定了土地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前提,即这个承包农户中承包经营权人没有死亡。如果承包经营权人死亡,又尚在承包期内,应由该农户的其他家庭成员继续承包经营,如果承包农户家庭成员全部死亡的,应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终止该土地承包合同,收回该承包土地,另行分配。这也就避免出现符合条件的人无地可包或者一人承包数份土地的现象,否则,便会侵犯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对集体经济组织其他成员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的是有区别的继承制度,对林地和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经营权可以继承。这主要是考虑到林地和“四荒地”的承包,收益周期较长,投资大,风险大,如不允许继承,很难使前一承包方在其死亡时获得因履行合同所获得的收益,不利于调动承包人的积极性。当然,继承人对林地和“四荒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要以承包合同在承包期限为前提。

2.土地承包经营权本身不属于可继承财产

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标的是农地,其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人不享有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属于个人财产,故不发生继承问题。这里必须区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收益。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继承法第四条规定:“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依照本法规定继承。”可见法律允许的继承范畴是承包经营所得的收益,而不是承包经营权本身。承包人在承包期内,所获得的收益是一种财产权利,构成公民私有财产的组成部分,承包人死亡时其承包经营所得的收益应当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承包经营权收益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完全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法律规定前者不存在继承问题而后者则可以继承。

具体到本案,黄某乙一家在黄某乙生前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被出租后,土地承包经营权虽然发生流转,但黄某乙一家仍为该土地的承包方,并基于对该土地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获得流转收益,即田租稻谷。黄某乙死亡后,因其户籍中无家庭成员记录,且原告黄某甲系该村另一村民小组村民,已从另一村民小组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所以,虽然原告自幼年起即与黄某乙共同生活,照顾其生活起居,死后予以安置后事,仍不能取得上述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土地承包经营收益的基础,没有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然无法享有获取土地承包所得的收益。黄某乙此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黄某乙的死亡归于消灭,该土地应由村民小组收回,收回后的租金和征地补偿款亦应由村民小组另行分配。黄某甲要求返还征地补偿款及田租的诉请,没有法律依据,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人民法院)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5、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最新《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重点(精)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1.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2.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 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2.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 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概念: ●1.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思考题: ●1.我国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是什么? ①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结合;②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民生活单位;③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④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相结合。 ●2.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完善? 问题:①农民经营自主权遭到侵犯;②耕作细碎化和经营规模狭小;③集体经营功能弱化;④农户进入市场受到阻碍。 完善:①.贯彻农业法规,使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②因地制宜建立相关土地流转机制;③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客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④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其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3.农业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自愿互助,平等互利 第三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 案.d o c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5、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现代农业经济学 课后思考题重点知识交流

现代农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第二章 1、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为依撑 2、现代农业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四个结合) 1)、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组织中的统一层次和和农户这一基础经营层次 2)、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户生活单位的有机结合 3)、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 4)、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结合 3、目前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问题:1)、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受侵犯 2)、耕地的细碎化与经营规模狭小 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 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 措施:1)、认真贯彻相关农业法规,是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

2)、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 4)、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包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章 1、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那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1)、原始农业:使用简单的石质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 2)、传统农业:古代农业:以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代替原始的石器农具;畜力逐渐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生产效率低,进步缓慢近代农业:大工业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农具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开始采用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成果;自然经济向商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转化 3)、现在农业: (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人畜力工具和设备 (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 (3)、把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对农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形成社会化的大农业 2、现代农业的四大基本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①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②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③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④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⑤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现代农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第二章 1、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为依撑 2、现代农业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四个结合) 1)、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组织中的统一层次和和农户这一基础经营层次2)、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户生活单位的有机结合 3)、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 4)、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结合 3、目前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问题:1)、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受侵犯 2)、耕地的细碎化与经营规模狭小 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 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 措施:1)、认真贯彻相关农业法规,是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

2)、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 4)、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包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章 1、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那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1)、原始农业:使用简单的石质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 2)、传统农业:古代农业:以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代替原始的石器农具;畜力逐渐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生产效率低,进步缓慢近代农业:大工业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农具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开始采用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成果;自然经济向商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转化3)、现在农业: (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人畜力工具和设备 (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 (3)、把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对农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形成社会化的大农业 2、现代农业的四大基本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1)、农业运行市场化:农业调节机制的市场化、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建立起完整

农业经济学试题库

页眉 “农业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参考书名称:1、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 2 、郭正涛、姜会明编著:《农业经济学》. 吉林科技出版社, 2003.7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4、可持续农业 5、二元经济中的农业 6、二元经济 7、农业现代化 8、需求 9、需求价格弹性 10、需求收入弹性 11、劣质商品 12、需求交叉弹性 13、供给 14、供给价格弹性 15、供给交叉弹性 16、供给成本弹性 17、供求失衡 18、供求均衡 19、农产品供求结构的矛盾 20、粮食安全 21、土地 22、粗放经营 23、集约经营 24、劳动集约 25、资金集约

页眉26、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7、土地规模效益 28、人力资本 29、农业劳动力转移 30、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31、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32、中性技术进步 33、技术扩散 34、技术创新 35、制度创新 36、经济结构 37、产业结构 38、农村产业结构 39、合作经济 40、农业产业化经营 41、农产品市场 42、农业保护 43、生产者补贴等值 44、基尼系数 45、摩擦性失业 46、恩格尔定律 47、劳动生产率 48、农业机械化 49、选择性机械化 50、资金时间价值 51、农业生产函数 52、机会成本 53、“绿箱”措施 54、黄箱政策: 55、农村城市化

56、劳动生产率: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 1、农业是人类为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 -- 和土地以经营种植和豢养,通过自身的劳动 强化和控制生命的过程以期获得人类衣、食、住、行、育、乐所必须的生产品,而以吸取其利益为目的的一种生产事业。 2、“自然取用物品”是指在上供给仍大于需求的物品。 3、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将 -- 的生产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并分配给不同的社 会成员以供消费的学问。 4、原始农业指主要使用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5、“传统农业是完全依据祖祖辈辈一直使用的 -- 来进行耕作的农业。” 6、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源和科学管理方法的 农业。 7、可持续农业是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食物与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 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8、二元经济中的农业是指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的农业,它是--- 特有的现象。 9、二元经济是特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 --- 所引起的、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和以利 润为目的的现代工业,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长期共存的一种结构状态。 10、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地改造农业系统,把 --- 转变为现代农业。 1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水平上对某一商品愿意和可能购买的各种数量。 12、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 --- 的百分比的比值。 13、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 --- 的百分比的比值。 14、在消费者收入增加后,商品需求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呈下降,这类商品称为----- 。 15、需求交叉弹性指商品X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 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6、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 ------ 并且能够出售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17、供给价格弹性是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商品 --- 相对变动的比值。 18、供给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另一种 --- 相对变动的比值。 19、供求失衡是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市场上的农产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 的状态。

海大农业经济学考研试题

2004年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农业生产结构 2、农业投资 3、农业自然资源 4、技术 5、农业净产值 二、论述题(共70分) 1、论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13分) 2、简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2分) 3、论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15分) 4、论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途径(15分) 5、如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15分)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4分) 1、当今管理学所采用的体系主要是要素体系 2、管理角色划分的理论依据是管理职位 3、当今管理的社会属性已发展为资本属性 4、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要求个人与权力结合 5、非正式组织的特点是组织人格化 6、与矩阵制相比,事业部制传递信息更快 7、真正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因素是保健因素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系统原理的要点有哪些? 2、决策的特点是什么? 3、组织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4、控制的要点有哪些? 五、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古典管理中,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 B、泰罗 C、法约尔 D、西蒙 2、第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行为实验是 A霍桑试验 B、照明实验 C材料试验 D、动作实验 3、组织管理的中心是 A、组织结构 B、组织行为 C、分工 D、职位 4反映领导水平高低的关键是 A、影响力 B、约束力 C强制权 D、法定权 5、组织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适合于 A、短期具体计划 B、长期具体计划 C、短期指导计划 D、长期指导计划 六、多选题(每题2分,共8分) 1、传统组织结构包括: A.直线型 B、职能型 C、直线职能型 D、直线职能参谋型 2、基本需求包括: A、生理 B、安全 C、情感 D、自我实现 3、人员配备原则包括: A、因事择人 B、因才器用 C、外部招聘 D、内部招聘 4、集团化沟通网络包括: A、轮型 B、风车型 C、星型 D、Y型

现代农业经济学论文

一、假设你服务于某国际机构,该机构主要从事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的调查,并且负责对被调查国提出政策建议。你现在被指定担当东南亚A国的粮食需求的预测。以此为前提,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A国的经济发展十分显著,并且,今后将以年率8%的速度持续增长10年。 ?A、你预测随着A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B、如何去预测A国的粮食需求?你预测该国的粮食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注意:需至少利用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恩格尔定律概念各一次以上。 ?2、粮食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农业政策,其政策目标有三项,请具体说明。 二、传统农业是一种以传统要素为主要投入因素的农业经营形态。与之相对应,现代农业一般可以理解为近30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将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式”农业,即资本、技术和能源密集型农业。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来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都是通过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即用化肥、农药、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信息等物质技术,甚至生物、航天航空等技术要素,替代以人力、畜力、土地、水为主的传统要素,实现发展方式的变迁。 ?美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变迁基于地广人稀的特点,其农业的现代化以机械化为突破口。日本人均耕地不足公顷,在小规模农户经营基础上,日本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成熟程度与发达水平,比欧美农业毫不逊色。比照美日现代农业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 ?请在阅读以上材料的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农业的BC过程与M过程?其基本的技术问题分别是什么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你认为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应该选择何种模式? 1、请从学校网站下载论文封面并装订好 2、10月31日之前送交给我,由我统一邮寄给胡教授

《农业经济学》考研大纲

《农业经济学》考研大纲 大纲要点: 第一章 1.掌握农业的概念、农业的地位和农业的特点 2.了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了解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第二章 1.了解生产方式的概念、组成及其关系; 2.掌握五种基本生产方式及其复杂性特点; 3.掌握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 4.了解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点、分析的两条线索; 5.掌握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基本特征、现代农业的主要成就; 6.了解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阶段及其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的类型、典型形式、结构、农业危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国家)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原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对它的评价; 第三章 1.了解旧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2.了解新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演变的四个历史时期及其演变脉络; 3.掌握改革开放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变革点; 4.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5.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点 第四章 1.了解农业生产力要素的组成及其含义; 2.掌握农业生产力系统的概念及其各组合方式含义;了解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及含义 3.了解农业生产力增长的意义、规模和速度; 4.掌握农业生产力增长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5.了解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必须重视的国情现状 6.掌握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反映战略目标的指标体系 7.掌握战略措施的概念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第五章 1.了解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经济对发展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意义; 2.掌握为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应积极创造的条件; 3.掌握农业资源配置、市场农业的概念、农业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特点、促进实现农业市场化的措施; 4.掌握农产品需求的概念、影响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农产品需求规律的例外,需求曲线的表达,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交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人口弹性的概念及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 5.掌握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的因素,农产品供给规律的例外,供给曲线的表达,供给弹性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特点; 6.了解农产品供求平衡曲线的表达及其分析,蛛网理论的定义及其图示表达与分析,我国农产品供求的基本状况 7.了解农产品流通的意义和特点,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体系及其含义,农产品的采购和

农业经济学(第2版)-在线作业_a

农业经济学(第2版)-在线作业_A最终成绩: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 取的是() 动物产品 食品 动植物产品 植物产品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动植物产品 知识点: 2.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 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 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 农民生产农产品的数量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知识点:

3. 农产品供给规律是指() 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变化规律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农民生产农产品的规律 农产品生产与进口的规律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知识点: 4. 竞争性农产品是指() 相同的农产品 在同一块地上所生产的农产品 在资源利用上相互竞争的农产品 味道或营养相同或相近的农产品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在资源利用上相互竞争的农产品 知识点: 5. 农产品需求是指() 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

单个消费者所需要的食品乘以人口数量 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 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知识点: 6. 农产品需求规律是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消费与收入同比例增加 人体对营养的需要规律 收入越多,消费的农产品就越多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知识点: 7. 收入效应是指() 收入减少对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收入分配效应

现代农业经济学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 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概念 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 1. 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图文稿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 习提纲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①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②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③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④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 ⑤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农业经济学(完整)

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 根本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2.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的绝对量肯定不会增加,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 将会不断下降的原因:国民生产总值(P)=农业生产总值(Pa)+非农业部门生产总值(Pn)。Pa/P减小的原因为Pn增长的速度大于Pa。 3.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 的某种农产品数量。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①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因此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产品的可能供给总量是有限的,不会随价格的提高呈现无限增长趋势。②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③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④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4.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 能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零售市场又称农产品消费市场,它是通过零售方式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服务 的最终交易场所,反映着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多方面竞技关系。 6.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它是指 将来自各产地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7.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a 发现价格功能;b 回避风险功能;c 其他功能。 8.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特征:①出口:到日本和中国香港,其次欧盟、东南亚、 韩国和朝鲜,占出口的30%。②进口: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拉美、欧盟。产品结构特征:①出口农产品主要为园艺产品(菜、果、花),占50%以上。②进口主要是谷物及大豆,占50%左右。③出口的农产品中,畜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 ④进口农产品中,食糖、原棉、生丝和废丝等其他农产品为第二大进口农产品,其次 园艺产品,再次是畜产品。 9.流通的含义: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包括社会性转移和经济性转移。 10.农产品流通特点:a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而农产品 消费是常年的、普遍的,在流通过程中需要有储备、运输、分销环节,以保证均衡上市和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普遍需求;b 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不耐储藏的特点,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下降,造成损失;c 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重,运输成本在价格中占的比例较大,不太适合长距离运输;d 消费者零散购买,一次购买数量少、购买频率高;e 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以及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小。 11.土地的经济特性:a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b 土地利用的区位性;c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 的困难性;d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12.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其 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时,在达到一定阶段之前,产量会随投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当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所能新增加的产量会越来越少,最后减少为零,甚至为负值。 13.土地集约经营: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 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去获得较多产量和收入的方式)②技术集约型③资金集约型。土地集约经营的重要意义: a.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 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b.可以充分发挥我国

现代农业经济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 概念: 1.农业集约经营:农业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2.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利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具体实施。 3.农业合作经济:农业合作经济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4.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6.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7.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大体上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农业,属于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 8 农村土地制度: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16字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是产权明晰的基本内涵。 9 粮食安全: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10 农村公共物品:指满足农村社会的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它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基本特点,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 11 农业政策评估:是根据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以判断具体农业政策的价值程度。 12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13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14 城乡二元经济:当一些发展中国家引入发达国家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技术时,两种社会特征并没有被融合,而是两种社会特征并存。 15 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某种使用各维护自然而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1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生产力运动的客观过程,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必然结果。 简答: 1 农业规模经营措施 根据农业规模经营所需要的条件,发展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途径是:1.大力发展二

现代农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课后思考 题重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第二章 1、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为依撑 2、现代农业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四个结合) 1)、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组织中的统一层次和和农户这一基础经营层次 2)、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户生活单位的有机结合 3)、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 4)、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结合 3、目前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问题:1)、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受侵犯 2)、耕地的细碎化与经营规模狭小 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 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 措施:1)、认真贯彻相关农业法规,是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 2)、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 4)、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包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章 1、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那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1)、原始农业:使用简单的石质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 2)、传统农业:古代农业:以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代替原始的石器农具;畜力逐渐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生产效率低,进步缓慢近代农业:大工业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农具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开始采用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成果;自然经济向商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转化 3)、现在农业: (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人畜力工具和设备 (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