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思维——认知过程的核心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本章知识要点]

1.思维、想象的定义及其特点……

2.思维的一般过程

3.科学地掌握概念的基本环节

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5.创造思维的主要特征

6.创造思维的培养

7.良好思维的品质……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人才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准确的感知、有效的记忆及深刻的想象等都离不开思维的积极参与。创造思维和想象更是创造活动的关键成分。思维由此成为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核心之一。

一、思维及其特点

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思维不同于感知和记忆。感知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在特征和属性的反映;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思维则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思维又离不开感知和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在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再记忆的帮助下,人们才能进行推理,作出各种假设,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知和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2.思维的特点

(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其它类事物的关系。例如,借助于思维,人们可以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归为一类,称之为“枣树”;把枣树、杨树、柳树等根据它们具有根、茎、叶等特点归结在一起,称之为“树”;还可以把树、草、地衣、青苔等归成一类,称之为“植物”,它们都是由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一般有叶绿素、以无机物为养料的“生物”,等等。这些都属于不同层次的概括。能够实现这些概括,在于抽取了某一类事物的共性。通过这种抽象和概括,人们就可以从具体中把握一般,从个性中把握共性,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要实现这种对事物共性的抽取,必须掌握大量的具有概括性含义的词汇。比如,在原始思维和幼儿思维中,由于缺乏这类词汇,就难以抽取共性,思维往往是具体的。

(2)间接性。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够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和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如,借助于感知觉,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照到岩石上,通过肤觉感觉但岩石变热,但是,阳光照射与岩石变热的因果关系,却不是感知觉所能把握的,需要进一步利用有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间接地加以认识。

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如果单凭感官或者仅仅停留在感知觉上,则是认识不到或无法认识的。这里有如下几种情况:其一,是人类感官结构和机能的限制。人的感官结构并非完美无缺,其机能是有限的。如人的视觉只能对390~760毫微米的可见光波作出有效反应,低于或

超出这一区间的如紫外线、X射线、红外线等,一般是看不见的。其二,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千百万年前发生的地壳变动和历史变迁,远方的风云变幻,各种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结构与运动状况等,都因为我们没有身临其境或阻碍而不能直接观察到或难以认识。其三,事物本身带有蕴涵和内隐的特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却又卡不见、摸不着。对此,人们通常要依据已有的感性材料或借助于人类已经获得的经验、知识或其它工具,经过头脑加工间接地加以认识。

总之,只有借助于思维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我们才能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变化和发展,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这是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划分的。

(1)直观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总是伴随实际动作而展开,是在操作和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的,随着动作的结束而停止,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如电灯不亮了,问题在哪里?人们必须通过实际检查有关环节如线路问题、灯泡好坏、是否停电等,才能排除故障。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们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动作思维。幼儿将玩具拆开,又重新组合起来,动作停止,他们的思维也随之终止。成人有时也要运用表象和动作进行思维,但这种直观动作思维要比幼儿的水平高。

(2)具体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例如,去某地旅游,我们事先会在头脑中想出可能的路线,经过分析与比较,最后选择一条最合理的路。这样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意义。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都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如数学定理、公理的证明、科学设想的提出等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1)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往往只有一种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通常应用于只存在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由问题所引起的思考是有方向、有范围的,且可以由已知的或传统的方法获得结果,因而是一种封闭性、收敛性的思维活动。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例如,如何保护城乡的生态环境?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提出多种措施如增加植被、减少污染、教育民众爱护环境等。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产生多种答案、结论或假说。但究竟哪种答案最好,则需要进行检验。

3.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经验思维就是人们凭借日常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例如,学前儿童根据他们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由于知识经验有限,这种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

(2)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指根据科学的概念和推论,来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例如,我们说“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反映”,就是理论思维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4.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例如,老中医能够根据患者对症状的描述,迅速地作出诊断;警察在嘈杂的人群中,能够迅速地辨别出罪犯;科学家对某些偶然现象的出现,

提出猜想或假说等。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

(2)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故称之为常规思维或再造性思维。

(2)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例如,新科学理论的提出,新软件的开发等都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也离不开创造想象。

第二节思维过程

思维是借助于一系列的心智操作实现的。其中,常见的形式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如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分析才有意义,才有方向。综合是通过对各部分、各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所以分析又是综合的基础。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价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人们通过比较才能鉴别事物的真假,人心的善恶;才能要探索的科学问题,做出恰当的科学结论。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例如,挂钟、闹钟、座钟、石英钟都能计时,因此,“钟能计时”就是它们的共同属性。这种认识是通过抽象得到的。

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包括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初级概括是在感知、表象水平上的概括,也称形象概括,这种概括中,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有事物的非本质属性。高级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也称本质概括。如一切定理、定义、概念等都是高级概括的产物。

第三节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与种类

1.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认识,如“花、草、树木、国家、人民”等都是概念。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例如,“鸟”这个概念,它的本质特征是有羽毛、无齿有喙的动物,这些特征使鸟类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而毛色、大小、是否会飞、生活地区等则是非本质特征。人们掌握了概念,认识就能超越知觉的范围,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每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内涵的多少与外延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如“牡丹花”、“花”、“植物”、“生物”就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

概念和词是不可分的。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但是,概念与词并非一一对应。实词能表达概念,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同一概念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示,同一个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2.概念的种类

(1)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指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即事物的具体现状)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指根据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2)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凭借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因受个体狭隘的生活范围和有限的知识经验的限制,日常概念常常会有片面性的错误甚至扭曲,可能只反映了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而非本质属性,是概念形成的初级阶段。例如,有的儿童误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所以将蜜蜂、苍蝇、蜻蜓等看成是鸟,而不承认鸡、鸭、鹅是鸟。所以,日常概念往往是不科学的。科学概念是指经过熟悉有关概念的内涵的条件下形成的概念。它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概念发展的高级阶段。科学概念是知识的基本单位,科学知识是有关的科学概念的体系。掌握概念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指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

二、概念的掌握

1.掌握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掌握是个体思维活动的结果,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现成的概念,通过个体头脑的加工,转变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这一转变过程就是概念的掌握,也叫概念学习。

2.学生掌握概念的基本环节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一般要经过以下环节。

(1)提供感性经验。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是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础。在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经验时,教师通常使用直观教学,例如,运用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电影、电视等。或是组织实地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旅行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好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多注意事物的本质属性。因为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不要让那些非本质属性占据了学生注意的主要地位。

(2)运用变式。变式是指交替变更展示感性材料的形式。也就是说,要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对其不同情况加以说明,使事物的本质属性全面地显露和突出出来。

(3)给概念下定义。定义只指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说明和解释。下定义的过程,就是使有关概念更明确、更清晰的提炼加工过程。在下定义的过程中,通过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进一步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区分出本质属性,从而更确切地掌握概念。在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的前提下,尝试着自己给概念下定义,这对学生正确迅速地掌握科学概念是极为有效的。

(4)建立概念体系。一个概念与其它概念之间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互关系就是概念体系。它是对客观事物区别和联系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不断深化的表现。

概念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相临的概念、相反的概念、并列的概念、从属的概念等等。

学生孤立地掌握概念,既不深刻也不牢固,更不可能灵活运用。从概念的体系上掌握概念,就可以克服上述种种缺点。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编拟提纲,绘制图表等,对知识的系统化,建立概念体系有积极意义。

(5)运用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概念,这是真正掌握概念的标志。运用概念,可以使概念更加丰富、更深化、更具体化,从而巩固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概念的方式很多,可以口头说明,可以书面论证,可以模拟,可以实际演练操作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使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掌握概念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1.不要用日常概念来代替科学概念

2.不要混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发展时期,掌握概念的逻辑关系往往顾此失彼。因此,教师在教授有关概念时,要随时联系已经学过的概念,指出其逻辑关系,让学生在联系中去掌握概念。

3.不要改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旦界定,就要严格掌握,不能任意地、有丝毫地扩大与缩小。教师的举例,要严格维护概念的统一性,否则将影响到对概念的精确掌握。

四、推理

1.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在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形成,而演绎推理在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围。推理需要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并在工作记忆中把它和当前的一些信息结合在一起。

2.推理的种类

(1)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

伍德沃斯等人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所有,一些……)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这种情形叫气氛效应。气氛效应说明,人们在推理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

查普曼等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此观点被称为换位理论。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认为,推理的过程就是人们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推理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人们只根据前提创建了一个心理模型,而没有考虑建立更多的心理模型的造成的。此观点称为心理模型理论。

(2)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称关系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

性关系。

休腾洛切尔等人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并按一定的空间系列进行操作,即人们把前提结合成统一的视觉形象,把一些项目按大小想象为自上而下的垂直排列或自左至右的水平排列。这样,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从这个空间系列中的相对位置来判定。

克拉克等人则认为,线性推理的前提不是由表象来表征的,而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3)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在条件推理中,人们有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的倾向,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为证实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的存在,与人们对所用材料熟悉与否有关。

第四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解决的实质

“问题”是指个体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时的情境,即通往目标的途径中存在着障碍,可称之为遇到了问题。问题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障碍,有障碍才会有问题。但客观的障碍不是问题本身,问题是由遇到障碍的个体提出来的,它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被理解和表述。

问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条件,即已有的或给定的信息,也叫初始状态;另一部分是目标,即要求达到的状态,也叫目标状态。因此,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就是如何在条件和目标之间架起桥梁,克服障碍,从而有效地实现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化。

2.问题解决的特征

问题种类繁多,问题解决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同,但问题解决有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

(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使人感到疑难的情境。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找答案。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总是由一定问题情境所引起,而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

(2)问题具有目的性。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出发,最终实现目标状态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问题解决包含着一系列的运算。所谓运算即心理操作。问题解决需要选择和运用一系列算子(从问题的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所采用的方法或步骤),以求得问题的答案。

(4)问题解决由认知操作来进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进行。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其解决的效果都依赖于认知活动有质量。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也可以说就是有认知成分参与的、有目的的系列运算。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怎样展开?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观点,如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等。

1.问题解决的理论和模式

(1)试误说。桑代克是最早就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他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把猫放进一个迷笼里,观察它是如何找到逃出迷笼的方法的。他发现,猫在成功地逃出迷笼之前要进行一系列杂乱的行为,即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误,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放弃无效的尝试,最终学会了逃出迷笼。据此,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排除不成功的做法的过程。

(2)顿悟说。柯勒在对猩猩的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桑代克截然不同的观点。他发现,被圈在栅栏里的大猩猩在试图获取栅栏外的食物时,并没有过多的尝

试行为,而是在充分地分析了问题情境后,直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将栅栏内的几根竹竿连接起来作为工具,去获得栅栏外的食物。他由此认为,问题解决依赖于问题解决者对问题情境和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试悟的结果。

(3)五阶段说。杜威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分析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五个循序渐进的环节组成的。它们分别是:呈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明确问题(识别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形成假设(提出一个或几个似乎合理的问题解法)、检验假设(确定最可行的办法)、选择最佳假设(在权衡优劣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方案)。

(4)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问题解决者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他不仅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缩小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匹配,而且还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元认知监控。在这种崭新的方法论指导下,认知心理学家纽韦尔和西蒙成功地研制出了模拟人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通用问题解决者”(CPS)。认知心理学家采用的这种计算机模拟方法,无疑为问题解决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问题解决的阶段

综合各家观点,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基本阶段。

(1)理解问题。这一阶段是识别问题和表征问题的阶段。识别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这一步要确定问题是什么,什么信息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识别问题往往并不容易,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解决者的思维习惯、所拥有的相关背景知识等都影响着识别问题的敏锐性。

问题的表征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通俗地说,就是读懂题目、理解题意的过程。问题的表征又可分为问题的字面理解与问题的深层理解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指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话陈述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后一个层次指在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将问题综合成一个有关条件及目标的统一的心理表征,通过问题综合识别出问题类型,找出相关信息。

理解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很多研究表明,有时问题解决的障碍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而是对问题理解的偏差阻碍了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问题解决者要充分利用足够的时间来沉思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深层结构而非表面特征,达到对整个问题的准确解释,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2)选择策略。这一阶段是确定问题解决策略的阶段,是问题解决的核心。从本质上讲,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合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缩短已知条件(初始状态)和目标(终端状态)之间的差距。

(3)实施操作。这个阶段是应用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策略也即运用一系列规则改变问题的初始状态,使之逐步达到目标状态。该阶段明显受以上两个阶段实施效果的影响。一般地说,简单的问题只需少量操作,选定的策略能顺利实施;而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一系列操作才能完成,有时甚至选定的策略也无法实施。

(4)评价结果。在该阶段,问题解决者需要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检验,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进行合理的评价。对问题解决的评价主要包括对结果的分析和对过程的分析。所谓对结果的分析,就是指反省最终的结果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所谓对过程的分析,就是指检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做得怎样,方法是否正确,前提是否合理。否则则需要进一步选择算子和改变策略,甚至需要重新表征问题空间。

评价能使问题解决者更好地理解某策略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使他们更能清楚地认识问题解决的过程,以便改进问题解决的技巧,提高问题解决的的效率。现代认知心理学非常重视这种类似于反馈的机制。

从上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看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应用三类知识的能力。

问题的表征需要陈述性知识,涉及语词知识、事实知识和问题类型知识;考虑和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运用策略性知识;实施操作需要程序性知识;评价结果需要反省认知知识。

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1.问题策略的含义

问题策略就是人们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案、计划或办法,它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具体步骤。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策略来引导搜索的,策略的功能在于减少搜索的任意性,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选择和确定问题解决的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核心。

2.问题策略的种类

问题解决的策略大致有两类,即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1)算法策略。算法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得到问题的解决。算法策略往往是在缺乏具体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它要求对实现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性一一加以检验,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算法策略虽然费力,但能够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

(2)启发式策略。该策略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于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能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经过它的提示,人们往往不需要对所有的可能性加以验证,就能实现对问题的快速解决。这种策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但如果经验使用不当,途径选择有误,也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3.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这种策略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划分为若干子目标,然后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手段或方法来逐步实现这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例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短文。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可将该问题分解为设计引言、选择和比较论据、得出结论等几个小问题;然后根据分解出的各个步骤,在不断的反馈调整过程中完成文章的写作。

(2)逆推法。又称反推法或逆向搜索法。这种策略是从问题的目标出发,进行反推,以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人们要去陌生城市的某个地方,往往先在地图上找到该目的地,然后再查找一条从该目的地退回到出发点的路线。在解决几何证明题中也常用逆推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很多,既有问题本身的因素,又有问题解决者的主观因素。心理学主要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的心理因素。

1.动机强度

动机水平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其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过强或过弱都将会影响作业的效率。在问题解决中,中等水平的动机作用是最佳状态。过强的动机水平会导致高度焦虑,从而限制了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那些能够促使解决较困难的问题的动机水平,都有助于简单问题的解决。

2.知识容量与结构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没有相应的知识,要解决有关问题是不可能的。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途径和方法。这里的知识既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数量,更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或者说知识结构的特征。心理学家通过对专家(具备某一领域的丰富知识经验并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发现专家记忆中的知识是经过很好组织的,当专家遇到问题时,他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加工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而新手往往使用错误的信息,而且需要很多中间过程。

3.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认知操作。这种预备性的反应倾向,一方面使人们能够对一些常规性的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另一方面,囿于狭小范围内的这种固定性和恒常性又往往限制着形成假设的范围,使人难以用一种新方式考虑问题,不利于人们灵活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陆钦斯的“水罐问题”实验

关于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实验,最著名的是陆钦斯的“水罐问题”实验。实验要求被试用三个给出的水罐,取出一定量的水。比如要求被试用容量分别为21品脱、127品脱和3品脱的水罐量出100品脱的水。在设计的8个问题中,前5道题的解决方法是相同的,都遵循同样的数量关系规则,而第6、7道题既可以用前5道题使用的方法,也可以用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第8道题则无法用前5道题所用的方法来解决。结果发现,在从第1道题一直做到第8道题的实验组被试中,有80%在做最后3道题时也使用了前5道题所用的方法,同时,大多数被试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第8道题(第8道题只能用简便方法即A—C来解决);而只做6、7、8题的控制组被试,则在第8题的解答中并未出现困难,且大多数在解答6、7题时使用的也是较简便的方法。可见,实验组被试由于解答1~5题时所形成的定势,阻碍他们此后的问题解决,使他们难以考虑以一种灵活简便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陆钦斯的定势实验

定势的作用还明显地表现在“功能固着”上。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需要改变物体固有的功能,才能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这时,能否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的物体的功能,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邓克尔的“蜡烛问题”实验曾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中,桌子上有三个硬纸盒,盒子了分别装着图钉、火柴和蜡烛,要求被试用桌子上的这些物品,将蜡烛垂直地连在木门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用图钉把硬纸盒钉在木门上,再以它为台基竖立蜡烛就把问题解决了。但许多被试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装着东西的纸盒,于是,他们把纸盒只当作容器而看不到纸盒还有别的用途(如在该实验中纸盒可作蜡烛台基用)。当问题情境稍作变更,即把火柴、蜡烛和图钉分开来摆放,很多被试就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这表明,装了火柴、蜡烛、图钉等东西的纸盒更容易引起被试的功能固着,让他们囿于狭窄的思维空间,妨碍了其对问题的解决。

4.酝酿效应

当人们反复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不得其解时,如果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往往能很快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这种经历。例如,法国数学家彭加勒,为了解决不定三元二次方程式

的算术转化问题,曾经夜以继日地思考,但不得其解。后来,他干脆放下这一问题去海边小住,一天,在散步时,突然意识到不定三元二次方程式的算术转化跟非欧几何上的转换是相同的,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酝酿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的思维定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采用了不当的思维方式或解决步骤,并沿用下去,问题不能解决,如果暂时停止思考,就有可能克服原有不恰当的思路,从而涌现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与步骤。

5.思维策略

思维策略指的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是影响解决问题过程的最直接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率。最常见的思维策略就是前面提到的算发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由于启发式策略本身具有灵活性,它的选择性搜索能够使问题解决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窍门,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启发式策略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教育教学中着重要使学生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

思维策略又受个体认知特性、智慧水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认知方式如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性和反省性都与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有关。

6.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问题呈现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距。如果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问题解决者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或者问题呈现的模式直接提供了适合解决问题的线索,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问题呈现的模式与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相差很远,或者掩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问题解决就会越困难。例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2cm,求圆外切正方形的面积。”该问题的呈现方式有两种(见图)。研究荚果表明,被试在解决图A问题时比解决图B问题要难一些。

A B

图6—问题呈现模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第五节创造思维

一、创造思维含义及特点

1.创造思维的含义

创造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引导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没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

2.创造思维的特点

(1)变通性。变通性是指变换对某一问题研究角度的能力,即思维变化多端,触类旁通,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容易受功能固着和定势等因素的消极影响,能大胆想象,创造出奇特而又有价值的事物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编制了一套“非常用途测验”,来测定人们的思维变通性。例如,一枚小小的曲别针,有一位美国小女孩能说出它的120种用途。一般说来,能变通的种类越多,每一种类中的数量越多,则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越高。单有数量而忽略了种类,

就不能对一个人的思维的创造性作出正确评价。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训练和测试人的思维变通性。例如,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砖等等。又如,清代一著名书法家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误漏漏了一“间”字,但到了殿上才发现,于是灵机一动,读成了一首优美的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此而免掉了一场大祸。

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爱德华·德波诺教授认为,要发展思维变通性,应多训练旁通思维,而尽量少使用直达思维。他认为,直达思维是逻辑思维,有顺序,可预测,是程式化的。相反,旁通思维就不一定有顺序,它是不能预测的,并不受程式的约束。直达思维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结构范围内或一种参照系统内的思维活动;旁通思维的显著特点乃是对问题空间进行再组构的倾向。

训练旁通思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预计在任何情况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看法;

有意地颠倒某种关系,审慎地把事物倒转过来;

把情况的各种关系转用于另一种较易处理的情境,从而把抽象的情况变成具体的类比;

把着重点从问题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2)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即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在思考问题时能摆脱思维惯性,阐发自己的独特见解。

吉尔福特用一种叫做“命题测验”的题目来测定人的思维独特性。给被试提供一个故事情节,然后要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这个故事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根据标题的恰当性和新颖性评定独特性水平的高低。有的学者拟定许多问题,从被试的回答中,分析其思维的独特性。例如,问“你能想到的所有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有的被试回答:纽扣、盘子、皮球等,极为平常,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有的被试回答:救生圈、老鼠洞、水滴等,这些回答的独特性显然比前一类要大。又如,有人问到:你认为金钱是什么?有的被试回答:商品交换等价物,天天要用的东西等等;而有人回答是:害人的魔鬼,救人的天使;9999能;人类发明中最大的谎话;最佳维生素;国际语言等等。前后两类答案的独特性差异是极为明显的。

(3)流畅性。流畅性是指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表达较多的观念,也就是反应迅速而众多。流畅性的主要标志是单位时间里的数量。

3.创造思维的阶段

创造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因此,分析创造活动的过程,有助于了解创造思维的过程和阶段。

根据科学家、艺术家等自述他们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以及他们的日记、传记及其他资料,学者沃拉斯于1926年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个粗略模式。他认为,创造过程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证实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从事创造活动,必须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期。在此期间,解决问题者首先思考他的客观对象,逐渐熟悉问题,认识问题的特点,深入研究各种资料和观点,从各方面进行探索。这一阶段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解决问题者往往会埋头于大量的事实经验、文献资料中而理不出头绪,找不到问题的特点,不能进入到创造性活动的下一阶段。

(2)孕育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有意识的准备之后,创造者将进入第二阶段——孕育阶段。如果创造者经过长期的准备和思考,并试遍传统的方法仍然无法解决,那么他可能将问题暂时搁置,不再有意识地去思考它而转向从事其他的活动。这时,从表面上看问题被搁置了,而实际上对问题的思考在无意识地进行着。这段时间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漫长的,有时甚至延续好多年。一旦酝酿成熟,创造者往往会无意中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联系,从而产生新发现,这时创造活动进入到第三阶段。

(3)明朗阶段。在此阶段,创造者已经抓住了问题的症结。经过前两个阶段,创造者

历经对问题的周密的长时间的思考,无意中受到偶然事件的触发而豁然开朗,产生灵感和顿悟。灵感的产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不能被清晰地控制住,通常一些创造者采用一些特殊的甚至是奇异的手法来帮助灵感的实现,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应当注意的是,明朗顿悟的经验有时可能是错误的,所抓到的解决方法也不一定可行。因此,还必须经历下一阶段。

(4)验证阶段。在这一阶段,创造者根据已有的证据,对已有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予以修正,最后,给出新方案的详细论述。如,艺术家在验证期会将他的新观念、新设想写下或画在纸上,做成模型,进行修改,最后,产生作品。

以上四个阶段只是创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一般模式,实际的创造活动并非总是按部就班地经历这几个阶段。另外,这几个阶段也是可以不断重复进行的。如,在准备阶段,创造者放弃了一些材料和观念,而对另一些观点作更仔细的探索,使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了初步方案,于是,这个阶段往往很快过渡到明朗和验证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另外,任何时候一个创造者在创造性地解决某一问题的第一、第二阶段时,可以准备另一个问题,甚至还可以涉及第三个或者更多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自测题

1.不借助字典等工具,请你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大”结构的字。(限时5分钟)

2.不查数学书,请你用数字或字母以各种数学运算形式来完成“1=?”这一等式。(限时5分钟)3.请你举出包含“三角形”的各种物品。(限时10分钟)

4.给你三条直线(长短自定),一个“O”形,请你同时使用这些简单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限时10分钟)

5.请你列举出所能想到的普通砖头的各种用途。(限时10分钟)

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不超过100字)写出下列故事的各种可能的结尾。(限时10分钟)

古时候,有兄弟三人,大哥、二哥好吃懒做,三弟勤劳聪明。三人长大后都有了各自的家。一天,三兄弟在一起喝酒,大哥、二哥提议:“从现在起,我们三人说话,互相不准猜疑,否则,罚米一斗。”大家赞同。酒后,大哥说:“你们总说我好吃懒做,现在,我家里那只母鸡一报晓,我就起床了……”三弟直摇头:“哪有母鸡报晓之理?”大哥嘿嘿一笑说:“好!你不信我的话,罚米一斗。”二哥接下去说:“我没有大哥这么勤快,因此,穷得老鼠撵着猫吱吱叫……”三弟又连连摇头。二哥得意地说:“你不信,也罚米一斗。”后来……

评分标准:上面六条题目你一共写出多少答案,答案总数就是你的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分数。然后对照下表,便可知你的大概水平如何。

等级差一般好很好

分数0~29 30~54 55~74 75~

二、创造思维的构成

创造思维的构成极为复杂,根据目前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对自己创造的目的、愿望、途径、手段以及创造过程的自觉。创造意识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原动力。创造意识越明确越强烈,发展创造思维的动力也就越大;反之,没有创造意识,只是迫于外界压力去思维,要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2.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指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作出新判断的能力。创造思维就是要求将各种事物及特点联系起来,相互比较,推出新的观念,发现新规律和新定理。推理能力越强,创造思维的水平越高。

3.变通能力

变通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组成因素。在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变通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因此需要长期的变通工作训练,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需要良好的想象力,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需要机智,需要灵感等等。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如果具有较高的变通能力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未知变为已知;将否定变为肯定;将不能变为可能;将错误变为正确;等等。

要实现变通,必须注意问题的条件和要求,背离了问题原意的变通是错误的,也是与创造思维格格不入的。例如,战国时,齐威王要和将军田忌赛马,田忌的马不如齐威王,在三次比赛中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时,孙膑见双方马力虽然有些差别,但相差并不太悬殊,于是,向田忌献策:再次比赛要变通出马的程序,即让第三等的马对威王的的第一等的马,先输一局;然后以第一等的马对威王的第二等的马,可胜一局;最后以第二等的马对威王的第三等的马,又胜一局。田忌用了孙膑变通出马程序的计策,终于以二比一胜了齐威王。在不改变现有条件的情况下,体现了较强的变通能力,是中国谋略库中著名的变通范例。三国时,曹冲称象的故事,也是变通性极强的范例。

4.灵感

灵感是人们在完成创造性活动时的一种极佳的心理状态。他是创造思维的有机构成部分,犹如闪电会突然照亮天空一样,灵感的产生会使创造思维在刹那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灵感具有以下特点:

(1)创造者注意力高度集中,自身与外界脱离,甚至会呈现出一种“迷狂”的体验——一种如痴如狂和神往的情绪状态。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突然发现了解决王冠真假的方法,竟然忘情达到赤身裸体跑到大街上高呼“犹洛卡!犹洛卡!”(意为“我成功了”)的地步。

(2)创造者处于一种应激状态。灵感的出现具有极大的突然性,一触即发,智力活动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但过后会感到疲劳乏力。

(3)创造者心理活动高度统一。灵感产生时,创造者知觉十分敏锐,容易回忆和联想,想象与思维活动迅速而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良好,即各种心理活动处于十分协调和高度统一的状态。

(4)灵感是创造者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的结果。灵感的出现,是创造者对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和柳暗花明。灵感决不是灵机一动,心血来潮,随心所欲的产物,而是人们长期思维的产儿。正如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会光顾懒汉。“

(5)思维机智。思维机智是思维的敏捷性与记忆的准备性的有机结合。机智的参与会使创造思维有一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应付自如的体验。机智会及时恰当地处理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例如,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就是高度机智的体验。

在顺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思维的各种因素是密切联系、共同作用的。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各种因素的地位与作用也有一定差异,但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开发、训练、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创造思维。

三、创造思维的培养

从广义来看,创造思维的能力并不是一种全有或全无的、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心理品质,而是每一个健康者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对整个人群而言,它是一个水平从高到低的连续体,人们的创造思维存在着程度的差异。

1.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社会、文化因素与人的创造思维关系密切。研究发现,某些种族,特别是犹太人和亚洲人,具有杰出的创造才能。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和亚

洲人占有很大的比例。研究这些创造思维能力高的种族的文化发现,它们的文化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对文学的热爱、对教育的重视、对抽象概念(如抽象的上帝、宗教规则)的领悟以及稳定的家庭结构来传递这些传统文化。托兰斯在一个跨文化研究中,研究了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等国的文化与儿童创造思维的关系。他发现,在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不连续期里,儿童的创造性都相应地有一个低潮期,而在文化连续性较强的西萨摩亚群岛,儿童的创造思维发展虽然比较缓慢,但却连续上升而无下降期。另外一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发现,在鼓励独立性、创造精神、主张男女平等的开放性社会中,儿童的创造思维水平普遍较高且男女差异也较小;而在强调专制、服从、男女地位悬殊的封闭性社会中,儿童的创造思维水平普遍较低,男女差异也较大。来自独裁的文化环境的儿童,往往表现出退缩、服从、逃避现实、缺乏创造精神,而有利于创造的社会风气、丰富的环境刺激以及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则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促进联想、发散思维等创造思维的进行。

(2)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对培养创造思维有巨大作用。只有头脑里装有知识、经验、事实,个体才可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思维。高质量的教育为人们产生遥远联想、发散性思维或产生新异主意提供了基础。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思维的能力。五、六岁的儿童在游戏、绘画、手工、编故事、记数等活动中都已经明显表现出了构思新的形象、寻求新的办法、解决各种新的问题的创新精神。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发现、挖掘和引导,进行培养。由于教师的忽视或采用“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往往使学生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师限定的框框内思考而逐渐失去了创造思维的能力。那些尊重学生意见,允许大胆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注意因材施教的教师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教师的教育观不同,如强调勤勉、礼让、循规蹈矩、自谦、服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强调独立思考、好奇心、冒险性、尝试探奇、自信、果断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造思维水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比前者拥有更高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些具有创造性质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自学法、研究法、类比法、模拟创造过程法等对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3)家庭因素的作用。家庭对于从小培养创造思维作用重大。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摆出权威的架势,在生活上对儿童支配、专制或娇惯,儿童的思维就会刻板、呆滞,表现为依赖性强、服从、创造力水平低。如果家长着重儿童独立性的培养,家庭气氛民主、活泼,那么儿童就容易养成灵活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丰富,表现为独立性强和创造性水平高。

对具有高创造力的儿童的父母进行的测验和面谈的结果证实,这些父母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富有表达性、独立性强、主张地位平等、强调个人观念、允许儿童自由表现、鼓励孩子动手实践。韦斯伯格等人的大量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在儿童创造力发展上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母亲的强制行为与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有负相关,创造思维能力高的儿童同父亲接触较多,父子关系与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的高低有较高的正相关,父亲对儿童的创造思维发展的影响比母亲的影响大得多。

(4)个性因素的作用。个性因素与创造性的密切关系是很明显的。很多个性特点,如坚持性、好奇心、自信心、恒心、不落俗套等等,本身就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必须能自我激励。学校教育有时往往只是对那些死记硬背、考试得高分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因而,不需要一些创造性的反应。所以,创造性个体要经常对自己的创造思维活动进行自我激励,以激发创造思维的进行。另外,创造性个体还需要有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因为个体不按常规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探索往往不能顺利进行,势必要遇到困难,甚至可能要失败。这时,如果个体没有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因气馁而回到常规思维的道路上,那么创造思维的火花也就被扑灭了。

另外,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造思维的活力。过分紧张的创造冲动或

过分松弛的期待灵感出现的心理状态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进行。

2.培养创造思维的具体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虽然方法有所差异,但以下几点比较一致。

(1)要让学生了解关于创造思维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创造思维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2)要引导学生对照自身的思维特点,找出优缺点,扬长避短,认准努力方向。

(3)要在学习上自觉地训练,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消除思维惯性,克服思维惰性,不人云亦云,不唯名人言论是从,不局限一家之言,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去学习。例如,中国科学院速算研究所所长,著名速算专家史丰收从小就爱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上小学时,老师角乘法的规则是,要从右到左,从低位向高位乘起,但史丰收问道:能不能从高位向低位,从左向右乘起呢?后来,他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终于证实了自己见解的正确性,形成了世界闻名的“史丰收速算法“。

(4)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用脑,充分利用思维高潮。

训练创造思维的基本原则

训练创造思维有多种程序,各种程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大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原则。

1.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种不同方式的思考,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优的方案。

2.给出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示范,并进行创造性技法训练。

3.训练学生如何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及如何去发现问题。

4.根据一个想法的结果来评价这一想法的质量。

5.对具有创造性的和有关联的方法进行奖励,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主意是有价值的。

6.给学生们设置自由发言的气氛。

第六节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是衡量思维优劣的标准或尺度。

一、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

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是人类借助于意象、符号以及用符号表示的命题而进行的内部操作。通过思维活动,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确定了事物间及事物内部最基本、最重要的联系,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一个人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否善于区分次要的和主要的、表面的和实质的东西,区分现象的和本质的、基本的和枝节的东西;是否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事物的主要细节;是否善于揭露事物的近因及其远因、理解事物发生的当前意义及其遥远影响等等,这些思维深刻性上的个别差异反映了一个人思维水平的最基本的品质。

眉毛胡子一把抓,舍本逐末都是缺乏思维深刻性的表现。能在简单的、普通的、已经熟知的事物中看出大问题来,从中揭示出最重要的规律性,这样的人表现出了卓越的思维深刻性。

二、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个体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严格地估计所依据的资料,精细地验证拟定假设的智力品质。

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深刻的认识加上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作出判断,才能使提出的假设受到客观事实的充分检验。与此同时,只有不断自我批判、调节思维过程,才能使主体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个人是否善于根据自己原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经验,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可依据的条件,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策略或解决问题的手段,拟订使这些策略、手段在解决思维任务中生效的假设、计划、方案,并反复验证业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是否善于认真地把握课题的进展情况,随时坚持正确计划,修订错误方案;是否不轻易为别人的暗示所左右;思维过程是否严密、组织得是否有条理、思维结果是否正确、结论是否实事求是,等等,都是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是否良好的表现。

思维的批判性是准确地掌握真理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极为重要的一种品质。有了它,个体才能实事求是地、严密地思维,把符合现实的和不符合现实的条件加以分化,才能正确地、精细地、深入地反映现实。有了它,人们丰富而又生动的想象才能推动有关的创造性活动,不致成为空想。

自以为是或人云亦云,是缺乏批判性的个体的两个极端。前者常常固执地把第一假设当作最后的真理,后者则轻信轻疑无主见。

三、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集中表现在,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

思维的灵活性是在思维的深刻性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个品质,它更多地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富有顺应性的方面。一个人是否善于随时依据实际的情况而灵活地改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反映了思维灵活性中是否富有顺应性一面,而这种富有顺应性是以思维的广度为基础的。只有一个善于组织多方面知识、善于将所熟悉的概念、形象、联系、规律纳入新的关系中,善于产生新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来考察事物的人,才能在具体情况发生变动时,放弃过去的解决方法,迅速摆脱早先建立的那些联系,采用新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思维有一致之处。通过发散思维,可以引出更多新信息,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不局限于原有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思维的灵活性也强调对问题的多解和求异,发散思维的能力直接同思维的灵活性品质相联系。

死搬教条、固执、爱钻牛角尖,都是缺乏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四、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独立思考地创造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思维结果的智力品质。

思维的独创性也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品质。独创性与灵活性具有交叉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灵活性是独创性的基础,独创性是灵活性的发展。独创性更多地体现了思维的深度和新颖的生产性一面。一个人是否善于看出和提出新的问题,并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它们;是否善于不依赖现成的解决方法,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理,或不受别人的暗示,创造性地去认识现实,寻找研究现实的新途径,对事实和规律提出新的解释和理论;是否善于摆脱心理定势和抑制的控制,允许不寻常的思维自由驰骋;是否善于在新异情况下采取对策或在苦难面前独特地、新颖地解决问题,都表现了一个人思维的独创性品质的状况。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新颖性是思维独创性品质最重要的指标。

易受习俗的限制和约束,不能接受那些违反“常识”的观念与假设,是缺乏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五、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个体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的智力品质。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它品质发生发展的结果。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其它四个品质为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所有其它四个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思维的深刻性使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批判性使人排除那些与事实不相符的假设,灵活性使人能够随机应变,独创性使人产

生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思维成果,在这个前提下,思维敏捷性才有了可能并具有意义。同时高度发展的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必须以速度为指标,正确而迅速地表现出来。正因为思维的敏捷性是以上四个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思维过程。

敏捷性的思维是一种急就的、富有机智性的思维。一个人是否善于当机立断,不徘徊、犹豫,及时解决问题;是否善于适应迫切的情况来积极思维、周密地考虑、准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都是思维敏捷性的表现。

优柔寡断和惶惑都是缺乏思维敏捷性的表现。

第七节想象

一、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表象是感知停止后保留在头脑中的事物形象。想象是一种形象加工。通过想象,人们可以把概念和形象、具体和抽象、现在和未来、科学和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在已经积累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科学家的每一种假设及科学理论的设计也都是想象力充分发挥的产物。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当我们坐在草坪上休息时,看到天上的白云,就不自觉地想象为奇峰异兽,或者构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等等,都属于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在睡眠中发生,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没有梦的睡眠是不存在的。梦具有离奇性和逼真性的特征。梦的形成原因可能是身体内部的某些生理变化,也可能是外部的客观刺激。研究梦的心理学者指出,人的梦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水平:第一,最低层次的无意识活动,使人在梦的需要满足上执行“愿望达成”的功能。例如,在饥饿和性的冲动下,梦中可能完成本能方面的虚假满足。第二,中间层次的无意识活动,使人在梦中实现联想和追忆。如在梦中完成白天未曾完成的思维任务。第三,最高层次的无意识活动,又称为超意识活动,它显示了高度的理性和智慧,可以给人以灵感,有助于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及科学发明创造。英国剑桥大学曾经对有发明创造的学者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有70%的人都说曾经从梦中得到过启示。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示而提出苯的分子结构被人们传为美谈;作曲家塔季尼更富神秘色彩,他在梦中将小提琴交给魔鬼,魔鬼演奏出美丽动听的音乐,他醒来立刻记下梦中的旋律,创作出了音乐史上的不朽篇章《魔鬼之作》。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有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如学生作文训练中的看图作文,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构思等,都属于有意想象。

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成分,可再具体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现有的描述或图样,在大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在再造想象中,事物的形象都是再造别人想象过的事物,但由于各自的经验和理解的加入,对同样的描述或图样,每个人再造出来的形象总有差异。可见,再造想象中仍含有新的、创造性的成分。

再造想象的产生主要依赖两个条件。其一,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其二,要丰富地储存表象材料。

(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依据创造活动的预定目的,在原有的表象中选择必要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它是一种独立创造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特性、新颖性的特点,需要对已有的材料表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它也就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如《阿Q 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独特而又典型的新形象——愚昧、落后、麻木的旧中国病态农民的代表,鲁迅先生创造性地构思阿Q形象,要比读者读了作品后再造出阿Q形象复杂的多,艰难的多。

创造想象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创造动机、表象的积累与储备、积极的思维活动、原形启发以及灵感等多种条件。

创造想象的形象是借助于不同的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些方法主要有:

联合法。联合是把各个成分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的新形象。联合不是已知成分的简单机械地相加,而是创造性地综合,联合的结果是具有独特结构和特殊内容的新形象。如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妻子索菲娅和她的姐姐达吉娅娜的有关特质结合起来,创造出了《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的形象。

粘合法。粘合是把各种日常生活中从未结合过的品质、属性、部分粘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奇特新颖的形象。如手风琴和钢琴和风琴的粘合;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斯芬克斯,长着女性的面容,却是鸟翅狮身。

漫画法。强调、突出、夸张人和事物的某个部分、某种性质,给人以明显、风趣的感觉,加深人的印象。

假设法。主要用在科学的假设上。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提出的“虚数”概念,都属于运用假设的方法而进行的创造想象。这一方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被使用。如英国的《每日镜报》曾举行“三个字小说”征文比赛活动,经评选,第一人是利物浦的鲁顿,其作品内容是“神垂死”,被誉为“世界最短小说”,其内容确实耐人寻味。

(3)幻想。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想象。

幻想有两个特点:一是幻想中的形象体现着个人的愿望;二是幻想不与目前行动相联系。

幻想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它与人的世界观紧密相联。凡是脱离现实,违背客观规律,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就是消极的幻想,又称为空想。空想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幻想,它往往使人沉迷,盲目乐观,非但不能引导人们前进,而且还能使人脱离现实生活,走向倒退和失败。

凡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能够实现的幻想,就是积极的幻想,也称为理想。理想指向未来前景,因而能成为鼓舞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动力。理想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指向未来,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经过人们的努力,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和胜利;三是体现着个体发展的成熟性,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和形成的,体现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向性,一旦形成和确立,就不会轻易改变。

第六讲创新思维的技法-创新思维方法与训练

第六讲创新思维的技法 如果把创造创新活动比喻成过河的话,那么方法和技法就是过河的桥或船。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比容和事实更重要。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创新技法是从创造技法中套用过来的。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成功的创造与创新的实例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它的应用既可直接产生创造、创新成果。同时也可启发人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创新成果的实现率。 第一节设问检查型技法 一、奥斯本核检表法 这是奥斯本提出来的一种创造方法。即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造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一个一个地核对、讨论,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创造的设想。下面我们介绍奥斯本核检目录法九个方面的提问。 (一)能否他用 保持不变能否扩大用途,稍加改变有无其他用途 思路扩展,原理扩展,产品应用扩展,技术扩展,功能扩展,材料扩展,系列配套 产品应用扩展案例----刮胡刀 男人需要刮胡刀,而妇女不需要,这是常理。可专门生产刮胡刀的美国吉列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遗余力的向小姐女士推销刮胡刀,荒谬吗? 吉列公司在美国做了市场调查,得出令人吃惊的结果:全美国8360万30岁以上的妇女中,有6490万人为了保持美好形象,要不时的刮除腿毛和腋毛,占这一年龄层的77%。无疑,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然而目前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适应妇女使用的专用刮胡刀。于是,吉列公司立即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妇女的专用刮胡刀,其实这一产品是在男用刮胡刀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刮胡刀的刀架色彩鲜艳,并压印了雏菊图形,握柄改为弧形以适用于妇女使用。这些改进突出了妇女的特点,显示这是妇女专用品。结果雏菊牌刮胡刀推向市场后,立即受到小姐女士的青眯,很快占领了美国市场。 材料扩展案例----牛仔裤 188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20岁的利维?斯特劳斯也到旧金山去淘金。他看到寻找金矿的人们生活不方便,就开设了一家商店,专门销售日常用品。在经营过程中他观察到矿工们穿的短裤都是棉布做的,不耐穿。就想,如果用帆布做,结实耐磨,定会大受矿工喜欢。于是,他便用帆布制作了一批短裤,果然很快销售一空,赚了一笔钱。接着利维又开设了一家服装厂,生产用帆布做的裤子。他根据矿工劳动的特点,不断改进裤子的样式,比如:臀部的裤袋缝制时改用金属钉钉牢,扣子用铜与锌的合金,重要的部位还用皮革镶边。后来他又改用法国尼姆出产的吡矶布做原料,裤子缝的比较紧身,从而形成了牛仔裤特有的样式。牛仔裤一出现,便受到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不仅矿工们爱穿,大学生也认为是时髦,很快,牛仔裤就从美国传到了全世界。 (二)能否借用 现有的事物能否借用别的经验,能否模仿别的东西,过去有无类似的发明创造创新,现有成果能否引入其它创新性设想 借用案例——旅馆管理 美国有个从事旅馆业的商人谈起初入旅馆业的经历:我被说服涉入旅馆业的投资,但我对旅馆业经营一窍不通,又必须独自经营。这座旅馆有500名员工,当时每月亏损1.5万美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七章-思维

第七章-思维 一、单选题 1.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木身之间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B.两者皆是第一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C.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 D.两者皆是第一性的,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 3.概念形成的策略中,( )是更有效的策略。 A.保守性聚焦B.冒险性聚焦C.同时性扫描D.继时性扫描4.在下述推理中,正确的是 ( )。 A.所有A都是B,所有C都是B,因而所有A都是C B.所有A都不是B,所有B都是C,因此所有A都不是C C.所有A都是B,所有B都是C,因而所有A都是C D.有些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A是C 5.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 "椰棚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 )的认识。 A.直接具体B.常规抽象C.概括间接D.直接概括7.为研究概念的形成,人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对 ( )进行了研究。 A.具体概念B.抽象概念C.自然概念D.人工概念8.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 )。 A.算法B.手段一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9.在概念的层次网络模型中,每个概念结点上贮存的是 ( )。 A.该概念的独有特征B.本级概念共有的特征 C.该概念的功能性特征D.该概念的所有特征 10.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 ( )。 A.直观性B.稳定性C.概括性D.可操作性1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B知识C客体D表象 12、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B现实性C创造性D概括性13、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的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B现实性C创造性D概括性 14、当人们在交谈中提到“黄山”时,头脑中出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 A.会议 B.重现 C.表象 D.想象 1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想象的形象。 A 有意B无意C再造D创造16.在看小说时,脑中产生出小说描写的场景,这个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幻想D.表象形成17.Wason通过“四卡片选择作业实验”结果证明,人们有:() A.验证倾向 B.虚伪倾向 C.证实倾向D.证伪倾向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3、做一做: 一、填空题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________、________的反映。通过思维人能够认识事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 3.思维最基本的过程是________与________。 4.幻想是________的特殊形式,幻想可以分为 ________和________。 5.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可将思维划分为_________思维、______思维和_________思维。6.问题解决一般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7. 幻想是一种与________相联系,并指向______ 的想象。 8.创造想象是对已有表象综合加工的产物,加工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反之划“×”。) 1.概念的掌握是获得和运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的过程。()2.想象是一种超现实的自由精神的创造。 ( ) 3.语言是思维的唯一工具。 ( ) 4.我们在对某类事物进行比较之后,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这样的思维过程称之为概括。 ( ) 5.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 ) 6.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这是发散思维的表现。 ( ) 7.动机是推动人解决问题的内部驱动力,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 ( ) 8.定势在解决问题中既起推动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 ( ) 9.梦基本上属于无意想象活动。 ( ) 三、单项选择题 1.属于无意想象的是 ( )。 A.梦 B.幻想 C.空想 D.灵感 2.“鸵鸟不是鸟”这是思维形式的 ( )。 A.日常概念 B.科学概念 C.判断 D.推理 3.鲁班发明锯借助了丝茅草的启示,这种现象具体属于( )。 A.顿悟 B.观察能力 C.灵感 D.原型启发

(完整版)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思维与想象 第八早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 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比较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 活动。 (3)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分类 (1) 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 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 抽象思维 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 (1) 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 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 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1)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3)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想象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第五章 想象与思维

第一节想象 第二节思维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阜阳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制作

第一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㈠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㈡想象的特点: 1、形象性: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 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 2、新颖性: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它不是表 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 ㈢想象的作用

1.预见作用: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总是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再进行某项工作 2.补充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3. 代替作用: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人们的某些需要有时不能实际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人在想象时,有机体常出现心理的乃至病理的变化,它表明了想象对有机体本身的反作用。

三、想象的综合过程 ㈠粘合 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㈡夸张 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㈢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㈣拟人化 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

四、想象的种类: ㈠无意想象: 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㈡有意想象: 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1、再造想象: ①概念:根据他人的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 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②形成条件: a. 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b. 丰富的表象储备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 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比较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 (1)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 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 (1)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1)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3)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想象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分类

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问题解决

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问题解决 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思维、想象的基本过程和类型、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和想象的个别差异,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能联系教育实际说明对思维、想象培养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思维、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活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主要表现在人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二)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元认知性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一)联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的抽象逻辑思维;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承担工具的语言。从思维的个体发展来看······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 (二)区别 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不同 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 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 思维的规律与语言的规则不同 三、想象及其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imagination)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形象指人脑对旧有记忆表象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形象。 (二)想象的作用 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想象有代替作用。 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第二节 思维、想象的类型 一、思维的类型 (一)根据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 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实践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想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基本单位是表象,主要心理成分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思维与想象 要求: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思维与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三)思维的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 直观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抽象思维;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 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名词解释) 二、2、思维的基本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推知事物过去的进程,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思维的间接性能使人的认识摆脱时空的限制,揭示凭感知无法把握的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2)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性。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概括出“凡这样”,“就那样”的结论,因此,人们只要见到“这样”,即使未见到“那样”,也能做出间接的判断。(填空)人类思维和动物思维的区别的答题要点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之间的关系 ?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 三、思考题:动物有思维吗?(必考) ?哲学上讲,动物和人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思维,而动物没有,那么,动物真的没有思维吗? 动物有思维也有记忆 动物有破坏性思维吗? 四、思维的种类(理解)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水平可分为: ?1、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否以经验为指导划分: ?1、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例如,儿童凭自己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人们通常认为“太阳从东边升起,往西边落下”等都属于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例如,根据“凡绿色植物都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一般原理,去判断某一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科学家、理论家运用理论思维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 (三)根据探索目标的方向的不同: ?1、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或功能是求同求优。 ?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工程建设中把多种实施方案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等的思维。 ?2、发散思维(必考):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求异创新是这一思维的突出特点。(选择) (四)根据过程的不同 1.直觉思维 2.分析思维 (五)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的不同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3、做一做: 一、填空题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________、________的反映。通过思维人能够认识事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 3.思维最基本的过程是________与________。 4.幻想是________的特殊形式,幻想可以分为 ________和________。 5.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可将思维划分为_________思维、______思维和 _________思维。 6.问题解决一般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7. 幻想是一种与________相联系,并指向______ 的想象。 8.创造想象是对已有表象综合加工的产物,加工的主要方式有:_____、 _______ 、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反之划“×”。 1.概念的掌握是获得和运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的过程。( 2.想象是一种超现实的自由精神的创造。 ( 3.语言是思维的唯一工具。 (

4.我们在对某类事物进行比较之后,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这样的思维过程称之为概括。 ( 5.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 6.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这是发散思维的表现。 ( 7.动机是推动人解决问题的内部驱动力,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 ( 8.定势在解决问题中既起推动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 ( 9.梦基本上属于无意想象活动。 ( 三、单项选择题 1.属于无意想象的是 ( 。 A.梦 B.幻想 C.空想 D.灵感 2.“鸵鸟不是鸟”这是思维形式的 ( 。 A.日常概念 B.科学概念 C.判断 D.推理 3.鲁班发明锯借助了丝茅草的启示,这种现象具体属于( 。

第七章思维自测题

第七章思维 自测题 一、解释概念 1、思维 2、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创造性思维 4、概念 5、合取概念和析取概念 6、人工概念 7、推理 8、问题解决 9、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判断题 ()1、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2、梦是有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3、只有幼儿才有动作思维,正常成年人是没有动作思维的。 ()4、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 ()5、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同。 ()6、辐合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 ()7、算法式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8、推理的正确性主要取决于前提的正确性。 ()9、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创造性。 ()10、原型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自然概念和抽象概念的组成因素。 三、选择题 ()1、“心理旋转”的实验充分的说明了表象的 A.形象性 B.直观性 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2、幻想属于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空想 D.理想 ()3、当人认识到问题解决的目标与自己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时,于是把大目标分为下一级的子目标,从而缩小这种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A.算法式 B.爬山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反推法 ()4、在思想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舍弃其个别属性的过程是 A.抽象 B.概括 C.轻度睡眠 D.深度睡眠 ()5、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 A.算法式 B.手段一目的分析 C.逆向搜索 D.爬山法 ()6、读《西游记》时头脑中会出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形象。这属于A.创造想象 B.理想 C.空想 D.再造想象 ()7、通常把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为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8、要求幼儿香蕉、苹果、皮球、口琴进行分类,幼儿将苹果与皮球归为一类,将香蕉与口琴归为一类。由此表明他们所具有的概念种类是 A.具体概念 B.合取概念 C.抽象概念 D.人工概念 ()9、根据“毛笔”这一概念的属于 A.自然概念 B.合取概念 C.析取概念 D.人工概念 ()10、想象的功能不包括 A.代替 B.预见 C.创造 D.调节 四、填空题 1.表象是从知觉到思维过渡的桥梁,具有、和特点。

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

第五章思维、想象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想象:指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3.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二、选择题 1-5BCDBA 6-10BACCA 11-15CBDDC 16-20BBDCA 三、填空题 1.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概念、判断和推理 四、判断 1-7×√×√××√ 8.判断下列内容分别属于那种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水遇冷会结冰(判断) 橘子(概念)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判断) 五岁的女童(概念) 绝大多数人智力属于中等程度(判断) 优秀教师都具有高的的责任和爱,小李是优秀教师,所以小李一定有高度的责任和爱 他们俩长得很像,也许他们是亲兄弟(推理) 鸟是会飞的动物。(判断) 五、问答题 1.简述思维的主要过程并举例说明。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比较:发现事物异同,是高级的分析与综合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2.简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3.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动机强度:适中 知觉情境:接近认知结构 定势影响:固定习惯方式思考问题

最新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 课时:5 具体内容: 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 一、思维的概述 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想象的概述 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活动。它借助语言、表

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间接性 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概括性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例如,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所谓概括的反映是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其个别特征,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在原始思维和幼儿的思维中,可以看到概括水平很低的具体思维。随着思维的发展,逐渐出现较高水平的概括。从不同形状的枣树都可以叫做枣树,到把枣树、杨柳、海棠等等都叫做树;以后更把树和花、草等一并叫做植物,这是不同水平的概括。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概括的水平越高,人就能深入地反映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概括是借助于词,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如果没有一定物质形式的词(说出的、听到的或看到的),那么,由个别事物概括出来的一般的东西,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依靠。 正是由于思维的概括的、间接的性质,通过思维,人就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或事物的属性,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 二、思维的过程(略)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心智操作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思维活动中,其他思维的心智操作都是由其派生出来的,都以分析与综合为基础。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思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88348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教学要求: 1、了解思维和创造思维概念、思维的过程及思维的分类; 2、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的特征、良好的思维品质、青少年思维与想象的特点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了解想象概念、想象的分类。 4、了解概念学习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思维与想象概述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思维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反映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比较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映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是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操作活动。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对鸟下定义:鸟是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的动物。 (下定义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抽象与概括) (三)思维的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所依据的中阶物分)(1)直观动作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借助知觉和实际动作操作为媒介的思维。 (2)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 借助语言为媒介,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1)聚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过程特点分) (1)直接思维 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2)分析思维 也叫做逻辑思维,它严格遵从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符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3)创造思维 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想象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第四章 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第四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1、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2、想象:想象就是对表象进行主观加工和改造,从而产生出新形象的过程。 3、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外界没有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形象。 4、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则有一定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自觉主动的进行的想象。 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回忆。 6、幼儿记忆的特点:(一)以无意识记为主导。(二)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均有发展。 (三)记忆的恢复现象。(四)回忆的发展1.杰出的再认能力。2.回忆水平的提高。3.长时记忆的发展。 7、幼儿想象的特点:(一)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三)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四)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8、记忆的分类:1.按内容的不同将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从大脑的加工方式与保持时间的长短的不同划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9、想象的分类:(一)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0、幼儿记忆的培养:(一)激发兴趣与主动性(二)丰富生活经验(三)培养有意记忆(四)教授记忆策略 1.复述 2.组织 3.选择性注意。 11、幼儿想象的培养:(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主动性。(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三)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四)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想象力。(五)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六)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第五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识记 思维:思维是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的问题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思维活动不在头脑中进行而表现为动作。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抽象性质的任务,需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成为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凭直觉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 1、按思维的不同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3、分析综合的三种水平是(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 5、掌握概念的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阶段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创造性思维经历的阶段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8、想象的形成方式有(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9、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有(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 10、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11、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 二、名词解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又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性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同抽象、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常规思维: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梦: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功能固定: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它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最大。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三、简答题 1、简述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一、相同点:1、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二、不同点:1、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2、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事物;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 三、联系:1、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2、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第四章思维

思维的概念及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部联系及其规律间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2.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性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 1.集中性思维 (四)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即思维操作)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分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一)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分析是人认识事物解决间题的开端,它有利于认识的深入 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按一定内在关系和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综合,可获得对事物完整的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密切相连的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经过分析认识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才能进行相互比较,对事物作进一步的认识和辨别。同时,比较还要确定事物的相互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比较是分类的基础。通过比较,结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事物的相同点把它们归并为“大类”,根据事物的不同点,把它们分为“小类”,从而使人对事物的认识系统化。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分析和比较是抽象的基础。抽象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平B会 概括是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思维过程。抽象与综合是概括的基础。通过概括,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地象与概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抽象与概括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其结果是形成概念、原理和理论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去。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考纲分析 这部分内容由七块组成: 感觉与知觉—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注意与记忆—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 思维—解决问题的工具 学习动机 学习迁移有助于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 学习策略— 学习理论—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一、感觉的特性 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感觉所能觉察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成反比关系 1834 年,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并提出了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K= △I/I,其中K 为韦伯分数,是常数;I 为原刺激量;△ I 为此时的差别阈限。(二)刺激的时间效应 感觉迟效: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形成感觉有短暂的潜伏期。 感觉后效: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感觉现象。 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象。

感觉适应:在刺激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受刺激作用时间而逐渐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数为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对比: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之后,喝一杯蜂蜜水会觉得很甜。 感觉补偿: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强于常人。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彩色最容易引起联觉,如红橙黄、青色和蓝色给人感觉不同。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一)选择性 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例如,在黑板上写字时,字就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就是字的背景。 (二)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三)理解性 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四)恒常性 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第二节注意与记忆 一、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没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参与。 引起无意注意:一是刺激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特点。 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