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申遗

端午申遗

端午申遗

中国端午申遗成功更是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

2009-10-15 00:31:45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中新社武汉十月十四日电(记者艾启平)十三日,屈原故乡湖北秭归县万人签名,祝贺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为此,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十四日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申遗成功更是一种责任。下一步,还需要增强保护意识。”

二00五年十一月,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它与中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曾一度成为中国舆论及坊间讨论的焦点。因此,有媒体认为中国端午申遗是“受韩国端午祭申报刺激”。

“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不能那么理解。”江清和说,“同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特点。即使在中国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特点。如湖北的端午文化,也不能全部代表中国的端午文化。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有关联但也有差异,文化申遗并不排他。”

他介绍,去年九月,湖北省将端午申遗有关材料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初审,该组织提出了完善建议。去年十二月,由湖北省牵头,由湖北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三省四地联合将端午文化“打包”申报。今年九月底,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清和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令人高兴;作为全球华人的节日,端午节由湖北牵头申遗并成功,我们非常荣幸。这是世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确认。”他表示,湖北下一步将对端午节的文化形式进行认真调查,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如相关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举办划龙舟比赛等;并加强理论研究、研讨,加大保护传统文化的宣传等。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指出:“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端午节成功申报世界非遗,对彰显荆楚文化、激励爱国情怀都有重要意义。”

端午节和湖北省有着深厚渊源,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最早完整、生动记录了端午习俗。

由湖北省代表中国申请端午节作为世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部的专家认为,韩国申办江陵端午节以后,我国才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如果说时间晚了一些的话,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其实中国哪一个节日拿出来作为世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是具有相当资本的,比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所以,都应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就是因为节日太多了,而且联合国要求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个,所以,我国只能将端午节申遗了。

而我们落后于韩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节日太丰富了,而且它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是一个全国性的,不像韩国,只是江陵端午祭,我国的节日内涵太丰富了,比如申办春节以哪个地区为代表呢?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申办中秋节也是同样的,但是这些节日不论申遗也好,不申遗也好,重要的是要传承、要保护、要发扬这样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部的专家认为,不申遗不代表这个节日不重要,申遗成功对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的区别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的区别 端午节和端午祭有很大的区别,端午祭从酿制神酒开始,民族 活动包括竞赛、歌谣、拔河、创作比赛、射箭等等,大多都是民间 的娱乐活动。而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族活动 有吃粽子,赛龙舟,它的用意是去驱毒辟邪,这是两国端午的文化 差异。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 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 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 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 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 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 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 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 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

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 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 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 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 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 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 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 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 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 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 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 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与韩争端午及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

与韩争端午及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 摘要: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申遗”大国的国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多少有些酸溜溜。大约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伤了我们的自尊心,可以想见,新一轮的“申遗”活动又该“刻不容缓”了。 关键字:端午祭端午节传统申遗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 一、与韩争端午 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在世界遗产文化申报上,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可能会“刺激”国人。不过,“端午”能够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近邻友邦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应该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国内普遍感到愤慨,不少国人认为是韩国抢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是否是韩国抢了我们的端午节呢?我想不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后面要谈的那个问题就将会给人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在听到韩国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马上就有某大学的民俗权威专家信誓旦旦地说:“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国籍教授在接受某报采访时说,“端午节很多国家有,其渊源与中国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各国过端午的习俗各不一样:中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日本和韩国就没有;日本人过端午的时候,男人游泳,女人洗头;而韩国人在过端午的时候,则是男人摔跤,女人洗头。”上海财经大学的韩国留学生的补充,就更说明问题了:“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过端午节时,我们会去奶奶家,大家聚在一起吃艾糕(用艾草做的一种糕)。”由此说来,韩国端午祭和我国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

从中韩端午节争端 - 北京大学中文系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 陈连山 摘要:中韩两国围绕江陵端午祭出现的文化冲突,其表层原因是两国国民互相不了解相关事实,深层原因则是双方各自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不能正视事实。针对前者,本文全面比较中韩两国端午节习俗的事实,指出韩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针对后者,本文批判了部分中国人把文化发明权扩大为文化所有权;同时也批判了部分韩国人为维护本国文化独特性而故意否认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 关键词:端午节端午祭城隍巡游文化冲突中韩关系 作者简介:陈连山,河南洛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民间文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1990年留校任教至今,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游戏》和《话说端午》。 中国、韩国山水相连,文化上也非常相似,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政治上彼此相安,经济上互相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按照一般想象,双方应该成为非常友好的邻邦。但是,偏偏在双方非常相似的文化上,彼此冲突不断,其中包括端午节争端,叶舒宪被韩国网民误解事件,郑在书被中国网民误解事件1等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文化合作。 本文将以端午节争端为个案,还原事实真相,并探讨导致中韩文化冲突的表层和深层原因。由于我不懂韩国语,只能读韩国古代文献和现代翻译为中文的文献,论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中韩两国专家批评指正。 一、端午节争端的出现 2004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但这条消息没有引起多少反应。5月6日,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刘玉琴的《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 12007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在书发表论文认为:中国上古神话包含了一部分东夷民族的神话。这个观点被部分网民误解为中国神话起源于韩国。

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中韩文化之争给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在我们为这场沸沸扬扬的文化之争感到愤怒或者不懈的同时,是否应该问一下自己——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慧永远掌握着剑”。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韩国人在剽窃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很清楚文化的范畴太广,所以他们选择了那些文化的脊梁——孔子、甲骨文、中医、印刷术……韩国正是想通过这样掠夺的方式来重新凝聚和强大自己的民族。 然而反观中国对文化的态度,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会让韩国人有机可乘了。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年轻人早就习惯了欢度“情人节”、“圣诞节”,谁还晓得重阳、端午,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重阳、端午的历史意义呢!大学里英语没有四级证也就没有学位证,却没听说国语不过级拿不到学位证的。英语也只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已,且其应用人群、范围远不及国语,何以就如此尊贵?明明是自己丢掉的传统文化,却怪别人抢了去。就像是丢“东西”的人埋怨拣“东西”的人是强盗,可笑之余犹显可悲!再回头看韩国因为丢掉了传统的东西,以致于今天抢夺中国人的“遗产”,等到明天我们也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去抢别人的东西吗?既是抢到了,又真的能够传承下去而强大国家民族吗?好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些力图保护中国文化的人,尽管力量还不强大但已经有了开始。诸如: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百家讲坛等文化研究与传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面对韩国的文化掠夺,我们已经是亡羊在先,今不补牢将更待何时?文化保护的星星之火已经燃起,但更需要的是全民行动的燎原之势。

韩国端午节申遗对中国的启示

中新网11月27日电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吉林延边大学朝鲜(专题,图库)和韩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高敬洙教授在接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访问时指出,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高教授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也传到了周边各个国家。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统了。作为和中国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韩国申报成功,我们应该祝贺,对作为起源国的中国来说,也是敲一下警钟: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 高敬洙教授也指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也有所不同。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只是在农历5月5号一天,一般是搞龙舟赛和吃粽子等简单的活动。而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比较广泛,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主要内容有: 一、祭祀活动,广泛的祭祀。当地的英雄人物,值得纪念的人物都会进行祭祀,从4月5号到5月7号之间活动不断。 二、各种游戏。以舞蹈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种歌唱比赛,有传统的歌谣比赛,也有青年人参加的现代歌曲。 三、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将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体育运动。这些活动引来周边和附近民众的广泛参加。同时,这几年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高敬洙特别指出:韩国江陵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十几年,江陵准备申请世界无形遗产以来,有意识地对这个文化现象做了很多创造性地发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97年端午祭已经被选定为韩国的十大地方庆典之一,2000年正式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 高敬洙教授表示,现在韩国已经有三个无形遗产了,联合国也肯定了韩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这个事情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政府重视,文化管理部门重视。这些重视是有意地培育和保护,而培育也加上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现代的有些游戏规则也放到传统文化里头去了,使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必须是有世界性影响的。我们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只是停留在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很平淡,这样不可能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 三、必须是有创造性。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必须有创新并且和现代形式结合的这种新创意,这样才能保护这些无形文化遗产。(郑永)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从端午节的现状看文化传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文化历史演进过程中,传统节日已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我想就个人看法谈谈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的起源及现状,进而探讨一下中国的文化传统。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最早是南方各地驱瘟疫、避邪气的节日,因为当时南方初夏时节疫情流行。后来因传说屈原在报国无门,悲愤绝望的情况下,投汩罗自杀,屈原投江后,楚人哀其不幸,投粽子、咸鸭蛋于江中以饲蛟龙,希护屈原之身体,又竞驾舟于江面,寻觅踪迹,企图拯救屈原。此后,遂相沿成习。所谓过端午节祭奠屈原的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操符合儒家思想而受到后世士大夫阶层的推崇而已,尤其是在楚地的屈原故里乃至长江三峡沿江一带,民间过端午节更隆重,气氛更浓。 中国的文化传统特点首先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其次内部广阔的平原易于统一,保持独特风格,再者人口多并相对集中,耕地少,最后文化有由北向南的趋势。而文化传统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自战国时代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早已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它的地位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不仅仅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有来自我们本土的官僚主义和“后现代”的物质欲的淹没。去年的江西鹰潭的砸龙舟事件,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近年来,端午节显得冷冷清清,在现代国人的生活中遭到了淡忘和遗忘。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人对端午节一无所知。也难怪,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传出了韩国向联合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端午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富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并且无优劣,大体分为无形的和有形的,也可以说是物质的和精神的。一种是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典籍,另外一部分是散见于生活的服饰、饮食习惯及器物中。后者的生命力最长,受到现实的影响也越大。伴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工业文明也进入了文明的生活视角,而代表农业文明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命运将如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面对如今端午节的冷清以及国人的淡忘,我们该如何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假如我们能够像韩国一样重视端午节,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且话大力气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别人还会喧宾夺主并谋取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吗?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尊重,致使传统节日地位每况愈下,值得我们反省和自责。 一定的文化是在与其匹配的物质社会基础上诞生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末端的具体表象的端午节及其习俗之一的划龙舟,它们是在农业社会的大环境里产生的,是在以耕读传家为治家之道的封建社会里产生的它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爱国人士的深切追忆,是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感的寄托。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这种文化不是本土的,是一种全球性的,是以一种民族文化为土壤的,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消费文化为表现形式的。这对本土文化形成了严重的入侵,使如今的青少年只知有情人节,而不知有七夕节;只知有万圣节,而不知有重阳节。 全球化及现代化为人民带来新的生存和思想方式,以及他所创造出来的国际性文化格局。由于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悬殊,使文化的交流并不总是处在一个对等的层面上进行的。可以说资本充斥了整个生产过程,进而它的发展也就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我们都明白文化同一性的改变常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无意识中实现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性受到影响甚至是削弱,很可能它意识形态方面的机器就会萎缩,结果一切都将直接或间接

端午祭继2018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

端午祭-继2018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 端午申遗。继xx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 2016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中文名,端午申遗。全称,“中国端午节”。地区,中国湖北省。历史,距今2500多年。意义,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认识和思考。 申遗内容。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端午祭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xx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0月4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证实。 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历史。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 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

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申遗规定。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 端午节在xx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2016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三省四地。中国端午节“申遗”。缘何“三省四地”联合打包?端午节习俗分布于中国境内以及海外华人生活的区域。 重点地区在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秭归屈原故里——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

韩国抢拔河申遗 还有哪些中国文化“被韩国”(整理精校版)

韩国抢拔河申遗还有哪些中国文化“被韩国” 素材汇编 0515 1559 韩国人又出手了!他们这回抢的是“拔河”,这个在中国已流传2000多年的遗产,即将被韩国唐津郡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一名湖南浏阳的女子出来发声,称通过多方查证,认为拔河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荆楚之地,为鲁班所创,只有中国才有资格申报。 [留学]发现中国遗产被“抢注” 今年4月,留学于韩国釜山釜庆大学的熊梦霞,得知韩国唐津郡举办国际拔河节,邀请了世界11个国家1万多人参与。拔河节的盛况让熊梦霞兴奋不已,但拔河节后,韩国牵头成立国际拔河交流委员会,而这个委员会的交流主题是把拔河作为韩国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我所知,拔河是源于春秋时期的一项军事游戏,怎么会是他们的遗产?”听说韩国即将把拔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熊梦霞急了,她以个人身份报名参加了这次拔河节,并争取到了唯一的一个中国民间组织名额。交流会上,面对各国专家“一边倒”的论调,一向温柔有礼的熊梦霞“发怒”了,她逐一进行了反驳,坚决主张,中国才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 [求证]拔河是鲁班发明的 熊梦霞主修历史学,她细致研究发现,关于“拔河”,《墨子·鲁问》就有记载。 楚国与越国之间进行水上舟战,楚国聘请来楚地游历的鲁班,为其设计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在舟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它钩住敌舟,不让其逃脱,在失利时可以用它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这种配合水战的军事技能,后演变为荆襄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各项史料说明,“施钩之戏”起源于楚地的襄阳和南郡江陵一带,尔后“传于他郡”。“到隋唐五代,拔河还有祈求年丰和炫耀国力之意。”熊梦霞说。正式定名为“拔河”始见于唐代,并由荆楚地区的地方性习俗,迅速发展为全民性竞技项目。 [呼吁]守住拔河这项遗产 作为后来者的韩国,对于拔河运动、拔河文化的推广非常重视。拔河是韩国政府公布的“第75号无形文化财”。 熊梦霞说,拔河运动在我国其实也是深入人心的,各地的拔河文化活动也在不断地开展,尤其是甘肃临潭县每年元宵节举行的万人拔河比赛。

端午节的文化影响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规定放假一天。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赛龙舟,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祭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就是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三个省份当地人民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 台湾 台湾端午节保留大量端午信俗,台湾人俗称端阳、“五日节”或“五月节”,习俗为吃粽子、饮雄黄酒、驱五毒、饮午时水、沐午时水、午时立蛋(传说中能在午时,立起鸡蛋可以得到好运)与赛龙舟。端午禳除的习俗源自于夏至,台湾习俗认为端午当天正午,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因此配合饮用午时水可强身健体、驱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驱邪植物,或是挂榕枝、饮雄黄酒、佩挂香馨(香包)更可达到功效;另外当天也会使洗艾草水,同样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全国最著名汲取“午时水”地点在台中县大甲镇铁砧山上的剑井。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固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全国较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台北县碧潭、宜兰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与高雄爱河等。 台湾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进入夏季的炎热。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中华民国政府立端午节为法定假日,依规定放假一天。 编辑本段中国端午申遗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答案及解析(甲级)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答案及解析(甲级) 点击查看:XX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甲级) 1.给定资料3-6集纳了我国传统节日被“淡化”和“异化”的诸多现象。请指出其具体表现(25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该题属于归纳概括题型,要求我们指出我国传统节日被“淡化”和“异化”的具体表现,作答范围现定于“给定资料3-6”。考生需要注意“逻辑清晰”这一作答要求,我们的答案必须体现出一定的结构,基于本题,我们需要从”淡化”、“异化”两大方面进行分类概括。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关于我国传统节日被“淡化”的要点主要集中于给定资料3、4。给定资料3通过对年轻人过节方法的采访可以看出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文化的内涵,节日生活空洞无味,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给定资料4介绍了国人对于传统节日以吃为主基调的行为模式的质疑,凸显了传统节日内涵的流失与本义曲解,民俗背后包含的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都是从过节的内容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日趋淡化。紧接着材料4还从过节的形式上强调我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也早已被人们遗失,越来越单一,且没有其他能体现中国节日内涵的活动创新,同样造成传统节

日文化的淡化。 关于我国传统节日被“异化”的要点主要集中于给定资料5、6。给定资料5介绍了在如今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传统节日里的商业味越来越浓,一些传统节日如中秋节则变成了维系社会社交资源的重要契机,不少人不惜重金送礼,使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发生了变异;给定资料6主要强调了我国普遍缺少传统文化和民俗知识的教育,文化符号和功能意义被人们曲解或淡忘,比如春节倒贴“福”字、对西方文化的情人节盲目跟风,打造“中国的情人节”,改变了传统节日的习俗。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最后,分条作答,合理阐述。先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日趋淡化的表现,再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异化的表现。如参考答案部分所示。 【参考答案】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日趋淡化。一方面,从过节内容来看,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节日文化的内涵,节日生活空洞无味,民俗背后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已逐渐被人们遗忘,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从过节形式来看,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活动逐渐遗失,且缺乏其他能体现中国节日内涵的活动创新。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异化。一方面,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商业味越来越浓,一些传统节日变成了维系

韩国文化传承相关

长期以来,韩国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不仅韩国,古代日本、古代朝鲜受中国的文化影响都很大。并且在古代,越南、朝鲜曾经是中国的属国。——最近几十年以来,韩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世人瞩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韩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振兴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而文化的振兴则要长久的多。而一个国家是否可以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在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之外,文化的影响更为长远。出于这种文化上的焦虑,韩国文化界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先天不足,是非常自然的。这个时候,有人开始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入手,寻找本民族的痕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其次,“端午祭”也好,“韩医”也好,虽然源头出自中国,但是在韩国本土都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对于这种现状,国内的人士了解的也许不是很多。比如“韩医”,是不是就完全等于中医?显然不能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如果“韩医”确实在中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自己的特色,那么,我们的指责似乎就有些牵强。至于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话,“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自己的特色。在这种前提下,贸然指责他人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当然,郑在书教授的观点明显带有民族主义的特色。中国神话影响了韩国神话,还是韩国神话影响了中国神话,这本身并不重要,这恰恰说明中国和韩国长期以来交往很多,彼此影响很大。韩国学者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根”,恰恰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骄傲。但是,郑在书教授一味强调韩国神话对中国神话的影响,显然带有狭隘的地域偏见,实际上是由于文化自卑而导致的文化焦虑的一种表现。甚至不值得大家评论。 第三,韩国人对文化的重视,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争夺”,恰恰在提醒我们一些问题。中国的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发展和变化,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换句话说,中国国内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也没有多少年。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仪”。经济发展了,文化上的繁荣就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此,有关方面应该加大对文化的财政投入,努力引导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产业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韩国人对文化的重视、甚至对传统文化争夺,提醒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让有益的文化传承继承下去,建立合理的文化发展机制,保证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 实际上韩国的好多民俗节日,过去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譬如说清明节、韩师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现在他们都在过,春节传过去以后,韩国人也进行了适合自己民族情况的改造,他也在过春节,但是相对来讲,过得并不大,过得最大的是中秋节,就是八月十五,为什么?

端午节申遗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共同申报,共包括4部分内容,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日本此日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于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于每年阳历5月5日,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儿童日(男孩节),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鲤跃龙门”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会食用日本粽和柏饼。 韩国朝鲜半岛的文化在人类学和历史来说,都和中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各地民族可能与中国各地曾经以相同的方式庆祝端午节。[原创研究?]不过,当这些人民散居在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韩国在端午日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萨满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引日本的端午节二战前,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部编人教版《身边的文化遗产》中考试题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一、端午节申遗 (一)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学校文学社举办征联活动。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2010吉林省)上联:喜迎盛世龙舟竞渡; 下联:□□□□□□□□。 【参考示例】宽对即可。如:欢庆佳节粽叶飘香。 (二)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结论。(2009年长沙市) 材料一:韩国江原道江陵市5月26日至30日举行端午2009年端午餐。江陵端午祭200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材料二:5月28日,来自国内外的确1支龙舟对在汨罗江举行直道竞速赛。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指出,端午节不仅要有粽子、有龙赛舟,也应该有大众的剂祭祀方式,还可以考虑每年开展一次学术讨论会,让屈原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参考示例】保护端午文化,弘扬屈原精神。(符合要求即可) (三)结合“相关链接”,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3分)(2006年陕西省课改实验区)相关链接: (1)早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国起源的端午节就传到了韩国。从1967年开始,“江陵端午祭”就被韩国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与扶植。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准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及无形遗产”。 (2)2006年春节前夕,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发表了《保卫春节宣言》,提出要保 护春节等民俗节日和传统文化。他认为,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而且是一种尊严。针对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他认为“这既是中国文化的光荣,也是我们这一代的尴尬。” (3)一些传统节日的衰微不是因为节日本身太过陈旧,而在于我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而言,真正有用的永远是我们愿意并能够将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答案示例】加强保护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保护意识。或:加大政府保护和扶植力度,尽早将一些重要且影响较大的传统节日纳入“申遗”程序。或: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扩大中国传统节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同感。或:保护传统节日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可精心打造一批知名节日。或:应坚持继承、保护、改造、创新并重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更生活化,人文化。

浅谈韩国江陵端午祭

浅谈韩国江陵端午祭 摘要:端午文化作为历史上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内的“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现象,在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 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端午文化都具有共同的“文化分母”, 即祈福禳灾。韩国江陵端午祭(?????)拥有近千年历史,包 括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和工艺品等,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也反映了平民的历史和生活形态。江陵端午祭还生动地再现了韩 国儒教、萨满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庆典仪式及表演 艺术。 关键词:韩国民俗;端午祭;遗产保护 一:江陵端午祭的历史 东临东海,西靠大关岭、五台山的江陵是韩国代表性观光都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江原道要塞,至今仍保留着江陵乡校、客舍门、乌竹轩等众多遗迹,以及在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的江陵端午祭也在于此。江陵是韩国岭东地区的中心,是典型的背山临水的地理位置,因此自古对山神、城隍、龙神等的崇拜成为了主要的民俗信仰。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江陵的端午祭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这一地域大规模巫术祭礼的全民庆典活动。这种祭祀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朝鲜时代,称为“部落祭”,除有保存文化、避邪求福功能外,还蕴含陶冶民众性情、防止各姓族群间的分裂以实现社会大同的目的。这种共同体礼仪的延续是“江陵端午祭”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公元三世纪末中国晋代陈寿的《三国志·东瀛篇》中记载:“礼国人(当时中国称朝鲜为礼国)每年5月下旬是要祭拜鬼神,10月收获时要对天祭祀,整日饮酒、跳舞、玩乐。”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江陵端午祭就是从新罗王朝始开始成为一个固定庆典。同时在朝鲜时代文人南孝温的《秋江集·秋江冷话》里也有类似祭祀活动的记载。这些庆典均与本地区的有关神话传说相联系,意味着“地区历史”“地区人物”已成为人们心中敬奉的对象,称为自己独立的信仰体系,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江陵端午祭的主要内容 “端午”这个词来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在流传到韩国的过程中与江陵地区原来存在的祭祀活动结合起来就演变成了如今的“端午祭”。端午祭发展到现在,成为江原道江陵地区举行的乡土神祭,主要是拜祭大关岭山神和大关岭国师城隍以及国师女城隍神,它是韩国现存的乡土神祭中规模最大的,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民俗。整个活动包括祭仪、演戏和游艺上大部分。祭祀中最有特点的是巫俗祭祀仪式,各种祭礼有25种之多。由女巫用格物姓氏向神表达人的愿望,共祝在险峻的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详细]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详细]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和赛龙舟?纪念屈原而来 ·赛龙舟吃粽子迎端午端午节的由来与各地习俗 ·端午节为何吃粽子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 ·端午节该祭谁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 ·端午的由来及意义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端午节哪些人不宜食粽子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民俗专家建言:别让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是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入假增强民族凝聚力民间风俗是非常丰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 ·我们这样过端午节塞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端午节食俗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随の风ね雨—空间之家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到粽子俏过端午自然少不了吃粽子 ·端午节爱国与民俗的完美结合又到一年粽飘香 ·端午放假粽叶走俏今年流行自己动手包粽子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能咋过利用假日调整情绪 ·浙江嘉善:端午到粽子俏 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那么,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呢?专家日前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长安有专门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艺也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裹的。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间,就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现代粽子以浙江嘉兴最负盛名。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

端午节韩国申遗成功了吗

端午节韩国申遗成功了吗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专家称这不是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 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员刘魁立25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韩国的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这毋庸置疑。中国学界关于端 午节由来的解释很多,普通人所熟悉的就是“纪念屈原 的节日”。今天的端午节似乎只剩下吃粽子和电视里闪 过的龙舟比赛的画面。依稀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有趣得多,缝香囊、挂菖蒲和艾草、吃咸鸭蛋,翻翻书本,端 午节好像还有很多其他传统活动,可惜这些习俗都已经 尘封太久了。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阴历纪年法连同节气和很多节日 都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周边国家。韩国的书本上在 解释这些文化时也经常指出“是中日韩等国家共同拥有的”,大多数韩国人心中明白这些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中国。端午节也是如此,韩国江陵市端午节文化院的网站

上也特意标明“端午节是中日韩三国共同的节日”,还 详细介绍了朝鲜、中国与日本过端午节的不同习俗。但 是韩国人认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有自己独创的文化 内容,而且对保存韩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 他们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依据。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性的民间祭祀 活动,虽然也用“端午”这个名称,但活动的内容与我 们国家的端午节习俗和端午节涵义完全不同。所谓彼 “端午”非此“端午”也。 韩国的端午祭祀期从为阴历四月初五持续到到五月初七,所谓“江陵端午祭”是指在韩国江原道江陵市举办的以 端午祭祀为内容的重要民俗活动,它是这个期间的一次 大型的民众文化活动。“江陵端午祭”是政府组织的, 有专门的江陵端午祭组织委员会。这个节期从6月13日到17日,其中包括各种娱乐活动和仪式活动。比如荡秋千、摔跤、绘画、歌舞表演、做传统打糕等,此外还有 来自外国的各种艺术表演。在节日广场上,一个表演场 地连着另一个表演场地,人们尽情享受各种娱乐。而在 河对岸,则是火热的商品集市,卖服装、用具、食品的 摊位,挤满整条街。 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基础是韩国的传统信仰,其中萨满教

中国端午节申遗

中国端午节申遗 篇一: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巴黎时间20XX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在世界遗产文化申报上,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可能会“刺激”国人。不过,“端午”能够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近邻友邦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应该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历史发展长河中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一种可能多个国家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并非品牌商标、专利技术的注册,也区别于自然遗产的独有性。它具有共享性,一个国家申报了,即使联合国批准后,其他国家还可以申报。像联合国就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我国今年还进行了新疆地区“木卡姆”的申报。 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

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中国发展为禅宗一样。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当太平洋西岸的人们一代代在农历五月初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也许是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们共同的文化幸福。 当然,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我们真正需要受到的“刺激”,是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能够激发出来,整个社会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 要知道,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要把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建议,还应者寥寥。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我国到现在都没有出台,而韩国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1962年,韩国颁布民间文化保护法,而这一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开始。1967年,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建立的时候,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一年,江陵端午祭登上了韩国遗产名录。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