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梁启超)【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梁启超)【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梁启超)【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近代中国哲学(梁启超)【圣才出品】

第6章梁启超

一、心物论

1.心物论的哲学观

在梁启超看来,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恶执一”,是两个极端,都不能正确地说明世界的问题。因此,他要“非唯”,即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在二者之间找一个折中的点,强调心对物的创造作用。

2.心物关系

梁启超认识到物对心的制约作用,即心不可能离开物的制约而为所欲为;心与物必须“相应”,离开了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心力的创造不仅受制于物质环境,而且创造动机的产生也与物质环境有关。

二、天授与自成

梁启超在认识论上延续了他的心物论立场。他认为,在人的认识中,有一部分是先验的,那些人有良知良能。在梁启超看来,人的认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的内容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是人心的主观感受。可是他并不认为人的知识是完全先验的,他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因此,他很重视办教育,建学校。

三、英雄与时势

1.英雄与时势的关系

梁启超认为历史的进步是由英雄人物推动的。英雄与时势的关系就仿佛演员与舞台的关系,演员是舞台中最受关注的、被照亮的部分,但无论如何,演员始终是舞台上的演员。他认为,英雄的产生得益于时势的造就,英雄人物离不开环境的影响;而时势也是由英雄改变的,历史的进步是由英雄人物推动的。

2.英雄的分类

梁启超认为在英雄人物中,时势所造的英雄居多,而造时势之英雄则极少,并且英雄是超越某个个体的。他将英雄分为两类:

(1)一类是先时之人物,是造时势的英雄;

(2)一类是应时之人物,是时势所造的英雄。

四、新民论

1.道德的本质

梁启超的革新首先反映在“群”的概念处于他道德思想的核心。他将合群作为道德体系的主要功能,把“合群”看作道德思想的核心。梁启超宣称,加强群体的凝聚力,促进群体利益,这是道德的本质所在。

2.道德范畴

(1)公德,即那些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

(2)私德,即有助于个人道德完善的那些道德价值观。

对一个群体的凝聚力来说,最必不可少的自然是公德,但私德也十分重要,因为一个群体的总体素质最终取决于该群体个别成员的素质。

3.道德相对主义

梁启超的思想容纳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内容。他指出谋取群体利益是道德的不变功能,但一个道德体系的具体内容也应随时随地变化,因为群体需要的变化完全是合乎自然的。与这种道德相对性的观点连在一起的是梁启超特别关注的进化道德观。各种道德价值观随着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但道德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人类历史上公德一般要比私德经受更多的变化。

4.对待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态度

梁启超将儒家的五伦与被划分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伦理范畴的西方伦理学作比较,得出结论说:传统道德思想的发展只局限在私德领域,就公德来说,在中国传统中几乎没有发展起来。在社会和国家伦理方面,传统道德被证明有严重的缺陷。

5.自由

梁启超对西方的自由、权利、民主的观念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态度,他意识到了自然权利思想有可能会造成无政府主义的严重后果,从而破坏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他主张将这些自由主义价值观纳入公德的范畴,他更加关注“群”这一集体主义概念。他把个人自由放到集体主义架构中去认识,认为人有肉体和精神两部分,其中精神性居于主导地位,只有精神自由的时候人才能获得自由。

6.克己

克己概念是梁启超“自治”理想的一个重要成分。在他看来,“自治”一词有三种含义:

或指个人的克己、自主,或指民族自治。这三种含义彼此互相依赖。能够控制性格的人们也能胜任组织一个自治社团,一个由克己的人民实施自治的民族不会容忍外力的控制和干涉。因此,克己被梁启超看作是实现公民参与和民族自治的一个首要条件。

五、良知自由

1.良知自由观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他的良知观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思想上,他完全接受王阳明关于良知的观点,不承认人的认识来自对于客观世界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人都有良知,就是生来固有的关于道德真理的认识,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2.良知观的新特点

梁启超良知观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将王阳明的良知说与康德的思想结合起来。他认为,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的生命有两种:

(1)五官肉体生命,属于现象,受必然法则支配,不能自律;

(2)本质生命——“真我”,即“良心”或“良知”,超越时间和空间之外,不受任何物质条件的制约。

梁启超良知观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因为为善为恶都由自己选择,选定以后,肉体即服从其“命令”。道德之责任就是服从“良知”的“绝对无上命令”。由此梁启超得出结论,只有服从“良心之自由”才是“真自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