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姚开建《经济学说史》(第二版)_考研笔记(下)

姚开建《经济学说史》(第二版)_考研笔记(下)

姚开建《经济学说史》(第二版)_考研笔记(下)
姚开建《经济学说史》(第二版)_考研笔记(下)

第三编 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1830s-1860s,庸俗经济学⑥

第九章 19世纪初期英法的经济学说

一、评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马尔萨斯是第一个专门研究人口理论的经济学家。资本主义人口快速增长和前人对人口问题的探讨为马尔萨斯提供了专门研究人口问题的前提与条件。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个“公理”或规律出发: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根据这两个公理,马尔萨斯得出一个论断,即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他认为,人口增长,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须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在《人口论》第2版中,马尔萨斯提出了道德抑制,即降低人口出生率以保持人口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均衡,他从他的人口增长“规律”基础上引申出三点结论或命题:①人口必然地为生产资料所限制。②只要生产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③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归结为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并以此反对把资本主义罪恶归结为社会政治制度的观点和理论。

马尔萨斯把工人工资看做是受人口规律支配的,根据他的看法,在人口增长超过一国维持人民生活的生活资料时,必然引起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人口减少。工人工资水平和生活状况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进退,并不断重复这种过程。这种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发展为工资基金学说。

马尔萨斯依据人口理论反对英国济贫法。他认为,济贫法不仅不能增加维持人口的食物,而且增加人口,有害而无益,应予以取消,而代之以“贫民习艺所”。

马尔萨斯用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一般规律”否定社会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曲解工人工资变动的规律,并把资本主义罪恶归结为人口过多,特别是贫苦人民过多生育,因此,他的人口理论发表以后就遭到猛烈的批判。马克思认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是反对工人阶级和其他一切劳动人民的,并指出其观点的反科学性。

不过,马尔萨斯专门研究了人口问题,把一些概念、范畴、和命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而成为经济学领域中人口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二、评述马尔萨斯的价值、利润与地租理论。

马尔萨斯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他接受了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和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又吸收了萨伊的三种生产要素论。他最早发现李嘉图理论体系的

⑥本编有四章,其中第九章、十章介绍的介绍英法两国的经济学说。马克思把这两章介绍的经济学家归为庸俗经济

学家,而西方经济学说史把他们归为古典经济学家。第十一章介绍这个时期德国的经济学说,第十二章介绍美国早

期的经济思想。

41 / 96

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相交换之间的矛盾,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他用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矛盾批判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提出自己关于价值的观点。马尔萨斯认为,商品价值不是取决于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而是由商品在该时该地所能交换成可支配的标准劳动量来衡量的,也即它不仅包含工人工资,还包含利润和地租。马尔萨斯曾把价值归为三种不同含义:使用价值,即商品的内在效用;名义交换价值或价格,即以贵金属来估量的商品价值;内在交换价值,即由商品内在原因产生的购买力。这个内在交换价值在马尔萨斯看来就是与商品所能交换的或支配的劳动量相等的。商品的价值量最终由生产费用所决定,也即由工资、利润、地租所构成。

马尔萨斯在他的价值论基础上解释利润和地租。他认为,利润是国民收入中归于资本家的部分,是商品价值扣除各种垫支后的余额,其数额大小总是决定于供求情况。

马尔萨斯把地租看做是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工资和利润之后的剩余部分。他认为,地租是地主占有土地的肥力的报酬,是自然对人类的赠与或是上帝对人类的赠予。他对产生地租的原因做了三点说明:①土地的性质。土地能生产出比维持耕种者的需要还多的生活必需品。②生活必需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能不断创造出对它的需求者,即它总有销路。③肥沃土地的稀缺性。肥沃土地有限,因而肥沃土地生产的生活必需品比劣等地多,从而能得到较多的报酬。马尔萨斯与李嘉图不同,李嘉图认为地租增长对资本主义生产不利,而马尔萨斯认为地租增加是社会繁荣进步的标志。

三、怎样评价马尔萨斯的危机理论?

马尔萨斯认为存在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他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根据马尔萨斯的看法,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发展的条件。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发生有效需求(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不足,就会出现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马尔萨斯批评李嘉图、萨伊否认普遍生产过剩的观点。李嘉图、萨伊等人只承认某些商品的局部过剩,认为商品总是与商品交换,市场会自动调节供求。马尔萨斯认为,他们的说法毫无根据,因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换,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中不一定总能保持平衡。在他看来,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产品顺利实现的问题,或者说是利润实现的问题。资本家都是追求利润的,也即在卖出产品时获得利润。但是,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有获得利润必有付出利润;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也仅使工人实现相当于工资那部分生产费用的生活资料消费。在马尔萨斯看来,资本家的利润只能由只买不卖的人支付,这部分人只能是地主、官吏、军队等组成的消费队伍。这类人的消费使资本家的利润得以实现。据此,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为了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也即必须是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它们所必需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从而产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他主张扩大和刺激地主等不生产阶级的消费。

在经济危机问题上,马尔萨斯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李嘉

42 / 96

图相对立。

不过,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最初探讨,涉及社会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与不平衡的基本关系分析,并在有效需求不足分析中受到后来经济学家的重视。

四、评析萨伊的“三分法”。

在萨伊看来,科学分为两类:叙述科学和实验科学。他认为,政治经济学说明有关财富的事件是怎样发生的,所以它成为实验科学的一部分。他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政治经济学。相应地,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并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接受。

从萨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三分法”可以看出:

①他把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是与他把政治经济学看做实验科学的一部分相联系的。他在条理化、严格科学规律的名义下,把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研究改变成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抽象地、一般地谈论财富生产、分配、消费代替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和历史的分析。

②萨伊的“三分法”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这就为用物质生产的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研究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分析开辟了道路。

③萨伊“三分法”也割裂了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把分配、消费看做是与生产有同等和并列的地位,抹杀了生产的决定作用,抹杀了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其他经济过程的社会特点。

五、说明萨伊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影响。

萨伊认为,各种生产、流通,不论是农业、工业、商业都是财富的源泉。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

从这种生产的论点出发,萨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他把生产说成是创造效用,那么,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也就归于劳动、资本、土地共同的协力。他说,当人们承认某东西的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据此,他批评斯密只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尺度,而忽视了资本和自然力的作用。

那么,效用的大小如何加以测定呢?萨伊说,价格是测量物品的价值的尺度,而物品的价值又是测量物品的效用的尺度。在这里,萨伊把价值如何决定与价值如何表现混在一起了。价格是商品价值或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人们探讨价值问题,正是要了解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萨伊却反过来用价格说明价值的大小,又用价值说明效用的大小,价值论在他这里陷入循环论证。

萨伊在用价格代替价值分析后,又把价格的决定归结为由供求关系决定。他说,一

43 / 96

种货物的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成比例地上升,反过来也是一样。实际上,市场供求只能说明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而并不能说明价格与价值本身。

萨伊放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所说的效用价值论仍是物品客观的使用价值,他用效用说明价值,就是用使用价值说明价值,并且用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代替创造价值的要素。萨伊的价值论归根结底不过是三种收入构成的生产费用论、供求论再加上效用论的混合体。

萨伊的价值理论虽然混乱,但他在论述价值生产中各种不同劳动时,把劳动分为三类:①研究规律和自然趋势的科学家的劳动;②应用科学家的知识而创造新产品的农场主、工厂主和商人的劳动;③在前两种人的指挥和监督下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劳动。他认为,产品是这三种劳动的成果,这三种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萨伊的这种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评析“三位一体公式”。

在萨伊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他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源泉。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物与物的关系: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土地产生地租。社会各阶级彼此独立,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他又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做是永恒存在的,从而抹杀了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的历史性。这个分配公式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被许多人所接受。

萨伊舍去了斯密工资论中的科学因素,断言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工人并未受到剥削。他也批评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见解,反对李嘉图。

萨伊把利润分为两个部分: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前者是对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所支付的租金,也即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所付的报酬,即企业家的收入或工资。萨伊是较早区分资本家和企业家的经济学家,相应地,他把利息看做是资本发挥职能的结果,因此,资本在他的理论上直接产生的不是利润,而是利息。

萨伊把地租看做是对土地的生产型服务的报酬,同时,他也反对李嘉图关于利润的与地租对立的学说,认为地租是地主实行节约和发挥智慧的结果。

七、什么是“萨伊定律”?

萨伊在分析产品的销售时自认为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他说,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根据萨伊的观点,既然生产物总是由生产物购买的,那么,每一个商品的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由于商品的出售是供给,商品的购买是需求,所以,供给会给自己创造出需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某一种商品可能会滞销,但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就全社会来说,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44 / 96

根据这个原理,萨伊还推出四个结论:①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不存在矛盾,不会发生危机。②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这说明人们之间的利益和谐一致。③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于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这说明对外贸易应采取自由政策。④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生命力,可顺利发展。

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非常推崇萨伊的销售论,把他称为“萨伊定律”。对于萨伊定律,长期存在许多争论。在当时,萨伊定律就曾受到马尔萨斯的批评。马克思则指出了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实际上,萨伊的“发现”只是把复杂的资本主义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他并不了解,在物物交换中,任何卖者也是买者,总供给会等于总需求,但在商品流通,特别是资本主义流通代替物物交换后,买与卖已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行为,卖者与买者已分离开来,货币可以贮藏,因而,总供给不一定等于总需求。

八、李嘉图学派为何会解体?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后,获得广泛的支持,在英国出现许多热情的追随者。李嘉图的经济学说迅速传播,并以李嘉图为核心形成了李嘉图学派。

李嘉图虽然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看做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却从没有研究这种劳动的性质,而是把劳动当做价值量的尺度来考察。在他看来,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由劳动时间衡量是十分自然的事,完全忽略了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由于这种原因,也由于李嘉图方法论上同时存在的缺陷,他的价值理论遇到了两大难关,这也形成了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并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及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马克思说:“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或者说,提供一般利润,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被意识到的问题:价值如何转化为费用价格。”

19世纪20年代英国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他们在社会改革、谷物法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以马尔萨斯等为代表的李嘉图学说的反对者,利用李嘉图理论中的矛盾,企图证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错误的。而李嘉图学派的代表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力图对李嘉图学说进行宣传和解释。但是,他们在对劳动价值论和利润理论的解释过程中,由于同李嘉图一样不能解决两大难题,所以,不仅没能克服李嘉图经济理论体系中的矛盾,反而丢失了李嘉图理论中的科学与合理因素,这被马克思称为对李嘉图经济学说的庸俗化,并表明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詹姆斯·穆勒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尝试&麦克库洛赫的尝试(暂略)

第十章 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一、评述西尼尔的价值理论?纯经济学和“节欲论”?

45 / 96

暂略

二、怎样理解巴师夏的和谐经济论?

暂略

三、为什么说约翰·穆勒实现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约翰·穆勒自认为继承着斯密、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同时,他又广泛吸收了19世纪上半期出现的英、法、德等国的各种政治经济学理论、方法、观点,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折衷主义特点的理论体系,因而被认为完成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约翰·穆勒把政治经济学看做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这里继承了前人已有的观点。他在说明经济规律时,把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区分了开来。他认为,生产规律是永恒的自然规律,是不依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而分配规律则完全不同,财富的分配完全是人类的制度问题。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而形成的。约翰·穆勒的观点比李嘉图有所进步。在李嘉图那里,经济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而穆勒把经济规律中的分配规律区分出来,并看做是可以因社会、历史的不同而变化的。

约翰·穆勒在综合各派经济学的基础上,特别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①他发挥西尼尔“纯经济学”的原则中以最少牺牲获取最大利益的思想,提出“经济人”的概念。他认为,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领域是人类活动领域的一个局部,“经济人”是人类的经济属性的理论抽象。“经济人”是从人类行为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这种动机最主要的是使财富最大化,它受有限的实际收入和对闲暇的喜爱的制约。他的“经济人”概念不包含通常属于经济学考察范围的非经济动机,因此比马歇尔等人的“经济人”概念要狭窄。②演绎法和归纳法。他根据“经济人”的概念,认为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所采用的方法是演绎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是相对立的方法。演绎法的精髓在于推理,即从假定的条件中推导出新的结论。演绎法经常建造富有哲理的模型,在经验中找不到。它所借以推导的假设不具有直接的事实依据。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许多演绎分析的集合,这些分析立足于各种假设的心理学前提之上。在社会科学领域,他建议用三种方法:第一,几何学的或抽象的方法;第二,物理学的或具体演绎法;第三,历史的或反演绎法。他认为只有第二种方法才是政治经济学应加以采用的方法。③趋势法则。所谓趋势法则,是指由于干扰因素的影响,或由于经济理论本身的不够完善,所做的判断和预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精确性,而只能按照预测和判断的方向指出一个趋势。约翰·穆勒及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一方面,几乎所有的理论观点实际上都遵循趋势法则;另一方面,这类趋势论断的绝大多数,特别是经济学和社会学论断,彼此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别。

价值与国际价值理论:

在价值学说上,约翰·穆勒形式上继承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但同时又把生产费

46 / 96

用论、供求论等加入进来。李嘉图曾把商品分为两类,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把商品分为三类:①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古画、古玩等,他们的价值取决于供求。②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如工业品。这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成本决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或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因素是劳动。所以,商品的生产成本对于它的生产者来说,就是该商品在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他又说,劳动一词可以用工资来代替,实行垫支的资本家所花费的,就是他曾支付的工资。在约翰·穆勒这样说时,他实际上把价值看做是由工资决定的。他还认为,生产所必需的因素除了劳动以外还包括资本,资本是“节欲”的结果,节欲的报酬就是利润。这样,他把西尼尔的“节欲论”加入其价值论中。③供给数量可以增加,但其单位生产费用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产品。在这类商品价值说明中,穆勒加入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即在不断追加资本或劳动时,所获收益递减。这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最不利条件下的生产费用。

约翰·穆勒在说明需求和供给决定市场价值时,也分析了供求均衡问题。他认为,和购买力相结合的想要占有的愿望称为有效需求,而价格决定于有效需求与供给的比率。需求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竞争会在买方发生,使价格上涨,只有需求等于供给,双方达到均衡,才能使价格停止上涨。在他的供求分析中,已有了最初的需求价格弹性的思想。

约翰·穆勒赞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价值和国际价值规律的观点。他认为,在自由竞争制度下,一个国家的商品同另一个国家的商品相互交换的价值,不是像国内商品的价值那样决定于生产费用,而是由为支付进口而出口商品的生产费用来决定,即这个国家的出口总额恰好等于支付进口总额所需的价值。这种国际价值规律,称为需求与供给方程,它是一般价值规律的扩大。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虽然是双方都能获得好处,但是在富国和穷国进行的贸易中,富国在数量上得到的利益要少,穷国倒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分配理论:

由于约翰·穆勒认为分配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分配制度是能由人为改变的,所以,他在论述分配时,首先对所有制进行了大量的叙述和说明。他对空想社会主义主张的公有制表现了理解和宽容,同时,他也不认为现存的私有制已很完善了,他主张对私有制加以改良。他认为竞争并非产品分配的唯一调节者。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多从一般意义上把地租、利润、工资等看做是由竞争决定的,穆勒虽在一般意义上承认这一点,但他补充说明,在许多情况下,或者不用程度上,习惯和习俗起着重要的作用。

穆勒在所有制论述中,对劳动和资本的所有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的观念中,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资本则是过去已积累起来的劳动,所以,依靠它们建立的所有制是合理的。对于土地所有权,穆勒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对土地的占有完全出于人类的一般利益。如果土地私有不再有利,它就是不正当的。

在具体讨论工资时,约翰·穆勒主张的是工资基金理论。他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

47 / 96

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即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者生活的资本数量,也即是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的人数。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为,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约翰·穆勒曾另外发表文章,表示放弃工资基金说,认为劳动的价格不是由工资基金的数量决定,而是劳动的价格决定工资基金的数量,但实际上,他并未完全放弃工资基金说。

在利润问题上,约翰·穆勒吸收了西尼尔的“节制论”(或节欲论),并加以补充。约翰·穆勒把总利润分为三个部分: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他认为,资本家在生产开始时,预付了工人的工资,进行了“节制”,因而利息是资本家节制的报酬。保险费是对资本家承担投资风险的报酬。管理工资则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组织领导生产所付出的劳动和技能的代价。

约翰·穆勒的地租理论基本上沿袭了李嘉图的理论。不过,他提到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会被大量和迅速地应用于农业,从而会使农产品产量得到大幅增加,使农产品价格下降。随着经济增长,地租和土地价格会增加,他认为,这一部分财富应收归国家所有,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信用周期论:

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约翰·穆勒总结前人的讨论,提出一种信用周期理论,用来解释商业恐慌,并以此否认普遍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约翰·穆勒认为,信用不是生产手段的创造,而是它的转移;随着信用的扩大,使得金额很小的资本也可以用于生产性用途;依靠信用,在现在资本数量不增加的条件下,也可以使能使用的资本数量增加,从而使社会总产量增加。但是,在信用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就不单是由一个人所拥有的货币构成,还要由他所获得的信用构成,价格会与货币和信用总和成比例上升。这就决定了国民经济中会出现信用急剧扩大和收缩的现象。商业界人士是否把其信用作为购买力以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对利润的预期。当预期价格上涨时,他们会增加存货,并吸引投机者加入,投机性购买又加剧了价格的上涨。当人们察觉到投机现象存在,开始出售商品时,价格停止上涨并很快转入急剧下跌的趋势之中。在没有信用存在时,这种现象很少出现,而在信用发达的条件下,常常只靠账面信用扩大购买,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转而又会使其暴跌。穆勒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商业危机。但约翰·穆勒认为这不是西斯蒙第所说的是由生产过剩造成的,而仅仅是过度的投机性购买造成的。因而,补救的方法不是减少供给,而是恢复信用。

约翰·穆勒接受萨伊定律,站在李嘉图的立场上,反对生产过剩危机论。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趋向于一定的中心点(即自然价值),在这点上,交换依据商品各自生产费用的比率。市场价值会不断波动,“但是,由于供给具有与商品按自然价值出售时所有的需求相适应的趋势,因为这些变动可以自行得到矫正。这样,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经过平衡后,反而会趋向于同一中心点”。所有商品都会出现有时供给不足,有时供给过剩的情况,但“一切卖主必然是、而且最终都是买主”,所以,商品供给一般不会超过购买力,一般从不超过消费意愿。

48 / 96

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

约翰·穆勒主张实行广泛的社会改良,消除现存资本主义的弊端,实现人类的最大幸福。他的改良纲领就是完善私有制的社会。在这方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是他关于自由放任原则和国家干预的论述。

自由放任原则是斯密较早全面予以论述的。约翰·穆勒坚持了斯密论述的原则,同时又对这个原则进行了补充。他说:“现在的问题是,政府的权力应伸展到哪些人类事物领域。”约翰·穆勒对自由放任原则从哲学、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穆勒在对自由放任原则进行论述的同时,也论证了政府的职能和政府(或国家)干预的必要性。穆勒把政府的职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的政府职能;另一类是任选的政府职能,它们是政府行使还存有疑问的那些职能。在说明任选职能时,穆勒重申了自由放任原则,批评了许多以“错误理论为依据的政府干预”,如保护主义、高利贷法、禁止工人联合的法律等。

穆勒认为,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政府干预也是不可缺少的。他曾列举出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保护、委托经营、利他行为等一些方面需要政府干预。穆勒对政府干预必要性的论证是有一定意义的。他的出发点仍是“经济人”假设。不过,在这里他论证的是“经济人”假设不适用,或需要加以说明和修改的各种例外情况,也即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

第十一章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经济学说

暂略

第十二章美国早期的经济思想

暂略

49 / 96

第四编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870s-1900s,边际效用等) 第十三章边际效用学派(一)(先驱,奥地利学派)【了解:边际效用学派概述(涉及第十三、十四、十六章):

边际效用学派(简称边际学派)是对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创建、发展、宣传边际效用价值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其他经济理论的为数众多的人物和学派的统称。它们都主张边际效用价值论,但在其他方面又有差异。

19世纪70年代,在奥地利、英国和法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形成的,创建这些理论的经济学家分别是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他们只是在各自的著作都发表后才相互了解并逐渐建立起某种联系的。

奥地利的门格尔的两个著名的学生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使门格尔创立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和通俗化。奥地利学派强调人的心理动机分析,因而又被看做是边际效用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即心理学派。

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斯被看做是边际学派中的另一个分支,即数理学派的主要代表。瓦尔拉斯曾在瑞士洛桑大学任教,他在洛桑大学经济学讲座的继承人帕累托发展了瓦尔拉斯的理论,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论变为序数效用论,在经济学中使用了无差异曲线。

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发展了边际效用学派的分配理论,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经济学形式上,吸收了边际分析方法,把边际学派理论从“异端”和“支流”改造为经济学的正统和理论主流,完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由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的经济学发展使资产阶级经济学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因而,19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变化被称作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

一、说明17—19世纪边际效用学派的先驱及其主要观点。

暂略

二、评述戈森定律。

在边际学派先驱中,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占有主要地位。戈森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认为“人们希望得到生活享受,他们的生活目的是把自己的生活享受提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种享乐规律以及按这些规律行事的条件,从而帮助人们获得人生最大的享乐。实现享乐的必要条件是获得物品和适当消费,所以理论经济学应阐明消费和生产的最合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效用量和享乐量。戈森从消费领域着手,提出了享乐法则,并称之为无须加以证明的公理。他的法则或规律被归结为两条。

50 / 96

第一个规律:“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这第一个规律实际上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二个规律由三个“定理”组成:①在任何一种享受中,都有一种主要取决于更经常地或比较经常地重复享受的方式和方法使人们的享受总量最大化。②人们在多种享受之间自由进行选择。但是,他们的时间不足以充分满足所有的享受。为了使自己的享受总量达到最大化,人们必须在充分满足最大的享受之前,先部分地满足所有的享受,而且要以这样的比例来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被中断时,保持完全相等。③每当成功地发现了一个新的享受——尽管它本身还很小——或者通过自身训练或者通过外部世界施加影响提高某种已为人熟知的享受,都给人们提供了在现在情况下扩大生活享受总量的可能性。这第二条规律实际上就是边际效用相等法则,或效用最大化规律(法则)。

戈森的这两条规律被称为“戈森定律”,它实际上奠定了后来边际学派的理论基础。

三、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庞巴维克认为价值可以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一种财货或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客观价值是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他认为,与政治经济学有关的有重要意义的客观价值是财货的交换价值,即财货在交换中的客观价值。庞巴维克认为,价值的经济理论有两重任务:解释主观价值的规律;解释客观交换价值的规律。前者是价值论,后者是价格论。在他看来,价格和交换价值名词含义虽不同,但规律是同一的,价格规律包含了交换价值规律。

庞巴维克否定了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认为价值只是表示某种关系,主观价值是人与福利的关系,客观价值是产品和其成果的关系。同时,他也否认效用是商品的内在属性。他虽宣称效用是价值的来源,产品的效用是他能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但产品有用与否及其用途的大小都是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的,也即是说,效用是从人与产品的关系产生的,而不是产品本身的内在属性,即经济学要解释的是对产品潜在使用价值的心理评价。他还认为,效用和价值并不相同,一切财货对人类福利的关系的有两个等级:为人类服务的一般能力的较低等级只能称为用途;而不仅满足人类需要,而且还是人类福利不可缺少的条件的较高等级才称为价值。不是所有具有效用的物品都会产生人的主观评价,而只有物品具有稀少性时,才会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庞巴维克说,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

商品价值由人们的主观评价决定,主观评价如何决定价值的大小呢?庞巴维克认为,一个产品满足多种不同的欲望,这一系列的欲望的重要性不一样;同样,在满足某一种欲望时,随着这种欲望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增加,产品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决定物品的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边际效用。

奥地利学派自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了经济学上的重大问题。原来萨伊等经济学家虽也用效用说明价值,但他们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很难解释和比较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无法解释斯密提出的价值悖论。奥地利学派把效用以心理评价的方式加以解释,效用就成为随人的主观评价而可以改变的量了,因此,他们认为解决了上述

51 / 96

问题。

奥地利学派依据对需要的满足提出价值由主观评价决定,但能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只是消费品。生产资料产品,或生产性物品的价值如何决定呢?庞巴维克继承门格尔的方法,把物品依照他们进入消费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生产性物品最终是由它们的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量所决定。

庞巴维克在其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客观交换价值论”,即价格理论。他的客观交换价值论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对商品的主观评价通过在市场交换中的竞争而最后确定的市场价格。庞巴维克认为,资本主义是高度组织的经济社会,在这里,市场上某一类商品越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则价值越大。任何种类的商品越多,决定其价值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在实际的市场交换中存在三种类型:①孤立的交换,即一个买者和一个卖者的交换;②单方面竞争的交换,包括一个买者和很多卖者,或一个卖者同很多买者之间的交换;③双方面竞争的交换,即很多买者同很多卖者的交换。第三种交换是最普遍的,也是庞巴维克注意并分析的。他说,市场价格是由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的。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价格论存在根本性错误。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商品生产、交换的实际情况不符。产品价值是由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这种客观的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价值量并不会随人们的心理变化而变化。边际效用价值论歪曲了价值的本质,掩盖了价值的真正来源。庞巴维克的价格论不过是加入主观评价分析的供求论。

四、分析时差利息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庞巴维克认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的交换,发生着所有权的转移。他把物品分为两类:直接满足现在欲望的商品是现在财货或现在物品;满足将来欲望的商品是将来财货或将来物品。他认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之间存在价值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

庞巴维克认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价值之间有差别是由于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更高一些。第一,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差别。第二,低估未来。人们一般对未来的需要缺乏健全的想象力并存在意志上的缺陷,再考虑到人的生命短促和境遇多变,因此常常低估未来物品而高估现在物品。第三,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也会引起对现在物品的高估。现在物品一般是能优先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因此它比未来物品一般具有较大的边际效用。

庞巴维克根据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这种主观估价的价值差别,建立了他的利息理论,并以此解释全部剩余价值,也即利息、利润和地租。他把利息分为三种形态:①借贷利息,这是利息的一般形态。②企业利润。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正是这种时差的结果。利润是利息的特殊形式。③耐久物品的利息,如建筑物、土地等的租金。他认为,耐久物品的价值是由一系列的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所决定的。在一系列的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效用价值,因而产生了差额,形成耐久物品的利息。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是完全对立的。这种时差利息论颠倒了利息和利润的关系,把剩余价值的各种形态都归结为利息,掩盖了剩余价值生

52 / 96

产的真正过程。时差利息论把利息、利润、地租一律说成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差额,歪曲了这些范畴的本质,抹杀了他们的历史性,把它们说成心理的和自然的产物。

第十四章边际效用学派(二)(英国的,洛桑学派,美国的)

一、评述埃奇沃思的契约曲线。

埃奇沃思认为数学论证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分析,因而研究了享乐的计算,包括经济计算和功利的计算。功利计算的中心概念是最大福利原理,而经济计算的中心是交换或契约条件的分析。

根据埃奇沃思的思想,假定A、B二人连续交换a和b两种商品。随着交换不断进行,各方得到的商品量逐渐增加,其边际效用量逐渐减少;各方放弃的商品量逐渐减少,其边际效用量逐渐增加。如假定x和y分别是a和b商品中相互交换的部分,那么,A 的效用可表示为ψ

1(a?x)+Ψ1(y),B的效用可表示为ψ1(x)+Ψ1(b?y)。更一般地说,以P表示A方的效用:P=F(xy),以Q表示B方的效用:Q=ψ(xy)。埃奇沃思认为,在不存在竞争的条件下,交换达于均衡的条件是:

dP/da·dQ/dy=dP/dy·dQ/dx

在此条件下,P和Q不会同时增加,一方增加,另一方减少。用图表示时,可以标出P和Q两个函数的变动,并找出P和Q不同时增加或减少的相应点,由这些点构成的轨迹就是契约曲线,如图14-1(教材233页)所示。

在图14-1中,假

工资,横坐标OX表示

货币,纵坐标OY表示

劳动,在OX和OY之

间的任何一点都表示

一次契约,契约点随

OX和OY值的变动而

变动。存在一种由无

数点所构成的界限,

一种轨迹,即契约曲线cc’。X和Y可以有一系列不同比例的组合,它们的总效用对交换双方是一样的,无差别的,这些组合点连接起来就是无差异曲线,如图中的曲线P和曲线Q。同无差异曲线相交的cc’(即ab)线为契约曲线,它是由劳动和工资交换成交的各点组成的轨迹。

埃奇沃思的无差异概念经帕累托、希克斯等人的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契约曲线概念对帕累托提出福利最大化条件分析及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评价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53 / 96

瓦尔拉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提出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认为,市场上一切商品价格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任何商品的价格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他用“卖者喊价”这个概念来说明市场上价格的决定。当卖者喊价后,如果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相符,就会出现新的喊价,一直到各个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它们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价格才最后决定下来,这时市场达于均衡,这时商品的价格为均衡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价值,而这时的均衡就是一般均衡。

瓦尔拉斯分析了市场上全部商品交换时的价格决定,被认为是最早建立一般均衡理论的经济学家,并与只分析一种商品价格的局部均衡理论相区别。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分析意义,它探讨了在竞争条件下,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相互作用下,商品价格的决定。不过,瓦尔拉斯用一般均衡理论说明商品价值的决定,实际上只是用对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描述来取代对经济范畴的本质的分析。另外,西方经济学家也常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来赞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完美。

三、评述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的产生。

帕累托建立了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

帕累托认为,效用的量是很难精确测量的。他主张以“满足欲望的能力”代替“经济效用”,以“基本满足欲望的能力”代替“边际效用”。在他看来,对某物品的效用不可能说出它的绝对值,但可以比较不同物品效用的大小或等级的高低。因此,他建立了边际效用序数论,从而与以前的边际效用说(边际效用基数论)相区别。

根据这种思想,帕累托建立了无差异曲线。他认为,人们可以把商品按不同比例组合起来而取得相同的效用,从而可以得到许多可以无限扩展的等效用序列,即无差异序列,并在图上表现为无差异曲线,如图14-2所示。在无差异曲线上各组合点效用都相等。

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而无差异曲线则成为经济学中的重

要分析工具,对福利经济学、最适度资源配置等问题探讨具有重要影响。不过,序数效

54 / 96

用论在实质上与基数效用论仍是相同的,它们不仅都属于主观价值论,而且,序数效用论并不能真正回避或摆脱效用计量的难题。

四、说明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产生及其影响。

克拉克把传统经济学中资本生产力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边际生产力理论,也称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克拉克继承了资本也具有生产力的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资本与劳动共同创造的,所以,劳动应得报酬,资本也应得报酬。另一方面,他又吸取并发挥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在同类物品中由最后一件的效用决定,价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因此,劳动的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息是由劳动和资本的最后生产力或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克拉克认为,边际效用原则可应用到各个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上面,比如劳动及其生产力。最后增加的一个(或一批)工人叫边际工人,其边际生产力最低,称为边际劳动生产力,它所创造的物品,恰好等于赤手空拳的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这决定了工人的自然工资。这种规律可以用图14-3(教材240)表示出来。

克拉克认为,把上述工资规律稍做改变,就可以得到利息规律。现在假设劳动要素不变,资本按先后顺序不断增加,最后一个资本单位是边际资本,边际资本的生产力相当于没有任何劳动因素参与其中的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生产力,它决定资本的自然利息。

克拉克的理论很明显就是要说明商品价值由工资和利息所组成,由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出来的。他还把工资和利息的决定在地租规律上统一起来。他认为,李嘉图的公式,同样可以说明全部社会资本和社会劳动的收入。如果把租金解释为级差的产量,那么劳动的收入和资本的收入就是租金的两个类型。土地的收入,构成这两个类型之一的一个部分。

克拉克的经济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根据克拉克的理论,一方面,要使工人就业增加,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必然降低,从而全部工人的工资都要下降。另一方面,要提高工资,在工人人数不变前提下,只能靠资本增加,所以,资本的积累对工人提高工资有积极意义。为使资本积累扩大,减少对资本家的赋税征收是重要方法之一。

所以,克拉克的理论是资产阶级降低工人工资或要求削减赋税的理论工具。

55 / 96

第十五章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

一、说明新历史学派的方法。

与旧历史学派相比,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具有一些新的特点。①新历史学派怀疑经济学者是否真的能揭示经济规律,尤其否认古典的抽象演绎法。他们提出并论证历史归纳法,认为只有在搜集大量资料后,运用历史归纳法才能得到某些正确的结论。②根据统计学的发展,强调用历史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考察现实经济问题。他们主张用历史统计法来取代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生理学。③新历史学派已不像旧历史学派那样主要与古典经济学说相对立。新历史学派也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对立之中,力图用社会改良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④新历史学派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经济问题只有和伦理道德相联系才能得到说明和解决。这种观点成为新历史学派改良主义政策的理论之一。⑤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他们认为个人的经济地位并不决定于“自然权利”,而是决定于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是历史的产物。这一点成为新历史学派主张利用立法手段进行社会改良的依据。⑥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的“超阶级性”。⑦新历史学派不仅提出理论,而且热衷于提出各种政策主张,提出一系列改良主义政策。

二、制度学派的方法有哪些特点。

与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相比,制度学派在理论内容和方法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①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制度学派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天然合理、尽善尽美的制度,而是承认它存在缺陷,因而他们对现存资本主义提出了各种批判。不过,他们的批判是改良主义的。②制度学派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方法,以历史的、心理的和法律的因素来解释制度,力图探索各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特点、产生原因和演化进程等。他们对制度的分析在本质上属于历史唯心主义。③制度学派以相对的和进化的观点解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演变,一般来说,是否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飞跃的。④与传统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不同,制度经济学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⑤制度经济学在以后的发展中,发展出各种制度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社会文化分析方法等。

三、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

第十六章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一、为什么说马歇尔实现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出现了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而且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边际革命”也逐渐改变着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整体面貌。各种新的学说、观点的出现和发展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建立准备了前提条件。

56 / 96

马歇尔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在形式上继承了英国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边际主义的方法,同时他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之争。他认为,经济学需要归纳法,也需要演绎法,但为了不同目的,采用这两种方法的比重会有所不同。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集19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之大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他的《经济学原理》把原有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节欲论等加以改造,并以局部静态均衡方法为基础,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被看做是完成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

二、评述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认为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价值或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他不再去研究价值本身,只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价格上,以价格为中心,研究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作用如何达到均衡,从而决定商品的价格。马歇尔研究的是一个市场,假定其他各种条件不变,因而是局部静态均衡分析。

马歇尔把均衡价格分为三类:①暂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②短期的“次正常价格”,需求和供给起对等作用。③长期的“正常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上述三种状况中,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按照马歇尔的观点,研究价值受效用支配,还是受生产成本支配的议论,就类似于研究剪刀是以上刃剪纸还是以下刃剪纸的议论一样,马歇尔则把效用论和生产成本论的观点综合于均衡价格的形成中。

需求曲线。马歇尔与其他边际效用学派经济学家一样,认为人具有欲望,而欲望要通过效用的提供得到满足,在满足欲望过程中,一物对任何人的效用会随人们享用该物数量的增加而递减。马歇尔认为需求不仅包含购买者的欲望,还包含购买者的购买能力,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地点对某种物品或劳务愿意并能够以某种价格购买的数量。马歇尔又提出需求价格,它是消费者愿意并能够支付的价格。马歇尔采用边际分析方法,指出一个人购买东西时,他刚刚被吸引购买的那一部分称为边际购买量,他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是边际需求价格,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具体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经过这样的改造,马歇尔提出了一个边际需求价格递减的需求表,将需求表中的数字用图表示出来,可以绘成一条曲线,即需求曲线。根据上述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马歇尔得出需求的一般规律,即需求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他还提出了需求弹性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供给曲线。马歇尔把供给具体化为供给价格。在马歇尔看来,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它的生产费用即供给价格,而供给价格又不外是各个生产要素供给价格的总和。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被他看做是工人的“反效用”,是一种痛苦或牺牲;而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被他看做是资本家等待或“节欲”的结果,也是一种牺牲。具有这种心理性质的费用是不能被直接衡量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通过货币表现,因此,供给价格就表现为生产成本的货币的价格。马歇尔提出一个供给表,表现某商品在一定时间内各种不同价格及其相应的商品供给数量。在供给表中,价格越高,供给数量越多。供给表中数字可用图表示为一条供给曲线。马歇尔对供给弹性也做了简要论述。

57 / 96

58 / 96

均衡价格决定。由于

有了供给价格和需求价

格,就可以根据市场上供

给和需求两种作用,确定

商品的均衡价格。所谓均

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

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

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和

需求在市场上达于均衡

状态时的价格。马歇尔说,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可以叫做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决定如图16-4(教材258页)所示。

垄断与均衡价格。马歇尔承袭了古诺关于垄断的分析,论述了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供给者的垄断。他认为,在这种垄断条件下,垄断者可以自由调整其供给,垄断者的利益在于把它们调节得能够给它提供最大可能的纯收入总额。马歇尔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因稀有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垄断外,几乎不存在绝对和永久的垄断。垄断与竞争是并存的,它们之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马歇尔看到了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也主张英国在政策上不应过于限制垄断,以恢复和保持英国在国际上的强力地位。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归根结底是一种供求论,用他说明价值的决定是根本错误的。不过,如果仅从市场价格变动分析来看,均衡价格论描述了市场价格趋向于某种中心价格(马歇尔称之为均衡价格)的变动规律则是有其合理之处和实用价值的。

三、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有哪些特点?

马歇尔宣称,分配问题就是国民收入如何分割为各生产要素的份额问题。在马歇尔看来,国民收入是由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组织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国民收入也由与这四种生产要素相对应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构成。所谓国民收入的分配,

就是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

是由它们各自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的均衡价格决定的。

关于工资。马歇尔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它的大小由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在他看来,说劳动是生产要素就是说人是生产要素,从劳动供给角度看,就是研究人口在数量上、精力上、知识上和品性上的增加。工资是劳动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均衡价格。劳动的需求价格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劳动的供给价格是由养活、训练和维持有效劳动的成本决定的。在马歇尔看来,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提高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从而会提高劳动的需求价格并使工资上升。但他又认为,由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作用,劳动的需求价格也可能下降并使工资下降。至于劳动的供给价格,由于它的生产费用构成复杂,有时又可能受非经济因素影响,因而它也是不断变化的。

关于利息

。马歇尔认为,利息是资本这个生产要素的报酬。资本是为了生产物质财

富并获取收益而积蓄起来的设备,作为生产要素,资本不是直接供满足欲望的消费的,而是财富的主要资料。有时,马歇尔把财富和资本当作同义语。他说,财富积累一般是享乐的延期或等待的结果。他用“等待”取代了以前的“节欲”。马歇尔对利息做了区分,即纯利息和毛利息。纯利息是指纯粹的使用资本的代价,或“等待”的报酬。马歇尔认为,资本家把资本借出来必须收取利息,并提出几点理由。马歇尔认为,利息也是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时的均衡价格。资本的需求价格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资本的供给价格取决于资本家的“等待”和牺牲,也即借贷资本家同意放贷的价格。

关于利润。马歇尔认为,利润是资本家经营管理企业和组织生产以及承担风险的报酬。马歇尔曾把组织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组织用来研究分工、生产规模利弊、企业管理等问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在说明利润时,马歇尔把它看做是企业经营能力或运用资本的经营才能的均衡价格。所谓经营能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经营能力的边际生产力,即企业家在合理使用、安排其他各要素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收益。所谓经营能力的供给价格取决于三个方面因素:资本的供给价格(即利息);经营能力的供给价格;企业组织的供给价格。马歇尔认为,利润作为商品的正常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其数额大小,由于替代原理的作用,大致等于资本的供给价格、经营能力的正常供给价格、企业组织的正常供给价格三者的总和。在长期中,利润同这三者总和相差不远。

关于地租。马歇尔把地租看做使用土地的代价,也是土地的收益。在马歇尔的观念中,土地泛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洋、空气、光、热等各方面所赐予的物质和力量,它以耕地为最典型的形态。马歇尔认为,土地只有需求价格而没有供给价格,因为土地没有生产费用。马歇尔把土地的收益分为两部分:基于自然赋予的特性取得的收入,即真正的地租;对土地的投资使土地改良获得的收入。马歇尔认为,土地的供给可以看做是固定的,且由于土地没有供给价格,因此地租只受土地需求的影响而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率。他肯定农业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他并不否认在技术改良和组织改良的情况下,资本与劳动的增加可产生农业报酬递增的倾向,但他认为这种增加的报酬迟早是要递减的。当农业报酬减到仅够偿付耕作者的开支和他自己的劳动时,就达到了“耕作边际”。总产量超过这个边际产量的余额,就是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也是地租。马歇尔还提出“准地租”的概念,只要出现供给不变的条件,单纯受需求影响时,就能够产生准地租。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在总体上是萨伊“三位一体”分配理论的新变种,不过他综合吸取了各种分配理论。该分配理论力图证明竞争市场的优越性,宣扬现存各阶级利益的和谐。

59 / 96

第五编 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1900s-1940s,新古典,凯

恩斯,等)

本编共七章,第十七章介绍新古典学派,第十八章的瑞典学派也属于广义新古典学派;第十九、二十章介绍新自由主义的三个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第二十一章介绍美国制度学派在这一时期的继续发展;第二十二章介绍独具特点的熊彼特的经济学说;第二十三章是引起“凯恩斯革命”的凯恩斯的经济学说。

第十七章新古典学派(the neoclassical school)

一、新古典学派概述:新古典经济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新古典学派(the neoclassical school)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它是指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出现以后发展起来的许多经济学派的通称,包括剑桥学派、洛桑学派、奥地利学派、瑞典学派、美国学派等。从狭义上说,它专指以马歇尔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

新古典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古典”,一方面说明它与古典经济学有继承关系,另一方面,又说明它在许多方面发展出新的概念和方法。

所谓古典经济学,在许多西方学者的概念中是指18-19世纪中期西方的主流经济思想,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边沁、大卫·李嘉图、萨伊、约翰·穆勒等等。古典学派的核心要义如下:①自利的经济行为。人的行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这是古典学派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②利益和谐观点。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之间的利益是和谐的,而且,在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整个社会利益也会得到改善。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③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最好的政府的是管得最少的政府。自由、竞争的市场会引导人们的行为,处理好有关生产、交换和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自我调节,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政府的职能仅限于维护产权、提供国防、提供公共教育等方面。④一切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都可以增加一国的财富,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农业、商业、国际贸易等。

⑤古典学派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古典学派提出了许多定律,例如收益递减规律、萨伊定律、货币数量理论等。

新古典学派虽然在上述核心要义上与古典学派是一致的,但它又提出了与古典学派有重大区别的新概念与新方法。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分别提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克拉克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帕累托提出序数效用论,并完善了埃奇沃思的无差异曲线;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理论;维克塞尔提出“积累过程”理论;马歇尔将边际学派的主观效用价值论与传统三要素成本论相结合,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构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些成果集中起来,逐渐形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构架。所以,萨缪尔森说:“今天的所谓微观经济学是由新古典学派经济学者逐渐建立起来的。”新古典学派所创立和发展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有着广泛的影响。马歇尔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他的

60 / 96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技术6-8章读书笔记》 第六章网络型课件的制作 网络的定义: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 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7-1993年,研究试验阶段 第二阶段1994-1996,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 定义: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受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课件 课件是用于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和电教教材。 课件包括: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 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 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学习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 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 课件的特点:整体性、固定性、封闭性、特定性。 网络课件的设计

(1)分析阶段 (2)总体设计 (3)网页编制与合成 (4)测试 (5)发布 (6)维护与更新 第七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①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②CAL(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③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意义,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的发挥出来,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了进行有效整合的步骤方法如下: ①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 ②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 ③依据步骤1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 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 -1)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 夷: 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 白: 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 风) 桑 叶: 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 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 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中国境内使用的语言种类至少有80多种。 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1)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域外方言”: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汉语文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完整版)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即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传媒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这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常常如吸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扩充知识信息量,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共享,最新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三、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速度慢、范围窄的缺点,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厚,知识面宽的全方位人才。四、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五、有力促进教学相长。现代媒体参与之后的课堂教学系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息的流向成为双向的,多维的,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由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另外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立体三维互动,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至今,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比较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要达到普及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中医方剂学 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 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 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 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 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 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 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 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 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 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培训学习笔记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培训学习笔记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培训学习笔记反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现代教育应用技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9月10日是我国第31个教师节,那天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现代教育应用技术培训学习,在自己的节日对自己进行业务充电,让我感觉这个教师节过的充实、有意义。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平时积累的关于一些电子白板的知识碎片得到了系统化升华,现将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仁共勉: 电子白板是一种综合利用文字、图形、视频、声音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辅助工具,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让教师的教学游刃有余,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它就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呈现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这不仅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还能通过颜色、字体的变换,图像的闪烁,声音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做出提示。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特点之二,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表现出来。科学课上,没有实验条件的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老师凭空讲解,学生凭空想象来进行教与学,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是有几张图片做参考。采用电子白板课件辅助教学,老师就可以在白板上模拟抽象

的东西,使教师讲课言之有物、具体实在,学生听课也不会云里雾里听不懂,课堂效果极佳。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特点之三,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语文课上,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都可以运用白板中的勾画、拖放、照相等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读自悟中,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得到提高。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特点之四,能够全面记录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复习和总结。电子白板教学,无论是老师的操作,还是学生答题的操作,都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录播功能自动存储成视频文件,便于学生查找问题,进行总结和复习。 当今速度多变的时代,学生接触媒体比较多,接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电子白板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辅助工具,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应该认真学习和应用,并且还要用好。我们的教学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衙镇中心小学王红燕)第二篇、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 训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培训学习笔记反思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心得体会这次参加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其中的课程:培训准备、编写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教学用的媒体、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体验单元教学设计、培训的总结与提高。在现代教育理念与实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做好应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复习的目标明确,复习过程中才能积极地调动大脑的潜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时间的浪费减到最少。在复习开始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结合个人的实际和相关的条件,明确此次复习备考的目标。 1全面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 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熟悉和掌握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复习内容的基本步骤。考试大纲详细规定了各科目考查的内容、重点和要求,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重点与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内容和重点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内容详略不同,或者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常常和中医综合考试大纲有出入。平时任课教师不讲、一般考试不考的内容,大纲却常常作为考点或重点内容要求。因此,无论你是应届生、往届生或在职拟攻读研究生的人员,在开始复习之前,都有必要仔细地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考试大纲对专业内容的要求和明确复习范围。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复习到一定阶段常常出现越复习越不知道复习什么,也不知道复习了有用没用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因此丧失了参加考试的信心。 2认真分析复习的重点 了解和把握大纲要求是开始复习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对某些内容总是有的方面记得清楚,而另一些方面则较为模糊的情况。通过对大纲的学习,对照自己对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仔细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细致地将自己掌握的不牢固的课程、章节、知识点等总结出来,这些内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发现复习重点,那就是模拟题训练。在做题过程中常常出错的地方一般就是自己的弱点,在复习时就应当作为重点来对待。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发现的重点往往比较分散,可以作为对前一种方法的补充,在复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对复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时使用。 3适应考试的方式和环境 虽然大多数考生都已“身经百战”,应考经验较为丰富。但中医综合考试不同于一般的结业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时间长达三个小时,题量多达180个,涉及的课程有六门之多,考查的知识点多达数百个。考试时间长、题量大、考查内容知识点多,考试的方式和题型全部为客观性的选择题。这样长时间、大强度的考试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考生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整,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使自己的身心较好地适应严酷的考试环境。 (二)借鉴往年考生复习备考经验 今年中医综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除增加针灸学和设立分专业试题外,大部分考试内容、考试的方式、题型等没有变化,因此,借鉴往年考生的复习备考经验还是很有帮助的。往届考生经过了考研全过程的锻炼,对复习备考的过程往往有比较成熟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