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 l 拓展延伸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4、小结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观察“宝贝”

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

3 整理“百宝箱”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并能叙述自己分类的理由,懂得给事物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2、能简单处理收集到的研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好处,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在事物的各种特征中找共同特征”,以共同特征为基础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难点:能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或排序

教学准备:纸盒或瓶子作标本容器、标签纸、胶水、真标本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学生拿出“百宝箱”,引导学生模仿达尔文的做法,整理自己的“百宝箱”。 l

教学新课

一、给“宝贝”分类

1、学生检查“百宝箱”,想出自己的分类方法。

2、小组交流分类方法,全班汇报讨论。

3、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说出分类的标准。

4、教师小结活动情况,强调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制作标本

1、科学家为了长期研究“宝贝”把它们制成标本,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石头标本或树叶标本,激起学生的制作热情。

3、介绍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分小组制作标本,教师指导。

拓展延伸

一、标本展览,成果交流。

二、“走进科学”单元评价

板书设计:整理“百宝箱”

一、给“宝贝”分类

二、制作标本

第二单元

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吗? l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身边的植物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二、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三、有趣的植物

2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

2、能观察记录。

3、能够完成简单的实验条件下的定性观察。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更多常见动物的名称,在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动物分类的标准;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重点: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动物卡片、相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

2、我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教学新课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

2、学生汇报。

3、把你知道的常见动物填写在书上记录表中合适的位置。

4、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填写理由(自己的分类标准)。

5、教师小结。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合作游戏。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出示后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说特征一个猜动物名称合作游戏,在规定时间内哪一组猜的动物多。拓展延伸指南车信箱公告:征集有关动物的谜语。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猜谜语活动。

教学新课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1、请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合适的动物进行研究,并确定好研究的题目。

2、小组交流确定研究选题。

3、学生汇报,教师对选题的确定进行指导。

4、分小组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

5、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6、教师小结。 l 拓展延伸出示指南车信箱,学生探讨:蚯蚓会唱歌,这是真的吗?古人的这种结论可信吗?

板书设计: 2 常见的动物

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二、猜动物

三、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

第三单元

本地的土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采集土样。

2、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土壤。

3、能够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分离土壤里的物质,并填写实验记录。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组成。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小铁铲、塑料袋、标签、笔、记录纸、托盘、报纸、筛子、水、烧杯、玻璃棒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提问:有谁知道土壤是什么吗?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土壤和植物、动物、人类有些什么关系呢?

二、采集土样

1、想去看看土壤吗?

2、教师宣布采集时的安全事项。

3、教学生做土壤标本的方法(18 页)

4、带工具采集土样

三、活动总结

四、课后准备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提问:我们采集来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要靠大家认真地、仔细地观察

教学新课

(一)观察土壤成分

1、你已经知道土壤里有哪些东西?

2、你是用什么观察方法发现的?

4、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土壤。

5、汇报观察结果。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

1、讨论:你怎样把土壤中看到的物体分离开来?

2、汇报分离方法。

3、分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离土壤。

4、学生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四)拓展应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观察不同的土壤。

板书设计: 1 本地的土壤

(一)观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二)设计方法分离土壤: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2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教学准备: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 21 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拓展延伸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3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

2、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

(二)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点: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去

教学难点: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却在破坏它。

教学新课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1、出示人们破坏土壤的图片资料。

2、这样做为什么破坏了土壤?

3、列举本地土壤被破坏的情形。

4、破坏本地土壤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生开展讨论: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保护土壤

1、开书 26 页,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正确。

2、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办法来保护土壤?

3、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保护土壤? ? 拓展延伸

1、角色扮演(土壤的申诉)、小实验(埋垃圾)

2、校外宣传

3、土壤改良

板书设计: 3 土壤的保护

(一)了解土壤被破坏的方式

(二)保护土壤

第四单元奇妙的水

1 认识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 1~2 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

(二)科学知识目标: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教学难点: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教学准备: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调匙、滴管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

拓展延伸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

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

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实验验证。

1、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根据现有材料选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4、办法可行吗?这需要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

教学过程:温馨提示: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5、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

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1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2 流动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2、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列举实例说明流水有力量。

2、能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教学重点: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教学难点: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

教学准备:红萝卜、小塑料片若干、铁丝支架、水槽、烧杯或可乐瓶、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声像资料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阅读指南车信箱,介绍古时水磨及这一技术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它创造的价值。

二、提问: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教学新课自制小水轮。

1、教师出示一个小水轮范例。

2、介绍制作小水轮的材料及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动手制作。

的各具特色、新奇有趣的水水轮。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一、展示学生课后制作的作品。

二、让小水轮转起来,想想,怎样才能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呢?

教学新课

一、研究讨论。

1、小组讨论:小水轮转得快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试做猜想。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二、实验探究。

1、提问:我们的小水轮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2、学生实验尝试,教师指导。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3、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体验“流动的水有力量”和如何用好这种力量。拓展延伸

1、教师展示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水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水力,减少水力的危害?

板书设计: 2 流动的水

1、水磨是怎样利用水力的?

2、自制小水轮

3、流动的水有力量

3 溶解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二)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难点: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高锰酸钾、红糖、沙子、石子、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面粉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三、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的情况。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归纳问题,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学生汇报交流上节课后深入研究的情况。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板书设计:

表一:没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盐粒的样子

表二: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溶解没有溶解

4 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三)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3、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拓展延伸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学生动手实验,感知浮力。

1、教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可乐瓶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用手缓慢将可乐瓶向水中

2、学生动手实验。

3、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一、填空题: 1、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 2、(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3、(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拖盘上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5、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6、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7、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8、中国人很早起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 9、(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二、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⑴调节,⑵测量,⑶读数,⑷整理。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填图题。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一、填空题: 1、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目前,已知昆虫有(100余万)种。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5、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6、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做(鸟)。 7、至2018,全世界已知鸟的种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8、羊、狗、猫等哺乳动物,他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9、(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它是特殊的(哺乳)动物,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 10、在大自然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动物称为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天气观测 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单位。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使用气温计测量温度进要在避免太阳直射,且距地面1.5米高的位置进行。 2.气象站的温度计是放在百叶箱里来测气温,我们这里的气温是14时(下午两点)最高。 3.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写出《物候学》一书。 4.云的观察分为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根据云量我们把天气分为晴天、少云、多云、阴天。云有卷云、积云、层云三种主要形态。 5.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空中。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6.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雨量筒要放在离地面稍高处的位置。 7.雨量是24小时内一平方米下雨的多少,它可以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 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5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50毫米是特大暴雨。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标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当风向标的箭头指东时,表示刮东风,红旗向西北飘,此时刮东南风;炊烟从西南飘过来,表示刮西南风。 9.风力是指风的大小,我们现在把风力通常分为13 个等级,就是0~ 12级,其中,12级风最大。我们当地的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左右。风级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 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 级风

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 级拔树又倒屋,11、12陆上很少见。10.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总结。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就有天气谚语的记载。天气谚语可以分为四类:看云识天气(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瓦块云,晒煞人);看风识天气(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看光识天气(东虹日头西虹雨;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看物象识天气(燕子高飞晴无云、燕子低飞雨来到;蚂蚁搬家蛇过道,必定大雨到)。气象台的气象探测设备有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探空气球、海洋气象监测船、地面气象观测站。11.2020年3月23日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土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其中含黏土较多的叫_______. 2._________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3.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_________托的力,这个力叫水的__________. 4.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水是非常________的,我们要_______________. 5.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10分) 1.水有一定的体积,空气也有一定的体积. () 2.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 3.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4.水可以变成方形的,也可以变成圆形的.() 5.自然界中只有江、河、湖、海里才有水. ()

三、选择:(每题4分,共24分) 1.( )是一种食虫植物. A、含羞草 B、霸王花 C、捕蝇草 1、如何保护土壤?不正确的做法是()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 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的做法是() A、量筒不倾斜 B、量筒微微倾斜,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 慢慢倒水 C、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吸水性较好的纸是()抗拉性最好的纸是(). A、复印纸 B、牛皮纸 C、报纸 D、餐巾纸 4、没有利用压缩空气的是() A、空气枪 B、电风扇 C、往足球里打气 D、 汽车轮胎 四、连线题:(12分) 沙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 到地上不散开 黏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 到地上会散开 壤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

2017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板书设计: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冷与热 1.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2018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2分,共32分) 1、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 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4分,共20分)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A、冰山 B、湖泊 C、地下水 D、大海 E、植物体内的水 4、为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谁做得对?() A、植树造林 B、用湿抹布擦黑板 C、组织同学宣传保护空气的活动 D、扫地时不洒水 5、材料回收利用做法正确的是() A、随地焚烧杂物 B、垃圾分类扔入不同类的垃圾桶 C、将废弃物做成装饰 D、收集废纸换再生纸 三、连线题。(每个2分,共22分) 1、 沙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散开 黏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壤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试卷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试卷 姓名:得分 一、我会填(20分) 1.人们用_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 2.中央气象台预报某地今天气温为9一20℃,是用测量出来的.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_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摄氏度(℃). 4.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分别是:、等. 5.液体受热时,体积;受冷时,体积_ .这就是液体的性质. 6.风有_、_的不同. 7._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8._是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_ ._ 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9.磁铁的吸引力就是_.磁铁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_. 10.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_,用“_”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_,用 “_”表示. 二、我会辩(15分,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是相同的.( ) 2.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6℃一37℃ ( ) 3.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力定级的人是中国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 ) 4.白光是单色光.( ) 5.能用放大镜看太阳.( ) 三、我会选(20分,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每小题前的括号里) 1.零下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全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豆子发酵的温度和人体温度差不多. B、空气和水的传热性差. C、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D、热能穿过真空传递. 3.以下工作中,应用了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有( ) A、铺设火车铁轨,中间留有缝隙. B、气球吹爆了. C、夏天自行车轮胎气不能充得太足. D、给发烧的小孩额头上擦拭酒精. 4.下列成语与天气有关的是_. A、冰天雪地 B、晴空万里 c、倾盆大雨 D、春暖花开 5._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四、我会答.(25分) 1.怎样测量水温?(9分)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孩子们对于身边常见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属性的观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重点训练了学生能按要求有顺序地观察,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对身边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等内容进行了初步了解。 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因此,我将和孩子们一道,并引领他们经历一个又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希望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 二、本学期科学探究目标 1、提问——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用一定的方式表述;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2、猜想与假设——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能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会根据观察的现象对将来的事件做出初步的推论;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3、观察和实验——能按观察对象的变化,培养细致、敏锐和长期观察的能力;会借助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知道对某些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尝试制定简单的调查、实验或观察计划;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会使用直尺、量筒、指南针等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制作——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5、数据收集与处理——能读懂浅显的文献资料和简单的二维图表;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能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地室内采访和室外调查,获取有效信息;能在教师指导下用简单的表格统计处理数据,并用简单曲线图表达。 6、表达与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能初步构建自己的观点,并能用语言、文字、统计表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过程、结果、观点表达出来;知道怎样描述自己的实验;根据观察的结果,尝试对现象做出解释。 7、评价——知道感官在观察中存在局限;能针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它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知道结果可以重复验证;尊重证据。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出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围绕认识事物的变化和性质,引领学生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本册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过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 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11.()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2.地球可供利用的()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 13.压缩的空气有(),他的应用有() 14.()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东汉()发明。 1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和()。 16.20世纪中叶开始,()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7.工业革命后,钢铁、()()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1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张⑦搅拌纸浆 19.量筒上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0.物体在水中有的会(),有的会() 21.人体吸入()会引起()及()等症状,大量吸入()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二、多项选择题。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除白色垃圾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A、冰山 B、湖泊 C、地下水 D、大海 E、植物体内的水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出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围绕认识事物的变化和性质,引领学生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本册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学习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冷与热):教材从自然界、生活中的冷和热现象导入,引出温度计并由此展开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接着进行热传递现象的研究。安排了“感觉冷热”、“测量温度”、“自制液体温度计”、“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物体怎样传热”、“测量变化的水温”、“材料的传热本领”、“自制保温盒”等10个活动。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本单元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按“各种天气现象——观测天气——天气预报”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多姿多彩的天气”“测量气温”“观测风”“雨下得有多大”“怎样预报天气”等5课。通过“观测气温”、“观测风”、“观测雨”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指导学生运用温度计、自制简易风向仪和雨量器进行观测,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教材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构建单元,重点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持不懈长期记录的科学研究态度以及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第四单元(磁铁的奥秘):本单元以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为线索,通过学生探究性的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磁铁的知识。分“神奇的磁力”、“司南的启示”、“磁铁游乐场”3课,设计了“探物游戏”、“哪里磁力大”、“自制指南针”、“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沙里寻针”、“辨认磁极”、“制作玩具”、“我们还能应用磁铁的性质解决生活、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吗”等活动。 第五单元(多彩的光):本单元以光和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研究光照在物体上产生的现象和光通过放大镜、棱镜、水等材料产生的现象,引领学生设计、观察实验,描述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总结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3年2月25日罗文甫 一、基本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孩子们对于身边常见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属性的观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重点训练了学生能按要求有顺序地观察,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对身边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等内容进行了初步了解。 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提问——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用一定的方式表述;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2、猜想与假设——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能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会根据观察的现象对将来的事件做出初步的推论;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3、观察和实验——能按观察对象的变化,培养细致、敏锐和长期观察的能力;会借助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知道对某些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尝试制定简单的调查、实验或观察计划;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会使用直尺、量筒、指南针等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制作——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5、数据收集与处理——能读懂浅显的文献资料和简单的二维图表;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能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地室内采访和室外调查,获取有效信息;能在教师指导下用简单的表格统计处理数据,并用简单曲线图表达。 6、表达与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能初步构建自己的观点,并能用语言、文字、统计表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过程、结果、观点表达出来;知道怎样描述自己的实验;根据观察的结果,尝试对现象做出解释。 7、评价——知道感官在观察中存在局限;能针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它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知道结果可以重复验证;尊重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doc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一了解记录一采集标本 一整理资料一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1 拓展延伸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 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11.( )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2.地球可供利用的( )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 13.压缩的空气有(),他的应用有( ) 14.( )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东汉()发明。 1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 )和()。 16.20世纪中叶开始,( )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7.工业革命后,钢铁、()()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1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张⑦搅拌纸浆 19.量筒上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20.物体在水中有的会( ),有的会() 21.人体吸入()会引起()及()等症状,大量吸入( )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二、多项选择题。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 A、植树造林B、乱扔废旧电池C、开展宣传活动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

2019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冷与热 1.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湘教版本三年级科学下

第一课时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蚕宝宝的一生。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5人,分为9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我们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学习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7.播放课件:蚕宝宝的一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一单元冷与热 1.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寻“宝”发现。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冷与热 1.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

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_指针式温度计等, 3、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6、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 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7、零下六摄氏度写作 -6 ℃;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 ℃ 。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 8、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9、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2 热胀冷缩 1.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3.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加热后,铜球___不能___通过金属环;冷却后,铜球__能_通过金属环。这说明铜球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受冷时体积____收缩____。 5. 描述实验现象时,我们要说清楚实验__前__、实验__中__、实验_后___看到的___现象___,以及实验条件是什么。 6.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我能举出生活中关于热胀冷缩的事例: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温度计; 夏天电线变长; 冬天有时罐头瓶盖打不开,用火烤一烤就行打开。 3 热的传递 1.热传递的方向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3.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 4.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5.我能举出生活中,热传递事例三个:①用烤火炉烤火;②电熨斗熨烫衣服;③微波炉蒸煮食物。5.不同材料制作的物体传热本领是不 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