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V 轰炸机”之维克斯“勇士”(Valiant)重型轰炸机资料

“3V 轰炸机”之维克斯“勇士”(Valiant)重型轰炸机资料

“3V 轰炸机”之维克斯“勇士”(Valiant)重型轰炸机资料
“3V 轰炸机”之维克斯“勇士”(Valiant)重型轰炸机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最钟爱的战术,就是用庞大的活塞式四发远程轰炸机群对敌方进行大规模轰炸。这种狂轰滥炸的效果在当时就已经收到质疑,却并不妨碍某些军官直到战后初期仍对它敝帚自珍。在阿芙罗“兰开斯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林肯”四发远程轰炸机就是这种旧思想最典型的体现。

“林肯”四发远程轰炸机

但技术的进步已经不允许皇家空军再抱残守缺了,被战争耗尽元气的英国经济也已经供养不起如此多的轰炸机。核时代的的战略轰炸机必须有能力以高空高速突破敌方的防空网,用核武器向对方发动致命的攻击。而喷气发动机的出现、增压舱的广泛运用,以及电子设备的改进也使高空高速突防成为可能。既然一枚核武器就足以毁灭一座城市,那显然就不用再兴师动众地出动轰炸机群了。这样,尽管新型喷气式轰炸机的造价必然高昂,但保持战略轰炸能力的总成本却有可能下降。而对英国来说,无论是为了维护日不落帝国仅存的颜面,还是出于对美国孤立主义在战后卷土重来的担忧,战略轰炸(核打击)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对几个喷气式轰炸机方案做了初步研究之后,英国航空部于1947 年 1 月向英国各大飞机制造商发出了方案征集邀请。其思路基本沿袭了较早时候的 B.35/46 号设计说明,目标是研制一种可以和美、苏所拥有的同类

型战机相媲美的喷气式中程轰炸机。新型轰炸机能够从全球任何一个基地出发,携带10,000 磅(4,535 千克)炸弹对1,500 海里(2,775 公里)范围内的目标进行打击。根据预计,飞机的满载重量应不超过100,000 磅(45,350 千克),巡航速度约为500 节(925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约为50,000 英尺(15,240 米)。

以当时的航空技术水平,这样的指标无疑是比较高的,所以航空部在方案选择时格外谨慎。汉德利-佩奇和阿芙罗两家提出的方案难分伯仲,于是就作为双保险被一并采纳,它们将成为日后鼎鼎大名的“3V 轰炸机”中的两位主力成员:“胜利者”和“火神”。按常理,另一家竞争者维克斯-阿姆斯特朗的方案“660 型”至此就已经出局,但维克斯的首席设计师乔治?爱德华兹却不甘放弃。促使他如此执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航空部此时所表现出的缺乏信心。

事实上,在 B.35/46 这个“高方案”之外,航空部还搞了一个“低方案”B.14/46。1947 年8 月,肖特兄弟在后一个竞争中胜出,获准制造两架“斯佩林”原型机。这个保守的设计方案除了四台“埃汶”涡喷发动机外,基本就是二战轰炸机的翻版。即便如此,它也要等到1951 年8 月才实现首飞。而爱德华兹打的就是时间差,他向航空部许诺,“660 型”能够在1951 年交付原型机,1953 年就可以投入批量生产。在更先进的轰炸机服役之前,维克斯完全可以帮助皇家空军渡过难关。爱德华兹最终说服了航空部,捎带着也毁掉了“斯佩林”的前途,——航空部就算再小心,也觉得没必要在有了相对先进的维克斯方案后,还继续发展“斯佩林”。

肖特“斯佩林”,图片引用自https://www.doczj.com/doc/c84214245.html,

肖特SA.4“斯佩林”原型机

于是,在“胜利者”和“火神”之外,英国又有了第三种用途基本相同的战机。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极其不可思议,但在喷气时代初期,战机相对还比较简单,研制周期较短,成本也较低。有一种说法,当时研制一种战机的费用,到今天还不够编写一本战机的使用手册。话可能有些夸张,但却能说明一些问题。

1948 年 4 月,航空部为“660 型”量身定制了 B.9/48 号设计说明。次年 2 月,维克斯得到了生产两架原型机的合同。其中一架采用罗尔斯-罗伊斯RA.3“埃汶”Mk.101 发动机;第二架改装阿姆斯特朗-西德利“蓝宝石”发动机,被称为“667 型”。

爱德华兹没有说大话,原型机合同签订后只过了27 个月,1951 年 5 月18 日,第一架原型机(机号WB210)就飞上了蓝天。驾驶它的是已近退休年龄的杰夫?“穆特”?萨默斯,这位当年休泼马林“喷火”的试飞员显然是想再创辉煌,可惜“喷火”的奇迹已经很难重现,尤其没希望在维克斯的这架轰炸机上重现,——当然这是后话。首飞的副驾驶是加布?“乔克”?布赖斯。

660 型的第一架原型机WB210

“勇士”三面图

首飞后的第二个月,“660 型”被正式命名为“勇士”,这个名字是由维克斯的雇员们挑选的。它继承了该公司的传统,——1930 年代的维克斯“131 型”通用双翼机用的就是这个名字,但同时它也和“胜利者”、“火神”一起背离了皇家空军的轰炸机命名传统,——此前的“兰开斯特”、“哈利法克斯”、“堪培拉”等都是英国或其他英联邦国家的地名。或许皇家空军觉得在喷气时代,新机应该有新气象吧。

1952 年 1 月12 日,WB210 在进行发动机空中停车-起动试验时,左侧发动机突然起火,机组成员不得不弃机逃生。倒霉的副驾驶布赖恩?福斯特少校跳伞后撞上了飞机尾翼,不幸丧生。由于此前的试飞一直比较顺利,这次事故没有对整个项目的进展造成太大影响。后来,维克斯对飞机的燃油系统进行了改进,消除了起火隐患。1952 年4 月11 日,第二架原型机(机号WB215)首飞成功。但它没有按计划安装“蓝宝石”发动机,而是采用了推力33.4 千牛/3,400 千克力的RA.7“埃汶”Mk.114 发动机。

第二架原型机WB215,进气口下唇改为半圆形以增加空气流量

在原型机首飞之前的1951 年 4 月,维克斯已经得到了25 架生产型“勇士”B Mk.1 的合同。爱德华兹关于研制进度的承诺也再一次兑现:第一架生产型“勇士”在1953 年12 月首飞,1955 年 1 月交付皇家空军使用。随着它的服役,以“3V 轰炸机”为支柱的英国战略轰炸力量开始成形。

“3V 轰炸机”编队,最远处是“胜利者”,最近处是“火神”

和“胜利者”或者“火神”相比,“勇士”的设计是比较保守的。它给人以简洁利落的总体印象,却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按爱德华兹的说法,就是“Unfunny”。

“勇士”采用悬臂式上单翼,两侧翼根各安装有两台“埃汶”发动机。由于机翼尺寸巨大,所以翼根的相对厚度仍然控制在12%。这种布局在空气动力学上是有利的,但却使发动机的保养和维修变得非常麻烦,而且一旦某台发动机发生故障,很有可能“株连”到紧邻它的另一台发动机。在第一架原型机上,发动机进气口是狭长的矩形,而此后制造的“勇士”,因为发动机推力提高,对进气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进气口就改成了面积较大的椭圆形。发动机喷口则位于机翼后缘上方凸起的整流罩内。机翼前缘弯曲,内侧三分之一的翼段后掠角是45 度,外侧翼段的后掠角是24 度。翼载相对较低,有利于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和增加航程。尾翼呈“十”字形,水平尾翼的安装位置较高,可以避开发动机尾流,从而提高操纵效率。

“勇士”生产线,这是待组装的前机身组件

起落架是前三点式,并列双轮的前起落架向后收入机腹,串列双轮的主起落架向外收入机翼。

结构强壮的主起落架

“勇士”的机组包括正副驾驶、两名领航员和一名电子设备操作员。他们都被安置在一个蛋形的增压舱内,其中只有正副驾驶拥有弹射座椅,一旦发生不测,其他机组成员只能自己跳伞逃生。这样的安排当然难以令人满意。航空部曾经要求为机组提供整体式救生舱,如果不行,就为所有机组成员都配备弹射座椅,但维克斯答复说,这样的要求不具有可操作性。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航空部后来也没有坚持。事后看来,由于“勇士”保持了良好的安全记录,这笔钱也算省得恰到好处。

“勇士”B Mk.1 可以在弹舱内挂载 1 枚4,500 千克的核弹或者21 枚450 千克常规炸弹。此外,它还可以在两侧翼下各携带一个7,500 升的副油箱,用于增大飞机航程。

机腹弹舱

7,500 升副油箱

预生产型“勇士”安装有四台RA.14“埃汶”Mk.201 发动机,单台推力42.3 千牛/4,310 千克力。皇家空军曾经试验过为它在翼下安装德-哈维兰“小妖”或“链齿”助推火箭发动机,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一旦某侧的助推火箭发生故障,造成两侧推力不对称,反而容易酿成事故。后来因为有了推力更大的“埃汶”改型,加装助推火箭的计划也随之作罢。

第207 中队的WP210

到1957 年8 月停产为止,“勇士”共生产了107 架,包括下列几个型号:

39架“勇士”B Mk.1,其中又分为 5 架预生产型“674 型”和34 架“706 型”。“706 型”用推力46.7 千牛/4,760 千克力的RA.28“埃汶”Mk.204/205 发动机替代了预生产型使用的“埃汶”Mk.201。

“勇士”B Mk.1“706 型”

8 架“勇士”B(PR) Mk.1(“710 型”)轰炸/照相侦察型,它们可以在弹舱内携带最多8 台窄视角、高分辨率相机和 4 台航空测量相机。

具备侦察能力的“勇士”B(PR) Mk.1“710 型”

13 架“勇士”B(PR)K Mk.1(“733 型”)轰炸/照相侦察/空中加油型和44 架“勇士”BK Mk.1(“758 型”)轰炸/空中加油型,此外还有16 架BK Mk.1 型曾被订购,但后来订单又被取消了。这批飞机可以在弹舱内携带一套

可拆卸的软管式空中加油装置。虽然这套设备要到1959 年才能投入使用,但它无疑使“勇士”不再只是一架中程轰炸机,而真正拥有了战略轰炸能力。

“勇士”BK Mk.1“758 型”进行空中加油作业

至少有7 架“勇士”还被改装成“无线电对抗机”,——当时“电子对抗”(ECM)被称为“无线电对抗”(RCM)。它们安装有AN/APT-16A、AN/ALT-7、“空中雪茄”和“地毯”干扰发射机,AN/APR-4 和AN/APR-9 雷达截获接收机,以及干扰箔条发射器。

另有一架“勇士”B Mk.2。皇家空军落后于时代的战术思维在它身上再次得到了体现。根据大机群轰炸的经验,航空部认为有必要为“勇士”研制一种配套的“寻路者”型号——“勇士”B Mk.2。所谓“寻路者”,就是在大规模轰炸前,率先低空潜入目标区投弹,用火光为随后到来的机群指示方位。因为要执行低空突防任务,B Mk.2 的机翼得到了加强。相应的,主起落架也由双轮变成了四轮,并且向后收入机翼上的整流罩内,——这是它区别于 B Mk.1 的最明显特征。但航空部后来意识到,在核时代的轰炸战术中已经没有“寻路者”的地位了,所以在1955 年取消了“勇士”B Mk.2 项目,1952 年 4 月订购的17 架B Mk.2(其中两架是原型机)也被取消。此前,已经有一架原型机(机号WJ954)在1953 年9 月 4 日试飞,它的最终结局很悲惨:1958 年,它被用来试验抗毁性,在地面防空炮火的猛烈射击中被彻底摧毁。

唯一一架“勇士”B Mk.2,主起落架改为四轮小车式,为此机翼多了两个整流罩

航空部取消“勇士”B Mk.2 项目的决定多少有些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掉的味道,因为随着苏联防空体系的日臻完备,高空高速突防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低空突防的优势却开始显现。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勇士”B Mk.2 能被采用,“胜利者”和“火神”就会变得多余,皇家空军维持战略轰炸能力的成本就能降低许多。

因为当时喷气式轰炸机对皇家空军来说还是新鲜事物,所以在“勇士”正式服役之前,皇家空军在盖登空军基地专门成立了第232 换装部队(OCU)。第一个装备“勇士”的作战中队——第1 38 中队也是在盖登完成换装,后来才转到威特林空军基地。1955 年7 月,第138 中队形成战斗力。此后,“勇士”又先后装备了皇家空军第543、214、207、49、148 和7 中队。

第543 中队的“勇士”B(PR)K Mk.1 WZ397,1965

1956 年10 月11 日,第49 中队的一架“勇士”B Mk.1(机号WZ366)在澳大利亚马拉林加靶场上空投下了一枚3,000 吨当量的“蓝色多瑙河”核弹,核弹在约230 米高度成功起爆,英国核武器的第一次空投试验宣告成功,“勇士”也因此被载入史册。第二年 3 月,第49 中队的 4 架“勇士”被派往太平洋上的圣诞岛,参加试验氢弹的“挂钩行动”。5 月15 日,XD818 号机在圣诞岛上空投下了英国第一枚空投氢弹“小绿色花岗岩”,这次试验只取得了部分成功,氢弹虽然成功起爆,当量却只有原先预期值的三分之一。1958 年,“大绿色花岗岩”试验成功,当量达到了300 万吨。至此,英国终于拥有了相对齐备的空中核打击能力。

投下英国第一枚氢弹的XD818

圣诞岛与岛上的英国蘑菇云

“勇士”是“3V 轰炸机”中最早参加实战的,虽然投下的只是常规炸弹。1956 年10 月底,第138、148、207 和214 中队从马耳他岛上的卢卡空军基地出发,参加了英、法、以联合入侵埃及的“火枪手行动”(即苏伊士运河

战争),但“勇士”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在没有遭遇空中抵抗的情况下,它们一共投下了942 吨炸弹,对埃及的七个机场进行了轰炸,结果却只对其中三个造成了严重破坏。这或许跟飞行员们缺乏经验有关,但“勇士”再也没机会在实战中证明自己,——苏伊士运河战争后,“3V 轰炸机”再度披挂上阵要等到1982 年马岛战争,而那时“勇士”早已不在现役了。

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部署在马耳他岛上的“勇士”

1962 年以后,随着苏联防空体系的改进以及“火神”和“胜利者”的相继服役,“勇士”逐渐退出战略轰炸领域,除了继续充当战略侦察机和空中加油机外,开始更多地承担起低空战术轰炸任务。当时并没有人想到,“勇士”会因此而陷入落寞。1964 年8 月 6 日,第232 换装部队的WP217 号机正在进行日常训练,机组突然发现飞机反应异常,随后警告四起。紧急降落后,人们惊讶地看到,右侧机翼的后桁出现了严重的裂缝,整个机翼已经明显下垂。在对所有“勇士”的翼桁进行检查后发现,大多数都出现了严重的结构疲劳。于是所有的低空飞行任务都被取消,其它任务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胜利者”和“火神”已经在役的情况下,皇家空军认为没有必要再为维修“勇士”花费大笔资金。1964 年12 月,“勇士”被全部停飞,各部队很快被相继解散。功勋卓著的第49 中队在1965 年1 月最后一个告别“勇士”,为它们在皇家空军的服役生涯画上了一个多少有些苦涩的句号。

从中途岛海战,谈到信息战的妙用

从中途岛海战,谈到信息战的妙用 古往今来,凡是有战争就有信息与之相伴。因此广义地说,凡有战争就会有“信息战”,只不过信息战的内涵不同而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就不乏利用信息手段取得辉煌战绩的范例。其中的中途岛海战,就是美军利用信息战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今天,信息战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认真研究二战时期信息战之妙用,对于我们打赢现代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夺得作战的先机之利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一直寻找机会报珍珠港一剑之仇,于1942年4月18日利用16架B-25轰炸机空袭了日本首都东京。由于首都受到轰炸,气急败坏的东条英机政府命令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击沉美国所有在太平洋海域的航空母舰,.为此,日本联合舰队制定了袭击中途岛的周密作战计划。当时的美军太平洋舰队,无论在舰艇数量和进攻能力上都处于劣势,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数量仅为日本联合舰队的1/2。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非常清楚这种态势,随时准备应对来自日本联合舰队的强大攻击。但日本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起进攻?尼米兹的脑海里还没有准确的判断。由于美国政府和社会舆论再也不允许美国海军被日

本人偷袭了,为了确定日本海军的行动目标,尼米兹决定启用他的“秘密武器”――罗奇福特少校。 罗奇福特少校虽然军衔不高,却与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有着非同寻常的交往。他是个出色的密码分析专家,领导着一个密码破译小组。尼米兹对学有专长的人总是格外尊重和珍视,并不在意他官职和军衔的高低。1942年4~5月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异常频繁而神秘的电报,引起了罗奇福特的高度警觉。破译小组通过侦获到的大量无线电密码通信,初步掌握了日本海军近期将在太平洋中部采取一次大规模军事 行动的迹象,但对作战地点还没有弄清。听到罗奇福特的报告后,尼米兹极为关注。罗奇福特进一步发现,在截获的一系列日军的往来电报中,经常提到“AF”两个字母,但一时还不清楚它指的是什么。经过分析,罗奇福特初步判断“AF”很可能是日本人的攻击目标,同时根据日军电文所透露的种种迹象初步判断,“AF”很可能是指中途岛或附近地区,但一时还无法证实这个判断是否准确无误。 罗奇福特冥思苦想,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让日本人来“帮助”证实。因此,罗奇福特向尼米兹建议:让中途岛美军用明码电报向珍珠港发出电文,谎称造蒸馏水的机器坏了,以此观察日军情报部门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反应。尼米兹立刻以赞许的态度批准了这一计划。于是,驻中途岛美军故意用浅显的明码拍发了一份诱饵电报。2天后,一时糊涂的日军不

飞机发展史

飞机发展史 1、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明朝万户因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进行飞行而名垂青史;1891年,滑翔机之父奥托—李林塔尔制成一架蝙蝠状的弓形翼飞行器,成功进行了滑翔飞行;1903年。莱特兄弟制作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上天了, 自此人类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2、飞机的发展历程 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飞机的诞生颠覆了人们常规的思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但是,这架飞机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因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发动机。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他设计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气,同时增设一个加力燃烧室,使燃气在尾喷管中充分膨胀,以此来增大反推力。这就是最早的喷气发动机。 1911年,英国的肖特兄弟申请了多台发动机设计的专利。他们的双发动机系统,能使每一个飞行员都不用担心因发动机停车而使飞机下降。这在航空安全方面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人们把按照肖特专利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称为“3·2”型飞机。这个名字告诉人们,这种飞机装有3副螺旋桨,2台发动机。这种飞机还装有两套飞行操纵机构,因此,两名驾驶员都能操纵飞机而不必换座位。 20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驱动的螺旋桨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俯冲时已接近音速。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前苏、英、美、德、意等国大力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奥安获得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1939年8月27日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He-178喷气式飞机。

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 最新各国军力排名 1、 美国:全球战略进攻型军队,公认的超级大国,其建立在最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上,地缘环境好,抗制裁能力超强,其良好的硬件和形象对世界各地精英有强大的吸引力。凭借2战和战后中东地区的冲突,在5大洲都有驻扎大量精锐部队,控制了欧亚多国的政局。(海军和空军武器质量总体领先全球,数量是西欧和日本的总和),信息技术先进,空间技术一流,具有太空战实力,海空军实力优势明显,作战理念先进,特点是先发制人,深入敌国作战,把威胁(包括对本土利益和海外利益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中俄实行谈判-遏制政策,尽量避免直接作战,对其他国家,实行非友即敌政策,设法尽量军事打击敌对国,此战略在911后在国内受到更多支持。在做为头号强国的几十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发动中小规模的军事行动,胜多败少,有时陷入泥潭,但对其自身利益不构成致命影响。 2、 俄罗斯:亚欧大陆战略进攻型军队,技术基础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数量上仍跟美国不相上下,但是工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国内资源非常丰富,抗制裁能力超强,军人素质一流,且能吃苦耐劳,纪律严明,空间技术优势明显,但近年落后于美国。本土外作战的能力一直偏弱,海空军因为多国的战略包围而活动受限制。 3、 法国:全球性军队,微型超级大国,工农业非常发达,体系完整,但因为国小人少,战略资源缺乏,抗制裁能力较弱,北约内部独立的军事大国,海空军队战斗力强而灵活,空间技术在欧洲优势明显,国内精英渴望制定政策协调欧盟各国的利益使欧洲一体化最终统一,以遏制大国对西欧的控制,(2004-2005年独力控制非洲一个跟伊拉克实力相当的国家, 这点较美国成功)。 4、 英国:全球性军队,但军工业体系欠完整,太空作战发展相对落后,故常担当美、法等国的追随者,工业发达,国内战略资源比较丰富,抗制裁能力在西欧各国中最强,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总体实力有回升势头,军队作战思想非常先进,文化底蕴深厚,重视情报收集,持久战、反游击战历史悠久。 5、 德国:欧洲地区性的军队,工业生产力非常强,技术尖端,但因美、法的双重控制体系欠完整,因为国小封闭,抗制裁力很弱,其国民素质一流,文化深厚,战斗意志和战术思想闻名世界而富有创造力,陆军战斗力在欧洲首屈一指。 6、 日本:地区性军队,战后在美国的重点支持下,工业生产非常发达,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但抗制裁能力较弱,在未被完全孤立的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武装为亚洲超强的战斗

尖啸死神:德国空军斯图卡飞行部队作战史

尖啸死神:德国空军斯图卡飞行部队作战史 著名的堪称标志性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照片,两架第1教导联队第10中队的JU-87正在执行俯冲攻击。但实际上,照片是在飞机水平飞行时拍摄的,摄影师用自己的技术创造了俯冲轰炸的逼人气势。 ▲最初创立 1935年3月28日,德国空军以第131战斗机联队(JG 131)部分人员为骨干,组建了一支将要装备Ju一87的俯冲轰炸机部队,当时使用番号为第162轰炸机联队第大队(I/KG 162)。1936年4月1日,第162轰炸机联队另两支大队相继组建而成,成为首支装备Ju一87的部队。1939年起,越来越多的Ju一87B-1和Ju一87B一2交付德国空军,替换了原来的Hs一123和

Ju一87A,并组建了一些新的俯冲轰炸机部队。入侵波兰前,德国空军有9个俯冲轰炸机大队,加上德国海军第186舰载机联队第4俯冲轰炸大队(IV/Traeger Gr.186),共有10个大队装备有Ju一87,总数348架,其中近300架为Ju一87B型。 ▲StGl/SGl联队 1940年7月,德国空军第1俯冲轰炸联队(StGl)完成建制。该联队参加了二战中的许多战斗,先后装备过从Ju一87A剑Ju一87D等多种型号,从1943年起换装Ju一87G,并被改编为第l对地攻击联队(SGl),担负起东线反坦克空中支援任务。 其中,第l大队(I/StGl)组建十1939年5月,骨干人员来自第160轰炸机联队第l大队(I/KGl60)。I/StGl大队在组建几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并于1940年4月参加入侵丹麦和挪威战役。同年8月的不列颠战役使该大队遭受巨人损失,休整后被部署到空战相对较少的地中海地区。在1941年地中海海战中,I/StGl大队击伤了英国皇家海军“光辉”号航母。其后,I/StGl大队转战于马耳他和北非,并于1941年5月配合德军伞兵部队攻占了克里特。 1943年夏,在换装Ju-87G后,I/StGl大队被改编为第1对地攻击联队第1人队(I/SGl),并部署到东线的北部和中部战区执行反坦克任务。随着战争形势的逆转,I/SGl大队的作战地点从苏联境内的库尔斯克、奥廖尔一直转移到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1944年中,该大队的Ju一87D和Ju一87G损失殆尽,难以执行攻击任务。同年11月,在换装了Fw一190型战斗轰炸机后,I/StG 1大队才再度恢复作战能力。1945年4月,部署在柏林外围菲尔斯滕瓦尔德县(F n rstenwalde)的I/StG 1大队基地被苏联红军占领,该大队人员在地面上与苏军短兵相接后非死即伤,生还者全部被俘,其装备的战斗轰炸机也被全部缴获。 1940年7月,第2大队(II/StGl)以原第5l俯冲轰炸联队(StG51)和第165轰炸机联队(StGl65)部分人员为基础组建而成。1940年8月,该大队参加了不列颠战役并在英格兰南部上空遭受惨重损失。撤回休整后II/StGl大队在1941年3月被投入到巴尔干半岛,其后转战到东线,参与了德军攻占明斯克的战役。1942年,II/StGl大队开始担负东线巾部战区的空中支援任务。由于制空仅逐渐被苏联空军掌握,该大队转而进行夜间轰炸。 1943年10月,II/StGl火队换装Ju-87G并被改编成第1对地攻击联队第2大队(II/SGl)。1944年中,该大队部署至芬兰拉普兰,袭击该地区苏军铁路运输线。其后,撤退至立陶宛的维尔拿(Vilna),并在那里补充了Fw一190型战斗轰炸机。1945年起,II/StGl大队撤至德国境内。同年5月,II/StGl大队在接到正式命令后向苏联红军投降。

航空武器发展历程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升空。 1911年10月22日,意大利上尉毕亚查驾驶“布莱里奥”式单翼飞机第一次对土耳其进行了空中侦察。(侦察机) 1911年10月底,墨西哥革命军一名飞行员第一次与美国空军侦察员在空中用手枪对射。(第一次空战) 1911年11月初,意大利第一次从飞机上向土耳其军投下4枚2公斤的炸弹。(第一次轰炸) 1912年,飞机第一次被装上步枪。(战斗机) 1914年,一战中,机枪首次被装上飞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 1918年,出现第一架能对地面部队和工事扫射,且加强了机头防御力的战机——强击机 二战中出现了运输机,歼击机,高空侦察机,教练机等等。 50年代,出现了歼击轰炸机 60年代,出现了武装直升机 机载武器的发展 在2000年前后, 中远距空空导弹、近距格斗导弹、航炮都是战斗机的主要空战武器。采用中远距空空导弹实施的超视距攻击在今后的空战中将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普遍使用的中距空空导弹均用半主动雷达导引。这种导弹一次占位只能攻击一个目标, 然后脱离, 再次占位攻击下一个目标。提高空空导弹杀伤概率的作用仅在于提高一次发现、占位、攻击过程中的连乘积。在现役战斗机上的雷达已能同时发现一批目标, 因此在进一步提高空战作战效能的潜力上, 在空战的发现、占位、摧毁目标三阶段中, 后二者的效率较低, 潜力较大。目前各国在研制的中远距空对空导弹都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和指令

- 惯导- 主动雷达复合制导。由于导弹的射程大、有离轴发射、全向攻击、发射后不用管与多目标攻击能力, 战斗机可以一次占位对多个目标实施攻击。海湾战争中, 空对地精密制导武器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今后的战争中它将继续起重要作用。但海湾也暴露了空对地精密制导武器的一些不足——不良气象条件下不能工作, 多数不能远距离投放, 一个照 射器不能制导多枚制导武器等。与早期的武器相比, 现有空对地攻击的作战效能已有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越南战争前期, 需用大批对地攻击机反复轰炸才能炸毁一个设防的坚固目标。在越南战争后期, 需用一批4 架对地攻击机用激光导弹就能炸毁一个设防的坚固目标。在海湾战争中,仅需出动一架对地攻击机就能用激光制导炸弹炸毁一个设防坚目标。这些进步的本质是提高武器对单个目标的摧毁概率。摧毁概率的提高能使确保有效摧毁一个目标所需投放的武器数与飞 机数减少通常,按结构特点,航空武器分为以下几类:航空机炮(枪)。航空机 炮(枪)的分类,以20mm口径为界,小于20mm称之为航空机枪,20mm及其以上称之为航空机炮,简称航炮。航空机枪在现代武装直升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航空机炮广泛装备在战斗机、强击机、战斗轰炸机以及重型武装直升机上。 航空炸弹。航空炸弹是历次战争中弹药消耗量最大的武器,除少量核炸弹外,目前大量装备的是常规炸弹,制导炸弹、低阻炸弹和减速炸弹也得到广泛使用。航空火箭弹。航空火箭弹作为机载非制导射击武器,口径、射程、速度和威力均优于航空机炮。空空导弹。它是机载武器中出现比较晚、发展最快的一类武器。现已形成一类完整的、能全天候、全方向、全高度作战,单目标或多目标攻击结合,近、中、远距配套的武器系列,成为现代战斗机对战略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巡航导弹、低轨道卫星等实施拦截和与战斗机空中格斗的主要进攻武器,同时也是现代战斗轰炸机、强击机、武装直升机的主要防御武器。近距空空导弹的重量、尺寸小,机动过载超过50g,最小/最大攻击距离为 0.3km/20km;中距空空导弹的重量、尺寸较大,一般采用爆破战斗部,机动过载达到40g,最小/最大攻击距离为0.5km/超过100km,超远距空空导弹最大攻击距离达到400km。空地导弹。是现代战略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强击机、战斗机,以及武装直升机和反潜飞机的主要进攻武器。其主要结构和空空导弹相同或类似。航空鱼雷。是反潜飞机和直升机实施反潜作战的主攻武器。鱼雷主要用来攻击下潜深、潜航久、航速快、噪声小、双壳层的新型常规核动力潜艇,是反潜武器的主力。航空水雷。

B―25GH轰炸机上的超级大炮

B―25GH轰炸机上的超级大炮 说起空中炮艇,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起AC-130,它以拥有一门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而盖世无双。实际上,早在二战期间,美国B-25G/H轰炸机就安装使用了75毫米口径的坦克炮。如果以两种飞机的外形尺寸、起飞重量和当时坦克炮的口径来衡量,B-25G/H绝对是炮艇机的王者。1942年B-25报复性轰炸日本本土的故事流传甚广,但是B-25炮艇机却鲜为人知。本文将带您一起回顾B-25G/H轰炸机上的那门著名的超级大炮。著名的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 B-25变身空中炮艇 B-25G/H装载75毫米机炮之事,绝非机载武器的首创。压制甚至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是催生使用大口径航空机炮的重要原因。谋求大口径航空机炮的行为早已有之,一战期间,在机枪被用于空中战争不久,许多作战飞机就安装了大口径航空机炮。法国人创造性地在斯帕德S.Ⅻ型战斗机上安装了一门半自动装填的短身管37毫米加农炮,1917年,当它翱翔于世人面前时立刻成为焦点话题,更以“大炮鸟”的外号而知名。 至二战时,在飞机上安装大口径航空机炮已经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战时期,交战双方均有使用大口径航空机炮的记录。因战术需求不同,德国非常重视对付盟军的大型轰炸机和坦克,英美则着重于反舰船。 德国最初是在Bf110G战斗机上安装37毫米口径航炮,后来在Me410战斗机上安装50毫米口径航空机炮。此外,德国还将对付英美大型轰炸机的希望寄托在新锐的Me262 喷气式战斗机上,并生产出两架安装50毫米炮的 Me262A-1a/U4反轰炸机专用型号。在对付盟军坦克方面,德国除了在Ju87G俯冲轰炸机上安装两门37毫米加农炮外,还在Hs129B-3/Wa反坦克攻击机上安装了一门改自75毫米Pak40反坦克炮的BK7.5航空机炮。 当时的大口径航空机炮应用主要是战术需求,而不是技术推动。英美两国出于攻击敌方舰船的需要,将更大口径的航空机炮安装在战术飞机上。 英军装备的“蚊”式FB.MkⅩⅧ多用途战斗机,被用来袭击进出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该机与其他“蚊”式飞机的重要区别,是在机首安装了一门57毫米莫林斯加农炮。 在太平洋战场,攻击地面目标和舰船是盟军执行的两种典型作战任务。为了对付分布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日本陆军和舰艇,美军先后投入了A-20、A-26攻击机,B-25中型轰炸机,B-17、B-24重型轰炸机等陆基飞机,以及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在遂行反舰攻击任务时,A-20、A-26等陆基飞机主要依赖12.7

吸气式连续旋转爆震波自持传播机制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连续旋转爆震研究进展 (3) 1.2.1 各国研究进展简述 (3) 1.2.2 连续旋转爆震波的起爆 (10) 1.2.3 连续旋转爆震波的传播模态 (12) 1.2.4 连续旋转爆震波传播过程的稳定性 (16) 1.2.5 连续旋转爆震与推进剂喷注相互作用 (18) 1.2.6 连续旋转爆震波的自持传播机制 (19) 1.2.7 连续旋转爆震的推进应用 (20) 1.3 研究现状分析 (25) 1.4 本文研究内容 (26) 第二章试验系统与数值模拟方法 (28) 2.1 吸气式连续旋转爆震直连式试验系统 (28) 2.1.1 方案设计 (28) 2.1.2 直连式试验台 (29) 2.1.3 空气加热器 (29) 2.1.4 连续旋转爆震燃烧室 (30) 2.1.5 起爆系统 (30) 2.1.6 测量与控制系统 (32) 2.2 化学非平衡流数值模拟方法 (37) 2.2.1 控制方程及解耦方法 (37) 2.2.2 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处理方法 (39) 2.2.3 数值离散格式 (40) 2.2.4 边界条件处理 (40) 2.2.5 流场计算并行处理方法 (40) 2.3 二维轴对称流场计算方法 (42) 2.4 小结 (43) 第三章吸气式连续旋转爆震传播特性与流场结构 (44)

3.1 吸气式连续旋转爆震可行性试验验证 (44) 3.1.1 时序与工况 (44) 3.1.2 试验过程介绍 (45) 3.1.3 连续旋转爆震传播特性分析 (46) 3.1.4 隔离段流动状态分析 (48) 3.1.5 长程试验 (49) 3.2 同向模式 (50) 3.2.1 同向单波模态 (50) 3.2.2 同向双波模态 (56) 3.3 对撞模式 (60) 3.3.1 双波对撞模态 (61) 3.3.2 多波对撞模态 (64) 3.4 轴向模式 (66) 3.4.1 传播特性 (66) 3.4.2 高速摄影结果 (68) 3.4.3 自持机制分析 (70) 3.5 小结 (73) 第四章连续旋转爆震波与燃烧室入口来流相互作用 (75) 4.1 吸气式连续旋转爆震与来流相互作用流场特征 (75) 4.1.1 超声速入流模态 (76) 4.1.2 亚声速入流模态 (80) 4.1.3 进气道受影响模态 (83) 4.1.4 非稳定工况下的连续旋转爆震/来流相互作用 (85) 4.1.5 燃料喷注与来流相互作用 (88) 4.2 连续旋转爆震压力前传过程分析 (90) 4.2.1 隔离段/爆震燃烧室高频压力特征分析 (91) 4.2.2 隔离段波系前传特征 (92) 4.3 连续旋转爆震/来流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研究 (94) 4.3.1 燃烧室直径(宽度) (95) 4.3.2 来流总温 (96) 4.3.3 当量比 (97) 4.4 连续旋转爆震/来流相互作用影响边界理论分析 (97) 4.4.1 数值计算结果 (99) 4.4.2 爆震波影响边界位置分析 (102)

世界航空发展史

世界民航运输机发展史 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飞机的最初几年里,各国的军方一直是航空发明的主要资助者,莱特兄弟飞机的第一个买家就是美国陆军通信兵团,还曾因安全因素连续造成十一名军官因失事而殉职,被飞行安全界称作"最初的十一人"(the first eleven)。 直到一次大战结束后,随着军事需要的剧然减少,才开始将之应用于民间的邮政及交通运输。早期受机械可靠度及天气等因素限制,搭乘飞机旅行往往被看作一种冒险性的时尚方式,直到60年代后期,随著喷射机飞行高度高过大部分的天气变化(三万英呎左右)、同时可提供快捷而又平稳舒适的旅程,搭机旅行才逐渐广为大众接受。目前全球每年搭乘飞机的旅客约有16亿人次之多,还在逐年不断成长。 依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第七号附约规定,航空器依其升力来源之不同可归类为 (1)飞机 (2)旋翼机 (3)滑翔机 (4)气球或飞艇等4个类别。 在飞机大量使用之前,1909年11月16日,德国发明家齐伯林创办了德国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DELAG,后来转为国营DZR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质的民航运输

业者。该公司自1910年开始用飞艇载客收费,到1913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该公司在德国各城市间运送了34000旅次,无一伤亡,确立了「航空公司」的基本经营型态。一次大战结束后,该公司及其后续者的齐伯林飞艇继续用于客运并成为新兴粹纳政权展示国力的标志;直到1937年5月,填充氢气的飞艇「兴登堡号」在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时,于纽泽西州降落场地不幸著火失事,事件照片及目击者惊悚证词被当时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无线电广播)广泛散佈,终止了各国继续发展飞艇的意愿;而媒体报导与飞航事故间的隐晦而又复杂的关系才方兴未艾。 固定翼航空器定期商业客运则开始于1914年1月1日,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开闢了一条飞越海湾、连接圣彼得堡(St.Petersburg)和谭巴市(Tampa)的旅游航线(Air Boat Line),每天两个班次,飞行时间仅23分钟,在旅游旺季共经营了5个月,载客1204人次。 第三节、一次大战后的发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战)爆发,各国倾全力将航空力量展现在军事活动上。 战后,大量剩余飞机被欧美各国政府以低价抛售求现,数以千计的飞行或技术人员急需谋求军事以外的出路,造就了第一次「军转民」的浪潮,同样的情况也再度发生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蓬勃发展的民用航空市场上。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指南

Junkers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俯冲轰炸操作指南 二次世界大战前18个月的欧洲战场上,没有一个名字能像斯图卡带给人们如此极端的恐惧。 二战德国飞机外观简洁,谈不上美丽,可像斯图卡这样外型丑陋的实在不多见,巨大的固定起落架,大浴缸一样的散热器,怪鸟一样的外型,加上那鬼哭狼嚎的啸叫,实在是像从天而降的恶魔。 够大,够慢,够精准。这就是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在激战海陆空中,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以低于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战场晃晃悠悠的寻找地面猎物,机腹上装载着一枚250公斤炸弹,两翼挂架上共四枚50公斤炸弹,精确的俯冲投弹能够能够确保弹着点圆概率误差不超过3米,也可算是‘精确打击’。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速度实是在够慢。在没有制空权的时候,它就是盟军战斗机喜爱的小点心,地面高射炮手也能对其产生巨大威胁,老练的斯图卡飞行员会选择在1500M 以上的高度,展开精准的垂直俯冲轰炸,从而避免来自地面高射炮的杀伤。当遇到战斗机时,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以利用其极佳的低速稳定性,采用剪式飞行或小半径盘旋进行防御。

一:俯冲轰炸机驾驶 1:轰炸前的准备工作: A:确定轰炸目标 一般情况下,空军指挥官应在地图上,详细制定并标注轰炸目标或攻击区域。 B:轰炸机驾驶员在接到轰炸任务后,按M健调出地图,右健任务点,选择激活。激活任务点后右下角小地图上会显示导航绿箭头。 地图任务点激活图例 2:起飞: 按E键启动引擎 按F8启动WEP 按';将发动机桨距调至最大推力 轻推油门滑行 按/键解与锁尾轮,同时配合操纵水平尾舵调节方向,将JU87斯图卡滑行至跑道,推油门至最大。 当空速达到100公里/每小时,向后轻拉操纵杆,完成起飞。将空速增至200公里/每小时完成起飞。 3:JU87斯图卡仪表识别:(仅介绍基本仪表) (1)时钟:显示游戏时间。 (2)高度计:仪表盘上最小的标记的计数单位是“十”,带有数字的计数单位是“百”,仪表盘下部窗口里的计数单位是“千”。 (3)役使罗盘:显示飞机的航向。 (4)空速表:显示飞机的飞行速度,计量单位为“千米/小时(Kmh)”。 (5)倾角计又叫倾斜计:通过经典的“针”“球”组合来显示你的“转弯(Turn)”和“倾斜飞行(Bank)”(下部的指针)和你的偏航(当使用方向舵进行倾斜飞行时)。 (6)爬升/下降速率指示器:这个仪器显示的是飞机爬升和俯冲的速度,计量单位是米

爆轰发动机

脉冲爆轰发动机(Pulse Detonation Engine,简称PDE)是基于脉冲式爆轰的非定常新概念推进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热循环效率高、工作范围广的特点,在 降低生产成本和燃料消耗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国内外对脉冲爆轰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3],包括爆轰机理研究、发动机实验研究以及数值仿真计算等,研究多以气态燃料为主,但单位容积能量密度更大的液态燃料显然更符合实际需求,是爆轰推进应用研究的重点.相比较而言,气液两相爆轰的研究更加复杂,液态燃料的喷射雾化以及爆轰管内燃烧转爆轰过程非常困难,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美国海军研究生院[4,5]采用预爆轰方式,研究了以乙烯、丙烷以及JP-10为燃料的无阀式PDE的工作过程与性能,主爆轰管工作频率可达30 Hz.PAN-ZENHAGEN等人[6]以液态庚烷为燃料,研究了爆轰波分支点火技术对脉冲爆轰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影响.在燃料加热至450 K的情况下,采用爆轰波分支点火技术可以将点火时间和DDT时间减少85%.TUCKER等人[7]设计了液态碳氢燃料快速加热气化系统,研究液态燃料庚烷和异辛烷在PDE点火以及DDT性能上的区别,指出燃料种类和喷射时温度对于点火时间的影响不大,而异辛烷形成爆轰更加困难,且爆轰波速度低于理论C-J波速。 从距离左端面0. 1 m 开始,在液滴碰壁后,两种进气方式下的汽油液滴的R32都迅速减小,但是因为径向进气直接冲击了油雾和PDE 管壁,造成了能量损失,增加了流动阻力,降低了流速,轴向进气下汽油液滴开始雾化得比径向进气快,直到距离左端面0.27 m 处,轴向进气汽油液滴的R32开始小于径向进气的R32。从距离左端面0.52m 处开始,由于气液两相间的相对速度变小,两种进气方式下汽油液滴的R32也缓慢变小,在管出口处,横截面上汽油液滴的R32分别为20. 1 μm.。 目前,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约70%是通过燃烧过程获得.燃烧过程在可燃介质中的传播,一般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称为爆燃波,另一种称为爆轰波.爆燃波是借助于热传导、扩散和热辐射等机制在介质中向前传播,这种波的传播速度较低,典型的速度为每秒数米至每秒数十米.爆轰波是借助激波压缩起燃的机制在介质中传播,其传播速度为每秒数千米.估算表明[1],在通过燃烧进行化学能-热能-机械能转换的过程中,采用爆轰方式,能源转换效率约为50%,而采用爆燃方式只能得到约30%的能源转换效率.这是因为爆轰过程接近于等容压缩加绝热膨胀的过程,爆燃过程是近似的等压过程.然而,不论是在飞机、火箭、汽车、轮船等运载工具的发动机内,或是在燃煤、燃油、燃气等发电设备的燃烧室内,进行的都是爆燃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爆轰过程速度过于剧烈,能源释放率过高,难以驾驭.。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Ⅱ卷 历史(三) 解析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 全国卷·历史(三)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30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5.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记载,(西)周恭王灭密、周夷王烹杀齐哀公而立其异母弟静为齐国君、周宣王两次伐鲁而废嫡立庶和废长立幼、(东)周桓王立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为君。这说明此时 A.诸侯对地方管理的自主权有名无实 B.“家国一体”政治体制逐渐走向瓦解 C.周王室对分封诸侯控制力逐渐削弱 D.周天子在分封诸侯中拥有绝对权威 25.下面是不同史籍对南北朝时期社会现象的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A.儒学地位动摇 B.寺院经济崛起 C.奢靡之风盛行 D.土地兼并严重 26.宋太祖任命赵普为宰相后,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助赵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这一做法 A.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使文官的地位提高 C.意在加强君主专制 D.易于造成大权旁落 27.明清时期,许多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诗人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甚至自操檀板,粉墨登场。作为以叙事为主体的戏曲,甚至让长期充当文坛主流的诗词创作屈居于次要地位。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的黑暗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B.反封建色彩的小说得以蓬勃发展 C.民众追求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 D.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队伍的壮大 28.20世纪初,经济广告逐渐成为近代广州报刊广告的主体。经济广告包括商品广告与商业服务广告,前

二战日本作战飞机(八)

二战日本作战飞机(八) 战日本作战飞机(八) 标签:战斗机发动机轰炸机日本飞机2007-01-02 23:34 中島Ki-49 呑龍百式重爆撃機 1937 年日本陆军认为需要一种高速重武装大载弹量的轰炸机,用来在无护航的情况下,单独对敌人内地机场目标进行纵深轰炸。于是陆军对中岛公司下达了飞机设计任务计划书,要求轰炸机最大速度500 公里/小时以上,航程3000 公里以上,自卫武器要装20mm 机炮,并要求2年内完成,1939 年,Ki49 完成试飞,但载弹量与飞行速度不令陆军满意,不 过陆军认为Ki49 以后还可以继续改进,所以在1941 年就正式订购了Ki49 ,给予100 式重爆击机的名称

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 100 式重爆投入南洋战场,初期在菲律 宾,兰印战场发挥过很大威力,后期因日军失去制空权所以 很少出动 100 式重爆去执行轰炸任务,该机虽然载弹量不大 但自卫火力很强,战争后期主要用来运载重要物资,充当前 线巡逻警戒机或者干脆充当前线飞行防空炮台,支援战斗机 与敌机交战,发挥过一定的空战掩护作用 飞机资料 (100 式重爆击机 吞龙 1型 [ Ki49-1 ] ) 冷14缸发动机 X 2 员: 8 名 装:20mm 旋回机炮X 1, 7.7mm 旋回机枪X 5 航 总生产数: 796 架 翼面积:67. 5 0m 2 重:6, 0 7 0 kg 最大重量:10, 15 0kg 最大航速: km/h (高度 5,2 0 0 m 续航距离: 2,0 00?3,400km 螺 旋 桨: 9,0 0m 3 叶定速螺旋桨 发 动 机:标称 1260马力 中岛 100 式( HA41 )复列星型气 空炸弹 ,000kg

航 空 发 展 史

航空发展史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航空发展史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像。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赵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 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例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由此可见,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虽然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以重大的影响和启迪。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

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 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带着自己在美国设厂制造成功的飞机回国,就任广东革命军政府飞机队队长,不幸1912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民国政府立碑誉其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其它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记录,后回国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 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

世界航空发展史

民航运输机发展史 前言 飞机是人类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飞机的最初几年里,各国的军方一直是航空发明的主要资助者,莱特兄弟飞机的第一个买家就是美国陆军通信兵团,还曾因安全因素连续造成十一名军官因失事而殉职,被飞行安全界称作“最初的十一人”(the first eleven)。直到一次大战結束后,随着軍事需要的剧然減少,才开始将之应用于民间的邮政及交通运输。早期受机械可靠度及天气等因素限制,搭乘飛機旅行往往被看作一种冒險性的時尚方式,直到60年代后期,隨著噴射機飛行高度高過大部分的天气变化(三萬英呎左右)、同時可提供快捷而又平穩舒適的旅程,搭机旅行才逐漸广为大众接受。目前全球每年搭乘飛機的旅客約有16亿人次之多,還在逐年不断成長。 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飛機的優點是快捷與机动:快捷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節省了大量的運輸時間。其次是机动,飛機不受高山、河川、沙漠、海洋的阻隔,且可根据客貨源数量隨時增減班次。而在众所瞩目的安全性上来說,拜科技進步之賜,世界民航定期航線失事率已大幅降低,目前西方国家設計製造飛機的平均百萬操作小時(飛時)失事率僅約0.37,遠較陸路運輸为低;但因为空難事件的单一死亡率較高,故其安全性仍为輿論關注與质疑焦點。

依照國際民航組織(ICAO)第七號附約規定,航空器依其升力來源之不同可归类为(1)飛機(2)旋翼機(3)滑翔機(4)气球或飛艇等4個類別。根據「白努利原理」,飛機的升力來自依本身前進時行經翅膀的氣流所產生,旋翼機(或俗稱的直昇機)則利用「旋翼」的圓周運動產生升力,改變旋翼的運動即能改變其飛行狀態。滑翔機本身不具有動力,需靠外力拖曳運動後再利用長長的翅膀產生升力,然後順著地表的上升氣流「御風而行」;前述三種航空器都比空氣要重,氣球或飛艇則比空氣要輕,完全利用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浮於空中,除了供作交通工具外,在一次大戰時曾被廣泛運用作為對敵方城市轟炸或戰線觀測的載具。 第二節、展翅初飛 在飛機大量使用之前,1909年11月16日,德國發明家齊伯林創辦了德國航空有限責任公司(簡稱DELAG,後來轉為國營DZR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商業性質的民航運輸業者。該公司自1910年開始用飛艇載客收費,到1913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該公司在德國各城市間運送了34000旅次,無一傷亡,確立了「航空公司」的基本經營型態。一次大戰結束後,該公司及其後續者的齊伯林飛艇繼續用於客運並成為新興粹納政權展示國力的標誌;直到1937年5月,填充氫氣的飛艇「興登堡號」在飛越大西洋到達美國時,於紐澤西州降落場地不幸著火失事,事件照片及目擊者驚悚證詞被當時新興的大眾傳播媒體

99式舰载轰炸机

99式舰载轰炸机 该机为1936年海军11试舰载轰炸机爱知时计电机株式会社的竞争设计,海军经过审核,最后选定了爱知时计电机株式会社的11试舰载轰炸机样机,1939年正式给予99式舰载轰炸机的称号,该机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在战争期间发挥过极大作用。 中文名 99式舰载轰炸机 翼面积 35.00m2 自重 2,570kg 最大重量 3,800kg 最大航速 430km/h 战争期间日军航母编队大部分战果恐怕都是该机获得,本来99式舰上爆击机应在1942年开始被彗星舰爆取代,但彗星舰爆在航母上使用,驾驶员要求很高,而中途岛海战日军损失了大批优秀舰载机飞行员,却无力迅速培养出大批合格舰载机驾驶员,所以多数彗星迟迟不能部署到航母上,而是成了岸基俯冲轰炸机,航母上使用的舰爆直到1944年大多数依然是容易驾驶的D3A型99式舰爆。 99式舰爆载弹量不大,但投弹精确,是二战期间日军对舰攻击战果最高的舰载机之一,战争末期99式舰爆也充当了自杀飞机,D3A采用固定起落架,安全性好,合适新手驾驶,由于日军无法大量培养合格的飞行员,所以99式舰爆在整个战争期间充当主力舰载俯冲轰炸机很长时间,战争末期则成为自杀飞机,日军航空舰队的正规攻击战果基本都是由老式的99式舰爆与97式舰攻创造。 翼面积 35.00m2 自重 2,570kg 最大重量 3,800kg 最大航速 430km/h 续航距离 1,350km 上升限度 10,500m

螺旋桨 3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动机 标称1200马力三菱[金星]54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_1 乘员 2名 武装 7.7MM机枪_3航空炸弹250kg 总生产数 1492架 主要型号 11型(D3A1):初期生产型,安装[金星]43/44型(标称1080马力)发动机12型(D3A2):安装[金星]54型(标称1200马力)发动机的试制机 22型(D3A2):12型的正式生产型 练习用爆击机12型(D3A2-K):22型的教练机型

飞机发展史

飞机的发展史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他们制造的飞行器员进行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 20世纪初,美国的莱特兄弟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1911年,英国的肖特兄弟申请了多台发动机设计的专利。他们的双发动机系统,能使每一个飞行员都不用担心因发动机停车而使飞机下降。这在航空安全方面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人们把按照肖特专利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称为“3·2”型飞机。这个名字告诉人们,这种飞机装有3副螺旋桨,2台发动机。这种飞机还装有两套飞行操纵机构,因此,两名驾驶员都能操纵飞机而不必换座位。 1927年至1932年中,座舱仪表和领航设备的研制取得进展,陀螺技术和人工地平仪应用到飞行仪表上。 飞行模拟器 飞行仿真器又称飞行模拟器,它是一种可以在地面模仿飞机的飞行状态。1930年,美国人埃德温·林克发明了第一个飞行仿真器,并且以自己名字命名为“林克练习器”,尽管它存在着技术上的缺陷,但它已经体现了不使用真实飞机就能安全、经济地反复进行紧急状态动作训练的优点。如今现在的飞机模拟器已经由计算机、模拟驾驶舱、运动系统、操纵负载系统和视景系统等组成。是现代航空科研、教学、试验等不能缺少的技术设备。 喷气飞机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他设计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气,同时增设一个加力燃烧室,使燃气在尾喷管中充分膨胀,以此来增大反推力。这就是最早的喷气发动机。 20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驱动的螺旋桨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俯冲时已接近音速。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前苏、英、美、德、意等国大力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奥安获得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1939年8月27日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He-178喷气式飞机。喷气发动机研制出之后,科学家们就进一步让飞机进行突破音障的飞行,经过10多年之后这项工作终于被美国人发明的命名为X-1火箭飞机完成了。但由于X-1飞机不是靠自身的动力起飞升空,这个纪录没有被承认。 直升机 世界上第一架使用型直升机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美国,他制造的VS-300直升机,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桨,后来经过多次试飞,将3副尾桨变成1副,这架实用型直升机从而成为现代直升机的鼻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