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们多将原因单纯地归结为扩招造成的供大于求,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是现代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很强的应用型人才,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学术型、理论型的,即高校毕业生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面,但是实际应用技能和动手能力却很差,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受欢迎,导致了就业困难问题。本课题主要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较为深入地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模式,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09年5月28日,国际劳工组织发表题为《2009全球就业趋势最新情况》的报告指出,今年全球就业市场受到的冲击比预想的更严重,2009年全球将有2.1亿至2.39亿人失业,失业率有可能达到6.8%,为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报告指出,2009年到2015年,全球需要创造3亿个就业机会,才能满足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呈现高速的增长态势,但我国的就业形势,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是不容乐观的,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2005年降为72.6%,

2006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了70%,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95万,就业率为70%,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70%,2009年全国毕业生达611万人,初次就业率也不足70%。毕业生就业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国内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开始关注并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该方面研究是以介绍国内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相关对策为主,如孔贺、宋笑平和周磊等主要介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就业困难的特征,刘永霞、林颖和邹云龙等主要介绍了在高校扩招背景下,政府如何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以及如何制定相关政策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而刘永根等则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关高校扩招的实证数据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且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探讨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有关对策。

2、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该方面研究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和讨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学的文献一般研究在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国家、高校、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

角色。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毕业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对就业各方面的影响,如就业期望、就业前途等。

本文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理清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为切入点,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较为系统地深入分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有关对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相关文献梳理: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有关学者研究脉络,确定研究切入点。

(2)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难成因分析:主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真正原因,进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提供参考。

(3)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专业课程方面、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课方面、教学手段及方法方面、教师素质等方面找出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前述研究成果,探讨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有关实施保证措施。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确定研究切入点。

(2)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3)系统分析方法: 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及其不同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群体中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准劳动者,其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和解决他们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难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4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32万人,2009年为611万。资料整理如图2.1所示:

图2.1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图2.1中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待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居低不上。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不能找到专业对口或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造成了相当数量人才的闲臵、浪费,毕业是否等于失业成为了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政府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不够完善,影响大学生就业

尽管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如许多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

2008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

位工作的人数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2009年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为41%,到国有企业为28%,到合资企业为17%,到政府机构为13%,其他就业为1%。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以上,而大学生却难以很好地与其对接,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连接,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渠道不够畅通,造成了一方面很多单位或者企业找不到他们急需的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工作到处奔波碰壁。

(2)大学生就业程序过于复杂、渠道不够通畅

由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然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而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却不能落实;有些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区、出系统就要交费的障碍;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也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如一些大型毕业生招聘会的组织者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招聘会环境混乱,学生交钱买票参会,效率低、成效差。

2、高校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高校大规模扩招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1999年6月,我国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

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项举措呈现出的直接现象就是高校大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从而导致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巨增。拒统计,2001年到2009年间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118万,145万,212万,280万,340万,413万,495万,532万,611万呈迅速递增趋势,且未来几年内还要呈持续递增趋势。

(2)高校的专业学科设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已经进入市场化的情况下,许多高校的专业学科设臵和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滞后。由于“教育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大学生学习的知识进入市场以后,市场无法吸收使用”,使大学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多方面表现得不相匹配。

首先,高校在专业学科设臵上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并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也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适,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配臵与实际需求的偏离,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上的供需矛盾。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至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国际贸易热、金融热、会计热、计算机热,热门专业一直热到产出与需求不成比例。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学校的专业设臵和调整往往不

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上,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真正根源之所在。留有计划经济深刻痕迹的专业设臵、人才培养模式明显滞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等和职位要求的有一定的错位,其中不受欢迎的表现就在于现代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很强的应用型人才,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学术型、理论型的,即高校毕业生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面,但是实际应用技能和动手能力却很差,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受欢迎,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3)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意识欠缺,毕业生缺乏就业技能

目前有些高校指导意识欠缺,在学生就业方面所做的仅仅是一些就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缺乏主动的服务理念,全程的指导意识,更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主动训练和指导。大学生缺乏系统的就业思想、就业技巧,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当毕业生就业时就缺乏相应的就业技能。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沟通能力欠缺,求职技能缺乏,求职观念有误,甚至还出现一系列的心理不良反应等。

3、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给学生就业带来不良影响

近些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了用人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另外,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打出了招收人才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这样一来,研究生在市场上相对较受欢迎,本科生基本还能应付,专科生就基本没什么地位了。此外,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上还呈现出功利现象。人才市场上被用人单位一致看好的抢手人才,近90%都是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而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2)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

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劣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4、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有所欠缺

据对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后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只有70%左右,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由于扩招等因素,有些学校招生标准降低,进校后又不严格要求,使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专业知识掌握很差,毕业时只能勉强通过。还有的学生在校时成绩虽然较好,但知识结构不合理,或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需要有一段实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而很多用人单位是不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代价的,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同时,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普遍看重的是人品和能力。

(2)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滞后

当前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也必然从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化层面。这些过于追求个人利益的心理,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良印象,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录用人才,成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1、调查目的

本问卷发放的目的是从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角度出发,找到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个人就业能力方面的软肋,以及当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大学生希望得到何种模式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在激烈竞争的就业“战场”中赢得胜利。

2、调查对象

问卷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人才培养模式对个人就业能力影响的不足方面,因此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本文选取天津财经大学2009届部分应届毕业的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20份,实际回收211份,回收率为95.9%。

表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信息表

3、调查内容与结果

(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多被认为是扩招原因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就业能力欠缺等。其中认为缺乏工作经验的49.8%,就业能力欠缺的20.9%。有45%的调查对象认为是扩招后毕业生太多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见图3.1),这可以说明自1999年以来的扩招确实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

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3.1关于就业“难”原因的调查结果

(2)社会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家庭条件和个人自身的原因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四大主要因素。如表3.2所示,问卷调查中将个人就业能力不足认为是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占总体的34.6%,归为个人自身原因的学生占总体的30.3%,认为是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影响分别为总体的28%和7.1%。

表3.2 影响个人就业能力的因素

(3)调查对象认为对他们个人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因素中有高校的专业设臵和“大一统”的培养模式。选择高校的专业设臵和“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分别为40.8%和32.7%,而选择实习、实践环节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学生的百分比为21.8%(见表3.3)。选择教学及学业评价、

高校的用人体制、教学管理制度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学生的百分比分别为32.7%、22%、19%、和19%,另外有19%的学生选择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影响个人就业能力较大的因素。

表3.3 对个人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因素

(4)调查对象认为比较欠缺的就业能力主要是竞聘能力及职业能力。排序依次是:选择欠缺竞聘能力的学生52.1%、欠缺职业能力的学生46.9%、而选择自主能力、认知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自身欠缺的就业能力的学生分别为33.2%、30.3%和26.1%,选择适应能力欠缺的学生为19%。

表3.4 调查对象认为自身欠缺的就业能力统计情况

(5)认为高等教育对职业能力影响较大的学生为46.5%,对认知能力影响较大的学生为41. 9%,图3.2中以白色柱表示。以图3.2中以黑色柱表示接受高等教育对象学生自评的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影响的不足方面。

图3.2 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的影响

而经过了本科四年的学习,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希望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的占32.6%,职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的占23.3%,希望自主能力、认知能力、竞聘能力、适应能力得到提高的分别占到14%、11.6%、9.3%、9.3%。

4、从调查分析中反映出的现象

高校学生个人对就业能力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竞聘能力,对自己、社会环境、职业的认知能力,作为个人就业能力的潜在方面,也开始被注意到。认知能力强的人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目标明确、职业定位清晰,得到满意工作的可能性也较大。

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意识到就业能力欠缺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原因,学生们能够理智地判断影响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自身的原因。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生们选择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也是希望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所以高校有责任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使得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在毕业时能够顺利走向人才市场、成功就业,在职业岗位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高校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阶段、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不断加剧,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管理体制、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1、专业课程方面

(1)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在设臵专业课程时,有些学校只是根据自身己有的办学条件或者是从办学的经济效益考虑设臵专业,而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设臵,导致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的高校设臵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比较滞后,知识陈旧与

现实脱节,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毕业后就已经过时了,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水平。

(2)专业口径狭窄

高校中专业设臵都是围绕着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设定的,这样设臵的专业课程内容和专业技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专业课上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而且文理科之间缺少相互沟通与渗透,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接触的机会较少。

2、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动手能力较差。高校中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特点,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综合。学校中有些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却很笼统不规范,而且实践课管理的不够严格。从调查中可知,有将近60%的同学反映实习的时间和机会不充分。大学四年中实习的时间一般定为2一3个月之间,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充分地在实践中予以消化和吸收,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

3、就业指导课方面

许多高校虽然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但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应聘技巧和职业规划等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培

训,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调,导致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在指导中得到提高,所以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反映在就业指导课上学的东西缺少应用性,没有人告诉和指导他们用人单位需要哪些能力,导致毕业生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4、教学手段及方法方面

(1)教学方法落后,缺少创新能力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传授知识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方式。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和中小学相似,以知识的传授和考查为主要内容,很少教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搜索和收集,以及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高校只是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逻辑性,而较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针对学生个人能力、爱好来因材施教。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兴趣专长得不到发挥和引导,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课程考试形式单一

高校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考核就是对学生各门课程学习情况的检查和评定,通过分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这种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评价,而且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没有考核的标准和

要求。通常考试的形式是采用闭卷考试,试题内容侧重于对理论基础知识记忆的考核,而分析和运用方面的试题通常过于简单或者脱离现实,这种考试形式缺乏激励作用,不利于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会导致学生只注重笔记内容,靠背笔记应付考试。这种方式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高,在就业市场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5、教师素质方面

(1)专业教师自主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

高校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术水平评分相对较高,比较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是很认真的,而且作为高校的教师,其在学术方面的水平也比较高。但是从社会整体上考察高校教师队伍,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高校中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合理,没有配套的教师激励机制,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并且一些教师由于实践经验缺少,不能把学科前沿知识教授给学生,今后应加强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2)就业指导的师资薄弱

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师资相对薄弱。具有就业指导专业性知识的教师配备不足,虽然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有一定的

工作经验和认识体会,但没有经过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业务培训,致使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就业指导教师指导的内容不够全面,方法和手段上也相对简单,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大多是讲座的形式,内容不够系统规范。而且运用的小组讨论、招聘模拟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法流于形式,没有结合实际更深入的讲解,学生的应聘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6、学生素质方面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应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由于现在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人数成倍增加,这无疑在入学要求上就会有所下降,至使人才培养上也大不如前。有些学生认为考上大学等于后半辈子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天之骄子”的想法依然在他们心目中存在,于是没有压力和紧迫感,学习上有所怠慢,学习氛围不够浓,学生自身素质自然有所下降。

四、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臵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

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为此,高校应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设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实行按类培养,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为创新提供了广博的知识基础,使学生的专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为此,除了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应结合学校办学的特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

(一)加强实践教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

各所高校应根据各专业和科目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灵活分配好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科学合理的安排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积极邀请社会、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与课程的最佳配臵。在实践教学动中采用适应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实践演练的机会,比如利用各专业的特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招聘模拟、法庭模拟等实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演练中锻炼实践能力;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必要补充,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高校作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职业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各项专技能与创新竞赛和课外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段性总结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段性总结 一、时间:2012年6月---2012年12月 我校电子电器专业于2012年6月4日获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批复,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在这半年里,通过校领导和全体专业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这一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专业本着“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依据市场需求,根据学校实情,通过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计划和各种配套制度,与南宁富士康集团、南宁国际大酒店工程部、海信电器南宁公司、世源冷气等多家企业开始了合作。 2.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开展老师“教师下工厂,企业技术能手上讲台”方式,实现全方位合作。先后有谢伟、凌永航等多名老师利用假期下企业见习。 3.开展企业调研活动,专业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的下到部分企业中,和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交流,了解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情景等,为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进行前期准备。

4.进一步扩大“订单式”培养,在2010年4月的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人才供需洽谈会上,除针对10届毕业生进行招聘外,还召集相关校企合作的专家领导,建立本年度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就开展“订单式”办学,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二、时间:2013年1月---2013年6月 1.学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计划和各种配套制度进行了完善,进一步积极促进各专业与企业联姻。与南宁营维誉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在学校中建立“校中厂”,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 2.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展研讨会,会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和综合实验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达成了共识,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专业教师继续到苏宁电器、领华电子、佳微电子、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去进行调研座谈会,交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共同确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开发教材。书写《电子电器企业需求调研总报告》一份。

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引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0~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万人。到2009年600多万毕业生。在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则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内容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识以及对当代就业形势的认知状态,也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调查,并且主要对如何提高就业能力进行了探讨 就业能力是指在学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职业相关的并嵌入个体身心的一种综合能力,就个体而言,就业能力包括成功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得晋升的能力,以及个人就业能力。本次研究仅涉及对于个体而言的就业能力。 (一)调查背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多年来的求大于供发展到供大于求,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2000年开始,这种形势更加严峻,我们必须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逐年走低、就业出现困难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与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本身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偏差、因扩招带来的巨大社会竞争力等客观条件和阻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主观条件等多重因素有关,然而,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要想回到过去那种稳定的就业体制中去,或短期内改变高等教育本身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偏差和降低因扩招带来的巨大社会竞争压力根本没有可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本小组经过认真探讨决定主要对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考虑,我们选取了南京四大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资金,时间以及人力的限制我们并没有扩大自己的调查范围,只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地方做了积极的调查,我们按照科系种类按比例进行了调查,争取将我们的调查对象遍及各个年级与专业,但是我们毕竟能力有限,能够调查的对象也是有限的。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材料 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 “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兴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5月 目录 目录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社会化形势为农机专业建设带来新机遇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方案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研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研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研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调研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调研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查数据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基本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企业属性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企业类型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企业规模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企业招聘学生的学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企业招生学生的学校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企业注重的能力和素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企业招聘学生的月薪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企业招聘学生的实习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基本职业能力欠缺、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缺乏、职业获取能力和创业能力缺乏等问题。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培养就业能力:尽早关注就业信息,做好职业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端正择业心态,准确掌握职业信息,提高职业获取能力和创业能力。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自我培养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到劳动者转变的中间环节,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一环。为了实现这样的转变,应对就业难困境,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1]。 就业能力作为人的某种属性,或者说人参与其中的社会现象,它是特定时间、空间、文化等影响因素下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可以说有多少种影响因素和多少种因素的排列组合就会有多少种具体的就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超越时空和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就业能力内涵是不存在的。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实践而言,就业能力是求职者、用人单位与社会三方共同碰撞所产生的一个动态系统[2]。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基本职业能力欠缺 21世纪对人才最精确的概括就是素质。高素质的人才就是有道德、有品质、有文化、有工作能力的人,用中国最通俗的表述就是“德才兼备”。专业能力已经不是优秀员工的唯一条件,综合素质才是能立足于竞争市场的永恒优势。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部分大学生无力应付就业时的激烈竞争、就业状况艰难的原因。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大学生“习惯接收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不能成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工作能力的人”[3]。实际上,杨教授的评价只是指出了大学生素质缺陷的一部分,即在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创新能力,但“崇高理想迷失、创新能力缺失、思维能力退化、知识面狭窄”可以说是部分大学生素质欠缺的真实写照。调查显示,素质欠缺是大学生求职时的最大“硬伤”。 2.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古人有云,“夫欲成其业,必先明其志。”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一生之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枉费生命,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对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们需要掌握计算机、英语等当代大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到达二级,英语最低过四级。并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并尽最大的可能使之成熟,能够胜任简单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培养兴趣。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增长自己的实际经验,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体目标:使自己在毕业之前能够拥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获得机会,并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公司的使用人才的标准。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有较强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大学生在就业中找工作方面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格品质、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及职业目标发展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不禁关系到能否实现顺利就业,而且对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资产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得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4)应聘能力薄弱。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因此,我对于自身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我就觉得现在的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没学到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知识的广博度不够,知识的拓展能力相对欠缺。其次,虽然我有在假期里去打暑假工,但是做的都是些比较简单的活路,比如饭馆服务员等工作,和以后的工作没多大联系,基础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平凡,实践经验缺乏。再次,在当代大学生中,创新能力是普遍缺乏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其实我根本不懂创新能力是什么,什么才叫创新,可以在哪些方面创新。创新能力的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我感觉自己应聘能力相当薄弱,因为完全不知道怎样去应聘,既没学过应聘的相关知识,也没看过其相关书籍,因此对应聘的技巧、能力和注意事项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再有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心理素质较差,可能会由于心里紧张,不能很好的表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发布时间:2012/6/15 10:50:44 阅读60次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职教育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体目标。 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被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计算机系深入调研兄弟院校人才培养经验,积极展开校内试点,结合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经过广泛论证,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改革创新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 1.主要内容:改进学生成绩评价方式,进一步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引导、激励作用。 2.主要措施 采取阶段化、过程化、技能化考试。以课程论文、艺术设计、作品、平日作业、实习产品、计算机仿真等多样化考试形式,避免一张试卷定成败。期末教务处进行执行情况大检查,以原始资料作为评价标准。在15-17周教务处安排期末大检查。 3.主要目标:(1)形成贯穿教学过程的考试制度,(2)建立相应考试制度的质量监控体系。 (2)创建“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主要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2.主要措施:按理论课、实验实训课分类制定“以效率为目标”的课堂评价标准,实施校、系、学生分级评教。精品课程主持人、任课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要带头创建“优质课堂”。开展优质课堂教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衔接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 综合素质在求职、面试、工作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主要由求职应聘能力、专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情绪调适能力这五种能力要素构成。这五种能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球状结构模型,在各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独特的主导作用,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出发,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同要素和结构层次,着重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地改革研究,提出适应各个就业能力要素与维度的提升途径和方式。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 (一)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总体评价处于一般水平。 (二)大学生认为情绪调适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比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处于一般,而专业能力和求职应聘能力比较弱。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发展不平衡。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通过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其中的优势能力需要肯定和继续保持,而对于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则主要从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入手,来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各种原因,力求为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对策与建议。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不断加剧,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弊端也显现出来。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化倾向,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质化,竞争力不足。其次,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体现为复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然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过于强调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现代技术的发展;课程体系僵化,过于强调按学科组织课程,缺乏对现实需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重理论灌输,轻实际应用,等等。 (二)专业教学忽视技能培养导致专业技术能力不足。 许多应用型本科依然采用采用理论型、书本型以及单向线性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系统逻辑性,忽略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课程“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学科本位观仍深植于课程体系中,导致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往往是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因此,理论导向的专业教学导致了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 (三)实践教学薄弱导致问题解决能力缺乏。 应用型本科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的课时量不足、实践基地的不足、实习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并且,学校对于课外实践活动、科技竞赛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重视度不够,开展的频率比较低,支持力度比较小,导致大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平台。 (四)就业指导内容狭隘导致求职应聘能力低下。 传统的就业指导在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集中在大四阶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旅游行业难以招到足够数量的合格且训练有素的员工,旅游专业学生又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偏低,专科生、本科生就业结构趋同等,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教学模式实践旅游专业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在学院领导、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毕业生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采用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实习+就业”等模式,极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旅游系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能达到70%左右,最终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面对就业难的现实,笔者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核心能力的要求在变化:希望使用复合型人才,一人能顶多岗,而且适应性、学习能力都要强。对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实干精神非常看重,强调毕业生的实际上岗能力,强调短期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效益差异,尽量减少用人单位的教育和培训成本。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不仅要完善就业制度,转变就业观念,更重要的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要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强

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及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业能力问题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各研究组织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不同,但一致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在个人求职、就职晋升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①。根据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跟踪调查,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并且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一)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支持 据调查,大学生求职因“缺乏工作经验”、“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法律观念”被拒绝的比例较高。毕业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结论为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这与学校在拟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时,对就业率关注度不够是分不开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市场变化不同步、盲目、趋同,忽视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造成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偏低,专科生、本科生就业结构趋同。 (二)毕业生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缺乏就业指导 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竞争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价值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培训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

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一、目的意义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自从2010年起,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等三部门启动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创建工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我校荣幸进入了第二批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行列。自2012年6月起,我校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工作隆重拉开了序幕。为了适应社会对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组织全体专业课老师,深入学习国内职业教育理论的成果,走进企业、行业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企业、行业等用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在企业、行业、社会专家的指导下,对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从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如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工作开展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为了了解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了解学生在示范校创建以来有哪些变化等等,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我们继续更深入的的进行改革,使我们的教学实际和企业的用工完全有效的对接起来。制定出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现将本次调查情况做以报告。 二、调查对象 眉县职业教育中心电工电子技术专业3个年级(11级、12级、13级)、5个班(电1161班、电1162班、电1263班、电1264班、电1365班)、100名学生(有在校生、也有顶岗实习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调查表由电工电子技术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组和企业专家,根据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的需求而设计的。在对问卷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随机在电工电子技术专业12级、13级两个年级抽取7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填毕即可收回,又通过邮递的方式向顶岗实习的11级学生发放回收问卷调查表30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统计方法采用百分比处理。调查过程还采取座谈、咨询等方法,尽可能的全面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尽可能的了解学生对示范校建设工作的人才模式改革情况的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在xx经济转调升级过程中,出现了“招工难”与“就 业难”双重局面,就业结构失衡,青年创业创新动力不足。 据我国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青年的整体创业率仅有 1%左右,在xx地区近年新增就业人口 8.92 万人中,仅 3002 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仅占比 0.03%,青年创业率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有数百万劳动者在参加创业培训后实现自主创业。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尚不能完全满足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生力军的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质量、工作力度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青年学生专业技能扎实,所学专业技能与社会企业

需求紧密结合,在新产业领域青年学生就业状况普遍向好。 但青年学生缺乏相应工作经验,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加之结构改革、技术进步、新经济危机及自身就业观念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压力日益增大。如何更好地推进青年的就业创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青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地为xx乃至xx中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就成为一个亟需正视的问题。只有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的生活才能有最基本的保障,社会经济才能得到稳步的发展,社会才能保持繁荣稳定。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经济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带来的阵痛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持久的社会问题。当前的青年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问题,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是今后我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型,就业创业也在不断的转型和变化,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式的创业热潮、20 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泡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的政策的实行,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毫无疑问,毕业生人数也在年年攀增,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那么,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的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面前,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增强自身能力,在谋职大军中占据一席之地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能力竞争力研究 一、首先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 主要表现在: (1)学习过于死板,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2)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3)有的学生大学四年学也荒废导致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4)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实干和吃苦精神。等等 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2、.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以我自己而言,由于缺乏锻炼,我的求职技能还存在严重不足,理论知识虽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_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 12 刘智运,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刘智运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 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今天,在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走出一条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订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一、大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素质 就业能力概念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FS)将就业能力定义为“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也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需求相关、动态发展的各种有益于成功就业的能力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大学生毕业获取工作这一阶段的能力,而应包含“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的阶段,搜寻职业岗位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以及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生涯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各异的”。 瑞士学者 M·L·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所需要的关键要素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 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②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 ③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④有效的工作方法; ⑤敏锐的、广阔的视野。 我国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五个维度构成: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它具有动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的能力,它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要素。具体而言,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包括科学思维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管理技能、理解交流技能和操作技能等,态度要素包括个人特征、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 其中我们作为经管类的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有: 1、较为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2、较强的经济市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具有经济管理的业务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