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课件

逻辑学课件

逻辑学课件
逻辑学课件

逻辑学笔记

第一章引论

一、什么是逻辑

(一)“逻辑”一词的由来及现代意义

1、由来:“逻辑”一词是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逻各斯,原意是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古代西方学者用“逻辑”来指称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我国古代和近代学者曾用“形名之学”、“名学”、“辩学”、“名理”、“理则学”、“论理学”等表示“逻辑”,严复首次把“Logic”译为“逻辑”,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通用“逻辑”这一译名。

2、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

(1)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要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2)把侵略说成是“友谊”,这是地地道道的强盗逻辑。(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3)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4)为了搞好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决策,学点逻辑是十分必要的。(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学问,即逻辑学)

(二)逻辑的定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具有直观性和表面性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它的内部联系。理性认识也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2、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理性认识,就是人脑间接地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

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与语言的有机联系。

(1)思维的间接性就在于它能够认识知觉所不能提供的东西,或知觉尚未提供的东西,它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事物作出新的判断。

例如: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声短笛斜阳外,知有渔舟泊柳阴。(陆游)(B)管仲、隰(xi)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韩非子》)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有人推断:既然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成都杜甫(712-770)草堂前,原先应该有水道,否则,这首名诗就有问题。后经勘察,果然找到了旧时水道的遗迹

(2)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不仅能反映一些个别事物,而且能反映一类事物;它不仅反映个别事物的属性,而且反映一类事物的一般的共同的本质,它舍弃了事物的个别的非本质的东西。

(3)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借助语言来实现,离开语言而赤裸裸地存在的思维是没有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内容。

3、逻辑的定义:

一天的清晨,在聊城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门前的柏油路上,按一路纵队,排列着五台中通牌的大客车,准备分别送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参观的教师返回。司机提前做好

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但自己开的这台车是开往济南的还是开往曲阜的,调度同志还没有通知他们。他们只知道这五台车,有两台是开往济南的,有三台是开往曲阜的。

当他们各就各位,进入驾驶室不久,工作人员根据调度同志的安排,在每台车的后面,都贴上了开往哪去的标志。每个司机在驾驶室里都能看见在自己前面的车是开往哪去的标志。调度同志听说这几位司机都很聪明,准备测验他们一下,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的车是开往哪去的,而让他们根据已知的情况进行判断。调度是从第三个司机(即第三台车的司机)开始往前问的

让第三个司机猜猜自己的车是开往哪去的。第三个司机看了看前两台车的标志,想了想,说不知道。调度又问第二个司机,第二个司机看了看第一台车的标志,又根据第三个司机的“不知道”,想了想,也说不知道。当调度刚要到第一个司机那里,第一个司机已根据第二个和第三个司机的“不知道”,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说对了自己开往的方向。调度和其他人员对他的聪明都很佩服。

请同学们想想看,第一个司机的车是开往哪去的,他又是怎样知道的。

第一个司机确实很聪明(第二、三个司机也很聪明),他思考得迅速而准确,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和他善于分析问题,又能熟练而正确地运用逻辑知识分不开的。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他是如何运用逻辑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有些名称不懂不要紧,可暂不管它,只明白道理即可)。

虽然前三台车开往的方向有几种可能,但他都可以不管它,而只根据这五台车中,只有两台车是开往济南的这个条件,他第一步就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假言直言推理:如果我和第二个司机的车都是开往济南的,则第三个司机就能知道他的车是开往曲阜的;

现在,第三个司机不知道他的车是开哪去的;

所以,我和第二个司机的车不都是开往济南的。

他和第二个司机的车不都是开往济南的,这也有几种可能情况,但他也都可以不管它,而只根据不都是开往济南的这个条件,他第二步又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假言直言推理:如果我的车是开往济南的,则第二个司机就能知道他的车是开往曲阜的;

现在,第二个司机不知道他的车是开往哪里去的;

所以,我的车不是开往济南的。

最后,他又用了一个选言直言推理,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我的车或者是开往济南的,或者是开往曲阜的。

我的车不是开往济南的;

所以,我的车是开往曲阜的。

他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是用合乎逻辑的推理而得到的。由此可见,逻辑对我们是大有用处的,而且是一门很有趣儿的科学

逻辑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逻辑方法:定义、划分、求同法、求异法

逻辑是从结构方面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4、逻辑的性质

(1)基础性: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逻辑学列于七大基础科学中,位居第二。“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2)工具性:提供逻辑手段和方法;“思维的文法”;《工具论》、《新工具》(培根)

(3) 全人类性:自古以来,中国、印度和西方都曾对逻辑这门学科的发生、发展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5、逻辑形式的结构

(1)逻辑常项——是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表示思维的形式;

(2)逻辑变项——表示思维的内容。

注意:逻辑学只研究思维的形式,不研究思维的内容。

在“所有的S都是P”这一逻辑形式中,“所有…….都是”是常项;“S、P”是变项。

6、逻辑学的发源地及其类型

(1)三大发源地:逻辑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早在2000多年前,它就产生在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以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为代表)、古代中国(以墨家的《墨经》为代表)、古代印度(代表作是《正理经》)是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欧洲古代逻辑的创始人,其名著《工具论》系统总结了逻辑研究的成果,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被誉为“逻辑之父”。我们现在所学的逻辑学,主要仍是亚氏古典逻辑的体系。

我国古代学者墨子、韩非、荀况等都是古代的逻辑学家。墨子的弟子们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逻辑经典著作——《墨经》。

古代印度,由于各个宗教派别的论争,逻辑学也因此得到了发展,他们把这门学问叫做“因明学”,因为它是在宗派论争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主要研究逻辑的论证。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到印度游学,并把“因明”系统地引入我国。(因明是佛家逻辑的专称,其中“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指知识、智慧。因明就是关于推理、论证的学问。)

(2)西方逻辑发展的轨迹

到了中世纪,逻辑虽然沦为“论证上帝存在的工具”,但逻辑学家们仍然冲破神学的严重束缚,研究了一些特定的逻辑问题(如元逻辑理论问题);创立了推演学说;研究了语义悖论及解决方法。中世纪出现了一批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的逻辑读本、教材,如西班牙逻辑学家彼得的《逻辑大全》等。

进入近代,随着实验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方法论的变革,作为实验科学方法论的归纳逻辑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总结前人归纳推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科学归纳法问题,奠定了古典归纳逻辑的基础。其成果反映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在那里,他开拓了逻辑研究的新领域,提出整理、分析、比较等科学归纳的“三表法”,即“存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或“比较表”。按照“三表法”并通过对排斥法的运用,可以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发现事物的规律。培根的归纳法是逻辑发展史上的一块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之后,近代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1596-1650)、赫舍尔、惠威尔等分别对科学归纳逻辑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到了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1806-1873)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等人的归纳逻辑研究成果,在其所著的《逻辑体系:归纳和演绎》一书中,将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系统化,提出了著名的“求因果五法”(史称“穆勒五法”),即“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穆勒首次十分明确地把归纳引入逻辑体系,使之成为传统逻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穆勒之后,随着数理逻辑的大发展,产生了现代归纳逻辑,其主要发展趋势是归纳方法与概率统计方法相结合,并且运用了数理逻辑的工具。20世纪的20-40年代里,凯因斯、赖辛巴赫(1891-1953)、卡尔纳普(1891-1970)等人在现代归纳逻辑的创立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在批判旧逻辑中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致力于人类辩证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第一个思辨逻辑的体系,即辩证逻辑。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逻辑问题,在批判黑格尔辩证逻辑体系中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吸取了

其中的合理因素,为科学的辩证逻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7世纪,“思维与计算同一”的思想迅速成长,从而拉开了以数理逻辑为核心的现代逻辑的创建序幕。数理逻辑(或称“符号逻辑”、“狭义上的现代逻辑”)是以两个演算——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为核心的逻辑。其奠基人是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他主张通过建立“表意的、普遍的语言”来研究思维问题,首先提出了在逻辑中应用数学方法(或曰“把逻辑加以数学化”)的设想,并且为实现这一设想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虽然,莱氏的设想至今在许多方面并未实现,但其本身对逻辑学发展的贡献却是意义深远的,正如德国逻辑史学家亨利希?肖尔兹所言:“人们提起莱布尼茨的名字就好像在谈到日出一样。他使亚里士多德逻辑开始了‘新生’。”

莱氏之后,经由英国逻辑学家、数学家汉密尔顿(1788-1856)、英国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德?摩根、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乔治?布尔(1815-1864)、美国数学家、逻辑学家皮尔斯(1839-1914)、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1848-1925)(1879年,弗雷格《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的问世,标志着现代逻辑的诞生。康托尔(1845-1918)、希尔伯特(1862-1943)、意大利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皮亚诺(1858-1932)、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1872-1970)、怀特海(1861-1947)、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1906-1978)等人的努力,使数理逻辑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

(3)我国对逻辑学的引进。

唐代高僧玄奘对古印度文明的引进。

明末清初李之藻等人和清末民初严复等人对西方逻辑的引进。

我们的老祖宗的逻辑思想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直至近代,我们才有较为系统的逻辑思想,但这不是我们的东西,而是西方的东西。

从西方输入逻辑理论,大约始于明代末年。明末学者李之藻(1564-1630)翻译了第一部西方逻辑学著作——《名理探》,该书为17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耶稣会会员)的逻辑讲义,原名为《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

李之藻之后,还有《名学类通》,《辩学启蒙》,《名理学》等逻辑学的翻译。近代有严复译《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王国维翻译《辩学》,胡茂如翻译《论理学》,林可培译《论理学通义》。

逻辑学在中国曾有两次辉煌的历史。

第一次是在严复译《穆》、《名》之后在国内所形成的一股提倡方法救国的热潮。

严复之所以重视逻辑学的译介,是因为他赞同培根的观点:“是学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在严复看来,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固然重要,坚船利炮固然厉害,但这些只是西方科技之标,而不是根本,最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严复认为,要学习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当务之急要学习逻辑学,——严译8部西方名著中,就有2部是逻辑学。

郭湛波先生说:“自严先生译此二书,论理学始风行国内,一方学校设为课程,一方学者用为治学方法。”

章士钊认为:“为国人开示逻辑途径,侯官严氏允称臣子。”

逻辑学得到近代许多名人的重视,孙中山,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胡适,章士钊,金岳霖,冯友兰,牟宗三,朱光潜等都曾对西方逻辑学作过有力的推介。于是,逻辑学著作大得其道,风靡一时,很多著作“甫出世,海内争先睹,再版皆罄”。包括毛泽东在内都是热心的读者。

逻辑学的输入,给中国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学术由于吸收了逻辑的成果和方法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定义和划分的使用,推理和论证的讲究,成了现代学术著作有别于古代学术著作的一大特色。”(程仲堂)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逻辑学的传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可以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地初步地形成了第二个文化传统,即现代化,它与第一个文化传统,即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引进了西方逻辑。”(程仲堂)

到了30年代,我国展开了对形式逻辑的批评,因为人们把形式逻辑与行而上学等同起来理解。批判者中包括毛泽东。

到了50年代,60年代,受苏联哲学界影响,国人崇尚辩证逻辑(看作高等代数),轻视形式逻辑(看作初等代数),且十分盲目地排斥西方现代逻辑思想。据金岳霖先生回忆,在50年代初,艾思奇到清华大学去演讲。讲演一开头就骂形式逻辑,之后讲辩证唯物主义。“讲完之后,我和他边走边说话,我说他骂了形式逻辑之后所说的话完全合乎形式逻辑,没有一点错误。他说有那样的怪事。”(金主持此次演讲)

到了文革十年,逻辑在高校基本被取消。

第二次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之时。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逻辑学走红。中国逻辑函授大学诞生,并在全国许多中,小城市设立分校,拥有在籍学员11届43万余人。然而,好景不长,在实用主义大潮冲击下,先是1988年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去逻辑学知识内容,紧接着,部分学者倡导在师范院校取消逻辑学课程。

近来,有人主张彻底消除逻辑,说什么,“要解开逻辑的铁索”、“打破逻辑法则的专横统治,争取思想的更自由呼吸”,似乎逻辑学成了禁锢人们自由思想的桎梏。

——当然,这只是代表少数人的观点,大部分同志还是主张开设逻辑学。

(4)类型:按门类可分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规律的一门逻辑科学。

形式逻辑又可分为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也称普通逻辑(主要包括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是用自然语言研究人们日常思维形式及规律的逻辑,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现代形式逻辑又称数理逻辑,数理逻辑是用一套人工语言,即符号与公式,对逻辑思维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推演,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逻辑学的三个主要分支是:辩证逻辑、数理逻辑、普通逻辑。

二、逻辑的作用

1、探求新知识的必要工具

海王星的发现是演绎推理的结果。天王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有些反常(不符合牛顿力学理论),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韦里尔分别根据牛顿的理论,认为这是由于在天王星轨道以外某个未知的行星对其施加了引力的结果。他们算出了这颗假设的行星的位置。1864年,德国天文学家加勒将望远镜对准勒韦里尔所指的一点,果然发现了一颗新的星,称为“海王星”。

2、识别谬误和揭露诡辩的必要工具

例(1):某地方报纸曾登载的《禁区在悄悄打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女子三级跳远,在国际田坛比赛中,一如撑竿跳高、链球比赛等,是姑娘们的‘禁区’,……一些田径运动先进的国家正在打破这个禁区,……世界上许多田径界人士也在呼吁,把三级跳远纳入女子比赛项目。”

这段话在语法上是通的,但在思维上是混乱的,其错误有二:一是混淆“女子”与“姑娘”两个不同概念,违反了同一律;二是前面说女子三级跳是姑娘们的禁区,意思好象姑娘以外的女子可以参加三级跳,即已有女子三级跳,后面又说打破禁区,把三级跳纳入女子项目,即不曾有女子三级跳,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2)著名英国诗人——一位木匠的儿子,一次在沙龙与一群妒忌他的纨绔子弟相遇,其中一位:

“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

诗人:“是的。”

纨绔:“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木匠?”

诗人:“对不起,那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了?”

纨绔:“是的!”

诗人:“那他怎么没把你培养成绅士?”

此段对话中,纨绔的推理是:父亲干什么的,儿子应该被培养成干什么的,你父亲干木匠,所以,你也应该被培养成木匠。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归谬法进行反驳:如果父亲干什么的,儿子应该被培养成干什么的,那么父为绅士儿子应该也为绅士,事实上,你这个绅士的儿子没被培养成绅士,所以说“父亲干什么的,儿子就应该是干什么的”为假

3、培养思维能力的工具

自发的逻辑感觉——自觉的逻辑意识——自为的逻辑训练——自由的逻辑精神。

有一位学生向数学家请教逻辑学有什么作用,数学家问他:“两个人从烟囱里爬出去,一个满脸烟灰,一个干干净净,你认为哪一个该去洗澡?”

“当然是脏的那个。”学生说。

“不对。脏的那个看见对方干干净净,以为自己也不会脏,哪里会去洗澡?”

4、有助于提高沟通交际的能力

就是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的能力。能够准确严密地表达思想,论证思想,使之符合准确表达的三个条件:合逻辑,合语法,有说服力。

三、学习逻辑的方法

1、抓住中心,循序渐进

概念、判断是基础,推理是中心,再进行论证。

2、勤思多练,注重理解

要学好普通逻辑,就要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逻辑概念和逻辑理论上下工夫。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的定义,把握逻辑形式的特征及表达公式和符号,以及它们的规则。

3、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联系专业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平时能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遵守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准确,条理清楚,结构严密。

本章的重点:

1、逻辑的定义

2、思维的特征

3、逻辑学的发源地、代表人物和著作

4、逻辑学的分类、数理逻辑和辨证逻辑的开创者

难点是:什么是逻辑?

【思维训练题】一个猜帽子的游戏

有甲乙丙三人,同向站立。在三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主持人给三人各戴上一顶子:红帽或白帽。三人都知道有三顶红帽和两顶白帽。丙可看见甲和乙的帽子,乙可看见甲的帽子。主持人问丙是否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帽子,丙答不知道;又问乙是否知道,也答不知道;问甲是否知道,甲答知道了,是——。

甲是怎么知道的?他的推理过程是——。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是什么

1、概念的形成

本质属性:某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组根本标志。

非本质属性:不能成为某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的一些属性。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概念的形成:人们通过实践,接触各种事物,逐步深入地认识了各种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从这许多属性中抽出该类事物共有的、与他类事物相区别的特有的属性也就是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把这种认识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

3、概念是发展变化的

首先,反映事物的概念不是凝固的,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原因:

第一,事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反映事物的概念自然要随之发展变化。

第二,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人们逐步地、越来越正确地、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关于事物的概念也要起变化。

其次,概念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如此就不能正确而深入地反映发展变化着的事物。但所谓概念的发展变化,只是说,在认识过程中关于某一事物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仅此而已,而绝不能认为每一个概念没有确定的内容。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而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确定的,不是经常变化、不可捉摸的,因此,每一个概念在认识的某一阶段上都有其确定的内容。在概念本身上,体现了灵活性与确定性的辨证统一。

最后,概念是发展变化的,因之,任何一个概念,在它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并不是都能成功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思考题:当一个概念在它早期发展阶段上还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时,它算不算概念?

我们说,思维是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所以概念也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而概念不同于其他思维形式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加以反映的形式,因此凡是间接地、概括地对事物本质属性加以反映的就是概念,如认为“人是能抽象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这是关于人的概念,而“人是无毛两足动物”也是关于人的概念,因为它们都是间接地、概括地对人的本质属性加以反映的形式。当然,“人是无毛两足动物”这种反映并没有真正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在当时人们看来虽然正确,但就当前来说它是不正确的。但要注意,我们只是说它是不正确的概念,而不说它不是概念。

4、由于事物总是不断的发展,所以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和认识总是不断的加深和加宽的,新的概念也就总是不断的形成和提出来。

二、准确地使用概念

1、要知道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首先,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如:先生

其次,一个概念也可由几个或许多个词语表示。如:父亲

2、要知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

外延: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的总和。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内涵反映了事物的质,外延反映了事物的量。因而,掌握了概念的内涵,也就掌握了概念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事物;掌握了概念的外延,也

就掌握了概念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第二节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一、反变关系

大红公鸡、红公鸡、公鸡、鸡

这四个概念,内涵从左到右,一个比一个少,外延一个比一个大。

反变关系:概念的内涵愈少,外延愈大;内涵愈多,外延愈小。

注意:只有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间才有反变关系

第三节概念的分类

划分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点

一、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多少)

1、普遍概念:反映一类事物的概念,外延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如城市

分为两种:有限、无限

2、单独概念:反映一个对象的概念。如:北京

3、空概念:就是一个对象也没有的概念。

如:鬼、上帝、孙悟空

空概念在科学上意义重大。

有一些概念很有趣,在这个领域中是普遍概念或单独概念,在另一领域里却是空概念。如在欧几里德几何中,“点”、“线”、“面”是普遍概念。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是空概念,世界上哪里有那种没有体积和厚度的点、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线、只有面积而没有体积的面呢?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线”、“面”是空概念。

二、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根据是否反映集合体)

1、集合概念: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

如:山脉,森林。集合体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其特点是:集合体与个体不是属种关系,集合体的属性个体不一定有,个体的属性集合体也不一定有,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工人阶级”是由一个个工人组成的集合体,具有大公无私的特点,但某个工人不一定具有上述特点。所以集合概念反映的是集合体的本质属性,不一定反映个体的本质属性;反过来,反映个体

的概念只反映个体的本质属性,不一定反映集合体的本质属性。

注意:不能混淆集合概念和普遍概念。普遍概念反映的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类,类与集合体不同。集合体具有的属性其个体一般不具有,而类的属性却为每个分子所具有。如“工人”是一个类,每个工人都具有“工人”这个类的本质属性:从事劳动并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人。

2、非集合概念:不反映集合体,而是反映一类对象,这个类可以由一个分子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分子组成。反映一个分子组成的类的概念是单独(非集合)概念,如太阳、北京等。反映由若干个分子组成的类的概念是普遍(非集合)概念,如国家、行星等。

3、集合概念从反映对象本身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对象本身就是由若干同类个体构成的集合体,如“群岛”、“森林”、“山脉”、“政党”、“班级”等,反映这些对象的概念就是集合概念。而反映这种集合体所包含的个体的概念如岛、树、山、党员、学生就是非集合概念了。

第二,对象本身不是集合体,而在思维中却把若干分子构成的类当作集合体来反映,而这个类的分子仅作为构成集合体的个体存在。这种概念

是真正意义上的集合概念,表达这种概念的语词也有明显的标志,如书籍、车辆、花束、

布匹、人类、枪支等就是集合概念,这些词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后一部分往往是一个量词性的语素,如“支”、“辆”、“匹”等,并且前面不能加数量词。(但“房间”例外)而反映分子组成的类的对应概念书、车、花就不是集合概念了。

4、由于多义词的存在,同一个语词在不同语境下,既可以表达集合概念,也可以表达非集合概念。如“中国人”

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1、正概念(肯定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战争

2、负概念(否定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用带否定词的短语表达。如:非正义战争

负概念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外延随论域的变化而变化。一个负概念总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范围而言的,逻辑学将这个特定范围称为论域。

一个负概念的论域一般指这个负概念和与之对应的正概念共同的邻近的属概念。如“非本室工作人员”的论域是“工作人员”,“非团员”的论域是“青年”,“非人”的论域是“动物”等。但是,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负概念的论域是不同的。例如“非大学生”的论域是“学生”,但是,在大学生运动会上,报名资格规定:“非大学生不得报名参加”,其论域就不是“学生”而是“人”了。

注意:同一个概念可以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考察,以便了解它各方面的特点,从而准确地使用它。例如“学生”是个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肯定概念,“喜马拉雅山脉”是个单独概念、集合概念、肯定概念。

思考题:在“人是由猿变来的”这一判断中,“人”这一语词表达的是什么概念?

在“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判断中,“人”这一语词表达的是什么概念?

答案:单独、集合、正概念;普遍、非集合、正概念。

中国共产党、非机动车各分属什么概念?

中国共产党:单独概念、集合概念、正概念;非机动车: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负概念

第四节概念间的关系

一、并列关系:处于同一属概念同一次划分后的几个种概念的关系。

1、反对关系:同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的外延。如:高—低;上—下。

2、矛盾关系:同一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的外延不同,其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如:是—非;真—假。

由此可见,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是以内涵的相互对立而同其它并列概念区分开来,而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之间,又靠其间是否有中间概念相区分的。

并列概念间的外延,没有重合的部分,所以这种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处于这种关系的概念互为不相容概念。

二、相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是重合的。

1、全同关系:两概念外延全部重合。

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虽然其外延完全重合,内涵却不相同。全同概念是两个概念,它与“同物异名”,即不同语词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如“葵花”与“向阳花”表达的是内涵与外延都相同的一个概念,而不能视为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

2、属种关系(也可叫种属关系),就是一个外延较大和一个外延较小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一种

相容关系。这种关系又可以分为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外延大的包含外延小的。

真包含于关系:外延小的包含在外延大的概念中

3、交叉关系:两概念部分外延重合

第五节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1、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2、定义的构成: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被定义项就是通过定义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定义联项就是联结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联结词。在现代汉语中,它经常用“……就是……”,“……即……”、“所谓……就是……”来表示。

3、定义的作用:不仅是明确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总结和巩固认识成果的重要手段,在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离不开。

二、下定义的方法

1.属加种差定义

(1)公式表示为:被定义概念=属概念+种差

(2)三步骤:

第一步,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的属概念。

第二步,找出种差,也就是找出它的特有属性。

第三步,按照“……就是……”这一形式把定义表述出来。

(3)属加种差定义的局限性:哲学上的范畴,如物质、意识等没有属概念,不能用。单独概念,与其他对象区别的属性很多,难于概括出它的种差,也不能用。

(4)分类:

①性质定义:是以事物的性质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发生定义:是以事物形成的方式或方法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犯罪集团是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③关系定义:是以事物间的关系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偶数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

④功用定义:是以事物的功能为种差的定义。

例如: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2.语词定义

(1)语词定义是说明或规定语词含义的定义。

(2)种类:说明的语词定义;规定的语词定义

(3)语词定义的五类适用场合:

①古语、土语、外来语

举例:骥表示好马。耍子就是游玩。乌托邦是空想的意思。

②用符号公式、简称表达复杂概念

举例:坚持“两手抓”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③使用新语词

举例:“新长征”指我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进行的长期斗争。

④在新的意义上使用旧语词

举例:“君子协定”就是不用书面缔约达成的协定。

⑤确定虚幻概念的含义

举例:“白骨精”指阴险善变的女坏蛋。

四、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应完全相等。

定义过窄:如若把“侵犯财产罪”定义为“非法将公私财产据为己有而构成的犯罪行为”,就排除了该罪中故意损害公私财产的行为。

定义过宽:如象是弯弯腰的动物。

2、定义不应当是循环的

如: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生理现象。

3、定义不应当用负概念和否定联项。如:犯罪就是非合法的行为。奇数不是偶数。

4、定义必须明白,确切,一般不用比喻句和借代句。如文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

第六节划分

一、什么是划分

1、划分就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把一个属概念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个种概念

2、划分的构成:母项、子项、划分的依据。人,按性别划分男、女

二、划分的规则

1、一次划分只能使用一个标准

2、划分后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外延

3、划分后的子项之间应互不相容

4、划分应当逐级进行

三、划分与分解

划分反映的是从属关系,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桌子划分为写字台、八仙桌、圆桌等。

分解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把一个事物大卸八块。如:把桌子分解为桌子面、桌子腿等。

三、二分法

二分法是一种特殊的划分方法。它是根据有无某种属性,而将一个母项划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子项。如: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和非合法行为。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概念、定义、划分

2、概念的种类及相互关系

3、定义和划分的规则

4、属加种差定义法

难点是:概念的形成、分类

第三章判断(一)

第一节判断的概述

应注意的问题:普通逻辑并不考虑思维的具体内容,它只是从判断形式的结构方面研究不同类型的判断的真假特征,以及各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至于判断本身的真假,是由实践来检验的。

与概念的区别:第一,概念本身无所谓肯定或否定;第二,概念也无法表示它的真或假。

判断则不同,它至少是两个概念的结合。有的概念是简单的排列,似乎无所谓断定。但实际上已经有了断定。有些判断似乎是虚假判断,但在人们的实际思维中是把当真实判断来对待的。

3、判断与命题

在传统逻辑中,可表达判断的语句通常叫命题,在日常使用中,命题与判断并不作严格区分,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命题是一种客观陈述,判断则是一种主观断定。我们在使用中则不作区分,因为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如果一个语句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能根据实际情况判别真假,不管有没有“是”、“不是”、“才是”等词,该语句都表达一个判断或表达一个命题。否则,就不表达判断或命题。

二、对判断的要求

1、真实性

2、准确性

3、恰当性

三、判断和语句

1、任何判断都是用语句表达的

2、判断和语句存在着大体对应的关系:

复句表达复合判断,单句一般表达简单判断。但并不是所有的单句都能够直接表示判断。陈述句、反问句能够直接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不能直接表示判断。

3、同一语句可以表示不同的判断。

4、不同的语句也可表示同一判断。

5、一些判断有言外之意

五、判断的种类

首先,根据判断及其形式中有无摸态词分为摸态判断和非摸态判断。然后,对非摸态判断按其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将其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对简单判断视其是反映对象性质还是反映对象之间的关系,又可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对复合判断则根据其所含有的逻辑联结词的不同特点和支判断之间的可分为联言、选言、假言和负判断。

一、什么是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2、由于性质判断对于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是直接的,因而一些逻辑学著作中也把它称之为直言判断

二、性质判断的结构和种类

1、结构

任何性质判断都是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四部分组成。

(1)主项: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概念,通常用符号“S”表示。

(2)谓项: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性质的概念,通常用符号“P”表示。

(3)联结项:也称联结项,它是联结主项和谓项的概念,它表示性质判断的“质”,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一般用“是”和“不是”表示,在肯定判断表达中,联项有时可以省略。(4)量项:表示所断定的主项的数量或范围的概念。一般分为三种:

全称量项,对主项的全部外延做了断定。

特称量项,只对主项的部分外延做了断定。

单称量项,所断定的主项只是某一个个别对象。

注意:性质判断本身不包含其它判断成分,它实际上只是断定了“S”与“p”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所以它属于简单判断。

2、种类:按照联项的性质和量项的情况,可把性质判断分为若干种

按照联项的性质(肯定或否定)来分,可分为肯定判断与否定判断。

按照判断的量来分,可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

二者交叉,可形成六种性质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全肯):所有的鲸都能游泳。

全称否定判断(全否):所有的鲸都不是鱼。

特称肯定判断(特肯):有的鸟会飞。

特称否定判断(特否):有的鸟不会飞。

单称肯定判断(单肯):鲁迅是作家。

单称否定判断(单否):鲁迅不是运动员。

由于单称判断断定的对象就是其整个的对象,我们常把它归入全称判断中。(A、E、I、O)

应注意的问题:特称判断(I、O)的量项“有些”、“有的”所表明的逻辑性质与现代汉语中的“有些”、“有的”的语法性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有些”是指“仅仅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是指我们班仅仅有一部分学生是团员,而其他部分学生不是团员。逻辑中的“有些”是指“至少有些”。如“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是指我们班至少有些同学是团员,其他部分不清楚,也有可能全部都是。

三、项的周延性问题

1、项的周延性,就是指在性质判断中对主项、谓项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即:如果在一个判断中,它的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被做了断定,那么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如果只对主项或谓项的部分外延做了断定,那么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2、四种性质判断的周延情况

(1)“所有麦子都是旱地作物”,这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由于它的主项“麦子”是被全部作了断定的(判断的对象是指“所有麦子”),因而主项“麦子”在此判断中是周延的;谓项“旱地作物”在判断中没有被断定全部外延(即没有被断定全部旱地作物都是麦子),因而“旱地作物”在此判断中是不周延的。

(2)“所有麦子都不是水田作物”,这是一个全称否定判断。主项是周延的,已如上述;谓项也是周延的,因为在这一判断中,全部“水田作物”都是被排斥于“麦子”之外的,即“水田作物”这一概念的全部外延在这一判断中都是被断定了的,因而“水田作物”也是周延的。(3)“有的粮食作物是水田作物”,这是一个特称肯定判断。在这个判断中,既没有断定全部粮食作物是水田作物,也没有断定全部水田作物都是粮食作物,因而它们的主项、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4)“有的粮食作物不是水田作物”,这是一个特称否定判断。在这个判断中,只断定了“有的粮食作物”,而不是“全部粮食作物”不是水田作物,所以主项是不周延的。但是,这个判断的谓项却表明:“水田作物”的全部外延都是被排斥在判断中所讲的“有的粮食作物”(如:高粱、麦子等)之外的,因而判断中“水田作物”这个概念的外延是被全部断定的,即该判断的谓项是周延的。

据此,四种性质判断的主项、谓项周延情况,可以归结如下:

全称肯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全称否定判断: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特称肯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特称否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四、相同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间的关系

四种性质判断,当它们的主项相同,谓项也相同时,叫做素材相同的判断。例如:(1)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2)所有的法律都不是有阶级性的。

(3)有些法律是有阶级性的。

(4)有些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由相同素材构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称为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素材相同的A、E、I、O四种判断间存在着一种真假制约关系,我们可以从一个判断的真假推知另一个判断的真假。这种真假关系,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掌握这种关系对我们做到明辨是非、判断恰当是很有帮助的。

从判断的逻辑形式方面来看,性质判断表达的是对主项S与谓项P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的断定。根据概念的关系我们知道S与P之间有五种关系,A、E、I、O四种判断在这五种关系下,都有相应确定的真假。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的A、E、I、O四种判断,在S与P的五种不同关系下的真假进行对照,就可以得出A、E、I、O四种判断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1.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即A与E的关系。从表中可知,当A真时,E一定假;当A假时,E真假不定。例如:

A:我班所有的同学都是杭州人。

E:我班所有的同学都不是杭州人。

2.差等关系

差等关系是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当全称判断真时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时全称判断必假。例如:

A: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是团员。

I:我们班有些学生是团员。

E: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不是浙江人。

O:我们班有些学生不是浙江人。

3.下反对关系

下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即I与O之间的关系。例如:I:有些秘书是称职的。

O:有些秘书不是称职的。

4.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判断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即A与O、E与I的关系。例如:

A: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O:有的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E: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不是学中文的。

I:有些高职学生是学中文的。

五、关于正确使用性质判断的问题

1、正确地使用联项,准确地表达主项与谓项联系的性质

性质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联项的性质,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一,肯定否定要分清,特别要注意正确运用多重否定。

有时人们为了突出断定的语气,不恰当地使用双重否定或多重否定,或不恰当地使用带有否定意义的概念,会造成错用判断联项,导致判断失误。例如;①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绕着太阳运行的。

②任何人工作中难免不犯错误。

③我并非反对在写战争的影片里不该有某些爱情描写。

④难道能够否认这部小说没有不足之处吗?

第二,作出正确的联项限定,准确地反映对象与性质间的联系程度。

在日常使用性质判断时,一般并不是简单地说“是”或“不是”。为了判断准确,往往还加上某些限定。断定程度强的用“完全”、“总”、“一直”等加以限定;断定程度弱的用“基本上”、“根本上”、‘大体上”、“尤其”、“多半”、“至少”、“起码”等加以限定;或者对事物情况加时间、地点、条件、范围的限定。

例如:

①这种指责完全是没有根据的。

②这个班的同学基本上是团结的。

③损人利己起码不道德。

④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

2、正确地使用量项,准确地表达被断定对象的数量范围

性质判断有单称、特称和全称的区别,使用时,该用单称或特称的不要用全称,该用全称的不要用特称或单称,可以用更精确地表达数量范围的语词时不要用表达数量范围不确定的语词。例如:

①失足青年是可以教育的。

②有些黄色读物对青少年是有害的。

3、判断的主项、谓项要搭配,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类属关系

肯定判断是断定主、谓项外延之间有相容关系,否定判断是断定主、谓项外延之间有不相容关系。所以,在肯定或否定时,一定要注意主、谓项外延之间是否具有所断定的关系,否则,也会导致判断失误。例如:

①他各科成绩优异的原因,是他长期勤奋学习的结果。

②有的作家不是知识分子。

4、表达判断的语句要恰当,不要产生歧义,要避免自相矛盾

判断是用语句表达的。表达判断的语句要结构完整,合乎语法,主要成分不能残缺。对主要句子成分要注意加正确的修饰和限制,避免意思模糊,甚至产生歧义。长的句子要注意照应,主谓要搭配,避免判断失误,甚至自相矛盾。如:据朝阳、宣武、崇文、海淀等区婚姻介绍所统计,现在一天的登记数量是过去的两倍。

一、什么是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也是一种简单判断,它是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判断。

例如:“老张与老王是朋友。”

“5大于3”

这些都是关系判断。在前一个判断中断定了“老张”与“老王”之间有“朋友”的关系;后一个判断则断定了“5”与“3”之间有大于的关系。

2、任何一个关系判断,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关系、关系项、量项。如:“在这次运动会上,有的田径运动员结识了全体篮球队员。”在这个关系判断中,“结识了”是关系,“田径运动员”和“篮球队员”是关系项。其中处在前面的一个关系项(如“田径运动员”)称“关系前项”,处在后面的关系项(如“篮球队员”)称“关系后项”。关系项有两个以上,则可分别称为关系1项,关系2项,关系3项等等。“有的”、“全体”则是表示关系项外延数量的量项。

二、关系的性质

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因而关系的种类也是很多的,无法—一列举。下面我

们按关系的逻辑特性仅讲两种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关系。

1、对称关系

什么叫对称关系呢?我们看下面两个判断:

“张先生批评了李先生”

“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一起工作”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所谓对称关系是指:在两个事物之间。如果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则另一个事物与这个事物也具有这同样的关系,那么,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叫做对称关系。如:“相等关系”、“相同关系”、“对立关系”以及“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交叉关系”等等,都是这种对称关系。

与这种对称关系相对应的,则有反对称关系与非对称关系。

所谓反对称关系是指这样一种关系:如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某种关系,而另一事物则肯定对前一事物不具有这种关系,那么,这两个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反对称关系。例如,当“苏洵是苏轼的父亲”真时,那么,“苏轼是苏洵的父亲”假。在这里,“是父亲”是反对称关系。其他如“先于”、“后于”、“大于”、“小于”、“剥削”、“侵略”等等以及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等,也都是这种反对称的关系。

所谓非对称的关系是指这样一种关系:如果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某种关系,而另一事物既可能对前一事物具有该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该种关系,那么,这两个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就是非对称关系。例如:“老张认识老李”。在这里,“认识”的关系就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因为,当老张认识老李时,老李可能认识老张,也可能不认识老张。因此,“认识”关系就是一种非对称的关系。其他如“尊敬”、“赞美”、“佩服”等等关系,也都是这种非对称的关系。

2、传递关系

什么是传递关系呢?我们看下面的例子:“老子早于孔子,而孔子早于庄子,因而老子早于庄子。”在这个例子中,“早于”就是一种传递关系。再如:“甲大于乙,乙大于两,故甲大于两”,在这里“大于”也是一种传递关系。可见,传递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当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某种关系,而乙事物与丙事物同样有某种关系,因而甲事物与丙事物也有这种关系时,我们就称这种关系为传递关系。

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常碰到诸如“小于”、“在前”、“在后”、“晚于”以及前面所讲过的概念间的“包含关系”等都是这种传递关系。

与这种传递关系相对应的,则有反传递关系与非传递关系。

所谓反传递关系是指这样一种关系:如甲事物与乙事物有某种关系,乙事物与丙事物也有这某种关系,而甲事物与丙事物则肯定无此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是反传递关系。

所谓非传递的关系是指这样一种关系:如甲事物对乙事物有某种关系,乙事物对丙事物同样有某种关系,而甲事物对丙事物则可能具有某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某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是非传递的关系。

例如:根据“老张认识老李,老李认识小陈”,我们就无法断定老张是否认识小陈,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在这里,“认识”关系就是一种非传递的关系。其他如“相邻”、“朋友”等等关系,也是这种非传递的关系。

四、正确使用关系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使用关系概念,避免“主项和关系项不搭配”的逻辑错误

具体的关系是特定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表达关系的概念不清,就容易造成关系判断的主项与关系项不搭配,语言表达上的“动宾不合”。例如:整顿校风以来,课堂上的混乱现象比过去大大改进了。(把“改进”改为“减少”)

2、正确使用关系判断主项,避免“缺少主项”、“多出主项”或“主项歧义”的逻辑错误

关系判断是多主项判断,在语言表达中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主项概念,主项不当省略而省略就会造成缺少主项;任意增加主项就会多出主项;主项概念不清也会造成判断歧义。例如:

①这个厂产值增长100多万元。

②文章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骄傲。

③团委表扬了高一四个班干部。

3、正确理解和使用关系判断的性质,避免误用。如:一天,家住在北京的小李和小张,陪同从外地来北京游玩的小黄去游北海公园。在公园里,小李对小黄说:“我的家离北海公园很近,半小时可以走到。”小张接着说:“北海公园离我的家也很近,半个小时也能走到。”小黄听后,接着说:“那末你们两家彼此也一定离得很近了。”但小李和小张却一起否认说:“不,我们两家彼此离得并不很近。”为什么呢?小黄一下子转不过弯子来。

一、模态判断及其种类

逻辑学里按模态、即按判断对事物情况的断定方式,可以把判断分为可能判断和必然判断。

1、可能判断是断定事物可能具有或可能不具有某种情况的判断。它又可分为可能肯定判断和可能否定判断。在现代汉语中,表达“可能”的语词还有“大概”、“大约”、“也许”、“或许”等。

比如:时风集团可能超额完成今年生产计划。

时风集团大概不会再招收没有技术的工人。

2、必然判断是断定事物必然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情况的判断。它又可分为必然肯定判断和必然否定判断。在现代汉语中,表达“必然”的语词还有“一定”、“必定”、“难免”、“总是”、“只能”、“终究”等等。

比如:时风集团必然能超额完成今年生产计划。

全世界的生物一定不能离开氧气而生存。

3、确定一个判断是否是模态判断,是可能判断还是必然判断,要根据判断中有无“可能”或“必然”等摸态概念。所以,在语言形式中,表达摸态概念的摸态词不能省略。如果省略了,就不表达模态判断了。如:真理必然会战胜谬误。去掉“必然”就变成性质判断了。二、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与同素材的性质判断的真假关系相类似,同素材的“必然P”、“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之间对当关系。

1、反对关系:“必然P”、“必然非P”

2、下反对关系:“可能P”、“可能非P”

3、矛盾关系:“必然P”与“可能非P”

“必然非P”与“可能P”

4、差等关系:“必然P”与“可能P”、“必然非P”与“可能非P”

三、正确运用模态判断

1、应根据客观对象的摸态来形成认识的模态,即形成相应的判断的模态

这就是说,一定要注意模态判断的客观垠据,把或然判断、必然判断严格区别开来,往免混淆不清的错误。例如:

①出语难听,一定心怀恶意。

②信任一切人与不信任任何人,或许都是缺点.

③好走极端可能多错。

2、根据模态判断的对当关系,正确进行判断之间的否定。

根据模态判断中的矛盾关系,“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不能同真、不能同假,否定一个必然判断要用一个同素材而不同质的可能判断,否定一个

可能判断要用一个同素材而不同质的必然判断。

如:否定“他这次实验必然成功”,要用“他这次实验可能不成功”。

否定“他这次实验必然不成功”,用“他这次实验可能成功”。

否定“他这次实验可能成功”,要用“他这次实验必然不成功”。

否定“他这次实验可能不成功”,要用“他这次实验必然成功”。

上述否定关系可概括为:否定必然用可能,否定可能用必然。

思考题

一、判断的定义、特征及要求。

二、项的周延性及四种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三、素材相同的四种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四、对称(反、非)关系判断、传递关系判断(反、非)、模态判断。

五、课本第109页“有的同学的成绩不及格”

第110页“第三大题例解”

六、这次逻辑学期终考试后,逻辑课代表向任课老师打探消息,说:“这次逻辑学考试不太难,我估计我们班同学的成绩都在60分以上吧?”任课老师说:“你的话前半句不错,后半句不对。”

问:根据任课老师的意思,下列各项判断中,哪一项必定是事实?

A.多数同学的成绩在60分以上,有少数同学的成绩在50分以下。

B.有些同学的成绩在60分以上,有些同学的成绩在60分以下。

C.肯定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及格。

D.这次考试太难,多数同学的成绩不理想。

E.这次考试太容易,全班同学的成绩都在80分以上

七、某仓库失盗,有四个犯罪嫌疑人被传讯。他们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作案。

乙:我们四个人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作案。

丁:我没有作案。

问:如果这四个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那么下列哪项判断成立?

A.甲和丙说的是真话。

B.甲和丁说的是真话。

C.乙和丙说的是真话。

D.乙和丁说的是真话。

E.丙和丁说的是真话。

逻辑学试题库及答案 辛苦整理 最全版本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E 真假不定;O为假;I 真假不定。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文和诗歌”,这一划分违反了划分不全的规则。 38、从关系判断的性质来看,“父母关心子女”属于非对称关系;“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属于对称关系。 三、图表题: 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A学生、B党员、C浙江籍学生、D大学生、E女学生、F三好学生。

逻辑学规则归纳

逻辑学中规则归纳 第二章概念 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全同 2.定义项不得直接或简介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必须清楚明确 划分的规则: 1.划分所得各子项外延之和应等于母项的外延 2.划分所得各子项应当互相排斥 3.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 4. 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推理 三段论的规则 关系判断: 不能以非对称关系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不能以非传递关系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混合关系推理: 1.前提中的性质判断必须是肯定推理 2.前提中两个相同项(相当于中项)至少有一个项是周延的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前提中关系判断是肯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判断也必须是肯定的 5.前提中的关系判断是否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判断也必须是否定的

6. 真值判断 在逻辑演算中,先列出小括号中的逻辑式,再列出中括号中的逻辑形式 当且仅当所有联言肢为真时,联言判断为真;当;联言判断为真时,所有联言肢为真 全部选言肢中只要有一个为真,则相容选言判断为真;只有当全部选言肢为假时,相容选言判断才是假的 相容选言推理只有一个正确的推理形式,即否定肯定式 相容选言推理规则是: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是: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选言肢穷尽是选言前提真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其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逻辑性质:有之则必然,无之必不然 由此可得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推理规则: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充分条件:有之则必然)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充分条件:无之未必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必要条件:有之未必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条件相似,只不过是位置换一下而已只要记住上面那四条:有之则无之则即可 重言式有: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否定其中一个得出肯定另一方个的结论)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反三段论:三段论形式正确,结论不成立,一前提成立,可推出另一前提不成立

最新《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doc合集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逻辑”的含义 一、逻辑的词源 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 ·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 ·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 ·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 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 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 逻辑究竟研究什么? 二、什么是逻辑? 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 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 一、古典逻辑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 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第三章) ·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Formal logic

(完整版)逻辑学教程

逻辑学教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一、“逻辑”的含义 ?Logic ?在中国古代为“名学”、“辨学”、“理则学”、“论理学” 1、含义:⑴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⑵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者看问题的 ⑶人们的思维的规律性 ⑷指一门科学,即逻辑学、 ㈠、逻辑学的产生 1、逻辑学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 “以名举定,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2、逻辑学发源地之二:古代印度 代表作:陈那《因明正确门论》 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 3、逻辑学发源地之三:古希腊 ㈡、逻辑学的发展 1、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重演绎,轻归纳 2、17世纪的逻辑学培根著作《新工具》 3、18世纪到19世纪的逻辑学康德“形式逻辑” 第二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一、认识与思维 1、思维具有间接性 2、思维具有概括性 3、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 二、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律 1、所有S都是P

2、如果p,那么q 3、所有的M都是P 所有的S都是M 所以,所有的S都是P 4、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三、演绎性与可靠性 1、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形式有效,前提真实 2、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可靠性 第三节逻辑与语言 一、逻辑与语言(逻辑≠语言) 逻辑是思维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 二、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便于交流、沟通 三、对象语言与元语言 1、对象语言:作为讨论对象的语言 2、元语言:用来讨论对象的语言 四、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1、逻辑学的性质:工具性、全人类性、基础性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概念 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总是不全面的) 2、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3、事物与其属性是不可分离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质

逻辑学基本原理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是()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代德国 2、(A)。 现在人们公认的“逻辑之父”是()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莱布尼茨 D、黑格尔 3、(A)。 ()提出了逻辑史上第一个辩证逻辑体系。 A、黑格尔 B、培根 C、莱布尼茨 D、亚里士多德 4、(D)。 "窃书不为贼”这是孔乙己的逻辑,此句中“逻辑”一词的意义是() A、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 B、思维的规律 C、理论、道理、根据、思路 D、某种特殊的观点含有贬义 5、(C)。 “逆境有利于人成长”的观点,不但经不住实践的检验,而且经不住逻辑的推敲。此句中“逻辑”一词的意义是() A、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 B、思维的规律 C、理论 D、某种特殊的观点含有贬义 6、(C)。 逻辑修养是人的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此句中逻辑一词的意义是() A、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 B、思维的规律 C、一门科学的简称即逻辑学 D、某种特殊的观点含有贬义 7、(A)。 下列句子中逻辑形式是:所有S都是P的句子是() A、所有恒星都是自身发光的物体 B、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汉族人 C、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D、甲班所有同学都不是汉族人 8、(C)。 下列句子中逻辑形式是:只有 P,才Q的句子是() A、所有恒星都是自身发光的物体 B、甲班有的同学不是汉族人 C、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D、甲班所有同学都不是汉族人 9、B 下列句子中逻辑形式是:有的S是P的句子是() A、所有恒星都是自身发光的物体 B、甲班有的同学是汉族人 C、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D、甲班所有同学都不是汉族 10、(C)。 下列句子中逻辑形式是:如果P,才Q的句子是() A、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是受法律保护 B、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疾苦 C、如果深入群众,就能了解群众的疾苦 D、只有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学好逻辑 11、(A)。 “四人帮”的垮台再次证明:历史的逻辑是无情的。此句中“逻辑”一词的意义是() A、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 B、思维的规律 C、理论、道理、根据、思路 D、某种特殊的观点含有贬义 12、(C)。 ()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是思维结构的最小单位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

《逻辑学基础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 A.思维的内容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 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 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答: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后一个“逻辑” 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方法 四、下列各组命题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 1.“有些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与“有些唯物主义者是先验论者”。 答:具有。它们的命题形式都是“有的S是P”。 2.“如果甲是三好学生,那么甲会按时到校”与“只有甲是三好学生,甲才会按时到校”。 答:不具有。前者的命题形式是“如果p那么q”,后者的是“只有p才q”。 3.“某罪犯或犯有走私罪,或犯有贪污罪”与“某罪犯既犯有走私罪,又犯有贪污罪”。 答:不具有。前者的命题形式是“p或者q”,后者的是“p并且q”。 4.“所有货币都是商品”与“没有共同犯罪不是故意犯罪”。 答:具有。它们的命题形式都是“所有S是P”。 五、试例示具有下列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的命题或推理 1.所有S都不是P。 2.要么r,要么s。 3.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4.所有M都是P,S都是M,所以S都是P。 答:1.所有乌鸦都不是白的。 2.定居在海外的华人要么保留中国国籍,要么取得外国国籍。 3.如果一个国家是法制国家,那么它在制度上是人人平等的;它在制度上不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它不是法制国家。 4.所有民主国家都是非常关注民生的,法国是民主国家,法国是非常关注民生的。 六、试分析下列两个命题哪个是事实真,哪个是逻辑真。 1.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答:事实真。 2.或者所有金属都能导电,或者有的金属不能导电。 答:逻辑真。 第二章词项与概念 一、填空题 1.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是,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 2.从概念的外延关系来看,“教师”与“劳动模范”具有(交叉)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

逻辑学试卷及其答案三

逻辑学试卷(三)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在“并非‘当且仅当p,才q’中,逻辑常项是。 2.论证是由、和三部分组成的。 3.在形成假说的阶段,主要应用推理和推理。 4.根据普通逻辑的律,若“王强是党员”为假,则“王强不是党员”为真;根据律,若“王强是党员”为真,则“王强不是党员” 为假。 5.在“逻辑形式中的项只有逻辑常项和变项”这一判断中,“逻辑形式中的项”与“逻辑常项”在外延上具有关系;“逻辑常项”与“变项”具 有关系。 6.主项与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主项与谓项均不周 延的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7.一个有效的第三格三段论式,其大前提若为MIP,则其小前提应 为,结论应为。 8.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和 的逻辑根据。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说明: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括号内。) 1.“小丁与小王是同学”这一判断是( )判断。 (1)全称(2)特称(3)关系(4)联言 2.在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结论的知识( )前提的知识范围。 (1)少于(2)等于(3)超出(4)有时等于有时超出 3.“并非可能p”与“并非可能非p”之间具有( )关系。 (1)矛盾(2)差等(3)反对(4)下反对 4.若肯定p∧﹁q,而否定p→q,则( )的要求。 (1)违反同一律(2)违反矛盾律(3)违反排中律(4)不违反逻辑基 本规律 5.关系推理(一)“A与B不等值;B与C不等值;所以,A与C不等值” 与(二)“A蕴涵B;B蕴涵C;所以,A蕴涵C”( )。 (1)都是有效的(2)都是无效的(3)(一)有效(二)无效(4)(一)无效 (二)有效 6.若“所有P是S”与“有的S不是P”均真,则S与P之间的外延关系 是( )关系。

浅谈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主要作用

浅谈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主要作用 ——生活中的逻辑学摘要:本文主要讲述在探讨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来研究逻辑学的性质和作用。在科技爆时代,逻辑学在个人认识和教育领域的运用。 关键字:逻辑学、研究对象、性质、作用 现当代逻辑科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更有自然科学属性。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广泛进行现当代逻辑科学的素质教育,不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而且是加速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无可置疑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因为逻辑科学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如思维教育功能、品德教育功能、科学教育功能、创新教育功能等。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同的命题形成不同的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命题时,主要是从二值逻辑(任一命题具有且仅有“真”或“假” 二值之一的各种逻辑(包括数理逻辑)系统的统称。)的角度研究命题逻辑形式的逻辑值与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本文主要通过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来研究逻辑学的性质及其作用。通过逻辑学的理论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逻辑的研究对象。 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以思维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除逻辑外,还有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具体讲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各方面的现象,发现其规律性,从而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逻辑科学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它以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大体上讲,它是一门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尽管人的思维也有一定的社会性,但就思维现象的本质而言,与社会现象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主要表现在人的思维具有相当程度的生物性、自发性、机械性和程序性。其次,大多数社会科学,如政治学、哲学、语言学、文艺学、法学、教育学等,都有一定程度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但就现代意义上的逻辑科学而言,它是以全人类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不存在丝毫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的人,对逻辑知识的发现、认识、掌握或许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就其本质而言,逻辑科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更有相似性,其知识要点和基本原理是统一和相通的,更具有全人类性。再次,从逻辑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的实践活动(如生产、论辩、讨论、教学等)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对逻辑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就逻辑学革命性发展而言,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不是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而是数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与需要。 1、对事物的认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性认识阶段。所谓感性认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感官来认识对象的信息。其反映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直接性,即感官同认识对象发出的信息必须直接接触,二是表面性,它仅仅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人们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光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处理事情时只有用理性的思维才能做的更好。所谓理性认识,就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所得来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加工和制作,形成概念,并由概念构成判断,由判断进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其反映形成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首先是人脑特有的功能。其次,思维是认识阶段上的理性认识阶段的反映活动。以貌取人属于理性认识,反之则不是。 2、思维形式和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内容与形式, 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无论何种思维,总有特定的内容,思维内容借以表现的手段和方式,就是思维形式。

逻辑学课后答案(前五章).

第一章绪论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 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 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 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与4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2与6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3与5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所有S是P。 第二章概念 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 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 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 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information”,就是知识。它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我们谈信息,或者说知识,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叫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的实践经验。 答:“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是“信息”的内涵;“现代科学体系”和“前科学”是“信息”的外延。 2.智力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构成,以思维力为核心。 答:“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智力”的内涵。“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是“智力”的组成要素,与“智力”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智力”的外延。 3.能力是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人应培养的能力主要有: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逻辑学学习心得

. '. 逻辑学学习心得 一学期的逻辑学课程已接近尾声,从初识逻辑学时的陌生到如今,初步深入 了解逻辑学,可以说收获颇丰。记得老师第一节课说,逻辑学如诗、如歌、如画,那时并不了解她的意思和其中饱含的,她对于逻辑学这门她愿用一生去研究的学问的热爱与深情。时至今日,回顾本学期对逻辑学课程的学习,受益匪浅,也有了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及简单方法的科学,思维是相对于存在而言的,它不同于存在,是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它不同于语言,具有间接抽象概括的特点,由于语言相互联系,是语言的思想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规律包括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简单逻辑方法包括定义,划分,限制,概括,真值表,演绎,归纳,类比。写到这里,基本上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概括,下面将从几个大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形式,其逻辑特征是内涵与外延,内涵反映了“质”,外延反映了“量”。在外延层面,概念可以分为普通概念与单独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在内涵层面,概念又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由此引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相容并列关系,不相容关系。为了明确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不得不提一下定义和划分,并引出概念的限制于概括。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唯有陈述句、反问疑问句才可表判断。判断可分为非模态判断和模态判断,非模态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复合判断,其中简单判断又包括性质判断、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则包括联言、选言、假言、负判断。模态判断分为必然模态判断和或然模态判断。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性质判断的变形推理包括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改变主谓项的位置和同时改变,也即,换位、换质、换质位三种方法。三段论推理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学习内容,虽然学习中遇到不少阻力,但是在克服困难的同时收获了“逻辑之美”,三段论的格与式跟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对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论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引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学习,要注意不犯基本规律的错误,如“偷换概念”,“自相矛盾”,“模棱两不可”的错误。 可以说逻辑的真、善、美体现在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记得老师说过,之所以学不好一门课程是因为内心的抵制,学习逻辑确实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心够强,要是一条康庄大道。作为法学院的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是必要的素质之一,学好逻辑学的同时,我更要学习老师的精神,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在人生道路上高展远航!

完整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逻辑学 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 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 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 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 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 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 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 7、什么是直言命题 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 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 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 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 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 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 A船B轮船C货船 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

2. A泰山B山东C中国D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 4. A现代化 B社会主义现代化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 5.A石拱桥 B卢沟桥C拱形桥洞 6.A小说家B戏剧家C诗人D文学家答:可以用 图表示为: 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 3. A词B褒义词C贬义词D合成词

逻辑学 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 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看不清负号在 哪)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

实用逻辑学

实用逻辑学(总复习) 一、1.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常项和变项两部分组成的。 2.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现形式为语词。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式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 4.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可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5.在概念的种属关系中,外延较大的概念称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称种概念。 6.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限制或概括的逻辑依据。 7.概念间的全异关系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两种。 8.定义是由定义项、被定义项、定义联项构成的。 9.实质定义主要采用的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 10.在一个正确的划分中,“母项”与“子项”在外延上具有属种关系。 11.划分是由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划分标准组成的。 12.一个性质判断的主项不周延,则该判断是特称判断。一个性质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该判断是否定判断。 13.主、谓项均周延的性质判断的形式是SEP;主、谓项均不周延的性质判断的形式是SIP。 14.据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当SIP为假时,同一素材的SAP为真,SEP为假。 15.当SEP真而SIP假时,则S与P必处于全异关系;当SAP真且PAS均真时,则S与P必处于同一关系。 16.根据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17.在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矛盾关系”中,属于传递关系

的是真包含关系,属于反传递关系的是矛盾关系。 18.任何推理都是由具有推出关系的前提和结论构成的。 19.根据前提和结论间推出关系的不同,推理可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 20.推理形式是否有效地唯一标志,是看它的前提对结论是否具有推出关系,而推理的结论真实必须具备前提真实和形式有效两个条件。 21.若一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均真,则其结论的真假情况为不确定。 22.进行归纳推理时,若前提考察了某类中的每一个对象,则这个推理是完全归纳推理;若前提中只考察了某类中的部分对象,则这个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 23.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中,求同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 24.类比推理是个别到个别或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25.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生物学中广泛运用的模拟方法是和仿生学是以类比推理为基础的。 26.“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这是排中律的内容。 27.间接反驳时,人们先论证与被反驳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论题为真,然后根据矛盾律确定被反驳的论题为假。 28.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原论题为真。 29.从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角度看,“我主张改革,因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而中国不能没有出路)”这个论证属于间接论证中的反证法。 30.反驳论证方式,就是指某一论证的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其实质上是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1经典.doc

逻辑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错选不得分也不扣分)(2*13分) 1、“所有人都是有缺点的”与“并非所有人都不是有缺点的”,这两个判断之间具有()。 B A、矛盾关系B、反对关系C、差等关系D、下反对关系 2.在下列概念中,()是单独概念。 D A、非洲国家B、省人代会C、高等院校D、亚洲 3、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温。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到50%的空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的结晶,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以保温。A A、求同法 B、差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4、.“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学习,小李在高等院校学习,所以,小李是大学生。”这个三段论违反以下哪一种错误()?D A、大项不当周延 B、小项不当周延 C、四概念错误 D、中项不周延 5、城市运动会举行女子万米比赛决赛,湖北、湖南和云南各有三名运动员参赛。赛前,甲乙丙丁四位体育爱好者一起预测赛事结果。 甲:湖北队实力最强,这次决赛前三名,非湖北队莫属; 乙:湖北队没那么强,金银铜牌湖北队顶多拿一个; 丙:我认为湖南队或者云南队会拿到牌; 丁:第一名如果不是湖北队,就应该是湖南队。 比赛结束后的结果,发现上述四人的预测,只有一人言中。现在问: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该项比赛的结果?A A、第一名湖北队,第二名湖北队,第三名湖北队。 B、第一名湖北队,第二名湖南队,第三名云南队。 C、第一名湖南队,第二名湖北队,第三名云南队。 D、第一名云南队,第二名湖北队,第三名湖北队。 6“大学生在高等院校学习,所以,在高等院校学习的是大学生。”这个推理违反以 下哪一种错误()?D A、大项不当周延 B、小项不当周延 C、四概念错误 D、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7、机修工和小轿车的比较恰恰类似于以下哪个对象和人体的比较? 以下四个选项,哪项最合适这种比较?B A、办事员 B、医生 C、修理工 D、狗 8、在下列真值形式中,()与“p∧q”之间的真假关系是矛盾关系。B A、?p∧q B、p→?q C、?q∧p D、?p∧?q 9、在黑、蓝、灰、白四种从深至浅排列的油漆中,一种油漆只能被比它自身或者比它颜色更深的油漆所覆盖。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哪一项或者哪几项,最确切地概括了能被蓝色覆盖的颜色?B (1)这种颜色不会是蓝色。 (2)这种颜色不会是黑色。 (3)这种颜色不如蓝色深。 A、只有(2) B、只有(3) C、只有(1)和(2) D、(1)、(2)和(3) 10、下列推理形式中,有效的推理形式是()。A A、SAP,所以,SIP B、SIP,所以,SOP C、SEP,所以,并非SOP D、SOP,所以,并非SEP 11、在过去几年中,娱乐消费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大幅提高,电影院的收入却一直在下降。 影院界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录像带出租业的发展抢了电影院的生意。以下答案选项 均属实,其中拿一个选项最有力地削弱了上述观点?C A、租借录像带的费用远远高于看电影。 B、在消费者中,仍然有一部分人喜欢看电影。 C、在录像带出租业繁荣之前,电影院的生意就已经呈下降趋势了。 D、许多电影制片厂通过出售他们影片的录像版权获得大笔收入。 12、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说:现在大学生家庭困难情况比以前大有改观。因为, 现在课余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的学生是越来越少了。 上述结论可由以下哪个假设推出?C A、现在的大学生父母亲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这使得大学生不再需要勤 工俭学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了。 B、尽管家境有改善,学生也应当参加勤工俭学来锻炼自己。 C、课余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是学生家庭是否困难的一个标志。 D、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业上,勤工俭学的人就少些了。 13、开展国际营销的企业,一旦在某国外市场建立一套广泛的销售网络并取得销售显著 增长,就应该在国外市场采取与本国类似的营销策略。因此,在开创初期或在才建 立销售代表处的国外市场上,需采取与本国不同的营销策略。 以上哪项若为真,最支持上文中的结论?D A、国外市场与本国市场上销售网络可以完全相同。 B、广泛的营销网络要优于不发达的销售网。 C、某些国家经济比其他国家发展迅速。 D、比较起来,大型的国外市场比小型的更能适应本国营销策略。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P6) 一、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不变部分,它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可变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如“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所有……是……”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全称肯定”的逻辑内容。“S”、“P”是逻辑变项(词项变项),代入不同具体词项,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又如“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蕴涵式的逻辑内容,即前件真则后件真(“有之必然”),并非前件真而后件假(并非“有之而不然”)。“P、Q”是逻辑变项(命题变项),代入不同的具体命题,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3.对思维形式结构的代入,是指用具体的词项或命题替换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并具有真假值。如用具体的词项“杨树”和“落叶乔木”,分别替换“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S”和“P”,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并具有真值。又如用具体的命题“过度砍伐森林”和“会破坏生态平衡”,分别替换“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P”和“Q”,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如果过度砍伐森林,那么会破坏生态平衡”,并具有真值。 4.现代逻辑从形式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如命题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重言式(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真),谓词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普遍有效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一个真命题)①,传统逻辑主要从内容、作用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有特殊和一般之分。如定义、划分的规则,是特殊的逻辑规律,作用于定义、划分的特殊范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是一般的、基本的逻辑规律,概括正确思维形式结构的基本性质和联系,普遍作用于各类思维形式结构,支配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律(规则),对思维具有强制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违反这些规律,会发生逻辑谬误。 5.逻辑矛盾,是指一类思维形式结构,在任意代入下都表达虚假的思想内容。如“有S不是S”、“P并且非P”。命题逻辑中的矛盾式,指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假。谓词逻辑中的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不能得到一个真命题。模态逻辑中的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模态公式在任意模型的任一可能世界上都假。逻辑矛盾又叫自相矛盾。狭义的逻辑矛盾指同时肯定一对互相矛盾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不是牛”)。广义的逻辑矛盾还包括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是马”),因为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的命题,相当于同时肯定两对互相矛盾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不是牛”与“这是马,并且这不是马”)。 6.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正确的思维形式结构所具有的普遍、必然的性质和联系。有特殊和一般之分。特殊的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指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则,如定义、划分

《实用逻辑学》第六、七、八章参考答案

《实用逻辑学》第六、七、八章参考答案 第六章归纳逻辑 一、 1、枚举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归纳推理 2、枚举归纳推理中的不完全归纳推理 3、枚举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归纳推理 4、概率归纳推理 5、因果归纳推理(包含了求同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 6、枚举归纳推理中的不完全归纳推理 7、因果归纳推理中的共变法 8、概率归纳推理 二、 1、共变法 2、剩余法 3、求同求异并用法 4、求异法 5、求同法 6、共变法 7、求异法 8、求同法 三、(略)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 一、 1.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2.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4.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5.违反同一律,犯转移论题的错误。也违反充足理由律,理由和推断不相干。犯“推不出”的错误。 二 1.违反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对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和“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都加以肯定。 2.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混淆了“被告”和“罪犯”两个不同概念。 3.违反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从来没有人进去过”和“进去的人”是矛盾的。 4.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小李对“有的经济规律可以违背”和“任何经济规律都不能违背”这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都加以否定。 5.违反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确定是被冤枉的……”与“将功补过……”是矛盾的。 6.违反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既否定了有成绩,又否定了一点成绩也没有。 7.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变”和“不变”这两个概念前后的含义不同。 8.违反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9.违反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10.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大锅饭”的含义不同。 三、 1.不违反。因为“有些人是自私的”是I判断,“并非人人都自私”相当于O判断,它们是下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