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作业: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思修作业:当前社会公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

其中任何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都没有达到对全社会进行整合,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的程度,但同时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这种情况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一些领域中,传统道德起着主导的支配作用,而在另一些领域,现代道德则起着主导作用;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中还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已经接受了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也是传统与现代组合的矛盾体,存在着脑子里的现代意识与骨子里的传统观念的冲突,并常常陷入自我矛盾的激烈斗争之中。

可以说,当前我们在道德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双重价值标准的冲突和双重评价标准的冲突。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活动、现象常常会因为价值标准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许许多多的道德行为也往往因为面临着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而获得不同的价值意义。面对这样一种道德上的两难境地,人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从而陷入道德观念与道德价值的尖锐冲突之中。

人们在道德价值观上的混乱以及由此造成

的道德评价上的失范,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非道德现象:一些领域中的道德准则松弛失效,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突出表现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当竞争,产品的假冒伪劣等严重问题上;社会正义感和羞耻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淡化,荣辱感、是非观、善恶观混乱,社会道德心态近乎麻木与失调,一人受害众人围观而无一人上前相助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救人者反成为众人嘲笑、打击的对象,以至我们不得不用“见义勇为基金”来唤起人们似乎已趋泯灭的良知;藐视社会集体利益和社会生活准则的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盗卖国家资财,泄露国家机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日益激起民愤;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和道德教育迟滞低效并发生萎缩和扭曲,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的功能作用发挥无力,人们普遍感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并对当前的一切发生怀疑,造成自信心与理想信念的失落以及道德观念上的错位。

上述一系列不道德现象,的确是一种社会现实,而且相当严重,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单位来

讲,对于某些地区、某些个人来讲,不能不承认其道德水平是下降了,我们的执政党和政府的某些高级干部严重腐败,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说明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显然,我们不能说局部的道德水平下降是不存在的,更不能说这些不良现象是一种可以不必挂怀和忧虑的“表面现象”。勇于承认现实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良现象,才是实是求是的态度。粉饰现实、否认不良道德现象泛滥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腐蚀,就会使人们变得麻木不仁,最终酿成大祸。

但是,我们反对不顾社会实际状况而把现实道德说得一团糟的观点。道德观点陈旧,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新的道德的萌芽,就必然会觉得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从而得出否定性的结论。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代的道德家们无一不是把夏、商、周三代乃至尧舜、神农的原始时代看作是道德的最理想的时代,几乎是在每一个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一些道德家们都会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哀叹。但是,人类的道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天不如一天了吗?显然不

是,历史上的道德家们在认识上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就是要么拿历史上某一阶段所达到的最好的道德状况与现实社会最不如人意的道德状况相比,要么拿自己幻想中的古代道德状况与现实道德状况相比,这样比来比去,“今不如昔”的结论也就再所难免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必然要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既然要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肯定和认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包括:企业自主自立观念、带动致富观念、守法经营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效率观念,以及在不损害集体与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等等。现在,中国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谈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压抑自己的个性和合理欲望,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并非道德的退步,而是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结果。

审视和认识现实,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安排未来;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