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经外奇穴

常用经外奇穴

常用经外奇穴
常用经外奇穴

第四节常用经外奇穴

Jīngwàixu?

Extra points,EX

一、头颈部穴 T?ujǐngbù Xu?

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1.四神聪 Sìsh?ncōng EX—HN1.

【定位】正坐位或仰卧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位(图3-118)。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布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的分支。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偏瘫,癫狂,痫证。

【文献摘要】

1.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太平圣惠方》)

2.主治中风,风痫。(《类经图翼》)

2.当阳 Dāngyáng EX—HN2

【定位】正坐位或仰卧位。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图3-119)。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或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布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沿皮刺0.5~0.8寸;可灸。

【主治】偏、正头痛,头昏目眩,目赤肿痛,鼻塞。

3.印堂 Yìntáng EX—HN3

【定位】正坐仰靠位或仰卧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图3-12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降眉间肌。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

【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小儿惊风,失眠。

【文献摘要】

1.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素问·刺疟》)

2.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玉龙歌》)

4.鱼腰 Yúyāo EX—HN4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图3-119)。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枕额肌额腹。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外侧支。

【操作】平刺0.3~0.5寸。

【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喎斜。

5.太阳 Tàiyáng EX—HN5

【定位】正坐或侧伏坐位或侧卧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图3-12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颞肌。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

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禁灸。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口眼喎斜,牙痛。

【文献摘要】

1.两睛红肿痛难熬,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出血,不用金刀疾自平。(《玉龙歌》)2.偏头痛。(《针灸集成》)

6.耳尖ěrjiān EX—HN6

【定位】正坐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

端处(图3-12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郭软骨。布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操作】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麦粒肿,喉痹,沙眼。

【文献摘要】

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灸五壮。(《针灸大成》)

7.球后 Qiúh?u EX—HN7

【定位】仰卧或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图3-119)。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与眶下壁之间。浅层布有眶下神经,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动眼神经下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眶下动、静脉。

【操作】轻推眼球向上,针沿眶下缘缓慢直刺0.5~1寸,不提插捻转;不灸。

【主治】目疾。

8.上迎香 Shàngyíngxiāng EX—HN8

【定位】仰卧位或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图3-119)。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鼻翼肌。布有眶下神经,滑车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颊支和内眦动、静脉。

【操作】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主治】头痛,鼻塞,鼻中息肉,暴发火眼,迎风流泪。

【文献摘要】

久流冷泪,灸上迎香二穴,天府二穴,肝俞二穴。(《备急千金要方》)

9.内迎香 Naiyíngxiāng EX—HN9

【定位】仰靠坐位。在鼻孔内,当鼻冀软骨与鼻甲交界的粘膜处(图3-121)。

【局部层次解剖】鼻粘膜→粘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之动、静脉网和筛前神经的鼻外支。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有出血体质者忌用。

【主治】目赤肿痛,鼻疾,喉痹,中暑,眩晕。

【文献摘要】

心血炎上两眼红,好将芦叶搐鼻中,若还血出真为美,目内清凉显妙功。内迎香在鼻孔内,用芦或箬叶作卷搐之血出为好,应合谷穴。(《玉龙经》)

10.聚泉 jùquán EX—HN10

【定位】正坐位,张口伸舌。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图-122)。

【局部层次解剖】舌粘膜→>粘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舌肌。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静脉的动、静脉网。

【操作】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治】舌强,舌缓,消渴,哮喘,咳嗽,味觉减退。

11.海泉 Hǎiquán EX—HN11

【定位】正坐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图3-123)。

【局部层次解剖】粘膜→粘膜下组织→舌肌。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操作】用圆利针或细三棱针点刺出血。

【主治】重舌肿胀,舌缓不收,呕吐,腹泻,消渴。

12.金津、玉液 Jīnjīn Yùya EX—HN12

【定位】正坐张口,舌转卷向后方,于舌面下,舌系带两旁之静脉上取穴。左称金津,右称玉液(图3-123)。

【局部层次解剖】粘膜→粘膜下组织→颏舌肌。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操作】点刺出血。

【主治】舌强,舌肿,口疮,消渴,呕吐,失语。

【文献摘要】

1.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杂病穴法歌》)

2.口内生疮,金津,玉液。(《针灸大成》)

13.翳明 Yìmíng EX—HN13

【定位】正坐位或仰卧、侧卧位。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图3-12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浅层布有耳大神经的分支。深层有静深动、静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目疾,头痛,眩晕,耳鸣,失眠。

14.颈百劳 Jǐngbǎiliáo EX—HN14

【定位】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在颈部,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图3-124)。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上后锯肌→头颈夹肌→头半棘肌→多裂肌。浅层布有第四、第五颈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有第四、第五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颈项强痛,咳嗽,气喘,落枕。

【文献摘要】

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遇痛处即针,避筋骨及禁穴。明下云,产后未满百日,不宜灸。(《针灸资生经》)

二、胸腹部穴 Xiōngfùbù Xu?

Points of Chest and Abdomen,EX-CA

1.子宫 Zǐgōng EX—CA1

【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图3-125)。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和腹壁浅静脉。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主治】子宫脱垂,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疝气。

三、背部穴 Baibù Xu?

Points of Back,EX-B

1.定喘 Dìngchuǎn EX—B1

【定位】俯伏或伏卧位。在背部,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图3-126)。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颈横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第八颈神经,第一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不举,哮喘,咳嗽,荨麻疹。

2.夹脊 Jiájǐ EX—B2

【定位】俯卧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图3-126)。

【局部层次解剖】因各穴位置不同,其肌肉、血管、神经也各不相同。一般的层次结构是,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浅层内分别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或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主治】主治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图3—120

?3.胃脘下俞 Waiwǎnxiàshū EX—B3

【定位】俯卧位。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3-127)。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八肋间后动、静脉背侧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

【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咽干。

4.痞根 Pǐgēn EX—B4

【定位】伏卧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图3-127)。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髂肋肌。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主要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腰痛,腹中痞块,疝痛,反胃。

5.下极俞 Xiàjīshū EX—B5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图3-127)。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有第四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四腰神经的后支的分支和第四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和属支。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痠痛。

6.腰眼 Yāoyǎn EX—B6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图3-127 )。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髂肋肌→胸腰筋膜深层→腰方肌。浅层主要布有臀上皮神经和第四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主要布有第四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四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羸瘦。

7.十七椎 Shíqīzhuī EX—B7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图3-127)。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主要有第五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腰骶痛,痛经,崩漏,下肢痿痹。

8.腰奇 Yāoqí EX-B8

【定位】俯卧位。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图3-127)。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布有第二、第三骶神经后支的分支及伴行的动、静脉。

【操作】向上平刺1~1.5寸;可灸。

【主治】癫痫,便秘,痔疮,头痛,失眠。

四、上肢部穴 Shàngzhī Xu?

Points of Upper Extremities,EX-UE

1.肘尖 Zhǒujiān EX—UE1

【定位】正坐屈肘。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图3-128)。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鹰嘴皮下囊→肱三头肌腱。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和肘关节周围动、静脉网。

【操作】灸。

【主治】痈疽疔疮,瘰疬。

2.二白arbái EX—UE2

【定位】伸腕仰掌。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2个穴位(图3-129)。

【局部层次解剖】臂内侧穴: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之间→指浅屈肌→正中神经→拇长屈肌→前臂骨间膜。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的属支。深层布有正中神经、正中动脉。

臂外侧穴: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与肱桡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头静脉的属支。深层有桡动、静脉。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主治】前臂痛,胸肋痛,痔疮,脱肛。

3.中泉 Zhōngquán EX-UE3

【定位】俯掌。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图3-13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腱与桡侧腕短伸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分支,手背静脉网,桡动脉腕背支的分支。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主治】腕关节疼痛,掌中热,脘腹胀痛,胸胁胀满,咳嗽气喘,心痛,目翳。

4.中魁 Zhōngkuí EX—UE4

【定位】握拳,掌心向胸。在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图3-13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布有指背神经,其桡侧支来自桡神经,其尺侧支来自尺神经。血管有来自掌背动脉的指背动脉和掌背静脉网的属支指背静脉。

【操作】灸。

【主治】呕吐,呃逆,指关节痛。

5.大骨空 Dàgǔkōng EX-UE5

【定位】握拳,掌心向胸。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图3-13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布有桡神经的指背神经,指背动脉和指背静脉。

【操作】灸。

【主治】目痛,目翳,内障,指关节痛。

6.小骨空 Xiǎogǔkōng EX—UE6

【定位】握拳,掌心向胸。在小指背侧指间关节中点处(图3-13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布有指背动、静脉的分支及属支和尺神经的指背神经的分支。

【操作】灸。

【主治】指关节痛,目赤肿痛,目翳。

【文献摘要】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玉龙歌》)

7.腰痛点 Yāot?ngdiǎn EX—UE7

【定位】俯掌。在手背侧,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二穴,左右共4个穴位(图3-131)。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腱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另一穴: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腱与第四指伸肌腱之间。此二穴处布有手背静脉网和掌背动脉,有桡神经的浅支和布有尺神经的手背支。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主治】手背红肿疼痛,头痛,急性腰扭伤。

8.外劳宫 Wàiláogōng EX—UE8

【定位】俯掌。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图3-131)。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二骨间背侧肌→第一骨间掌侧肌。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指背神经,手背静脉网和掌背动脉。

【操作】直刺0.5~0.8;可灸。

【主治】手背红肿,手指麻木,落枕,胃痛。

9.八邪 Bāxia EX—UE9

【定位】微握拳。在手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图3-130)。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骨间掌侧肌→蚓状肌。浅层布有掌背动、静脉或指背动、静脉和指背神经。深层有指掌侧总动、静脉或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目痛,烦热,毒蛇咬伤。

10.四缝 Sìfang EX—UE10

【定位】仰掌伸指。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4个穴位(图3-132)。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深屈肌腱。各穴的血管:指掌侧固有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指皮下静脉。各穴的神经:示指和中指的四缝穴由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环指的四缝穴,桡侧的一支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尺侧的一支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小指四缝穴由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

【操作】直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主治】疳积,消化不良,小儿腹泻,咳嗽气喘,百日咳。

11.十宣 Shíxuān EX—UE11

【定位】仰掌,十指微屈。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图3-132)。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各穴的神经支配:拇指到中指的十宣穴由正中神经分布,环指的十宣穴由桡侧的正中神经和尺侧的尺神经双重分布;小指的十宣穴由尺神经分布。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高热,昏迷,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五、下肢部穴 Xiàzhī Xu?

Points of lower Extremities,EX—LE

1.髋骨 Kuāngǔ EX-LE1

【定位】仰卧。在大腿前面下部,当梁丘两旁各1.5寸,一侧二穴,左右共4个穴位(图3-133)。

【局部层次解剖】外侧髋骨穴: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和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的分支或属支。内侧髋骨穴: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股深动脉的肌支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下肢疾患,如腿痛,下肢瘫痪,鹤膝风。

2.鹤顶 Hadǐng EX-LE2

【定位】屈膝。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图3-133)。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腱。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和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膝关节的动、静脉网。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主治】膝痛,腿足无力,鹤膝风,下肢瘫痪,脚气。

3.百虫窝 Bǎichōngwō EX—LE3

【定位】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3寸,即血海上1寸(图3-134)。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浅层布有股神经的前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股动、静脉的肌支和股神经的分支。

【操作】直刺0.5~l寸;可灸。

【主治】皮肤瘙痒,风疹块,下部生疮。

4.内膝眼 Naixīyǎn EX—LE4

【定位】正坐或仰卧,屈膝。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图3-133)。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翼状皱襞。浅层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和股神经的前皮支。深层有膝关节的动、静脉网。

【操作】向膝中斜刺0.5~1寸;可灸。

【主治】膝关节痠痛,鹤膝风,下肢痿痹。

5.膝眼 Xīyǎn EX—LE5

【定位】正坐或仰卧,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图3-133)。

【局部层次解剖】膝眼之内侧穴,称内膝眼,层次解剖参阅内膝眼。膝眼之外侧穴,即足阳明胃经的犊鼻穴,层次解剖参阅犊鼻穴。

【操作】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可灸。

【主治】膝关节痠痛,鹤膝风,下肢痿痹。

6.胆囊 Dǎnnáng EX—LE6

【定位】仰卧或侧卧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图3-135)。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主治】下肢痿痹,胁痛,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7.阑尾 Lánwěi EX—LE7

【定位】正坐或仰卧,屈膝。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图3-133)。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浅静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下肢痿痹,胃脘疼痛,纳呆,急、慢性阑尾炎。

8.内踝尖 Naihuáijiān EX—LE8

【定位】正坐位或仰卧位。在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图3-134)。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踝。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的分支,胫前动脉的内踝网,内踝前动脉的分支和胫后动脉的内踝支。

【操作】禁刺;可灸。

【主治】乳蛾,牙痛,小儿不语,霍乱转筋。

9.外踝尖 Wàihuáijiān EX—LE9

【定位】正坐位或仰卧位。在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图3-135)。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外踝。布有胫前动脉的外踝网,腓动脉的外踝支和腓肠神经及腓浅神经的分支。

【操作】禁刺;可灸。

【主治】十趾拘急,脚外廉转筋,脚气。

10.八风 Bāfēng EX—LEl0

【定位】正坐位或仰卧位。在足背侧,第一~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8个穴位(图3-136)。

【局部层次解剖】拇趾与第二趾之间的八风穴,层次解剖同行间穴(足厥朋肝经)。第二趾与第三趾之间的八风穴,层次解剖同内庭穴(足阳明胃经)。第四趾与小趾之间的八风穴,层次解剖同侠溪穴(足少阳胆经)。第三趾与第四趾之间的八风穴的层次解剖是:皮肤→皮下组织→第三与第四趾的趾长、短伸肌腱之间→第三、四跖骨头之间。浅层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足背浅静脉网。深层有跖背动脉的分支趾背动脉,跖背静脉的属支趾背静脉。

【操作】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主治】脚气,趾痛,足跗肿痛,头痛,牙痛,疟疾,毒蛇咬伤。

11.独阴 Dúyīn EX—LE11

【定位】仰卧位。在足第二趾的跖侧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图3-137)。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短、长屈肌腱。布有趾足底固有神经,趾底固有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操作】直刺0.1~0.2寸;可灸。

【主治】胞衣不下,月经不调,疝气。

12.气端 Qìduān EX—LEl2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图

3-136)。

【局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神经支配是:拇趾和第二趾由来自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胫神经的趾足底固有神经支配;第三、第四趾由来自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胫神经的趾足底固有神经支配,小趾由来自腓肠神经的趾背神经、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胫神经的趾足底固有神经支配。血管供应是来源于足底内、外动脉的趾底固有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趾背动脉。

【操作】直刺0.1~0.2寸;可灸。

【主治】足趾麻木,脚背红肿疼痛,中风急救。

第十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

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第十六章常用中医护理操作 【重点难点】 一、针刺法 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毫针刺法 1、适应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证。 2、毫针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3、针刺方法 (1)进针法右手称刺手、左手称押手 ①单手进针法 ②双手进针法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2)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①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分为: a直刺:针身与皮肤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可深刺或浅刺,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腰、臀、腹、四肢部位的腧穴。 b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倾斜刺入,适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部位的腧穴。 c横刺:又称平刺或沿皮刺。针身与皮肤成15°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特别浅薄的腧穴。 ②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③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 (3)行针与得气 ①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a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即针尖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b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挟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 ②针感:又称“得气”,是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胀、重、麻等感觉,并从局部向一定方向传导,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 (4)补泻手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的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一般轻刺激量为补,重刺激量为泻,中等刺激量为平补平泻。 (5)留针与出针 ①留针一般留针时间为10~20分钟。对一些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须增加留针时间,可延长至1小时至数小时,并间歇予以行针,保持一定刺激量,以增强疗效。 ②出针 4、针刺意外的护理与预防 (1)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称为晕针。 ①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适,或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而引起。 ②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迅速取出。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清醒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如已发生晕厥,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内关、素寥、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若症状仍不缓解,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③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紧张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的患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 中衡穴中衡穴在哪个位置 简介:中衡穴位于中指。中指对应心包经络及五官、肝脏。常按摩此养生穴位及整个中指,主治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等症。...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15 17:48:02 手指尖的四组穴位:十宣穴、十奇穴、十绝穴、十王穴 简介:手指尖的四组穴位,包括正经十二经络的十二井穴,以及经外奇穴的十宣穴、十奇穴、十绝穴、十王穴等。穴位所在,都是人体经气之所出的位置。而且,每只手指的末梢,就都有多达四个穴点呢。...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14 10:19:05 足心穴足心穴位位置图按摩足心穴的作用和功效 简介:足心穴位位置图,足心穴的准确位置图,足心穴位怎么找,足心穴定位,足心穴取穴方法,足心穴位的作用,足心穴养 生功效,足心穴保健按摩方法。...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13 15:24:22

膝旁穴膝旁穴位位置图小腿痉挛 简介:膝旁穴位位置图,膝旁穴的准确位置图,膝旁穴位怎么找,膝旁穴定位,膝旁穴取穴方法,膝旁穴位的作用,膝旁穴养生功效,膝旁穴保健按摩方法。...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13 14:21:21 仙骨穴位位置图_按摩仙骨穴的作用与好处 简介:仙骨穴位位置图_按摩仙骨穴的作用与好处。按摩仙骨穴的作用与好处提高-性-欲、清除疲惫、精力复生等。仙骨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仙骨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05 17:48:43 上仙点穴上仙点穴位位置图 简介:上仙点穴是人体背部穴位之一。位于腰俞穴位靠上一点的地方。上仙点的主治病症为:指压上仙点穴,对于治疗闪腰、慢性腰痛非常显效。...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04 22:52:06 戒烟穴戒烟穴在哪戒烟穴位位置图

方剂趣味歌诀

方剂歌诀趣味记忆 麻黄汤干妈贵姓?――甘麻桂杏 桂枝汤桂芝要炒姜枣。――桂枝药草姜枣 九味羌活汤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风白草细,芩川*苍生 加味香苏散陈兄生娇子,老象慢惊风。――陈芎生艽紫,老香蔓荆风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梗芥前*百草园。 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杏,桑果。――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银翘散荷梗连根叶似伞,豆花接穗杆如牛。――荷梗连根叶**,豆花芥穗甘*牛。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升麻葛根汤申麻哥炒芍药――升麻葛草芍药 柴葛解肌汤姜大哥拾柴草,秦姐抢白芍――姜大葛石柴草,芩桔羌白芍。 败毒散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活芎参茯草梗,二胡枳壳羌*。 再造散再造桂枝汤,欺负穷人抢新房。――再造桂枝汤,芪附芎人羌辛防。 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薇荷枣草豉葱。 泻下剂 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黄厚枳实硝 大黄牡丹汤黄涛担冬瓜忙――黄桃丹冬瓜芒 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附 温脾汤为姜大人父子干杯――*姜大人附子甘* 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大豆酱――三物备急大豆姜 麻子仁丸二人要小承气――二仁药小承气 济川煎止泻当用生牛肉――枳泻当*升牛肉 黄龙汤大承气+当草人 增液承气汤皇帝卖元宵――黄地麦元硝 十枣汤达吉愿找谁?――大戟芫枣遂? 舟车丸将军清晨牵牛,急随元花相情郎。――将军青陈牵牛,戟遂芫花香轻榔。 和解剂 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芩柴草大夏人。 蒿芩清胆汤青竹如碧玉,黄羚下子沉。――青竹茹碧玉,黄苓夏枳陈。 四逆散四逆菜籽是草药。――四逆柴枳*草药。 逍遥散小姚嘱咐魏生将薄荷当柴草烧。――逍遥术茯煨生姜薄荷当柴草芍。 痛泻要方臣,痛泻烧住房。――陈痛泻芍术防。 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芩连参草枣半姜。 大柴胡汤胡琴伴姜嫂,找将军只是打豺虎。――胡芩半姜芍,枣将军枳实大柴胡。 防风通圣散小华说:江姐当住大石桥,借河山勤防马熊。――硝滑芍:姜桔当术大石翘,芥荷山芩防麻芎。疏凿饮子陆大夫当用木通,泽泻治疗秦货郎目赤。――陆大茯*木通,泽泻*秦活榔目赤。 清热剂 白虎汤白虎精食母肝――白虎粳石母甘。 竹叶石膏汤厦门人煮食干净米。――夏门人竹石甘粳米 清营汤乔连花选升丹麦主席。――翘连花玄生丹麦竹犀。 犀角地黄汤岳母牺牲――药牡犀生。 黄连解毒汤秦连山黄柏解毒。――芩连山黄柏解毒。 普济消毒饮陈胜巧拦截牛马,才将秦国老凯旋。――陈升翘拦截牛马,柴僵芩国老*玄。 凉膈散黄老将军巧捉萧何子。――黄老将军翘竹硝荷栀。 仙方活命饮北国风光佳天下,赤芍没想金银花。当用陈皮造白纸,解毒活血溃坚夸。――贝国风*甲天*赤芍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解表剂 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 百部甘草紫箢) 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2.泻下剂 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 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 甘草干姜芒硝) 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 3.和解剂 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 白术烧生姜薄荷) 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经络腧穴习题

第十五章手少阳三焦经 一、单选题 1.循行“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额,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D )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阳小肠经 2.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相交接的部位在( E ) A.鼻旁 B.耳旁 C.目下 D.目内眦 E.目外眦 3.属于三焦经,宜张口直刺的腧穴是( B ) A.听宫 B.耳门 C.下关 D.上关 E.翳风 4.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和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的穴位是( B ) A.安眠 B.翳风 C.翳明

E.天柱 5.根据经脉循行,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宜选取的一组腧穴是( A ) A.翳风、听宫、中渚 B.肩髃、肩髎、肩贞 C.头维、外关、足临泣 D.颊车、下关、合谷 E.肾俞、阿是穴、委中 二、B型题 A.支沟 B.外关 C.中渚 D.照海 E.角孙 1.常用于治疗便秘的腧穴是( A ) 2.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的腧穴是( C ) A.阳池 B.中渚 C.后溪 D.支沟 E.外关 3.八脉交会穴中和阳维脉相通的穴位是( E ) 4.属于三焦经腧穴的是( B ) 三.多选题 1.属于三焦经的穴位是( ABCE )

B.外关 C.翳风 D.支正 E.支沟 2.以下腧穴定位正确的是( ABCE ) A.关冲位于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B.中渚在手背部,当环指本结(掌指关节)的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 C.肩髎,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D.耳门在面部,当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E.丝竹空,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四.填空题 1.在手小指次指相交接的经脉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手少阳三焦经起止穴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1.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2.关冲、丝竹空 五.问答题 1.试述《灵枢.经脉》中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并简述其腧穴主治概要。 足少阳胆经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病,热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相关病候。如:偏头痛、目疾、耳疾、咽喉病、热病汗出或无汗,肩臂痛或上肢萎废,疼痛等。第十六章足少阳胆经 一、单选题 1、位于肩胛取,第7颈椎棘突和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的腧穴是( C )

方剂学趣味方歌速记口诀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 麻子炒杏仁。(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桂枝汤《伤寒论》: 大嫂炒姜汁。(大枣,芍药,炙甘草,桂枝)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羌活,川芎) 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子将要甘心下跪。(麻黄,五味子,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 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银翘散《温病条辨》: 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竹叶,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干嘛姓石。(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穷。(独活,人参,羌活,桔梗,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川芎) 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 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二、温下剂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黄夫人炒姜。(大黄,附子,人参,甘草,干姜) 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 布什妈要大白杏。(厚朴,枳实,火麻仁,白芍,大黄,蜂蜜,杏仁) 四、逐水剂 十枣汤《伤寒论》: 甘愿起早。(甘遂,芫花,大戟,大枣) 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炙甘草,半夏,人参) 二、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伤寒论》: 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白芍) 逍遥散《和剂局方》:

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白术,烧生姜,薄荷)三、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江大人今夏添草帘。(干姜,大枣,人参,黄芩,甘草,黄连) 第四章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师母干净。(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二、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西皇帝住乔丹卖银元。(犀角,黄连,生地黄,竹叶,连翘,丹参,麦冬,银花) 三、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百子练琴。(黄柏,栀子,黄莲,黄芩) 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草地牧猪。(甘草梢,生地,木通,竹叶)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黄龙归湖泽,山前草木生(黄芩,龙胆草,当归,柴胡,泽泻,山栀子,车前子,甘草,木通,生地黄) 玉女煎《景岳全书》: 师弟卖母牛。(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百翁练琴。(黄柏,白头翁,黄连,秦皮) 六、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母鳖好生蛋。(知母,鳖甲,青蒿,生地黄,牡丹皮) 第五章祛暑剂 六一散《伤寒直格》: “六一”拾草。(滑石,甘草)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师母深夜卖黄爪和糙米。(石斛,知母,西洋参,竹叶,麦冬,黄连,西瓜翠衣,薄荷,甘草,粳米) 第六章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草人赶猪。(炙甘草,人参,干姜,白术) 小建中汤《伤寒论》: 大嫂炒糖姜汁(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二、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江副将(干姜,附子,炙甘草) 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经外奇穴(图片+使用方法+所治疾病

经外奇穴的部位和临床应用 说明:该文档整理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经外奇穴的部位和临床应用 》视频。该文档的整理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和记忆。发布于网络也仅仅为了供大家学习,请不要作任何商业用途。若需要转帖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传播,请不要删除该说明。且本人拒绝承担任何法律责任,鉴于网络的敏感性,不得不做以上废话般的说明。欢迎下载,谢谢合作 海泉 一、头颈部奇穴 1.四神冲穴 作用:通络开窍,宁神益脑 主治:头痛,眩晕,健忘,失眠,癫痫,痴呆等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 2.当阳穴

主治:偏头痛,正头痛,头昏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炎,感冒等操作:沿皮刺0.5——0.8寸,可灸 《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痫狂乱。 3.印堂穴

主治:眩晕,头痛,鼻塞,鼻渊,目肿痛,面疔疮 配太冲,太阳:平肝潜阳,行气止痛治疗头痛眩晕 配迎香,合谷:清热宣肺,利鼻窍 操作: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4.鱼腰穴 主治:眉棱骨痛,眼睑动,目肿痛,目翳,口眼歪斜 操作:平刺0.3——0.5寸 《针灸大成》:治眼生垂帘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是也。

5.太阳穴 主治:偏正头痛,目疾,口眼歪斜,牙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等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针灸大成》:治眼红肿及头,用三棱针出血。 6.耳尖穴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麦粒肿,喉痹,眼目炎症 操作: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注意消毒 7.球后穴

主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扁形,视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等。 操作:可针,轻压眼球向上,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朝视神经方向刺0.5——1寸,不提插捻转,以防出血 提示:该穴操作请千万谨慎! 8.上迎香穴

方剂学速记歌诀

方剂学速记歌诀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干妈贵姓。 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桂枝汤”三勺。 外感风寒湿邪,有蕴热证:九味羌活汤:防止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香散:皮箱。 风寒客表,水饮停证: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下跪。 风邪犯肺证:止嗽散:前部挽紧草结。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银翘散:银河牛巧吃草根梗叶穗。 风温初起:桑菊饮:桑干河人聚结芦桥。 外感风邪,邪热蕴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解肌汤:柴三更起,指说腔高。 麻疹初起:升麻根汤:升麻哥炒芍药。 3、扶正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败毒散:江河两胡两活人兄只服草节。 气虚外感风寒,有痰湿证:参饮:申诉,根目前只办三更令。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阴虚外感证:加减葳蕤汤:“葳蕤”为何劫持大葱草。 二、泻下剂 1、寒下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热厥、痉病、发狂等里热实证:大承气汤:笑将军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大黄牡丹汤:牡逃将军笑。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大陷胸汤:谁笑将军。 2、温下 阳虚寒积里实证(无虚):大黄附子汤 阳虚寒积证(脾虚):温脾汤:(缺) 3、润下 脾约(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证):麻子仁丸:麻姓‘小’说迷。 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证:济川煎:从容择马只当牛。 4、逐水 悬饮;实水:十枣汤:“十枣”圆吉岁。 5、攻补兼施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当接三‘大’人。 三、和解剂 1、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少阳病证: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少阳病兼阳明腑实:大柴胡汤:只要早将胡将军擒下。 少阳湿热证:蒿芩清胆汤:蒿芩如‘碧玉’,半夏只服皮。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郎后母要甘果。 2、调和肝脾 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证:四逆散:“四逆”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逍遥”归江湖,临河要筑槽。 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木克土):痛泻要方:药防蛀。 3、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三人连琴伴。 四、清热剂 1、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白虎”拾草惊母。 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竹杆下十人卖米。

习题16奇穴

第十七章奇穴 A型题 1.“经外奇穴”是指: A.经脉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十二经穴以外有定名、定位的穴位。 D.十四经穴以外的穴位。 E.经穴以外有定名、定位的穴位。 2.下列穴位,除……外均位于脊间: A.筋缩 B.中枢 C.下极俞 D.胃脘下俞 E.悬枢 3.下列腧穴中,位于两眉头之中间者是: A.颊车 B.大迎 C.印堂 D.承浆 E.以上都不对 4.下列穴位中,治疗消渴病可以配用: A.胃脘下俞 B.崇骨穴 C.百劳穴 D.痞根穴 E.中泉穴 5.在华佗夹脊穴中,治疗上肢疾患的是: A.胸1~6 B.胸1~8 C.胸1~10 D.胸1~5 E.胸1~7 6.在华佗夹脊穴中,治疗胸部疾患的是: A.胸1~5 B.胸1~8 C.胸1~9 D.胸1~10 E.胸1~12 7.在华佗夹脊穴中,治疗胃肠疾患的是: A.胸1~12 B.胸1~腰4 C.胸6~12 D.胸12~腰4 E.胸6~腰4 8.在华佗夹春穴中,治疗下肢疾患的是: A.胸10~腰2 B.胸11~腰3 C.胸12-腰4 D.腰1~腰5 E.腰2~腰4 9.以下腧穴位于骶角之间凹陷处的是: A.下 B.腰奇 C.腰俞 D.会阴 E.腰阳关 10.在下列穴位中,治疗肝、脾肿大可以选用: A.腰眼穴 B.腰奇穴 C.三角灸 D.痞根穴 E.十七椎 11.下列奇穴中主治痈疽的是: A.肘尖 B.二白 C.中魁 D.四缝 E.八邪 12.下列奇穴中治疗呕吐的是: A.肘尖 B.二白 C.十宣 D.八邪 E.中魁 13.四神聪穴位于: A.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3寸 B.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5寸

截根穴经外奇穴,又名截癌穴

截根穴温馨佳缘 截根穴 经外奇穴,又名截癌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舟骨结节(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直下0.5寸处。 【解剖】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有跗内侧动、静脉和足底内侧动、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和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胃癌、乳癌、子宫癌、肝癌、直肠癌、肺癌。 【操作】针向足跖部横刺3—4寸(头颈部肿瘤向前刺,下部肿瘤向后刺),针感足趾胀、麻。【说明】该穴位于肾经“然谷”穴下方0.5寸。《常见肿瘤的防治》载“截根”穴,从然谷下五分处进针,向脚心横刺3—4寸;头颈部肿瘤向前斜刺,下部肿瘤向后斜刺。

附:然谷Rán gǔ(KI2)荥穴 〖取穴方法〗然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赤白肉际。当公孙后1寸。《灵枢本输》:“然骨之下者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千金要方》:“在内踝前直下一寸”;《循经考穴编》:“去照海一寸,赤白肉际,与外侧京骨相对”;《针灸集成》:“在公孙后一寸。 〖主治〗1月经不调,带下,阴挺;2遗精,阳痿,小便不利;3咯血,咽喉肿痛;4消渴;5小儿脐风,口噤不开;6下肢痿痹,足跗痛。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操作〗直刺0.5-1寸。 〖解剖〗在拇展肌处;有趾内侧动,静脉分布;布有跗内侧神经和足底内侧神经。 〖备注〗配肾俞,太溪,关元,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肾俞,志室,气海治遗精;配中极,血海,三阴交治阴痒。 治法选摘: 一、穴位:①主穴:截根,胃俞。②配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方法:取毫针于针刺得气后提插捻转,中等强度,留针15~45分钟,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其中截根穴针刺法:向脚心横刺约3~4寸。适应证:胃癌疼痛者。 二、针灸治癌实用新针灸法: 病名主穴配穴 喉癌截根穴、通气穴曲池、合谷、大椎、天突、少商、足三里 鼻咽癌截根穴、二~三颈椎曲池、合谷、大椎、足三里、印堂 食道癌截根穴、膻中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天突 胃癌截根穴、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 乳癌截根穴、膻中、乳根曲池、合谷、大椎、足三里 子宫癌截根穴、下脘、天枢、石门关元、中极、足三里 肝癌截根穴太冲、涌泉、足三里、肝俞、胆俞 直肠癌截根穴、长强三阴交、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肺癌截根穴曲池、合谷、肺俞、鱼际、膻中 * 截根穴:从然谷穴下五分处进针,向脚心横刺约3~4寸。 * 通气穴:在扁桃体穴下前约3分处。

(完整版)十四条经络,人体穴位大全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手厥阴心包经 该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 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 消砾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 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手太阳小肠经 该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38穴。 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足厥阴肝经 常用腧穴,左右各14穴: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少阴肾经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

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足阳明胃经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足少阳胆经 本经脉腧穴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44穴,左右合88穴。 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督脉 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任脉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48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之一

48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之一 1、里内庭穴【图解里内庭穴的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取穴方法】在足底,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即: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俯卧或仰卧、跷足的姿势取之。【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 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穴名解说】里内庭穴,经穴名,属于:经外穴名。见《中国针灸学》。【里内庭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去除口臭等;2、抑制食欲、缓解治疗泻胃火、胃痉挛、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等;3、缓解治疗小儿惊风、抽搦、癫痫等;4、缓解治疗食物中毒、三叉神经痛、荨麻疹、五趾疼痛等。【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里内庭穴在第二和第三脚趾趾缝的位置,躲在趾缝当中,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针灸疗法】直刺里内庭穴0.3~0.5寸,可灸。2、印堂穴[印堂穴的准确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像印度妇 女点吉祥痣的地方)【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

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印堂穴,经外穴名,隶属:经外奇穴。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别名:曲眉(唐代《千金翼方》);光明(唐代《新集备急灸经》)。在降眉间肌中;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印堂穴又名曲眉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取穴时用左手拇,食两指将印堂穴局部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快速由上向下(鼻尖)方向平刺0.5寸左右。施捻转提插手法,针感以局部酸胀或向鼻部放散者为佳。可用艾灸、埋针、透刺、三棱针点刺出血等法。本穴有安神定惊、醒脑开窍、宁心益智、疏风止痛、通经活络之功。印堂穴是人体三大经络的汇集之地。分别是:起于内眼角的足太阳膀胱经;起于鼻旁的足阳明胃经;从印堂正中穿过的任脉。膀胱经主宰人体的阳气,胃经主宰血气,任脉则主宰人一身之阴。印堂汇集了人的阳气、血气、阴气所以它的状况好坏与我们的健康有莫大的关联。【印堂穴位的作用功效】1、治疗头痛、头晕、前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眼部疾病等2、治疗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等3、治疗高血压、失眠、精神乏力等【作用功效】清头明目,通鼻开窍。【印堂穴位配伍】印堂穴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疗目痛;印堂穴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印堂穴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治鼻渊;印堂穴配太阳穴、风池穴治头痛;印堂穴配攒

隔姜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解析

题三由于鼻部油脂的渗出二加上出汗,常导致鼻胆管 的胶布粘贴不良二易松脱三而3M抗过敏透气胶布具 有透气透汗二低致敏性二弹性好二与皮肤黏合妥帖等 优点[6[,使患者感觉较为舒适,降低了患者的局部不适三此外,3M抗过敏透气胶布颜色与皮肤肤色接 近,贴于鼻部不至于影响美观三 T管二胆肠吻合口内引流管以橡胶硅胶材质为主,因导管有一定的弹性二加上缝针固定时往往不能将导管固定过紧且管道需留置约3个月[7-8[,若缝线固定欠佳或脱落易导致非计划性拔管三因此导管的体外部分必须行二次加强固定三本研究中的螺旋缠绕固定法使胶布对导管起到了包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导管的松动[6[三胶布末端自折,便于更换,减少更换时发生导管移位三 此外,本研究还对T管和PTCD管行二次高举平 台固定,减少了患者因活动二胆汁的重量等导致的引 流管移动对管口的直接刺激,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 使患者更加舒适,同时避免了因担心导管脱出而将缝 线缝合过紧所造成的局部缺血二坏死和内垫包埋综合 征的发生[9-10[三 本研究还针对出院带管患者设计了一种简易固定 袋,避免了管道处于游离状态,减少管道对管周皮肤 的刺激;减少衣物对管道的摩擦刺激,避免了无意中 的牵拉引起的疼痛或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增加患者的 舒适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三 参考文献 1 李海霞,王新兰.复杂肝胆胰术后引流管周渗液的护理效 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39-140. 2 杨慧,杨承莲,吴艳丽.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 道引流管的双重固定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 (6):766-767. 3 赵开飞,李昌燕,利峰,等.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急 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4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3, 29(14):2355-2356. 4 方久英.引流管不同固定方法在胆总管术后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3):42-44. 5 刘薇,沈姜津,陈娟.两种伤口引流管固定方法的效果评 价[J[.护理研究,2013,27(4):909-910. 6 叶向红,彭南海,倪元红,等.介绍三种肠内营养管固定 的方法[J[.肠内与肠外营养,2009,16(2):127-128. 7 李晓娟,李惠玲.延续护理在携T管出院患者中实施效果 的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15-16. 8 陆际平,滕娇,郑玲.T型管引流的护理体会[J[.国际 护理学杂志,2010,29(3):379-380. 9 曹何琼,李春霞,卜淑娟.胆道术后患者不舒适原因分析 及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3):258-260. 10 郁新,许超丽,李谨,等.管道护理中安全管理策略的 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0):13-14. (本文编辑:腾悦) 隔姜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彭程郑蝶梅蔡智瑛 ?摘要?目的探讨隔姜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三方法选取100例寒湿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三对照组给予穴位注射,观察组给予隔姜灸联合穴位注射,连续治疗15d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二症状体征积分二寒湿症候积分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二寒湿症候积分二VAS评分二JOA评分分别为(6.4?2.8)分二(45.8?9.1)分二(2.4?0.8)分二(24.8?3.4)分,对照组分别为(8.3?1.6)分二(62.4?8.5)分二(4.3?0.9)分二(18.1?2.7)分三观察组症状体征积分二寒湿症候积分二VAS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0%(38/50)和90.0%(46/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结论隔姜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寒湿型腰痛疗效确切,加强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三 ?关键词?隔姜灸; 穴位注射; 寒湿型腰痛; 疗效及护理 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16.16.047作者单位:525000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 腰痛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二慢性腰肌劳损及慢性筋膜炎等腰部病变,其属于中医 痹症 范畴,多

中药方剂速记歌诀

中药方剂速记歌诀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 百部甘草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 2.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3.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4.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 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6.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经络腧穴习题

1 第十五章手少阳三焦经 一、单选题 1.循行“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额,至目锐眦”的经脉是( D )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阳小肠经 2.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交接的部位在( E ) A.鼻旁 B.耳旁 C.目下 D.目内眦 E.目外眦 3.属于三焦经,宜张口直刺的腧穴是( B )

A.听宫 B.耳门 C.下关 D.上关 E.翳风 4.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的穴位是( B ) A.安眠 B.翳风 C.翳明 D.完骨 E.天柱 5.根据经脉循行,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宜选取的一组腧穴是( A ) A.翳风、听宫、中渚 B.肩髃、肩髎、肩贞 C.头维、外关、足临泣 D.颊车、下关、合谷 E.肾俞、阿是穴、委中

二、B型题 A.支沟 B.外关 C.中渚 D.照海 E.角孙 1.常用于治疗便秘的腧穴是( A ) 2.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的腧穴是( C ) A.阳池 B.中渚 C.后溪 D.支沟 E.外关 3.八脉交会穴中与阳维脉相通的穴位是( E ) 4.属于三焦经腧穴的是( B ) 三.多选题 1.属于三焦经的穴位是( ABCE )

A.肩髎 B.外关 C.翳风 D.支正 E.支沟 2.以下腧穴定位正确的是( ABCE ) A.关冲位于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B.中渚在手背部,当环指本结(掌指关节)的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 C.肩髎,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D.耳门在面部,当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E.丝竹空,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四.填空题 1.在手小指次指相交接的经脉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手少阳三焦经起止穴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1.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2.关冲、丝竹空 五.问答题

常按这几个穴位_疏肝解郁不得病

疏肝解郁常按这几个穴位 经络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医生”,它连接全身各个器官。肝病中一部分是由于经络不通所致,因此,只要学会了经络按摩与调理,就如同打通了通往健康的通道,获得了保卫肝脏的独门秘 脸色发黄,按揉行间穴 行间穴 其实,人的“面子”问题和脏腑密切相关,被叫“黄脸婆”之后,女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脸的问题,却忽略了真正的原因在于身体内部的毛病。在中医看来,脸色发黄一般跟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有关。而不管是气血还是脾胃,都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如果肝血不足的话,血液可能流不到脸部,从而引起脸色的变化。肝血不足或肝火过旺还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气血化生不足,同样会影响到脸。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脸色发黄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压力大、心情郁闷的人,而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又是造成心情不畅的重要原因。肝气郁结会使气血瘀滞,脸色也会发黄。有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女性,遇到事情总是闷在心里,不会倾诉出来,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感到胸闷、不想吃东西、肚子胀,甚至经常打嗝、叹气,脸色也慢慢变得暗沉发黄,有的人甚至还会长出色斑。这种斑中医叫做“肝斑”,因为长出斑的原因在于肝气郁结。 肝经不顺的人也会经常生闷气,感觉心情郁闷,当然也会有“面子”问题。肝经的路线从足至头,行经面部,肝经不通,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脸色也会慢慢变黄,最终变成“黄脸婆”。那么,脸色发黄要怎么调理呢?其实,有一个穴位能够帮助我们解除这个烦恼,那就是行间穴。 行间穴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背侧,在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位置,是刺激肝经的穴位,能帮助打通肝经。按摩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比较适合肝郁气滞或肝火旺的人。脸色发黄的女性经常按摩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对于肝病患者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