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料及名词解释

资料及名词解释

资料及名词解释
资料及名词解释

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归纳

1.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义,通常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2.行政处理权: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对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等事项作出处理的权力。

3.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行使、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4.行政征调:亦称公用征调,是指行政主体等为了公共利益,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者紧急需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征用和调集个人和组织的财务或劳务,并给予相应补偿的行政行为。

5.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6.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7.行政处罚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政相对人依法给予制裁权力。8.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9.狭义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个人和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

1.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2.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是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3.行政强制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不依法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相对人通过采取人身的或财产的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力。

4.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

5.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未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6.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拘役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7.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政法律规范(特别是治安管理法律)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

8.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法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9.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现象为对象的法律分支学科。

1.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己履行相应行为为之定的义务,如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相应行政主体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如

相应行政主体不具有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该行政主体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然后根据经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作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制度。3.所谓“行政权”:是指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授予行政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国家权力。

4.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是指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的组织。5.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6.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序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相对人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需要,乃至为了获得行政上信息的需要,而对(私人)相对方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及时性或临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7.所谓“行政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8.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依法定方式任用的,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9.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发布的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令。1.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基于行政职权的行使而实施的,不以设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且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2.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义务主体的行政主体的行政相对人不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时,有权机关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活动;有权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是人民法院依行政机关的申请所实施的执法行为,亦称作诉行政执行。

3.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它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

4.国家公职关系:是指国家公务员因担任国家公职,执行国家公务而与国家(直接相对主体为行政机关)发生的法律关系。

5.行政处理:又称行政处理决定或行政决定,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相应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任务、根据行政相对人申请或根据职权依法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6.即时强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目前的紧迫情况,因没有余暇发布命令,或者一旦发布命令便难以达到预期行政目的时,为了创造出行政上所必要的状态,行政机关不必以相对人不履行义务为前提,便可对相对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行政处理行为。

7.行政合同,也称为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8.行政效率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9.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1.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2.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3.代执行: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人代替相对人履行法律直接规定的或者行政行为所确立的作为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

4.不单方接触:是指行政机关某一行政事项要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人作出行政决定或行政裁决,不能在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单独与另一方当事人接触和听取其陈述,接受其证据。

5.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6.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或模范地遵纪守法的个人和组织,给予物质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7.维持判决:指二审法院通过对上诉案件的审理,确认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从而作出的否定和驳回上诉人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的判决。

8.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管辖权限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手段,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者协助下,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9.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1.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2.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3.执行罚:亦称强制金: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为他人代履行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新的金钱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的强制执行。

4.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

5.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6.行为补偿:是指行政性对人由于行政主体的合法行为而遭受损失,由国家给予补偿的制度,或者说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合法的行政活动,使无责任之特定人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失,由国家(有时为第三人)依法对受损害人承担补偿义务的法律制度。

7.行政监察:是国家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纠举、惩戒违法、违纪行为的活动。

单项选择题归纳

1. 行政法的调整的对象是“行政法关系”。

2. 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不包括“良好”。

3. 省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称为“地区行署”。

4. 属于行政相对人的是“违反交通规则被警告的丁”。

5. 政府对中级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指的是“信赖保护原则”。

6. 有权改变或者撤消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是“国务院”。

7. 行政征收是一种“应请求行政行为”。

8. 狭义上的行政给付仅指“社会保障行政”。

9. 行政许可存在的前提是“法律的一般禁止”。

10. 强制划拨、强制抵缴、强制扣缴、强制收兑、滞纳金、强制拆除、责令退还、强制收购等属于“对财产的行政强制执行”。

11. 甲因乙侵犯其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而请求行政机关裁决,这属于“侵权纠纷的裁决”。

12. 我国第一部对行政处罚程序作了较完备规定的法律是“行政复议法”。

13. 监察对象对监察建议有异议,提出异议的时限为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30日内”。

14. 确立美国法院对国会立法的违宪审查制度的是“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5.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属于“特殊地域管辖”。

16. 不属于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是“证人”。

17.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特色之一是“举证内容包括规范性文件”。

18. 依《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对于规章“只能参照适用”。

19. 再审行政判决的主要形式的是“变更判决”。

20. 原则上受理行政裁判的执行案件的是“一审法院”。

21. 提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的是“马克思”。

22. 行政机关无权“制定法律”。

23. 不属于我国行政法法源的是“行政法理”。

24. 国家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受到行政处分的权利是“职位保障权”。

25. 对于违法失职的公务员,应当“给予行政处分”。

26.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影响其权益的组织、个人”。

27. 在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许多涉及重要的国家和公共利益领域,一般都不适用“行政合同”。

28.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非国家机关组织”。

29. 属于我国公务员的权利“辞职”。

30. 作为行政相对人的个人主要指“公民”。

31. 属于行政行为的是“民警李某下班时间缉匪的行为”。

32. 关于‘行政立法’的‘法’,是指“行政法规、规章”。

33. 行政命令的实质是为相对人“设定权利和义务”。

34.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2004年7月1日”。

35. 属于行政裁决的是“人民政府对民事纠纷的裁决”。

36. 关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表述正确的是“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不可以替代权利机关监督的制度”。

37. 独立行使案件审判权的是“人民法院”。

38. 对一审裁定不服的上诉期限为“15天”。

39. 人民法院审理二审行政案件的审限为“2个月”。

40.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主体是“国家审判机关”。

41. 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属于“无效的行政行为”。

42. 公安机关对吸毒者强制戒毒的行为,其性质是“行政强制”。

43. 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相对人”。

44. 某市区公安分局下设的一个派出所,对公民甲的违法行为予以50元罚款,并对其予以警告,甲不服,欲提起行政复议,享有行政复议权的机关是“某市区公安机关”。

45. 不属于行政法的特点“各国通常有统一的行政法典”。

46. 我国公务员不享有如下权利中的“政治中立权”。

47. 对于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二者发生的基础不同,赔偿是因违法行政而导致的后果,补偿是因合法行政而产生的”。

48. 我国《企业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在获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一年内应开展经营活动,否则视为自动放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吊销其营业执照;这类行政许可属于“附

义务性许可”。

49. 属于原始证据的是“文件的原本”。

50. 公安机关对在公共场所酗酒滋事的人进行人身拘束,该行政行为的性质是“行政强制”。

51. 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对特定民事纠纷的裁决”。

52.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

53. 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参照“规章”。

54. 不是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是“精神财富”。

55. 属于双方行政行为的是“行政委托”。

56. 属于非行政处罚的是“开除”。

57. 不属于行政职权的是“行政审判权”。

58. 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公安局法制科”。

59. 行政机关单方面变更和解除合同的,受到损失的相对方“应得到补偿”。

60. 行政程序由方式和步骤构成,其中所谓方式,是活动过程“顺序的表现形式”。

61. 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伴随着‘行政国’的产生而产生的”。

62. 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的机关是“国务院各部委”。

63. 不属于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有“居民委员会”。

64. 不属于行政处分的是“警告”。

65. 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行政指导”。

66.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67. 行政主体对某种权利义务关系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合法有效的确认,属于“对法律关系的行政确认”。

68. 解决行政合同纠纷,通常是经“行政诉讼”。

69. 行政指导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70. 行政程序中的停止执行制度体现了“效率原则”。

71. 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可以不经听证的是“拘留”。

72. 针对行政机关的惩戒处分可以是“责令检讨”。

73. 审计机关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多长时间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3个月”。

74. 行政复议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75. 行政赔偿的主要方式是“金钱赔偿”。

76. 行政补偿所需弥补的损失是由“合法行政引起的”。

77.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无权“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78. 不属于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是“委托代理人”。

79. 行政诉讼中回避原则不适用于“证人”。

80. 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的是“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81. 行政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是“行政国产生”。

82.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源主要限于“成文法”。

83. 法的基本原则是法的“灵魂”。

84. 行政法最要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85.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的职能是“特定行政职能”。

86. 属于国家公务员的是“省政府的公安厅厅长”。

87. 将行政相对人分为授益相对人与侵益相对人的标准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影响的性质”。

88. 行政主体越权行为,在被法定监督主体撤销之前,该行为“有效,仍应视之为行政行

为”。

89. 从1994年3月26日国务院第152号令发布的《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是“执行性立法”。

90. 行政命令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91.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审批“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92. 关于行政补偿方式说法正确的是“行政补偿须以无义务之特定人遭受特别损失为前提”。

93. 终局裁决行为是“法律规定的”。

94.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

95. 效力等级最高的是“法律”。

96.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法院应作出“维持判决”。

97. 变更判决适用于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行为”。

98. 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如不及时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当事人利益造成损失的,可以“限定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

99. 在行政诉讼进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理由不能参加诉讼的“诉讼中止”。100. 在行政诉讼执行中出现“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疑义的”的情形,应当中止执行。

101. 行政法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加强行政法治,完善行政法律调整”。

102. 法的规范中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最为确定和具体,操作性最强的是“规则”。

103. 二战后,各国均在法治原则的内涵中增加的内容是“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

104. 书证的保全方法主要是“复制”。

105. 县级人民政府向外派出的机关称为“区公所”。

106. 用人单位未经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公务员,是非法的,所予的公务员资格是“无效的”。

107. 作为行政相对人的个人主要是指“公民”。

108. 证据证明的对象是“案件事实”。

109. 行政机关发送公文的行为是“要式行政行为”。

110. 被宣布无效的行政处理决定“自始无效”。

111. 决定审判人员回避的是“院长”。

112. 某大厦发生爆炸事件,公安机关随即将附近道路封锁,公安机关的这一行为属于“即时强制”。

113. 对非典病人的强制隔离属于“直接强制”。

114. 行政机关可以对“某国企与私营企业间的商标纠纷”进行裁决。

115. 具体行政行为超越职权的,人民法院应作出“履行判决”。

116. 行政合同签定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招标”。

117. 最早以法典形式规定行政程序的国家是“西班牙”。

118. 关于行政救济说法不正确的是“是指一种救济手段”。

119. 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是“人民政府责令某企业停业治理污染的决定”。120. 不属于地域管辖的是“管辖权移转”。

121. 人民法院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起诉,应在接到起诉状之日起“7日”内立案。

122. 行政诉讼的判决解决的问题是“实体问题”。

123. 行政机关区别于其他国家机关的实质特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124. 区人民政府向外派出的机关称为“街道办事处”。

125. 某公安机关的民警王某在执行治安管理过程中,对相对人张某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对此承担相应责任的是“某公安机关”。

126. 人民法院对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可以“宣布无效”。

127. 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到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登记、设置帐簿和要求提交有关资料的行为属于行政强制的“行政调查”。

128. 行政裁决一般不具有“终局性”。

129. 不属于行政指导的是“政府正式发布官方信息来帮助企业的发展”。

130. 主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应当是“非本案的调查人员”。

131. 我国行政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谁主张谁举证”。(注意)

132. 行政复议机关只能是“行政机关”。

133. 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是“人民政府责令某企业停业治理污染的决定”。134. 关于一般地域管辖说法正确的是“第一审行政案件原则上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135. 决定审判人员回避的是“院长”。

136. 具体行政行为超越职权的,人民法院应作出“履行判决”。

137. 可以申请复议的决定是“有关审判人员回避的决定”。

138. 行政立法行为无须“为相对人受领”。

139. 不是行政法律行为的是“行政指导”。

140. 行政调查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141. 行政法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行政法的内容”。

142. 属于行政法各渊源中效力最高的是“宪法”。

143. 对于涉及行政相对人重大权益的有关行政法规、规章、政策,政府应印制单行本,供公众阅读了解,体现了“行政公开原则”。

144. 我国现在公职关系发生的最主要途径是“考伍”。

145. 可以申请复议的决定是“有关审判人员回避的决定”。

146. 行政行为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

147. 行政命令的实质是为相对人“设定义务”。

148.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149. 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150. 根据《行政处罚法》,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应当回避。

151. 经过复议的案件,赔偿义务机关是“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152. 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是“具体行政行为”。

153. 行使行政案件审判权的是“人民法院”。

154. 属于原始证据的是“文件的原本”。

155.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156. 人民法院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起诉,应在接到起诉状之日起“7日”内立案。

157. 可以申请复议的裁定是“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裁定”。

158.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特定法律关系的行政确认不包括“亲子关系的确认”。159. 听证制度体现了“公正原则”。

160. 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

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体现了“行政效率原则”。

161. 决定政府要服从法律,行政要受法的支配的是“民主政治制度”。

162. 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行政法规”。

163. 将行政机关分为常设性行政机关与非常设性行政机关是根据其“是否依宪法和行政组织法及存在时间的长短”。

164. 属于国家公务员的是“海淀区区长”。

165. 行政相对人在必要时为公务员提供交通工具或执行公务所必要的其他设施等是“协助公务的义务”。

166. 属于行政给付的是“政府对建筑公司违章行为处于罚款”。

167. 不属于排他性许可的是“持枪许可”。

168. 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实现义务的履行”。

169. 人民银行将收缴的假币销毁的行为属于“补充性行政事实行为”。

170. 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一定期限内未被发现,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该期限为“2年”。

171. 行政赔偿方式以“金钱赔偿”为主。

172.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的申请。

173. 不能作为行为诉讼被告的是“受委托的组织”。

174. 书证的保全方法主要是“复制”。

175. 人民法院审理一审行政案件的期限为“3个月”。

176. 可以上诉的裁定是“驳回起诉的裁定”。

177. 在判决作出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的是“二审法院的判决”。

178. 行政给付是一种典型的“授益性行政行为”。

179. 在某些复杂情况下,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未能准确判断所涉及财产的价值,强制执行后才发现已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时,应当将多余部分退还被执行人。这体现了“行政强制比例原则和适当原则”。

180.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实施的行为,其实现的保障是“国家强制力”。

181. 法的规范中调整范围最广的是“基本规则”。

182. 某市在公务员招考中规定,信仰某教派的人员不得报考,这规定违反了“行政公正原则”。

183. 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是“执行机关”。

184.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履行行政职责中最经常、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权力是“行政处理权”。

185. 属于国家公务员的是“通州区政府派往大稿村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小赵”。

18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2004年7月1日”。

187. 行政强制执行可以适用代执行的是“出义务工”。

188. 行政指导发生作用是基于相对方的“同意或协作”。

189. 规定了行政法规听证制度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190. 某县税务局委托某企业代为收取该企业职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如果该企业的某次征税行为违法,则负责赔偿的是“县税务局与企业负连带责任”。

191. 派出所干警甲在处理一起打架斗殴案件中,对乙处以30元罚款,如果乙请求国家赔偿应向“该派出所”提出。

192.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已经被受理的“不得申请复议”。

193. 组成行政诉讼合议庭的是“审判员”。

194. 管辖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的是“中级人民法院”。

195. 证据证明的对象是“案件事实”。

196. 起诉人对不予受理的裁定,可以“提起上诉”。

197. 行政诉讼的判决解决的问题是“实体问题”。

198. 应纳税人因拖延纳税期限被处予的滞纳金属于“执行罚”。

199. 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是在“县级以上”。200. 在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许多涉及重要的国家和公共利益领域,一般都不适用“行政合同”。

多项选择题归纳

1.关于我国法律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A: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中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解释或作出规定;

B: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C: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D: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

2.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被授权的组织大致可归纳为:

A:社会团体;B:行业协会;C:事业组织;D:企业组织;E: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3.在我国,一般公务员的产生方式有:

A:调任;B:考任;C:聘任;

4.在西方国家,国家公务员通常分为:

A:政务类公务员;B:业务类公务员;

5.行政行为相对于民事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主要特征有:

A:服务性;B:从属法律性;C:裁量性;D:单方性;E:强制性;

6.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包括:

A:主体合法;B:内容合法适当;C:程序合法;D:在行政主体权限范围内;

7.当场收缴罚款适用于:

A: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B: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C: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的;8.根据主持行政裁决的主体不同,行政裁决可以分为:

A: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B: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

9.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形成法律关系的特点不同,行政程序可以分为:

A:行政立法程序;B:行政执行程序;C:行政司法程序;

10.行政法制监督的特征主要有:

A:主体十分广泛;B: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C:是全面性的监督;

D:内容包括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为和公务员行为的监督;E:监督权限法定;

1.一般意义的行政指任何组织为实现其目的、任务而行使的执行、管理职能,包括:A:公行政;B:私行政;

2.行政法治原则的主要要求包括:

A:依法行政;B: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

C:保护人权,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D:政府对违法、侵权行政承担法律责任;

3.行政机关根据其权限的范围,分为:

A:一般行政机关;B:部门行政机关;

4.国家公职关系的双方主体分别是:

A:国家公务员;B:国家;

5.行政行为以其启动是否需要行政相对人先行申请为标准,分为:

A:应请求行政行为;B:依职权行政行为;

6.根据现行行政立法的实践,行政立法的程序主要包括:

A:立项;B:起草;C:听取公众意见;D:审查;E:决定与公布;

7.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与行政处罚的区别主要有:

A:概念不同;B:性质不同;C:内容不同;D:形式不同;E:角度不同;

8.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等方式提出:

A:信函;B:电报;C:电传;D:传真;E: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9.行政征收具有的特征包括:

A:强制性;B:无偿性;C:法定性;D:先定性;

10.行政强制主要包括:

A:行政强制执行;B:即时强制;C:行政调查;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关系主要包括:

A:行政管理关系;B:行政法制监督关系;C:行政救济关系;D:内部行政关系;2.法的规范依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确定性和细密度,可分为:

A:规则;B:原则;C:基本原则;

3.在我国,可以设立派出机关的包括:

A:省人民政府;B:区人民政府;C:镇人民政府;

4.我国国家公务员任用前目前主要有:

A:考任;B:选任;C:聘任;D:调任;

5.行政行为以有无限制条件为标准,分为:

A:附款行政行为;B:无附款行政行为;

6.国务院1985年7月3日发布《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暂行规定》是:

A:中央行政立法;B:授权立法;C:创制性立法;

7.根据法律规范和行政活动的实际情况,行政确认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A:确定;B:认定(认证);C:证明;D:登记;E:鉴证;

8.得设立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包括: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省级人民政府规章;E:较大市政府规章;9.目前组成我国行政征收体制的主要是:

A:税收;B:各种社会费用征收;

10.直接强制可分为:

A:人身强制;B:财产强制;

1.当事人可以申请听证的有:

A:责令停产停业;B:较大数额的罚款;

2.即时强制的特征有:

A:行政主体是即时强制的惟一主体;B:即时强制不以法定义务的履行为必要条件;C:即时强制的程序性规范相对而言不很严格;

D:即时强制是行政主体在情况紧急时直接基于法律、法的规定而采取的强制措施;3.国家公务员任用的主要方式有:

A:选任;B:考任;C:委任;D:调任;

4.某甲因行政侵权死亡,有遗产被继承,其亲属乙在甲死亡前,一直由甲赡养,问谁有权请求赔偿:

A:某甲的继承人;B:某乙;

5.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中正确的是:

A:先取证,后裁决规则;

B: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和依据;

C: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和依据;6.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行政诉讼第一审判决可分为:

A:维持判决;B:撤销判决;C:变更判决;D:履行判决;E:确认判决;

7.行政复议参加人有:

A:行政复议机关;B:行政复议申请人;C: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D:行政复议代理人;E:行政复议第三人;

8.属于行政管理关系的有:

A:劳动局实施行政处罚行为与被处罚人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B:劳动局登记检查用工情况与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9.行政处罚法定原则要求:

A:处罚设定权法定;B: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

C:被处罚行为法定;D:处罚的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

10.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的行政机关是:

A: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D: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E: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1.属于我国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有:

A:地区行署;B:区公所;C:街道办事处;

2.属于行政征收行为的有:

A:机场收取机场建设费;B:环保局收取排污费;C:税务局收取税款;

3.行政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A:从属法律性;B:服务性;C:裁量性;D:单方性;

4.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有:

A:客观真实性;B:合理性;C:关联性;

5.工商局吊销某企业的营业执照是:

A:依职权的行政行为;B:要式的行政行为;

6.行政相对人对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依法对该复议案件享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有:

A:县人民政府;B:市工商局;

7.行政相对方对行政主体下列“”行为不服的,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A:非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B:认为行政行为侵犯了本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认为行政主体给予自己的行政罚款数额过高;

8.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方式:

A:金钱赔偿;B:返还财产;C:恢复原状;D:消除影响;E:赔礼道歉;

9.行政奖励主要有以下形式:

A:通报表扬;B:记功;C:授予荣誉称号;D:晋级(晋职);E:发给奖金或奖品;10.现行法律、法规授权行政机关裁决的有关争议案件主要涉及下述领域中:

A:权属争议;B:知识产权争议;C:民事侵权赔偿争议;D:环境污染争议;

1.行政公正原则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的要求;实体公正的要求主要包括:A:依法办事,不偏私;B:平等对待相对人,不歧视;C: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断;2.行政机关根据其管理的客体和内容,分为:

A:职能性行政机关;B:专业性行政机关;

3.导致国家公职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主要有:

A:公务员退休;B:公务员辞职;C:公务员辞退;D:公务员死亡;E:开除;

4.行政行为以有无法定形式要求为标准,分为:

A:要式行政行为;B:不要式行政行为;

5.行政立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涉及以下“”事项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A:国家安全;B:外汇汇率;C:外币政策的确定;

D: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于行政立法施行的;

6.综合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行政给付的形式主要有:

A:抚恤金;B:特定人员离退休金;

C:社会救济、福利金、最低生活保障费;D:自然灾害救济金及救济物资;

7.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可以不设立行政审批的事项包括:

A: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事项;

B: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C: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D:行政机关采取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事项;

8.具有税收征收权的主体是:

A:税务机关;B:海关;

9.代执行的程序,一般为:

A:告诫;B:代执行;C:财产强制;

10.行政事实行为的特征主要有:

A:行政性;B:不具备法律约束力;C:多样性;

1.行政指导具有:

A:行政性;B:强制性;C:依据的特殊性;D:表现方式的灵活性;

2.属于行政许可的是:

A: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向公民发给法律职业资格证的行为;

B: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向公民颁发驾驶执照的行为;

C:专利机关依法向公民颁发专利权证的行为;

3.行政行为中,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有:

A:行政处分;B:行政调解;C:人事处理决定;

4.按照证据的来源,可将证据分为:

A:原始证据;B:派生证据;

5.可以宣布行政处理决定无效和撤销行政处理决定的机关有:

A: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行政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

B:行政复议机关;

6.可以合并审理的有:

A: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其他情形;

B: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对原告作出的新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服向同级人民法院起诉的;C: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对同一事实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

D:行政机关就同一事实对若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分别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分别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

7.行政审判参照的规章有:

A: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发布规章;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

D: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

E: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

8.根据判决与被诉行为的关系,行政诉讼判决可以分为:

A:维持判决;B:驳回判决;C:确认判决;D:履行判决;

9.对公民、法人或者组织的执行措施有:

A: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B: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劳动收入;

C: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

D: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拆迁违章建筑,退出土地;

E: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按日处50至100元的罚款;

10.对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执行:

A: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B: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C:明显缺乏道德依据的;

D:明显违法并且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E:明显对被执行人不利的;

1.根据功能不同,行政指导可以分为:

A:规制性行政指导;B:调整性行政指导;C:促进性行政指导;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A: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B: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D: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3.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包括:

A:维持决定;B:撤销决定;C:变更决定;D:履行决定;E:确认决定;

4.行政补偿属于国家补偿的一种,多适用于:

A:国家征用行为造成的损害;B:行政合法行政造成的损害;

5.对以下单位或组织侵犯相对人法定经营自主权的行为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是:

A:街道办事处;B: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6.证据保全的申请人可以是:

A:原告;B:被告;C:第三人;D:诉讼代理人;

7.关于二审说法正确的有:

A:可以实行书面审理;B:审理不受上诉范围的限制;

C:程序中,行政机关不得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

D:合议庭全部由审判员组成,不实行陪审制;

E: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自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8.行政审判的依据是: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9.撤销判决适用于:

A:主要证据不足的;B: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C:违反法定程序的;D:超越职权的;E:滥用职权的;

10.在行政诉讼中,出现下列情形,人民法院应裁定中止执行:

A: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B: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

C: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的其他情形;

D: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的;

E: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1.我国现行行政救济制度主要有:

A:行政复议;B:行政诉讼;C:信访制度;D:行政赔偿;

2.属于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方式和程序的有:

A:质询和询问;B:视察、检查和调查;C: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D:审查政府行政法规、规章、决定和命令;

E: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财政预算;

3.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的情形有:

A: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B: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C: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D: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被吊销的;

E: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4.行政相对人对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依法对该复议案件享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有:

A:县人民政府;B:市工商局;

5.行政补偿的义务主体是:

A:社会受益人;B:作出合法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6.关于《行政诉讼法》第12条列举的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内部行政行为有:

A:任免;B:奖惩;

7.物证的保全方法有:

A:封存;B:扣押;

C:摄影;D:录象;

8.关于再审理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法院决定案件再审,应当作出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B:上级人民法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

C:再审案件原来是经第一审程序裁判发生法律效力的,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再审;

D:再审案件原来是经上诉审理程序后发生法律效力的,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再审;9.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裁定适用于:

A:一审判决证据不足的;

B: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的;C:一审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

10.在行政诉讼中,出现下列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A:申请人撤销申请;B: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C:追索抚恤金案件的权利人死亡;D: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E: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的;

1.综合各国行政法发源的情况,作为行政法一般发源的法形式大致有:

A:制定法;B:判例法;C:习惯和惯例;

D:行政法理;E:条约和协定;

2.受委托的组织的主要权利有:

A:取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B:依法行使被委托的职权和办理被委托的事项;

C:取得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经费和报酬;D:向委托行政机关提出变更委托范围内建议;E:请求有关行政机关协助排除其在履行职责中所遇到的障碍;

3.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有:

A:守法的义务;B:依法办事的义务;

C:忠于职守的义务;D:联系群众的义务;E: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4.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主要包括:

A:公定力;B:确定力;C:拘束力;D:执行力;

5.行政立法根据其权力来源的不同,可分为:

A:职权立法;B:授权立法;

6.属于行政处罚的是:

A:拘留;B:警告;C:没收违法所得;D:劳动教养;

7.行政程序具有下列特征:

A:法定性;B:多样性;C:统一性与分散性的结合;

8.相较于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一个比较完善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特性:A:监督内容更具全面性;B:监督实效更具快速性;C:监督方式、手段更具多样性;9.行政复议应遵循的原则有:

A:合法原则;B:公开原则;C:公正原则;D:及时裁决原则;E:一级复议原则;10.属于裁定管辖的是:

A:移送管辖;B:指定管辖;C:移转管辖;

1.关于我国法律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A: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有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B: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C: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中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

D: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或作补充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2.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被授权的组织大致可归纳为:

A:社会团体;B:行业协会;C:事业组织;

D:企业组织;E:基层群众性组织;

3.在我国,一般公务员的产生方式有:

A:调任;B:考任;C:聘任;

4.在西方国家,国家公务员通常分为:

A:政务类公务员;B:业务类公务员;

5.行政行为相对于民事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主要特征:

A:服务性;B:从属法律性;C:猜量性;D:单方性;E:强制性;

6.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包括:

A:主体合法;B:内容合法适当;C:程序合法;D:在行政主体权限范围内;

7.当场收缴罚款适用于:

A: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B: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C: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提出的;8.根据主持行政裁决的主体不同,行政裁决可以分为:

A: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B: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

9.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形成法律关系的特点不同,行政程序可以分为:

A:行政立法程序;B:行政执法程序;C:行政司法程序;

10.行政法制监督的特征主要有:

A:主体广泛;B:全面性的监督;C:监督权限法定;

D: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E:内容包括对国家行政机关行为和公务员行为的监督;

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行政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静态行政:被赋予相应职能的组织单位和个人,指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行政人员。

动态行政:相应组织职能的运作,指行政活动、行政行为。

形式行政:根据主体的性质界定的行政,即只有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活动为行政。

行政国:指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同时导致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行政法

行政法: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行政关系: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权: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授予行政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国家权力。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包括四类:

1、行政管理关系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3、行政救济关系

4、内部行政关系

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主体: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是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主体特征:1、能依法行使职权2、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

3、由其本身对外就自己行使职权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相对人的特征:1、是行政管理的对象2、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影响

3、作为与行政主体的相对一方,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

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国家公务员和其他行政执法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法制监督关系的特点:1、双方均有多个主体2、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3、关系的内容因具体参与主体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别

行政救济关系:是行政相对人认为其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侵犯,向行政救济主体申请救济,行政救济主体对其申请予以审查,作出向相对人提供或不予提供救济的决定而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救济关系的特点:

1、存在三方主体

2、行政救济主体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3、部分行政救济关系于行政法制监督关系重合

内部行政关系:是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

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所属机构或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关系。

内部行政关系的特点:

1、关系的主体是多元的,关系的类别是多种多样的

2、部分内部行政关系的双方主体处于平等地位

3、关系受法律调整的范围和程度小于外部行政关系

行政法主要从三个方面控制和规范行政权:

1、通过行政组织法,控制行政权的权源

2、通过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方法

3、通过行政法制监督法、行政责任法、行政救济法以制约行政权滥用

行政法的种类:

1、行政组织法

2、行政程序法

3、行政法制监督法、行政责任法和行政救济法

行政法的形式:行政法一般不存在一部集基本规范为一体的统一法典,其法律规范通常广泛地散见于各种法律规范文件之中。

第三节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

行政法学和行政学的区别:

1、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2、二者研究的直接目的不同

3、二者研究方法不同

4、二者从属关系不同

行政法学的主要内容:

1、行政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2、行政法的价值与功能

3、行政法的内容与形式

4、行政法律关系

5、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行政法包括三大类规范和制度:

1、行政组织法的规范和制度

2、行政行为法的规范和制度

3、行政法制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法的规范和制度

行政组织法的规范、制度四小类:

1、调整行政组织和职能的狭义行政组织法

2、调整行政机构和编制的行政编制法

3、调整行政工作人员任用和管理的公务员法

4、调整行政设施、国有资产等公务的公物法

行政法制监督、行政责任、行政救济法的规范制度五小类:

1、行政诉讼法

2、行政复议法

3、行政赔偿法

4、行政申诉、控告、检举法

5、行政监察法

第二章行政法的法源

第一节国外行政法的一般法源

行政法法源:指行政法法律规范的载体形式,即行政法法律规范的来源或出处。

行政法一般法源:①制定法②判例法③习惯与惯例④行政法理⑤条约与协定

第二节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我国行政法法源的特点:我国是成文法国家,行政法法源一般只限于制定法。

我国行政法法源的种类: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单行条例⑥部门规章⑦地方政府规章⑧法律解释⑨条约与协定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指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部门规章:指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们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发布的规章。

第三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论述)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行政法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它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和功能:

1、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基础性规范”,是产生其他具体规格和原则的规范;

2、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体现行政法的基本价值观念的规范;

3、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一种普遍性规范,它对行政关系进行整体的宏观调整、规制;

4、行政法基本原则不仅指导、调整整个行政执法行为,而且指导和调整行政法的整个立法行为;

5、行政法基本原则不仅对行政法的立法、执法起宏观指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的场合也直接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这也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第二节行政法治原则

1、依法行政:指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依法而为,受法之约束。

具体要求:①法律创制②法律优越③法律保留

2、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包括事前控制(授权控制、程序控制)和事后控制(行政复议、司法审查)

授权控制:法律授予某一政府机关某一项自由裁量权时,应有一定范围的限制。

程序控制:以法定程序控制和规范政府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3、政府对违法、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4、保护人权,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第三节行政合理原则

1、比例原则,包含三个子原则:①妥当性原则②必要性原则③比例性原则

2、信赖保护原则: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要求:(另一种表述为:不准翻供)

1、行政行为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

2、授益行为作出后,即使在事后发现有轻微违法和对政府不利,只要非因相对人过错造成,亦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

3、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发现有较严重违法情形或可能给国家、社会公益造成重大损失,必须撤销或改变相应行为时,行政主体对因此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给于补偿。第四节行政公正原则

行政公正原则包括实体公证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的要求:

1、行政公正原则的主要实体要求:

①依法办事,不偏私;②平等对待相对人,不歧视;③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断。

2、行政公正原则的主要程序要求:

①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

②不单方接触;

③不在事先未通知和听取相对人申辩意见的情况下做出对相对人不利的行政行为。

不单方接触:行政机关就某一行政事项要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人作出行政决定或行政

裁决,不能再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单独与另一方当事人接触和听取其陈述,接受其证据。

第五节行政公开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一律公开进行;行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以及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应依法公布,让相对人依法查阅、复制;有关行政会议、会议决议、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应允许新闻媒介依法采访、报道和拼论。

行政公开原则的主要要求:

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制定的活动公开;公布

2、行政执法行为公开:①标准、条件公开②程序、手续公开③重大的应公开形式进行

3、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依据、标准、程序应事先让当事人知晓;决定书允许查阅

4、行政信息、情报公开。

第六节行政效率原则

行政效率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行政效率原则的主要要求:

1、严格遵循行政程序和时限

2、行政机构组织精干;

3、加强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四章行政机关

第一节行政机关概述

行政机关: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行政主体: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的性质:双重性质——执行机关、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的特征:

1、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2、行政机关在组织体系上实行领导——从属制

3、行政机关在决策体制上一般实行首长负责制

4、行政机关行使职能通常是主动的、经常的和不间断的

5、行政机关最经常、最直接、最广泛的与个人、组织打交道

第二节行政机关的分类

主要分类:

1、一般行政机关与部门行政机关

2、职能性行政机关与专业性行政机关

3、常设性行政机关与非常设性行政机关

4、专门执法机关与普通管理机关

5、首长制行政机关与委员制行政机关

6、派出行政机关与被派出行政机关

第三节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与管理手段

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

1、保障国家安全

2、维护社会秩序

3、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

4、保障和促进文化进步

5、健全和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6、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1、行政立法权

2、行政命令权

3、行政处理权

4、行政监督权

5、行政裁决权

6、行政强制权

7、行政处罚权

行政立法权: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利。

行政命令权:行政机关向行政相对人发布命令,要求行政相对人作出某种行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权力。

行政处理权: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对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事项作出处理的权利。

行政监督权:行政机关为保证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对行政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义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权力。

行政裁决权:行政机关裁决争议,处理纠纷的权利。

行政强制权:行政机关在实施系国内政管理过程中,对不依法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相对人通过采取人身的或财产的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力。

行政处罚权: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违反系国内政管理秩序的行政相对人依法给于制裁的权力。行政机关的主要管理手段:

1、制订规范和发布命令、禁令

2、编制和执行计划、规划

3、实施行政许可

4、征收税费和给于财政资助

5、调查统计和发布信息情报

6、处理和裁决争议、纠纷

7、采取行政强制措施8、实施行政制裁9、缔结行政合同10、行政指导

第四节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1、中央

2、一般地方

3、民族自治地方

4、特别行政区

第五章依授权和依委托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

第一节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被授权组织的条件:

1、相应组织应与所授权行使的行政职能无利害关系;

2、相应组织应具备了解和掌握语所行使行政职能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知识的工作人员;

3、相应组织应具备所授行政职能形式所需要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4、对于某些特别行政职能,被授权组织还应具备某些特别的条件。

基层性群众自治组织: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的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

1、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能时,是行政主体,具有与行政机关基本相同的法律地位;

2、以自己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能,并由其本身就行使所授职能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

3、在非行使行政职能的场合,不享受行政权,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

第二节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的组织。

受委托组织的条件: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精华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人间)、不同地区(空间)、不同时间(时间)中的发生频率与分布现象,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比(ratio):也称相对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来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 构成比(proportion):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率(rate):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发病指标 1)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用途: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仿制措施的效果 2)罹患率(attack rate):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与发病率的相同之处是分子都是新发病例数,不同之处是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4)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某个时间受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所占的比率。 5)病残率(disability rate):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病残人群在人群中的发生频率。死亡指标 1)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2)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 3)生存率(survival rate):是指患某种病的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的比例。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4)死亡专率:按不同病种、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分别加以计算出的死亡率 疾病的流行强度 1) 散发(sporadic)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人群的某病流行强度。 2)爆发(outbreak)是指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3)流行(epidemic)是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地区聚集性:某地区患病或死亡频率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情况 地方性疾病:在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群中相对稳定且经常发生,无需自外地输入的疾病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专门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行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述出来的方法。 现况调查(prevalence survey)又称横断面研究,是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一个特定人群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进行的调查研究,以描述其分布与相关因素的关联的描述性流行

建筑材料名词解释2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指水泥的水化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粒径大小不同的砂相互搭配的情况。混凝土的碳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渗透到混凝土内,与混凝土中氢氧化钙起反应后生成碳酸和水,使混凝土碱度降低的过程。 淬火:将钢材加热至基本组织改变温度以上保温,使基本组织转变成奥氏体,然后投入水或矿物油中急冷,使晶粒细化,碳的固溶量增加,机械强度提高,硬脆性增加,这种处理方法叫淬火。 陈伏:为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石灰膏应在储灰坑中存放两周以上的过程,即为陈伏。 弹性摸量:受力后材料的应力与材料应变的比值。 骨料的饱和面干状态:当骨料颗粒表面干燥,而颗粒内部的孔隙含水饱和时的状态。 砂率:混凝土中砂的用量占砂、石总用量的百分数,表示砂与石子二者的组合关系。 徐变: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作用下,随时间增长的变形。木材平衡含水率:木材的含水率与周围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木材的平衡含水率。 骨料的坚固性:坚固性反应骨料在气候、外力或其他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碎的能力,通常用硫酸盐侵泡法来检验颗粒抵抗膨胀应力的能力。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易性也 称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和 物是否易于施工操作和获 得均匀 回火:将比较硬脆、存在内 应力的钢材,加热至基本组 织改变温度以下150~160℃, 保温后按一定制度冷却至 室温的热处理方法称为回 火。 石油沥青的大气稳定性:是 指石油沥青在热、阳光、水 和空气的长期作用下,保持 其原有性能的能力。 石油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是 指石油沥青的粘性和塑性 随温度升降而变化的程度 软化系数:材料的软化系数 为材料在侵水饱和状态下 的抗压强与材料在干燥状 态下的抗压强之比。 比强度:材料的强度值与体 积密度之比。 最大粒径:粗骨料公称粒级 的上限为该粒级的最大粒 径。 烧结砖的抗风化性能:指烧 结普通砖在长期受到风雨 冻融等作用下,抵抗破能力。 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 泥熟料、0%~5%的石灰石或 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 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称为硅酸盐水泥 砂浆的稠度:新拌砂浆的流 动性也称稠度,是指新拌砂 浆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产 生流动的性质。 热塑性塑料:这种塑料加热 时软化甚至融化,冷却后硬 化,而不起化学变化,不论 加热和冷却重复多少次,均 能保持此性质,这类塑性称 为热塑性塑料。 空隙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 积状态下,其中的空隙体积 与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 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白分率。 混凝土的化学收缩:混凝土 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 物的体积小于水化前反应 物的体积,致使混凝土产生 收缩,这种收缩称为化学收 缩。 失效处理:将经过冷加工的 钢材于常温存放15~20d; 或加热到100~200℃并保 持2h左右,这个过程称时 效处理,前者称为自然时效, 后者称为人工时效。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 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砖的石灰爆裂:砖胚中夹杂 有石灰块,砖吸水水后,由 于石灰熟化、膨胀而产生爆 裂现象。 普通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 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 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 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 酸盐水泥。 冷加工强化处理:将钢材于 常温下进行冷拉、冷拔或冷 扎,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从 而调整其性能的方法称冷 加工强化处理。 水泥硬化:具有可塑性的水 泥浆体随着时间的增长,强 度逐渐提高,直至形成坚硬 的水泥石的过程,称为水泥 的硬化。 非活性混合材料:常温下不 能与氢氧化钙和水发生水 化反应或反应甚微,也不能 产生凝结硬化的混合材料 称为非活性混合材料。

名词解释整理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资料分析之常见名词汇总

资料分析之常见名词汇总 备战事业单位行测考试,资料分析是常见的题型之一,但是大多数考生对这类试题望而却步。因此,中公教育对资料分析题中常见的名词解释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百分数 完成数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完成数÷总量×100%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增长量÷去年量×100% 2、百分点 和百分数基本类似,但百分点不带百分号! 3、成数 相当于十分之几。 4、倍数 例:某地最低生活保障为300元,人均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的4.6倍。则人均收入为300×4.6 =1380元。 5、翻番 翻一番为2倍;翻两番为4倍;依此类推,翻n番为2n倍。 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500亿元,到201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即2500×2×3=15000亿元。 6、增长率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100% 某校去年招生人数2000人,今年招生人数为2400人,则增长率为400÷2000×100%=25% 7、年平均增长率(复合增长率) 期望值=基期值× (1+增长率)n,其中n为相差年数 某公司1999年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率为20%,则其2002年固定资产总值为4×(1+20%)×3=6.912亿元。 8、增速 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量

9、增幅 增长了百分之几=增长量÷基期量 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增速-基期增速 增幅和增速的关系,容易混淆,意义一样。 10、同比 与历史同期相比较 去年三月完成产值2万元,今年三月完成2.2万元,同比增长(2.2-2)÷2×100%=10% 11、环比 现在统计周期和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较,包括日环比、月环比、年环比。 今年三月完成产值2万元,四月完成2.2万元,环比增长(2.2-2)÷2×100%=10% 12、指数 用于衡量某种要素变化的,指标的相对量,一般假定基期为100,其他量和基期相比得出的数值。 常见指数包括:纳斯达克指数、物价指数、上证指数和区域价格指数。 某地区房地产价格指数,1998年平均价格4000元为基准指数100。 到2005年,平均价格为8400元,则当年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为8400÷4000×100=210。 13、基尼系数 用来衡量收入差距,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基尼系数为0表示绝对平等,为1表示绝对不平等。一般来说: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14、恩格尔系数 指食品支出总额(生活必需品,非奢侈品)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5、平均数 一组数的和,和它们的个数之间相除;即位数字总和?数字个数。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答案

习题集名词解释 1.30. 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 2.52. 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组织完全转变为 奥氏体的过程。 3. B 2.布氏硬度:是压入法硬度试验之一,所施加的载荷与压 痕表面积的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 4. B 3 5.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又称孕育处理,是一种有意向液 态金属中加入非自发形核物质从而细化晶粒的方法。 5. B 43.变形织构:由于塑性变形的结果而使晶粒具有择优取 向的组织叫做“变形织构”。 6. B 53.本质晶粒度:在规定条件下(930±10℃,保温3~8h) 奥氏体的晶粒度称为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用以评定刚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 7. C 1.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 韧性,以在冲击力作用下材料破坏时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ak表示。 8. C 54.残余奥氏体:多数钢的Mf点在室温以下,因此冷却到 室温时仍会保留相当数量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之为残余(留)奥氏体,常用′或A′来表示。 9. C 57.淬火:所谓淬火就是将钢件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 或Ac1(对共析和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 10.冷或水冷)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一种工艺操 作。 11.C 59.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也称淬透层)深 度的能力。 12.C 60.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即硬化能力。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硬度和马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的相对量及其组织形态。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13.D 58.等温淬火: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硝盐 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完成贝氏体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 14.E 70二次硬化:含W、Mo和V等元素的钢在回火加热时由 于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以及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 转变为马氏体,使钢的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 15.E 33.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 体。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16.F 22.非自发形核:结晶过程中,依靠液体中存在的固体杂质 或容器壁形核,则称为非自发形核,又称非均匀形核。17.G 26.杠杆定律:即合金在某温度下两平衡相的重量比等于 该温度下与各自相区距离较远的成分线段之比。在杠杆定律中,杠杆的支点是合金的成分,杠杆的两个端点是所求的两平衡相(或两组织组成物)的成分。这种定量关系与力学中的杠杆定律完全相似,因此也称之为杠杆定律。 18.G 28.共晶转变:在恒温下一定成分的液体同时结晶出两种 成分和结构都不相同的固相的转变过程。 19.G 82.固溶处理:经加热保温获得单一固溶体,再经快速冷

整理的一些名词解释

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招聘管理复习资料分析

招聘管理 名词解释 1、招聘:是指企业为了发展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哪些有能力又有 兴趣到本企业任职的人员,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 2、招聘管理:对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展开招募、选拔、录用、评估等一系列活动,并加以计划、组 织、指挥与控制,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借以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员工队伍,满足组 织发展的需要 3、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 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4、人力资源规划:组织在不断变化着的内部环境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中,合理地分析和预测组织对人 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情况,并据此制定或调整相应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以确保组 织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工作上获得恰当人选的动态过程,达到组织和员工个人需 要的满足,实现组织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5、内部供给:是指企业从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获得的人力资源。 6、岗位分析:是指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职工承担本岗位任务 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 过程。 7、工作规范: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以及职责、程序的具体说明。 8、岗位说明书:是岗位分析的主要成果,其质量不仅影响岗位分析活动本身,而且影响到一个组织的 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其他管理活动的成效。 9、胜任素质: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 的个人特质,又称胜任力冰山模型。 10、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类似于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事件法。 11、招聘预算:是对员工招聘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费用做出估计匡算,并且得到组织有关项目资金保 证的运作过程。 12、招聘成本:是指平均招聘一名员工所需的费用。 13、招聘渠道:就是以协助组织提升招聘效率为目的,建立在组织与应聘者之间的一种信息发布及沟通 的途径。 14、内部晋升:是指从企业内部提拔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员来填补高于其原来级别的职位空缺。 15、岗位轮换:是指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企业安排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工作。 16、网络招聘:是指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使用简历数据库或搜索引擎等工具来帮助企业人事经理完成 招聘的过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康复——是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和发展与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潜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的障碍,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3、家庭访视——是指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了维护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而对访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活动。 4、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包括各种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造成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等精神运动方面的异常,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 5、自我护理——是指个体在稳定或变化后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 6、老年疑病症——是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的一种精神性的人格障碍。 7、老年型社会——联合国将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7%,或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0%称为老年型社会。 8、初级卫生保健——是指由基层卫生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基本、必须的卫生保健服务。 9、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 10、亚健康——指把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健康亦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 11、离退休综合征——指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12、定期健康检查——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1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13、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14、残疾者——是指生理、心理、人体结构上以及某种组织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造成部分或全部失去正常人的功能或失去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15、肌力评定——是判断有无肌力低下以及肌力低下的范围和程度,找出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为制定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16、家庭——是由两个或多个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和彼此以来的处所。 17、家庭价值系统——是家庭在价值观念方面所特有的思想、态度和信念。 18、预防接种——是指有针对性的将生物制品接种人体内,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能力,从而预防该传染病。 19、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基础免疫及随后实时的加强免疫(复种)。 20、家庭权利——是指家庭成员对家庭的影响力、控制权和支配权。 21、社区健康护理评估——是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情况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2、围婚期妇女保健——是结婚前后为保障婚配对方及其下一代健康所进行的保健服务。 23、家庭健康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整理】名词解释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祝融、女娲) 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分封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又称为“封建”制,即封邦建国,是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使之在封域建立邦国,众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对象是王室子弟、异姓诸侯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创立军队等权利,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定期朝觐述职、进贡、拱卫王室的义务。分封制在前期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但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利的集中,后期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宗法制: 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区分“大宗”和“小宗”,确定“大宗”才有继承权和主祭权,“小宗”则需敬“大宗”,以此维护宗法统治;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目的在于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大程度避免因王位而引发的纷争甚至战乱,稳定国家。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私学的兴趣,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同时为学术繁 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③封建制刚刚确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动,不同阶级、 阶层都要寻找自己的代言人。 百家争鸣: 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也是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言人对宇宙万物提出种种解释,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设想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这些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言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争辩,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

名词解释、资料分析

名词解释 1.质剂:周朝时的买卖契约,买卖双方各执一半。这种竹简分为长短两种,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2、六礼:西周结婚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后来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礼制度。3.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包括:辞听,指听当事人陈述,理亏则语无伦次;色听,指观察当事人表情,理亏则面红耳赤;气听,指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耳听,指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目听,指观察当事人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4.《法经》: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把盗、贼放在开头部分,而把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放在了篇尾。 5.以古非今罪:秦朝设立的罪名,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实的各项政策和制度 6.亲亲得相首匿: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罪可以隐匿。汉律规定,卑幼匿尊亲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犯死罪的卑幼,虽应处刑,但可以请求减免,首匿犯一般罪的卑幼也不负刑事责任。 7.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措施。《北魏律》最先做此规定,隋律、唐律相继沿袭。明、清律无此规定。 8.唐律疏议:《唐律疏义》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中华法系的代表。《永徽律疏》是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根据《武德律》和《贞观律》编撰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条,篇名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捕亡、断狱等,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 9.宋刑统: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合计213门。 10.秋审:秋审是清朝的一种由中央国家机关集体审判地方上报的死刑监候案件的制度,复审后根据案情从四种处理意见:包括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中选择并报皇帝批准。 五、案例分析 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姐妹同嫁一夫)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随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嫡长子继承,可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 (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毛概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包含一1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8.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9.社会主义本质 第一,突出强调解决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极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10.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国家 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实、友善。 14.“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5.经济发展新常态 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

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监狱学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分析

监狱学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NO.1 一、名词解释 1、监狱(基本定义):监狱是凭借封闭的结构,运用隔离的功能,用于监禁罪犯的系统。为了方便应用,也可以仅根据其效用特征,简化为:监狱是用于监禁罪犯的系统。 2、监狱的主流文化:是由监狱官方意识形态主张和贯彻的监狱社会文化。 3、行刑变更制度:是基于服刑人员的悔罪表现而给予减轻原判刑罚,即改变原判刑罚执行的制度。 4、行刑目的:是指国家恶化社会通过行刑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有报应刑目的、预防刑目的和恢复刑目的等三大类行刑目的。 5、罪犯人格:罪犯的个性结构与其监狱生存关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现实自我及其行为模式。 二、填空题 1、监狱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使之成为其全部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一般而言,在监狱史终结以前,监狱结构的(封闭性)是执行自由行的一项无法丧失的特征。 3、监狱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其功能是(政治镇压),效用特征是维护统治秩序。 4、我国监狱主要实行(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体制。 5、中国监狱的主流文化非常注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文化)。 6、“教诲刑”是以(“道德教诲”)为主要内容和方法的一种预防刑理论与实践。 7、罪犯有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的,属于(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刑。 8、(假释)是变更刑罚执行方式的典型形式。 9、(依法行刑)是行刑法治的题中之义。 三、选择题 1、我国的“殖民地监狱”有(ABCD) A、山东青岛德式欧人监狱 B、香港的域多利监狱 C、旅顺日俄监狱 D、上海提篮桥监狱 2、基于政治关系类型及其应用情景的定义,监狱是(ACD) A、国家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 B、监狱是纳税人买单的公共产品 C、监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关 D、监狱是一个改造罪犯的场所 3、监狱领导组成的决策层,在我国包括(ABCD) A、监狱长、 B、副监狱长 C、政委 D、监狱党委成员

材料名词解释

1.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2.抗拉强度材料抵抗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能力。3.屈服强度材料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或材料在屈服(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4.塑性断裂前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5.疲劳(疲劳断裂)工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其工作应力往往低于屈服强度,所产生的脆性断裂现象。 6.硬度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 晶体结构 1.晶胞晶胞是能代表晶格中原子排列规律的最小几何单元。 2.晶格晶格是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子。 3.致密度晶胞中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4.多晶体多晶体是由许多晶格方位彼此不同的小晶体(晶粒)组成的晶体。5.晶体各向异性晶体中不同晶面或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从而造成晶体不同方向上的性能不同的现象。 合金 1..同素异构转变固态金属的晶格结构随温度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2.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3.相在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体结构,且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4.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中所形成的固相。 5.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 6.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某些原子所形成的固溶体。 7.间隙相D非/D金小于0.59,具有简单晶格的金属化合物。 8.晶内偏析(枝晶偏析)固溶体合金冷速较快时,形成在一个晶粒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9.相图(平衡图)相图是表示不同成分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各相之间平衡存在的关系图解。 10.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从而使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1.细晶强化金属的晶粒愈细小,其强度、硬度愈高,这种现象称为细晶强化。塑性变形 1.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中的一部分沿着一定晶面、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的滑动。 2.滑移系晶体中的一个滑移面及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3.加工硬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的现象。4.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通过形核长大,使畸变晶粒变成 无畸变等轴晶粒的过程 5.形变织构金属 经大量塑性变形后,由于晶体转 动造成各个晶粒中的某些位向 大致趋向一致的现象。 6.热加工纤维组织金属 中的夹杂物及枝晶偏析经塑性 变形后沿变形方向分布,呈纤维 状,这种组织称纤维组织 7.热(压力)加工金属 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压力 加工。 8.冷(压力)加工金属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 加工。 铁碳相图 1.铁素体碳溶 于α铁中形成的间隙固容体 2.渗碳体具有 复杂晶格的间隙化合物。 3.奥氏体碳溶 于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 4.珠光体由铁 素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片层 状机械混合物。 5.高温莱氏体由奥 氏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机械 混合物。 6.热脆性钢中 FeS与Fe 形成的低熔点共晶体 (在A晶界上)在锻压时熔化而 导致钢材沿晶界开裂的现象。 7.冷脆性磷溶 入铁素体中,产生固溶强化的同 时急剧降低钢室温下的韧性和 塑性的现象. 9.碳钢含碳量 小于2.11%,并且含少量硅,锰,磷, 硫等杂质元素的铁碳合金. 热处理 1.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在 具体加热条件下(温度、时间) 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2.过冷奥氏体当 奥氏体冷至临界点以下,尚未开 始转变的不稳定的奥氏体。 3.残余奥氏体过 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冷至 室温或Mf点,尚未转变的奥氏 体。 4.索氏体是 过冷奥氏体在A1 ~ 650℃之间 形成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 组成的细片状机械混合物。 5.屈氏体是 过冷奥氏体在650~600℃之间 形成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 组成的极细片状机械混合物。 6.马氏体由 过冷奥氏体在Ms~Mf 间形成 的,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 溶体。 7.退火将 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后,缓 慢冷至室温,以获得接近平衡状 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正火将 钢加热至Ac3或Accm以上, 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9.淬火将 钢加热至Ac3或Ac1以上,保温 后以>Vk的速度快冷,使过冷 A转变成M的热处理工艺。 10.回火将 淬火钢加热至A1以下某一温 度,保温后一般空冷至室温的热 处理工艺。 11.回火马氏体淬 火马氏体经低温回火形成的,由 已分解的马氏体与分布其上的 细小片状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 物。 12.回火屈氏体由 马氏体经中温回火得到的铁素 体与极细粒状碳化物组成的两 相混合物。 13.回火索氏体由 马氏体经高温回火得到的铁素 体与细粒状碳化物组成的两相 混合物。 14.调质处理淬 火+高温回火工艺的总称。 15.冷处理淬 火钢冷至室温后继续冷却至 -70~-80℃或更低的温度,使更多 的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的热处 理工艺. 16.时效硬化经 固溶处理(淬火)的合金在室温 停留或低温加热时,随时间延长 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17.钢的淬透性在 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时获得淬 硬层(或称淬透层)深度的能力。 18.钢的淬硬性钢 在淬火后(马氏体组织)所能达 到的最高硬度。 19.临界(淬火)冷却速度临 界淬火速度(临界冷却速度)获 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 速度。 20.表面淬火仅 将钢件表层快速加热至奥氏体 化,然后迅速冷却,不改变心部 组织的淬火方法。 21.渗碳向 低碳钢表面渗入碳原子,增加其 表层含碳量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1.合金钢为 了改善钢的某些性能,在炼钢 时,有意加入合金元素所炼制的 钢叫合金钢。 2.第二类回火脆性对 含有锰、铬、镍等元素的合金调 质钢,淬火后在450~650℃回火, 保温后缓冷时钢的韧性下降的 现象. 3.回火稳定性(回火抗力)淬 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 降的能力,或称抗回火软化的能 力。 4.二次硬化含 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高合金 钢,淬火后较高温度回火,由于 析出弥散的特殊碳化物使其硬 度升高的现象。 5.固溶处理将 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 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 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 溶体的工艺。 铸铁 1.铸铁的孕育处理浇 注前往铁水中加入孕育剂,促进 石墨化,细化石墨,以提高铸铁 的机械性能。 2.可锻铸铁白 口铸铁通过石墨化(可锻化)退 火,使渗碳体分解成团絮状石 墨,而获得的铸铁。

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整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