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小楷笔法写法技巧

经典小楷笔法写法技巧

经典小楷笔法写法技巧
经典小楷笔法写法技巧

经典小楷笔法写法技巧

2017-02-28 美食之圈

1、平切横

起笔时带有一定的速度切入纸面,产生左尖的效果。笔尖继续向右渐按运行(切勿向右下顿笔),稍驻收笔(将笔尖从纸面上提起)。平切横取势略平,从线条的外廓看,下部是一直线,上部是一条弧线,前部分弧度小,较平直,后部分弧度大。初学时往往容易写成头部太尖细,而收笔时下挂。平切横要短小、圆润,富有弹性。

2、仰切横

取仰势呈一定斜度,写法类似平切横,起笔带有一定的角度,但不宜太大(从左上),收笔有两种,一种向右上方顿笔,迅速提笔;一种向右重按后向左上方挑出(呈钩状),这种横一般用在接写撇、竖等纵向取势的笔画搭配中。仰切横弧度不宜太大。

3、短平横

短平横的落笔先自左上向右下切落,顿笔后轻提向右行笔,最后稍驻提起向左收笔。手指的动作是:大拇指、食指、中指向左上方伸出,然后迅速收回下压,

笔尖接触纸面后,迅速由快至慢,按后提笔右行,无名指和小指并行右移,大拇指和食指右拨后重压,放松后收笔。短平横取势稍斜,中间可稍细。

4、右尖横

起笔如短平横,行笔后迅速向右提笔挑出,形成右边尖状,一般取势向右上方。

5、长平横

运笔过程类似短平横,形态较长,取平势,两头较中间略粗,中间较细,这就要求中间行笔要轻提,迅速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收笔重按。可用不同的落笔角度来增加平横的形态变化。

6、长俯横

类似长平横,斜度比它大,中间上凸,呈扁担状,形态较长,中间细,两头粗,中间行笔速度宜快。

7、垂露竖

三指向左上方伸出,快速切落,重按后向下行笔,食指和大拇指发力回扣,中指推动无名指和小指下移,速度由慢到快,向下重按后收笔,要求垂直挺拔,中间略细,犹如长平横直立状。

8、悬针竖

起笔类似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笔尖快速下行笔,尖顿时提高纸面,尾部尖状犹如悬挂针,故名“悬针竖”。初**时,往往落笔后就快速写尖状,易歪斜且如“鼠尾”,切记先慢后快。

9、短平竖

运笔过程类似垂露竖,然形态较短。居字中间时,呈直状,在左边时,有向势和背势两种形态,向势时头朝左,中间微向右挺;背势时,起笔略轻,中断略向左突。

10、上尖竖

切入落笔,由轻渐重,稍按后提笔空收,有向、背、直三种状态。

11、短撇竖

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左下行笔出锋。笔势斜面稍带弧度。

12、斜撇

先切落(中指抵上,大拇指、食指左上伸出,迅速回落),右下略顿,再缓缓向左下按笔,速度渐快,手腕迅速发力向左下方撇出,笔尖快速离开纸面。根据弧度的大小可分为直撇和弯撇两种,直撇的弧度很小,线条直挺峻利,弯撇直中带曲,富有弹性。

13、短撇

短撇其形短小。根据斜度不同,可分为短平撇和短斜撇,写法相同,以行笔的角度不用确定平与斜。起笔切入,顿笔后迅速向下方撇出。

14、竖斜撇

先写竖,行笔至二分之一左右,迅速向左下方撇出。一般在字中起着平衡重心的作用,竖撇书写时忌行笔过程出现明显的停顿轨迹。行笔过程由慢渐快,应一气呵成,自然流畅。

15、直撇

直撇势直锋利,自上而下切落顿笔,行笔时中指抵上,使笔迹挺而爽。顺势出锋。

16、长撇

形态较长,在字中往往是主笔。写法类似斜撇,中间行笔不宜太快。

17、月弯撇

因其形态中间弯两头尖形似柳叶故称柳叶撇或兰叶撇。书写该撇时应注意两点:速度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用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中间**顿,应一笔写成,且有一定的弧度。

18、回锋撇

以上所讲的撇,收笔时都有出锋,而回锋撇收笔处带钩状。起笔切落后略向右顿,中间行笔呈弧势,出钩宜小,即笔尖离开纸面的纵向角度要大,小则拘谨。

19、俯仰撇

先呈俯势又转成仰势的称俯仰撇。先自右下向左上回锋落笔,蓄势渐快撇去,继而如写柳叶撇,一气呵成。整个撇的形态呈S形,曲中有直。

20、弧撇

弧撇写法:先切入落笔,略顿后向右下行笔再快速向左下方撇出中间向右突,有弧度。

21、平挑

平挑斜度较小,起笔切中稍顿,即刻再向右上挑出。

22、斜挑

自上向下切落,轻按后向右上挑出,与右部首笔相呼应。

23、短挑

形态较小,自左上向下切落笔,略顿后向右上快速挑出。

24、长挑

开态较长,自左上向右下切落笔,顿笔后向右上行笔,由慢到快,出锋快速。中段也可略带弧度。

25、斜捺

自左上向右下切入轻快行笔,稍顿后向右出锋。写捺最忌捺角与斜画棱角分明,犹如两笔写成,其关键在顿笔时笔尖不能停滞。

26、弧捺

图文编辑:书法讲堂

版权信息:文章来源于网络,无法查证或联系上原作者,如涉及版权事宜请联系我们,感谢原作者。

阅读 0投诉

毛笔行草书法书写技巧大全

毛笔行草书法书写技巧大全 一、从基本功入手三个联合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楷书与行书联合。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二、推荐范本“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三、三大创作 一、从基本功入手 三个联合临贴与创作联合、大字小字联合、 楷书与行书联合。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

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罗致养分。 二、推荐范本 “多景楼”、“虹县诗”、“研山铭”、“李太白忆旧游诗”、“花气诗”等。 三、三大创作原则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冷静愉快做到稳健、轻巧重笔势(即趋向)凭据字形巨细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崎岖。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清闲;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

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四、七大整体结构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外于冷清。 5、作品整体结构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优劣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向此结构之妙也。 五、十个誊写要害词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

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万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竣事笔毛回复,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爽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突然爽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历程。 5、中侧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焦点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点、横、竖、撇、捺、钩、挑的写法

点、横、竖、撇、捺、钩、挑的写法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点画是构成字形结构最基本的元素,尽管点画在用笔的书写方法上,小楷与大楷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小楷比大字要细微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大楷基础,就很难体味到小楷用笔的精到和细微之处。小楷的点画在形态上是很富有变化的,相传钟繇小楷,点画各异,右军作字书,万字不同。为了便于初学者切实扼要的掌握此法,试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作一些介绍。 一、点法

点在笔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若一点失所,则如美人之眇一目,势必就会破坏字形的结构美,况其它七法,发笔时皆从点起,点失势则画易失误,此最关紧要,小楷作点,以露锋居多,这又是小楷用笔的特点。 作点之法,其势要重,所谓重即落笔的速度要快,但落点要轻,所谓“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磕磕然是形容石头互相碰击的声音,言其势重,不是指下笔时实用力,凡作露锋之点,当于空中作逆势,尖锋入纸,顺势落笔,落笔后即迅速将笔毫铺开,此即王羲之所说“每作一点,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也”。不可采用兜圈子的办法去填满笔形。 作点时笔力要深入,即收笔时用腕法轻提笔锋,然后借势向下顿挫一二下,再反揭收之,收笔的动作要快,这样水墨便能深入点内,力透纸背,《禁经》所谓点如利钻镂金是也。喻其有深入沉着之意。 二、横画

横画又称为勒,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发笔时要逆入,收笔电动机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顾,逆势涩进,《禁经》所谓“画如长锥之界石”喻其不可太光滑浮薄之意。 凡写长画,当于不平中求平,使其画势上平而下呈拱状,就象一只覆舟之样,切忌上平下亦平,则板刻之弊立见,柳宗元《八法颂》中说:“勒常患平”即是此意。 横画又要贵于变化,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凡平画忌如算子,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所谓不见横画即是指无平行齐头,板刻凝滞之笔。 三、竖画 凡写竖画,当于曲势中求挺拔,则见笔力。古人称竖画为努法,努有用力之意。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说:“努之为法,用弯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这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力度的曲线之美,或向、或背、或背中有向,或向中有背,或势直而局

硬笔楷书的笔画写法点的教学

硬笔楷书的笔画写法——点画写法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硬笔楷书运笔规则; 2、使学生明确写好“点”画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硬笔楷书的运笔规则2、各种“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各种“点”的写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8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提、钩、折,简评学生笔画用笔的优缺点,从而导入新课——硬笔楷书的笔画写法] 二、讲授新课 (一)运笔规则 [要重点强调“轻重、快慢”是硬笔楷书笔画运笔的核心,用笔有轻重笔画就有粗细的变化,运笔有快慢线条就有韵律美] 运笔规则就是笔在纸上运行写出笔画的规则。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笔画好比建筑中的砖瓦、音乐中的音符,虽然很简单,但却是基础。笔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字的效果,因此就必须学习写各种笔画的运笔规则。例如一点是怎样写成的,一横又是如何写成的。硬笔书法的笔画虽然简单,只是粗细基本上一致的简单线条,但只要写得得法,同样能显出力与美。运笔的规则可以归纳为四点: 1

1、有轻有重 要写成一个笔画,不管是点横竖撇捺钩提折,是直的笔画或弯的笔画,是长的笔画或短的笔画,都必须起止分明,有提笔、行笔和收笔三个基本动作,而在完成这三个动作时,用力的大小轻重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起笔收笔应稍重,行笔过程要稍轻;转折停顿处应稍重,笔画过渡的牵丝要稍轻(牵丝是因行笔速度快而在连写笔画的过程中形成的纤细笔迹)。 所谓重,不是说用力越大以至划破纸才好,“重”是指起笔、收笔或转折时把笔尖按下并稍停顿的动作。“轻”也不是说用力越小以至字迹看不清楚才好,而是指与“重”比较起来按笔较轻并且行笔流畅不停顿的动作。重时按力稍大,轻时按力稍小。按力重,写出的笔画就粗;按力小,写出的笔画就细。轻重结合,就能使写出的笔画有粗有细,有起有伏,富有力感和弹性美。 2、有快有慢 写字好比唱歌,要有抑扬顿挫,要讲究节奏。写字的节奏主要表现在书写时用力的轻重和书写速度的快慢上。 轻重问题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讲快慢。在一个字中,起笔收笔应慢些,行笔则要轻快;转折停顿处要慢,直行笔画则宜快。一句话,重的地方要慢些,轻的地方则可快些。这好比骑自行车,骑起来了可以快蹬,而上车、下车、刹车时就要慢—点。直路可以快骑,转弯则要慢行。 3、有起有止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1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2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3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4 毛笔草书书法字体欣赏5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

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 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在张旭和怀素以后,历代都有草书大家出现,如宋代黄庭坚、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楷书书写技法十八要诀(陈振元)

楷书书写技法十八要诀(陈振元) 几乎所有研习书法的人都希望自己掌握更高超的技艺。人们也曾记起南北朝时王僧虔对书法的一段经典的论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技艺”“神采”都是书法艺术含量的具体体现。只有艺术含量高的字才更生动,更鲜活,更耐人寻味,更有艺术价值。所以,它成为研习者孜孜以求的主要问题。 提高书法艺术含量有两点必须要做。首先是不断对古今的范例进行临摹,久之就会大有长进。这还不够,还要不断学习和总结方法和理论,借以悟出其所以然。本文就是作者通过多年研习,积累并提练出来的《楷书书写技法十八要诀》。内容如下: 一、形端体正 汉字楷书近于方形,书写时,只有形端体正,才能使人看起来平稳、庄重,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各点: (一)平正。例如:正字,横向笔画可以略有抗肩、微弓,但必须基本持平,尤其是最后一横,更要求端正平稳。 (二)中正。例如:堂字,中竖需要在居中位置垂直书写。虽然上下断开,但必须在中间对正,才能显出“堂堂正正”。 (三)方正。不少字都要注意到方正。例如:里字,中间略有收缩,但基本做到了方正形态。要注意追求方正时不宜过分牵强。 (四)匀称。例如:壹字,左右轻重相当,基本匀称。局部笔画形态可以不完全相同,以免得呆板。 二、笔位准确 这是指在能形成字的最佳结构时笔画的书写位置,这一点集中反映出一个人的书法功力,他要求人们对入笔位置、运笔方向、收笔终点等都要做到意在笔先,并

且准确无误地表现于书写过程中。 (一)入笔位置准确。例如:可字,为了俊俏,它的竖钩,必须适度向左停靠,具体从何处下笔十分值得研究。 (二)运笔方向准确。例如:之字,之的撇笔很容易写得坡度大而上兜笔,这样的书写是败笔。应该是沿缓坡有力直伸,才能使整个字挺秀。 (三)局部架构准确。例如:海字,海的难点在于左下酷似斜梯形的母字,其中横三和竖三在方向与弯曲度上都有细微变化。找准每一笔位置与方向才能形成最佳构合。 (四)中间插笔准确。例如:健字,健的中间部分要最后填写,所添两笔,在入笔、收笔、宽窄、方向上都要合体、适度而且自然。 三、认格定位 在楷书中,每个字的大小比较均匀,进行定位认格则在全局上显得整齐、肃穆。具体书写时,除了考虑到字不离格之外,还要依照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等进行灵活处理,不要拘泥于刻板的形式。 (一)方形字处理。例如:國字,这是一个典型的方形字,书写时要置于格的中间。但仔细观察应是稍为窄长,左右两侧都要留适当余地,否则会显得过于宽大,影响美观。 (二)扁宽字处理。例如:幽字,这是一个扁宽形字,书写时,要尽量向中间挤,但左右压线也属正常,中竖虽偏高,但格的上下都会有空白。 (三)小型字处理。例如:日字,它短小精悍,书写这种字时,笔画要尽量粗壮,以求与其他字有大体相等地位,但终归要稍小些。 (四)长型字处理例如:盧字是一个长形字,在上下往中间尽力压缩以后,仍然避免不了上下略微出格,只有如此,才不会失其真正面貌。 四、斜中求正 有的字由于笔画倾斜,容易使重心偏移。克服这个困难,第一要找准该斜笔画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毛笔书法草书作品图片 篇一:毛笔行草书法欣赏 篇二: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中文名:王羲之国籍:中国主要成就:书法民族:汉族《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 代表作品: 公元303年,一作321帖 出生日期: 年所处时代:东晋公元361年,一作379称号:书圣 逝世日期: 年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XX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 钟繇小楷的笔法研究临写方法 (一)、橫画(3课时) 1、长橫画 范字:直、老、素、安、奇、事。 藏锋入笔、收笔,大都中间较细,收笔要舒畅自然,忌写成“柴担”。 2、短橫画 范字:臣、王、不、三、皇。 凌空逆势入笔,然后藏锋收笔。这种短橫大都收笔时蕴含隶意及行书笔意,临写时要注意整字笔势的变化。 3、橫画收笔 范字:困、我、年、爰、山、復。 逆进行笔,收笔时顺锋向上提笔。 (二)、竖画(2课时) 1、竖画收笔(一) 范字:神、许、军、干、下、同、州。 竖画多为主笔,书写时收笔较重,不能太直,要蓄张力,笔画圆实,忌直线下泄。 2、竖画收笔(二)

范字:俾、年、郡、劇、师。 笔画粗短或纤细,并向右下方顺势收笔。 (三)、撇画(3课时) 1、左撇收笔(一) 范字:旧、及、犯、使、侯。 笔速较慢且稳健有力,一般呈刀叶状。 2、左撇收笔(二) 范字:録、力、先、榖、献、人、廉、不、充、欲。 入笔后徐徐增加笔的压力,并有转锋上挑动作,隶意较浓。特别是“献”字左撇直立,很有气势。 (四)、捺画(3课时) 1、右捺收笔(一) 范字:聚、食、路、破、之、罷。 起笔轻而收笔缓慢,并向右下方舒展时笔画较长而远离中宫。 2、右捺收笔(二) 范字:豪、東、徒、榖、略、家。 根据结体需求、以点代捺。一般左撇短而右捺(点)长,起到中宫紧收的作用。锺字时而放大、时而紧收,这是其特点之一。

(五)、戈画(2课时) 范字:贼、武、蟻、成、残、我。 戈画要舒展挺拔,富有张力,注意起笔与行笔的角度变化。“残”字戈法为隶书笔意。 (六)、乙脚(1课时) 范字:恩、先、绝、、犯、氣、尅。 乙脚事实上是竖弯钩的一种,书写时不应瘦弱无力,无论是“先”字的“浮鹅钩”还是“恩”字的斜钩,都要写的扁平,最终使整字稳定。 (七)、折画(3课时) 1、折画(一) 范字:國、内、關、能、见、雷。 转折处在橫画终了向左下行笔时加大笔锋的压力,要慢转而没有棱角。这种写法与唐楷皆然不同,因此不能与方笔转折相提并论。 2、折画(二) 范字:圗、直、自、初、陽。 同第一类折笔相比,转折的角度更圆,有篆书味道,起笔很轻,然后逐渐加重,几乎看不出转折的笔法。“圗”字较

书法基础:毛笔小楷练习指导

书法基础:毛笔小楷练习指导 一、执笔与运腕的特点 要写好小楷,执笔与运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郑子经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尽管总的执法上与写行书及大楷并无很大的出入,但小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指实掌虚,腕平掌竖”是基本 所谓“指实”即为擫、压、钩、格、抵的五指执笔法。擫以大指第一节指肚紧贴笔管上方,力量朝右上方,要斜一点。压用食指上节端压住笔管外方,力量与大指相对。钩用中指上节靠近横纹处,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力量朝右下方。格用无名指爪肉相接处紧贴笔管,力量与中指相对。抵用小指紧贴无名指下端,藉以增加无名指的指力。由于五指的合理分布,力量由四面聚集笔管,一枝笔就坚实稳定地执在手中。书写小楷,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拔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认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蹬,浅则易出入,有的人认为拔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拔灯心,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认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状如马蹬(即凤眼执笔法),这三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指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 书写小楷,执笔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故执管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赵宧光《寒山帚谈》中说:“握管太紧则

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这确为心得之语,笔力要透过肩、肘、腕、指贯注到笔尖,各关节部分的肌肉都不宜紧张用力,执得太紧则力止于管,腕部紧张则力止于腕,纵有臂力,亦不能贯注于笔尖,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必须欲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 书写小楷时,若执笔太深(即执管在食、中指中节处),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书写小楷时,执笔又不宜过高,以离笔头约一寸左右,低则沉着而坚定,字无飘忽之弊。书写小楷,腕宜平,掌宜竖(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则手掌微微竖起,与纸面保持一个斜直角度)。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书写小楷,在运笔时笔管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动着的,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则笔势自然圆活。特别是书写以方笔侧锋为主的小楷时,在发笔时,握管不宜正中直下,当使笔管向右后下方微微倾斜,以侧取势,则内无阻遏,自当流畅,往往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总之,执笔之法,但取适意,不可好奇,这样才能使笔力行到充分的发挥。 (二)指死腕活是写小楷的基本运腕方法 书写小楷,手腕要松动灵活,不可过于紧张,用力过甚,反使手腕僵死,纵有腕力,亦不能将此力发挥出来,腕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笔锋,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暗换笔心,使之达到中锋行笔的目的,只有藏锋画中,才能沉劲入骨,使笔力充沛,笔势圆活,故作小楷时,笔头宜刚劲,而手腕令轻便,方寸以内的字以运腕为主,

最漂亮的毛笔行书欣赏[行书书法欣赏]

最漂亮的毛笔行书欣赏[行书书法欣赏] 学习行书书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摹写”和“临写”,以下几幅优秀精美的行书书法送给正在学习行书的朋友。下面是为你的行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行书是比较晚出的书体。从形态上说,“行”者,与“坐”、“跑”相对而言。《说文解字》云:“行者,人之步趋也。”行书最初又叫“行押书”、“行狎书”。唐韦续谓:“行书,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而《宣和书谱·行书叙论》日:“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草行。”言其“贵简易相间流行”。最初传为刘德升所创,其门下有钟繇、胡昭二弟子。钟瘦胡肥,而实迹都不可见。钟繇的楷书确有行书之意趣,也可玄想其行押书之特点。当然,真正能看到比较清楚的二王行书,也已经是唐代摹本了。对于行书的特点,苏轼有个形象的说明:楷如坐着,行如行走,草如跑步。行走最好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虽然它后起而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行书分为行楷与行草。所以,简单地说,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书体,兼有楷书和草书的某些特征。 马宗霍认为,书以晋人为最高最盛,晋书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并称,成为一代之尚也。原因有三:一是时接汉魏,诸体悉备;二是隶奇草圣,笔迹多传;三是俗好清谈,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骛

皋壤。而钟繇、胡昭为行书之宗。加之晋人禁碑,刻石较少,晋人所传唯缣纸而已。而且行书在缣纸上更易表现其性能,所谓“自相得而益彰”。论者谓晋人书以韵胜,以度高。而韵与度,皆须求之于笔墨之外。“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干,然后韵敛而度凝。徒以韵胜,则韵浮于气也。徒以度高,则度离于骨矣。”马氏认识到晋人行书形成的原因,也看到行书发展的利弊,是较早对行书成因作出概括的研究者。不过,其后言“晋书虽工之极,而实卑之始;虽盛之极,而实衰之渐”。似乎为帖学末流敲响了警钟,应当历史地看待这一点。 在传统的篆、隶、楷、草四大体中,没有行书之地位。但时代发展,无论是为了实用还是为了审美,行书以其独特之魅力后来居上,因其可以伸缩的巨大空间而获得最为旺盛的生命力。 从书论历史角度看,最初创造行书体的人是刘德升。当然书体的演变并非一人能成,刘氏顺应潮流,对行书加以归纳总结,集其大成而已。刘德升(生卒年不详),字君嗣,颍川人,为东汉桓、灵时期人。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他对书坛的贡献是:一是相传创造了妍美婉约的行书体,独步当时;二是培养了胡昭、钟繇两位书法家,钟繇成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可谓成就非凡。行书的产生是在汉代,而成熟在魏晋。自魏晋之后,很少书家不擅长行书。而在五大体系统中,行书系统队伍最为庞大,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名家

钟繇及翻译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

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干。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翻译 钟繇字元常,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尚书郎、阳陵令之职,因病离职。被三府征召,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在长安城中作乱,阻断了汉帝和关东的联系。太祖(曹操)担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使者来,并非出于他的真意”,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接受他的诚意。钟繇劝李傕、郭汜等人说:“当今英雄并起,各自假托帝命辖制一方,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 郭汜等人因为钟繇的这番话,加以优厚地报答,从此太祖才得以派使者和汉帝取得联系。太祖已经多次听荀彧称赞钟繇,又听说他劝

文征明小楷研究

文徵明小楷 1小楷《醉翁亭记帖》,纸本轴,纵53.5厘米,横2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谪于安徽滁州期间,修建醉翁亭后,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书家多有发挥题写。這幅《醉翁亭记帖》是文征明八十二岁时(一五五一)书写,全文精整挺秀,铁画银鉤。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征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如不食人间烟火,冰清玉骨的感受。 2《小楷离骚经九歌卷》(局部)纸本纵23.0厘米横263.0厘米小楷前后赤壁赋86高龄 3《小楷归去来兮辞》 4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纸本,纵20.9厘米,横11厘米,每页8行,正文每行18字。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首页为工笔水墨老子像,题蝇头小楷一行:“长洲文徵明写像。”《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凡37行,书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十二日,时年68岁。《老子列传》凡34行,书于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六月十九日,时年69岁。均钤“徵”、“明”朱文连珠小印。 5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册,纸本,纵25.5厘米横9.8厘米 6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落花诗册》生成于公元十五世纪末,起因是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因老年丧子赋得《落花诗》十首以寄托哀思,吴中士人皆有唱和。一时吟咏落花,数量之多,非他人可比,令吴门诗坛热闹非常,引入瞩目。沈周、唐寅等人皆有落花诗册书法传世,此为文徵明小楷抄录的《落花诗册》。此册笔力劲健挺拔,瘦劲精匀,流露出“险劲瘦硬、崛起削成”的欧阳询书意,堪称精品。 7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各纵23.2、横28.4厘米。故宫博物院 这件草堂十志,字迹清秀、婀娜多姿,亦是其传世之作中的一件精品。此件册页纵二十三点二厘米,横二十八点四厘米,钤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小楷书法艺术考 从小楷书法产生到臻于完善,在历史上形成了几个发展高峰.魏晋时期由钟繇和王羲之等书家推动形成的魏晋初创高峰,将小楷书法正式引入书法艺术的大家庭中,并且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隋唐时期有大唐众书家和抄经高手形成的唐代成熟高峰,在这一时期中,小楷书法与楷书的成熟同时完成,达到了"法"的完备;元代赵孟糖等书家形成的元代中兴高峰和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书家形成的明代复兴,承传高峰,在这两个时期,小楷书法已经很难再像魏晋,隋唐时期那样辉煌和壮美, 但是,小楷艺术自身的魅力和审美意味依然吸引着大批书家拼其全力,奋斗终生去开拓小楷书法艺术的新境界.这些小楷书法发展高峰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小楷书法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书体的发展,承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和民族艺术灵魂的血脉.有明一代是书家辈出的时代,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唐寅,仇英,董其昌,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等等都是大书家. 在书法史上都闪着耀眼的光辉.在小楷的技艺上,这些书家大都有着不俗的建树,当然明代小楷书法执牛耳者首推文徵明.正如朱和羹《临池心解》所言:"明楷以文衡山第一."的确,文徵明的小楷成就直接延续了元代赵孟颊小楷高峰的成就和影响,亦发扬了魏晋,隋唐小楷的古朴天真和谨严法度.在文徵明以后的时代,文徵明的小楷书风和书家风范一直影响着无数的后学,直至现在和将来.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正德末以岁贡生诣都,授翰林院待诏,故又称"文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堪称我国古代书坛画界的老寿星,德高望重,影响颇大.

书法入门:楷书笔法的起笔与收笔

书法入门:楷书笔法的起笔与收笔 学习书法首先都会学习正楷,那么楷书怎么书写呢?楷书写法有哪些要求呢?今天 我们就来讨论下楷书的起笔和收笔,这些都是有要求和方法的, 楷书的笔法——起笔与收笔 任何一个点画的形成,都离不开起笔、行笔与收笔三个环节。楷书,尤其重视这 落笔与收笔,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谈:“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 肤之丽。”又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蔡邕强调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以求笔画沉实劲健、骨丰肉润的艺术效果。王羲 之更是把起笔、收笔的藏头护尾提到用笔的首位,他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起收不露锋芒,而让筋骨气势蕴 含于点画之中。历代书家对起笔、收笔为何如此重视呢?因为它是楷书点画定型定格的关键所在,也是用笔书写过程中笔画承接映带、传神蕴意的要津。比较下图:很显然,图a没有笔法可言,点画的起收没有法度,因而形态粗疏简陋;图b用笔 得法,尤其重视起笔、收笔的环节,故点画形态爽利有神。由此可见,深究用笔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起笔及其方法 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 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人、折人,间或亦用顺人的方法。 ①逆入 逆人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 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图a);如果与顿笔、折 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如图b)。 在楷书里面,点、横、竖、撇、捺的基本样态多用逆锋,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次,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 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先中间后两边。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欣赏: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1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2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3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4 草书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5 草书的演变历程: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故源出于隶。传说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漫钞说:“宣和,陕古人发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

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此说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说较为可信。 “章草”字体,虽已“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若从汉初木简书迹,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传世的法帖,计有史游《出师颂》、《淳化阁帖》中张芝书、皇象所书《急救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虽传刻至今,但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特,仍足供为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 “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而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利用符号,一笔万同,是汉隶行书之变体。 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后汉张芝(伯英)所创始。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怀《书断》说:“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实,父子继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笔脉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未,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或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为章草,因伯英草而谓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章草字字独之,系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

行楷书写技巧

行楷书写技巧 一、楷书、行书与行楷 1、楷书: (1)定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就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字形较为正方得一种字体。《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2)特点: ①用笔方面:楷书得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笔数,笔顺,一定得行笔规则就是不可以随意改变得。 ②楷书笔顺方面:楷书得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就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得。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得笔顺就是不可以改变得,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 2.行书、 (1)定义: 行书就是在楷书得基础上发展起源得,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得一种字体,就是为了弥补楷书得书写速度太慢与草书得难于辨认而产生得。“行”就是“行走”得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就是楷书得草化或草书得楷化。楷法多于草法得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得叫“行草”。 (2)特点: 行书得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点画以露锋入纸得写法居多; ②以欤侧代替平整; ③以简省得笔画代替繁复得点画; 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得呼应; ⑤以圆转代替方折; 3、行楷 (1)定义: 行楷字,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就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得行书字体。 (2)特点: ①行楷用笔方面:行楷得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得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得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使转合理,行笔巧妙。还可以依照书写者得习惯而使笔画得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得审美与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得笔道线条。 ②行楷笔顺方面:行楷得笔顺不就是一成不变得。行楷得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得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得笔顺也随之改变了。有得字中得笔画可以先写、也可以后写、但这也只限于一些非主要得笔画,字中得主笔就是要按照书写顺序来写得。

行书的15种笔法与27种运笔方法

行书运笔的27种方法 1、中锋笔尖运行的轨迹在笔画的正中点,特点是点画厚实圆满。 2、偏锋侧锋特点形方单薄。 3、藏锋笔画运行将终时,将笔尖往复逆收,使笔锋势发而不露。 4、露锋笔画运行将终时,按笔后逐渐提笔出锋,锋尖渐离纸面,在纸上留下剑尖和刀斜口似的墨迹,也就是锋芒毕露。 5、落笔笔刚刚向下按压着纸,多为运笔之始。 6、收笔一笔画或一字完成时,笔锋要离纸而去,多是运笔之末。 7 、顿笔按笔于纸上,又稍加上下运动,势如敲钉入木。 8、蹲笔按笔向下如顿笔,但用力较轻,有如蜻蜓点水,人之轻轻下蹲。 9 、提笔拔笔高起,但不离纸,使写出的笔画轻细。 10 、按笔将笔用力压下,使写出来的笔画粗重,与顿笔,蹲笔不同之处是不含轻微的上下运势。 11、方笔下笔时笔尖朝笔画相反的方向运动,即竖画横下笔,横画竖下笔。收笔时,逆去逆收,笔画留在纸上呈方形。 12、圆笔运笔时,笔杆垂直,笔毫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笔画呈圆形。 13、过笔笔锋由此到彼,提笔直道而行,不曲不折,亦称走笔。 14、顺笔从上向下,从左向右行笔。 15、逆笔与顺笔方向相反。 16、留笔行笔终末嘎然煞住,不使飘忽,不顿,不蹲。 17、折笔笔锋随棱角写出而带方角的点画,称为折笔,即所谓“折似成方”。 18、转笔笔势随圆势圆转回旋,写出不带棱角的点划,称为转法,即所谓“转以成圆”,古称此为围法。 19、回笔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圆形转返提离叫回笔。 20、衄笔笔向与回笔相同,亦是转返,只是回笔用圆转法,衄笔是逆向拉回,缩而不折,势如蜗牛入壳。 21、抢笔悬空作一折笔,然后迅速落纸,也就是悬空摇掷而落,即虚抢。 22、峻笔行笔快而有力。 23、涩笔行笔慢而有力,笔势艰涩,如以锥画沙,泥路推车。 24、挫笔笔顿后稍提,使之转动微离顿处,多用于点画之转角处,笔势慢且涩,壮似错齿。 25、驻笔行笔中间稍停即走,即少驻。此法与顿、蹲不同的是,前者按下停住,而后者稍停即走。 26、纵笔过笔与提笔相结合,即在过笔中渐渐将笔提起,凡竖、撇、捺等收尾出锋而不藏者皆为纵笔。如纵鸟出笼去而不返。 27、战笔在长的笔画途中加力,似遇阻力而又抖擞、战栗地

临习《张玄墓志》体会

临习《张玄墓志》体会

————————————————————————————————作者:————————————————————————————————日期: ?

临习《张玄墓志》体会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黑女墓志》(图1),惜书,刻下北魏普泰元年(531)十月,共20行,满行20字,计367字。墓志文的作者和书者均无从考证,原石已不复存在,出土地也不详。据志文称“葬于蒲坂城”,即今山西永济境内。清道光五年(1825)春,何绍基于山东济南历下书市购此旧拓本,故传世只此一孤本,以纸墨考其年代似是明代拓本。此本有清初王?_、鲁珍跋,民国年间曾为阎锡山、秦文锦所得,现存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集雄健、轻灵秀逸、含蓄于一体,北碑南貌,艺术水平较高,代表着北魏墓志书法的最高成就,堪称北魏碑书之极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的《体系第十三》《十六宗第十六》《碑评第十八》中分别对此碑有“雄强无匹,然颇带质拙”“《张玄》为质峻编宕之宗”“《张黑女碑》如骇马越涧,偏而骄嘶”等赞誉。何绍基对此碑独爱有加,临摹不辍,并题跋云:“化蒙分入惜,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东洲草堂文钞》卷九《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 《张玄墓志》的点画具有厚度,刚柔相济,生动飘逸,用笔轻灵婉畅,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或尖起圆收,横势

斜势比较多变,极尽变化之能。此墓志的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用笔,浑厚圆润;侧锋用笔,意在方俊挺拔。中锋多用在长捺、长撇、长横中,而横钩、短撇和转折多用侧锋笔法表现,形成了刚中带柔的独有风格。此志用笔,锋利与圆润兼备,圆方互换,互为起收,其长捺一波三折豪迈如人生,许多用笔处有行书之意,动态十足,形神俱有。行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线质极好。横画干净利索、刚劲秀润;竖画挺而不僵,略有弧度;撇画如梳掠发,飘逸、锋利;捺画沉着痛快,豪迈多姿;钩画果断、饱满,自然而有棱角。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张玄墓志》中找到相关例字进行说明。如“普”“泰”“元”“年”等字的横画用笔最为易见,横画几乎都以“左尖横”的样式出现在平势、仰势画中,“下俯横”虽只偶尔一现,但起笔仍然是率直、劲健的。竖画和撇的写法虽有异于横,但落笔的锋势依然如故。所不同的是,在笔锋筑定之后即出现急转直下。这种由横向朝纵斜向的突变,确有出乎意料的奇趣,但又是书写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如“中”“书”“侍”“郎”四字展现出竖画的神韵。从“君““作”“泰““元”等字中,可以看出撇画的多姿。至于“高峰坠石”股的点与强劲有力的折、钩,则可以从“纯”“光”“高”“照”四字中得窥端倪。此外,用笔上有以行人楷和借隶入楷的特点,使其点画既灵动义有占意,如“也”“君”“为”“然”等字。 清包世臣跋《张玄墓志》云:“此帖骏利如《隽修罗》,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