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诵读诗歌

1. 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吟诵,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学生

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ǎ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细节建议:“沙似雪”“月如霜”两处宜以较两句前四字更沉缓的语调娓娓读出,更好地烘托边城的苍茫夜色;第三句语速宜有明显加快,有急切感,让人感受到芦管声在这个深夜扎进了征人的心中;“一夜”“尽”两处宜停顿(“尽”的停顿宜更长,有一种欲说还休,“望乡”二字说不出之感),并重读,总体给人以整整一夜难眠,无一人幸免的深彻之感。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基于古诗词的文本特质,意在“以生为本”,以“诵读”为先,以多种“诵读”的方式贯穿,旨在让学生以课本第一手资料为基,通过自由诵读、小组轮读、解惑,来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呈现有自主成长品质的原生态学情,进而在教师的点拨、示范下实现再成长。其自读、轮读、展读、改读、齐读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成长潜力,以及教师对动态学情的把握。

二、译读诗歌

1. 小组合作:参照《峨眉山月歌》示例,口头翻译另三首诗歌。

要求:(1)充分借鉴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

(2) 对必要的字词解释扩展,语言凝练、通顺。

(3) 每首诗歌指定组内一位同学主翻译,其他同学补充。

示例:《峨眉山月歌》参考译诗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清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 小组展示诗歌翻译,一组一诗,其他组在翻译后即时提出质疑、补充,教师基于各组意见进行点评、明确。

《江南逢李龟年》参考译诗

(想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多次聆听你的乐音。

(现如今)在这风景正一派大好的江南,我竟会在落花时节再遇你这位老相识。

细节建议:学生易忽视诗歌前后四十余年这样巨大的时间跨度,教师宜就此内容通过译诗作必要的明确;“几度”之意为“多次”,学生易理解为“几次”,而忽视诗人言“多”之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参考译诗

(九九重阳)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战乱行军)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细节建议:诗歌标题交代了时间、背景两个重要的信息,这两个信息与诗歌前两句关系紧密,与登高饮酒、无人送酒有着因果关联,教师宜在学生解释扩展原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以凝练的语句引导学生基于标题、注释提示内容,补充相关前因,让学生能在逻辑上更好地理解诗歌。而“故园菊”在战场旁的开放,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赏析短文中的“孤寂而凄凉”“不负秋阳”,进行必要而简明的描述,能在译诗中更好地还原诗歌的情境。

《夜上受降城闻笛》参考译诗

回乐烽前的沙漠(被月光照得)像茫茫雪原,受降城外的月色(让人感觉)冷如秋霜。

不知什么地方的人儿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难眠的征人们个个眺望遥远的故乡。

细节建议:部分学生可能对“沙似雪”不能作出正确的画面联想,而对于“月如霜”的色之似虽应无碍,却可能对其中透出的寒意缺乏感知的敏度。教师在引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这两处比喻时,宜会其形,更应悟其神,可以通过必要的讲解、示范,来明确其中的意境。基于此,则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芦管的“凄凉”、征人的“难眠”,从而让后两句的译诗对于诗意的表达更加到位。

3. 环节小结。

古诗词的翻译,第一应基于原诗词句,将必要词句的意思解释扩展;第二应注意语言的凝练、顺畅;第三还应基于全诗内容,补充言语形式背后隐藏的意义,如《江南逢李龟年》的今昔之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乱世佳节之绪,《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霜雪之境,都是诗歌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译读诗歌是一个必要且能有效感知诗歌内容的台阶,同时亦存在不小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成长潜力,故第二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译诗、班内译诗组间互补的方式来锻炼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和解释扩展的语言组织能力。应注意,在学生的自主完成环节上教师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教师宜基于具体学情来完成细节的提升,在这个过程,教师切不可失去自己的位置。

三、联读诗歌

1. 月下心。

(思考《峨眉山月歌》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二诗中诗人借由“月”所传达的不同心境)

活动:与君共月,绘月抒心。

要求:同桌合作,选择一诗,发挥想象,假设你与当时的诗人相伴于同一片夜空下,试着结合诗句内容,描绘月色,抒发感受,并替诗人发声。请结合小贴士和赏析短文,完成格式要求的对话。

格式:

峨眉山月歌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_____ (描绘月色),____真是_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_____(描绘月色),_____ 真是________(抒发感慨)李益:

示例:峨眉山月歌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这半轮秋月,一路和我们玩着捉迷藏,真是可爱啊!

李白:哈哈!这可是我故乡的明月啊!我即将离乡闯荡,它一定是舍不得我,在为我送别,为我祝福吧!明月啊,我的朋友们啊,再见!

参考范例:

(1)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青山衔月,一片庄静明洁,这轮明月倒映在平羌中,像是你我旅途的伴侣,我这心里真是既感心安,又感亲切啊。

李白:是啊,此番我辞亲远游,定要干一番大事业,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故乡的明月,还有我那些故乡的朋友啊!也罢也罢,让我们向着下一站,出发吧!

(2)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这银白的月光那么亮,把这边塞大漠都照成雪原了,我这心里真是一片凄冷啊。

李益:是啊,在这乱世,将士们驻守边疆,面对着这冷冰冰的世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听,是谁在吹着芦管,今夜恐怕又是一个不眠夜了……

(3)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这皎洁的月光,照在高墙上,好像结了一层化不开的秋霜,我这心里真是空落落的,有着化不开的愁绪啊。

李益:哎,在这边塞,空寂忧愁的又何止是你的心啊!将士们都想着天下太平,好解甲还乡。回乐回乐,但愿还乡,平安喜乐。但他们还回得去吗?

小结:月本无情,但在古典诗词中,它随着诗人的心境演绎着不一样的风情,月成为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情感的代表和寄托,也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们在古诗词中,应注意它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巧妙呼应,相信我们能更好地走进这些诗歌的世界。

2. 花中语。

(思考《江南逢李龟年》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二诗中“落花”与“故园菊”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活动:感时花有语。

要求:任选下面的一个选项,把自己换位到诗中“花”的视角,结合诗歌内容,参考小贴士和赏析短文,发挥想象,可从听觉、视觉等感官出发,以诗中“花”为第一人称,通过补全独白的形式,来诉说诗人内心的情感。

小贴士:⑴在杜甫的记忆中,李龟年是和开元盛世联系在一起的,也让他想起自己美好的早年时光。如今的李龟年却沦落天涯,从李龟年身上,杜甫看到了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的盛衰剧变,看到了时代的沧海桑田,也看到了自己的颠沛流离。“落花”中承载着诗人的家国之悲、时世之叹、身世之感。

(2)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此刻的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唐军正图收复,此刻仍未成。时逢重阳节,在古代正是登高饮酒、菊花盛放、亲友团聚的佳期,如今这一切美好,却被战乱吞噬。

补白选项:

(1)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从两位老者的对望中飘落,他们默然伫立,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轻拂过诗人沧桑甚至带着病色的面庞,

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是那年长安战场旁寂寞开放的一朵秋菊,当美丽故园变得满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是那年长安战场旁寂寞开放的一朵秋菊,当重阳佳节的和乐被乱军的铁蹄碾得粉碎,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范例:

(1)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从两位老者的对望中飘落,他们默然伫立,我仿佛听到了那绵长不绝的叹息,那流落天涯的悲戚。

(2)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轻拂过诗人沧桑甚至带着病色的面庞,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破碎飘零的心,在家国、身世的伤感中,和我一起散落,腐朽。

(3) 我是那年长安战场旁寂寞开放的一朵秋菊,当美丽故园变得满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我仿佛听到了人们被乱军肆虐、欺凌的哀号,还有那对和平安居的声声祝祷。

(4) 我是那年长安战场旁寂寞开放的一朵秋菊,当重阳佳节的和乐被乱军的铁蹄碾得粉碎,我仿佛看到了人们那哀怜而无助的眼神,还有对唐军收复家园的遥望与期盼。

小结:自然万物,都可能成为诗人心绪的一个出口,另一种或悲戚、或唯美的化身,或是作为一种特别的存在,与诗人的心紧密相连。诚如诗中的“落花”,它凋零,却失零落之美,把诗人的今昔慨叹演绎得伤感而不失节制;那“故园菊”仍不负秋阳地盛放,又何尝不是一种希望。

设计意图:对于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学生结合课本资源是不难说出大概的,但诗人是通过何种方式让这种情感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一问题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或无法领悟的。故第三环节基于四首诗歌之间潜在的微妙联系设计了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如“月”“花”这些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整个教学应是去术语化的,对话模拟、补全独白的活动方式存在一定难度,教师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四、背诵诗歌

准确、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设计意图:设计第四环节的背诵,是课标对学生进行优秀古诗文积累的要求。本环节放在诵读、译读、联读之后,能让学生在更好地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完成背诵。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容 (一)探索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1、通过对古诗词教法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

熏,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文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式。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探索小学古诗课堂教学路子。 3、编写出小学古诗积累校本教材。 4、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探索通过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有效途径 1、选取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古诗词诵读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古诗词诵读的方法。 2、学生背诵古诗词增加了记忆力,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文化素养,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了传统美德的教育。 (三)教师摸索和总结出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基本模式,并总结出一套小学各年级段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细则 (四)学校编写出一套古诗词诵读教材,建立一个古诗词专题学习,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1、选题、申报、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 2、分类搜集、整理、筛选有关古诗文资源。 第二阶段:逐步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2月 1、确定实验对象,并对其进行调查了解,摸清教学需求。 2、通过教学实践,反馈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积累经验与方法。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金牛小学校本级课题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侯小静课题组成员:黎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可以说,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工作。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

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对人文性的理解是片面的,假如说我们在小学只能学些“小猫叫小狗跳”的东西,那么他们将如何去衔接古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呢?每个生命都是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陶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变得高雅,中国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还可以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对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 “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3、研究的背景 令人欣慰的是古诗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种要求。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课题的开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整理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三、理解诗义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四、古诗主题 杜甫的诗也代表了苦难中的老百姓的想法,他的这首诗体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对朋友的关心,对战争的控诉。 《长沙过贾谊宅》

研究论文: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学科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它以其优美的形式、精炼的语言、深挚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部分,讲究读、听、写、看几方面,其中读、听环节必须靠诵读,可以说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离开了诵读教学,古诗词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古诗词具有丰富的内容、凝练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学习古诗词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学生语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古诗词教学强调诵读就是提倡边读边诵,学习古诗词如果只是看,不一定记得住,如果让学生反复诵读,很快就能记住这首诗词。如果熟记了古诗词,蕴含在古诗词中的词语、佳句等就装入了头脑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古诗词诵读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它把声、形、意融为一体,使静态的教学具有了动态化的效果。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

践,从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意义入手,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途径。 一、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能力 一些言简意赅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读后往往能给人以启发,使人振奋。写作时适当运用古诗词名句,能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从自然景物变化联想到人生,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努力。古诗词中这样的诗句很多,平时注重积累,有助于我们能力的提升。名句最具有表现力,大量背诵名句并运用,有助于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与说话能力。 2、有助于领悟语言魅力 古诗词诵读作品中蕴含着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顶真、对偶等。深入研读还会发现作品中有很多运用“借喻”的诗词,如“谁言寸草心”、“欲把西湖比西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等,这样的比喻恰到好处,既能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情感,又能加深理解。所以掌握古诗词中的修辞知识,不仅能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感悟语言魅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1.《式微》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2.《子衿》中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句子是“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3.人们常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划分句子节奏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式微/式微,胡不/归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式微/式微,胡/不归”。 三、古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胡.不归(胡:为什么) B.微.君之故(微:小) C.胡为乎中露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D.微君之躬.(躬:身体) 【解析】B项,“微”,(如果)不是。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发出的怨词。全诗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奴役的极端憎恨。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引用了本文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诗中两句“纵我不往”有什么作用? 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发出了强烈的反问。只有爱如烈火,思如涌潮,才会有这样的嗔怪和责备。 8.(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20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学设计(四)3篇

2020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阅读《竹里馆》,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2.“幽篁”“深林”中的“幽”和“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3.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4.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4.请自选角度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三、阅读《逢入京使》,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岑参《逢入京使》中表现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的诗句是:,。 2.“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表达效果?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要求:不少于30字)

四、阅读《晚春》,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斗”字的妙处。 2.联系全诗分析,作者赞赏“杨花”“榆荚”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四首诗,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1.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文多指陈或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笔调多清俊生动。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代表作有《清明》《赤壁》《过华清宫》《江南春》《题乌江亭》等。 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锦瑟》等。

二、朗读指导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全诗翻译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上。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靠近他,可惜皇帝不关心民生却只关心鬼神。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2.《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皇帝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一心求仙访道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2.《贾生》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认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天台洪畴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每个生命都像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熏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会变得高雅。中国本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泱泱中华,英才辈出,文学作品璨若星辰,作品中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孩子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还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

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 “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课题负责人:奚东升执笔:林俏静课题组成员:陈琼许龙游陈晓玲令人欣慰的是古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学的一种要求了。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的内容是“古诗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古诗文”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古诗文教学包括很多方面,有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古诗文与学生人文教育的结合,古诗文的朗读、背诵、积累等。本课题就“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这方面的进行探究,即在古诗文的背诵、朗读、积累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模式,为学生积累古诗文寻求好的方法。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作者冯忠贵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习时,是否记得。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能调动原有的古

2020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矣(yǐ)依(yī)雨(yù)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 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四首)教案1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课外古诗词诵读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鉴赏关键点】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答: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答: 1.(4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2、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 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 2、(1)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叫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 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家乡。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探究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 过程中已经开始不断转变教育思想,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并保障课堂教学有 效性发展。对于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而言,古诗词朗读教学成为当下语文课堂教 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 分析与思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之中,如何构建多样化教学形式,以推动 朗读教学有效性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文朗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110-01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朗读教学之时,应尽可能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和理解,并通过基础理解来强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情感体会,并进一步感受古代语言和传统文 化的精髓所在,借此提升小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掌握,以促进朗读过程中质感上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能够体现学生在语文学 习过程中的水平高低,并强化后期古诗词朗读水平和质量。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之下, 小学生由于本身年龄问题,存在语言控制不精准、自主学习能力差、文化理解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借助古诗词朗读教学,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所学内容,以朗读形式 将古诗词内容直观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语句魅力所在。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朗读教学时,应关注学生古诗词文化素养的提升,从 而强化对古文化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以提升后期古诗词朗读水平和质量,使得学生在古诗词 方面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思维理解和含义挖掘能力。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探究 1结合古诗词内容,感悟课文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应谨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从而在古诗词教学之中尽可能让朗读形式 依据课本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课本内形成朗读欲望,并结合语文教师朗读榜样方式,来刺 激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行为之中,以感受在日常教学中无法感受到的思想与情感上的升华, 借此体会古诗词对学生带来的思想意境,提升朗读水平。 比如,在小学语文开展《江南春》古诗词朗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便可以先为学生进 行朗读示范。通过语文教师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在教师朗读中感受这首古诗词朗读节奏、情感、语气变化等,并借此进行问题的提问,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所在。并且,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去想象自己朗读过程中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背景, 以此体会古诗词意境之美。相信通过朗读示范与学生朗读训练,有的学生会说自己最喜欢“千里莺啼绿映红”,因为在朗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春景;有些学生喜欢“水村山郭酒旗风”,因为在朗读过程中能够联想到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和随风飘摇的酒旗。这种教学方式能 够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留出朗读时间,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课堂时间往往是有限的,而留给学生进行朗读的课堂时间则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应试教 育理念的弊端所在,给予时间自由时间太少。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之中,语文 教师应有意地将朗读时间尽可能地多留出,确保学生在古诗词朗读之中能够有时间体会细致 变化,并在朗读中感受古诗词每个语句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古诗词带来的情感思想。毕竟, 对于古诗词而言,每首古诗词所代表的情感因素是不同的,有的代表喜悦、有的代表悲凉、 有的代表愤世嫉俗、有的代表爱国情怀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产生理解和体会。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寻隐者不遇》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便可以先让学生进行 自由朗读,以此给予充足的朗读时间,确保学生能够思考应该运用怎样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之后随机请学生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体会古诗的情感,感受作者寻访不遇的焦急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备人:莫仁银 授 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 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诵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三、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创作背景

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刻领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我校多年来古诗诵读课题研究的成果。大力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 二、活动目的 1、通过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 2、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陶冶其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 4、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结合学校“小书房”建设,努力塑造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三、活动内容: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1.在教室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补充装饰古诗文的内容。 2.每天定时间(中午小广播时间)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3.有条件的班级在教室张贴、悬挂师生的诗文书法作品。 4.充分利用好黑板报,让教室的墙壁动起来,开辟“古诗乐园”、“今日格言”、“精彩段落”等栏目。 5.图书室面向学生开放,保证借书渠道畅通,并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阅览室读书。 6.古诗文背诵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必须营造班级、家庭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优化背诵的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家长为孩子订阅报刊、购买图书,建立小书柜,班级将评比出优秀家长,家长作为特邀佳宾,将出席班级组织的有关诵读活动。 (二)课堂古诗词教学的开展。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应在学习积累古诗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基础上,要加强课堂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研究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1.加强古诗词教学的课堂设计研究。研究探索较为科学的、有利于积累和自主探究的多种古诗词教学模式。 (1)启导式启导式以教师启发引导为主,基本的流程为:设疑启导——自我探究——自我强化。教师的启导主要起到激发学生在探究问题中集中精力的作用。如:诵读《暮江吟》一诗前,教师导问:诗中哪一句描绘的是暮江的景色?作者把什么比作弓?把什么比作珍珠?这一“启导”留给学生的探究空间较大,学生可以品词,可以体验语境和情感,可以欣赏内容的丰富性和典型性,理解的本质内容是相同的,具体的意象内容则必然不会千人一面,而是各有千秋。经过多次的诵读,强化和内化自己的理解。 (2)开放式开放式是以学生自我确定研究目标为前提的,基本操作程序是:自拟目标——自主实践——成果展示。“自拟目标”是让学生对自我感兴趣的方面或自感欠缺的方面确立可行的一个或多个目标。或读读查阅资料,或演演说说唱唱。如:制作卡片,诗词编剧,小品表演。时间可采用课余任一时候,地点可随意选择。 (3)交流式交流式是以学生之间交流互补为主,基本的流程为:自我实践——相互交流——自我改进。“自我实践”是学生自我阅读、自我动手画、编、写、唱中获得自我认识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学生交流。这是个发挥个体潜能的重要方式,这种交流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所得,取长补短。 2.加强古诗词的自主学习研究。研究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策略。 3.加强课堂上快速积累的研究,研究有效快速积累的方法策略。 4.加强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的研究。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进行大量有效快速的积累,探索其最佳途径。 5.加强课堂上古诗词对人文素养形成的研究,研究古诗词所承载的丰富人文内涵,探索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三)加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学习积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