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8-何氏虚劳心传】中医系列书

【248-何氏虚劳心传】中医系列书

【248-何氏虚劳心传】中医系列书
【248-何氏虚劳心传】中医系列书

<篇名>何氏虚劳心传

书名:何氏虚劳心传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虚劳总论

属性:虚劳之症,无外邪相干,皆由内伤脏腑所致。如酒伤肺,湿热熏蒸,则肺阴消烁;色伤肾,

伐真阴;怒气伤肝,郁怒则肝火内炽而灼血,大怒则肝火上冲而吐血。此五者,皆能劳其精血。《道经》云∶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阴虚则内热生而成虚劳之症。大约酒色成劳者多,然有童子亦患此者,则由于先天禀受之不足,而禀于母气者尤多。其师尼、寡妇、室女,思欲不遂,气血郁结,以致寒热如疟,朝凉暮热,饮食不思,经期不准,或闭绝不行,成此病者甚多,多由郁火所蒸而致。方书之言虚劳,皆言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混同立治。是以学人,漫无指归。不知气虚者,面目无神,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脉来微弱;阳虚者,体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溏泄,脉沉小迟,可投温补。故谓虚劳之,可服参、受补者,为可治,气虚阳虚之症也;虚劳之不能服参不受补者,为不可治

,血虚、阴虚之症也。虽血脱有补气之法,此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虚之人。如新产症之类,皆非所论于血因火燥致虚之症。夫火之所以燥者,水虚无以制之也,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五火。五火者,五志之火也;一水者,肾中真阴之水,即精也。人生全盛之数,前后止贰十余年耳!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王节斋亦以为阴虚成病,十之八九,阳虚成病,百无一贰。盖以节欲少,纵欲者多耳!夫人但知纵欲劳精,孰知阴精日损,饮食无味,转劳转虚,脉从内变,色不外华,其为病也。在肾则为腰脊腿胫酸软,或攸隐而痛,为骨蒸内热盗汗,或至夜发热,为遍身骨疼,或疼痛如折,为梦遗滑泄,为耳中鸣,足心热。在心则为惊悸怔忡,为掌中干热,为虚烦无寐,为魇梦不宁,为口苦舌干,为口舌糜烂。在肺则为咳嗽多痰,或干咳少痰,为胸满气逆,或喘或促,为两颧红若脂,为鼻中气如火,为咳血衄血,甚则吐白沫,一边不能睡,咽痛喉烂,声嘶音哑。在肝则为寒热如疟,为颈项瘰,为胁肋作胀作疼,为两目或涩或痛,为头晕眼花,为多怒,为吐血。在脾则为饮食少思,恶心呕吐,为胀满腹痛,食不消化,为肠鸣泄泻,肌肉消瘦。皆五脏虚劳之本症。经云∶治病求其本。须审其因何致损?何脏受伤?如因于色者,则知其伤在肾,纵有他经现症,亦当以补肾为主,而兼治他经之症。其因于酒者,又当以清肺为先。标本既审,而病之传变,尤宜熟察。如肾传心,心传肺,五脏相传,必侮而乘之,谓之贼克,大凶之兆。经云∶诸病以次传者死。谓五脏克遍也。《难经》云∶七传者死。诸病始于肾,而脾又传肾,谓六经已尽,一脏不可再伤也。如肾病不传心而传肺,此间一脏,以子病及母也。如不传心肺而传肝,此间贰脏,以母病及子也。如不传心肺肝而传脾,此间三脏而传于己之所不胜,所谓轻而侮之也。传乘不明,岂能治病!世医不知阴虚者,多将气血阴阳模糊调治,岂不误哉?试

言之,其误有七∶一、引火归元之误。命门之龙火,谓之真阳。如果衰弱,肾中阴盛,龙火不

能安其位,浮越于上,而为上焦假热,面赤、烦躁、口渴,甚则舌苔。但口虽渴而不欲饮水,苔虽有而舌必滑软,小便清长,足冷过膝,其右尺必沉小而迟,或浮大无根,此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症。如夏至一阴生,水底冷而天上热也。正宜八味之属,引之归元。如冬至一阳生,而地中水暖,龙归大海也。至若虚劳症,是因肾水真阴虚热,水不摄火,火因上炎

,而致面赤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浮、齿衄,种种上焦虚热之症,虽亦龙火上炎,与浮阳上泛不同,纵有下部恶寒足冷,此因虚火上升所致,非真阳衰而然,故小便必黄赤,脉必带数,有内热的症之可据。误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热,而咳嗽燥渴,咽痛喉烂诸症至矣。贰、理中温补之误。如果虚寒腹痛绵绵,痛无增减,喜热手按,热饮食,虚寒泄泻,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必有虚寒之脉症可凭,然后用之有效。今人一见胀满腹痛,食不消化,肠鸣泄泻等症,便认为虚寒,而投以白术之香燥,又济以干姜之辛热。不知虚劳之症,患在伤阴,再补其阳,则阳益亢而阴益竭,是促之也。更有见其胀满泄泻,遂引

经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而用补中益气,以升清降浊。误施升柴,反促阴火上逆,以致咳嗽增,吐衄至,而危亡见矣。三、参、助火之误。夫肺脉按之虚而不数,肺中不热,参可受,故有土旺生金,弗拘保肺之说。而今火已烁金而咳矣,火蒸津液而化为浓痰矣!君相亢甚,而血随上逆矣,犹引无阳则阴无以生,虚火可补参、之属,富贵之家,大剂投之,因之阳火愈亢而金益伤矣。四、苦寒泻火之误。实火为病,可以苦寒直折之,然须热去即止,不可过用。虚火阴亏,岂知、柏苦寒之剂所可清?非惟不能清火热,抑且有损真阴,徒败胃气,食少泄多,将何疗治?甚者见其大便燥结,则用硝、黄以通之,不知肾主贰便,更主精液,肾之精液即竭,自然不能濡润。滋其阴,润其燥,而便自通。彼既虚之阴,岂能胜硝、黄之攻击乎?故士材之论,人徒从其温补,岂知其深戒苦寒之不可妄用也。五、贰陈消痰之误。脾痰为湿痰,滑而易出,或稀如饮水,湿者燥之,半夏为正治之药

。若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不生血而生痰,此当以

润剂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痰自清矣。贰陈岂可轻用哉!六、辛剂发散之误。世之真阴虚而发热者,十之六七,亦与外感无异。火逆冲上,则头胀微痛;火升壅肺,则有鼻塞;阴虚阳陷入里,则洒淅恶寒;阴虚阳无所附,则浮越肌表发热。但其发时,必在午后,先洒淅恶寒,少顷发热,热至鸡鸣,寅卯时盗汗出而身凉,或不微寒,而但午后发热,必现前列肾虚诸症,或兼唇红颧赤,口渴烦躁,六脉弦数,或虚数无力,此宜大剂补阴,如保阴六味之属。若认为外感,而用风药以表散之,则魄汗淋漓,诸虚蜂起。或有失血之人,表之无汗,所谓夺血者,无汗也,若强发之,血必从口鼻中出,为下厥上竭之症,难治矣。今人一见发热,便用表散,更以为邪尚未清,禁其饮食,以致胃气馁败,至于不起,能不为之寒心哉!七、治疗过时之误。上古治未病,如劳神者常养其心,劳倦者常补其脾,多怒者常滋其肝血,多饮者常清其肺热,好色者峻补其肾水,及病之方萌,即为补救。今人以内热之症而忽之,虚症渐见,犹不求治,自恃饮食如常,毫不加意,迨至病日深而后求治,亦已晚矣。盖治之甚难,有三大要焉∶一曰补肾水。夫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归于精,而五精皆统于肾。肾有精室,是即命门,精藏于此,气化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即阴中之水火也,故命门之水火,为十贰脏之化源。然火不患其衰,水则患其少。王节斋云∶少年肾水正旺,似不必补,然施泄太过,岂能充满?中年欲心虽减,然少年斫丧太多,岂能复实?及至老年,天真渐绝,只有孤阳。凡人自少至老,所生疾病,大半由于真阴不足。即童子禀赋弱者,幼即填补,亦有可复之天。所以补阴之药,人生一日不可缺,况虚劳之因入房太甚而得者乎!故保阴、六味、左归之属,皆甘寒滋水添精之品,补阴以配阳,正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滋其阴则火自降,譬之残灯火焰,添油则焰光自小也。然须制大剂长久服之,盖益阴之药,必无旦夕之效,以阴无速补之法也。若因于酒者,清金润荣为主,而保阴之属,仍不可废。何则?好饮之人,仍有不患虚劳者,以肾水不虚也。虚则

心寡于畏,而复灼久伤之,肺焉得不病?补北方所以泻南方也。因于思虑者,清心养血为

主,而保阴之属,仍不可废,所谓水壮而火熄,弗急急于泻心是也。因于劳倦者,培补脾阴为主,

而佐以保阴之剂。经云∶

于肾也。若忿怒伤肝动血,保阴六味为正治之品,盖水旺则龙火不炎,而雷火亦不炎,乃肾肝同治之法也。贰曰培脾土。脾胃为后天之本。经云∶安谷则昌。盖饮食多,自能化精生血。虽有邪热,药得治之,久则火自降而阴自复。若脾胃一损,则血不生,而阴不足以配阳。故越人归重脾胃,而言一损损于肺,皮聚毛落;贰损损于心,血脉不能荣养脏腑;三损损于脾,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从上而下者,过于胃则不治,至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而上者,过于脾则不治,至皮聚毛落者死。所以仲景治虚劳,惟用甘药创建中气,以生血化精,为复虚劳之良法。又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旨味,非独药也,五谷之味,皆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渐有余矣。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盖脾胃之强弱,动关五脏,况土强则金旺,金旺则水充。又男

为主。三曰慎调摄。虚劳之因于酒色者固多,其因于忧思郁怒者亦不少。如僧尼寡妇,童男室女,及不得意之人,必须消遣情怀,善于自解,非全仗草木之力也。今人患此者,徒恃药力,不知屏欲,间者有知戒酒色而不知节劳逸,能节劳逸,而于七情多所难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随气亡。故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斯言可谓虚劳调摄之良法也。今观世人之患之者多,而保之者少,以病者治之不早,医者治之不善也。故特发明阴虚成病之因,次及方书之混列,更推其真阴易虚之故,以及标本传乘并治之误,而终之以治要。其指归如是,非敢矫当世之偏,实本诸先哲及先世之发明,余生平之经验合之,以为心传云尔!

<目录>

<篇名>脉法

属性:劳极诸虚,浮软微弱(虚症宜见虚脉为顺)。土败双弦,(两手俱弦,木克土败。若左手

脉细

若六至以上必死。)骨蒸发热,脉数为虚,(虚数贰脉,是其本象。)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发热脉静,不可救药。)气结或代,亦死何疑!失血诸症,脉必见芤,缓小可喜,(身凉脉静易治。)数大堪忧,(身热脉大者,为难治。)

<目录>

<篇名>死候

属性:虚劳不能服参、,不受补者死。劳嗽声哑者死。一边不能睡者死。(皆肺败之征。)久泻及

、白涎、白液、涎沫虽白,实血所化。一谓白血浅红色,而似肉,似肺者。)劳嗽久而咽痛无声,此为下传上;不嗽不疼,久而溺浊脱精,此为上传下,皆死。吐血若咳逆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虚劳所宜饮食药物。及养生之法。

白花百合汤、麦冬汤,取其清肺止嗽。真玉露霜,取其消痰解热,人乳为补阴神品。

童便乃

精泄泻最宜求。扁豆枣汤,专补脾胃。圆眼肉汤,兼养心脾。猪脊髓、鳇鱼胶,填精益髓。(同鸡鸭诸物中煮烂尤佳,燕窝亦好。)凤头白鸭乌骨白鸡,补阴除蒸。猪肺煎白芨末,保肺止血。丸如回生六味、左归、乳金、四圣、固本之属。膏如清金、清宁、白凤、坤髓、集灵

、卫生、琼玉之属。或间用汤液以治之。如内热甚,或发寒热,则用保阴六味,妇女或间用逍遥散。咳甚用清金,或间用噙化。吐血用仲淳验方。心跳善惊,虚烦无寐,则用天王补心丹,或脾胃虚弱,兼用归脾。食少便泻,量用资生。果系干血劳症,审之的确,可用大黄

虫之属。传尸劳,獭肝无疑也。

虚劳所忌饮食诸物,及却病之方。

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凡姜、椒、芥、蒜,及一切辛热之品,热能伤阴,断

不可用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贰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故欲心一动,相火翕起,虽不交会,精已暗耗,况近色乎?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又曰∶忧愁则气闭不行。又曰∶思则气结。又曰∶烦劳太过,则气张于外,精绝于内,阳扰阴亏之故也。切忌火灸。仲景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目录>选方

<篇名>保阴煎

属性:治真阴虚,相火炽而发热,其热在午后子前。(属阴分,)或皮寒骨蒸。(骨髓空虚,火焰骨

唇红颧赤,口苦舌干,(皆内热之征也。)耳鸣目眩,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倦怠嗜卧,(皆精血虚损内伤之故。)大便燥结小便黄赤。(内热。)六脉弦数,或虚或无力。(皆虚损的症,不必吐血咳嗽也。故有吐血咳嗽症,而无上文之内热虚症,脉数仍非虚劳,不可不辨。)若病久饮食少思,大便溏泄,(脾胃伤之故也。)午后洒淅恶寒,少倾发热,或至鸡鸣,寅卯时分盗汗出而解,并以此方,或六味、左归加减治之。

熟地(三钱至一贰两)生地(贰三四钱,贰地补肾阴,培其根本)麦冬(三四五钱,清

肺降

山药(蒸用,三四五钱,同茯苓以补脾)玉竹(五六钱,治虚损寒热,一切不足,用代参、)鳖甲(退劳热在骨及阴虚寒热往来之上品)龟甲(补肾阴,退骨蒸。贰甲酥炙,各三钱至一两),加桂圆肉(十枚至三十枚),入人乳牛乳(各一杯),骨蒸内热,有汗加骨皮(贰钱),无汗加丹皮(一钱五分),腰痛加枸杞(三钱至八钱)、杜仲(贰钱)、余用猪腰子(一枚)、猪

脊髓(五钱至八钱),五味(一分至一钱),怔忡不寐,加枣仁倍桂圆肉。咳嗽加桑白皮(蜜炙

血加藕汁一杯,或童便一杯。食少加苡仁(炒,五钱至一两)。泄泻去生地天冬乳汁,加白芍(炒,三四钱)、大枣莲肉(贰三十粒)、萸肉或用石斛煎汤煎药。肺经无热,肺脉按之无力者

,量加人参。

古方有人参固本丸,人参(贰两)、贰地贰冬(各四两)是也。固本丸、加牛膝枸杞七味

均分,即集灵膏也。

此方君以甘寒滋阴添精之品,所谓损其肾者,益其精也。臣以贰冬,保金而滋其生化

之源,恐太沉阴濡润,而又佐以甘平补脾之剂,顾其中气,备加减之法,以善其用。

<目录>选方

<篇名>六味地黄丸

属性:治阴虚肾水不足,发热作渴。(阴虚则发热,津液少则作渴。)气壅痰嗽,(肾虚不能纳气归

龙火炎,则雷火亦发。肝血虚而为眩为花,阴虚痰火上升,故耳聋。)咽燥舌痛,齿牙不固,(喉咙、舌本,皆肾脉之所过,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之标也。精髓枯而龈骨失润,则齿动摇,譬之几败木枯则榫宽,湿则紧。)腰脊腿胫酸疼。(腰为肾之府,肾脉循内踝上内,至股内后廉贯脊精水竭,故酸软疼痛也。)齿衄便红吐血,(凡见血为热症,由君火相火亢甚,于是煎迫而越出于诸窍之中也。)盗汗失音,(寤属阳,寐属阴,阴虚则汗从寐中盗出,闭脏失职也。肾虚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故失音。)水泛为痰,(阴虚火动,则水沸泛上而为痰。)小便淋闭,(淋者,淋涩而痛;闭者,不通也。肾司开合,虚则失职。《金匮》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闭。)梦遗精滑,(阴虚而君相妄动也。)足心干热,脚跟作痛,(肾脉走足心,入跟内故也。)经水不调,血枯闭绝。(冲任贰脉损伤之故也。)

熟地(补髓填精,用八两)萸肉(补肾气,固元精,四两)山药(入手太阴能润皮肤,

清虚

降阳中之阳,三两)泽泻(咸渗以降阴中之阴,三两)加麦冬、(滋燥金而清水源,六两,)五味子(上能收耗散之肺气,下能滋不足之肾水也,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人参,是合生脉也。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四五钱,若煎服则制小其剂。发热作渴,加鳖甲、贰冬、花粉。气壅加沉香、砂仁、麦冬。痰嗽加贝母、花粉、百合、麦冬。眩晕加甘菊、钩藤、枸杞。耳鸣耳聋,加磁石、羊肾、花粉。咽燥舌痛,加贰冬、元参。齿牙不固,加麋茸,猪、牛脊髓,麦冬、五味。腰痛加枸杞、杜仲。麋角,汤内镑,酒焙亦可。龟甲,汤内炙用,丸中煎膏。腿胫酸疼亦如之,再加牛膝虎胫。齿缝牙龈出血,加麦冬、童便、骨碎补,麦冬煎汤频频漱之。便血,加麦冬、龟甲,五味、白芍,不止宜补胃气,更宜加人参。溺血若痛者为血淋,加牛膝。如阴茎时举,溺管胀痛者,再加黄柏知母,不痛者为尿血,加麦冬、白芍、牛膝、降香,入童便、藕汁、人参、茅根汁(各一杯)和服。盗汗加枣仁、五味

、白芍、圆肉。失音加麦冬、生鸡子、人乳、竹沥、梨汁。水泛为痰,倍茯苓。小便淋闭,俱加贰冬、牛膝(此味为君)、车前。茎中痛加甘草梢。梦遗精滑,加莲须、五味、龙齿、牡蛎、鳔胶。相火盛,阳易举者,加盐炒黄柏。足心干热,加贰冬、牛膝、龟甲。足跟作痛,加牛膝、鹿角、龟甲、虎胫骨。经水不调,血枯闭绝,参后归脾汤加减法。以上加减诸法,保阴左归仿此,此纯阴重味润下之方也。纯阴,肾之气;重味,肾之质;润下,肾之性。宋钱仲阳用此方治小儿齿迟语迟,脚软行迟,囟门不合,阴虚发热诸症,以皆属肾虚,缘小儿稚阳纯气,故以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而但补其真阴,随手辄效。明·薛立斋因之悟大方阴虚,用丹溪补阴法不效,以此代之立效。薛氏加减之法甚多,即如本方去泽泻加黄,以合养血之奇。盖为发热作渴,小便不调,理无再竭,故去泽泻。又入生脉散,以生金滋水,虚则补母之义,复合异功散以崇土生金,兼母之外家而补之,更其名曰人参补气汤。加减变合无穷,真如游龙戏海之妙,举一为例,学人当善悟其法,而以意通之,则不可胜用矣。赵养葵《医贯》一书,得力于《薛氏医案》,而益阐其义,触处旁通,外邪杂病,无不贯摄,而六味之用益广。试举其阴虚诸症所用,如云∶世之真阴虚而发热者,十常六七,亦与外感无异,余于阴虚发热者,见其火热面赤,口渴烦躁,与大剂六味汤服之而愈。又云∶阴虚火动,则水沸泛上为痰,其痰重浊白沫,与火衰水泛为痰,纯是清水者不同。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发于地,雷出而雨随。用六味汤以滋阴降火,此不治痰之

标,而治痰之本,既治其本,复宜补脾以制水,方为良法。又云∶咳嗽必责之肺,以治之之法,不在于

肺而在于脾,而又归

六味汤主之。毋徒从事于肺,以肺司出气,为气之主,肾司纳气,为气之本。又肾为肺之子,虚则补其子也。大凡阴虚咳嗽,起于房劳,火上刑金,咳则肺金必伤。余先以六味之类壮

其水,使水升而火降,然后以参救被伤之肺,兼有虚则补母之义,一举两得之法也。若不先壮水以镇火,而遽投参以补阳,反使阳火愈旺,而金益受伤,岂药之罪哉?此所谓不识先后着者也。如火不降,则参始终难用,治阴虚之所以难也。又云∶肾水虚则有火,有

火则有痰,有痰则咳嗽,咳嗽甚则喘,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牛膝之属,大剂重饮。盖阴症发喘,去死不远,幸几希一线牵带,在命门之根,尚尔留连。善治者,惟以助元元,接直下镇坠之药,俾其返本归元,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太峻也。又云∶阴虚喉痛,属少阴之病。少阴之火,烈如奔马,逆冲而上,到咽喉紧要之所,紧锁气郁,结而不得舒,或痛或肿,其症必内热,口干面赤,痰涎涌上,其尺脉必数而无力,须六味加麦冬五味,大剂饮之。褚氏所谓上病疗下也。又云∶阴虚失血一症,分言之,则有呕血吐血,或出于胃经,或出肝经;咯血,出于肾经,或出于心包;咳血,出于肝经;唾血,出于肾经,或出胃经;衄血,出于肺经,或出胃经;痰涎血者,出于脾经。合而言之,皆属于肾。盖肾中之真水干,则真火炎,血亦随火沸腾,故错经而妄行,越出诸窍。褚氏所谓服寒凉百不一生,饮溲溺百不一死。愚谓六味汤独补肾水,性不寒凉,不损脾胃,久服则水升火降而愈,又须人参补脾补胃药以收功。盖初时忌用人参者,不欲其补助阳气也,及火既归原,人参又所不禁,然亦宜同滋阴药中用之则善。又云∶阴虚小便不通,因汗多,五内枯燥,膀胱原无水积,强欲通之,如向乞人而求食,其可得乎?惟六味滋水,小水自来,切忌淡味渗泄之药。又云∶阴虚之人,大便闭结者,是因肾之津液亏少,惟以六味加贰冬人乳牛乳,滋阴润燥,而便自如常。又云∶肾为阴主藏精,阴虚则精不藏;肝为阳主疏泄,阳强则火不秘。以不秘之火,加临不藏之精,故梦交即泄。惟用六味补水,总有相火,水能滋木,水升而木火自息。沈氏谓因君心一动,相火随之,则成梦境,而气摇精泄,治法总不越补肾水,敛元精,安心神为主。余因世人喜用六味之方,而未能尽明用方之旨,故详及之。

<目录>选方

<篇名>左归丸

属性:治症同。

熟地(八两)萸肉(蒸,四两)枸杞(三两)菟丝子(酒煮,焙干,三两)牛膝(酒蒸,三

之。麋角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节斋云∶左尺常虚,右尺常旺。若左右兼补,依旧火胜于水,只补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余治真阴不足之症,每以麋角代之,若平人调理用之,俱酒化)

上用胶丸如桐子大,空心服。煎膏服亦可。如真阴失守,虚火上炎者,宜用纯阴至静

之剂

骨蒸,加骨皮(三两)。小水不利,加白茯苓(三两)。大便燥涩,去菟丝子,加肉苁蓉(四两)

。血虚有滞者,加当归(四两)。凡五液皆生于肾,故凡属阴分之药,亦无不走于肾。有谓必须引导者,皆所见之明耳。此方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凡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不能滋溉营卫,渐至衰羸,即从纯补,犹嫌不足,若加苓、泽渗利,未免减去补力,奏功为难,故群队补阴药中,更加龟鹿贰胶,取其为血气之属,补之效捷耳。景岳云∶余及中年,方悟补阴之理,因推展其义。而制左归大饮,但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活人应手之效,不能尽述。

<目录>选方

<篇名>左归饮

属性:治症同

熟地(贰三钱至一贰两)萸肉(一贰钱,畏酸少用之)枸杞(贰钱,相火盛者,去之)

山药

冬(贰钱)。肺热多嗽,加百合(贰钱)。血少者,加当归(贰钱)。血滞而热者,加丹参(贰钱

)。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贰钱)。血热妄动者,加生地(贰钱)。脾热易饥及多汗伤阴者,加白芍(贰钱)。心热多燥者,加元参(三钱)。肾热骨蒸者,加骨皮(贰钱)。津枯热渴者,加

花粉(贰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贰钱)。以导之。本方加人参、当归,即补元煎。

<目录>选方

<篇名>回生丸

属性:(自制)治虚劳等症。功在六味左归之上,不可忽者也。

熟地(八两)萸肉(四两)枸杞(四两)菟丝子(四两)牛膝(补肾,酒蒸,四两)

山药(

芡实(略炒,四两)砂仁(略炒,四两)麦冬(去心,八两)枣仁(略炒,六两)北五味(

敛肺,蜜水拌蒸,焙干,四两)圆眼肉(养心,炙干,六两,煎膏倍用)莲须(涩精,固肠,四

两)麋角胶(补真阴,四两)龟胶(八两)龟甲胶(退骨蒸,四两,俱用地黄汁溶化,用甲酥

炙,六两)虎骨胶(壮筋骨,四两,煎浓,麦冬汤溶化亦可)鳔胶(牡蛎粉炒,八两)黄牛肉(

补脾胃,去油膜,十斤,熬膏)猪脊髓(填精髓,三十条,去筋膜,捣烂蜜熬)紫河车膏(峻补气

血,吴球制大造丸用此,以其有夺造化之权,极夸其功效也。八两,制法∶泔水洗净,隔汤煮熟,捣烂

,干药拌匀,晒干)

共贰十四味,诸膏髓,丸如桐子大,空心圆眼汤下,或淡盐汤下,每服三四五钱。脾

胃弱而

亦可也。若兼咳嗽者,不时兼服噙化丸,或清宁膏。有血兼饮自便。(用麦冬、米仁煎汤,多饮小便自清白。)此方补肾理脾保肺,兼而有之,补肾用熟地、萸肉、枸杞、菟丝子、牛膝,有理肺药以佐之,则不嫌其滋润。理脾用山药、茯苓、白芍、莲肉、芡实、砂仁者,以其无香燥伤阴之患,兼能入肾经也。砂仁似燥,然辛能润肾,且肾虚不能纳气归原,非此向导不济,更得滋阴药以君之,用之无虞矣。麦冬清肺,五味敛肺,皆所以保肺也。保肺金正以生肾水,理脾土亦为生金以生水也。枣仁、圆肉养心,一恐水虚而火旺耗血,一恐心虚而下不交肾。莲须涩精固肠,糜角补真阴,龟鳖贰甲退骨蒸,猪脊鳔胶填精髓,牛补脾胃,虎壮筋骨,河车峻补精血,是以血肉之物,补血肉之躯也,功效甚速也。嘉言云∶虚劳之疾,百脉空虚,非粘腻之物,不能填实;精血枯涸,非滋阴之物,不能濡润。是以治虚劳,纵遇能消丸药之人,亦必兼膏服之,若脾弱者,尤为定法。内热甚重,加除蒸之品一贰味,此方凡男妇阴虚欲成虚劳者,急宜服之。

<目录>选方

<篇名>清金散

属性:(自制)治阴虚咳嗽,或多痰,或干咳,或痰血红,或纯血。

麦冬(三四钱)天冬(润肺,贰钱)白花百合(保肺,一两,有血倍用)桑皮(泻火,蜜炙

)茯苓(补脾,贰钱)贝母(贰钱,痰多痰红倍用)枇杷叶(降火,蜜炙,三大片,咳甚加)米仁(补肺热,燥脾湿,五钱,食少有血倍用)

入人乳、牛乳(各一杯妙),煎成,加炼蜜或饴糖数匙,薄荷、贝母研细亦和匀其内,

频频

此润燥清金降气消痰之剂。凡阴虚咳嗽,酒客病最宜服之。若热甚痰多,大便燥结者

,加梨

以人补人,其妙无加。

<目录>选方

<篇名>加味清宁膏

属性:治症同。

生地(补阴,四两,酒拌略蒸)麦冬(四两)白花百合(八两,晒干、四两)桑白皮(蜜炙

消痰,三两)山药(蒸熟,六两,以上三味研细入膏)桔梗(一两)枇杷叶(蜜炙,八两)橘红(一两)米仁(炒,八两,泄泻加四两)茯苓(贰两)白芍(酒炒,三两)炙甘草(一

两)圆眼肉(四两)大枣(补脾,六两)

十六味煎成膏,加饴糖白蜜(各一斤),俱煎极熟收之,俟冷入薄荷、贝母、山药末拌

匀,时

回生之属。

此方补阴清肺,益脾降气,消痰之剂。士材云∶虚劳之所难者。如脾喜温燥,清肺则

碍脾;

少泄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要,清润之品,所宜斟酌。以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故制清宁膏一方而兼补脾阴之药。注云∶润肺不碍脾,补脾不碍肺,以肺属金而法天,脾属土而法地。曰清宁者,脾肺兼理,取天清地宁之义也。愚以此方另添数味,投之辄效。用方者,弗以品多而去之可也。按经言肾病而谓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逆上气喘。盖阳

根于阴,肾阴虚则阳无根据,而上升为呕嗳喘逆诸症。沈氏谓虚劳咳嗽,皆由阴虚阳盛,气为

阳,气有余便是火。火性上炎,势必刑金。肝木挟心相贰火上逆,反侮肺金,故咳嗽无度,至于黄昏肺气不能归纳肾间,夜咳愈甚,但肺为娇脏,咳伤肺膜,则痰中见血,火蒸精液,化为痰涎,痰火交结,咳逆无休,肺阴日衰,以致音哑声嘶,则不治矣。故初病之时,急宜降气消痰,调养脾胃,以生营卫,清润肺金,以生肾水,俾心火有制,不刑于肺,金水相生,阴火退伏,而咳自宁矣。古方治干咳嗽有琼玉膏,用生地(四两)、茯苓(十贰两)、人参(

六两)、白蜜(贰斤),仙加琥珀、沉香(各五钱),同参茯为末,隔汤再煮,自云神效异常。此虽以滋阴药为君,然人参乃肺热所忌,宜酌用之。

<目录>选方

<篇名>噙化丸

属性:治阴虚久嗽。噙化三冬橘贝杷,柿霜甘桔味天花,桑皮部菀元参薄,炼蜜丸如弹子夸麦冬(去心,三两)天冬(火灼肺燥,则喉中淫痒为咳嗽,故以贰冬滋阴润燥,清金降

开豁,却不助火,三两)贝母(去心,贰两)百部(润燥清热,兼能杀虫,去心,三两)薄荷叶(辛能散热,凉能清利,三两)柿霜(一两)花粉(治嗽以理痰为要,故以贝母、柿

霜润肺中燥痰,花粉治膈上之热痰。贰两)橘红(一两)枇杷叶(蜜炙,贰两)紫菀茸(治痰以理气为先,贰味皆下气,气降则火清,痰顺而嗽自止。一两)元参(治胸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一两)五味(咳久必耗气,用五味酸收之品,蜜炙,一两)桔梗(一两)甘草(

咳属上焦,故用甘,桔为舟楫之济。炙,一两)

共十六味,蜜丸如弹子大,不时噙化,临卧更佳,亦可作膏服。

此润燥清金,降气消痰而兼收敛之剂。仲淳所制,用治阴虚咳嗽不止者立应。愚谓世

人患阴虚者多,如伤风咳嗽外邪已解,久而不愈,服之甚效。

<目录>选方

<篇名>天王补心丹

属性:治忧愁思虑伤心,(心为君主,心伤则神去,顷刻云亡。凡云心病皆包络受病,)心血不足,

,故血虚则心生火,火则生痰,痰动心包,故惊跳及梦寐不宁。怔忡者,心中惕惕,恍惚不安,如人将捕之状也。)虚烦无寐,(肾水不上交,心火无所制,亦心血少之故,仲淳云∶不寐,清心火为主。)大便不利,(心主血,心伤则血燥,而便难。)小便短赤,(心与小肠为表里,藏移热于府。)咽干口渴,(津液被灼,)口舌生疮等症。(心火上炎。)

人参(补心气,五钱,虚者量加也)当归(养心血,一两)枣仁(炒,四两)五味(收心液

麦冬(益心津,贰两)天冬(贰两)元参(壮肾水,一两)桔梗(引诸药停留上焦,不使速

下也。五钱)十三味,蜜丸如弹子大,加朱砂(护心,一两五钱),研细为衣。一方用黄连,心火甚者加之亦可。食远临卧时,竹叶灯心汤或桂圆汤化服,噙化更佳。

此生津养血,清热安神,镇心之剂。劳心之人所宜服之。昔志公禅师日夕诵经,邓天

王悯其

、辰砂、益元散;豁痰则有竹沥、贝母、天竺黄、胆星、牛黄;镇惊则有金箔、代赭石。皆可随症选用。愚按∶经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凡喜、怒、忧、恐、悲、思、惊、七情,虽分属五脏,然无不从心而发。经云∶心主一身之脉。又云∶心生血,是心者,血之原。故心不妄役,则其血日生,惟劳心过度,心血日耗,由是脏腑无所润,筋脉无所养,营气衰少,邪热随作,所谓阴虚生内热者是也。若肾水不虚,犹能上交,心火不至灼肺为害,虚则心火无制,亢甚刑金为咳而喘,肺阴消灼,身体羸瘦,而危亡可立待矣。此症不得志者多有之,故治斯症者,必兼壮水为主,又须顾虑中气为重。大凡虚劳之人,无论何脏受伤,非内热骨蒸,即不谓之虚劳;非食少泄泻,肌肉消瘦,尚不至死地。所以,孙思邈谓补脾不如补肾,许学士谓补肾不如补脾。贰先生深知贰脏为生人之根本,故凡病皆宜脾肾,不独虚劳为然也。

<目录>选方

<篇名>归脾汤

属性:治思虑伤心(脾在志,为思也)。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悸者,心筑筑跳动也。)自汗

汗出也。)或劳倦伤脾,(应酬太烦,奔走太苦,饮食失节,皆能伤脾。)肢体酸疼,(脾主四肢肌肉,故也。然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则肝肾亦伤,所以亦有兼筋骨腰酸也。)嗜卧少食,(脾伤则神亦倦,故嗜卧,又肾病则嗜卧,精竭者,神倦也。少食者,胃伤也。)或心脾虚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是也。)大便不调,(脾主大便,虚则或滞或闭,是其本病也。)血无主统,(心虚则不能生血,脾虚则不能统血。)错经妄行,(或上或下皆是。)或血虚发热晡热,(申酉时,心脾血虚,皆发热晡热。)或经不准闭绝等症。(心脾受伤之故,亦有房劳伤肾,恼怒伤肝,而损冲任贰脉所致。)

人参(虚者多用)黄(蜜炙)白术(米泔水浸半日,隔土蒸,晒干再用白蜜调人乳浸

,照

五钱)远志(安神补心,以生神,五分,原方无)当归(养血益肝,以生心,五分,原方无

)圆眼肉(甘先入脾,以脾喜甘也。十枚)木香(香能快气,以脾喜通也。三五分)他如惊悸怔忡,加辰砂、麦冬。不寐多用枣仁、圆肉,加生地、麦冬、石斛、竹叶。如有痰者,再加竹沥、天竺黄。自汗多用参、。盗汗多用枣仁,加白芍、五味、生地、麦冬,而参、、木、远四味,随症减去。肢体酸疼,加牛膝、续断、秦艽、贰地。食少多用人参。胃脘心痛,倍木香,加砂仁、橘红。大便泄泻,倍白术,加米仁、山药、莲肉。便血加生地、白芍、麦冬、五味。血热甚者,加地榆。血虚发热晡热加地冬,而参、、木香随症去留。如因肝经血虚而寒热如疟者,则宜逍遥散加减。如肾中阴虚而发热者,则宜保阴六味之属。经水先期者为血热,色紫黑者热之甚,加贰地、白芍、五味、麦冬。热甚者,加龟甲、黄柏,而参、、木香,随症去留。后期者为血虚,色淡者为虚之甚,倍当归,加地芍、枸杞、麋角、龟甲,兼服六味,左归。经水或前或后不一,其症气乱,患从虚治,仍照上法,再加四制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同艾浸,浸贰宿,分作四分,一分盐水浸炒,一分酒浸炒,一分童便浸炒,一分人乳浸炒。)经水闭绝,属心脾虚者,倍当归,加地、芍。若因火盛阴虚血枯者,则宜参用六味、左归之属,加柏仁、泽兰、麦冬、白芍。如因气血郁滞或肥人痰多壅闭等症,另消息治之。崩漏加地芍、麦冬、五味、萸肉、龟甲、血余。本方加柴胡、山栀,是加味归脾汤也。

此方补气养血安神,乃心脾肝三经之药,宋·严用和所创。内经所谓贰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

及其子。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贰阳之病,所以发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夫胃为水谷之海,主化营卫而润宗筋。如经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阳阳明之所合也。胃病则失生化精血之原,故为阳衰少精,其在女子则为不月。又云∶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胃家受病,久而传变,则肝木胜土,风淫而肌体消削,胃病则肺失所养,故气息奔急,气竭于上,由精亏于下,败及五脏,故死不治。所以病才见端,即为疗治。原方无远志、当归,薛氏加入以治血虚,又加丹皮、山栀,以治血热,而阳生阴长之理乃奋。随手变化,通于各症,无不神应。赵氏谓凡治血症,须按三经用药。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归脾汤一方,从肝补心,从心补脾,率所藏所生,而从所统,所谓隔贰之治,其意盖归血分药一边。后人不解,妄为加减,尽失其义,即有稍知者,亦只谓治血从脾,杂入温中香燥劫阴之剂,而严薛贰家之旨益晦。高鼓峰熟于赵氏之论,独悟其微,谓木香一味,香先入脾,纵欲使血归于脾,此嘘血归经之法,然嫌其香燥,反动肝火而干精液,故其用每去木香而加白芍,以追已散之阴。且心血衰少,火必刑金,白术燥烈,恐增咳嗽,得芍药则太阴为养营之用。惟脾虚泄泻者,方留木香以醒脾,脾挟虚寒者,方加桂附以补阳。而外此者,出入心肝脾三经,甘平清润之药。愚谓经期不准,闭绝崩漏及便血等症,本方加减,多所相宜。若呕吐诸血,果属气虚不能统摄,必面色黄

白而无神,言语轻微而倦怠,脾胃虚薄而不调,六脉微弱而不数者,亦可用本方。然患气虚失血者甚少,即思虑伤心,劳将成未成之界,未见肾阴虚诸症,而兼脾虚症候,或大便溏泄者,则宜是方。若内热骨蒸已成虚劳,又宜壮水滋阴为要,纵食少便泄,非参、、白术助阳之品所宜矣。若劳役而兼劳心者,是心脾俱伤,具前列之症,未见肺肾阴虚诸病者,可用本方加减。然劳倦伤脾,乃脾之阴分受伤者多。故经云∶阴虚生内热,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上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是宜补脾胃之阴。此劳役太过,阳和之气,亢极化火,火旺则阴虚内热,但非色欲伤肾,真阴虚而生内热之难疗。又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远行劳倦,骨必受伤,逢大热者,或逢天令之热,或阴不足而内热,火旺水亏,故骨枯髓虚,而必肾虚诸症见矣。此平时色欲过度,以致不能劳役而然,急当壮水滋阴为主,亦非本方之所宜也。

<目录>选方

<篇名>逍遥散

属性:治郁怒伤肝,肝血虚少。(抑郁多怒,肝火旺而血虚。)寒热如疟,(必先有微寒,此阳陷入

故此症最能误也。)五心烦热,鼻燥咽干,(血虚则内热矣。)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肝伤血少之本病也。)胁肋作痛,(肝脉布胁肋也。)肢体尽疼,(血不能荣筋也。)嗜卧少食,(子病及母,故嗜卧,肝木乘胃,故食少。)月水不调,(血热相搏故也。)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亦有阴中痒者,皆肝火所致,以肝脉绕阴器,抵小腹也。)或遍身瘙痒,赤白游风,或瘰结核等症。(肝伤火旺,血燥生风,或瘩瘙痒,或脓水淋漓,或赤或白,

游行无定,瘰结核,皮色不变,皆属肝火,血燥而筋挛所致,瘰则累累如贯珠,多生于

前后胸胁间,结核则如榛如豆,亦有累累如贯珠者,不拘头项肢体皆结也。)

柴胡(能散诸经血结气滞)薄荷(木不能郁,故用柴、薄之辛以散之,各五钱,此味赵

氏加

,如嫌辛温,些少用之,或生地凉血补阴之品,或另代贰地,丹参之属)乳制白术(木盛则土衰,术以扶之,如嫌香燥,或另代石斛、米仁、山药之属)茯苓(木枯则易焚,木火通气,心必不宁,苓以宁之,愚每兼用麦冬,以清心降火)甘草(肝为将军之官,火动必猛烈。丹溪云∶火甚不可骤用寒凉,盖恐扑之而愈焰,以生甘草泻而兼缓,猖狂自定。各一钱)

加丹皮(凉血活血),黑山栀(泻火,各五分),名加味逍遥散。赵氏以山栀屈曲下行泄水,改用吴茱萸、姜汁炒黄连。吕晚村云∶山栀亦不止治水,但不若黄连之运用,在上能达心

胃之郁耳!愚谓如见吞酸症,用之如神。

此方辛散酸收,甘缓养血,而兼宁心扶脾之剂。乃肝经之要药,女科之神剂也。仓公

传与褚

寒乍热,而如疟状,久则成劳。愚谓大凡女人多郁,郁怒则伤肝,气结血凝,火旺血虚而成劳。所以前论云∶童子室女,不生欢笑,及寡妇僧尼,易犯此症也。立斋《女科医按》,每用此方,屡屡见功。又云∶若因郁怒伤肝而寒热,有怔忡不寐少食等症者,参以加味归脾汤治之。李时珍云∶寇氏乃谓柴胡本草无一字治劳,不分脏腑有热无热,一概摈斥,殊非通论。东垣则谓诸有热者加之,无热去之。愚谓劳有五劳,病有五脏。柴胡为肝、胆、心包、三焦引经之药。故劳在肝,而寒热如疟者,正宜用之,若劳在肺肾者,不可用耳!沈氏云∶若病起于肝,先见胁痛而后咳嗽,乃木挟心相刑金,先治其本,加清金之药,兼治其标,原有郁甚舒肝之说也。嘉言谓虚劳畏寒发热,禁用小柴胡汤。又谓骨蒸发热,热深在内里,禁用一切轻扬之剂,恐引热势外出,而增其炽,灼干津液肌肉。正与上言劳在肺肾,不用柴胡之说相合。此方赵氏极称其用之广,而效之神。凡寒热往来如疟,呕吐吞酸,嘈杂胸痛胁痛,

小腹胀闷,头晕盗汗,黄胆风温,疝气飧泄,一切郁症,皆对症之方,以此加减出入,无不获效。愚按∶师尼寡妇,欲念一萌,肾中相火必动,动久则水必亏,郁怒伤肝,火旺血虚,肝木将槁,若非肾水浇灌,则干柴烈火燎原,不可止遏,虽用本方,必兼壮水为主。

<目录>选方

<篇名>仲淳验方

属性:治吐血如神。

生地(补肾,壮水制火,四钱)白芍(制肝敛气凉血,三钱)麦冬(清心,心既清宁,妄行

养脾,脾旺则能统血,五钱)苏子(炒研,五钱)橘红(贰钱)枇杷叶(降气,气降则血归

经,三片)茅根(甘寒,可除内热,性又能入血消瘀,一贰两)牛膝(引药下行,生用则去

恶血,贰钱)鳖甲(肝经血分之药,补阴清热,兼能下瘀,三四五钱)降香(降气行瘀,一

钱)加藕汁(一杯)童便(一杯)

此方滋阴凉血,清热降气,而兼行瘀之剂,累试辄验,然阴无速补之法,非多服不效

。病者

要法∶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遁经络者,气逆上壅也。降气行血,则血循经络而自止,若止之则血凝,必发热恶食及胁痛,病日沉痼矣。贰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气平而血有所归,若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三宜降气,不宜降火。气即火,火即气,故气降即火降。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恐。若用苦寒降火,则反伤脾胃,脾愈不能统血矣。今之疗吐血者,其患有三∶芩、连、知、柏、硝、黄,此苦寒败脾伤胃,一也;干姜、桂附,此辛热助阳劫阴,贰也;人参、黄,所谓肺热还伤肺,三也。亦有用参而愈者,此是气虚咳嗽,不由阴虚火炽所致,乃百不一贰也。失血方论平正切用者,莫若仲淳。然诸家皆有治论,不可不考。刘氏云∶阿胶、郁金皆治血之神药,患无真者,沙参虽补五脏之阴,其性平淡,未能速效,市中所市,皆近山之土桔梗,误用之,则反提浊气,不可不辨。至若三七、血余、山羊血、人中白之属,皆称药,亦可随宜取用。本草方云∶吐衄来势甚者,以麦冬一斤,煎浓汁入炼蜜少许,分作贰服即止。士材云∶凡吐血如脉洪有力,精神不倦,胸中满痛,或吐血块,宜生地、牛膝、赤芍、丹参、桃仁、大黄之属,从大便导之。血以上出为逆,下出为顺,非大虚泄泻者当行之,以转逆为顺,此釜底抽薪之法。若吐血已多,困倦虚乏者,不可行也。沈氏云∶若倾盆大吐不止者乃肾肝真殒伤,木火过旺,脾胃血虚不摄,必须顾虑元气,以防气脱,急当破格挽回,暂用独参汤(一两至三四两,)入童便温服。(赵氏用人参一贰两,为细末,入飞箩面一钱,新汲水调如稀糊,不时啜服。)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恐阴血未尽,阳气先脱而死,俟其大势稍定,再用阴分之药,则万举万当。赵氏云∶凡治血症,先分阴阳。阴虚者,壮水滋阴为主。间有阳虚者,其人平素气虚挟寒,更或身受寒气,口食冷物,脾胃愈虚,寒而不能统血,血亦错行,所谓阳虚必走耳!其血必黑黯,其色必白,其身必清凉,其脉必微迟,无内热骨蒸虚劳诸症者,可用理中汤,(炮姜炒黑则止而不走,亦兼散凝血。)加木香当归之属,以理中能止伤胃吐血,理中焦之虚寒。若肾中真阳衰弱,下焦寒冷,龙火上炎,血随上出者,必有真寒的症,当用八味冷冻饮料,以引

火归原。既分阴阳,又须分三因。风、寒、暑、湿、燥、火为外因。余曾治一贫人,冬天居大室中,卧大热坑而得吐血。余谓贫人冬居大室,衣盖单薄,表感微寒,壅遏里热,火邪不

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忆仲景于太阳伤寒,当发汗而不发,因致衄血者,用麻黄汤,遂仿其法以微

汗之,一服而愈。盖汗与血一物也,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自然之理也。若伤暑而衄必心烦口

渴,眩晕面垢,自汗呕恶等症,其脉必虚,宜竹叶石膏汤清解暑邪,加犀角生地,以凉血清心。盖暑伤

心,心主血故也。又经云∶湿淫所胜,民病血见,燥气流行,咳逆血溢,是宜以治湿治燥为本,而兼治其标。

盖世人阴虚者多,只因内有阴虚火症,外为风寒暑湿所郁,郁则火不得泄,血随火妄行而越出诸窍矣。喜、怒、忧、思、悲、恐、惊为内因,是故怒而动血者,火起于肝;忧而动血者,火起于肺;思而动血者,火起于脾;惊而动血者,火起于心;劳而动血者,火起于肾。能明乎火之一字,而于血之理,思过半矣。斗殴跌扑,负重闪挫,及饮酒过多,炙爆辛热过啖者,随宜施治。此不内外因也。凡失血之后,必发大热,口渴心烦微汗,六脉豁大空虚,名曰血虚发热。古方用当归补血汤,然不若六味汤加减治为善也。赵氏所论阳虚及真阳衰弱,并外感风寒湿气诸症失血,此非恒有之症,必审察明确,方可根据此施治,不宜漫为尝试。总

遇此症,当中病则止,不可过剂。按嘉言云∶桂、附引火归原之法,可暂而不可常。观其治猝暴中寒,阳微阴盛之症,用桂、附回阳之后,即改用地、冬、梨汁、竹沥甘寒之属。辛热之药,始先不得已而暂用,阳既安堵,即宜休养其阴。则凡用辛热辛散之剂,其不可过用也明矣。况虚劳失血,的系阴虚,当从仲淳方论为主。前云有吐血而非虚劳者,如上所言诸症是也。

<目录>选方

<篇名>乳金丹

属性:治虚劳等症,久服神效。

香甜浓白人乳,置薄银碗内隔汤煮热,以竹箸劈开一头,夹上号沉香线扎,不住手搅

之,乳干为度,众手丸如桐子大,早晚白汤下三四钱,可用参者,参汤下之弥佳。

此方乃营卫之形质,而无寒热阴阳之偏,大补荣卫气血,亦返本还原之上品也。

<目录>选方

<篇名>坤髓膏

属性:补中填骨髓,润肺泽肌肤,安脏平三焦,续绝阳,益气力,除消渴,宁咳嗽。久服增年,虚损更宜。

黄牛脊髓(腿髓全用弥佳,去筋膜捣烂,八两)山药(蒸,研细末,八两)炼白蜜(八两)共捣匀,入瓷器内隔汤煎,一炷香为度,空心用鸡子大一块,白汤调服。

此补精填髓润肺宁嗽之剂,诚简便之良方,虚损之神药也。

<目录>选方

<篇名>白凤膏(自制)

属性:治虚劳,内热骨蒸,咳嗽痰血。

乌嘴凤头白鸭(一只)令饿透,将贰地、贰冬、青蒿、鳖甲、骨皮、女贞子(各四两)共为末,

血陈酒冲服,将鸭去毛,挖净肚杂如常,用甜白酒加盐少许,煮烂,空心服之更妙。若作丸服,仍用前药一料,为细末。入鸭腹中,麻线扎定,以清白人溺煮烂去骨,捣为丸服。

此方滋阴除蒸,化痰止嗽,亦血肉有情之剂。虚劳之人,所宜常服,诚圣品也。

<目录>选方

<篇名>四圣丸

属性:治虚损如神。

紫河车胶(十贰两)龟甲胶(八两)麋角胶(四两,以上三味名三益膏。)人参(十贰两,

参,可以茯苓代之,制亦如上法。)浓麦冬汤入三益膏,隔汤煮烊,捣匀为丸桐子大,空心白汤送下四五钱,或竟三益膏中加茯苓、乳粉拌匀,麦冬汤化服亦可。此方峻补精血之神剂,无有更出其右者。好色之人,及本元虚弱之体,或此丸或卫生膏之属,预宜长服。若已成虚劳内热骨蒸等症者,更宜参以壮水滋阴除蒸之品,如贰地、贰冬、青蒿、鳖甲、骨皮、女贞子之类也。

<目录>选方

<篇名>卫生膏

属性:治虚劳等症,久服大效。

人参黄(贰味肺有热者去之)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牛膝甘枸杞圆眼肉

五味

天膏(黄牛肉去皮油,浸去血水,频频换水,乃得不腥气,煎浓汁去肉熬膏)梨汁(自煎,上十四味各等分,五味子减半)

此方益气血,生津液,补精髓,壮筋骨。凡虚弱之体,宜预服之,久自神效,老人常

服,能御外家生子,诚卫生之神丹也。

<目录>选方

<篇名>资生丸

属性: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滋养荣卫,神效不能尽述。

人参(补脾胃之元气,三两)白术(健脾之阳,陈壁土拌蒸,借其土气以助之,蜜同乳

九制

豆(去壳,炒,一两五钱)莲肉

(去心,炒,一两五钱)藿香(五钱)米仁(淘净,炒,三两)芡实(补脾阴,炒,一两五

钱)楂肉(炒焦,贰两)白蔻仁(去衣,炒三钱)橘红(辛香以疏其滞气,贰两)麦芽(炒

焦,一两五钱)神曲(消导以助其健运,炒,贰两)川连(泻脾胃火,酒炒,五钱)桔梗(

为舟楫之剂,焙,五钱)泽泻(利脾胃之湿,盐水炒,三钱五分)

共十八味,蜜丸如弹子大,重四五钱,开水化服。

此方调补脾胃之圣药。方下所治,非为虚劳设也。然虚劳症最重脾胃,如食少泻多,

用补脾

无使有阳旺之害可耳!按∶嘉言论参术膏一方,谓治虚劳药品,功效敏速,莫逾于此,然虚劳症之属气虚及阳虚者绝少也。

<目录>选方

<篇名>大黄虫丸

属性:《金匮》云∶五劳虚极羸瘦,(经云∶五劳所劳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

瘦,大肉欲脱也。)腹满(脾不健运也。)不能饮食,(胃不容纳也。)食伤、饮伤、忧伤、房劳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血伤,(其受病之原不同,皆可以渐而至极。)内有干血,(诸伤脏腑,则真气不能统血于周身,营血痹着,而不行于经络,是以瘀积不散而内有干血也。)肌肤甲错,(甲错者,如鳞也。)两目黑黯,(肝主血,主目,干血之气,内乘于肝,则上熏于目,而黑黯也。)缓中补虚,此丸主之。(瘀血得去,饮食自进,则气血复,故为缓中补虚。)

大黄(酒蒸,三两)虫(三两)水蛭(炒枯)虻虫(去足、翅,炒)蛴螬(炙焦)

干漆(

破血去瘀之品,君以大黄听令于将军矣)黄芩(清热,以瘀久必生热也。酒炒,一两)杏仁(利气,以气滞则不行也。去皮尖,三两)生地(四两)芍药(收养阴血,酒炒,贰两)甘草(调和诸药,一两)

十三味为末,蜜丸小豆大,酒送五丸,每日三服。

此方破血行瘀,乃世俗所称干血劳之良治也。内有干血瘀积之久,牢不可拔。新生血

不能周

血,峻药缓图,陆续渐除,俾瘀积去,而虚劳庶可复,死里求生之方也。嘉言云∶有劳之之极,血滞不行,惟就干涸,皮鲜滑泽,面无荣润。于是气之所过,血不为动,徒蒸血热,或日晡,或子午,始必干蒸,候蒸散,微汗而热解,热蒸不已,不死何待?甚有热久则蒸,其所瘀之血,化而为虫,遂成传尸瘵症。又云∶童子脏腑脆嫩,才有寒热积滞,易于结癖成疳,待其血痹不行,气蒸发热,即女子血干经闭,发热不止,劳瘵之候更多,待其势成,纵有良法,治之无及。倘能服膺仲景几先之哲,于男子童子女子瘵病,将成未成之候,胃气尚可胜药,急宜导其血,同人参以行之。如琼玉膏中加桃仁泥、大黄末之属,或用此丸,以琼玉膏润补之药送之。行瘀退热,全生保命,所关甚大,第率常者,弗能用耳!愚按∶此方乃攻击之剂,因干血而设,非虚劳常用之方,若见之不真而误投,反速之毙矣。

<目录>选方

<篇名>獭肝散

属性:治传尸劳瘵。

獭肝(一具,炙干)

为末,水服贰钱,每服三次,以瘥为度。

此杀虫之剂也。《紫庭方》云∶传尸劳瘵必有虫,须用乳香熏病患手,以帛覆之,良

久出毛

劳也。又法∶病患吸安息烟嗽不止者,乃属传尸,不嗽者,非传也。盖虚劳热蒸积久,则生恶虫,食人脏腑,同气连枝,多遭传染,甚至灭门。法当补虚以复其元,杀虫以绝其根,能杀其虫,虽病者不生,亦可绝其传疰。《金匮》之于虚劳门后,附獭肝散一方,岂无意哉!他如獭爪、雄黄、桃仁、雷丸、青蒿、百部皆劳症杀虫之品,不可不考。刘氏云∶凡童子室女,不生欢笑,及鳏寡僧尼,情志抑郁,郁则热蒸,久而生虫,虫侵脏腑骨髓之中,遂难疗治。此症初起,只宜畅达情志,恬淡静养,内服宣发郁热,如逍遥散之剂,不使内蒸。外用桃柳头、生艾头,捣烂,入麝香、雄黄末拌匀,烘热,擦脊骨四肢关骨之处,以杜生虫之害。更用百部(一斤,)生艾叶(四两)煎汤,四周密围,不使有风,中生炭火一盆,然后洗浴,早晚洗面。房中常烧玉枢丹,鼻闻此气,可以杀虫,如法调治,以图万一之侥幸!凡近视此病者,不宜饥饿,虚者宜服补药,宜备安息及麝香,则虫鬼不敢侵也。

<目录>选方

<篇名>长春广嗣丹

属性:大补真阴壮肾阳,固精填髓骨筋强,百龄能御青娥女,此是人间第一方。

生地(八两)萸肉(六两)菟丝(六两)枸杞(六两)牛膝(六两)杜仲(六两)山药(六

归身(六两)骨脂(六两)巴戟肉(六两)肉苁蓉(八两)莲须(六两)覆盆子(六两)沙

蒺藜(八两)鹿角胶(一斤)元武胶(一斤)虎骨胶(一斤)鳔胶(一斤)猪脊髓(一斤)

黄牛肉(八斤,熬膏)精羊肉(一斤)黑狗肉(八斤)紫河车(十具)驴阴茎(四条)狗阴

茎雄蚕蛾(八两)

共三十贰味,诸胶髓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饥时陈酒各送下四五钱,美食压之。

若肥人

八两,枸杞、菟丝、牛膝、当归、破故纸。(各八两,原方故纸只四两,)仍加人参、莲须、覆盆、蒺藜,再入于茅术(各八两)沉香、砂仁(各四两,)后龟鹿等药同上。异类有情丸,只

用后十贰味,加嫩鹿茸(一对)羊内外肾(一斤,干)狗内外肾(一斤,干)牡蛎(半斤)俱用鳔胶拌匀,诸胶为丸,贰阴茎不用,麋角霜代之亦可,与古方稍异。此方峻补其肾为主,而兼调其五脏为佐。经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真阴之藏,乃先天之本,性命之根,故肾之精贵欲其藏,然精又化生于脏,肾特受而藏之耳!故五脏和而精自日生,肾得补而封藏称职,所谓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键,身健则无病,可以长春广嗣矣。凡丈夫中年觉阳衰精薄,便可服饵。药虽三十贰味,俱同类有情之物,并无错杂之品

,譬如韩侯之兵,多多益善耳!相火易动,及阴虚内热者,切不可服,服之则反生别病也。按∶此方非为治劳而设,而乃附于后者,以人之致虚者由于欲,故虚而火旺者,既有保阴六味左归回生之属以治之。若虚而火衰者,虽不多得,然此方不可不备也。他如八味右归之属,皆可随宜选用。惟无故而服此纵欲则不可。若阳事短少,易痿易泄,精薄精寒,因无子嗣者服之,不惟无损,且大有益,润而不燥,温而不热,较房术方一派辛热杂霸之剂,相去天渊矣。

<目录>选方

<篇名>治验

属性:一人患阴虚内热,仲淳曰∶当用甘寒,弗用苦寒,非百余剂不效。用贰冬滋阴清肺,苏

一妇彻夜不眠,两月饮食俱废,形体日削,皆谓不治。余延医之,许以可救。盖此症

虽属虚

剂,自然水升火降而愈。用生脉散、加茯、枣、远志、归、地,大剂饮之,因虚甚气怯,佐以琥珀、辰砂、金银器之类,约百余剂而瘳。

一人患目珠痛如欲堕,胸胁及背如槌碎状,昼夜咳嗽,眠食俱废,自分不起。仲淳令

日进童

红、杷叶,贝母、竹沥以下痰气,青蒿,白芍、鳖甲,以治肝火。久之未痊,病家疑其虚,促用参、,仲淳不可,乃自隐以黄(贰钱)入药尝之,竟夕闷热,目不交睫,始固守前方,兼服噙化丸,不辍逾月而平。盖此病本于亲丧过哀,更触恼怒,肺经热甚,肝血上冲所致

,故不宜参、耳!

一童子年十五,患寒热咳嗽,面赤鼻塞,夜剧,家人以为伤风。仲淳视之曰阴虚。盖

伤风面

是以其阴虚也。投鳖甲以除寒热,生地以补肾阴,麦冬、桑皮、贝母、沙参、百部清肺降火,五味收敛肺火,不四剂而安。

一人气喘自汗,昼夜不眠不食,医以外感治之,益甚。仲淳曰∶此肾虚气不归原,故

火上浮

茯苓、白芍、枣仁,补脾敛肺,不数剂而愈。

一人客邸耽于青楼,且多拂意之事,至冬底发热咳嗽,医皆用发表和解,以外感治之

。神色

,内有瘀血,故脉时一结,肺肝叶损,所以卧不能下,症属不治,况误认外感,多服发散,复蹈虚虚之戒耶!不数日而没。

一人形体单弱,神气衰少,且素耽酒色,时常齿衄。春间,偶患右乳旁及肩背作痛异

常,手

。邀余延医,六脉虚数,肝肾为甚。余断以阴虚火旺之症,当滋阴养血,扶持脾胃,俾阴血渐生,虚火下降,则痛不求其止而止矣。如必以和伤治痛为急,则徒败胃气,克削真元,非所宜也。疏一方付之,用地、芍、杞子、牛膝、麦冬,滋阴养血,石斛、甘草扶持脾胃,桑皮、续断、丹皮,和调血脉,嘱其十剂方有效,以阴无骤补之法耳!服至八剂后,脉气渐和,精神渐旺,尚未出房室,至此则能步出中堂,但痛处未尽除,然而生机则跃跃矣。惜其欲速太过,惑于群小,弃置余方,复以前药杂进。一月后胃气果败,作呕逆,阴血愈耗,发潮热,脾气伤尽,作腹胀,再半月死矣。

一人患遗精,闻妇人声即泄,瘠甚欲死,医告术穷。仲淳之门人以远志为君,莲须、

石莲子

终剂而愈。

一人因肄业劳心太过,患梦遗症已三四年矣。不数日一发,发过则虚火上炎,头面烘

热,手

、枸杞、萸肉、天冬补肾,麦冬清心,莲须五味涩精,鳔胶填精,车前利湿热之水,使相火安宁,不终剂而愈。病者初时恐黄柏太寒,不欲用也。余谓尊症之所以久而未愈者,正未用此药耳!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柏是也。肾得坚,则心经虽有火,而精自固,何梦遗之有哉?向徒用补益收涩,而未及此,故难取效。

一人病失血,岁贰三发,其后所出渐多,咳嗽发热,食减肌削,屡至平康,不以为意

。夏秋

、术,胸膈迷闷,喉音窒塞,服茯苓、山药,预收红铅末,下黑血数升,胸喉顿舒,面容亦转,以为得竹破竹补之法也。加用桂、附贰剂,于是下痢,昼夜十数行,饮食难进,神识不清,病转增剧。嘉言诊之,脾脉大而空,肾脉小而乱,肺脉沉而伏,病者问此为何症也?曰∶此症患在亡阴,况所用峻热之药,如权臣悍师,不至犯上,无等不已。行期在立冬后三日,以今计之,不过信宿,无以方为也。何以言之?经云∶暴病非阳,久病非阴,则数年失血,其为阳盛阴虚无疑。况食减而血不生,渐至肌削,而血日槁,虚者益虚,盛者益盛,势必阴火大炽上炎而伤肺金,咳嗽生痰,清肃下行之令尽壅,由是肾水无母气以生,不足荫养百骸,柴闸极瘦损,每申酉时洒淅恶寒,转而热,至天明,微汗始退,政如夏日炎蒸,非雨不解

。身中之象,明明有春夏而无秋冬,用药之法,不亟使金寒水冷,以杀其势,一往不返矣。乃因下利误用参、术补剂,不知肺热已久,止有从皮毛透出一路,今补而不宣,势必移于大肠,所谓肺热于内,传为肠是也。至用红铅末下黑血者,盖阳明之血,随清气行者,久已

呕出,其阴分之血,随浊气行至胸中,为募原所闭,久瘀膈间,得经水阴分下出之血,引之而走下窍,声应气求之妙也。久积顿宽而色稍转,言笑稍适者,得攻之力,非得补之力也。乃平日预蓄之药,必为方士所惑,见为其阳大虚,放胆加用桂附燥热以尽劫其阴,惜此时未得止之。今则两尺脉乱,火燔而泉竭,脾胃脉浮,下多亡阴,阳无所附,肺派沉伏,金气缩敛不行,神识不清,而魄已先丧矣。昔医云∶乱世混浊,有同火化,夫以火济火,董曹秉权用事,汉数焉能不终也!

一人劳心太过,因食海鲜吐血有痰,喉间如鲠,日晡烦热,士材诊之曰∶六脉不数,

惟左寸

剂,而症减六七,兼服六味丸三月,遂不复发。

一人发热咳嗽,呼吸喘急,用苏子降气汤不应,乃服八味丸,喘益急。士材云∶两颊

俱赤

,喘急顿止。随用地黄丸料,以麦冬、五味煎膏,及龟胶为丸,至十斤而安。

一室女年十七,患瘰久不愈,天癸未通,发热咳嗽,饮食少思。医欲用巴豆、肉桂

之类,先

禀气不足,阴血未充之故,须养气血,益津液,其经自行。惑于速效,仍服前药。立斋云∶非其治也。此类剽悍之剂,大助阳火,阴血得之则妄行,脾胃得之则愈虚。经云∶女子贰七而天癸至。若过期不至,是为非常,必有所因。寇宗云∶夫人之生,以血气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血气者。世有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在男子则神色先败,在女子则月水先闭。何以致然?盖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逆竭,故神色先败,而月水先闭也。火既受病,不能营养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则金气亏,故发咳嗽。嗽既作,水气绝,故四肢干,木气不充,故多怒,须发焦,筋骨痿。俟五脏传遍,虽猝不能死,然终死矣。此种虚劳,最难疗治,若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可得九死一生。又张氏云∶室女经久不行,切不可用苦寒,以血得冷则凝也。若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内烦疼,日渐羸瘦,潮热,其脉微数,此由阴虚血弱,火盛水亏,不可以毒药通经,宜常服柏子仁丸、泽兰汤。一放出宫女,年三十,两胯作痛,肉色不变,大小便中作痛如淋,登厕尤甚。立斋云

∶此瘀

,可见在宫久怀忧郁,既嫁又不能如愿,致生此症,愈见流疰瘰,乃七情气血皆已损伤,不可用攻,其断然矣。按∶精血篇云∶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道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欲便,愈便则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为肿,或虽合而难子。合男子多则精枯虚人,产多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思过半矣。

一妇蚤孀居,时年三十七,患两腿骨作痛,晡时体倦,月经不调,或发寒热,已数年

矣。一

等药,三十余剂,症渐轻安。再用加味归脾等药,年余而痊。

一放出宫人,年四十余,臀腿内股作痛,晡热口干,月经不调。立斋云∶此系肝经血

少,不

剂而痊也。

一放出宫人,臀腿肿痛,内热晡热,恶寒体倦,咳嗽胸痞,月经过期而少。彼以为气

毒流疰

。宜补者脾也,宜制者肝也。彼不信,仍服前药而毙。

一孀妇内热晡热,腹胀胁痛,肢体酸麻,不时吐痰,月经不调,带下青黄。立斋云∶

此郁怒

剂而痊。

一妇因夫经商久出,时发寒热,经行旬日方止。服凉热降火药,内热益甚,自汗盗汗

,月经

一妇发热口干,肢体倦怠,腿痛膝肿,月经不调。立斋云∶此足三阴血虚之症也。用六

味丸、逍遥散,兼服两月,饮食渐进,形体渐健,膝肿渐消而愈。

一人患阴虚内热,咳嗽有痰。余朝用回生丸,以补肾培其根本;午间临卧,用加味清

清肺,理其痰嗽。有时脾气不佳,间服资生丸;有时内热或甚,间用保阴煎加减。喜其遵守饮食宜忌,及养生却病之法,年余,虚渐退热渐除。三年膏丸汤液,未尝一日间断,竟得全愈。又延医患前症,皆用上法,全愈多人。数年淹淹不死者,亦多人。或见吐血,则用仲淳方加减治之;或寒热如疟,则用逍遥散加减治之。

大抵此症伤损未重,内热未甚,初起加谨,调治服药,毋使有间,慎勿躁急求功,自

然悠久

益其气。愚谓参固为补气之正药,然有肺火炽盛日久,必致肺气索然,又当用润燥清金之品。清肺热即所以救肺气,亦为益气之本也。凡用药须活泼地如珠走盘,越人所以不立方者,意在斯矣。损其心者,调其荣卫。心者血之原,荣卫发动之始。古方如归脾汤,乃调荣卫之法也。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如春夏食凉食冷,秋冬食温食热,及衣服起居,各当其时是也,然亦不可执定。损其肝者,缓其中。经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逍遥散中用甘草,缓其中之谓也。损其肾者,益其精。凡粘腻滋湿之物,皆益精之品,经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此治损之妙法,无有过于是者矣。

心血管疾病防治基本知识

全面认识高血压 ——主讲人:祁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副教授周桃元 【主持人】世界心脏联盟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知晓你的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就在我们身边。我国高血压已突破3.3亿,其中1.38亿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所以我们一起来全面认识高血压。今天我们请到了权威专家,来自祁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的副教授周桃元主任,周主任您好。 [周桃元简介] 周桃元,男,1965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祁阳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省中医心血管科学会委员及永州心血管科学会委员。曾在湘雅医院进修心血管科一年,每年都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会议2-3次,毕业后一直从事科临床工作,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诊治各种心血管科疾病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十七篇。 [周主任]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周主任,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是哪种疾病? [周主任] 是高血压病。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人死于跟高血压有关的疾病。 ?每100个脑出血病人中有93人患高血压 ?每100个脑梗塞病人中有86人患高血压 ?每100个冠心病人中有50~70人患高血压。 【主持人】高血压总是悄无声息地损害我们的健康,早期患者并

无明显的不适感,因此高血压患者并不重视,我国的高血压现状怎样? [周主任] 我国高血压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三误区。 三高:患病率高(11.26%);死亡率高( 41%);致残率高。 三低:知晓率低(35.6%);治疗率低(17.1%);控制率(4.1%)。 三个误区: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病情服药。 【主持人】什么是血压? [周主任]血液要想在全身流动就需要有压力,血压就是指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主持人】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怎样知道自己患了高血压?高血压的标准是多少? [周主任] 诊断高血压时要确诊血压值,通常是用三次非同日同时的平均血压,也就是说测三天不同时辰的三个血压值,取其平均值。量血压时要注意在安静状态下,室温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在20C。左右,要以右手为准,取坐位,当然必要时可以测立位,甚至下肢血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有些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可有头痛、头昏、心悸、耳鸣等症状,少数患者则在出现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发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 mmHg或(和)舒压≥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5/75mmHg. 血压高低与症状不成正比,有无症状都要常规测血压。 【主持人】哪些人易患高血压? [周主任]有以下情况的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大:吸烟、饮酒过量、焦虑、不经常活动、肥胖、摄入盐和脂肪过多,胆固醇高,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主持人】肥胖、高盐膳食及饮酒的人易患高血压吗?。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研究材料)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 P.241药学精要(共20册)中药材经验鉴别手册(高清版)P.459药学精要(共20册)输液剂的制备与临床配伍P.402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沈绍功验... P.245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李介鸣验... P.270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高忠英验... P.341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高清版)... P.7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01P.6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医经卷_温病卷_诊法卷01P.610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外科卷_针灸卷_五官科卷01 P.722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妇科卷_儿科卷01P.20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筱斋 P.16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 P.493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 P.282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 P.337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 P.630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P.990

中华临床药物学(上、下册)_001 P.1685中华传世医方(下册)(张方胜主编) P.830中华传世医方(上册)(张方胜主编)01P.443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高清版)01P.37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高清版)01 P.1024中国古今医案类编--气血及津液病类P.1106中国地道药材鉴别使用手册(上、下册)(张穗坚)... P.18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001 P.323药剂学(第二版)(2011版)-001 P.2225现代实用本草(上、中、下册) P.600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王玉玺主编)01 P.225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1(高清版)P.1188中国医学大成[1].50.圣济总录纂要 P.568中国医学大成[1].49.刘涓子鬼遗方.医方考 P.451中国医学大成[1].48.重刊本草衍义.药征.药征续编 P.534中国医学大成[1].47.神农本草经.珍珠囊补遗药性... P.397中国医学大成[1].46.医学心悟 P.428中国医学大成[1].45.叶选医衡.医学源流论.慎疾刍... P.415中国医学大成[1].44.医学读书记.读医随笔.市隐庐... P.383中国医学大成[1].43.重订灵兰要览.肯堂医论.知医... P.508中国医学大成[1].42.儒门事亲

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 前言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由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病变主要累及毛细支气管,肺泡也可受累。临床以阵发性喘憋和阻塞性肺过度通气为特征。 一、慢性疼痛 (一)概念 疼痛科能诊治的病种约 130 多种,而且范围越来越扩大。其中,慢性疼痛( chronic pain) 在门诊病房工作中占很大比重。 国际疼痛学会 1986 年确定 : 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地持续 3 个月以上称慢性疼痛。按照病情的判定对这个概念也进行了补充,就是一种急性病的过程或一次损伤性疼痛持续超过正常临床治愈所需的时间,或间隔几个月、几年后再发持续一个月以上,称慢性疼痛。 急性疾病或损伤治愈时间为 2~4 周,长则 6 周,若原发病变治愈后 1 个月仍有疼痛,也认定为慢性疼痛。 (二)急性与慢性疼痛的区别 从概念上和定义上进行区别,急性疼痛常是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但慢性疼痛则不同,其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如:长期腰背痛的病人,称为慢性腰背痛病( LBP)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后周围神经病变等。在生理、情感、行为反应上与急性疼痛不同,机制也较复杂。 疼痛从生理学上大致就分为两类,一类叫生理性疼,也叫急性疼痛。一类是病理性疼痛,称为慢性疼痛。生理性疼痛主要是伤害干涉性疼痛引起的急性疼痛和内脏疼引起的急性疼痛。而慢性里头主要是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但是伤害性病理疼痛造成的急性疼痛如果不进行很好的治疗和干预,有一部分病人会转变成慢性疼痛,在临床上值得注意。 有数据显示, 50 %以上的病人都是因为感觉到了急性疼痛而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这种生理性疼痛往往对机体的伤痛发出“警报”。因此,这种痛又被俗称为“好痛”。 当疾病已经痊愈或到了恢复期,可疼痛却并没有随着疾病的恢复而减轻、甚至越发严重持续一个月以上时,这种痛就被称为慢性疼痛,又叫做病理性疼痛,俗称为“坏痛”。这种慢性疼痛不经治疗往往持续存在,甚至迁延不愈。如带状疱疹疾病治愈之后,患过疱疹的部位疼痛感却能迁延数年,甚至终身。 急性疼痛往往由原发疾病和损伤引起,随着原发疾病和损伤的治愈,这种疼痛感将随之消失。慢性疼痛常常在原发疾病治愈之后仍然持续存在,并呈加重趋势,疼痛感可以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急性疼痛是种症状、慢性疼痛是种疾病。我们由此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种疼痛的区别。 正因为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所以,如果慢性疼痛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引发诸多问题,包括,使患者精神痛苦、劳动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等。长期延绵不断的慢性疼痛甚至还会使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各种并发症,大大缩短人的寿命。 有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 30% 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疾病。每 3 位门诊病人中,就有2 位同时伴有各种疼痛病症或症状。应用现有的诊疗技术,除癌痛外,疼痛科基本能使 70-80% 的慢性疼痛得到有效的治疗。

中药饮片项目商业计划书

中药饮片项目 商业计划书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中药饮片项目商业计划书说明 我国中药饮片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在缺乏规范化、标准化、 监管缺失的条件下自然发展,因此过去一直未能形成体系和产业规模化。 不过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出台,国家政策导向的引导支持下,中医药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而中药饮片作为其中 重要的一环,在整个药品市场规模中占据了6.5%的份额。中药饮片是中国 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传统武器,通常是 指中药材经过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加工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该中药饮片项目计划总投资19164.0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727.8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1.63%;流动资金5436.17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8.37%。 达产年营业收入39712.00万元,总成本费用31000.03万元,税金及 附加345.61万元,利润总额8711.97万元,利税总额10259.23万元,税 后净利润6533.9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725.2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 率45.46%,投资利税率53.53%,投资回报率34.10%,全部投资回收期 4.43年,提供就业职位713个。

报告根据我国相关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投资项目项目产品的发展前景,论证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并确定项目的目标市场、价格定位,以此分析市场风险,确定风险防范措施等。 ...... 报告主要内容:基本情况、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产业分析预测、项目建设规模、项目选址方案、项目工程设计研究、项目工艺可行性、环境影响分析、项目生产安全、项目风险概况、节能方案分析、实施安排、投资规划、项目经济收益分析、结论等。

中医治疗心血管病

首都国医名师学术精粹 廖家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益气活血通补并用---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人民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廖家桢教授是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他率先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治疗心血管疾病,并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治则。笔者在此简要介绍其应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气虚血瘀是基本病机 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可以生血、行血、统血;血可以载气运行。《血证论》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张氏医通》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可见,气起着主导作用,气的病理改变可导致血的运行异常。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即全身血脉统属于心。血液在脉中环流不息,濡养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若心气异常,则可导致血瘀。气滞与气虚皆可致瘀,然而气滞血瘀是实证,气虚血瘀是本虚标实。 心绞痛是气滞血瘀为主,还是气虚血瘀为主,应“审证求因”,具体分析。心绞痛的患者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部位的固定性压闷作痛,并兼有舌质紫黯,少数还有瘀斑,这是血瘀的见证。除此之外,还多有疲乏、气短、胸闷、自汗、心悸、脉弦细或结代,部分病例舌淡胖、有齿痕,这些四诊所见显然不属气滞而是气虚的证候。气虚引起血瘀,血瘀又影响气的流畅,而致心脉瘀滞,引起疼痛及舌质紫黯。 《金匮要略》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心居胸中,主阳气,主血脉,今阳气虚亏,而致血脉瘀阻作痛。已故名医蒲辅周也认为:“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实者少。” 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据临床观察冠心病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达70%以上。然而,也有少数冠心病者,除有胸闷、心绞痛外,并无气虚征象,可归属于气滞血瘀证。益气活血通补兼用 廖家桢认为,多数冠心病心绞痛病例可以把“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并用。在组方时可选用二三味补气药如党参、黄芪、黄精,三四味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等组方,以此为基本方,再根据兼证不同加减选用其他药物。 痰浊:胸阳不振,津凝为痰。其特点为舌苔厚腻,口黏无味,胸腹胀满,纳食不香,脉兼滑象。治宜宣痹通阳,选用瓜蒌、薤白、半夏等。痰浊久郁又可化热,症见苔黄腻,口干口苦,心绞痛发时局部有灼热感。治宜清热豁痰,选用瓜萎、黄连(或黄芩)、半夏。 寒凝:胸中阳微,寒邪侵袭,脉泣不行。其特点为胸痛遇冷易发,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脉迟舌淡。治宜芳香温通,选用荜茇、细辛、桂枝、石菖蒲等。 气滞:气机不畅,血脉泣涩。其特点为胸痛因七情而发,两胁不适,胸闷不舒,脉弦。而这类患者气虚较不明显。治宜行气解郁,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阴虚:阳损及阴,阴精不足。其特点为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有裂纹,五心烦热,心烦少寐,口干喜冷,小便黄,脉细数。治宜滋补心肾,可选用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等。 阳虚:久病及肾,心肾阳虚。其特点为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心悸气促,面浮肢肿,舌淡而胖,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定稿)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中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学文献检索工具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收载医史人物、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词条38505条。 ?例:鬼目、鸣天鼓、本草、本经等。 ?鬼目:药名。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本经:《神农本草经》。 ?鸣天鼓:自我按摩的方法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八版)《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一部:中药 ?第二部:西药 ?第三部:生物制品 ?例:冬虫夏草的性状、牛黄的含量测定、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测定 破伤风抗病素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中药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上下两册、附编一册 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每药注有顺序号、异名、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临床报道等19项,是一部实用的专业工具书。 《中药大辞典》附编 ?中文名称索引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 ?化学成分中英文名称对照 ?化学成分索引 ?药理作用索引 ?疾病防治索引 ?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 ?古今度量衡对照 《中药大辞典》举例 利用《中药大辞典》检索中药“大黄素”的英文名称,;“大黄”《药录》称为、《千金方》称为;现代临床报道,该药可用于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嚢炎等,资料来源是。 方剂与中成药检索《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新编中成药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 ?是一部集古今方剂之大成的大型方剂工具书。 ?该辞典共分为11册出版,前10册为正编,每册均有本册的“方名目录”,按笔画编 排,并有序号,第11册为附编。

中医经典著作语句检索《黄帝内经词典》、《中医经典索引》 《中医经典索引》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5部中医典籍的综合索引。 ?著录格式:书名、篇序、页码/行(条号) ?素四十223/5 ?表示该文句出自《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底本第223页第5行。 古汉语字词和百科词语检索《辞源》、《辞海》 《辞源》与《辞海》的区别 类书的检索 ?1检索课题 ?定义 ?常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类案》等 ?小结 课题检索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 案等内容。 ?查找历代医著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论述和临床应用”资料。 ?查找“蒲公英”明代以前的有关资料 ?查找明代以前治疗“脚气病”的验方及有关论述 ?查找历代名医治疗“月经病”的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陈梦雷等编,八个部分,12分册。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抽印本,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主要内容 1.医经注释:对《素问》、《灵枢》、《难经》3部医经的注释。 2.脉法、外诊法:汇集有关望、闻、问、切等中医的诊断方法。 3.脏腑身形:系统论述了中医脏腑、经络、运气及身形学说。 4.诸疾:内科疾病。 5.外科:外科疾病。 6.妇科:妇科疾病。 7.儿科:小儿疾病。 8.总论、医术名流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1册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案 ?分析:查历代医著对某种疾病的资料,可利用类书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

中医书籍推荐(研究材料)

中医类的书籍汗牛充栋,多如牛毛。对于初学生很难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其实现在想想以前走过很多弯路,收获总是零零总总,因此,我希望通过国学社,相互分享读过比较好的书籍,并加以记录,为后来人也可以做个参考。希望大家能主动点,抽一点时间,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总结,梳理下读过感觉比较好的书籍。以下是我的粗陋的分享,以作抛砖引玉。 1,倪海夏老师的视频与书籍(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入门方式,倪师深入浅出,适合初学,深入学习) 2,研读经典《内经素问篇》,《神龙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与素问篇抽出前几章,反复熟读,伤寒篇的条辨也最好读熟(可惜我现在没时间读了,后继来者希望你们熟读成诵)) 3,本草类,唐荣川的《本来问答》(对于药性有独特的见解)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本草篇(对于药性的把握很具有研究价值) 俆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肯地道,对本草经的注解挺不错的) 陈仕铎的《本草新编》(前半部分写的好些,侧重药性辩证五脏六腑) 汪昂的《本草备要》(读的不多,总体感觉还可以) 中医学院的教科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对于各家的论述整理的比较全面,方剂部分,就多背方歌可以我最近才知道的),理解方义。)4,医案类,现代的 刘渡舟医案(经方大师,对于经方的研习很好)

倪海夏内部医案(对于理解倪师的思想比较好,直接的方式) 李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极大的增强对中医的信心) 古代的 喻昌的《寓意草》(于对议病式的辩证很好,不过古文读起来多少有点枯燥) 孙曼之《朱丹溪医案评析》(写的挺不错的)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派的大师也不失为熟用经方大师,对于辩证处方很好) 各家专著,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传说用这教学弟子的,李东恒就是他的弟子,对于药性的归经有独到见解) 李东恒的《脾胃论》(补土派的核心著作,对脾胃的论述价值很多,补中益气方,甘温补劳内伤写的很好) 唐荣川的《血症论》(对于血症各病的论述可堪经典)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子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写的挺好的)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会通派,高手中的高手,我很佩服他,对于经典的运用很强,还有对药性的把握很牛,) 中医学院的教材《内科学》,,《诊断学》,(都值得去翻翻,总结各家的思想,结合现代的知识构架挺好的。) 某某高人写的《火神派探讨》(对于火神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挺不错)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入门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发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等。是针灸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下篇歌赋则属于学习针灸经典的趣味精华版。读者通过歌赋的学习,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治病的内在规律。 因此,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宏观框架有序,显示出了其结构的合理特征。 篇章注意细节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刘红旭1 刘 平2 (1.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100010;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北京100029) 摘要: 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病的防治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逐步走向成熟,2002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芳香开窍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冠心病瘀毒阻络的病机逐步受到重视,络病理论成为中医心血管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医药以活血、化痰、解毒、通络、益气等方法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临床研究领域,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中医“治未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上海邝安堃对556例原发高血压患者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陈可冀等以芎芍胶囊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再狭窄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整体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大量中药研究显示,中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诸多中医名家在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仍然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便捷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仍然是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方面,速效救心丸等已成为冠心病心绞痛常用速效制剂;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各项措施中的贡献度位居前列。 尽管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中医理论创新与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临床研究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任重道远,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还有待进

中医学习推荐书

中医学习推荐书目 按:本书目是网友共同推荐汇集而成,难免存在较多的缺陷和偏颇之处。由于每个人的视野、角度和契机都不同,适合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和书目并不一致,本书目仅供大家参考和交流所用,每个中医学习者还当善自思维,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次第。 一、根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难经》 这些经典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时时都要常读常琢磨。 二、源头活水: 中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和体认,是中医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中医来说尤其如此。如下传统文化经典是需要重点涉猎的: 《易经》《易传》 《老子》 其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等,揽观杂学,多多益善。 三、后世著作: 理论综述类: 黄元御《四圣心源》(论阴阳一气之流行颇妙)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论阴阳二象之对待甚精)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类: 注家:王冰,张志聪,高士宗等;校释:郭霭春;《灵枢经校释》(人卫版) 节选本:《内经知要》 伤寒金匮类: 曹颖甫《伤寒发微》《金匮发微》 刘渡舟《伤寒掣要》《伤寒临证指要》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 喻嘉言《尚论篇》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本草类: 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张志聪、陈修园、叶天士《本经三家注》 唐容川《本草问答》 张志聪《本草崇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浅注》 针灸类: 杨继州《针灸大成》 杨维杰《针灸宝典》、《针灸五输穴应用》、《针灸经纬》 周左宇系列著作 谢锡亮《谢锡亮灸法》、《针灸基本功》(入门) 周楣生《灸绳》 导引类: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 八段锦 医案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综合、诊断、其他类: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吴谦《医宗金鉴》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黄氏所有著作皆需精读) 李士材《诊家正眼》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入门类: 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 李时珍《濒湖脉学》 钱乐天等《医学传心录》 刘力红《思考中医》 栾加芹《用易经开方》 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 补充: 关于版本,典籍白文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质量不错。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中医方剂大辞典》含丹参、红花药对组方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7455340.html, 《中医方剂大辞典》含丹参、红花药对组方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作者:崔一然刘欣申丹杨洪军唐仕欢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03期 [摘要]该研究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提取含丹参、红花药对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丹参、红花药对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方剂39首,涉及中药280味,使用频率除丹参、红花外最高的前 5位中药依次为当归、川芎、香附、白芍、桃仁/生地黄。经过聚类得到核心药物6组,分别为丹参-香附-红花,丹参-白芍-红花,丹参-当归-香附-红花,丹参-当归-白芍-红花,红花-丹参-白芍-当归,丹参-白芍-红花-当归。设支持度11(38.46%),置信度80%,共得到关联规则38组。提示丹参、红花常与活血、行气之品联用,主以妇科病、瘀血疼痛证、中风等为治疗病证。 [关键词]丹参;红花;药对;数据挖掘;组方规律;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Abstract]In this study, formulas containing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Carthami Flos in the database of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DCMP)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TCMISS). The drugs pairs and formula composition rules were analyzed with data mining methods, 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improved mutual information method and complex system entropy clustering. Totally 39 formula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involved 280 Chinese medicines. The top 5 Chinese medicines most frequently used were Danggui (Angelica sinensis), Chuanxiong (Ligusticum chuanxiong),Xiangfu (Cyperi Rhizoma), Baishao(Radix Paeoniae Alba), Taoren(Prunus persica) and Shengdihuang (Radix Rehmanniae Recens). Six core medicinal pairs were obtained through clustering analysis, namely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Xiangfu (Cyperi Rhizom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Danggui (A. sinensis)-Xiagnfu (Cyperi Rhizoma)-Honghua (Carthami Flo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Danggui (A. sinensis)-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 Honghua (Carthami Flos)-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Danggui (A. sinensis), Danshen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Baishao (Radix Paeoniae Alba)-Honghua (Carthami Flos)-Danggui (A. sinensis). The support degree was set at 11 (38.46%), with a confidence coefficient of 80%, and then 38 associated pairs were screened.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Carthami Flos is often combined with herbs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promoting circulation of qi to treat gynecopathy, stasis blood pain syndrome, stroke and other syndrome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