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羊泉中心小学张改梅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来,“课程资源”的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彰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逐渐地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仅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本文着重研究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基本策略,作者深入教学实践主要关注了其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策略,从而为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人力资源;问题;策略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以及教科书的呈现方式都不同于传统课程,这就决定了它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性学科,只要凭借教材一般都可以实现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和数理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它如果只依据教材而没有其他课程资源的补充,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是以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与基础,否则这门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课程资源”相当于它得以依存的母体。品德与生活课程不是记诵之学,而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仅关系到课程性质及目标的实现,而且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而存在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人力资源是指从事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的具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能力的

各类人员的总和,根据其来源可以划分为校内人力资源和校外人力资源,其中校内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校长以及其他教育管理者;校外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家长、各个层次的教研员、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以及社区人士。

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是其它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媒介和载体,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优化配置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它关系到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等根本性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展开的,教师、校长是具体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因而教师、校长就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中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没有了学生也就没有了教育,学生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同时家长和社区人士、教研员、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要以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为方向,以教育

研究人员为指导,以校长为核心,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为基础,以家长和社区人士为依托,因此不能忽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人力资源及开发利用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专职教师队伍缺乏,学科轻视严重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还没有从“应试”的轨道上真正转变过来,与考试关系密切的学科仍是受到学校重视的所谓“大科”,而《品德与生活》则是不被重视的“小科”,所以一些学校不能配备专职教师,往往由语文教师、班主任兼职,也有部分学校由教学能力弱或年老的、怀孕的教师担任,成为部分教师“养身”的科目。在其中、期末考试来临之前,品德与生活课程大多数又会被语文或其他学科所代替。

某优质校一直担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年轻专职教师D对我讲了一件事:在一次期末

考试来临之前,全校的“小科”都要为“大科”开道让路,在一次品德与生活课上,一位语文老师来上课,孩子们哭着闹着把语文老师赶出了课堂,就是要上品德与生活课,后来我来到了课堂,孩子们才破涕为笑,当时我感动的也落下泪来,为我的学生感动,也为自己的课为学生们所喜欢、所重视感动,觉得自己这个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专职教师当的值!可见这位老师还是比较成功的,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和认可,同时也显示出孩子们对这门课程的热爱。但是这门课程及教师得到了这样的一种认可,难道不也是他们的一种悲哀吗?竟然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优质校尚存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学校更是如此,窥一斑可见全貌。

某校的L老师谈到:我们校长说了,像品德与生活这样的学科不需要配备专职教师,有个人教就行,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代最合适不过了!我就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坦白地说有时候我就把品德与生活课变成了语文课,尤其是要考试的时候几乎不上。有时候也想好好上上,但是你想想一天工作量这么大,我哪有时间去考虑什么课程性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啊,就按正常科目上呗!除非谁怀孕了、生完小孩刚上班或者身体不好,才会成为品德与生活课的专职教师,那简直就是一种照顾啊,那样的专职教师能上得好,你看可能吗?!听完这段话,我说不清什么感觉,可谓百感交集,是为这门课程还是为了学生、老师、校长,我不知道!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自然是若干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审视、比较、反思的结果,它的开设,对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与特征,有着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对教育者也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谁都能交的课程!

2.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模糊,开发利用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模糊,下面我与几位教师的一段对话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W老师:课程资源不就是教材吗?就是教科书、教辅读物、教参、练习册等。

L老师:课程资源,就是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教室等支撑课程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

T老师:我觉得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包括一些软件资源,比如教师、学生、校风校纪等。

M老师:我认为课程资源是个很广泛的概念,一切能用于丰富课程教学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谓“满眼皆资源,处处是资源”。

Z老师:我比较同意M老师的看法,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学校、家庭、社区中所有的资源。

D老师:我觉得Z老师的看法有点课程资源泛化,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在一些教师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课程资源的前提下,能否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个不得而知的问题!同时,部分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淡薄,在某一程度上也导致了课程资源缺乏与浪费。

如教师本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认为在课改中,课程资源应是信手拈来,学校应提供现成的课程资源;有些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不广,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的效益就不理想,当探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时,就好像是一个陌生领域的问题,对于课程资源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肤浅性,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进而导致课程资源的流失及浪费。

3.部分教师能力不足及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师资条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同时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瓶颈,它将极大地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是作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出现的。教师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用教材引导儿童活动、激发儿童投入活动的人;为儿童的发展创造更好环境的人;在与儿童的共同活动中提供必要且适宜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的人;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使之逐步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概念的人。但是我们的大多数教师长期习惯了学科课程的教学,习惯于按考试要求来规划课程内容,眼中没有儿童,不知道怎样来上这样的课。总的状况是,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课程还很不适应,缺乏实施课程的一些基本素质,如观察、了解儿童的能力,灵活地推动儿童活动的能力,随机地捕捉教育

机会的能力,生成与确定活动主题的能力,个别指导儿童学习的能力等等。

我所接触的教师当中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有国家级的、省级、市级、区级,用一位老师的话就是:可谓“层层培训,步步到位”、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不参加培训不能上岗,但是我们所参加的培训,觉得收获不大,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实践性,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更多需要的是一些来自实践的东西,如何去操作,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我们需要一些操作性层面的指导与培训,而不是听一些宏观的教育理论,那些理论确实也有用,但是说完了我们不会用或者说只能尝试着慢慢用。有时还没等想明白呢,培训就结束了,所以有时我们依然按部就班,用你们的话说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也没办法啊!教师的培训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践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践,实验教师感到有许多困惑。平时的学习,从培训内容上看,只不过是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的层面上,没有太多实际的东西,实际操作还是由一线教师自己进行摸索,他们需要的是与学科相结合,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例相结合的,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从培训的形式看,讲授、报告、讲座、听课、看课堂录像等形式较常见,实践性的内容教师难以把握。实验教师要的不是形式上的培训,而需要的是具有实践性的案例分析的培训。

作为一位实验教师,在新课改中,他们面对的是学生,应是成功多失败少,如果让教师们花很多时间、精力搞探索,定会有不少失败。虽在失败中可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对于老师是有利了,可是对于作

为实验对象的学生的损失可大了。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来讲,给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各类培训是多么重要。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与实践性,帮助教师通过不脱产的在职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指导活动的技能和能力,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实是目前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4.开发主体局限于专家学者,部分教师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部分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教师们能力所不及的问题,应该由学校来提供。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忽视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味采取坐等、旁观、被动利用的态度。一位老师与我谈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我们能力所及的问题,我们不能组织编教材吧,一是我们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时间,再者说来那也不是我们老师应该干的活!还有学校要是不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只能等待或者不停的要呗,时间长了也就无所谓了,课该怎么上就怎么上了!

在许多教师那里,教材便成为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编写一般由学科专家及富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而成,教材自身固然具有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示范性等特点,一些教师对教材的迷信造成了对教材的过于依赖,而“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最终完全盲从教材,成为忠实的“教书匠”,完全忽视了对教材以外丰

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这也显示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理解与认识的片面性。

5.家长的误解与轻视及来自社会观念的阻力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很多人其中包括许多家长眼中:品德与生活课程不过是孩子们玩一玩的课程,没有什么意思,学不到什么东西,重要的只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另外,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宝贝,活动的安全问题十分棘手,尽管教育部已经出台了有关儿童伤害事故的处理条例,但由于事故的复杂性,学校仍然顾虑重重。这些因素造成的课程实施阻力是相当大的。因此,除了继续完善必要的有关法规、制度外,向全社会,特别是家长进行新的教育观念的大宣传、大普及,让素质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也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内基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报告有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学生需要称职的家长。学生每天要在家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受到父母的性格、文化、素质、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多方面极大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关系到学生的一生。过去,人们对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似乎关注得还不够,简单地把家庭视为配合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辅助手段,家访、开家长会是较为单一的家校联系方式。现在,家庭这一丰富的资源理应受到学校和教师的足够关注,并争取在课程层面得到落实。

在教师看来,在学校内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他们确实有许多的实际困难,同时还存在如“工作负担重,无暇顾及”的问题,有“缺乏经验,开发能力和手段不足”的问题,还有“缺少经费和必要的外部条件”的问题,而主要不是因为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模糊”。在学校外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教师也确实有许多的实际困难,从总体来看主要困难包括: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大班额问题;不熟悉校外资源情况;经费难以解决等问题。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

1.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配备制度

师资条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同时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瓶颈,它将极大地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在所有课程资源中,教师是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固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教师队伍的合理配备也是不可少的,如一些学校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就能很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即有人专门研究,又能缓解师

资不足的矛盾。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最长期和最核心的工作,也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环节,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突破口和生长点。

2.建立多元的合作机制

新课程无论是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方法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和领域,仅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之间更紧密、更有效的有机的结合,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平等的、互动的教师工作群体。另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文化”不仅仅倡导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合作,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教研员及有关专家之间的合作,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研机构一体化教育网络的作用,才能创造出1+1大于2的效应。尤其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实现,仅仅是以依靠教师讲授教材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所不能胜任的,必须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合作。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建立多元的合作机制显得特别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散乱的个体只是一个潜伏性的力量,只有通过合理的组合,才能发挥其潜在性的作用,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3.改革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结构不合理的制度,使之均衡化

如果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把理想的课程计划付诸现实的行动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那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子系统。它的开发和建设也是一个复杂过程,要想使这个子系统运作正常,必须有一定规章制度作保障。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引起了课程权力的再一次下放,而校本课程开发政策的出台改变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使校本课程的发展走上了新台阶,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趋于均衡化。国家和政府在教育政策上必须保证,为品德与生活课程分配足够的基本资源,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包括提供足够的教师、时间、材料和设备,适当而安全的场所和社区。最重要的资源是专业教师,同时时间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计划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以适应学生学习、活动和所学内容的需要。此外,教师的教学准备和常规进修进间也必须纳入日常教学安排。因此,如何建立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师任用、评价、人员配置制度等,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

在教师的需求中,“加强对教师培训指导”、“希望参加形式多样、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培训”,“希望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方便地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都是所调查项目中排在最前列的。当前,应该认真分析研究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研部门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将新课程的理念积极地引导到培训工作中,恰当、灵活地结合调查研究、案例分析、问题解决、主题研讨、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加强对教师培训指导;开辟活

动基地;提供案例集或开发指南;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等,有效地指导教师选择、筛选、开发、利用、改造和创生各类形式的课程资源,使新的课程资源更加具有教育性、启发性、实效性和发展性。加强对教师的多级多元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5.建立学校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课程资源协调、共享机制

要对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和师生共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和交流各种课程资源,以适应学生日益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在专业教师以及场地设施等课程资源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真正的课程资源共享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经验交流和合作研讨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办学思想研讨等活动。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电影院、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加强管理,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辐射与共享。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上级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学校间及内部互助合作,一定能够实现课程资

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当然我们要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机制,发挥校外课程资源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辅助作用,我们应该坚持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开发策略,突出重点,而不应该本末倒置,用校外课程资源取代校内课程资源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

[2] 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彭阳,林光耀.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方小波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6]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 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8]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年.

[12] 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数学组张爱丽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数学教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传统教育的诟病依然存在,阻碍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受到批判,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以解决问题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提了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问 题的措施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在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存在差距,在培养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上还有些停留在表面,未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 宗旨观念不够牢固。从思想上来看,自己对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总以为自己对公安工作比

较熟悉,有时对待来访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就嫌麻烦,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好,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致自己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未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对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机关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已有 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的出现再想办法解决。对自己所干工作的业务和知识的学习放松了要求,没有自我加压和扩展自身价值的前瞻性。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

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在政治学习时存在应付心理,没有把参加学习和主动接受思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因此,在看问题、想办法上敏锐性不强,前瞻性不够,只是立足目前,不能放眼未来。在大是大非面前还尚能正确把握,但在小节方面就得过且过,不能从严要求自己。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教学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一直处于引进的状态,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加之理论构建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反思的角度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个转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解决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自动化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技术自80年代“移植”到我国以来,通过借鉴——协同——融合——创新,无论是理论还是开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学设计二正作者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然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处于引进的状态,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从教学设计者的角度看,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但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却缺乏更具体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形式,它依赖理论的指导,针对教学实践,对其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然而,我们以往的研究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七八十年代,国外一些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不断涌人我国,肯普(J.E.Kemp)模式,史密斯—雷根(P.L.Smith &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知识点: 1.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2.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3.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4.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提高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例1:40个同学分成了两组做游戏,如果从第一组调4人到第二组,那么两组的人数就相等了。原来的两组各有多少人? 根据题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两点:1,是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现在两组各有多少人;二是从现在两组各有的人数,倒过来推算出原来两组各有多少人? 【完全解答】 40= ÷(个) 2 20 20+4=24(个) 第一组 20-4=16(个) 第二组 答:原来的第一组有24人,第二组有16人。 举一反三:

1:小红和小明共有16张邮票,如果小红给小明2张,那么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 2:甲乙丙三堆黄沙共72吨,如果甲堆,乙堆各给6吨给丙堆,三堆就同样重了,原来的甲乙丙各有黄沙多少吨? 例2:车上原来有一些乘客,到和平桥站下去了12人,到十字街站又上来了17人,现在车上共有52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思路:现在车上共有52人--->十字街站没有上来17人—>和平桥站没有下去12人——>原来有多少人? 【完全解答】 52-17+12=47人。 答:车上原有47人。 举一反三: 1.三(7)班图书角有一些书,先被同学们借出了8本,后来又被借出了26本,这时还剩24本,图书角原来多少本书? 2.商场有一些电视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还剩200台,商场原有电视机多少台? 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1,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知识点1: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的替换 例1: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用去120元,已知一把椅子的价钱是1,求每把桌子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 一张桌子的 2

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就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班级管理随意化 目前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各项活动和事务性工作繁杂,班主任疲于应付,班级管理不能深入研究,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指导,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平时班级管理中,存在班级管理没目标或者目标不落实,在具体的管理中仅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出现了计划性差、随意性强,放手学生管理而不能及时有效指导等问题,在育人方面缺少耐心和连续性,将班级管理定位于学生的应试成绩,围绕取得良好的应试成绩而开展班级管理。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化、模式化,即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内在潜能,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仅仅注重学生在校、在班这一段时间的管理,没有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班级管理的随意化,导致了学生思想素质下降,心理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也人为地造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2 、班级管理内容片面化 (1)注重常规管理,忽视能力培养当今社会对其成员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生存能力等,当代中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通过教育,培养中学生的上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仅仅重视维持班级运转的常规管理,如考勤、清洁、纪律、学习、行为规范的管理。 (2)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指导文化课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积累,班主任搞好学习管理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推动他积极思考,乐于钻研。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好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好的学习方法意味着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班主任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但在学习管理中,班主任常常以学习要求代替学习指导,以管理学习秩序代替学习管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3 、班主任权威绝对化、从班级管理模式上看,由于长期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班级管理模式多是保姆式、警察式的。过多地强调了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在班级的实际工作中,甚至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变成主体作用、包办作用,班主任“有为”,而学生“无为”。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班主任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学生管教太严,限制过多,往往把学生造成一个个“小绵羊” 、“木头人”,丧失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造成多数学生只会服从和循规蹈矩,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班主任自己也容易陷入杂务之中,疲惫不堪,不利于其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4 、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化 班主任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有的班主任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好,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不注重教育方法。班主任教育方

解决问题的策略(1)及答案

专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填空题: 1.甲、乙、丙、丁四队进行篮球循环赛,那么只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_________场,比赛如果 采用淘汰赛,那么只要比赛_________场. 2.学校组织了艺术、电脑、体育3种兴趣小组,小玲准备最少参加1种,最多3种都参加,她一共 有_________场不同的参加方式. 3.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一共有__ __ 种不同的拼法,其中周长最大的是___厘米,最短是_____厘米. 4.早餐店有馒头、油条、大饼三种早点供选择,小华每天吃两种早点,她有_____种不同的搭配方法.5.已知4路公交车每隔15分钟发一辆,早晨6:00发第一辆,第六辆车的发车时间是____,那么中午12:15发第______辆车. 6.在十二生肖中,小明属龙,再过11年后,小明属_____,爸爸比小明大24岁,爸爸属_______.7.一架天平有2克、3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3个砝码在天平上一共可以称出________种不同的质量.如果这架天平还有一个6克的砝码,这时在天平上一共可以称出_________种不同的质量.8.张静4月5号、12号、19号…去奶奶家,她的哥哥4月4号、7号、10号…去奶奶家,兄妹俩4月_______号可以结伴去奶奶家. 二、选择 9.书架上有4本故事书和3本科技书,小明从中取出故事书和科技书各1本,有()种不同的取法.A.7B.4C.3D.12 10.用栅栏围成一个长12米宽4米的长方形苗圃,如果不增加栅栏,要使面积扩大方法是()A.减长增宽B.增长减宽C.不可能 11.妈妈给小明30元钱去买杯子,已知大杯子每只3元,小杯子每只2元,如果把钱正好用完,那么一共有()种不同的购买方法 A.3种B.6种C.9种 12.有1元、2元、5元和10元人民币各1张,每次取2张,可以有()种不同的取法. A.4B.6C.10D.14 13.两人见面要握一次手,照这样规定,5人见面握()次手. A.15B.12C.10D.8 三、解决问题 14.用24块1米长的栅条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围一围填在下表中. 15.旅游团有28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苏教版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三章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B) A、环境 B、问题 C、心境 D、课堂气氛 2、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形成问题表征的思维过程是(B)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3、定势又称为(A) A、心向 B、功能固着 C、学习准备 D、技能 4、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题步骤的思维过程是(C)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人们往往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其新用途,这一现象称为( C ) A、定势 B、迁移 C、功能固着 D、前摄抑制 6、从广义上看,功能固着也是一种(B) A、迁移 B、定势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7、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一方法称为(D) 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训练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头脑风暴训练 8、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D)。 A.爬山法 B.算法式 C.逆推法 D.启发式

9、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B)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逆推法 C.计划法 D.联想法 10、儿童在用积木搭建房屋的游戏中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C )。 A.计划法 B.逆推法 C.尝试错误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1、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在于(B)。 A.记忆容量大 B.归类和存储信息的组块大 C.知识容量大 D.动机强烈 12、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论说文,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要找出所要支持的观点,第二步是设计引言、比较论据及得出结论,第三步调整整篇文章,完成文章的写作。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的方法是(D)。 A.逆推法 B.联想法 C.计划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3、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可能的答案是: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直尺划线,可以垫高等。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D)。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二、判断题 1、广义地说,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则猫解决了问题。(√) 2、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误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 3、在对如何解决问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人们常采用尝试错误法。(√) 4、动机强度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5、评价解法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 三、填空题 1、问题即____与____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给定信息,要达到的目标)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____,从问题的____到达____的过程。 (认知操作,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3、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即____、____和____。 (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四个阶段。 (理解问题,寻求方案,尝试方案,评价方案)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十.我认为存在的问题: 1、品牌价值低。小米手机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没有设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研究品牌价值多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和品牌提升,在顾客心中没有树立起鲜明、独特的企业品牌形象,没有运用品牌价值来拓展市场的思路。 2、缺少硬件管控经验,小米并非硬件厂商,对于上游成本压缩能力有限,产能的稳定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是很大的挑战。 3、销售渠道覆盖能力有限,由于网购人群以一线城市为主,其线上销售模式难以对二、三线城市全面覆盖。 4、上网购买手机的前提是基于对手机品牌的足够了解及信任,而现阶段小米的用户以技术发烧友为主,用户群体单一,对大众消费者能否产生足够吸引力仍需观察。整体来看,小米在智能手机的市场表现未必理想,单独依靠手机终端很难赚钱。 5、售后服务。售后服务在国产手机中一直是一个叫较大的问题。小米手机刚开始进入市场,售后服务系统并不健全。十一.对小米手机的发展建议: 1、以发掘用户潜在需求从而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理念。小米应该更多的关心手机能干什么,而不是手机是什么。单纯的以户为中心的概念已经有点落后了。 2、多样化和用户自定义的MIUI系统是对小米的用户群体是极大的扩充。MIUI能吸引不少用户,小米应该为尽可能多的用户定制他们的适合他们MIUI系统系统界面和操作方式。小米同时可以吸收用户的优秀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奖励,再把这些亮点加入自己系统。为用户带来无限的、个性的、自由的、更适合每个个体用户的系统。 ◆问题分析:(1)品牌价值低。小米手机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没有设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研究品牌价值多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和品牌提升,在顾客心中没有树立起鲜明、独特的企业品牌形象,没有运用品牌价值来拓展市场的思路。(2)缺少硬件管控经验,小米并非硬件厂商,对于上游成本压缩能力有限,产能的稳定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是很大的挑战。(3)销售渠道覆盖能力有限,由于网购人群以一线城市为主,其线上销售模式难以对二、三线城市

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策略

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策略 一、问题解决的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这历来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探讨的重点。这里,我们分别介绍几种较具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或模式:试误说;顿悟说;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 1.试误理论 从心理学史来看,最早对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人,当推桑代克。在桑代克看来,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个试误过程。他的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的:他把饥饿的猫放在一个箱子里,箱子中有一个开关,猫只要碰动开关,就可以逃出箱子,吃到箱子外面的食物。猫在箱子里,一开始时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乱抓或乱咬箱子里的各种东西,直到偶然碰到开关。后来,猫逐渐消除错误动作,即把那些不能使它逃出箱子的反应消除掉了,而只是把成功的反应保持下来。 基于动物是“通过尝试与错误,以及偶然的成功”逐渐学会如何解决逃出箱子的问题的,因此桑代克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试误逐渐形成的。而且,桑代克还指出:猫之所以在箱子里做出各种尝试,是因为它们处于饥饿状态。因此,驱力和动机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正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机体才会去尝试各种反应,并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指导行为。 由此可见,这种问题解决是以一种多少带有盲目探索的活动为特征的,一种迷惘无望感常常会伴随这些杂乱无章的行为,即便通过尝试与错误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也不一定理解这种解决办法,甚至不能够告诉别人自己是如何解决的。如果要再次解决同一问题时,一切还需从头开始,尽管所花的时间可能会比以前少些。初次玩弄“魔方”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经历和体验。 2.顿悟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顿悟”现象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不是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错误才获得解决办法的,相反,解决的办法是突然闯进脑子里的。例如,我们有时对某一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突然一下子全明白了。心里在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以后碰到这类问题时,不必从头开始,马上就知道如何去做。 苛勒的经典实验说明了这种顿悟现象。他把香蕉吊在天花板上,猩猩最初试图跳起来拿香蕉,但是太高了,够不到。猩猩没有象桑代克的猫那样乱抓乱咬,而是呆在一边,突然,猩猩把边上的一个纸箱子移过来,爬在箱子上拿到了香蕉。在另一项实验中,猩猩关在笼子里,笼子外放着香蕉,笼子边上放着竹竿。猩猩最初用前肢去拿,拿不到后也是坐在一边,后来突然想到用竹竿把香蕉移过来。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猩猩马上会做这些动作,甚至做更复杂的动作,没有表现出“逐渐形成联结”的现象。 同样是用动物进行实验,为什么桑代克的猫要经过错误—尝试过程逐渐学会解决问题,而苛勒的猩猩却能表现出顿悟行为呢?苛勒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要作出安排,使动物一下子看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必要要素。如果把纸箱和竹竿放在猩猩看不到的地方,猩猩就很难解决香蕉问题。由于桑代克的猫在箱子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1)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

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

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中小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阐述了课堂管理的定义,分析中小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改善课堂管理环境、注重情感因素的渗入以及提高教师素质几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管理;问题及对策. 有人说“教与学只有本体论上的依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学不是教的必然结果。(徐妙中编著《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那么,怎样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呢?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好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课堂是中小学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课堂上充满了变数,课堂管理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从上课伊始到下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都必须首先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在有序的状态下学习。每项活动,每个环节,都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在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徐妙中编著《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有效、科学、合理的中小学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我国中小学课堂管理的现状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部分教师教学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传统、陈旧的课堂管理模式已日益突显出它的缺陷。 一、课堂管理的定义 对中小学课堂管理的定义进行考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小学课堂管理。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四个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这四个要素相互交织着并形成各种关系。管理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取得优良的成绩。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学要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 二、中小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苏教版教材的亮点,在教学实践中倍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本文试就该内容的教学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一、解决问题策略的本质 1.“策略”一词的渊源。在汉语中,“策”与“略”开始是独立存在的。前者有马鞭、鞭打、授爵或应答、谋划等义;后者有巡行、疆界、侵夺、法度、谋划等义。由于二者都有“谋划”之义,所以合二为一,组成“策略”一词。我国文献中最早使用该词的大概是《人物志·接识》,其曰:“术谋于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这里的策略,是指“计策谋略”的意思。汉语发展至现代,“策略”一词被解释得具体一些,但本意没有变化,仍含有计策、对策、谋略、方略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策略”的词条解释是:(1)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2)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 2.学习策略与认知策 略。就学习心理理论的角度来说,“策略”是目标指向的旨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或认知技能。它的学习应属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即属于学习策略及认知策略的学习范畴,因此,有必要首先对“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进行简要的介绍。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论述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认为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而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技能,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包括个体挖掘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学习策略的认识,心理学界大体有三种说法:“等同说”,即把学习策略等同于认知策略;“方法说”,即学习策略是加工信息的具体方法、技能与程序等;“统一说”,即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3.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是指当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任何问题都含有“给定”“目标”“障碍”三个基本成分。解决问题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给定)出发,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的作用下,调用(或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效地组织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活动,使认知操作活动实际起到消除问题的“障碍”,实现问题“给定”到“目标”的转换,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的一种内部心理机制。 4.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来看,比较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之间的区别,认为“策略”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指向学生应付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自己“内部的”行为,是比方法上位的,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对方法的使用进行有效指导;“方法”属于“战术”的范畴,是指向学生的环境,使学生能处理“外部的”数字、文字和符号等,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的成分,两者是明显不同的。然而,通过考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加涅指出,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的规则(即方法),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部思维过程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解决同一问题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脱离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能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是和解决问题的内容、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与应用”基本上与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企业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依靠一定的制度、法律、方法及原则对企业进行智能性管理的统一。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服务、管理、协调三大功能,作用于企业建设和发展,其意义十分深远。但是现实中,企业行政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创新对策来进行改善,这即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游击作风”十分普遍 在企业行政管理的操作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完全凭借主观意愿进行管理的“游击作风”。企业中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明确的分工、逐级授权的工作程序等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管理中完全凭借负责人或老板的意愿,缺乏科学的决策、研究及落实程序,这种运气主导下的管理形式,使得部门、机构、各级责任人形同虚设,严重影响着员工的势气和行政管理效率,导致了人、财、物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受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操作中,行政管理干部仍存在着一些机关习气、机关作风,这些干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不加考虑,而照搬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按部就班,繁文缛节,官样文章,文牍主义,笔墨官司,公文旅行,咬文嚼字,纸上谈兵,不讲实效,颐指气使,这样的管理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直接导致员工士气不

足、行政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三)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仍放在文书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具体行政事务当中,这一形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此外,企业为了同国家政府机关相匹配,亦会在其内部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关,而对这一机关的管理就成为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局限,研究范围集中于事务性活动。也正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着一些具体性的失误,导致了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欠缺。 (四)工作脱离实际 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在实施管理时,难以结合部门实际,所发布的规定难以推行,受到其他部门的排斥和反感。受到排斥之后,行政管理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情况的了解就更加欠缺,进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二、解决对策 (一)选择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 “游击作风”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混乱。要改变现状,就应将行政管理的重点放在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结构体系和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设置上,从而使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岗位处于一种良性的运作状态。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各岗位和上下级间的工作不仅要细化,还要对职责和权力加以明确,以减少管理人员间的相互推诿。 (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为了消除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就要求结合企业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来开展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必须从企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限500字以内) 研究的背景: 一、基于我校数学教师及数学课堂现状:我校是一所3年的新学校,数学教师16个,其中5名特岗教师,且是初、高中教师,4名选聘中学教师,数学教师平均年龄 32 岁。总体年轻化,学历高,有较好的专业理论,但不能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课堂;小学教材不熟、小学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是:一节课用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小问题”串讲,“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碎问、碎答、碎讲”,课堂是“问答串讲的讲堂”,呈现出“线性”课堂结构,因此借学生之口进行灌输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创设的问题情境缺乏数学思考的价值;小组讨论时,或者没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开始的热闹讨论,或者以教师的“越俎代庖”结束----课堂上,学生的“学”最终处于被动地接受,而教师的“教”仍处于课堂的中心,所能教的还只是知识与技能。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问题解决”方面的落实:“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中数学课程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具体表述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经历、体验、探索、尝试、反思

……”等动词,都伴随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渗透在每一个知识领域,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学生是“问题解决”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不是学生被动的实现,而是由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而实现的。二、实践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问题解决”理论实践、完善的过程,优化本校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使数学教师把数学专业理论落实到数学课堂中,深入理解教材、熟练运用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以教为中心,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实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不仅主动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获得认真思考后的成功体验,最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基于以上情况,选择“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研究,从“课堂问题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进行实践研究。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限200字以内)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2)教师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3)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研究。 (4)问题的解决的策略研究。 三研究目标(限300字以内) (1)教师能利用文本、微课等创设良好问题情境,走出“串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