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的介入

浅析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的介入

浅析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的介入
浅析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的介入

浅析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的介入

——以汶川地震灾害为例

浅析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的介入

——以汶川地震灾害为例

【摘要】灾害是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偶发性的客观现象,对于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危害性。灾害发生后,“救灾”成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社会动员和社会活动。救灾的形式多种多样,本研究侧重灾难救助的文献分析,着重强调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和角色定位,这对于传统的救灾形式是一个十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灾难救助社会工作角色定位

一、关于灾难救助的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灾难救助成为一个边缘地带,很少出现轰动的研究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经济领域中社会救助的问题逐渐呈现出来,特别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难救助研究作为一个关键点而被学者广泛研究。

笔者在网络和图书馆文献搜集了有关于灾难救助的研究,发现以往文献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经济、管理学领域对“全能政府”与灾害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而从社会学角度特别是对社会工作介入的角度研究灾难就中的资料不够详实,笔者将以往学者的研究归为四类:第一,侧重研究灾难救助的制度体系,这方面研究较为宏观,尤其针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追究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1];第二,针对灾难救助具体项目的研究,这方面主要研究了农村社会救助、城市社会救助以及突发性灾难救助(汶川地震)等等方面的研究,侧重救助时的具体模式,以便更好的解决具体案例中的问题[2];第三,侧重灾难就中政府角色、社会其他参与力量角色的研究,这部分研究着重阐述了灾害中政府的全职角色对灾难的紧急救助起到了一个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其他社会力量的介入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便达到更好的完善灾难救助这一目的,从而有利于构

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目标[3];第四,城乡差异以及国内外差异的比较研究,在社会救助体系中,显然国内与国外的体系由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表现,诸如德国出现了“新汉堡制”等完善的灾后救助体系[4],城乡对比发现农村社会救助远远不及城市救助完善,通过横向的对比给我国的灾难救助体系、农村社会救助提出了建议。

笔者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介入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和社会工作在灾难救助中的角色定位,作为政府力量的一个有力补充,个性而灵活的对灾难救助中的深层问题进行化解,达到发展性的作用,这是政府职能所不能够达到的效果。

二、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组织的兴起

2008年汶川地震给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带来严重损失,这场前所未有的灾害形成原因、影响、灾害救援以及灾后重建就成为了政府和学界探讨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民间社会对这次自然灾害贡献了空前的力量和爱心,不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可以视为灾难救助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一个重要契机。灾害引发灾民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甚至被疾病等痛苦折磨,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此时社会工作组织的介入显得尤为必要[5]。社工组织介入的目标就是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密集式服务提供支持性服务,使案主恢复以往的生活能力。国内从社会学角度领域研究灾难救助的案例并不多,集中到社会工作领域理论与实务角度研究灾难社会更是少见。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开发的新视角。

由于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缺乏行为策略,当地震爆发后,一些社会工作组织就直接奔赴灾区提供服务,直接面对受灾民众,往往会出现混乱、茫然、质疑与冲突等情形。因此,社会工作组织需要在多变的灾害环境中选择不同的行为策略,才能及时为灾区提供救助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才能化危机为转机。

三、理论视角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为“系统视角[6]”,系统视角避免以往实践中的封闭化趋

向,以往的视角主张以心理动力模式、行为治疗模式为典型,案主被视为单独的个体,免除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案主的问题被视为某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的失调,案主自身功能的缺失是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治疗”来恢复和发展的。显然这些模式将案主视为“病人”,模式的治疗也在效仿着医学治疗模式。

所谓系统视角就是将个体视为一个功能独特的系统,有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系统始终是开放的、自由的。只有系统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才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源源不断的获取信息和能量,系统才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6]。这种视角使得社会工作者更加注重全面评估案主的需求和问题,侧重在解决问题使运用多种资源和多种策略。

该理论认为案主之所以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并不是案主自身功能失调的过失,也不是其周围环境资源过于匮乏,而是案主与资源的联系中断,案主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资源来完善自己。此时,工作者的作用就十分重要,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加强与资源的联系,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网络,同时注重案主多方面的需求,保证案主资源输送网络的通畅性,言而总之,工作者在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时,不仅要从心理认知层面入手,更要注重介入其家庭、工作单位、社区等正式系统,如有必要对其周围福利制度的改善也要做出行动。

四、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在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主要有:个案工作介入、小组工作介入和社区工作介入三大策略,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自助的价值观下帮助有需要的家庭、个人、社区、机构寻求有效的资源,重新建立起资源和案主之间的联系,帮助案主恢复自身的功能,协调案主的社会关系。在这三种介入策略中,社会工作者始终扮演倡导者、教育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7]。

(一)个案工作介入

个案工作是指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有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 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8]。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和家庭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 完善人

格和自我, 增进其适应社会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从而达到家庭或个人的良好状态。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在为案主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提供更高层次的救助和服务;社会工作者在进入灾区后可以对灾民构成要素有一个完善的了解,对一些有特殊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辅导和帮助。其次, 受助者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 在加上传统等级意识的影响, 使得受助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别人和社会的歧视, 内心产生了阴影, 造成了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 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认知错误。在地震灾害中,应该对不同层级的灾民进行分类辅导,一些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应该先对其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辅导,而对待一些承受能力较强的群体,应给予及时的帮助,使得灾区的灾民能够尽快走出困境的阴影。

(二)小组工作介入

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 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8]。在灾难救助模式中可以将一些有相似问题的灾民组成一个群体,由于情况类似,使得灾民在这样的小组中更容易打开自己的心扉,寻求一种心理安慰,更有助于建成牢固的心理辅导模式,灾民心理问题也更容易解决。

首先,在小组初期,社会工作者可以将不同背景下有共同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案主组织起来,在工作者的带领下,案主之间彼此交谈,鼓励大家大胆的表达内心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案主之间能够消除顾虑,分享彼此的经验,更加能够达成共识;其次,对于有着相同经历的案主,而现在救助已经很有成效可以加入到这个小组中来,通过讲述自己的过往经验,激励其他案主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行动;再次,随着组员之间能力的逐渐提升,小组的形式应该有灵活的转变,有时出现人员进入和退出的现象,这时小组就应该从低级向高级不断的转变,更好的适应小组内组员的发展,以便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三)社区工作介入

社区工作既是一项社会服务, 又是一种专业方法。它与个案、小组工作并称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 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8]。社区工

作的特点是其服务对象为整个社区及其居民,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改善该社区内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样才能够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的稳定。

系统视角理论与社区工作的结合对于灾区救助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因为系统视角下需要评估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系统包括家庭、亲戚、同事、社区等方面,灾害救助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在社区寻求到的资源可以建立起案主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案主很快的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因为对于灾害中的受助人员而言,自己是孤立无援的,职能接受政府和机构的帮助,久而久之便成为被动的受助者而养成了依赖心理,社区工作的好处在变被动受助人员为主动,能够让案主找到自身的价值,这样就在灾区中形成一种互助而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网络得到稳定。

五、社会工作介入中存在的问题

灾难救助社会工作介入在我国起步较晚,这是由于社会工作本身在我国起步较晚造成的,当然还有很多政治原因,虽然社会工作介入灾难救助使得灾区的救援工作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现有社会工作资源及社会环境的局限,社会工作在介入灾难救助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无序、机构角色不清、救灾资金阻滞三个方面。

(一)无组织造成的次序混乱

无组织造成的次序混乱是指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机构为依托,使得一些救助者单独作战,给灾区也造成了一些麻烦。救灾对社会工作者的体能、耐心、专业技能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不是只有凭借着一腔热情就能够完成的,灾难救助强调社会工作组织的力量,这是救灾的特点所决定的。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没有组织的力量作为支撑,是很难开展起来的。社会工作者单独行动有时会由于自身没有资源而成为被救助的对象,这样反倒占据了灾区的资源,造成灾区资源紧张。此外社会工作者参加救灾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保障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灾难中导致意外的人身伤害等也成为灾难救助工作中的一个消极影响。

除此之外,各个机构组织各自为政也成为次序混乱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机构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势必会浪费灾区救助资源,政府对社会工作救助认知

还不够深入全面,都不利于整合社会工作资源。

(二)机构角色定位不清

社会工作在灾难救助中究竟应该扮演的什么样的角色,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社会工作做为一种舶来品,却离不开中国的国情,社会工作强调社会的力量在助人事业中的作用,这样看来中国的国情下,显然还不能充分实现这一角色。这是由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消解所造成的,在传统社会中“士绅”占据社会的主要权力,它作为一个上层精英与下层百姓的沟通桥梁,起到了类似国外的中产阶级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权力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占据着一个强有力的地位,机构组织原子化,社会工作机构很难达到政府一样的号召力,社会工作更是被看作是政党的一种诉求,这就导致社会工作在救助体系过程中究竟是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一些学者提出了“救灾归救灾,政治归政治”的说法。可见,屡清民间机构组织的角色对于提高救灾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工作应该扮演一种“补充性[3]”角色,笔者赞同这种说法,政府在灾害面前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在政府能力难以达到的领域,民间力量可以大有作为的。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公民参与、政策倡导等方式,督促和协助政府开展救援工作。

(三)救灾资金的阻滞

救灾资金的阻滞是社会工作介入又面临的一大难题,政府与灾民之间应该进一步完善救助关系,对受灾者来说,救灾资金的阻滞影响了政府和受灾者救助关系的通畅。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防灾救灾资金,救灾资金的筹集主要依靠政府行政的一些预备资金和社会募捐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这给社会工作介入救灾工作时也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影响了社会工作组织的及时救助,所以当突发自然灾害时,资金筹集就会出现困难。

此外,我国救灾资金的财政支出结构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来共同完成,这种支出结构的优点是责任明晰,但由于管理权限不明确可能会出现矛盾,客观上加大了资金筹措和调度的难度。诸如一些慈善机构出现贪污善款的现象,都说明了救灾资金在筹集和管理上的漏洞,这无疑增加了救灾的难度。

六、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必须指出的是,无组织造成的混乱与我国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制度空间”过小有关,很多已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会工作者不得已才采取“单枪匹马”、独来独往的形式。为此,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门类齐全、资料详尽的社会工作者数据库,了解社会工作的人数和专业技术分布,把社会工作者纳入一个公共平台进行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地完善灾害社会工作的介入机制。

(二)改变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门槛

要解决机构角色定位不清这一问题,首先要改变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门槛,把因“注册高门槛”而游离于社会的民间组织重新纳入整合社会资源的轨道上来。为此,今后我们需要改革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方法,建立起一种“枢纽型”的管理系统,在民政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实现无缝隙衔接,进而在启动应急响应时,按一定比例启用政府资源和非政府资源,优化资源调配。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与保持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并不矛盾。

简言之,目前我国“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方针总体是科学有效的,但随着我国政治、社会的变迁,也出现了需要进一步协调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民间力量的不断成长,出现了民政如何主导、非政府组织如何协力的问题。

(三)加强救灾资金的管理力度

针对救灾资金的阻滞,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管理力度,颁布与救灾资金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地方对资金的管理,加强中央和地方资金运作沟通,减少贪污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政府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应考虑减少资金的运转次数,压缩资金的传递层次,精简资金运转程序,提高资金传递的效率,保证救灾资金发放的及时性,从而完善政府与灾民的救助关系。

总结

本论文在搜集文献的基础上,对以往灾难救助的研究做出了总结,针对汶川地震这一案例,以系统视角为理论指导,详细剖析了灾难救助中社会工作介入的角色、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以便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工作救助的优势,能够将社会工作方法推广到更多的灾害救助中去。

参考文献

[1]朱静.马德云.《关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

年第4期

[2]张国超.《对于汶川地震实施社会救助的几点思考》[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9年6月

https://www.doczj.com/doc/ca7897151.html,

[3]周利敏.《灾害社会工作中“公私协力机制”的建构及途径》[J]. 《防灾科技学院学

报》2008年第10卷第2期

[4]刘玉华.《德国灾害救助及社会工作介入》[J] .《大视野》2010年第11期

[5]周利敏.《“化危机为转机”:灾害救助中社工组织的角色实践及行为策略》[J] .《防灾科

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0卷第4期

[6]郝柱.万江红.《系统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J] .《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8年第10期

[7]汪浩.《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管理中的角色》[J] .《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8年第7期

[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突出优势就是专业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但是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中它们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一个完整性的公益项目或者一个系列性专业服务大都融入了其中两种及以上的服务方法,甚至引入其他专业服务方法。因此,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中更加注重和强调综融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 从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注重不同直接服务方法的多方位介入,这也说明了问题和需求的复杂性需要不同方面的手法介入,以达至更好的服务成效。以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XX~XX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为例,根据该机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终期报告》显示,该项目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如下:开展4个系列专业小组和42次一般小组活动,基本活动内容为自我成长、兴趣培养、潜能挖掘、团队协作等;开展社区工作活动28次,基本活动内容以社区融入和节日主题性活动为主;开展25项个案工作与辅导,基本活动内容以亲子关系和环境适应调适为主。 这些数据能够显现出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介入农民

工服务的基本特点,即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综合运用为主,辅以其他服务方法,同时在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中以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主要方法。 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设计和实践中经常综合性应用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以及其他专业手法,这就是综融社会工作方法。它是对不同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的有机融合,既有针对农民工及其家庭个别化需求的个案工作,也有内容丰富的小组活动,还有依托社区、学校等开展的社区活动。 以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为例,在项目后期,社会工作者发现项目对象中的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回老家就学与留在上海就学的两难选择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个实际需求,社会工作者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情绪疏导和家庭辅导等专业手法相结合,引导流动儿童、家庭正确面对自身的成长发展以及对未来学习生活的规划。 基于农民工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还应尝试性地整合其他专业方法,使用扩展性服务方法,比如文艺表达法、影像传播法等,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方法比较适合农民工的群体特点和实际需求。同时,也应注重在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具体过程中将专门性服务方法和综合性方法相结合,形成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一方面专门

2018年社区工作30 个最新经典案例分析题

2018年社区工作30 个最新经典案例分析题 说明:本文主要包含了社区工作(社工)各个方面的内容,以30个经典案例为依托,详细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解决问题以及触类旁通的关键启示。 案例1、社区安全--安装防盗门问题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城乡结合部,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农民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 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 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 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面对不少居民都拒 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情况,社工如何将该项工作顺利推进。 主要问题: 1.上述案例属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个范畴? 2.试分析部分居民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社工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法,帮助社区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属于社区治安工作: (1)社区内生活困难人员多,难以支付安装费用; (2)社区居民结构复杂,难以统一思想;

(3)对防盗门的产品功能及质量不信任等。 2.工作方法和策略: (1)听取各居民住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以召开小区党员领导会义; (2)召开楼组长代表会议,传达工作精神,统一他们的思想; (3)对于防盗门质量问题,可以与生产厂商沟通,在小区内现场展示防盗门的样品; (4)加大宣传力度,对社区反对居民进行个案心理安抚和调适。 案例2、社区康复—-智障人问题 某市街道D社区,拥有居民3万多人。假设你是该社区的一名社工,并且主要负责社区内智障人士的康复工作,请针对智障人士设计一套社区康复计划。 答题要点: 1.方案设计: 康复方案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智障人士在行为及社会功能上的改变; (2)智障人士家庭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 (3)智障人士与邻里之间关系得到改善; (4)社区对智障人士的接受程度增加。 2.实施策略: (1)个人训练:为智障人士提供简单的自我照顾技巧及康复技巧训练,协助其发展个人才能。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杭州市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研究评审表

规范小区管理,搭好组织机构,架起沟通桥梁 ——助理社会工作师一一爸爸 一、背景介绍 HW小区于2010年交付,房价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小区原定计划分一期、二期,一期主要是商住房的建设,二期主要是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开发过程中,一期开发商HW因故将所有产权转让销售给了另一个开发商公司YT。四年多来,因房屋质量、设计原因、居民入住情况等原因,小区矛盾逐渐凸显,亟需业主团结起来共同解决,成立业委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案例分析 1、HW小区属于商住小区,因销售期间更换了开发商,中途衔接不够完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新接手的开放商因初涉房地产,政策不熟悉,加上已有业主拉横幅抗议开发商,导致开发商对业主态度也不尽友好。 2、业主构成。HW小区建设之初起点高,宣传阵势十分庞大,房价在周边小区中是最高的,但实际入住之后发现周边配套奇缺,业主自购入住比例不足50%,每幢每单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群租、淘宝人群,令业主苦不堪言。 3、该小区物业未更换,且不是开放商物业,所以得不到开放商的大力支持,但小区地下车库扬尘大、污水倒灌、墙体脱落、车辆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生活,物业的无能为力更令业主怒火中烧。 4、HW小区建在排灌站旁,船只进出每次鸣笛噪音大。小区开

发商未在小区外围建商铺,无配套,居民十分不便,经营性收入也十分少。同时,开发商正在建造二期酒店项目,施工也给居民带来了不便。 三、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本社区辖区有八个小区,3个小区居住规模近1000户,3个小区超1500户,全体社工不足14人,范围广不足以服务好每个小区。所以成立业主委员会,选出全体业主的代表,制定规范,让小区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势在必行。 2、服务策略 (1)理论依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2)理论实践:对于小区来说,环境友好、小区安全、生活便利是居民的基本需求,挖掘一批热心的居民,学习了解法律,参与到业主委员会这一公益民间组织,代表全体业主共同为小区发展无私奉献,就是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工角色:本案例中,各方对业委会概念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法律定位、工作方向都十分不明朗,社工需要担任使能者、资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案例26个[精品文档]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案例五 罗贵斌,男,70岁,小学文化,某社区一位孤寡人士,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生活常常没有着落。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把罗贵斌的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立即对罗贵斌采取了帮助措施。【问题】 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 (1)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罗贵斌是一位孤寡老人,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2)日常生活的照顾需要罗贵斌老人已有70岁,体弱多病且孤寡,日常生活无人照顾。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 (1)对罗贵斌老人进行家访,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 (2)评估罗贵斌老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帮助其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3)整合社区资源,联系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为罗贵斌老人建立社区照顾的关系网络,让其能够得到日常生活的照顾,推动社区互助气氛的形成; (4)鼓励罗贵斌老人多参与社区提供的各种娱乐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案例一 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 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问题】 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 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 【答案】 1.根据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的救助有: (1)因为张某的身份是“城市居民”,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2)因为张某是癌症患者,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所以张某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3)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所以张某一家还可以申请教育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针对李某的现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着重提供以下服务: (1)为李某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做李某倾诉的对象,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教授其相应的舒缓压力的方法,鼓励李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李某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高且不稳定。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尽快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积极为她寻找就业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李某。 (3)李某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在社区开发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保洁、家政服务等。帮助李某在社区实习,不仅有利于社区服务,还能增加李某的收入,并且有助于她跟邻居沟通。 (4)李某是“外来媳”,不会当地方言,造成她与别人交流、沟通不便。所以,社会工作者还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扩大李某的社会交往范围,修复她的社会关系。 3.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的救助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第六章——评估,对工作成效的检验第二节评估的方法与技巧一、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1.定义基线测量方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成的程度。 2.应用范围基线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 3.操作程序(1)建立基线第一,确定介入的目标,例如,服务对象行为、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指标;第二,选择测量工具,包括直接观察或使用标准化问卷及量表;中华考试论坛第三,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或者思想、感觉、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情况。这个过程建立的是基线数据,此过程也称为基线期。(2)进入介入期测量建立基线后就开始对服务对象实施介入,并对基线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以为数据比较之用。这个过程称为介入期。(3)分析和比较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按测量时间和顺序制成图表,将每个时期的数据资料进行连接,呈现数据的变化轨迹和变化趋势,并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个数据不同,一般可以认为是介入本身作用的过程。(二)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目标是被分解成许多具体的行动和任务的,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完成哪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方法:运用5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的完成程度。(0)没有进展(1)很少实现(2)部分实现(3)大体上实现(4)全部实现将每项任务的最后得分加到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就能确定完成或者介入行动成功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有三个任务要去完成,而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是12(4×3),用得到的总分除去12,再乘100%就是完成任务的百分比。(三)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目标核对表在有些情况下,社会工作的目标行为比较难以清楚界定,此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共同协商选择一些目标来指示介入的方向,并将它们罗列出来。在工作介入过程中和介入结束时都用一些等级尺度来衡量介入后的行为,并记录下它们,将介入后的行为与介入前所没有的、介入后才出现的,并讨论这些行为对服务对象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现介入前后服务对象的行为变化。 2.个人目标尺度测量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制定非常个人化的测量尺度来评估他们的改变情况。方法:按照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出几个目标,然后使用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级尺度,例如5级制,来测量和计算出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化目标的情况。(四)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做法是由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到介入的看法。这是一种评估介入影响的方法,特点是操作简单叠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资源。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测量比较粗糙,有进服务对象会倾向于对介入给予积极的评价,因此评估有可能不准确。

2014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精选理论(一)

2014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精选理论(一) 一、儿童社会工作 1、艾利斯的“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求助者遇到的当前事件或感受;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是指求助者对引发事件的认知或评价,它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强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的。 3、“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现和变化都会影响到小组,而小组整体的进程也会影响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4、奥尔夫音乐治疗原理:采用循序渐进的,丰富、生动、即兴的动、说、唱、奏等音乐游戏形式,激发特殊需要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反应的积极音乐行为表现,从而促进和改善特殊需要儿童的情绪及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症状,从特殊需要儿童在治疗前后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中体现其注意力方面的改善,达到补偿特殊需要儿童心理、生理缺陷的治疗目的。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它分别通过心理训练、生理训练、行为训练、运动训练,刺激小脑的自动化机制,改善脑部注意力、动作协调等特定区域的效率,从而改善儿童注意障碍及多动症。 5、融合理论: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教育、就业、消费、娱乐、小区及家庭活动。 6、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中,个人是这个网络上的一个点,通过社会网络,人与人之间建立其复杂的关系,在这些网络关系中,对个人起到支持作用的网络构成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及克服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区是困境儿童的生存环境,也是他们生活资源和文化背景的载体;有效地调用社区资源,积极挖掘社区中的积极因素,帮助困境儿童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困境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旨在通过社区活动,帮助社区困境儿童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好地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0实际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并以此由低到高不断递进顺序,层次越低的需求,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强度越弱。 8、增能理论:增能是个人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握能力和自信心,已经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高能力的过程。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能够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只是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专业人员只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他们本身则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对象的主要需求 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社 会受灾人员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救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助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社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会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工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作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社会为本的综合性救助方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危机干预 评估 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重点) ①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城市(1993年、上海)、农村(2007年、全国) ②特困人员供养: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条件、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 ③受灾人员救助:一个月;一个月到半年;半年到三年 ④医疗救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乡困难家庭医疗费用补助 ⑤教育救助: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员的教育救助。 ⑥住房救助:配组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 ⑦就业救助: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⑧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救助金、发放实物或提供转介服务3种方式;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属于临时救助范畴。

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 知识点三、社会救助的主要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知识点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主要特点 救助对象的多样性、救助类型的复杂性;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工作依据的政策性 知识点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第二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服务对象识别、帮助申请救助、提供心理支持、调节家庭关系、开展能力建设、促进社会融入 知识点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 知识点三、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救助、改善救治环境、协调医疗资源、强化社会支持 知识点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住房救助、宣传讲解政策 知识点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教育机会、提供教育补助、心理能力建设 知识点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转变就业观念、自我认知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连接就业资源 知识点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危机干预、外展服务、机构救助

1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以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专业服务工作进行典型个案的分析,表明社会工作对解决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有效性,并且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研究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子关系个案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农民为主的、以移居城市为目的的流动家庭,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流动儿童群体。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既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不同于城市中的常住儿童,他们的成长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以及社会化等诸多挑战。此外,这些流动儿童早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现在,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们,使得流动家庭亲子关系不融洽,这些不良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状况,严重影响流动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案主小星(化名),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在小星刚满两岁时,父母都离家到城里务工小星留给家里的奶奶带着。现在父亲在工程队里做木匠,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量很大,每天收工回到家,已经是夜里了。母亲在超市做清洁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小星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里,被他陌生的父母带到了城里,父亲为小星办理了在属地公办小学随班就读的手续,开学几个月后,小星不好好做作业作业,父亲狠狠打了他好几次,父子间关系十分紧张,小星基本不与父亲交流,甚至都很少叫“爸爸”,虽然与母亲关系较融洽但彼此交流也不多,很少主动跟母亲讲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小星在学校里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关系也不好,甚至影响到老师正常教学。为此,父亲对小星管教更加严厉,而小星性格也变得内向、孤僻。 在熟人的介绍下,笔者与小星母亲交流并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上门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小星的三次接触后,笔者获得了他的信任,并与小星及其家庭建立了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问题界定 (一)预估 在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和儿童生活的社区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三个子系统,因此本案例采用社会生态图的预估方法。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宫蒲光《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0日11版) 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的行政法规,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体现。《办法》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进行了规范,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对推动建立综合性的现代社会救助模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深刻认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起源于社会救助领域,同社会救助是两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制度安排。《办法》将社会工作纳入其中,无论是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还是对发展社会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法律指引。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物质和资金的方式已无法有效满足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办法》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立法宗旨,对现行各类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整合,确立了社会力量和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中的重要地位,必将有力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帮扶、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相结合的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型救助转型,为救助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提供了法律保障。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把帮助特殊困难群体,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确立为核心使命。在许多国家,大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积极为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解决资源不足、救助依赖、贫困代际传递、社会功能失调等问题。《办法》的出台,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形成以救助对象为重点的规范化制度安排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社会工作纳入其他相关法律提供了立法示范。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除社会救助外,还广泛涉及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等领域。《办法》的出台,为社会工作从社会救助领域向其他领域延伸、完善社会工作法律制度、提供了立法示范。 为社会工作团结凝聚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是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的新生力量,是党和政府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办法》明确了社会工作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要求,有助于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在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开展专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特殊困难人群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的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亿万群众对我国社会制度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准确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 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要求,今年5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与机制。 建立健全需求发现机制。有效评估救助需求、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是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重要任务。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最适合参与救助需求发现与识别,可有效弥补行政力量的不足。当前的重点,是要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将适合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救助对象家庭调查、需求分析和救助政策成效评估等具体事务剥离出来,交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承担,使贫困对象的社会救助需求得到更准确、全面、科学的判定。 建立健全服务承接机制。除经济困境外,救助对象面临的心理压力巨大、支持网络薄弱、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社工介入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社工介入研究 摘要: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朝气蓬勃、不断熟悉社会的时期,也是从学生过渡到成人、校园过渡到社会、幼稚过渡到成熟的重要阶段。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令人堪忧。本文从朋友来源和数量、人际交往心理、主动性和重要性等方面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大学生更愿意与自己兴趣爱好相近或是为人处世好的人做朋友,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人际关系对自己很重要,但在与人交往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并表现得不是很主动。从社工介入角度分析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和技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社工介入 1 引言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人们进行想法、心理、意见交换而形成的一种关系。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因为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程度,还关系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包括了和亲人进行交往、和朋友同学进行交往、和

老师进行交往以及和其他社会上的陌生人进行交往等。然而,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天天朝夕相处的不再是父母亲戚,而是同学和老师,所以学生最常接触到并经常发生人际交往的就是他们。据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外,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任务不光包括学习课堂知识,还包括与亲人之间的联系、同学之间的相处以及和其他人群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但往往在校园中,在校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有时会令他们感到苦恼和困惑,有时不敢主动去与人进行交往,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和面对。因此,让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树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克服在人际中遇到的困难,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大学校园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也对大学生自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社会上每个成员能更好地生存和成长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常用的交流和沟通,是人和人之间表达情感和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人和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一个过程,是人们最基本和普通的交流活动。1 (二)人际关系

社会工作典型案例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资料 (1)、案主于某,男,十八岁,系吉安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来自农村,自我感觉在服饰,能力,口才,语言以及风度上都不能和城里的同学相比,而产生了处处不如人的消极心理特征,但是自尊心又极强,不满足于现状,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案主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不同的压力和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了别的方面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从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过度的学习和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案主开始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很难像以前一样安安静静的静下心来学习,上课听讲的效率比较低,自我感觉各方面的状态已经滑坡了。在临近期末考试的一段时间里,案主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情绪和心态不够平稳,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眠现象。 案主家里共有五口人,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身体比较健康;父亲44岁,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也是44岁,患有慢性肾炎,原先是一名乡镇企业职工,后来因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务农;哥哥也是一名高校大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患病在床,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2)、案主基本状况 1.健康状况:一般,但是缺乏体育锻炼 2.情绪状况:一般,有时低落,会觉得很孤单

3.精神病纪录:无 4.自毁行为/自杀行为倾向纪录:无 5. 经济状况:目前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给予和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1.通过与案主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案主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心不足和自卑心理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且来自于中西部贫困的农村地区,使得案主感觉到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会有地位和等级的差别,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很好,交往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底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和自我评价较低,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尽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且产生出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而且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正如前面所讲的一样,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同时,案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因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