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降级称谓语语用考察

汉语降级称谓语语用考察

汉语降级称谓语语用考察
汉语降级称谓语语用考察

汉语降级称谓语语用考察

作者:孙新爱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11(6)

参考文献(6条)

1.张素玲借子称谓语的使用形式和语用机制[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5(04)

2.周运明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 1997(02)

3.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 1984(02)

4.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6(02)

5.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4(05)

6.郭继懋常用面称及其特点 1995(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吴思聪话语凝缩:一种独具特色的汉语语用现象[期刊论文]-修辞学习2006(2)

2.剧朝阳.JU Chao-yang漫谈汉语语用的发展[期刊论文]-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7(3)

3.王美玲.WANG Mei-ling汉语语用含糊的成因及实现方式[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5)

4.郝红艳.HAO Hongyan汉语语用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5)

5.黎运汉汉语语用修辞学建立的背景[期刊论文]-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2)

6.陈一民汉语语用平面歧义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4)

7.郑尔宁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学位论文]2006

8.周向东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术价值谈——以称谓研究为标本[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2)

9.王道英汉语语用研究概述[期刊论文]-汉语学习2003(4)

10.陈黎明对外汉语语用研究的新开拓——评《对外汉语语用的多维度研究》[期刊论文]-德州学院学报2008,24(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c4226626.html,/Periodical_hbshkx201106035.aspx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作者:郑献芹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5)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33条) 1.宋宣现代汉语称谓词初探 1997(01) 2.卞成林民族心理与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 1996(04) 3.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论文索引 2004 4.查看详情 1988(03) 5.查看详情 1984(05) 6.查看详情 1984(03) 7.葛艳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8.陈佩秋日本留学生拟亲称呼语偏误分析[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2(06) 9.张含简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期刊论文]-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 10.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03) 11.查看详情 1949(36) 12.史金宝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候友兰称谓的简化与繁化[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04) 14.陈佳从汉语血缘亲属称谓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 2002(特刊) 15.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16.潘文普通话亲属称谓形式化初探[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17.籍秀琴我国称谓内涵的嬗变 1996(03) 18.李成军称谓语的意义功能及作用理论 2005(04) 19.黄碧蓉文化观照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语[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0.王琴汉语亲属称谓使用的现状[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1.胡英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及辨析 2003(09) 22.史语所集刊 1949 23.文忠祥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期刊论文]-青海民族研究 2003(04) 24.汤云航;赵淑芬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伦理文化[期刊论文]-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1(03) 25.潘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1998(02) 26.潘攀新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评价 1995(04) 27.戴云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及其成因考察[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05(04) 28.邵黎黎汉英语中亲属称谓词的不对等性[期刊论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29.杨立琴汉语称谓的文化内涵 2003(01) 30.钟如雄汉语称谓词的性别异化[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1.范围 本规范(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 56 008 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给出了词语的词形。 本规范(草案)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汉语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参考、采用。 2.术语和定义 2.1 常用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范畴中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词语。 2.2 词形 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书写形式。 2.3 词频 在一定数量的语料中同一个词语出现的频度,一般用词语的出现次数或覆盖率来表示。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出现次数。 2.4 频级 同一语料调查范围中词频数相同的为一个频级。本词表频级统计分两步:第步形成不同类型语料库的频级,即原始频级。第二步形成总语料的频级,就是将几个原始频级之和再除以不同类型语料库的数目。 3.研制原则 3.1 词和语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同时,根据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收录一些常用的缩略语、成语、惯用语等熟语,以及表达整体概念名称的其他固定短语。 3.2 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既注意词语的系统性,又注意词语在语用中的实用性。如以表示季节为根词的一些词,全部收录它的加缀词“初春”“初冬”“初

秋”“初夏”,但对于“‘晚'+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晚春”“晚秋”,未收录“晚冬”“晚夏”;对于“‘残'+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残冬”未收录“残春”“残 秋”“残夏”。 4.《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说明 4.1 本表研制过程中,收集词语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核心语料库、厦门大学的新词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所收词语进行了比对,并查验了该词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报系网页以及 Google 网简体中文网页、百度网等常用网页上的使用情况。 4.2 本表用来检测词频的语料库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中经分词标注的4 500万字语料、《人民日报》2001年?2005年约1.35亿字的分词标注语料和厦门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语料库约 7 000 万字的语料。总共 2.5 亿字。 4.3 本表共收录常用词语56 008个,包括单音节词3 181 个,双音节词语40 351 个,三音节词语 6 459个,四音节词语 5 855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语 162个。表内条目按频级升序排列,频级相同的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4.4 本规范(草案)提供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音序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音的条目按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其中,词语的读音只供检索使用,不代表词语的读音规范。

《现代汉语通论》四五章答案

说明:本答案仅供参考,请不要当做绝对标准使用。另外,学习本课程应以读书为主,先把问题弄明白,精彩之处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练习参考答案 (略) 第二节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答: 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量词,动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动词) 4、青年们要到(山上)去。(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方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名词) 7、他刚刚走(过)山。(助词) 8、他会干这种事(吗)?(疑问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指示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坏)。(形容词)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答: 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副词)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 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企图——意图(动词、名词——名词) 答案——答应(名词——动词)气愤——气魄(动词——名词) 批语——批示(名词——名、动)残杀——残忍(动词——形容词) 诱饵——诱惑(名词——动词)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 安心——担心(动词、形容词——动词)道歉——抱歉(动词——动词) 安慰——欣慰(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感激——激动(动词——动词、形容词)愉快——高兴(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答: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动词,名词)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动词,疑问代词)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动词)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名词,助动词)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名词,动词) 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答: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副词) 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副词)

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2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3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 4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5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8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9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0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11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2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13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14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15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6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17 中式菜谱的翻译 18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 1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0 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21 丘吉尔《就希特勒入侵苏联发表的讲话》的修辞赏析 22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23 基于关联理论的英式幽默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 24 《愤怒的葡萄》里人性的光辉 25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26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 eech 27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28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29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30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 31 中式菜单英译的研究 32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33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34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35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36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7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8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39 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 40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对比

家庭关系称呼表大全

家庭关系称呼表 一、家庭关系称呼总汇 爷爷:爸爸的爸爸。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有的地方称:外公)姥姥:妈妈的妈妈。(有的地方称:外婆)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三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舅爷:奶奶的兄弟。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姑姑:爸爸的姐妹。 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舅舅:妈妈的兄弟。 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姨:妈妈的姐妹。 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

(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嫂子:哥哥的妻子。(表嫂:表哥的妻子。)弟妹:弟弟的妻子。(表弟妹:表弟的妻子。)姐夫:姐姐的丈夫。(表姐夫:表姐的丈夫。)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侄子:兄弟的儿子。侄女:兄弟的女儿。外甥:姐妹的儿子。外甥女:姐妹的女儿。 以上如果是表亲,都可以在称呼上加“表”字。不过如果是现实当中称呼,为表亲切,都可以不加“表”字。 大伯子:丈夫的大哥。(口语称呼叫大哥即可)大伯娘:丈夫的大嫂。(口语称呼叫大嫂即可)其余哥哥以此类推。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小婶子:丈夫的弟媳。 妯娌: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之间的关系。大姑子:丈夫的姐姐。小姑子:丈夫的妹妹。大舅子:妻子的哥哥。大妗子:妻子的嫂子。小舅子:妻子的弟弟。小妗子:妻子的弟媳。大姨子:妻子的姐姐。小姨子:妻子的妹妹。 连襟:妻子的姐妹的丈夫,也叫:担儿挑、一般沉。公公:丈夫的父亲。婆婆:丈夫的母亲。 岳父:妻子的父亲。(也叫:丈人、外父) 岳母:妻子的母亲。(也叫:丈母娘、外母)亲戚称谓 * 直系血亲o 父系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9、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离骚》)灵修:神圣,指君王。 三、表恭敬的称谓 1、公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表敬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公:您。 2、子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人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3、君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君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君:您、丈夫,这里是妻子对邹忌的尊称。 5、媪老臣窃以为媪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现代汉语“语法、语用”要点

1语法概说 1.1语法和语法学 语法√、语法学√ 1.2语法单位 语素√(语素的检验方法(替代法)、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词√ 短语√(短语和词的分界)(扩展法) 句子√ 2词的分类 2.1词类概说 划分词类的标准(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 词类(词的语法类别);词性(词的语法特征) 词类系统表5-1 2.2实词(能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词) 2.2.1体词√ 2.2.1.1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1.名词可以受量词修饰,一般不能直接受数词修饰,要在 数词之后加上量词,才可以修饰名词 2.一般不受副词“不,很”修饰 3.名次经常用做主语,定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一般不能做状语。 【4.名词无单复数之分,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是一样的←严格意义上不算 名词特点,是汉语特点】) 名词的特殊用法(部分名词可以充当谓语、状语、可以重叠) 名词的附类: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附类,单纯/合成,黏着、定位、封闭) 2.2.1.2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数词(有限的、封闭的 eg.一、二、三、十、百、千)、数目(无限的、开放 的 eg.十一、二十三、四百零五)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2.2.1.3量词(表示计量的单位) 物量词(名词前)、动量词(动词后)、时量词(兼有物量词和动量词的特点) 2.2.2谓词√(主要充当谓语,有时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2.2.2.1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点(A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 语的是不及物动词 B多数动词可重叠。【单音节AA(第二音节轻声) 双音节ABAB(第二、四音节轻声)】【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短暂,如“你休息 休息就会好的”;同时也表示尝试,如“这辆车让我先骑骑”】 C动词 前一般不能加“很”等程度副词 D大多数动词可以受“不,没(有)”修饰, 构成“V不V”或“V没V”肯定否定重叠形式 E动词经常加上“了、着、

《现代汉语通论》语法_课后作业答案[1]1

172页第四章第一节练习题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四个主要特点。 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运用等等。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结构”,词序一变化,“动词+名词”就构成了“述宾结构”,“形容词+名词”就构成了偏正结构。例如:我们同意(主谓关系)--同意我们(述宾关系)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 2.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的重要。例如: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 3.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除了副词只能做状语,属于一对一之外,其余的都是一对多,即一种词类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做定语、谓语等。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例如: 结构类型短语词句子 联合哥哥弟弟兄弟团结,团结,在团结。 偏正牛皮箱子皮箱伟大的人民! 述宾管理家务管家欢迎新同学。 述补说得明白说明高兴得跳起来。 主谓年纪轻年轻我们上课。 二、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语序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词: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述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其语义程度越来越深,其中和否定词“不”的语义指向有很大关系。“不怕辣”就有被动的承受,“辣不怕”有勇气主动来承受“辣”,因为这里的话题是明白的。“怕不辣”是“怕”的结果。 三、汉语的量词使用有什么特点? 量词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数词一起构成数量短语,如“一个”“两次”“三天”,或者与代词构成指量短语或疑量短语,如“这个”“那次”“哪天”。数量短语、指量短语和疑量短语统称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可以出现在名词前或动词后,如“一个人”“走两次”“等三天”,也可以与形容词组合,如“一丈长”“两尺宽”。 四、汉语常常使用重叠手段,请举出几种实例。 (一)ABAB式: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4226626.html,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作者:张静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 本文拟对研究“连”字句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语用的角度对“连”字句的研究作以下综述,主要包括:“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和“连...都/也...”结构的话题与焦点研究。希望能对学者们的更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语用含义;焦点;话题 一、引言 汉语“连”字句指包含“连...都/也...”结构的句子。如:“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也没遇上,祥子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马路的左右。” 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如Paris,M-C(1979),Shyu,S-I(1995),Tsao,Feng-Fu(1989),蔡维天(2004)等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连”字的词性;“都、也”的功能;“连”字句的结构;“连”字句的语义分析。八九十年代以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也很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将对“连”字句的语用进行综述。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越来越多,学者们运用语用学原理从不同角度对“连...都/也...”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1、“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 语用含义即话语含义,它不是通过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指说话人说出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另一种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含蓄地表示的意义。当然,学者们也意识到“连...都/也”的会话含义,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崔永华(1984)分析的“连...都/也...”句的语用意义是:一是说明某种性质的程度很深;二是证明另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他引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1.这个歌儿太流行了,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

中国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

中国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 摘要:中国喜剧小品,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特殊样式,是广大群众雅俗共赏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言语幽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目前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研究文献,多是分析总结其在语音、词汇、修辞格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尝试性分析小品《扰民了你》的言语幽默,探讨中国喜剧小品中言语幽默的语用机制。 关键词:喜剧小品言语幽默语用预设会话合作原则 一、引言 从1983年《卖花生仁的姑娘》作为一个戏剧小品被搬上春晚联欢晚会以来,从此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小品以其短小精悍、雅俗共赏、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的特点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与此同时,赵丽蓉、宋丹丹、赵本山、高秀敏、蔡明等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演员脱颖而出。其中,小品演员蔡明凭借2013年春晚小品《想跳就跳》中的毒舌形象再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关注,而一个成功的喜剧小品,在引人发笑的同时也会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喜剧小品要想成功,除了要运用舞台道具、音响

效果等外在艺术辅助手段,更重要是要取决于语言在小品所设情境中丰富的表现力。本文以蔡明在2014年春晚上表演的小品《扰民了你》为例,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喜剧小品中言语幽默的语用机制。 二、语用预设理论与语言幽默 (一)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也叫作前提、前设和先设,指的是说话人满足所说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的前提,即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作的假设。最早在1892年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Frege提出。他认为,命题中都存在着“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即充当命题的主项的“简单或者复合的专有名词都必须具有的指称现象。”随着语言学的发展,预设从哲学界慢慢进入了语言学界,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语用预设。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预设更多地与语境紧密联系,因此语用预设的概念就被提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即预设)关系。”(何自然,1997:68) 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一书中,何兆熊先生将语用预设主要归纳出三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话语的语境所作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内容摘要: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内的泛化缺环现象、使用方法、交际策略及面临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泛化;缺环;使用方法;问题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近年来,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大量的著作对称谓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汉语称谓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说明不多,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阐述这种语言现象及问题。 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本文将论述二者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汉语亲属称谓可谓是名目繁多,复杂多样。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非常细致,可以用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近亲与远亲、长辈与晚辈、已婚与未婚、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甚至生存与死亡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汉语称谓语有逐渐泛化的趋势。在阐述称谓语泛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通的客观存在。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要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力图提高语言的精确性,还要减少某些模糊性。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而称谓语的泛化即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现代汉语语法使用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 一、词类 词可分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得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得意义,基本用途就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与拟声词。 (一)实词 1.名词:表人与事物得名称。 (1)表人与事物得名称得,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得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得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得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得名称得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得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得,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得,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得,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得,如:使、让、叫 (5)表判断得,如:就是 (6)表相似得,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8)表能够、愿意得,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得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得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得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得状态,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得词。 (1)表确数得,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得,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得,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得,如: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表人、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单位得词。 (1)表物量得,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得,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得词。 (1)表人称代词得,如:我、您、她、她、它、我们、您们、她们、咱们、自己、人家

黄廖版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 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现代汉语处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处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11T14:22:17.98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5月作者:申茜茜 [导读]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处置句是黎锦熙先生最先描写,王力先生最先定名的一种句式。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处置句的研究,近百年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的热点。本文将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来概述现代汉语处置句的研究历程。 关键词:处置句;句法;语义;语用 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处置句是黎锦熙先生最先描写,王力先生最先定名的一种句式。自王力先生把“把”字句命名为“处置句”之后,数十年来,处置式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汉语语法学上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下面本文将从处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和教学等方面来回顾处置句的研究。 一、处置句的句法研究 现代汉语的处置句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字句的研究上面。“把”字句的句法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条件的研究和“把”字句与相关句型的变换关系研究。“把”字句构成条件的研究起源于吕淑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和《“把”字用法的研究》中,他从动词的意义限制、“把”字宾语的性质和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要求三个方面,相当全面而细致地分析讨论了近代汉语的“把”字的用法,提出了“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和“谓语复杂”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动词的处置意义、宾语的有定性,这些都是消极条件,只有第三个条件———动词前后的成分———才具有积极的性质,才是近代汉语发展起这个把子句式的推动力”。他的这种观点不仅开创了“把”字句构成条件的研究,而且对“把”字句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最好的看法。以后的“把”字句构成条件的研究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孤立地分析“把”字句结构中的某个成分。有的从动词出发,专门研究“把”字句中的动词,如郭德润的《“把”字句的动词》(1981)。有的专门研究“把”字句中的宾语,如王还的《“把”字句中“把”的宾语》 (1985)。有的专门研究“把”字句中的状语,如李增吉的《试谈“把”字句中其他状语的位置》(1992)。另一种情况是将“把”字句结构中的相关成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考察。这类文章有宋玉柱的《谓语另带宾语的“把”字句》( 1981)和《关于述语为“进行”的“把”字句》(1988)、王惠的《“把”字句中的“了”、“着”、“过”》(1993)等。句式转换研究方面,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把”字句与其他句式相互转换关系及限制条件的研究。论文有傅雨贤的《“把”字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1981)、詹开第的《动结式动词与“把”字句的变换关系》 (1985)、邵敬敏的《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1985)等。 二、处置句的语义、语用研究 处置句句的语义语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把”字句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把”字的宾语的语义研究上。我们主要介绍三个时间段的研究热潮: 1.五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以前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首创“提宾”说,认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后来(1932)还作了解释,他说“中国语之用`把'提宾,文学上之影响也,修辞上之需要也,实用上之演变也,非其素质然也。”在此之后王力提出“处置”说,开创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从此拉开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序幕,此后“处置”说一直成为汉语语法学界“把”字句语义研究与争论的核心问题。五十年代,围绕“处置式”和“处置义”还形成过正反双方的争论。王力(1958)本人不仅坚持他四十年代“处置”说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继事式”以补充其“处置式”的学说。反方是胡附、文炼(1955)和梁东汉(1958)。 2.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该时期“把”字句的研究成果比前两个阶段要丰富得多。这时“把”字句语义研究有两个侧重点,一是“把”的宾语的语义类型的研究。主要有朱德熙(1981)的《语法讲义》、詹开第的《“把”字句谓语中动作的方向》(1983)、邵敬敏的《把字句研究纵横观》(1987)等。二是有关“把”字句句式含义的研究。主要有潘文娱的《对把字句的进一步探讨》(1978)、宋玉柱的《处置新解——略谈把字句的语法作用》(1979)和《关于“把”字句的两个问题》(1981)。这里尤以宋玉柱对“把”字句“处置”作用的解释相当合理。他对“处置”下的定义是:“句中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对`把'字介引的成分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以至往往使得该成分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该阶段“把”字句研究更加活跃,语义研究上的突出表现是研究的层面和角度更为多样,有的还涉及到了语用分析。崔希亮的《 “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1995)对“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进行了综合研究。沈阳的《名词短语的多重移位形式及其把字句的构造过程与语义解释》(1997)从语义和形式两方面解释了“把”字句。郑杰《 “把”字句的处置结果与处置行为动词》(2000)从处置结果类型与处置行为动词类型两方面论述“把”字句的语义问题。该阶段比较突出的是出现对“把”字句的语用分析的论文。如张旺熹的《 “把”字结构的语义及语用分析》(1991)把“把”字结构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考察,认为“它(“把”字结构)以表达与目的意义紧密相关的语义内容为本质特征”。金立鑫的《“把OV在L”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1993)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分析了“把OV在L”结构。在《“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1997)一文中他对交际中选择“把”字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选择`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句法、语义、上下文篇章、语句重点和个人风格等因素决定的。在这些因素之间形成了一个从强制性到非强制性的等级关系。”尽管这样的语用分析研究比较突出,但从整体上看“把”字句语用方面的研究还是显得十分地有限,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55. [2]吕淑湘.汉语语法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3]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作者简介:申茜茜(1992.11),女,汉族,山西省长治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白语语法。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1.范围 本规范(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 56 008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给出了词语的词形。 本规范(草案)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汉语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参考、采用。 2.术语和定义 2.1 常用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范畴中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的词语。 2.2 词形 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书写形式。 2.3 词频 在一定数量的语料中同一个词语出现的频度,一般用词语的出现次数或覆盖率来表示。本规范(草案)指词语的出现次数。 2.4 频级 同一语料调查范围中词频数相同的为一个频级。本词表频级统计分两步:第一步形成不同类型语料库的频级,即原始频级。第二步形成总语料的频级,就是将几个原始频级之和再除以不同类型语料库的数目。 3.研制原则 3.1 词和语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同时,根据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收录一些常用的缩略语、成语、惯用语等熟语,以及表达整体概念名称的其他固定短语。 3.2 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原则 本规范(草案)的词语收录,既注意词语的系统性,又注意词语在语用中的实用性。如以表示季节为根词的一些词,全部收录它的加缀词“初春”“初冬”“初秋”“初夏”,但对于“‘晚’+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晚春”“晚秋”,未收录“晚冬”“晚夏”;对于“‘残’+季节”的词语,只收录“残冬”未收录“残春”“残秋”“残夏”。 4.《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说明 4.1 本表研制过程中,收集词语同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核心语料库、厦门大学的新词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所收词语进行了比对,并查验了该词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报系网页以及Google网简体中文网页、百度网等常用网页上的使用情况。 4.2本表用来检测词频的语料库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中经分词标注的4 500万字语料、《人民日报》2001年~2005年约1.35亿字的分词标注语料和厦门大学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语料库约7 000万字的语料。总共2.5亿字。 4.3 本表共收录常用词语56 008个,包括单音节词3 181个,双音节词语40 351个,三音节词语6 459个,四音节词语5 855个,五音节和五音节以上词语162个。表内条目按频级升序排列,频级相同的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4.4 本规范(草案)提供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音序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音的条目按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其中,词语的读音只供检索使用,不代表词语的读音规范。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见教材第170-172页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所谓的词序不同实际上有三类不同层面的情况: a.语用的语序变化 b.语义的语序变化 c.语法的语序变化 2.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3.汉语词类根语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第二节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1.词类及其划分标准:形态标准(形态标志、形态变化)、意义标准、功能标准见教材第174-176页 2.实词与虚词的区别: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见教材第176页 3.体词与谓词见教材第177页 4.各词类的语法特点及内部小类见教材第177-184页 第三节词类划分的理论与实践 词类辨析重点 动词和形容词,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区别词与副词,介词和动词,介词和连词见教材第187-190页(参见课后练习) 第四节短语类型特点 短语的结构类型重点 短语(词组):偏正词组、述宾词组、述补词组、联合词组、主谓词组、同位词组、连谓词组、兼语词组 短语(结构):量词结构、方位结构、介词结构、“的”字结构

见教材第194-199页(参见课后练习) 第五节层次分析法重点 1.层次分析法的目的时揭示一个句法结构隐藏在线形排列背后的固有的层次特结构关系,其方法是逐层依次找出各层次的直接成份,并进一步说明直接成份之间的结构关系。见教材第204页 2.层次分析的三原则:结构原则、功能原则、意义原则见教材第206-207页 (参见课后练习) 第六节句型系统 1.前后都有停顿,带有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人们用来进行交际的基本语言单位就叫句子。见教材第209页 2. 3.句型分析的原则和方法见教材第212-214页 表示语气的因素不影响句型。 功能相同的词语互相替换不影响句型。 扩展一般不影响句型。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

一、语用概述 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 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 能进一步了解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一般规律,能深刻理解在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使说话者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受话者能获取话语原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相关要素 (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在一般情况下,发话者(包括说者和作者)都是要通过说出某些话以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 a.请你关上门。(请求) 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 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走了!(威胁) 2.分析发话者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发话者用什么方式组织话语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使受话者理解其语用意图并在受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策略 (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 例如:一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到澳门狂赌,输得一干二净。有人不知情,想请他赞助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 他刚从澳门回来,没钱了! (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 (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受话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例如: A:面条里要放辣油吗?B:我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发话者用语言符号表达的具体内容。 例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有好处。2.你好! (问候语) (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 2.言外语境:即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言语交际中的表达和理解得以完成,除了语言符号链条起中心作用之外,语境中的非语言的因素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语境与发话者、受话人的关系 (一)语境是交际各方共享的 (二)语境是参与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 当分析某段话语的理解涉及哪些语境因素时,只要列出相关的语义命题就能清晰地把它们显示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