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复习资料终结版

大学生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复习资料终结版

大学生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复习资料终结版
大学生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复习资料终结版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be microorganism:一群形态、结构简单的微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大多数为单细胞。2.共代谢作用Co-metabolism:指微生物在有它可利用的碳源存在时,对它原来不能利用的物质也能分解代谢的现象。

3.基本呼吸basio respiration:在一般情况下,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的物质和能量,都是靠氧化分解细胞从外界吸收来的营养物质所获得的,这种利用外源营养物质的生物氧化还原过程,成为基本呼吸。

4.内源呼吸endogenous respiration:由于外界营养物质匮乏,微生物为了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继续,微生物氧化分解自身细胞内的组分物质,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细胞内组分被氧化分解的过程成为内源呼吸。

5.测呼吸线:以单一的有机物质为基质、营养物质,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的作用于该有机物的过程中,测其耗氧量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一条特征曲线,即生化呼吸线。

6.氨化作用:由有机氮化物转化为氨态氮的过程(NH3、NH4+)。

7.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在有氧气时,微生物将氨氧转化为硝酸的作用。

条件:O2;NH3;碱性物质(中和产生的亚硝酸和硝酸);不需要有机物存在。

8.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硝酸盐在通气不良环境中(缺氧),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O2或N2的过程。

条件:NO3 ̄;有机物质存在;氧气<0.5mg/L。

9.荚膜capsule:细胞壁表面的粘性物,有一定外形,很厚,相对稳定附着在细胞壁外。是细胞构造的一部分。

10.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水体含丰富的溶解性营养盐类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异养微生物旺盛代谢活动,耗尽水中溶解氧(DO),使水体变质,破坏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11. 微生物的特点及其特点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答:1.个体小,形态简单;2.分布广,种类多;3.繁殖快,数量大;4.比值大,代谢强;5.适应强,易变异。

12. 为什么说微生物的降解方法有很大的潜力?

答:1.微生物自身特点:极其多样的代谢类型,各种有机物可被利用;有很强的变异性。

2.共代谢作用与生物降解性:靠降解其它有机物提供能源和碳源;或通过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由其它物质的诱导产生相互的酶系,发生共代谢作用。

3.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降解的关系:烃类化合物,对于相同碳原子数,一般是链烃比环烃易降解,直链烃比支链烃易降解,不饱和烃比饱和烃易降解;主要分子链上碳元素被其它元素取代时;碳氢键;官能团的性质及

数量;分子量大小对其生物降解性影响也比较大。

13自然界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方式

1.光降解:具有紫外吸收峰的化合物,太阳光解;

2.化学降解(T°C、pH、O2、Mn+)

水解反应:RX、酯类、环氧化合物;

电离反应:苯酚、有机胺;

3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是指生物对污染物进行的分解或降解,而生物中由微生物所起的降解作用最大,故又可称为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巨大潜力:微生物自身特点;共代谢作用与生物降解性;化学结构与生物降解的相关性14.BO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其单位ppm或毫克/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COD: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将水中可氧化物质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氧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COD的单位为ppm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 .

COD与BOD比较,COD的测定不受水质条件限制,测定的时间短。但是COD不能区分可被生物氧化的和难以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不能表示出微生物所能氧化的有机物量,而且化学氧化剂不仅不能氧化全部有机物,反而会把某些还原性的无机物也氧化了。所以采用BOD作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较为合适,在水质条件限制不能做BOD测定时,可用COD代替。水质相对稳定条件下,COD与BOD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重铬酸钾法COD>B OD5>高锰酸钾法COD

15.生物降解性常见的测试方法

1.测B/C :表示废水的可生化处理的程度。

B/C>0.45,生化性较好;B/C>0.3,可生化;B/C<0.3,较难生化。

B/C>0.5,多直接采用生化处理;对开B/C较低的废水往往采用一些物化预处理方法,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后,再采用生物方法处理。

2.测COD30

取一定量的待测废水,预处理后,一般PH 6~8,投加少量活性污泥引入菌种,连续曝气;通过比较废水起始CODcr与第30天后CODcr(COD30),可用来推测废水的可生化性和估计用生化法处理可得到的最高COD去除率。

废水处理上很少使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长。

3.测定生物氧化率

用训化好的活性污泥作为测定用的微生物,将一定量单一的被测有机物作为底物,也就是作为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唯一营养源,在瓦氏呼吸仪上检测其耗氧量,与该底物完全氧化的理论需养量之比,即为被测有机物的生物氧化率(%)。

4.测呼吸线

以单一的有机物为基质、营养物,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于该有机物的过程中,测其耗氧量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的一条特征曲线,即生化呼吸线。

5.测定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耗氧速率,就是单位生物量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在提供相同的活性污泥量,也就是微生物种类、数量一定,比较不同浓度下有机物作基质、营养物的条件下,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这样可作出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16. 硝化作用条件:O2;NH3;碱性物质(中和产生的亚硝酸和硝酸);不需要有机物存在(若有大量有机物存在,则发生硝化作用的效果受到影响,硝化作用会被抑制)。

17.反硝化作用条件:NO3 ̄;有机物质存在;氧气<0.5mg/L(缺氧:位于好氧和厌氧之间)。

18.内含物:异染颗粒,聚B-羟基丁酸,肝糖和淀粉粒,硫滴

19.格兰氏染色的目的,基本操作

目的:细菌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染色后易于观察。(鉴别性染色,一种经验染色法。)

步骤:1.初染:结晶紫30s;2.媒染剂:碘液30s;3.脱色:95%乙醇30s;4.复染:番红或复红30-60s(阳性仍紫色,阴性红色)

20..荚膜的功能?

1.对细菌的保护作用,使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防止微小动物的吞噬,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2.有助于细菌的侵染力;

3.细胞外贮藏物,外界营养缺乏时可以作为碳源物质能源物质利用;

4.许多细菌可以形通过荚膜相互粘结,形成体积和密度大的菌胶团。

21.菌胶团细菌的定义和功能?

菌胶团:许多细菌的荚膜融合为一团胶状物,内含多数细菌。是活性污泥、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主要根据菌胶团多少、大小以及结构的紧密度、性能来确定。

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荚膜的功能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1.具有较强的吸附、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2.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

22.如何区分新老菌胶团

新生的菌胶团:颜色较浅,无色透明,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

老化的菌胶团:吸附了许多杂质,颜色较深,看不到细菌单体,象烂泥似的,生命力较差。

23.球衣菌

1.特性:具假分枝;在溶解氧小于0.1mg/L的微氧环境可生长;分解有机物能力强;适宜温度30度,15度下不生长;对碳素要求高、反应灵敏,对杀虫剂抵抗力不好。

2.作用:构成生物膜的重要菌种;利于有机物的去除;容易引起污泥膨胀。

丝状菌:一大类细胞连成丝状的多种微生物的统称,包括丝状细菌、丝状蓝细菌和丝状真菌等

在丝状菌过度生长的情况下,丝状菌在数量上可能超过胶团菌,使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降性下降,沉淀压缩性能变差,产生污泥膨胀,造成污泥出水水质下降。

24.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区别?

不同点主要是有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原核生物细胞有明显的核区,核区内只有一条双螺旋结构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的染色体;原核生物细胞的核区没有核膜包围,称原核。真核生物细胞内有一个明显的核,其染色体除含有双螺旋结构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外还含有组蛋白,核由一层核膜包围,称真核。

相同点就是它们都具有细胞结构。

25. 哪些原因可以导致丝状菌过量繁殖呢?采取什么解决措施?

答:当污泥中有大量丝状菌时,大量具有一定强度的丝状体相互支撑、交错,大大恶化了污泥的沉降、压缩性

能,形成污泥膨胀。

原因:溶解氧过低,进水有机物含量过高,进水营养条件变化,一般细菌在营养为BOD5:N:P=100:5:1的条

件下生长,但若磷含量不足,C/N升高,这种营养情况适宜丝状菌生活。pH过低,温度高于35度易引起丝状菌

生长。解决办法:降低进水碳水化合物浓度或者增加N、P比例;增加DO;适当改变PH与温度,回流污泥中添

加漂白粉或者CL2.

26. 活性污泥法常见的几类问题及解决方法

(1)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的凝聚性和沉降性恶化,导致处理水浑浊的现象;一般认为

SVI>200,就算污泥膨胀。丝状菌性膨胀:

原因:原水中营养物质含量不足; 原水中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物质的含量高;硫化物含量高;进水波动,导致

DO不足;温度在30°左右;DO不足;PH过低;BOD有机负荷高

控制措施:投加氧化剂(氯气,漂白粉,过氧化氢,或臭氧);投加凝聚剂

(2)污泥上浮:

污泥脱氮上浮:污泥在二沉池呈块状上浮的现象(污泥灰色)

原因:曝气池内污泥龄过长,使硝化进行程度较高,而这种混合液若在二沉池中经历较长时间的缺氧状态,则会

发生反硝化,生产氮气,以气泡形式脱出,附着于污泥上,从而使污泥整块上浮。

防止方法:减少曝气,缩短污泥龄以防止硝化;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除剩余污泥,减少污泥在二沉池中停留

时间。

污泥腐化上浮:大块污泥(黑色)上浮,产生恶臭

原因:二沉池中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或局部区域堵塞,进行厌氧发酵,生成气体(H2S,CH4)从而使污泥大块

上浮

解决和防止措施: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清除设备;清除沉淀池的死角地区;加大池底坡度或改进池底刮泥设

备;及时排泥和疏通堵塞等。

(3)污泥解体:处理水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坏等均属污泥解体现象

原因:运行不当:如曝气量过大,活性污泥营养平衡遭受破坏;

有毒物质:M受到抑制或伤害,净化能力下降或完全停止,从而使污泥失去活性

措施:加强管理

(4)泡沫:工业废水中常含有各种表面活性物质,在采用活性污泥法时,曝气池面常出现大量泡沫。泡沫过多时将从池面溢出,影响操作环境,带走大量污泥,机械曝气时,泡沫阻隔空气,防碍充氧

措施:表面喷淋水或除沫剂。(常用的除沫剂有机油、煤油、硅油等,投量0.5~1.5mg/L)

27.原生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细菌起最重要作用,其次为原生动物。

氧化塘----细菌、藻类、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对废水净化的影响(1)鞭毛虫、肉足虫、纤毛虫可以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物,对水中有机物的净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降解有机物)(2)在活性污泥法中,纤毛虫能分泌糖类、粘朊促进生物絮凝作用,使废水能在二次沉淀池中很好的沉淀,改善出水水质。(3)纤毛虫吞食有机颗粒、游离细菌,改善微生物处理法出水的水质。

(二)以原生动物为指示生物

指示生物:一种生物只在某一个环境中生长,这种生物就是这一环境的指示生物。

1. 钟虫前端出现气泡---充氧不正常,水质将变坏。

2. 等枝虫相对数量多,普通钟虫渐减少---环境渐变恶化。

3. 原生动物的数量渐减少,直至消失---水质变坏。原生动物对毒物的敏感性比细菌大。

4. 钟虫大量出现---活性污泥已经成熟,充氧正常。

5. 在正常运行的曝气池中,如果固着型纤毛虫减少,游泳型纤毛虫突然增加---处理效果将变坏。

28.如何确定原生生物的指示作用?

答:应对废水处理构筑物中的生物类群进行长期不间断的镜检观察,掌握正常运行的时常见的而且数量最多的种类:原生动物种类的组成;种类数量变化;各种群的代谢活力。以原生生物为指示生物只起辅助理化分析作用。

29. 微生物中常见的四种关系及其定义、例子

·互生关系:两种不同的生物,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时,为对方提供或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互助互利,也可单方有利。例如:氧化塘中的藻类和细菌,产甲烷细菌与不产甲烷细菌。

·共生关系: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这种关系高度发展时,就形成特殊的共生体,即在生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工,在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新的结构。互惠共生是两者相互得利;偏利共生是一方得利,但对另一方无害。例如:藻类与真菌(地衣)

·拮抗关系antagonism:是指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从而抑制甚至是杀死另一种微生物。此外,一种微生物以另一种微生物为食料。例如:原生动物与细菌、有的原生动物之间存在拮抗。

寄生关系parasitism: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表面或体内,并从后者的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取得营养,并使后者受到损害,这种关系叫寄生关系。前者寄生物,后者寄主。例如:噬菌体寄生于细菌。

30.细菌的营养类型?

答:1. 自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藻类、蓝细菌、光合细菌),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氢/硫化/硝化/铁/硝化细菌)

2. 异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红螺菌),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绝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全部真菌,例如: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根霉、曲霉)

31.微生物群体对水质的要求?(微生物法处理废水对水质有哪些要求?)答:⑴养料:微生物繁殖必有各种

养料,其中包括C:N:P=100:5:1,S,微量元素:钾钙镁铁;⑵PH:好氧6~9,厌氧6.5~7.5;⑶温度:20~40℃;

⑷DO:好氧充足的DO,厌氧/缺氧处理必须严格控制。例如反硝化细菌DO<0.5mg/L;⑸有毒物质:不能含有过多的有毒物质,重金属;

32.细菌生长的测定方法:(1)直接计数法(常用,不区分细菌的死活):A.血球计数板法(显微镜)B.比浊计数法(2)间接计数法(活菌数,测定需时间长)A.平板计数法 B.薄膜计数法(3)重量法

(MLVSS/MLSS=0.75)

33.微生物生长的四个时期:适应期(lag phase),对数期(log phase),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衰亡期

(decline phase or death phase)。

微生物生长曲线是以微生物数量(活细菌个数或细菌重量)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画得的曲线。一般说,微生物(细菌)重量的变化比个数的变化更能在本质上反应出生长的过程。

34微生物生长曲线(以活菌数目对数绘制)

A适应期

特点:初-细菌数目不断增加,体积增长快;后-个别菌体繁殖,个数少许增加;

曲线平缓,大量诱导酶的合成

应用:缩短此期,提高设备利用率,用处于对数期的活性污泥接种。

B对数期

特点:分裂快,数目增多;活菌数约等于总菌数;曲线直线上升;此时期细胞的大小、组成、生理特征等均趋于一致,代谢活跃,生长速率高,代时稳定。

应用:接种用的好种子,代谢市胜利沿街的好材料。

C稳定期

特点:储存物积累,养料消耗多;芽胞形成,抗生素产生;繁殖速率下激,死亡速率上升;新增菌约等于死亡菌;曲线平坦

应用:发酵产物形成的重要时期(抗生素、氨基酸);生产上应尽量延长此期。

D衰老期

特点:菌体死亡速率大于繁殖速率;死亡菌数大于活菌数;自容,内源呼吸,曲线下降。

一般不作应用。

微生物生长曲线(以活菌重量变化)

A生长率上升阶段—适应期+对数期

B生长率下降阶段—稳定期(传统活性污泥法)

C内源呼吸阶段—衰亡期(特殊的水处理场合)

大多数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范围为生长率下降阶段,部分在生长率上升阶段后期。

延时曝气及污泥消化在内源呼吸阶段

35.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将少量纯菌接种到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内,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活细菌的数目和重量的变化,以活细菌个数的对数或者活细菌重量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即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36.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1.温度

2.p H值

3. 基质浓度

4.酶的总浓度Eо

5.毒物或抑制剂

37.稳定期的特点:(1)储存物积累,养料消耗多。(2)芽孢形成,抗生素产生(3)繁殖速率下降,死亡速率上升。(4)新生菌≈死亡菌,曲线平坦。在稳定期,细胞的荚膜开始形成,从而形成菌胶团。

38.生物法处理废水在稳定期和衰老期的初端。

39.哪种曲线更能在本质上反映生长过程?

答:活细菌重量—时间曲线。重量的变化即是营养物质(废水中有机物)的变化。

40.细菌的生长曲线和废水生物处理的关系?

大多数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范围是:生长率下降阶段。部分在生长率上升阶段后期。

延时曝气及污泥消化在内源呼吸阶段。

41.比酶活性是指单位重量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性单位数。

酶活性单位是指在25℃最适PH及底物浓度等条件下,在1min内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

42.中间产物学说:在酶促反应当中,酶(E)和底物(S)先形成中间产物(ES),中间产物再一步分解成产物和游离态的酶,但整个反应速度取决于ES的分解速率。

43.米门公式第一次从理论上反映了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随基质浓度的提高而加快,但当基质浓度很大时,反应速度就与基质浓度无关了。

44.(1)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

(2)如果一个酶有几种底物,则对应的酶底物都有一个特定的米氏常数值,其中米氏常数值最小的底物称之为酶的最适底物。1/kn表示酶交合力大小。

45.

V/[E0]表示单位重量的酶或细菌对有机物的利用率或分解速度。

46.微生物存在的三种形式: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生物膜(Biomembrane)(膜状活性污泥)、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存在厌氧微生物中)。水处理微生物的作用原理:絮凝作用、吸附作用、氧化作用、沉淀作用。

47.两个重要的公式:

△S=aLr-bSa(计算剩余污泥量)、O2=aˊLr+bˊSa(计算耗氧量)。

△S 新生长的细胞物质(Kg/d);

Lr所利用的营养物质,即去除的BOD5 (Kg/d) O2微生物需氧量(Kg/d); Sa构筑物内原有的细胞物质(Kg) Lr去除的BOD5 (Kg/d);

a合成系数[合成的细胞物质(Kg)/去除的BOD5 ] ,a’去除单位所需的氧量( Kg/ Kg); b细胞自身氧化率或衰减系数(1/d) b’微生物自身氧化需氧率(1/d)

计算题某城市混合废水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其曝气池的有效容积为340立方,进水流量为150立方每小时,进水BOD200mg/L、出水BOD20mg/L、曝气池污泥浓度4g/L(其中挥发占75%)。计算剩余污泥。

解:△C=200mg/L-20mg/L=180mg/L Lr=△CVh=0.18*150*24=648kg/d

Sa=4kg/m3*340m3*0.75=1020kg/d

△S= aLr-bSa=0.6*648-0.75*1020=312kg/d

△S‘=△S/0.75=414kg/d

Q=△S‘/ρ(1-w)=416.1/(0.8%*1000kg/m3)=52m3/d

48.厌氧消化三阶段四类群:Ⅰ水解酸化阶段(发酵性细菌群)、Ⅱ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细菌群、同型产乙酸细菌群)、Ⅲ产甲烷阶段(产甲烷细菌群)。

水解酸化阶段的特性:大多转性厌氧,适宜PH4.5-8

产乙酸阶段的特性:绝对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适宜PH4.5-8

产甲烷阶段的特性:(1)严格厌氧菌;(2)中温菌对温度敏感;(3)PH适宜6.8 ~7.2;(4)增殖速率慢。

49.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

优点:不需要充氧,运行费用低;长生甲烷可以回收利用,剩余污泥少;抗冲击性强。

缺点:反应慢,时间长;需要中温或高温,设置保温措施;产生氨气,硫化氢,

硫醇有异味;反应构筑物大

50.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生关系),表在:

⑴.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和产甲烷所需的基质。不产甲烷细菌

的产物氢、二氧化碳、乙酸提供给产甲烷细菌,产甲烷细菌为厌氧环境有机

物分解食物链最后环节。

⑵.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创造适宜的氧化还原条件。

厌氧发酵初期的加料等带入的空气中的氧被不产甲烷细菌的代谢作用,使发酵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不断下降,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条件。

⑶.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清除有毒物质。苯环、氰化物可被不产甲烷细菌降解。

⑷.产甲烷细菌为不产甲烷细菌的生化反应解除反馈抑制。

不产甲烷细菌的发酵产物可以抑制其本身的不断形成。如氢的积累抑制产氢细菌的产氢,酸的积累抑制产酸细菌的产酸。而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氢、乙酸、二氧化碳等,解除反馈。

⑸.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维持环境中适宜的p H值。

不产甲烷细菌分解糖产生酸,降低p H;产甲烷细菌分解酸产生甲烷,p H上升

51.活性污泥法运行参数(概念意义应用推理):

(1)污泥沉降比SV:是指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进1000ml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沉淀30分钟后,则沉淀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为污泥沉降比(%),又称污泥沉降体积(SV30)以mL/L表示。性质正常

时,如果SV大,则排泥。如果SV小,则是处于活性污泥初期,排泥多。性质不正常时,则是污泥膨胀。

(2)污泥浓度X:3000mg/L,1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用重量法测定,以g / L 或mg / L 表示。该指标也称为悬浮物浓度(MLSS)

(3)污泥体积指数SVI: ①全面反映活性污泥性质;②测污泥回流比。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标。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 相应的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即: SVI=混合液30min静沉后污泥容积(mL)/污泥干重(g) ,即SVI=SV30/MLSS。SVI值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SVI 过高的污泥,,说明可能发生污泥膨胀,可通过停止曝气,让污泥沉降缺氧厌氧硝化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因丝状菌过度繁殖所致,则应投加相应的消毒剂,必要时要抽干好氧池重新培养好氧污泥。

(4)污泥负荷Ns(Ls):①能够控制生化反应的状态;②能够影响SVI。气池内每公斤活性污泥单位时间负担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公斤数。其计量单位通常以kg/(m3·d)表示。Ns=F/M=QS/(VX)

式中 Ns ——污泥负荷,kgCOD(BOD)/(kg污泥.d);

Q ——每天进水量,m3/d; S ——COD(BOD)浓度,mg/L;

V ——曝气池有效容积,m3; X ——污泥浓度,mg/L。

(5)污泥龄ts:是指在曝气池中微生物的平均停留时间。能够控制(影响)系统中优势微生物菌群。

52.活性污泥法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同21)

1、污泥膨胀:是由于污水中碳水化合物较多,缺乏氮、磷、铁,溶氧不足,水温高或PH值较低等原因引起丝状菌大量繁殖引起的。

2、污泥解体:曝气过量或者是污水中混杂了有毒物质。

3、污泥上浮:由于污泥龄过长,硝化进程较高,在沉淀池底部发生反硝化,硝酸盐被氧利用,氮呈气体透出

付与污泥上,使污泥比重降低。

4、泡沫问题:污水中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或其它气泡物质。(增加排放剩余污泥的量,减短污泥龄)

53.活性污泥activited sludge: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体微生物与悬浮物、胶体物质等混杂在一起的絮状体颗

粒,具有强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良好的沉降性能,絮体颗粒大小在0.02-0.2mm,多为茶褐色,含水率在99%左

右。

54.活性污泥法两种基本工艺——推流式与完全混合成式

推流式工艺的特点1.鱼贯而入,纵向混合;推流前进,前后不返。2.工作区

间相当于微生物曲线的一段。

3.可用于废水的深度处理。可适用于各种水量。

4.抗冲击的能力差。

5.在曝气池各段 ds/dt、dO2/dt都不为常数。

55.完全混合式工艺特点

1.曝气池内混合液可彻底混合,曝气池中各处状态相同→搅拌分散能力很强。

2.曝气池出水浓度就是曝气池中浓度。

3.废水在池中处理时间不同。

4.抗冲击力强。

5.很难进行深度处理。

6.难处理大流量废水。

7.曝气池中,工作区间是微生物曲线上一点。

56.生物膜法净化污水示意图

通过附着在载体或介质表面上的细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形成膜状活

性生物污泥生物膜,利用生物膜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以污水中的有

机污染物为营养物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有机物降解,同时微生物自身也得到增殖。

57.活性污泥法的原理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氧生物处理方法。

注:微生物絮体由好气性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及其代谢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活性污泥的净化反应过程

活性污泥系统对有机底物的降解是通过几个阶段和一系列作用完成的。包括以下阶段:①絮凝和吸附阶段②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代谢和增殖③活性污泥的凝聚、沉淀和浓缩

58.生物膜成熟的标志: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分布,在其上由细菌及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相,以及其对有机物

降解功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这需要一段时间,一般的城市污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大致需要30d左

右的时间。

59.生物膜法特点(以接触氧化法为例)

1.具有较多的容积负荷

2.不需要污泥回流,也不存在污泥膨胀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4.污泥产量低

5.具有多种功能,能够进行脱氮除磷

60.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及其常见工艺

厌氧生物处理,具有节能、运转费低、可产生沼气、能源高等特点,因而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中应用较为广

泛。常见工艺:化粪池,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两相厌氧消化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 61.水体形成富营养化的指标:水体中在含氮量大于0.2~0.3mg/L ,含磷量大于0.01mg/L,生化需氧量

(BOD5 )大于10 mg/L。当水体形成富营养化时,水中的藻类减少,而个别种类的个体数量猛增。由于占优势的浮游藻类所含色素不同,使水体呈现蓝、红、绿等不同颜色。

62.富营养化危害:1.溶解氧DO;2.有毒物质;3.水体颜色;4.给水处理成本: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与方法:1.化学药剂控制 2.生物学控制 3.采收藻类,综合利用 4.对排入自然水体的各类废水进行脱氮除磷处理

63..生物脱氮的机理:污水生物脱氮处理过程中氮的转化主要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其中氨化可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进行,硝化作用是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反硝化作用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生物脱氮是含氮化合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氮气而被去除的过程。可以分析常见的工艺流程)

Bardenpho生物脱氮工艺工艺中设立了两个缺氧段,第一段利用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第一好氧池中回流的含硝基态的混合液进行反硝化反应,经第一段处理,脱氮一大部分完成。为进一步提高脱氮效率,废水进入第二段反硝化反应器,利用内源呼吸碳源进行反硝化。最后的曝气池用于净化残留有机物,吹脱污水中的氮气,提高

污泥的沉降性能,防止在二沉池发生污泥上浮现象。这一工艺比三段脱氮工艺减少了投资和运行费用。

64.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a)好氧环境条件,并保持一定的碱度(b)混合液中有机物含量不应过高(c)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是20~30℃,15℃以下时,硝化反应速度下降,5℃时完全停止。(d)硝化菌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即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污泥龄)SRTn,必须大于其最小的世代时间,否则将使硝化菌从系统中流失殆尽(e)除有毒有害物质及重金属外,对硝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的物质还有高浓度的NH4-N、高浓度的NOx-N、高浓度的有机基质、部分有机物以及络合阳离子等。

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a)碳源(b)pH(c)溶解氧浓度(d)温度生物除磷机理

65.为什么先脱碳后脱氮?

1.硝化菌的碳源是脱碳菌的代谢产物;

2.有机碳源丰富时,脱碳菌世代周期短生长迅速,硝化菌氧利用不足,生长缓慢;

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特别好,不久二沉池出现污泥上翻现象,为什么?

答:COD浓度低,而(硝化反应正常进行,DO减少,发生内源呼吸)→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污泥上翻,属于发

生脱氮上浮。

硝化脱氮时有时需要补碱(Na2CO3或NaOH)?

答:硝化作用消耗碱(NH4+、CO32-),水pH下降;补充碳源、升高pH

硝化菌世代周期长,容易从活性污泥系统中被洗掉,如何解决?

答:挂生物膜或投加悬浮填料;定期投菌

66.生物除磷厌氧,好氧阶段的影响因素

(1)厌氧环境条件:

(2)有机物浓度及可利用性:碳源的性质对吸放磷及其速率影响极大,

(3)污泥龄:污泥龄影响着污泥排放量及污泥含磷量,污泥龄越长,污泥含磷量越低,去除单位质量的磷须同时耗用更多的BOD。

(4)pH:与常规生物处理相同,生物除磷系统合适的pH为中性和微碱性,不合适时应调节。

(5)温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释磷速度越快;温度低时应适当延长厌氧区的停留时间或投加外源VFA。(6)其他:影响系统除磷效果的还有污泥沉降性能和剩余污泥处置方法等。

67.常见的除磷工艺:(1)A/O生物除磷工艺 (2) Phostrip去除磷工艺流

程(3)A2/O工艺基本流程(4)UCT工艺

68.微生物除磷工艺原理

A/O工艺流程

A/O法是由厌氧池和好氧池组成的同时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及磷的处理系统。

69.A2/O工艺

厌氧环境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厌氧发酵产酸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酸苷;而

活性污泥中的聚磷菌在厌氧的不利状态下,将体内积聚的聚磷分解,分解产

生的能量一部分供聚磷菌生存,另一部分能量供聚磷菌主动吸收乙酸苷转化

为PHB(聚β-羟基丁酸)的形态储藏于体内。聚磷分解形成的无机磷释放回

污水中,这就是厌氧释磷。

好氧环境中:进入好氧状态后,聚磷菌将储存于体内的PHB进行好氧分解并释出大量能量供聚磷菌增殖等生理活动,部分供其主动吸收污水中的磷酸盐,以聚磷的形式积聚于体内,这就是好氧吸磷。

工艺流程简介,污泥在厌氧、缺氧、好氧环境中交替运行,丝状菌不能大量繁殖,污泥沉降性能好,出水水质好。系统污泥泥龄因为兼顾硝化菌的生长而不可能太短,导致除磷效果难于进一步提高。

70.生物除磷厌氧,好氧阶段的影响因素

(1)厌氧环境条件:

(a)氧化还原电位:Barnard、Shapiro等人研究发现,在批式试验中,反硝化完成后,ORP突然下降,随后开始放磷,放磷时ORP一般小于100mV;

(b)溶解氧浓度:厌氧区如存在溶解氧,兼性厌氧菌就不会启动其发酵代谢,不会产生脂肪酸,也不会诱导放磷,好氧呼吸会消耗易降解有机质;

(c)NO x-浓度:产酸菌利用NO x- 作为电子受体,抑制厌氧发酵过程,反硝化时消耗易生物降解有机质。(2)有机物浓度及可利用性:碳源的性质对吸放磷及其速率影响极大,

(3)污泥龄:污泥龄影响着污泥排放量及污泥含磷量,污泥龄越长,污泥含磷量越低,去除单位质量的磷须同时耗用更多的BOD。

(4)pH:与常规生物处理相同,生物除磷系统合适的pH为中性和微碱性,不合适时应调节。

(5)温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释磷速度越快;温度低时应适当延长厌氧区的停留时间或投加外源VFA。

(6)其他:影响系统除磷效果的还有污泥沉降性能和剩余污泥处置方法等。

71.Phostrip除磷工艺过程将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结合在一起,在回流污泥过程中增设厌氧释磷池和上清液的化学处理系统,称为旁路。一部分富含磷的回流污泥送至厌氧释磷池,释磷后的污泥再回到曝气池进行有机物降解和磷的吸收,用石灰或者其他化学药剂对释磷上清液进行沉淀处理。Phostrip除磷效率不像其他生物除磷系统那样受进水的易降解COD浓度的影响,处理效果稳定。

72.恶臭污染物:

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属于感觉公害的范畴.

73.废气微生物处理的特点

(1)费用低。(2)设备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3)减少甚至无二次污染问题。微生物分解恶臭物质的速度快、效率高、稳定。

(4)生物膜固着生长,生态条件稳定,单位体积内生物量大,高密度的微生物群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的能力,因而对外界负荷、毒物冲击的抵抗力强。

(5)可与废水处理一并进行。

第九章

74.固定化微生物技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利用。

75.理想载体选择的四个要求:1.对微生物无毒 2.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

3.机械强度高、传质性能好

4.性质稳定,不易降解

76.影响固定化的重要因素

微生物性质:种类,培养条件,活性,浓度

载体性质:种类,表面电荷,化学组成,亲水特性,粗糙度

环境特征:pH值,离子强度,水流状态,基质类型,温度

77.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土壤、地下水或海洋中的有害污染物现场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成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物理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异臭:S和N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氯气、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 3、有机物指标:BOD、COD、TOC、TOD (燃烧化学氧化反应) 4、无机物指标:PH (6-9)、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5、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数、病毒 6、自净作用:物理、化学、生物 7、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POP 下降) 8、根据BOD5与DO曲线,可以把该河划分为清洁水区、污染恶化区、恢复区、清洁水区 9、污水排放标准: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10、一级处理:主要去除SS 、COD 、BOD 11、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90%) 12、三级处理:去除N 、P ,色度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格栅作用: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 3、格栅设计的主要参数:确定栅条间隙宽度 4、按格栅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5、曲面格栅:固定曲面格栅、旋转鼓式格栅 6、清渣方式:人工清渣(过水面积不小于灌渠有效面积的2倍)机械清渣(1.2倍) 7、工业废水根据水质确定是否有沉砂池 8、水流适当流速:0.4-0.9 污水通过格栅:0.6-1 最大 1.2-1.4 9、在典型的污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污水的初级处理、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 10、沉淀类型:自由沉淀(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活性污泥二沉池中间)、区域沉淀(悬浮颗粒浓度高,二沉池下部、重力浓缩开始) 、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污泥浓缩、重力浓缩) 11、斯托克斯公式 u=(P 固 -P gd2/18μ 12、水温上升,黏度减小、沉速增大 13、理想沉淀池:进口区、沉淀区、出口区、缓冲区、污泥区 14、沉淀池工作原理: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

水污染控制技术试题

甘肃联合大学10级期末试题 《水污染控制技术》试卷 化工学院10 级专业学号姓名 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水的社会循环: 2、生化需氧量: 3、化学沉淀法: 4、活性污泥法: 5、污泥体积指数: 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6、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形成自然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 B.水在社会循环中取用的是径流水源和渗流水源 C.生活污染源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 D.工业污染源属于点源而非面源 7、TOD是指() A.总需氧量B生化需氧量C化学需氧量D总有机碳含量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降解的有机物一部分被微生物氧化,一部分被微生物合成细胞 B.BOD是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与微生物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之和 C.可降解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分碳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D.BOD是碳化所需氧量和硝化所需氧量之和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格栅用以阻截水中粗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 B.格栅的水头损失主要在于自身阻力大 C.格栅后的渠底应比格栅前的渠底低10-15 cm D.格栅倾斜50-60o,可增加格栅面积

10、颗粒在污泥浓缩池中() A自由沉淀B絮凝沉淀C拥挤沉淀D压缩沉淀 11、滤料的接触吸附是过滤的机理之一,不属于这一机理的是() A.重力沉淀 B.范德华力吸附 C.布朗运动 D.截留作用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无机物盐类混凝剂来说,吸附架桥起决定作用 B.对无机物盐类混凝剂来说,双电层作用机理起决定作用 C.对有机高聚物来说,吸附架桥起决定作用 D.对有机高聚物来说,双电层作用起决定作用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水处理中消毒这一步必不可少 B.饮用水合格标准是大肠菌群数<3个/L C.HOCl氧化能力比OCl-强 D.HOCl、OCl-中的含氯量称化合性氯 14、关于活性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是以含碳为主的物质经高温碳化和活化而成 B活性炭比表面积越大越好 C.活性炭本身是非极性的 D.活性炭还具有催化氧化作用和催化还原作用 15、某工业废水的BOD5/COD=50,初步判断它的可生化性为() A.较好 B.可以 C.较难 D.不宜 16、某曝气池的污泥沉降比为25%,MLSS浓度为2000mg/L,污泥体积指数为()A25 B.100 C.125 D.150 17、关于污泥体积指数,正确的是() A.SVI高,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 B.SVI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 C.SVI 过高,污泥细小而紧密 D.SVI 过低,污泥会发生膨胀 18、关于活性污泥处理有机物的过程,不正确的是() A.活性污泥去除有机物分吸附和氧化与合成两个阶段 B.前一阶段有机物量变,后一阶段有机物质变 C.前一阶段污泥丧失了活性 D.后一阶段污泥丧失了活性 19、下列关于各种活性污泥运行方式不正确的是() A.渐减曝气法克服了普通曝气池供氧与需氧之间的矛盾 B.多点进水法比普通曝气池出水水质要高 C.吸附再生法采用的污泥回流比比普通曝气池要大 D.完全混合法克服了普通曝气池不耐冲击负荷的缺点 20关于相对湿度不正确的是(). A.空气的绝对湿度和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之比 B.空气的含湿量和同温度下饱和 空气的含湿量之比 C.空气的蒸汽压和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蒸汽压之比 D.水蒸汽的容重和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之比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重点

1.污水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性质指标,化学性质指标,生物性质指标三类。 2.生物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化学需氧量(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在酸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CO2和水所消耗的氧量 4.5日生化需氧量(BOD5):目前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 5.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或X):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6.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单位体积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质量. 7.污泥沉降比(SV%):是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 标准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SV%=V1/V 8.污泥体积指数(SVI):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一般不标单位)SVI=10SV/X.SVI为50~150时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9.污泥龄:曝气池中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之比. 10.活性污泥负荷(Ls):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去除的BOD5量. 11.容积负荷(Lv):单位容积曝气池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接纳的BOD5量. 12.水力停留时间(HRT):指待处理污水在反应器内的平均时间,也就是污水与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作用的平均反应时间 13.生物流化床处理技术:借助流体(液体,气体)使表面生长着微生物的固体,颗粒(生物颗粒)呈流态化,同时进行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14.污泥投配率(p%):每日投加新鲜污泥体积占消化池有效容积的百分数。 气固比(a):溶解空气量(A)与原水中悬浮固体含量(S)的比值 15.活性污泥膨胀:混合液在1000mL量筒中沉淀30min后,污泥体积膨胀,上层澄清液减少的现象. 16.COD>BODu>BOD20>BOD5 理由:①概念:BOD指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COD指在酸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CO2和水所消耗的氧量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

1、生化需氧BOD:量表示水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气量称生化需氧量(以mg/L为单位) 2、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mg/L为单位)。 3、水体自净作用: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 水体自净过程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氧垂曲线:表示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溶解氧含量沿河道的分布呈下垂状曲线。在排污口下游河水中,溶解氧含量因有机物生物氧化的脱氧作用而显著下降,又由于下游大气复氧和生物光合作用等而使溶解氧含量增加。下垂曲线的临界点(氧垂点),其溶解氧含量最小。 4、格栅、筛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各使用于什么场合? 在排水工程中,格栅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内,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用来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以保证后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筛网可有效去除和回收废水中夹带的纤维状杂质,如:羊毛、化纤、纸浆等。可作为预处理,也可作为重复利用水的深度处理。 5、沉淀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沉淀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 (1)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2)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3)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4)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6、理想沉淀池划为四个区域: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及污泥区域,并作下述假定:(1)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流速为v (2)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u (3)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4)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8、u一定时,增加表面积A时,去除率E提高,所以对容积一定的沉淀池,池深越浅时,表面积A越大,即去除率E越大。 9、加压溶气浮上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将空气溶于水中,并达到指定压力下的饱和状态,然后将过饱和液突然降至常压,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即以非常细小的气泡释放出来。这些数量众多的气泡与水中的悬浮颗粒产生粘附作用,使这些夹带了无数小气泡的颗粒的密度小于水而产生上浮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3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类型 1. 名词解释 2. 选择题 3. 填空题 4. 简答题 5. 计算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2.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3.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期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 行分离。 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 示,称为沉降比。 6.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 们最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称为~。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 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8.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 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 的盐类,形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 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法。 12.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 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13.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 指吸附层边界。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 之间。 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 附剂及溶液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称为~。 18.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 1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 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20.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21.生物处理: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 种可控制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法。 22.生物呼吸线: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23.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 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24.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25.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转移到曝气池的总氧量。 26.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复习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复习题 第一章排水管渠系统 一、填空 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3 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排放水体、灌溉农田、重复使用。 3、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二、简答题 1、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 答: 按照来源的不同,污水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3类。 生活污水是属于污染的废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动植物脂肪、碳水化合物、尿素和氨氮等,还含有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以及常在粪便中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西传染病菌等。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排出的废水,来自车间或矿场。由于各种工厂的生产类别、工艺过程、使用的原材料以及用水成分的不同,使工业废水的水质变化很大。 降水即大气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一般比较清洁,但其形成的径流量较大,则危害较大。 2、何为排水系统及排水体制?排水体制分几类,各类的优缺点,选择排水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 1.排水系统:为了系统地排除和处置各种废水而建设的一整套工程设施 称为排水系统。

2.排水体制:采用不同的污水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也称排水制 度。 3.排水体制分类: A.合流制: 优点:工程造价投资少,缺点:对水体污染严重。 B.分流制: 缺点:工程造价投资巨大,优点:对环境污染很小。 3、排水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答: 1.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废水的工程设施。 2.污水厂:改善水质和回收利用污水的工程设施。 3.出水口:净化后废水排入水体的工程措施。 4、排水系统布置形式有哪几种? 答: 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有:正交式、截流式、平行式、分区式、分散式、环绕式。 5、排水管道材料主要有哪些? 答: 1.混凝土管 2.钢筋混凝土管 3.塑料管和玻璃钢管 4.陶土管 5.金属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卷A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气固比 2.氧垂曲线 3.吸附再生法 4.剩余污泥 5.@ 6.折点加氯消毒法 7.回流比 8.生物膜法 9.活性污泥法 10.生物脱氮 11.泥龄 12.BOD5 13.COD 14.} 15.水体自净 16.污泥指数 17.剩余污泥 18.破乳 19.大阻力配水系统 20.小阻力配水系统 二、问答题 1.试说明沉淀有哪几种因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各适用在哪些场合 2.{ 3.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 何区别 4.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浮 上)的基本规律,影响沉淀或浮上的因素有哪些 5.加压溶气浮上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有何 特点在废水处理中,浮上法与沉淀法相比较,各有何缺点 6.污水的物理处理方法和生物处理法的目的和所采用的处理设备有何不同

7.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本质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8.在生化反应过程中,酶起了什么作用酶具有哪些特性 9.影响微生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说在好氧生物处理中,溶解氧是 一个十公重要的环境因素 10.什么叫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在废水生物处理中,采用了哪两个基本方程 式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11.; 12.建立生物下理过程数学模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在废水生物处理中,这个基 本数学模式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试述好氧塘、兼性塘和厌氧塘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 13.好氧塘中溶解氧和pH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14.污水土地处理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15.试述土地处理法去除污染物的基本原理。 16.土地处理系统设计的主要工艺参数是什么选用参数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7.试述各种生物膜法处理构筑物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18.生物滤池有几种形式各适用于什么具体条件 19.影响生物滤池处理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处理效果的曝气设备 的作用和分类如何,如何测定曝气设备的性能 20.》 21.活性污泥有哪些主要的运行方式,各种运行方式的特点是什么促使各种运 行方式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22.曝气池设计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3.曝气池和二沉池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是什么 24.产生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智慧树知到《水污染控制技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水污染控制技术》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径流量由东南向西北(),东南沿海湿润多雨,西北内陆干燥少雨,南北水资源相关悬殊。 A:递减 B: 递增 C: 增加 D: 锐减 正确答案:递减 2、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 )级标准 A: 1 B: 2 C: 3 D: 4 正确答案:3 3、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 A: 3年 B: 4年 C: 5年 D: 6年 正确答案:5年 4、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水中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感官性状良好,应经消毒处理。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水处理工程技术,指人类为满足生活、生产对水质的要求,采用工程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设计并建造相应的水处理工程设施和设备,通过生产运行去除水中含有的不需要的物质以获得符合水质标准的商品水的过程。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差流方式调节是指使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污水采用外加叶轮搅拌、鼓风空气搅拌、水泵循环等设备对水质进行强制调节。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污水处理厂设置调节池,主要任务是调节水量和均化水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污水处理厂设置调节池的目的主要是调节水中的pH值。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单纯的稀释过程并不能除去污染物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三章 1、格栅去除对象的废水中的胶体(1~100nm)和细微悬浮物(100~10000nm)A:对 B:错 正确答案:B 2、混凝过程同时存在凝聚和絮凝现象,都属于化学过程。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3、沉淀池的操作管理中主要工作为( ) A:取样 B:清洗 C:撇污泥 D:排泥 正确答案:D 4、在理想沉淀池中,颗粒的水平分速度与水流速度的关系( ) A:大于 B:小于 C:相等

(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2、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污水的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 4、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5、气浮法:气浮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6、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是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 7、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8、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9、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P-102 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P-103 11、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P-103 12、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对于有回流的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计)。(网上搜索的) 13、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成为吸附。 14、好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好氧呼吸。 15、缺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缺氧呼吸。 16、同化作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17、生物膜法(P190):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18、物理净化(P7):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19、化学净化(P-7):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20、生物净化(P-7):是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二、填空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表示污水化学性质的污染指标:可分为有机指标(生化需氧量(BOD) 、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C)、油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表面活性剂、有机碱、有机农药、苯类化合物)和无机指标( PH、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有毒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3、水体自净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4、根据地域,污水排放标准分为哪些?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5、沉淀类型 6-404

【良心出品】2016年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016.5.30 1.吸附容量:吸附达到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所吸附吸附质的量。 2.交联度:离子交换树脂中,交联剂占树脂单体质量比的百分数。 3.污泥容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和液经30min沉淀后,每千克干污泥所占的体积。 4.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5.建筑中水:指建筑物的各种排水经处理回用于建筑物和建筑小区杂用的供水。 1.污泥负荷率:指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干重)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的数量,并能将其降解到一定某一规定的数值。 2.全交换容量:指一定量的树脂所具有的活性基团或可交换离子的总数量。 3.污泥沉降比: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污泥体积占原来混合液体积的百分率。 2.污泥龄:指在反应系统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3.水体污染: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的水。 4. 污泥膨胀:污泥结构极度松散,体积增大、上浮,难于沉降分离影响出水水质的现象。 5.吸附: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此现象称为吸附。 1.MLSS: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mg/L)。 2.COD: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3.BOD: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二、填空题 1.按引起吸附作用力的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交换吸附)。 2.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排到水体,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3.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污染雨水,城镇污水。 4.在离子交换过程中,常温稀溶液中阳离子的(离子价数)愈高,它的交换势愈大。同价阳离子的(原子序数)愈高,则交换势愈大。 5.常用的格栅(人工清理格栅)和(机械格栅)两种。 6.调节池调节水和水。 7.污水的可生化性取决于(污水的水质),可用(水质指标)评价。一般情况下,BOD5/COD 越大,污水可生化性(好),反之亦然。BOD5/COD﹤0.3,则称该污水(难生化),BOD5/COD =0.3~0.45,则称该污水(可生化),BOD5/COD﹥0.4,则称该污水(易生化)。 8.沉淀池的形式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式和斜流式四种。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 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1)B0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0、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02 H2O N02和S0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4) T0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生物指标包括:(1 )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C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0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0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02 H20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0C :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0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0C T0D的耗氧过程与B0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0C或T0D与B0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0D与T0D或T0C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0D > C0D >B0D20>B0D5>0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0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0D则不能象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0D表示也存 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 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D0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水体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洛阳理工学院水污染控制工程1试卷(A) 适用班级:本科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全交换容量 2.吸附平衡 3.气固比 4.化学沉淀 5. 沉淀池表面负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天然水中的杂质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和三 类。 2. 3. 4. 5. 6. 7. 8. 9. 的物质是。 13.根据吸附剂表面吸附力的不同,可将吸附分 为、和三种类型。 14.离子交换树脂由骨架和两部分组成。 15.最常用的过滤介质有、、磁铁矿等。 三、问答题(共20分) 1.简述氯氧化法处理含氰废水的原理。(5分) 2.简述混凝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8分) 3.什么是浅池理论,并讨论斜板斜管沉淀池可提高沉淀池效率的原因。(7分) 四、计算题(共30分) 1.理想沉淀池中的悬浮颗粒密度为3.5g/mL,平均直 径为1mm,已知混和液的黏度=1.0×10-3Pa?s,求 该颗粒沉降速度。(4分) 2.某城市最大时污水量为1800m3/h,原污水悬浮浓 度C1=250mg/L,排放污水悬浮物允许浓度C2= 80mg/L。拟用辐流沉淀池处理。试计算去除率及 沉淀池基本尺寸。(沉淀时间取1.5h,沉淀池有效 水深3.3m,设计座数为2座)(10分) 大投 5m3/d。 10%计, 6分) )(10 B) 5. 法,_____ 其中间 、乳化油 5.气浮工艺的实现,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 6.石灰中和投药方法有和。 7.凝聚和总称为混凝。常用的混凝剂可分为和两 大类。 8.根据吸附剂表面吸附力的不同,可将吸附分 为、和离子交换吸附三种类型。 9.吸附过程可分为三个连续阶段,即、、。 10.混凝机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三种作 用; 11.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 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 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 系,称为~。 2.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 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3.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 氧量。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 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 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 降比。 6.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 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 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 10g/L,称为~。 8.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 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 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 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 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 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 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 界。 13.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 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 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 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 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 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附剂及溶液 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 称为~。 18.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 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1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 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20.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 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21.生物处理: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 的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种可控制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2.生物呼吸线: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23.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 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24.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25.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曝气池的 总氧量。 26.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 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27.生物膜反应器: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28.面积负荷率法: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 物等量。 29.自然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 物来净化废水的方法。 30.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来净化废水的生物处理方 法。 31.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32.污泥负荷率:指的是单位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在单 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量。 33.污泥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 的重量,常用MLSS表示。 34.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 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35.污泥体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是曝气池混合液经 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湿污泥体积(以mL 计)。 36.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对污 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来处理城市和某些工业废水,同时利用废水中的水和来合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的生长,并使其增产的一种工程设施。 37.两级生物滤池:当废水处理程度要求高时,一级高负 荷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将两个高负荷滤池串联起来,称为~。 38.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 之间的处理方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方法的优点。39.厌氧流化床:当床内载体的膨胀率达到40~50%以 上,载体处于流化状态。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水, 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称为~。2.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 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3.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4.沉淀: 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 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 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5min, 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降比。 6.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 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 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8.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 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成沉渣, 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沉淀, 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 沉淀。 10.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 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 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胶粒, 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界。 13.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度, 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它可 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 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了化 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即吸 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附剂及溶液中的浓度 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称为~。18.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其它 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 1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 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20.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 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 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21.生物处理: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功 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种可控制的环境,使 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 废水处理方法。 22.生物呼吸线: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23.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 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 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24.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25.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曝气池的总氧 量。 26.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在混 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27.生物膜反应器: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28.面积负荷率法: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等 量。 29.自然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来 净化废水的方法。 30.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来净化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31.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32.污泥负荷率:指的是单位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在单位时 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量。 33.污泥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的重 量,常用MLSS表示。 34.污泥沉降比(SVI%):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 淀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35.污泥体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是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 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湿污泥体积(以mL计)。 36.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 的综合净化能力来处理城市和某些工业废水,同时利用废 水中的水和来合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的生长,并使其 增产的一种工程设施。 37.两级生物滤池:当废水处理程度要求高时,一级高负荷生 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将两个高负荷滤池串联起来,称为~。 38.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之间 的处理方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方法的优点。 39.厌氧流化床:当床内载体的膨胀率达到40~50%以上,载 体处于流化状态。 40.厌氧生物法: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兼性菌和厌氧菌的 代谢作用降解污泥和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终产 物主要是沼气,可作为能源。 41.重力浓缩法:利用重力将污泥中的固体与水分离而使污泥 的含水率降低的方法。 42.湿空气的焓:是指1Kg干空气连同它所含的X Kg水蒸气 高出0℃的干空气和0℃水所含的热量。 43.扩散:污染物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输移,称为扩散。 44.大气复氧: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称为大气复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