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BL教学第一幕

PBL教学第一幕

PBL教学第一幕
PBL教学第一幕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

医学教育存在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

我国医学教育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也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教育要有跨越式的发展,这对医学教育规模、结构、布局的调整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突破预示着医学新一轮的革命。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将促使医学教育作前瞻性的思考,推动医学教育各方面的改革。

--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的出现,都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怎样进行教学改革?

(一)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贯彻党的教育和卫生工作方针,根据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顺应医学科学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必须突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建立并完善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卫生发展需要的医学教育体系,更好地为我国卫生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是: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稳步发展,提高质量。

优化结构--优化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深化改革--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和卫生服务模式,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各类医学教育,改革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稳步发展--调整医学教育总体规模,扩大高等医学教育,压缩中等医学教育,使其与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人力发展需要相适应;

提高质量--根据医学的特点,加强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并完善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院校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中应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根据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立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积极吸纳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教材建设,逐步实现医科教材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形成具有层次、专业特点的高质量医学教材。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校内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积极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新的知识传播途径和方式,加强校园网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结合实际形成各医学院校自身的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精神加强,个性得到发展。

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有何缺陷?

是否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2005年目标

--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

体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普通医学教育年招生总量相对稳定;研究生和本专科招生数大幅度增长,中等教育招生数量大幅度压缩,各层次医学教育招生数所占比例:本专科教育(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1999年的35%提高到52%,研究生教育由1999年的近3%提高到8%,中等教育由1999年的62%减少到40%。

--进一步调整和减少医学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积极开展通过毕业后教育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

--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医学教育布局,使西部地区医学教育有较快的发展,使农村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

--根据我国卫生服务的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现行学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长学制教育,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学制。

--通过高等医学院校与其它科类大学联合办学或合并等形式,形成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与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并存的管理与办学体制。

--通过探索初步形成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卫生服务模式转变需要的文、理、医结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建立各级各类医学教育专业设置标准,逐步完善教育评估制度,形成医学教育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建立并逐步完善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制度,形成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并存的医学学位体系。

--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立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师培训制度。

--在医学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省区,试行高等医学院校举办分校或与当地中等卫生学校联合办学的形式,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以上的高质量卫生人才,并加快制定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的各项政策。

目前我国平均每千人口医生数达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医学教育年毕业生人数已超过卫技人员年需要量,因此,应对医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分步实施,平稳过渡。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中国医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即科研型和临床型;培养形式分为脱产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两种;学制分为8年制,5+3+3年制以及7+2年制等多种方式。

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类型的医学博士学位,即专业学位和科研学位。科研型是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科研上,着重训练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毕业后获得学术理论研究博士学位,如美、英的哲学博士学位(PhD)。临床型,即专业型,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目的是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某一医学专业的专家,毕业后获得应用型博士学位,如美国的医学博士学位(MD)。尽管两者的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1.1 德式学制

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这一学制,实行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和临床实践的渐进式教学,在博士生招生方面没有考试的要求,即所谓的“零考试制度”。通常以论文形式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学制为6年,在6年中要通过3次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毕业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德式学制是一种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师徒关系,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其博士培养主要特点: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以及强调临床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但公共基础课得以加强,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实用性广,而且注意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欧洲国家实行这一学制,如丹麦、捷克、希腊、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1.2 俄式学制

俄罗斯的医学教育均在各医学院校中进行,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又分为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两部分,而专业阶段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约3个学年,专业课约占3个学年。每学期均举行考试,成绩合格者升入高一年级。医学系的第六年为选修期,学生可以从内科、外科或妇产科中任选,完成专科培训以后,经考试及格,授予MD学位。

1.3 美式学制

美国现有医学院校中绝大多数为4年制医学院校。美国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获得MD学位。美国的医学教育有如下特点:一是理科大学本科毕业后方能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科研型博士招生不限制专业背景;二是各院校对招生人数都进行严格控制,为精英教育;三是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四是医学院毕业生必须在完成一年住院医师培训、并通过美国医师执照各阶段考试后,才能成为一名通科医师。如果要想成为专科医生,还必须再经过3~5年不等的专科医师培训,并通过全国各专科委员会的专科医师考试,方可成为一名专科医师。

1.4 日式学制

在日本读医学学士学位需要6年的时间,博士学位需要4年时间才能获得。因为博士入学之前要求至

少有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所以入学后即可在担当住院医师工作的同时,逐步开展研究工作。相关人士的推荐在博士生的录取中期很大的作用,博士生进人科室后,先轮转半年,通过相互选择确定相应的学组,开始在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毕业答辩分初审和终审两个阶段。初审评审组由非本科室的相关资深教授和专家组成,约4~5人,多数博士生可以顺利进入终审。终审评审组的组员与初审相同,不同的是本研究室的教授参加进来并担任评审组长。能够进入终审的博士生多数可顺利毕业。

2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概况

我国医学学制有3、5、6、7、8年5种,是世界上学制层次最多的国家。中国大陆目前的博士培养体系有两个模式:一是8年制硕博连读,另外就是传统的3年博士研究生制度。具有医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历、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通过考试,由各招生单位组织实施博士导师面试集体讨论筛选。实行单一导师制,要完成具有开拓性、先进性、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论文,经院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学位,其学位可分科研型和临床型。中国医学博士培养制度深受欧洲模式影响,具有典型德国模式的特点。近年来学习北美,博士培养制度又具有北美模式的某些特点。实行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并重的政策。但培养模式相对保守,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不如美国,导师指导也比较单一,不同院校、不同导师培养的博士生差距往往较大。

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尝试新模式的过程中课能遇到什么困难?

1、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比如PBL教室的数量、图书馆布局不合理。图书馆的图书量不足。

2、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当前市场经济、自由化的生活中很难形成;

3、国内的查询资源网站建设仍旧不健全;

4、中国学生从小没有自主学习的激情与动力,长期形成的被填鸭式学习习惯短时间内难于改变。

如何解决?

国家加强教育投入,建设更多的基础教学资源。学校加强引

导并从政策上督促学生,坚决抵制学生的堕落。从小学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让我们国家的学生对此有了解甚至是喜欢上这种方式。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在学生、老师、管理层面上交流经验,相互借鉴。

网络学习,最重要的文章的题目:

1、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中美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

3、中外医学博士培养模式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