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文学(二)

先秦文学(二)

先秦文学(二)

先秦文学(二)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思想斗争空前活跃,各阶层的知识分子纷

纷宣传自己的主张,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

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言论集为《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创始人孔子(孔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和弟子的语录集《论语》多名言警句,语言精辟。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有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墨家创始人墨子(墨翟),言论集为《墨子》,质朴无华,注重说理。

《墨子》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道家的另一代表庄子《庄周》,写有《庄子》,寓言多,想像丰富。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中具有文学价值的,在文体上已经脱离了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其文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庖丁解牛》、《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被人所称引。

儒家的另一代表孟子(孟轲),写有《孟子》,长于辩论,善用比喻。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孟子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政”、“民贵君轻”,并在这哲学上提出了“性善论”。《孟子》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文章气势浩然,逻辑严密,善于雄辩。

儒家的另—代表荀子(荀况),写有《荀子》,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所著,荀子继承了孔子礼乐学说,主张性恶没提出了“性恶论”。此书思想深邃丰富,论证严谨周详。《劝学》等是其中的名篇。

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写有《韩非子》,善用寓言和历史说理。

《韩非子》战国末期代表人物韩非的一部政治哲学论文集,是集先秦法家学说法家之集大成的著作。《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

先秦诸子散文集还有《孙子》、《商君书》、《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列子》

《孙子兵法》也称《孙子》、《孙武兵法》。中国古代著名的、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春秋末期孙武所著。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写而成。它是杂家的代表著作,书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等。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对先秦时几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它们是古代政治、思想、化至高无上的经典,是当时知识分子求学、求官的主要教材。

“四书”指《论语》(孔子言论集)、《孟子》(孟子)、《大学》(曾参)、《中庸》(子思),其中后两者是《礼记》中的两篇。

“五经”指《诗经》(文学书)、《尚书》(也称《书经》文献录)、《易经》(即《周易》,占卜书)、《礼经》(即《周礼》,礼仪书)、《春秋》(历史书)。另加《乐

经》(音乐书,后失传),也合称“六经”。

先秦时期文学

先秦时期文学 湖南华图教研员彭思淇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也是第一个文学百花齐放的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作品。历年来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大家流派考查频率都非常高,需要同学们重视。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方便同学们记忆。 学派代表时代著作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有教无类。主张“礼治”和“仁学”。打破公学, 创办私学。其弟子作《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著 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春秋》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 孔子修订。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是现存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孟子战国《孟子》(语录体散文集)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朴素唯物主义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 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 庄子战国《庄子》(又称《南华经》)“天人合一”“庖丁解牛”“庄周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第27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27第4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4,2007 诗经 的文学阐释 从先秦到清代 何海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从先秦到清代(不含清代), 诗经 的阐释始终以经学为主流,但其文学阐释也如涓涓细流流淌不止,每个时代都对 诗经 的文学特性及文学价值作出了一定的阐发,为经学全盛的清代在 诗经 文学阐释的巨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 诗经 最终摆脱经学的藩篱走向完全的文学阐释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诗经 ;文学阐释;清代以前 ?中图分类号#I22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4733(2007)04 0005 04 !! 诗经 自诞生伊始就以其特有的魅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历代学者都锲而不舍地对之进行研究阐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诗经 学史,也即以经学为主流的传统 诗经 阐释史。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学人从文学角度对 诗经 进行了一定的阐发,为 诗经 最终走向文学阐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目前正在从事清代 诗经 学研究工作,故拟对清代以前 诗经 的文学阐释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先秦时期是 诗经 经学的滥觞期,在这早期经学阐释的构建中也孕育着对 诗经 文学性质的探索性尝试。 尚书?舜典 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 云:% 诗 以道志, 书 以道事, 礼 以道行, 乐 以道和。&都注意到了 诗 能抒发心志的文学特点。其他先秦文献如 荀子?儒效 和 礼记?乐记 、 礼记?孔子闲居 等也都有诸如此类的论说。孔子云:% 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论语?为政 )则关注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特有的情感色彩。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既有其文学社会教化作用的一面,也有文学艺术审美功用的一面。尤其是%怨&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诗经 中的怨刺诗,其怨情的发泄即是诗人心中压抑愤懑情感的抒发。清代王夫之在其基础上继续阐发,提出了%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第5页)的全新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不能不说要归功于孔子。新出土的 孔子诗论 这部书,我们且不论其作者为谁,其为先秦论 诗 专著则无疑,它在解说 诗经 时,也是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出发的。比如,第18简云:% 杕杜 则情喜其至也。&认为 杕杜 这首诗反映的是对情人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孟子对 诗经 的阐释也不容我们忽视,孟子曰:%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的这一论说,第一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第二表现了对背景材料的重视,强调了客体的作用,成为后世读 诗 、解 诗 甚至解读一切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 汉代是 诗经 经典化的时期,但随着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发展, 诗经 的文学阐释也随之进一步发展,由先秦关注用 诗 的%诗言志&逐渐向关注作 诗 的%诗缘情&过渡。 诗大序 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已经认识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抒情特点。 盐铁论?徭役 云:%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 杕杜 、 采薇 之诗所为作也。&韩诗 薛君章句 论 周南?芣苢 :%诗人伤其君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己不得,发愤而作。& 史记?太史公自序 言: % 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揭示了 诗 为情而作的特点。尤其是 盐铁论?徭役 对 杕杜 、 采薇 二诗主旨的把握、情感的把握十分正确, [收稿日期]!20061215 [作者简介]!何海燕(1975!),女,湖北钟祥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Day2先秦时期 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 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 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 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 ①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 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 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 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提倡 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 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 ?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庄子,名周,著《庄子》,“望洋兴叹”、“庖丁解牛”、“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故事均出自其中。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

2021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关睢》《蒹葭》均选自《诗经》。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 3.《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亚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都出自于此,《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4.《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5.《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6.《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选自其中。 7.《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

《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20、荀子主张性恶论者。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 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出自《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或《韩非子》属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或《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语录体体散文。 22、刘勰评价屈原“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九章》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九歌》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曰”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香草、美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湘夫人》因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千古情语之祖”。

盘点先秦文学常识

盘点先秦文学常识 导读: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盘点先秦文学常识】 1.先秦文学常识 2.先秦文学常识积累 3.先秦文学文学常识总结 4.2016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文学 5.语文文学常识大盘点 6.文学常识巧记忆盘点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第一讲《诗经》和“楚辞” 先秦文学:秦统一前的文学。 文学史上,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 一、文学的萌芽: 一)口头文学:原始歌谣,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二)古代神话:以口头文学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远古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由集体智慧创作,如《山海经》《淮南子》、《列子》、《楚辞》。【作品赏析】 P149 《山海经》三则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鲧禹治水》 P156《淮南子·女娲补天》 先秦文学翻开了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诗歌方面: 《诗经》和“楚辞”交相辉映,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诗经》:中国古代初民五百年的心灵历史。 一)概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收集编订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师。编成时间约在春秋后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广为流传。原叫《诗》或《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 所谓“风”,是“地方乐歌”; 所谓“雅”,即“王畿之音”; 所谓“颂”,即“宗庙之音”、“祭祀乐歌”。 三者中,“风”的成就最高。 二)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广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生活。 1、 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歌,主要反映在十五国风和“小雅”里。P151《小雅?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后人评价其“悲而不哀”,“温柔敦厚。) 2、再现当时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歌,约占十五国风一半,“小雅”中也有 部分爱情民歌。席慕容说:“古诗三百首, 就是年轻时想说而又没有说出的那个字。” 《邶风?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我维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3、士大夫的政治讽刺诗,在“大雅”和“小雅”中,这类诗歌主要是西 周末到东周初的作品。如:《桑柔》、《荡》等诗斥责了周厉王的横 征暴敛;“小雅”中的《正月》等诗,抨击了周幽王宠褒姒、任用权 奸、昏庸误国的罪行。 4、周部族、商部族的史诗,主要在“雅”和“颂”当中。 “大雅”中的《生民》、“商颂”中的《长发》、《殷武》等,内容 丰富、描写细微,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史诗从 不同角度叙述了部族始祖的诞生、成长和艰难创业的过程,歌颂了祖 先光辉历史和伟大功绩,较完整地勾勒出周、商部族的建国史。 5、反映贵族享乐生活的宴会、田猎诗。主要集中在“大雅”“小雅”中。 如《小雅·湛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 行。” 6、祝颂诗。以“颂”为代表,“雅”中的祭祀诗,也属于这一类。 如 《周颂? 丰年》:“丰年多黍多余,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三)《诗经》的艺术特色 1、以抒情诗为主流。(有别于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 2、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一、概述: 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 A神话歌谣

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pdf

高考必备:2011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中国文学成就概述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有四大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从文学史的角度来概述中国文学成就。 第二阶段:学生自读学习中国文学史发展,并做好提纲。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学史发展纲要。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文学 1.文学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心灵表现说——游戏说——宗教巫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说 2.古代神话由学生讲述神话故事 (1)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2)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 (3)鲧禹治洪水《山海经海内经》 (4)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二)诗经(因为前已经讲过,略) (三)先秦历史散文

1.历史散文 (1)《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2)《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3)《战国策》三十三篇;塑造人物:鲁仲连、冯谖、陈轸、郑袖、苏秦、触龙、邹忌、荆轲;寓言故事: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2.诸子散文 诸子,号称百家,百家争鸣。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论语》《孟子》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2)《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 (3)《荀子》、《韩非子》 师生共同回顾两部作品中的名言和寓言故事 (4)墨子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字是MO-TSE,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四)屈原和楚辞(略) (五)汉代文学 1.汉代散文 (1)贾谊《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晁错《论贵粟疏》 2.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王褒:《洞箫赋》班婕妤:《自悼赋》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班固:《两都赋》班彪:《北征赋》 司马迁:《壮士不遇赋》张衡:《二京赋》 3.汉史 (1)司马迁(略,后细述)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王位继承传子制度,由世袭制 取代禅让制王权世袭,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点政治关系。 2.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实行内外服制,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②内容:a.分封内容:授土授民,建立诸侯国 b.分封对象:王侯、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c.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d.初期封国:燕、齐、鲁、卫、晋、宋 e.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体现诸侯国的独立性 ③作用: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并且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 b.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西周贵族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c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④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较大的独立性 b.分封对象的多元化,但以同姓贵族为主 c.周天子为大宗,层层授封 d责任与义务是周天子之间的纽带 ⑤局限:a.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为了支配其他诸侯国,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c.王室衰微,血缘关系疏远 ⑥瓦解:诸侯权利过大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市里的不断加强,逐渐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制 走向崩溃 2.宗法制 ①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渊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度直接演变而来 ③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因为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 地位,以保皇权 ④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b.“家”“国”合二为一;c.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d.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⑤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⑥作用:a.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b. 形成了中国几千年宗法关系的基础。 ⑦宗法制对当时及其后世的影响: 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B.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强调家庭本位,过分注重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 现代和平法治相违背 D.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等习俗 ⑧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分封制以政权为中心,以土地人民为纽带;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⑩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右图

先秦文学·推荐学生阅读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先秦文学》参考书目一、诗歌类 《诗三百篇探故》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诗经直解》(二册)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撰 《诗集传》(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诗毛诗传疏》(清)陈奂撰三十卷现有1984年中国书店影印本《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诗经译注》袁梅著齐鲁书社1982年版《诗经与周代社会》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楚辞章句》(汉)王逸撰商务印书馆印本《楚辞集注》(南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屈原赋今译》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楚辞新注》聂石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楚辞研究集成》马茂元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林庚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屈原研究》郭沫若著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年版《屈赋新探》汤正柄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二、散文类 《先秦散文纲要》谭家健郑君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左传读本》王伯祥选注中华书局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 《国语选》傅庚生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战国策选讲》刘忆萱撰中国青年出版社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本 《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商务印书馆本

先秦文学常识积累

先秦文学常识积累 文学知识是浩瀚无边的汪洋大海,下面就由为大家介绍一些先秦文学常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

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6、《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