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解析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解析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解析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解析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试题与答案(排球)

传球的击球点应在前额的正前上方()A.约半个球的位置B.约一个球的位置C.约一个半球的位置 正确答案:B 2 传球击球前的手型是()A.半球形B.球形C.平板形 正确答案:A 3 发球队员必须在第一裁判鸣哨允许发球后()秒钟内将球发出。A.8 B.6 C.5 正确答案:A 4 发球技术的关键是()A.抛球B.引臂C.挥臂击球 正确答案:C 5 国际排联世界性比赛场地上空的无障碍空间至少是()A.11.5米B.2.5米C.12.5米正确答案:C 6 每队必须始终保持()名队员进行比赛。A.4 B.5 C.6

正确答案:C 7 球网的高度应从场地中间丈量,球网两端(从边线上空)的高度必须相等,并不得超过规定网高()A.2CM B.3CM C.4CM 正确答案:A 8 软式排球于1988年起源于何地(). A.日本B.美国C.英国 正确答案:A 9 暂停和换人是否可以连续请求?A.不可以B.暂停不可能,换人可以C.暂停可以,换人不可以 正确答案:C 10 正面上手发球以全手掌击球的()A.后中上部B.中上部C.后中下部 正确答案:C

判断题 题号 题目 判断题无选项 1 持球犯规是:球未被击出,球在手中有停留时间。------------------ -----() 正确答案:错误 2 1、国际排联规定世界性排球比赛场地至少为长36米、宽21米的长方形。场地的地面只能是木质或合成物质的。任何地面都必须先经国际排联验准。() 正确答案:正确 3 1950年代,中国发明了“快球”,1970年代又发明了“盖帽拦网”和“空间差”扣球技术”。()正确答案:错误

创意版大学体育课程.doc

课程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 三、教学内容 (一)体育基础理论

大学体育考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1.走和跑的区别在于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精品文档 。 3欢迎下载 17.肌肉痉挛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准备活动不充分 B.肌肉受到热刺激 C.长时间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答案:B 18.肌肉痉挛处理方法不包括 A.牵拉屈曲肌肉使其伸展 B.局部按摩冷敷 C.离开冷环境 D.喝盐开水 答案:B 19.肌肉痉挛预防方法不包括 A.运动前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B.冬季注意保暖 C.夏天喝些盐开水 D.不剧烈运动 答案:D 20.运动中腹痛原因不包括 A.准备活动不充分 B.长时间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C.开始运动过于剧烈 答案:B 21.运动中腹痛处理方法不包括 A.深呼吸或暂停运动 B.热敷 C.对胀痛的腹部揉按 D.减速 答案:B 22.运动中腹痛预防方法不包括 A.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 B.充分做好放松活动 C.注意运动节奏 答案:B 23.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方法不包括 A.马上热敷 B.控制肿胀和疼痛 C.用绷带或布条等进行加压包扎 答案:A 24.《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照( )记分。 A.百分制 B.等级制 C.百分制和等级制 答案:A 25.奥运会的发源地是: A.伦敦 B.亚特兰大 C.悉尼 D.古希腊雅典 答案:D 26.要获取健康,首先应: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精品文档 。 5欢迎下载 34.健康的关键因素包括: A.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良好的情绪 B.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睡眠 C.合理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状态 D.合理的睡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良好的体态 答案:A 35.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包括: A.人体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生活行为方式因素;卫生保健因素。 B.人体生物学因素;睡眠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卫生保健设施因素。 C.人体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体育锻炼。 D.人体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饮食方式因素;卫生保健设施因素。 答案:A 36.人体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活动时主要的供能系统是: A.磷酸原系统(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ATP -CP ) B.有氧氧化系统 C.乳酸能系统(无氧糖酵解系统) D.磷酸原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答案:B 37.在50米短距离跑的比赛中,运动员的能量供应主要是由( )直接供能。 A.磷酸原系统(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ATP -CP ) B.乳酸能系统(无氧糖酵解系统) C.有氧氧化系统 D.磷酸原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答案:A 38.由于精神压力引起的皮肤系统疾病有 ( ) A.肥胖症 B.胆结实 C.冠心病 D.斑秃 答案:D 39.运动处方的主要对象是: A.从事体育锻炼者 B.专业运动员 C.任何人 D.残疾人 答案:A

(完整版)大学体育理论试题和答案(三)

、负重锻炼法,既用于普通人为增强体质锻炼身体,又用于各项运动员进行身体锻炼,还可用于解决身体疾患的康复。 (√ ) 25、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作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26、采用大重量、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最有利于减肥。 (×) 27、采用中重量、中次数、高组数、短间歇的练习可以达到突出肌肉线条的效 果。(√ ) 28、训练心血管呼吸系统必须严格控制速度,控制速度最好的指标是用心 率。(√ ) 29、女子进入青春期,柔韧素质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向,这是由于体重的增加,有氧能力下降的缘故。(×) 30、发展柔韧素质时不用部位的练习要交替进行,练习中一般应先拉压、后振踢,先主动、后被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 31、日光浴不宜在沥青地面或靠近石墙进行,避免沥青蒸汽中毒和辐射太 强(√ ) 32、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其中有1/3在两只脚上(×) 33、矫正体育是指针对某些身体有缺陷或运动功能障碍的人所进行的专门性体育锻炼。(√ ) 34、在运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把减少运动量或停歇下来降低负荷的方法,叫间歇锻炼。(√ ) 35、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按肌肉收缩形式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36、中重量、中次数、中组数、中间歇主要用于发展爆发力量。(×) 37、耐力练习中,对青少年学生来说脉搏应该维持在130-160次/min为宜。(√ ) 38、体育锻炼的特点有群众性、选择性、适应性、习惯性。(√ ) 39、体育游戏属于竞技运动类。(×) 40、每天下午4时至6时,是一天最好的运动时间。(√ ) 二、选择题 1、安排每周锻炼计划时,运动负荷应大中小结合,大运动负荷每周 A 次为宜。 A、1-2 B、2-3 C、3-4 D、4-5

(完整版)大学体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理论课试题 C1、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______活动。 A、生产 B、劳动 C、社会文化 C2、现代体育的范畴包括竞技体育、______和群众体育三个方面。 A、中学体育 B、大学体育 C、学校体育 C3、学校体育是指通过体育课教学、_____和训练以及运动竞赛等形式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的教育过程。 A、早操 B、课间操 C、课外体育锻炼 B4、群众体育是指广大国民以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精神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______活动。 A、经济 B、体育 C、商业 A5、体育的功能包括______、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A、健身功能 B、健美功能 C、健康功能 B6、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运动和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及社会适应潜能的过程中,进得、益智、促美,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的。 A、合理营养 B、身体练习 C、体育竞赛 A7、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三基,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来具体实现的。 A、培养道德品质 B、提高运动水平 C、提高身体机能 C8、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有、课余体育活动。 A、体育训练 B、体育竞赛 C、体育课程 A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去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和竞赛。 A、运动训练 B、理论教学 C、基础练习 B10、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名言。 A、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B、生命在于运动 C、活动是生活的基础 A11.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提高心理素质宣泄情绪、调节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 A、增强社交能力 B、解除疲劳和精神紧张 C、完美人格个性 C12、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认知意志、平衡人际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 A、智力 B、兴趣 C、情绪 C13、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doc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代码:00029 学分:6 总学时:104 理论学时:8 实践学时:96 机动学时:0 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特点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团队精神得到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课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的任务: 1、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真正达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掌握一、二项独立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促其终生受益。 4、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生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一)基本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3、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体育以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业余训练、运动竞赛等主要形式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深化,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对体育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使体育课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体育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和勇于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二、课程设置内容及要求 1. 为1、2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专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四个 学期共8个学分。任何学生不得免修。 体育学院公共课指导性计划(四年标准学程) ( 2007级开始执行,文/ 理本科适用)

2. 第1、2两个学期里,为体育素质课,以自然班形式授课。 3. 第3、4两个学期里,以学生自主选课形式授课,开设的课程有: 男女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和保健。 4. 对部分身体特型和病、残、弱和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为 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三、课程结构 1.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体质学生的需要。 2. 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每学期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课外练习。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3、4学期实行学生自主选课方式教学。 四、考核与评分标准 1.一年级设体育素质课,以速度、灵敏、柔韧、力量和综合练习项目为主,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素质训练。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50米和立定跳远。

2016体育考试试题与答案

下列心率中,符合中小学生体育课胜利负荷要求的是() 70—90次/分 90-120次/分 130-150次/分 160-190次/分 2. 早锻炼运动负荷不易过大,时间不易过长,适宜时间()分钟。 20—30 40—50 30—50 50—60 3. 某同学有轻度扁平足,但功能检查良好,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的锻炼基础,因此体育课健康分组时要将其安排在() 基本组 准备组 医疗体育组 4. 常用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部位的绷带包扎法应为() 环形包扎 螺旋形包扎

反折螺旋形包扎 正行包扎 5. 内脏器官损伤时,则出现头晕,脸色苍白、心慌气短、出虚汗、四肢发凉、烦躁不安,甚至()。 休克 头痛 胃痛 腿痛 1. 健身跑运动强度一般属于中等强度。 对 错 2. 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系统,在机体各器官、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对 错 3. 游泳项目在水中进行,机体散热较多、较快,冬泳更是如此。 对 错 4. 主动拉伤是指肌肉突然猛烈收缩,其收缩力超过肌肉本身的承受能力而发生的肌肉拉伤。 对 错 5. 足球是损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 对 错 1. 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环境,它们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社会 运动 生活 2. 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名言。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生命在于运动 活动是生活的基础 3. ()因素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才、成功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是大学生的健康因素。 形象 气质 性格 4. 大学在校生应按()的要求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 每学年一次 两学年一次 四年一次 5. ()为新中国获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李宁 许海峰 伏明霞 6. 体育运动在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具有提高心肌用氧能力、()、降低血脂的作用。 防止脑动脉硬化 提高心力储备 促进胃肠蠕动 7. 从健康角度讲来看,()被认为是最佳运动时间。 5:00—7:00 10:00—12:00 16:00—18:00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学体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IV课程代码:19ACT001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32实践学时:32 学分:2 选修课程:体育科学锻炼的方法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开课院部:体育部 一、课程性质、目的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课程目的:是指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在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上均得发展。具体目的应体现在: 1.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发展身体和增进健康的知识与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的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2.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平等、信任、包容、互相依赖、勇敢、创造、理性、追求美等价值观念。在和谐、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3.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共同活动和同场竞技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及共同发展,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所学的运动技术,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实际情况制定个人锻炼计划。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了解常见运动创伤预防和处置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比赛的欣赏能力,丰富自己生活,形成锻炼意识和习惯,使体育运动成为自身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述 2课时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体育的发展史,熟悉体育教材内容。 2. 掌握体育的基本概念。

大学体育理论试题和答案(六)

A、小步跑 B 、1000m C、后蹬跑 D、匀速跑800~1500m 13、立定跳远是发展下肢肌肉力量、________及跳跃能力的指标之一。(AB) A、协调性 B 、腰腹力量 C、反应 D、肺活量 14、提高弹跳力的锻炼方法是:(BC) A、压腿 B 、深蹲跳 C、单腿跳 D、引体向上 15、柔韧性是指人体完成动作时,关节、________和韧带的伸展能力。(AD) A、肌肉 B 、血管 C、神经 D、肌腱 16、柔韧素质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它的提高对________等都很有积极的作用。(ABD) A、增强协调能力 B 、发挥力量 C、防止受伤 D、肌腱 17、增强握力的锻炼方法是:(AD) A、引体向上 B 、深蹲跳 C、单腿跳 D、负重前臂屈伸 18、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训练方法一般有:(AC) A、小步跑 B 、1000m C、后蹬跑 D、匀速跑800~1500m 19、仰卧起坐是测试腹肌的________的一个项目。(CD) A、机能 B 、体能C、耐力D、力量 20、爆发力是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力量,下面测试爆发力的项目是。(AB) A、立定跳远 B 、50m C、10000米D、引体向上 21、握力是反映________肌肉的力量,测试其肌肉静力的耐力状况。(AC) A、前臂 B 、三角肌C、手部 D、胸大肌 22、能增加肺活量的锻炼方法一般有:(BD) A、小步跑 B 、长跑C、后蹬跑 D、游泳 23、能增强腹肌力量和耐力的锻炼方法有:(ABC) A、仰卧举腿 B 、悬垂举腿 C、仰卧起坐D、引体向上 24、体质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AB) A、个体差异性 B 、个体发展的阶段性C、共性 D、相似性 25、生理机能水平主要是指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以及各______的工作能力。(BC) A、体能 B 、器官 C、系统 D、骨骼 26、心理发育水平主要是指:机体感知能力、等。(AB) A、个性 B 、意志 C、呼吸系统D、心肺功能 27、适应能力一般包括对内外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以及和_____。(AD) A、应急能力 B 、器官 C、系统 D、对疾病的抵抗力 28、人们可以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等,来保持和增强体质。(BC)

健美操课程教学大纲

体适能课程(健美操)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性质: 体适能是身体适应生活、活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Health-relatedFitness)、运动体适能(Sport-relatedFitness)和专项运动体适(Skill-relatedFitness)三大类。体适能课程主要教授与健康体适能有关,改善有氧体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作用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本课程为长安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公共必修选项课。 (二)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体适能的提高方法,掌握体适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2.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 3. 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观赏能力,陶冶高雅情操。 4.教学中,通过把健美操运动与健康和终身体育密切相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实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 (三)任务: 通过体适能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塑造健美体形和提高体育素养,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康、优美的身体形态及洒脱的气质,提高学生对美的正确理解及感受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体育基本知识,并用以自己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2.掌握跑、跳、滚翻各项目基本技术、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掌握速度、耐力、力量、柔软的练习方法。 3.提高音乐素养,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气质。选择音乐要求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激发学生的活跃欲。 4.体现人体造型、变化、活力和动态之美,使形体和身心全方位发展。 三、教学内容和时数分配

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课程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 三、教学内容 (一)体育基础理论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试题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试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选择题 1、无氧运动的锻炼方式有( ) (A) A 短距离疾跑 B慢跑 C 游泳 D健身操 2、心率作为反映人体()功能的客观指标之一(A) A 心血管系统 B 身体形态 C 身体素质 D耐力素质 3、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B) A 6%--7% B 7%--8% C 8%--9% D 9%--10% 4、如果以健身为目的的锻炼,一般人的运动频率应以每周()次以上为适宜(B) A 2 B 3 C 4 D 5 5、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有效,最廉价的手段是:()(B) A 心理咨询 B 健身运动 C音乐治疗 D社会交往 6、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运动和( )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及社会适应潜能的过程中,进得、益智、促美,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的(B) A合理营养 B身体练习 C体育竞赛 D学习 7、根据目的、对象和社会施予的影响不同,目前通常认为体育可由哪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 ) (A) A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 B 娱乐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C 社会体育,娱乐体育和学校体育 D 娱乐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 8、在原始社会,体育与生存需要之间的天然联系,主要表现在()(A) A 谋生与防卫需要中 B 宗教与祭奠需要中 C 娱乐与游戏需要中 D 战争与掠夺需要中 9、社会环境引起的心理活动因素是复杂的,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但为了及时排除个人性格和心理状态中的不健康因素,宜采用下列哪种积极措施()(C) A 采取睡眠疗法缓解精神疲劳 B 参加社交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C 通过体育锻炼调节身心健康 D 广交知心朋友解除内心烦恼 10、体育作为一种传播体育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在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及培养社会公德等方面所引起的教育作用,是要教育人们()(A ) A 积极参加社会体育 B 成为社会体育活动家 C 与社会保持一致性 D 树立个人奋斗目标 11、体育的娱乐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下列哪方面的需要()(C ) A 生存和发展需要 B 提高生物潜能的需要 C 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D 增强体质的需要 12、体育之所以具有军事功能,主要由于下列何种需要()(B) A 娱乐与游戏 B 战争和训练士兵 C 保健和养生 D 竞技和运动 13、体育的经济功能,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B) A 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B 体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C 国民经济对体育的合理投资 D 体育促进了劳动生产力提高 14、体育的经济功能,最初是体育本身的发展,间接通过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最终转化为()(C) A 精神意志力 B 社会感染力 C 劳动生产力 D 政治鼓动力 15、我国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B)

大学体育考试答案

【判断】 柔韧素质是指跨关节的肌肉、肌腱、韧带的伸展能力,即指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T 人体总能量消耗等于基础代谢能量加上活动消耗的能量。F 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已基本完成,身体素质处于一生中发育中的高峰期,因此,大学体育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锻4.炼方法,而增强体质不是大学体育的主要目的F 心里健康: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事态度和谐安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T 体育锻炼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一种良性刺激,促进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技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T 最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7年开始实施。T 身体素质通常是指在人大脑的指令下,人体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 F 中国人民的食盐摄入量普遍偏低,食盐的摄入量要提高到每人每日6g以上。F 如果长期摄入某种营养素过多也不会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F 遗传是指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上的相同,是一切生物共有的基本特征。 大豆含有35%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故大豆在五谷中营养最丰富。T 合理控制能量摄入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F 身高标准体重查表得分占健康测试标准达标成绩的百分之20。F 遗传是指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上的相同,是一切生物共有的基本特征。F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开设体育课应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育特点。T 为保证《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测试仪器要符合国家标准。T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各种血管及其中的血液构成。T 健康必须包括以下要素:无病、心情好、吃的好和喝睡眠好。F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T 狭义体育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F 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病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不宜过多。F

体育考试答案(何菊)

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考试答案(虐心呀) [日期:2012-05-18] 来源:作者:何菊[字体:大中小]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 身体素质: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2.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3. 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4. 运动损伤: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如体操运动员受伤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与体操动作中的支撑、转肩、跳跃、翻腾等技术有关。网球肘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与标枪运动员。 5.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 1. 根据生理学中氧的代谢程度来看,运动项目可分为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和混合运动。 2.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3.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层面的健康。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C 1、最适宜的锻炼频度是每周进行()次。 A、1—2 B、2—3 C、3—4 D、4—5 A2、身高胸围和体重指数标准:()为健壮。 A、0-10 B、10-20 C、21-25 D、26-35 A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提高心理素质宣泄情绪()、调节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 A、增强社交能力 B、解除疲劳和精神紧张 C、完美人格个性 D、排除烦恼 A4、短跑速度取决于()和保持()的能力。 A、步频步幅、步频步幅 B、平时练习、下肢力量 C、步频步幅、下肢力量 D、平时练习、步频步幅 C5、构成人体健美的外在表现是()。 A、骨骼 B、关节 C、肌肉 D、韧带 D6、人体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程中,新陈代谢的()。

A、同化作用占优势 B、异化作用占优势 C、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趋于下降 D、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趋于平衡 A7、人体运动的杠杆是()。 A、骨骼 B、关节 C、肌肉 D、韧带 D8、获得健康的身体最重要的是()。 A、充足的睡眠 B、适当的营养 C、乐观的的情绪 D、体育锻炼 D9、体育作为一种传播体育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在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及培养社会公德方面所起的教育作用,是要教育人们()。 A、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B、成为社会体育活动家 C、与社会保持一致性 D、树立个人奋斗目标 A10、重复训练的强度可达极限强度的()%,使其达到锻炼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 A、90-100 B、80-90 C、85-95 D、70-90 C11、人体发育的最重要的年龄阶段是()。 A、10—12 B、14—16 C、11—14

D、12--16 A12、有造血及储备钙磷等元素的机能的是()。 A、骨骼 B、关节 C、肌肉 D、韧带 D13、面部擦伤后不宜使用的消毒药水是()。 A、红药水 B、酒精 C、碘酒 D、紫药水 B14、延迟性肌肉酸病的处理方法为()。 A、冷敷 B、热敷 C、加压包扎 D、脚抬高 A15、提高耐力素质的主要原则是使肌体的负担()原来能负担的耐力水平。 A、超过 B、低于 C、等于 D、都不是 A16、根据目的、对象和社会施予的影响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体育可由()组成。 A、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B、学校体育、健身运动和娱乐体育 C、学校体育、健身运动和娱乐体育 D、学校体育、娱乐体育和群众体育

大学体育排球专选课教学大纲

大学体育【排球专选课】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1 计划学时:72 课堂讲授:4 外堂课教学:68 适用专业:本专科各专业 参考教材: 1、李洪亮主编,《体育与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高等学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体育系通用教材《排球》,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4月第六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的:排球课是大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排球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排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为学生“健康第一”打下良好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基本理论,掌握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网和基本战术的基本方法,使其在课外时间和闲暇时间中得以应用,并提高学生欣赏排球的能力,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达到和谐社会和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目的。通过排球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排球比赛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课程的基本要求 1、全面按照学习大纲进行,并根据各章内容,围绕重点并有所侧重。 2、在加强排球课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重视本学科的新的发展与动向,以及有关的学术观点,在学习中不断充实与完善技能、技术和规则的变化。 3、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讲解、示范、图片、影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 (一).理论部分 1.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球规则与裁判法。 3.比赛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二).技术部分 1.传球 2.垫球 3.发球 4.扣球 5.拦网 6.侧垫球 7.挡球 8.“中一二”接发球占位阵型 9.“边一二”接发球占位阵型 三.考试 1.考试内容 第三学期: ①.自垫球 ②.自传球技评 第四学期 ③.对垫球技评 ④.发球 2.考试办法 ①.自垫球:垫球高度在一米以上;自垫球60次为及格60分,100次为满分100分。 ②.自传球技评:传球高度在一米以上;自传球20次为以后开始技评,满分为100分,及格为60分。(评分标准见附 表_1)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4.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4.1 课程基本信息(表4-1) 表4-1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生体育与健康开课部门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编号9787563538454 课程总学时/学期总学时144/36 课程总学分/学期总学分8/2 田径、篮球、羽毛球、 先修课程太极拳、其它(体育后续课程无 理论、体质测定) 修订人审定人 修订日期审定日期 4.2 课程性质与任务 4.2.1课程性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规定,围绕“终身体育”、“健康第一”这一主题,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我院体育教学和体育资源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程之一,是大学生以身体练 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理论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是我院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我院体 育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 4.2.2课程任务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 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 途径。其任务是:

①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生理) ②掌握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及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的方法,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监测方法) ③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1—2项健身运动的方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锻炼方法) ④发展学生个性,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心理) ⑤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其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以及自控自律的优良品质。(品德)5.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其根本目标为“培养具有健康第一的现代理念,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合格人才。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4.3知识目标 A1:体验运动乐趣,掌握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 习惯。 A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4.4能力目标 B1:掌握保健与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B2:树立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以及自控自律 的优良品质。 4.5素质目标 C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6.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4-2) 表4-2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教学任务或项目教学内容(编号)理论实践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题库答案大全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题库答案大全 大学体育理论考试题库答案大全 第一部分《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 第一章发展学生健康素质 一、判断题 1、1760 年法国在报刊上首先使用“体育”一词论述儿童的教育问题。() 2、随着竞技体育、娱乐体育、和健身运动的高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称之为体育或体育运动(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3、狭义的体育(亦称体育教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属于社会文化教育的范畴,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也为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服务。(× )【广义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 4、广义的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和意志的教育过程。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狭义的体育(亦称体育教育)】 5、我国现代体育基本上是由群众体育、运动训练、学校体育三

方面组成,且三者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容相互混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 6、根据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发现,体育的本质,就是 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这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点。() 7、健康的概念中将人的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 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四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健康】 8、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心 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和。() 9、评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认识能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有健康的理想和价值观、个性健全、情绪健康、人际关系融洽、自我 评价恰当、对困难和挫折有良好的承受力。() 10、健康是人体的最佳状态,即为第一状态。() 11、失去健康的疾病状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哀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称为第二状态。() 12、自觉生理不适、心理疲惫、社会适应能力差,但医学检查往 往无明确的机体疾病,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状态,医学上称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亚健康。() 13、亚健康是指人出现了机体疾病。(× )【属于第三状态】 14、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1988 年),每个人的健康60%取决于自己, 15%取决于遗传, 10%取决于社会因素, 8%取决于医疗条件, 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