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德战略的娄勇先生为什么特别推崇中庸

明德战略的娄勇先生为什么特别推崇中庸

明德战略的娄勇先生为什么特别推崇中庸
明德战略的娄勇先生为什么特别推崇中庸

明德战略的娄勇先生为什么特别推崇中庸

首先,需要明确,中庸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老好人,老好人叫乡原(愿),而“乡原,德之贼也”;中庸不是和稀泥,孔子不怕得罪人:“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中庸不是没原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用今天话说,就是站队。

那么,中庸是什么呢?

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就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同时,中国古人把人才的最高等级称为“中庸”之材,“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中庸级的人材就是圣人。

中庸之所以被现代人认为是“和稀泥”,当“老好人”,实际上是历朝历代外儒内法的统治阶层对中庸的“污名化”。暗里走法家路线,唱高调、走极端的当权者是不可能理解也做不到中庸的。

现代政党政治中的政党轮替的“钟摆现象”,长期结果就是趋于中庸。

娄勇认为,在社会管理领域,在一个没有办法通过政党轮替产生政策自我纠偏“钟摆机制”的社会中,中庸(坚守中道不走极端,不是和稀泥、不是老好人)才是国家大政的正道。中庸行为模式的产生有赖于道德、法治与权力的结构性平衡,用道德引导,依法治约束,对权力设限。

当然,要一个组织都按中庸原则行事,挑战巨大。

浅谈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

“执两用中”与“尽善尽美” ——浅谈如何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 云南大学韩扬文 众所周知,“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之一。《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将“中庸”作为至高的道德,因此后代的儒家还专门写了《中庸》,来阐发这种至德。《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西汉时被收入《礼记》,后来朱熹又将这篇文章抽取出来,独立为《四书》之一。可见,对于历代儒家以及儒学研究者而言,“中庸”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中庸”,郑玄训为“中用”,大概的意思是折中、用中,无过,也无不及。这种思想反对极端主义,认为凡事做得不到位或者过了头都有危险之虞。《中庸》进一步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说为政要善于把握对立的两端,在两端之间找出一个可用的正确之点。(中者,正也。也有正确、适宜的意思。)这种“执两用中”的说法,更明确地提出了“用中”的前提——“执两”。“执两”是指要“把握两端”,也就是说,在“用中”之前,对于该事物的正反两极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掌握它们。这样,才可以找到其中的正确之点。否则,这个“中”就是抽象的,先验的,是不可把握的。 在“执两”之前,还有一个隐藏的前提之前提,就是对事物要有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去盲目实践,必定无法找到正确之点。《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的这种勤于反省的精神是他们得出一切结论的根源,是他们能够审察时弊、提出治国之术的前提。那么,“执两用中”之所依靠的也就是这种内省的精神。 当然,“中庸”也好,“执两用中”也好,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一个“中”字,儒家试图以这种方法来寻求事物的正确、平衡之点。这个“中点”不是指数学中线段的“中点”,不是绝对居中的,而是可变动的,否则,“中庸”就有形而上学之嫌。但是,这种方法论说起来似乎简单清楚,但在理解上却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这些可能的问题包括:“执两用中”的“中”的活动范围究竟是什么?虽然我们已经说,“中”不一定在两端的正中间,但是它是在两端之间的某处呢,还是也可以在两端?如果可以包括两端,那么是仅仅在某一端呢,还是既可以在这一端,又可以在那一端?如果它既可以在这里,又可以在那里,那么这个“中”的存在又依靠什么来进行判断呢?还有,是只有儒家持这种中庸观念,还是其他哲学流派也有这种思想呢?如果另外的哲学流派也有中庸的思想,那么他们所指的“中”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如果不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另外,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中庸思想呢? 让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讨论儒家的“执两用中”。第一种,正确之点不在两极而在中间某处的;第二种,正确之点在两极而可变动的;第三种,正确之点在两极且不可变动的。 第一种情况大致符合人们对于“执两用中”的一般理解,这种情况相对后两者最容易被接受。因为按照生活经验我们知道,生活并不总是太好,也不总是太坏,因此按照自然运行的规则,在绝对P和绝对非P之间找到一个正确的行事方法,这是符合日常逻辑的。 如“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在“简”和“不简”中,孔子没有简单地说一切从简,而是赞同为政者存心要严肃庄重(存心不简),但行政要从简的方式;不同意存心简陋,行政也简陋的方式。可见,在简和不简中孔子所找到的正确之点是在两极中的某处,这就是“执两用中”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

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 一、尚中:中庸的逻辑起点 孔子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2](先进)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二人均为孔子弟子。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 ,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在这里,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 又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子路)“中行”,即中道之人。孔子认为,得不到合乎中道之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人。因为激进的人一意向前,狷介的人也不肯做坏事。可见,孔子选才或交友的理想标准也是“中”,不得已才求其次。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雍也)“文质彬彬”也就是前文所谓的“中行”,关于此点,《颜渊》篇的一段话正好可作注脚:“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A,犹犬羊之A。’”棘子成,卫国大夫。“A”即皮革。子贡的意思是说,礼仪形式和朴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假如把两张兽皮的毛全部拔去,就分不出哪张是虎豹的皮,哪张是犬羊的皮了。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为标准,孔子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2](泰伯)朱熹解释说:“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4](P105)“好勇而不安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勇而无礼”;“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有类于孔子所谓的“直而无礼”[2](泰伯)。二者的行为方式虽或不同,但思想根源却是一个:即“一意孤行”,而不能中道行之。有见于此,孔子十分推崇“中庸”之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雍也)。从孔子的赞扬(“其至矣乎”)和惋惜(“民鲜久矣”)中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之德是何其完美。 事实上,孔子本人也正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其曰:“吾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子罕)“两端”,或谓指“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5](p26)或谓指“事情的两个方面”。[6](p160)总之“叩其两端”是孔子在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解疑释惑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一种思想方法,此种方法,其核心即为“用其中”。就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层面说,孔子“用其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子罕)“毋意”,不悬空揣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唯我独是。“子绝四”,则是指孔子没有“意”、“必”、“固”、“ 我”四种毛病。[4](p87- 88)在这里,“四毋”的核心仍是“中”。这种思维观念、行为原则,或许可以谓之“允执其中”。这说明,对于传统文化持“因、损、益”态度的理性主义大师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是持完全赞成的态度的。 二、时中:中庸的内在本质 如果说“尚中”是传统观念,为孔子所继承,并成为其“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那么“时中”则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其“中庸”思想的逻辑展开。 与“中”一样,“时”也是一种起源甚古的观念。早在尧帝时,就曾“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7](尧典)。孔子一向重视“时”,其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学而)强调“时”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不但治国,就连说话,孔子也是“时然后言”[2](宪问),并主张“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8](二三子)。不但说话,就连看到飞鸟,孔子也不免“时哉时哉”之叹:“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2](乡党)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务时。”[8](二三子) 孔子的贡献在于,将“时”与“中”联系起来,形成了“时中”的观念:“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4](中庸章句)“时中”,即“随时以处中”,用《论语》所记孔子的话说,就是“无可无不可”:“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2](微子)这段话,记载了孔子对那个时代公认的几位贤人的评论和比较。透过这种评论和比较,孔子说明了自己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读

学习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心得体会"四个全面"是由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它是国家宏观发展的大思路 治国理政的大手笔 更是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大智慧。它是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觉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 是在把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做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 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种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 成长于实践 并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当前 我们的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人民群众有了新期待不少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这样的历史节点 我们迫切需要拿出一整套有机联系和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来不断提高我们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四个全面",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意蕴深邃思想理论的提出 是对党治国理政方略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创新 它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中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 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成为我们在新时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 既有战略目标 也有战略举措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有效地破解了当前我们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时代难题彰显了"四个全面"这一思想武器的巨大威力。围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中央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围绕全面深化改革 近段时间以来一个个重大改革方案相继出台 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点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新一轮改革大潮磅礴起势、强力推进;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改革带来新的趋势和动态突破了既有法治治理的框架人们呼唤法治 在每一个案件中不断感受到公平正义;围绕全面从严治党 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四风"问题开刀极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正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三步走"规划的总目标代表了中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改革 无疑就是我们通往安定和谐小康生活的"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的格言名句

大学里的格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0、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1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里的格言名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4.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6.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7.君子遵道而行。 8.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9.君子之道,费而隐。 10.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2.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4.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6.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7.大德者必受命。 18.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20.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21.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3.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24.至诚如神。 25.至诚无息。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方法。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叫方法学。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 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

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任 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供大家参阅!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精选1. 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2.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蒲松龄《聊斋志异》 3. 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4. 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纳兰容若《纳兰词》 5.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6. 当厄之施,甘为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金缨《格言联壁》 7.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8.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不韦《吕氏春秋》 9.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司

马迁《史记》 10.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11.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司马迁《史记》 12.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容若《纳兰词》 13.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14.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1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中庸》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经典1. 世情宜假不宜真,信假疑真害正人。若是世人能辨假,真人不用诉明神。;;冯梦龙《警世通言》 2.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子思《中庸》 3.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司马迁《史记》 4. 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纳兰容若《纳兰词》 5.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吕氏春秋》 6.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纳兰词》 7.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子《大学》 8. 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中国安全与发展战略大布局——

中国安全与发展战略大布局—— “一带一路”、亚投行、控制南海 在中国大的战略布局引导下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巨大变化,多极化撼动美国独霸天下的局面。解读中国关于世界发展与安全战略一系列重大决策及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中安特卫安全专家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一带一路”大格局 习近平题为《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演讲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共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思维新模式,点燃世界热情,欧亚经济时代来临。当今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引领欧亚人民重塑丝绸之路往日的辉煌。中国资本出口还将给‘一带一路’规划提供支撑,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将全球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联系纽带:如今,如何使本国参与这一“世界最大的经济带”并从中分一杯羹,成为亚非欧各国媒体最时尚的话题之一。“一带一路”是中国、东盟与欧洲联系的纽带,东盟发展离不开中国,欧洲中国合作更加紧密,“一带一路”建设横贯欧亚铁路的大动脉,将是欧亚各国的生命线。

产能转移:“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出去的代表性战略,是中国实力增长的必然选择。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总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过剩产能对未来经济发展出现了制约瓶颈。中国需要“走出去”实现产能转移,通过国内装备制造业海外投资建设,带动国内过剩产能消化吸收,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政策的扶持下实现产能转移,提高企业竞争力,“一带一路”这盘大棋激活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动力。而欧亚国际贸易有望采取人民币直接结算和廉价的铁路运输成本,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发展机会。 和平稳定:缅甸军机误投弹中国境内导致平民死伤,中国政府刚柔相济低调处理,顶住压力避免对缅动武,不给美国打着保护缅甸人民的幌子实施干涉的口实。中国不怕动武但避免动武,动武可能给南中国海问题、“一带一路”将带来无法预测的变数。中国之所以运作原油从缅甸入境,就是为了避免过多依赖马六甲海峡。中缅共同出资建设的油气管道,若开战油气输送就将停止,导致我西南能源战略大布局功亏一篑。 海陆并行:“一带一路”海陆并行。在维护海上通道的基础上,开启更加便捷高效的铁路运输,既降低海上昂贵的运输费用,同时又可避免海运环境安全风险。围绕“一带一路”带来的交通便利,各国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本国特色经济。积极推进的欧亚大陆高铁项目,避免完全依托海上通道,配合国家大安全战略,保证海外贸易的持续稳定。海陆并行,两条腿走路才能更有效的保障能源大动脉的畅通。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译: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译: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著,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3、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译: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4、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译: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7、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译: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

中国经济布局和战略

中国经济布局和战略 五大经济特区│三大新区│八大综合配套试验区 五大经济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厦门经济特区:“创新”成为“热词” 汕头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幸福汕头 海南经济特区:创新特区体制机制推动特区科学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 三大新区 重庆加快两江新区建设保障5年内打造“创新中心” 2010年07月10日15:08:49 来源:重庆晚报 为加快两江新区建设,保障实现其“创新中心”功能定位,(重庆)市科委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5年内预计使科技研发机构总数达100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0家。昨日(9日),记者从市科委获悉,力争到2015年,在两江新区新建30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建成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聚集国家级科研机构总部 据了解,今年起,两江新区将重点引进一批国家级大院大所、国内创新型大企业、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各类国家及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入驻,并设立地区总部。目前,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和长安汽车研发中心的入驻计划都已启动。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还将在两江新区成立100亿的科技投融资集团,布局建设科技投融资大厦,引进20-30家国内外各类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完善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以促成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 布局十大产业示范基地 市科委还将牵头,围绕两江新区战略性产业布局,培育服务外包、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物联网产业创新、智能电网核心设备产业、装备制造业、动漫及创意产业、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我们还将聚集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技术市场、创新驿站等机构,开发西部最大的技术成果网上交易平台,实现技术、成果以及物权、股权、绩权等产权的网上交易。”该负责人说,其中,将重点新建或引进科技成果评估与交易中心,建立科研成果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市场培育、拓展服务机构及产权交易中心。 造科技企业孵化示范基地 该负责人说,两江新区还将设立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科技文献中心及科技检测中心、质量计量检测中心等机构,建立一批新的微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机构,使新区成为科技企业孵化示范基地。

孔子(附)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 【考试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知识梳理】 一.结合P20了解孔子的生平 二.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背景及目的: 背景: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孔子的思想观点: ①“礼”的思想(含义、地位、达到“礼”的方法、评价) 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方法:“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②“仁”的思想(含义、地位、达到“仁”的方法、评价) 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方法: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关爱百姓,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子曰:“苛政猛于虎!”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P22 正文第三段。 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③“中庸”思想(含义、达到“中庸”的方法) 含义:“过犹不及”,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P22“历史纵横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折中吗? “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

中国移动“大连接”新战略透视的深度解读

中国移动“大连接”新战略透视的深度解读 作者:通信行业营销专家梁宇亮 在中国经济转型趋势下,为响应国家“网络强国”、宽带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部署,电信运营商紧跟国家“供给侧改革”战略,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发展,让数字化成为不可或缺的“新供给”,同时也是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在此大背景下,中国移动积极响应与落实国家转型战略,推动4G和光宽带发展,助力5G与智慧互联网风口的到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大连接”战略。 中国移动提出的“大连接”战略是基于“可做”、“能做”与“想做”三方面的全局性考量和决策的。 中国移动提出“大连接战略”的背景在于(“可做”):一方面,中国移动原来的“三条曲线”战略(由语音战略到流量战略到数字战略)与数字化服务战略已不再适应持续发展的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时代变化要求,同时过去的战略并未为中国移动新的盈利增长点指明方向(中国移动在数字化方面的优势早已被BAT等互联网巨头所获取,而整合成立的互联网公司和杭州研发中心并未为客户提升创新的数字化产品);另一方面,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与人连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的移动用户市场已完全饱和),语音业务不断下降且数字化发展遇到困惑的情况下,只有另觅出路。 同时中国移动核心高层敏睿地发现,虽然人与人的连接已经饱和,但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才刚刚开始,特别是随着5G、物联网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将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状态,因而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将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盈利新的增长点。据权威机构预测,在连接规模上,到2020年全球总连接数将达500亿,其中中国将达150亿上下,比如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在有13亿人口,如果一个人带动自己周边十个设备:电脑、汽车、电冰箱、电视、家庭网关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的连接,那么一个人就有10个连接点,中国市场就有130亿个连接,而这130亿个连接将为中国移动提供超过十倍市场空间的发展机遇。 中国移动推动“大连接”战略发展的的优势在于(“能做”):一、在4G用户方面,通过三年的4G发展,中国移动4G用户已达到5.1亿,还可转移4G用户有4亿,拥有我国近七成(69%)的4G用户,中移动已与全部主流品牌终端厂商进行合作,社会渠道规模突破70万家,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TD-LTE终端销量4亿部。这为“大连接”提供终端的基础;二、在家庭连接方面,16年中国移动家庭宽带用户数达2000多万,占我国新增家庭宽带用户的64%,家庭宽带用户总数达到7325万,其中20M 带宽以上占比超过70%,这为“大连接”提供互联的基础;三、在网络方面,中移动已建成146万个4G基站,覆盖人口超过13亿,实现全国乡镇以上连续覆盖和行政村热点覆盖。这为“大连接”提供网络基础。四、用户习惯方面,从中移动数字化服务

儒家经典语录精华100句(附注释)

【】儒家经典语录精华100句(附注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论语》中庸思想之解读

《论语》中庸思想之解读 摘要:中庸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作为衡量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对中国 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孔子思想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思想时时刻刻 体现在其伦理观、宇宙观、教育观等各个方面。《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孔子 对中庸观念的总结和具体运用,反映出了中庸观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这是早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和发展。 关键词:《论语》;中庸;时中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衡量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无数文人士大夫将其作为 一生的追求,所以中庸观念普遍受到重视。后代儒家不断地对“中庸”观念做 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郑玄注《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句说:“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程颐释“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苦,天 下之正道,庸者,灭下之定理”。朱熹理解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 及之名。庸,平常也”。虽然后儒对“中庸”的理解大相径庭,基本一致。但 是这和原始儒家的初衷是否一致,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论语》一书是记载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举止的一书,对我们理解原始儒家的“中庸”观念有很大参 考价值。 追本溯源,中庸的观念在我国上古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萌芽。在《尚书》 中就有相关“中道、执中、行中”的记载,这时的中庸观念主要体现在了政治 方面。直到孔子正式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其更多的功用体现在了伦理方面, 成为衡量君子的最高道德标准。这一点在《论语》中有较为直观的体现,将中 庸观念融合在了各个方面。随后,孔子的孙子子思做出专著《中庸》一书,将 中庸思想上升到了宇宙观的高度。又经过汉宋的儒生千百年来的不断发挥和引申,中庸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部分,最终对中国传 统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中庸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起源于《尚书》,提出于《论语》,成熟于《中庸》,发扬于后儒。对于“中庸”概念的 首先出现者,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一书对中庸思想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研究原始儒家的中庸思想十分重要。根据学者统计,《论语》中出现“仁”109次,出现“礼”75次,我们不能否认“仁”和“礼”在孔子思想体 系中的重要作用。但“礼”是周代就固有的,“仁”是孔子思想的最终目的。 即孔子想以“克己复礼”为“天下归仁”。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将“礼”和“仁”联系起来呢?善于温故知新的孔子,在对历史文献的钻研中, 归纳出了新的观点,即从“礼”到“仁”的方法论武器――“中庸”。孔子赋 予了“中庸”在伦理观中极高的地位。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中庸”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了衡量君子道德的最高标准。 文质彬彬,取之中道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是孔子对其弟子的告诫。“君子儒”便成为了后代儒生追求的目标。那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君子呢?孔子给出的答 案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质朴多于 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未免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能称 为君子”。作为君子,既不能“野”,又不能“史”,所以“质”“文”要配 合恰当,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要恰到好处,才能称之为君子。要想做

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

试析孔子的“中庸”思想 本文从《论语》文本“雍也”篇章出发,论述“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文章引用历史上的儒家名人对“中庸”的解读,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以一贯之的大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其充分反映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处理社会生活各种关系,致力于培养理想人格、提高心性修养,努力达到与天地为一、宇宙同体的止于至善之境界。 标签:中庸;论语;执两用中;中道;仁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以一贯之的大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整部书都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运用。《论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致力于培养理想人格、提高心性修养,努力达到与天地为一、宇宙同体的止于至善之境界。“中庸”的思想方法本应是至高无尚的思想方法,只是时处今日,时代变迁,已久不为人们所理解,甚或曲解。本文从《论语》文本的“雍也”篇首章出发,论述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体现。 一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中庸思想以一贯之的方法论,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庸思想的形成以后,在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为民族精神构建、民族智慧繁衍、民族文化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中明确提到“中庸”一词的仅有此一处。即便是直接论述“中庸”之道的也只有两次,一次是上面《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另外一处就是《论语?子路》中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那么,“中庸”一词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这唯一一次在《论语》中的体现,能否表现出孔子精神精华之所在呢? 孔颖达注:叹中庸之美,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德至极美乎! 郑玄注:中庸之道为之美,故人罕能久行。 程颐注最为简要:“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注: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张居正注:至,是极致。鲜,是少。子思引孔子之言说:“天下之事,但做的过了些,便为失中,不及些,亦为未至,皆非尽善之道。惟中庸之道,既无太过,亦无不及,只是日用常性,而其理自不可易,乃天理人情之极致,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也。然这道理,人人都有,本无难事,但世教衰微,人各拘于气禀,囿于习俗,而所知所行,不流于太过,则失之不及,少有能此中庸者,今已久矣。” 钱穆对“中庸”作了这样的解释:“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

人生智慧-儒家经典名言50句

儒家经典名言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