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参考答案

公共经济学参考答案

公共经济学参考答案
公共经济学参考答案

公共经济学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主体多中心趋势中的政府作用如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经济主体呈现出多中心发展结构。除了政府以外,私人企业、社区、国际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也越来越成为公共经济的重要行为主体。相对于政府来说,这些组织不但具有贴近基层、信息相对充分、运作灵活的特点,而且在效率和效能方面具有政府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在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也使得它们代替政府行使经济职能成为可能。

2、何谓公共资源?市场经济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在经济学上,所谓“公共资源”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自然资源:一是这些资源不为哪一个个人或企业组织所拥有.二是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两个条件决定公共资源具备了“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却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

从操作层面看,改变当前公共资源支出和使用结构,增加公共服务投入的可能性,主要来自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这个问题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首先需要肯定,在公共财政制度的框架中,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用途的投入,会远大于“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财政制度是一项成熟的制度。就这一制度的内容而言,它基本与意识形态无关,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也不甚密切。甚至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公共财政制度的公共性、透明度等方面,应当比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做得更好。如果现在还做得不够好,那是因为在体制上还存在诸多障碍。

3、市场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如何?

市场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臵,使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最大化!西方经济学里说道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因为相同的资源在该市场下的产量可以实现最大化。在经济学一般意义上,效率是指生产活动所得到的经济成果与投入的比较值,即收益与成本之比,比值越高,则效率越高。

公共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共性,就是稀缺性。公共资源的每一项使用都有着机会成本。假设公共资源只有两种用途: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最低保障、国防安全等;其他用途,如经济建设、行政经费等,那么,公共资源用于其他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减少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我们承认,其他用途一般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或者说,

是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问题是,在现行体制下,由于上述的公共资源流失、损失和不当使用,这个“间接”转化为“直接”的系数很低,因此,用于其他用途的部分越大,就势必减少越多的公共服务产出。这就是公共资源配臵的效率缺失。

公共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配臵要追求社会价值(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其看似追求经济价值的行为,背后也应当是追求广义的社会价值,即包括生态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而一个社会最大的社会价值,就是公平公正。所有不当和违法配臵的公共资源,一方面不能产出公共服务,无助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势必加剧全社会的不公平,因为一部分人占有了过多的公共资源,大部分人平均可得的公共服务就减少了。这就是公共资源配臵的公平缺失。

公共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公共资源的配臵效率与其公平性是互为正相关的。例如,用于义务教育的公共资源分配得越公平,以长期产出衡量的效率就越高。我们知道,政府当年的财政支出是既定的,当年可供产出公共服务的存量资产也是既定的,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分配比例不变,公共资产的使用比例不变,公共资源配臵效率不能提高的情况下,仅仅寄希望于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其作用是有限的。所以,要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和公共资产使用结构,增加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和使用比例,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投入和公共资产的使用效率,就有可能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服务,同时有可能改善社会公平公正的状况。

4、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如何?

(1)资源配臵所对应的是公共部门的效率职能,收入分配对应的是公平职能,经济稳定对应的是稳定职能。

(2)三者之间是矛盾的统一体。就效率和公平问题来看,解决它们的前提条件是效率问题。只有解决了效率问题,社会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公平问题。否则,即使公平问题一时得到解决,仍将是处于“贫困中的公平”状态中,最终还是无法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总的看,就是一个不断走向富裕的过程。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平”就是典型一例。它是在缺乏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来解决公平问题,其最终结果是计划经济的被否定。当时所形成的所谓公平状态,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3)当一个经济体大致处于经济效率状态之时,它就具备了解决公平问题的基本条件,只要处臵得当,就能较好地解决公平问题。典型的是处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社会。一直以来,它们大致都处于市场有效运行的状

态之中,当社会公平尖锐化之时,它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力量,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相对较好地解决了公平问题。正因为,效率和公平问题存在着一致性。因而在现实中,公共部门的收支活动可以兼顾二者,同时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改善。

(4)同样地,也只有解决了效率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宏观经济的稳定问题。一个没有效率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是走向没落的社会,它必然是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层出不穷的社会,显然是不可能根本解决宏观经济的稳定问题的。计划经济时期尽管人们试图通过中央的控制和安排,来确保经济稳定高速运行,但国民经济严重失衡状态却总是不时地出现直至计划经济被否定为止。相反,西方社会在实行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大半个世纪中,之所以相对好地解决了宏观经济稳定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依靠其微观经济活动所具有的市场效率。

(5)另一方面,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政策目标之间,有时会存在矛盾和冲突。譬如,有时如果希望促进公平,则可能损害效率;而为了提高效率,则可能减少公平。中国20余年的改革开放,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公平问题也相对尖锐起来了。目前中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相应的微观经济基础尚未在中国建成,从而缺乏应有的有效运行的市场的支持。这些,都使得政府在财政政策目标的抉择上存在两难困境,需要在权衡之后作出痛苦的抉择和取舍。

(6)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作用,或者称之为三大职能,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进行当中都应予以综合考虑的。这样,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等的确立,公共部门的各项具体收入、支出活动和规制活动,都必须是在综合考虑社会资源的有效配臵、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等三个目标之后,做出的一揽子安排,而不应是为了实现各个目标所分别成立的三个收支系统。反之,任何一种税收、公共支出或规制活动,都可能直接间接地影响上述三个目标,因而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也不可能是单纯针对某一目标的。

5、何谓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后果有哪些表现?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一方掌握另一方所不能观测或无法验证的信息或行动

斯蒂格利茨指出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有缺陷的。信息不对称的现实与传统市场模型即新古典模型的两个假设——“完备市场”和“竞争性市场”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完备市场”的假设本身也与“竞争性市场”假设存在矛盾。如果考虑信息成本大于零即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是不能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社会主义经济转型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是明晰产权关系,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但最重要的是解决信息问题。所谓信息问题,在斯蒂格利茨看来,就是指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备对市场配臵资源的效率即市场的有效性所发生的负面影响。

斯蒂格利茨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导致以下后果:(1)不完备的信息以及不对称的信息使得市场机制具有不完备性;(2)信息的不对称性也严重地限制了交易的机会;(3)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和激励或道德风险问题;(4)斯蒂格利茨还发现信息的不完全导致缺乏竞争的不完全市场。

6、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1)政府提供

A中央政府直接经营

B地方政府直接经营

C公共团体供给(NGO的出现)

例如:希望工程

(2)私人提供

A签订合同

B授予经营权

C经济资助

D政府参股

E法律保护私人进入

F社会服务

7、按政府职能分类,政府的财政支出可以分为哪些?

1、投资性支出,主要包括财政的基本建设投资、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其他经济建设支出等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投资项目的支出。

2、科教文卫等事业支出,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以及其他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等,也包括财政用于这些部门的投资性支出。

3、国家管理支出,主要包括用于国家各级政府机关经费、公检法等部门的开支。

4、国防支出,主要包括用于军队和其他国防建设的支出。

5、各种补贴支出,指政府通过提供各项补贴来履行其所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责,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是现代国家都采用的手段。

8、请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2、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3、以苏联为代表的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4、以智利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

所谓“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对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但因失业而丧失收入来源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所谓“社会救济”,是指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社会、经济原因而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财力或物质援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所谓“社会福利”,广义上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设施、服务和环境;中义上指除社会保险以外的所有社会保障活动;狭义上指为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弱者群体(老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财力或物质援助。

所谓“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对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烈军属等提供保证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

政府正在积极建立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限价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我国在农村实行与城镇有别的社会保障办法。

9、请简述财政补贴的效应,并举例说明。

1、财政补贴对资源配臵的影响。财政补贴与价格的变动密切相关,往往是由于政府干预价格直接影响相关企业和私人而形成的,因而财政补贴会改变原先的相对价格体系,引起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生产者倾向于生产更多的补贴品,消费者倾向于消费更多的补贴品。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是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臵最重要的信号,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后,社会资源的配臵也相应随之变化,从而达到政府的政策意图。

2、财政补贴对需求的影响。一方面,财政补贴会影响价格水平。价格

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低,企业和私人对它们的需求越大,因而财政补贴会影响需求。同时,政府补贴影响了某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还可能影响企业和私人增加或减少相关的可替代产品的需求量,产生了替代效应。另一方面,财政补贴改变了国民收入中原有的分配结构,一部分企业或私人由于获得财政补贴而增加了收入,购买力增强,有能力购买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产生了收入效应。

3、财政补贴对供给的影响。财政对企业的补贴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于是企业认为从事该生产活动有利可图,从而增加补贴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对私人的财政补贴增加了私人可支配收入,购买力增强,私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由此刺激了供给的相应增加。

4、财政补贴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政府在实施某些经济社会政策时,扭曲了市场竞争条件,干扰了市场价格机制,从而影响了一些企业或个人的经济利益。如果政府不对这些企业或个人予以补贴,单凭其自身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能进行高效的经济活动;另外,也会增加政府实施经济社会政策的难度。例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的程度很大,各年份的产量差异很大,而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缺乏弹性,因此,在农业丰收的年份,政府通过补贴多收购农产品,保证农产品价格不会跌得过低,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在农业歉收的年份,政府通过调动储备投放市场,避免农产品价格上涨过高,同时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以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秩序。在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是最主要的财政补贴形式。

二、论述题

1、试述亚当.斯密的价格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亚当.斯密认为,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的变动。

价格机制的作用

(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体现在推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节约;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协调社会各生产

部门的,按比例发展。

(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或下降调节市场的消费需求的规模;商品比价体系的变动,调节市场的消费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一方面,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据;另一方面,价格机制推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由此可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及其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放活价格,使其随商品供求的变动而变化。

价格机制的功能

(1)传递信息。价格以其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传递市场商品供销等经济信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

(2)调节资源配臵。价格高低,影响供求,引导生产与消费,因而调节资源的合理配臵。

(3)调节收入。价格高低决定生产者、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是调节收入分配的尺度。

(4)竞争的有力工具。

价格机制的组成

在市场机制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价格机制。市场机制形成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社会上存在众多的经济上独立的直接依赖于市场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同时,社会上有众多有支付能力和能自由购买的需求者,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在这三者作用下,形成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组成统一的市场机制。具体言之,这些机制的形成是这样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需求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即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需求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在各种市场上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的需要。这样,供求双方在市场上就形成供求机制。市场上供求双方不断交换,必须以货币作为媒介,才能达成交易,形成价格机制。各种交易价格在市场上形成后,就会发出供求变动的信号,价格上涨说明供不应求,价格下跌说明供过于求,这就给供求双方形成激励机制。

价格机制的核心地位

有市场就必然有价格,如商品价格、劳务价格、资本价格、信息价格、

技术价格、房地产价格等等。同时,各种价值形式,诸如财政、税收、货币、利润、工资等,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与价格发生一定的相互制约和依赖关系。财政的收支状况直接影响价格。收大于支可以稳定价格,支大于收将促使价格上涨。价格变动又会影响财政收支。税收、利润、利息和工资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变动直接影响着价格水平,而且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价格又制约着税收、利息、利润、工资的变动,价格的变动直接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如人民币贬值会促使价格上涨,反之则促使价格下跌。价格相对的稳定,又会制约着货币的发行量。所以价格的变动,不仅直接影响其他价值形式的变动,而且也是其他价值形式变动的综合反映。

从价格机制与其他机制的关系来看,虽然各种机制在市场机制中均处于不同的地位,但价格机制对其他机制都起着推动作用,在市场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

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要发挥调节作用,必须通过价格机制才能顺利实现。这是因为价格是经济信息的传播者。从社会生产的一切领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和传递着各种经济信息,价格变动情况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状况的一面镜子,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价格是人们经济交往的纽带。社会产品在各个经济单位、个人之间的不停流转,必须通过价格才能实现。价格是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者。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价格的变动,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组合。

2、试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 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三大基本理论包括:(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3)流动性偏好陷阱

凯恩斯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低减和流动偏好三大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凯恩斯《通论》的发表,标志了西方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即由崇尚自由放任转向崇尚政府干预。《通论》中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

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锨;当他发铁锨时,生产铁锨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锨,还得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生产食品的企业也就可以开工了。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对自由经济提出质疑,主张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1929~1933年,美国发生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炉边谈话”:罗斯福坐在自己家中的壁炉旁,向国民发表国情讲话,呼吁国民把自己存在银行的钱拿出来买东西。

罗斯福按照凯恩斯提出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公债,修铁路,铺公路,搞基础设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通过政府干预经济,从而很快恢复了美国经济。

3、试述公共支出、公共收入与公共规制的关系

公共经济活动包括三种活动:公共支出活动、公共收入活动和公共规制。

(1)公共支出。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因此,公共活动总是与公共支出联系在一起的。一国为了抵御他国入侵,必然要进行国防建设,而这必须有相应的公共支出作为保证。政府要提供义务教育,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支出作为保证。公共部门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公共支出的支持。

(2)公共收入。市场经济中,公共支出的经费通常不是由政府(公共部门)直接创造的,而主要是由以税收为主体的公共收入为来源的。这就形成了相应的公共收入活动。

(3)公共规制。公共部门(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可能不直接支付经费,而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这就是公共规制活动。例如,法律对污染企业废弃物排放标准的限制,就不一定要政府直接支付经费。公共部门对某些产品价格的定价与限价,也是一种规制行为。公共部门对银行业经营行为的约束,也是一种规制行为,等等。

(4)三者关系:不管是公共支出活动,公共收入活动,还是公共规制活动,都会对各经济主体可支配资源的数量造成影响。公共支出活动,往往会增加相关经济主体的可支配资源;公共收入活动,往往会减少相关经济主体的可支配资源;公共规制活动,往往会限制相关经济主体可支配资

源用途。公共规制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公共规制直接干预市场配臵机制,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它的经济作用体现在资源配臵和收入分配上,其中以资源配臵最为主要。在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时,需要联系各相关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分析。

4、请比较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瓦格纳的税收原则、现代税收原则的不同

1、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1)平等原则,指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获得的收入的不利,向国家缴纳税收,以供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之需

(2)确实原则,指各个国民应当完纳的税收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确实原则要求实现课税的确定性,以便纳税人在事前作出决策。

(3)便利原则,指各种税收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给纳税者以最大的便利。

(4)节俭原则,指税收的课征费用应当最少的原则,它要求一切税收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

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四项九目原则)

(1)财政收入原则,包括充足原则和弹性原则两方面,即税收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而且要有弹性,随着财政支出需要的变动而相应地增减。

(2)国民经济原则,包括税源的选择和税种的选择两方面。税源的选择要有利于保护资本即税本,税源应该主要是所得,而尽量避免对财产和资本的课税;税种的选择则应考虑到税负转嫁问题,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

(3)社会正义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两方面。普通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遍及社会上的每个成员,每一公民都有纳税义务;平等原则指税收负担应力求公平合理,主张采用累进所得税制,并对最低生活费用免税。

(4)税务行政原则,包括确实、便利、节省三方面。此类原则要求,纳税的时间、方式及数量等应预先规定清楚;纳税手续尽量简便,以方面

纳税人;征收费用应力求节省。

3、现代税收原则

(1)税收的财政原则,指税收制度应当能够取得必不可少的财政收入的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税收的充分性,即税收应当能够充分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需要。二是税收的弹性。由于政府的支出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税收制度的设计应当使得税收能够随着政府支出需要的变动,而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相应变化。

(2)税收的稳定原则,指税收制度应当有利于政府开展财政政策运作以相对稳定宏观经济的原则。包括:一是税收通过自身主动地增加和减少,以依照经济周期的波动状况,有意识地对宏观经济不稳定状态进行干预和调节,发挥收税的相机抉择作用;二是税收在既定的制度下,能够自动地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反向地发生更大变化,自动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发挥自动稳定作用。

(3)税收的效率原则,指税收制度必须从根本上符合市场效率的要求,尽可能少地损害市场效率的原则。

A.税收总量应该体现整个社会资源最优配臵的要求。

B.税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损失应当最小。

C.税收的征收成本最小化,即税收的行政效率问题。

(4)税收的公平原则,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利益原则,二是能力原则。所谓利益原则,也称利益课税原则,指课税是依纳税人受益的多少而定,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少纳税。所谓能力原则,指以支付能力作为征税依据,能力强的多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

5、请论述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类型,并说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调控过程?

目标:

财政政策是政府主动运用财政收支手段,对于经济活动有意识的作用。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1)解决失业问题,控制失业率;(2)保持物价稳定,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3)实现宏观经济均衡发展;(4)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的不同运作特点,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

所谓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波动情况,灵活主动地变动税收和公共支出以达到财政政策目标的政策运作行为。所谓自动

稳定器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就可以根据经济状况调整财政收支,促进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2、根据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扩大或抑制总需求,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不对总需求产生任何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扩大总需求,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抑制总需求。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控过程: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通常被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高涨期进行抑制,在经济严重萧条时期进行刺激。

(1)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

A 购买性支出

B 转移性支出

C 税收政策

(2)扩张性(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衰退、不景气时:

①增加政府支出—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出

②减少税收

③实行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目的是刺激总需求

(3)紧缩性(从紧的)财政政策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

①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转移性支出

②增加税收

③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目的是抑制总需求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答案(定稿)

《公共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3 答:公共经济学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28——34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失效。资源配置失效是由垄断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存在、市场不完全、不充分和不对称、偏好不合理造成的。 第二,收入分配不公。 第三,宏观经济波动。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29——30 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纠正外部效应一是根据科斯定律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二是进行组织重构,合并与外部效应影响有关的企业;三

是使用矫正性的税收(收费)政策和补贴政策。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7 答: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90 答:第一,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 第二,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第三,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软。 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天灾人祸酿惨祸 ——论析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及公共产品中的寻设租现象 邱晔30805551 【案情描述】 安徽省某县位于黄河故道两岸,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优越性,适宜水果的生长和种植,本地种植的水果具有色泽鲜艳、含糖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了全国著名的水果大县。该县从1983年开始种植黄桃,至今已种植8万亩,其中大果面积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万亩,J村是全国著名的黄白桃生产基地,现有黄白桃1000余亩,是全国四大黄白桃生产基地之一。该村生产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具有不浑汤、不烂、不软、色泽鲜亮等优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黄桃产量很高,按盛果期中等产量,每亩50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回报极为可观。 相对于其他果树而言,桃树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投资少、见效快、前期产量高等优点。但桃树对水分较为敏感,表现为耐旱怕涝。如果桃树积水时间过长,则土壤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树势衰弱,果实停止发育,严重时会出现死树现象,必须及时将水排走。J 村由于靠近黄河故道,因此排水问题对于该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009年夏天,由于降水比较集中,该县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洪

涝灾害。许多果树因水排不出去而被淹死。J村在洪涝灾害中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农民的桃树被淹死。但由于排水不是一家一户单独凭借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并且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去做,都不愿意互相帮助,无法做到团结抗灾。因此,就需要政府派遣有关部门与技术人员帮助排水。但是,却出现了向农户收费排水的现象,而且是谁先交费谁先排水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户排水不及时,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情论析】 一、公共产品非排他性的体现: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任何人也不能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我国乡村虽然有着团结互助的传统,但国人“搭便车”的心态由来已久。在既定条件下,如果某种行为规范与“搭便车”策略相比总无法占优,除非通过某种方式对于这种行为规范予以激励或对违背这种行为规范予以惩罚,这种行为规范在长期发展就将被淘汰。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的利益诉求面前,道德说教变得苍白无力。公益心较强的人们付出很多,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感激和尊敬,却被视为“傻子”、“精神不正常”,结果“好心没有好报”,从而成为“搭便车”行为的最终受害者。

公共经济学计算题及答案

第3章 1. 有两个公民的埃奇沃思盒子:张三和李四,只有两种商品A和B。A的总数量 是12 单位,B的总数量是12单位。回答:如果张三的效用函数是:U C(B,P)=B+P,李四的效用函数是U T(B,P)=B+P,找出帕累托最优点。 2. 假设一个只有两个消费者的经济:张三和李四。如果社会福利函数是W = U L + U P,效用可能性边界是:UPF = U L + 2U P,,求解最优点。 3. 如果张三的效用曲线是下式所述,他在商品X和Y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多少? U = 2X1/4Y3/4? 4. 一个交换经济,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比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大,是帕累托均衡吗? 5. 假设一家竞争性厂商的边际成本是MC=2+2q。假设厂商产品的市场价格是$13。 a) 求厂商的产量。 b) 求生产者剩余。 1. 因为埃奇沃思盒子中的每一点MRSs都相等,所以每一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点 2. 最优点是一个边角解,好像商品是完全替代品,李四什么都没有,张三得到全部 3. 为了求MRS, 分别求X的偏微分和Y的偏微分,得到(1/3)(Y/X). 4. 可能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选取点,使得边际转化率等于MRS,从数学的观点来看,找到这些点是很困难的,有时根本不可能。 5. q = 11/2. 生产者剩余= ?(11/2)11 = 121/4. 计算题 1. 假设有两个人,需求曲线相同,都是Q = (33/2) – (P/2),求水平相加和垂直相加的 需求曲线。 3. 如果市场供给曲线是P=10,用第一题中垂直相加得到的市场需求曲线找出市场均 衡产量。 4. 给定下列需求曲线:Q = 32 – P 和Q = 16 – (P/2) ,垂直加总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5. 假设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是:X = (P/3) – (32/3) 。进一步假定该产品的市场 需求是X = 25 –P。求公共产品的均衡产量。 计算题答案 1. 水平加总:Q = 33 –P,垂直加总:P = 66 –4Q. 3. Q* = 1 4. 4. 需求曲线有两部分:Q 介于0 和16之间,需求曲线是Q = (64/3) –(P/3);Q 介于16 和32之间,需求曲线是Q = 32 –P。 5. 两条曲线不会相交,因而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量是0。 计算题 1. 假设一家工厂A生产假发。由于生产假发,还会有相应的副产品,必须排放有毒 的气体。汽车制造厂B紧邻工厂A,受到了假发厂外部性的影响。假设假发厂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供给曲线)是X=(2/5)P- 2,市场需求曲线是X d=15 - P/2。假发的生产导致的边际损害是X=P – 1/2. 。 a. 求假发厂假发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b. 求社会最优的假发产量水平和价格。

公共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标注T ,错误的标注 F 。每题 2 分,共20 分) 1 .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2 .存在正外部效应时,物品生产和销售将呈现过多状态。 3 .纯粹公共品的最佳产量在这样的点实现,即所有消费者因此而获得的边际效益之和恰好等于该公共品的社会边际成本。 4 .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双峰形,那么不论他们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如何,中间投票者定理均可以成立。 5 .征税是政府获取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6 .在供给缺乏弹性的情况下,税收不易向前转嫁,而会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 7 .在长期的U 型平均成本曲线上,曲线的下降阶段表示生产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8 .国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是指在国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国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9 .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物品生产和销售将呈现不足状态。 10 .信息不对称会增加市场的交易成本。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20 分) 1 .当供求力量自由作用时,一次谷物欠收的效果通过什么显示在市场上?() A 政府规定的个人谷物购买量限制; B 谷物价格上升; C 报纸上劝告人们减少谷物消费量的广告; D 谷物贸易量增加。 2 .替代品价格上升一般会导致() A 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减少; B 需求曲线右移; C 个人减少他所消费的所有商品数量; D 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增加。 3 .如果人们变得更加关注他们食谱中的饱和脂肪,牛肉需求会左移,牛肉销售量也减少。这种变化是()

A 沿着牛肉需求曲线的移动; B 牛肉供给曲线移动; C 沿着牛肉供给曲线的移动; D 以上都不对。 4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的是()的反应。 A 消费对价格变化; B 收入对消费变化; C 价格对消费变化; D 消费对收入变化。 5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 A 边际商品的价值高于以前购买的单位价格; B 随着更多商品的买入,边际效用递增; C 边际商品的价值低于以前购买的单位价格; D 随着买进商品越来越多,支付意愿越来越高。 6 .当经济中所生产的产品组合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时,经济达到了() A 效用的效率; B 产品组合的效率; C 生产的效率; D 交换的效率。 7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竞争性市场相比,价格(),产量()。 A 较高,较低; B 较低,较高; C 较低,较低; D 较高,较高。 8 .公共品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A 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 竞争性和排他性; D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 .下列属于商品税的是() A 消费税; B 所得税; C 遗产税; D 车船使用税。 10 .边际税率是指() A 全部应征税额除以课税对象数额的值; B 单位商品缴纳税收数额占商品价格的比例; C 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增量所占的比例; D 一国税收总额占GDP 总额的比例。 三、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 .外部效应; 2 .垄断; 3 .税收制度;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31428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的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的12.4%。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的指标,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但是,好的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的公共养老金体系,但是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险极其昂贵。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的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的养老金。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的社会财政和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是美国,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老年社会的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的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的支出将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

公共经济学 经典案例分析

1.材料:2004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并且推动了普通劳动力工资的上涨:2004年以前,珠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10年间仅涨了60元,而2005年一年就涨了100元。2010年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用工企业更是带头提高工资,加之今年出现的“民工荒”,企业工资的提高幅度已超过以往水平。对此,众多学者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问题:(1)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2)你是否认同“我国刘易斯拐点已到来”这一判断?理由是什么? (3)你认为珠三角地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关键措施是什么?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第一,现在我们讨论“刘易斯拐点”都是从目前既定的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的,设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或者户籍制度可以取消,土地制度的产权界定和交易也可以做到城乡统一运行,即农民可以根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原则,处理他们所拥有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耕地,城乡所有生产要素可以按照提高市场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农民还享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那么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速度还会像现在这样处于下降通道吗?很显然,现有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制约,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还不是主要原因。 根据中国改革的现实和劳动力迁移的情况,在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中国还存在一个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拐点。制度拐点到来之前,劳动力在原来的城乡分割的制度空间下进行局部的、不完整的、随着危机的到来可以撤销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迅速释放,迁移速度增长比较快。当劳动力迁移进行到拐点附近以后,劳动力进一步迁移所涉及的各项制度内容就变得越发重要,尚未改变的城乡分割制度空间成为了劳动力进一步迁移的瓶颈。 第二,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产值占 GDP的比重为10%,但是第一产业所占的就业比重是39%。从世界经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国,即便是强调土地的精耕细作,还有土地的长子继承制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第一产业比重没有下降到5%、劳动力就业比重没有下降到10%之前,还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快速转移时期。 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高速时期。除了 前面说的制度性因素,近年来影响农民工转移速度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一是,

MPA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MPA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式的改革——以各国教育为例 [案例正文] [案例A] 国际视野下政府提供教育公共物品的方式 (一)美国的合同学校与特许学校 美国的私营机构管理公立学校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当地的学校委员会直接与一个教育管理组织签订合同,由其去管理一所公立学校。这称为合同学校。第二种形式是非直接的合同形式,教育管理组织作为学校特许经营实体管理特许学校。 尽管合同学校是由私人管理的,但是学校所有权和投资仍旧属于公共部门。学生进入这类学校不需要支付费用。私营机构通常被引导进去学区内一个最薄弱的学校。私营机构的学校管理或者按照“管理合同”模式,或者按照“操作合同”模式经营学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教学和工作人员的聘请权在当地的学校委员会,并接受教师协会合同管理;后者由私人经营者聘请,待遇和条件都有别于教师协会合同的规定。 (二)菲律宾教育服务合同 菲律宾的教育服务合同计划,是政府“资助私立教育学生

和教师”计划一系列项目之一。教育服务合同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试验项目开始,80年代后期就作为一项永久项目固定下来。教育服务合同是政府与私立学校签订合同,为那些公立高中不足地方的学生提供入学机会。每个学生付给私立学校的费用不能超过在公立高中的费用,达到4000菲律宾元。 “资助私立教育学生和教师”计划的资助一般限定于收取低额学费的学校的学生身上,也优先资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资助私立教育学生和教师”计划是由私立教育资助基金会组织——一个非营利组织——管理。该国教育部最近对参与教育服务合同项目的学校进行了资质认证,目的是强调要关注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 2005-2006年,有383000名学校在1800个该项目的私立学校上学,他们获得了教育服务合同计划的补助金。1986-1987年,受资助的学生是4300名,参与学校仅158所。2002-2003年,教育服务合同项目资助了私立高中22%的学生(占全部私立学校学生数的13%)。2005-2006年的教育服务合同预算是150亿菲律宾元,差不多是2003-2004年69亿元的两倍。 (三)英国的地方教育当局职能让渡合同 在英国,当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政绩被英国教育标准办公 室的报告评估为不良时,让渡教育合同可能就会产生。在2002 年4月合同让渡法案(2002年)(可以合同让渡的功能有103项)和合同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老人事务局得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得12、4%.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得指标,但就是,比起其她发达国家,美国得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得加剧,慢性疾病、保险与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得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但就是,好得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得问题。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得公共养老金体系,但就是与欧洲与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得医疗保险极其昂贵。老年人口得医疗保健费用得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得美国社会造成极大得负担.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得养老金。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就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得社会财政与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 不仅仅就是美国,人口老龄化就是21世纪得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就是新世纪人类发展得主要特征。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就是进入老年社会得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就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就是由于较高得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与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得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就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得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得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得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得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得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得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得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得速度也越快.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抚养得人口负担增大,而且通过影响消费、储蓄、劳动人口数量与质量、劳动生产率而体现出来。 1、人口老龄化导致被抚养人口负担增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得发展,领取退休金与养老金得人数将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得支出将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得费用份额大幅度增加,势必限制社会扩大再生产,影响生产部门得资本投资与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 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1999年以来,绍兴市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通过清淤、砌坎、布绿、造路、设街,使环城河旧貌换新颜。 在环城河整治中,绍兴市政府不是就河论河,而是把整条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在城北建设了一个袍江开发区,把沿河的300多家工厂和3000多户居民都搬迁到了开发区。腾出的河边土地价格因环境改善而飙升,政府通过出租、出售商铺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12亿元的总投资中,市政府只投资了5000多万元。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被认为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成功先例。是这样吗?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否与土地公有和财政体制有关? 2.地方政府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 某省已经连续几年评选纳税状元活动,省长亲自颁奖。1997年评出1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100万元;1998年评出2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200万元;1999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300万元;2000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500万元;2001年评出51名,纳税起始金额仍为500万元,但有24户纳税超过1000万元。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重奖表明了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的重视、厚爱和支持,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对于纳税大户的奖励会更多。重奖纳税大户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如果奖励标准过高,企业会不会缴“过头税”? 3.我国行政成本为何偏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要花费1.25美元。中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有人在乡镇财政调查时发现,许多乡镇领导甚至没有行政成本和运行效益之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账。1999年全国地方行政管理费中公务员人均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和会议费之和为2968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58%。2002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某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向市场时,有关职能部门为此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改革费用。有人建议将“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你认为怎样? 4.献礼工程为何成了“献丑大道”? 2003年10月,常熟投资5亿元的新世纪大道通车了。该大道作为昆常公路的一部分,是向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世纪大道全长7.11公里,是常熟路幅最宽的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总宽达到80米,绿化率超过40%。工程从2001年12月开工,原计划在2003年12月竣工,后来调整到国庆节以前竣工通车。然而,就是这个献礼工程,开通不到1年就“暗伤”迸发,路基沉降,小一点的有3-4厘米,最大的达10多厘米;两侧行道树大量死亡,特别是直径达15厘米到45厘米的银杏,不少根部腐烂,散布在人行道和水塘边。不少地方的树枯死约1/3,个别地段超过一半以上。请思考:政绩工程失败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公共经济学》(本科)题库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部门最主要的成员是()。 A公共企业B政府C非营利性经济组织D民间社会团体 2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是()。 A单峰定律B多峰定律C中间投票人定律D阿罗不可能定律 3最优所得税理论认为,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应该()。 A等于零B等于1 C大于零小于1 D趋近于1 4 1992年起,中国的国家预算编制开始采用()。 A单式预算B复式预算C零基预算D增量预算 5长期公债的债务期限是指()。 A5年以上B10年以上C15年以上D20年以上 6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人民实际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 A提高B降低C不变D先提高,后降低 7下列不属于财政的购买性支出的内容是()。 A行政支出B投资支出C税式支出D文教科卫支出 8一般认为,存在超额负担的税种是()。 A总额税B所得税C财产税D商品税 9中国对增值税无法课征的某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经营行为课征()。A消费税B营业税C关税D商品税 10中国目前大多数公债实行()。 A抽签偿还法B买销法C比例偿还法D一次偿还法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有()。 A行政支出B国防支出C社会保障支出D投资性支出E文教科卫支出 2税收的三性是指()。 A固定性B强制性C无偿性D社会性E对等性 3以税收的征税对象为标准的税收分类内容有()。 A直接税B间接税C流转税D所得税E财产税 4下列属于经济性基础设施的有()。 A电力B机场C市内交通D自来水E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 5 基于市场的解决环境污染的政府规制方法有()。 A排污收费制度B立法C削减市场壁垒D降低政府补贴E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6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体现在()。

[工作]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工作]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课程序号,3987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案例分析 题目,用税收杠杆调节奢侈品消费 学号, 09836318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屠奕蓉 编号, 32 成 绩 【案例名称】用税收杠杆调节奢侈品消费 【案例来源】根据《证券日报》记者马红雨于2010年2月采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教授,就我国上调奢侈品税的税率很有必要的内容改编。 【案例内容】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市场,不仅包括豪车等日常消费类的奢侈品,像商务飞机、游艇等也成为中国部分富豪日常消费品,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表明中国经济的日益强盛。但是要关注奢侈品消费的税务问题,这不仅是关于税法执行的严肃性的问题,还关涉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 据刘桓委员介绍,消费税在中国还没有立法,现在只是消费税的暂行条例,它的法律层级比立法要低,是通过国务院授权某些部门进行税目及税率调整的。如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2009年从20%提高到40%,没有通过人大的立法,而是通过国

务院授权通过。目前有很多法学家包括一些经济学家,都在呼吁消费税立法层级的提高。 【案例分析】 一、奢侈品税的政策背景分析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富阶层迅速崛起,开展高尔夫运动以及购买游艇、豪华型轿车和高档名表成为中国少数富裕人群所热衷的消费活动。2005年9月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中国:新的奢华风潮》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并预计在2008年之前,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2008年以后年增长率为10,左右;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人民币,同时,中国还有3000万农民的温饱问题有待解决。鉴于单纯的市场调控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有必要借助各种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对市场分配进行矫正。于是2006年4月1日调整消费税税目,以缩小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但是,既然对奢侈品课税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目的,政策所希望的结果当然是高收入阶层在购买应税奢侈品的同时,能够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增强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实力和基础,而绝非抑制奢侈品市场,杜绝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事实上,奢侈品市场正是政府奢侈品税收收入的来源,也是政府利用转移支付进行再分配的基础。 二、奢侈品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在中国,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大约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顶级富豪,他们是真正的贵族,对奢侈品的消费强调品质与细节,注重品位与文化内涵;其次是

专科《公共经济学》_试卷_答案

专科《公共经济学》 一、(共48题,共150分) 1. “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国的公共支出()(2分) A.逐步减少 B.保持不变 C.不断増长 D.不断下降 .标准答案:C 2. 按公共支出的补偿性分类,公共支出可分为转移性支出与()。(2分) A.税收 B.公债 C.资本支出 D.消耗性支出 .标准答案:D 3. 在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是()(2分) A.社会保障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特殊保障 .标准答案:A 4. 政府给那些从事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的私人机构以一定数量的补助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都具有()(2分) A.负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竞争性 D.排他性 .标准答案:B 5. ()可以通过产前契约形式提供公共产品。(2分) A.政府 B.社区 C.第三部门 D.私人部门 .标准答案:B 6. 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包括()(2分) A.自我保障型 B.自保公助型 C.国家福利型 D.自我积累型 .标准答案:B,C,D 7. 分税制的主要形式包括()(2分) A.税源划分法 B.分成法 C.附加税 D.特定税收分配法 .标准答案:A,B,C,D 8. 社会规制政策主要包括()(2分) A.健康规制 B.安全规制 C.进入规制 D.环境规制 .标准答案:A,B,D 9. 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包括()(2分)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经济增长 D.为谁生产 .标准答案:A,B,D 10. “经济人”理论认为:()(2分) A.人的行为动机是利他的 B.人的行为动机是自利的 C.人是理性的 D.人是非理性的 .标准答案:B,C 11. 奥茨的分权定理(5分) 标准答案:奥茨为地方政府提出了一个分权定理:“对于某种公共品来说——关于这种公共品的消费被定义为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产品的每一个产出量提供给它们各自的选民,则总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得多”。 12. 规制俘获理论(5分) 标准答案:政府规制的主要目的本是为提高社会福利,但规制的设定者或执行者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使得规制的结果反而对利益集团有利,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 13. 道义劝告(5分) 标准答案: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14. 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5分) 标准答案: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起源于英国,而后在北欧各国实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立法的基础上,由国家充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角色,由财政负担主要资金来源,保障范围广,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较高,充分体现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 15. 拉弗曲线(5分) 标准答案:拉弗曲线是由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其基本含义是: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因此,拉弗提出了减税主张。 16. 零基预算(5分) 标准答案:是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零基预算起源于美国,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 17. 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只有在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后方可实施,这是()(2分)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票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最大效益规则 .标准答案:A 1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的是()。(2分)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

公共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概念和职能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二、填空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_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主要是: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等。 3.政府干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及财政手段。 三、不定项选择 1、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基本职能是( ABD )。 A、资源配置 B、调节收入分配 C、组织生产与销售 D、经济稳定与发展 2、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D ) A、垄断 B、信息失灵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BCD )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 4、创立财政学的是( A ) A、亚当·斯密 B、威廉·配第 C、凯恩斯 D、拉弗 5、西方最早的财政学著作是( B ) A、《国富论》 B、《赋税论》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四、简答: 1、何谓公共经济学?其内容是什么? 答: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指政府及所属部门)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其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缺陷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支出理论;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公债理论;多级财政等内容。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说课讲解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用税收杠杆调节奢侈品消费 【案例来源】根据《证券日报》记者马红雨于2010年2月采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教授,就我国上调奢侈品税的税率很有必要的内容改编。 【案例内容】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市场,不仅包括豪车等日常消费类的奢侈品,像商务飞机、游艇等也成为中国部分富豪日常消费品,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表明中国经济的日益强盛。但是要关注奢侈品消费的税务问题,这不仅是关于税法执行的严肃性的问题,还关涉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 据刘桓委员介绍,消费税在中国还没有立法,现在只是消费税的暂行条例,它的法律层级比立法要低,是通过国务院授权某些部门进行税目及税率调整的。如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2009年从20%提高到40%,没有通过人大的立法,而是通过国务院授权通过。目前有很多法学家包括一些经济学家,都在呼吁消费税立法层级的提高。 【案例分析】 一、奢侈品税的政策背景分析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富阶层迅速崛起,开展高尔夫运动以及购买游艇、豪华型轿车和高档名表成为中国少数富裕人群所热衷的消费活动。2005年9月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中国:新的奢华风潮》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并预计在2008年之前,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2008年以后年增长率为10%左右;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与之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人民币,同时,中国还有3000万农民的温饱问题有待解决。鉴于单纯的市场调控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有必要借助各种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对市场分配进行矫正。于是2006年4月1日调整消费税税目,以缩小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但是,既然对奢侈品课税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目的,政策所希望的结果当然是高收入阶层在购买应税奢侈品的同时,能够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增强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实力和基础,而绝非抑制奢侈品市场,杜绝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事实上,奢侈品市场正是政府奢侈品税收收入的来源,也是政府利用转移支付进行再分配的基础。 二、奢侈品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分析 在中国,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大约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顶级富豪,他们是真正的贵族,对奢侈品的消费强调品质与细节,注重品位与文化内涵;其次是富裕的中产阶层,他们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并不富裕却不乏购买欲望的一个群体正在兴起。 (一)奢侈品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对顶级富豪消费行为的影响。 作为主导奢侈品市场的领袖群体,顶级富豪们的财富却接近于无穷大,其消费能力无可限量。据长期跟踪研究中国富豪的胡润估计,积累财富超过1 000万美元的有5万人,其中有200人的财富超过1亿美元。这一类人群对奢侈品的欲望与要求几乎完全不受其支付能力的限制和约束。所以,即使对奢侈品课税导致商品价格上升,顶级富豪们的消费行为也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 如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我国政府的机构改革 案例题目:如何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我国政府的机构改革 案例来源:中新网2009年1月9日电香港《大公报》 案例内容: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已经到了极限。一个县十七名副县长,有之;一个乡镇机关四五百人,有之;一个镇正副镇长五十多人,有之。公共财政呢,已演变为“吃饭型”的财政,老百姓怎堪其负? 但这么多年,我们并未停止政府机构精简,何以在每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后,吃皇粮的反倒越来越多,机构也是越简越繁?原因就在于政府机构编制立法滞后,缺乏刚性的制度约束,始终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局。今天削减机构,明天增设机构;今天精简裁员,明天又放进一大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为腐败留下了缺口。 在这种制度格局下,且不说分流多余人员是目前一大难题,财政奖励也未必能打动官员的心,即使有人为谋取个人

政绩表现一下,只怕最终也可能沦为一场秀。中央财政呢,奖金没少发,而基层政府之“肿”不见得就真的能够起到“药到病除”之效。 所以,遏制政府机构臃肿和人员膨胀惟一的就是立法。让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成为一道没人敢踩的“红线”,才是最根本之策。(纪卓瑶) 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我国政府改革的模式取向是由原来的政治型、管理型政府模式转变为民主型、服务型政府模式。当前在我国的政治市场中,有关政策失误的因素仍然存在,科学决策和决策的有效实施还困难重重,政府干预引起的寻租活动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模式的政府行为也不可能在时间上截然分开,很容易出现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模式简单地移植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去。而我们所期望的一种更有效率的新的政府模式,必须在新确立的基本规则之下才能形成,这正如布坎南所指出的:“要改变一种游戏,或者竞赛的结果,改变参加竞赛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改变竞赛规则。”传统政府体制的根本弊端不能对于某些具体操作上的失败。 在机构改革进程中,对指导原则的理解和实行不全面。

公共经济学考试题库

公共经济学考试题库 以下答案乃学生所作,若有错请自行改正,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分) 1、若某个社会中只有A、B、C三人,在配置资源时,下列哪种状态说明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C )。 A 某种资源配置使A、B、C三人的效用均增加了 B 某种资源配置使A的效应增加,B、C的效用保持不变 C 某种资源配置使A、B、C三人的效用均下降了 D 某种资源配置要使A的效应增加,则必然同等减少B和C的效用 2、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得者所得大于失者所失”,则这种资源配置(B ) A 有效率但不是帕累托效率 B 有效率且达到了帕累托效率 B 无效率 D 以上均不对 3、关于社会边际效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 指增加一定量的物品或服务所能获得的效益增加数量 B 会随着物品或服务消费量增加而增加 C 会随着物品或服务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 D 可以用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时人们愿意付出的最低货币量来表示。 4、关于资源配置量与MSB及MSC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MSB>MSC时,说明资源配置过剩 B MSB=MSC时,说明资源配置没有效率 C MSBMPB且MSC>MPC B MSB>MPB且MSC=MP C C MSBMPC 11、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一定会有(C) A MSB>MSC B MSB>MS C C MSB>MPB D MSCMP B B MSBMPC D MS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