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态

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态

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态
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态

第12卷第1期2009年1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malof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01.12.No.1

Jan..2009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态

郑雷莹

(漳州市木偶剧团,福建漳州36300)

[摘要]布袋木偶戏戏台设计艺术是布袋戏艺术的分支艺术,应与布袋木偶戏表演艺术一样受到重视。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制及戏台设计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布袋戏戏台的初始形态、坐式单秀时期的窗式戏棚形态、坐式双弄时期的牌楼式戏棚形态。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布袋戏戏台的艺术发展规律,布袋戏戏台的形制结构受到布袋戏表演形式的限制,布袋戏戏台与布袋戏表演方式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形制结构;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123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9x(2009)01.82-05

木偶戏,旧称傀儡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人(假人)进行表演的艺术。掌中木偶戏是众多傀儡戏家族成员中的一种,是把木偶套在手掌上,由指掌直接操纵木偶来表演的一种戏。掌中木偶戏在闽南一带及台湾地区俗称“布袋戏”。布袋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精湛的木偶制做工艺和惟妙惟肖的表演技艺一直为广大观众所赞叹。然而,作为衬托木偶表演的布袋戏戏台美术的研究创作和继承发展等问题却处于被忽略状态,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在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该文化遗产的具体科目里,布袋戏戏台艺术作为其衍生分支艺术,它的发生发展同样反映出民间乡土文化繁衍的轨迹,对它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也是必不可少的。布袋戏戏台设计属于布袋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传统布袋戏戏台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沿革同时也反映出每个历史时期布袋戏表演艺术的发展规律。

布袋戏戏台的初始形态

布袋戏历史悠久,但究竟起源于何时,由于有关布袋傀儡的历史文献记载较少,目前尚无确切定论,只能从不多的一些民间资料、地方志或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记载中,觅其初始时期舞台形态的踪迹,如晋代王嘉《拾遗记》中所述: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或变为虎凹,口中生人。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宛转屈曲于指问,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玄丽于时。乐府皆传此伎,至末代犹学焉。…

文中对掌中傀儡的表演形式特征做了描述“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宛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并且其形象“神怪倏忽”,其中未提及专供表演的台子、戏台之类,可见当时布袋戏作为娱乐技艺或依托于某种仪式的道具而存在,其表演空间是随机的、不定的。又如敦煌莫高窟第31窟有一幅唐代壁画《弄雏》,画中有一位妇女手托木偶在给身边的孩童表演,其木偶的形状大小与传统的布袋木偶十分相似。④从这幅壁画上的内容可看出当时布袋傀儡作为游戏把玩的介质存在于民间,它的表演性质是即兴的,谈不上固定专用的表演空间。

由此,可以约略估计布袋戏的初始形态是作为娱乐或依托于某种宗教仪式配套而存在的技艺,其表演空间是随机的或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场所,还未形成专供表演的台子、戏台之类的建制。

[收稿日期]2008—12—01

[作者简介]郑雷莹(1972一),女,福建漳州人,三级舞美设计师,主要从事木偶美术研究。

①洪永宏《福建布袋木偶戏史考源》,引自《偶人世界》,福建艺术学校龙溪木偶班编印,1984年,第67页。

第1期郑雷莹: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态83

形态

二、坐式单弄时期的窗式戏棚

在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布袋傀儡开始用于演绎情节故事——演戏的早期,布袋戏表演技艺逐渐脱离纯粹耍弄把玩的形式,成了一些民间艺人谋生的职业。艺人配备了戏具戏袋(箱)等操演戏偶的专门用具,这些戬具戏袋(箱)经过简易拼装即成了专供戏偶表演的台子。它的特点是简单而易拆装,便于游走乡里。这从“布袋戏”名称由来的说法中可得到证实——之所以叫“布袋戏”,是因为演布袋戏的行头装备简单轻便,用布袋就能装上所有的戏具,往肩上一挑就可以到处游乡演出,很方便,当地人称它为(担)布袋的戏班。旧1

到了清初,民间已十分盛行这种掌中傀儡,早期的演出方式为坐式单弄,因戏班行囊戏具挑起来仅一担,故而又有“肩担戏”之称(也有称“扁担戏”),从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所载可见一斑:

凤阳人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闹,词白则以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3]

图1清代民间肩担戏戏棚

(吕理政《布袋戏笔记》)

“围布作房,支以一木”,即用一根木棍把小戏台支撑起来,戏台下方围上布幔,以遮挡在布幔房里操弄戏偶的艺人不让观众看到(见图1)。肩担戏的戏台小巧玲珑,用木框搭建,戏台上方有中国式的屋顶。现在尚有少数肩担戏形态的木偶戏流传在民间,仍以穿街走巷的形式演出(见图2)。与肩担戏同宗的北方“傀儡子”戏台样式也大致相同,且看清代蔡省吾的《燕市货声》的记载:

傀儡子,一人挑担鸣锣,前囊后笼。耍时以肩担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戏台,下垂其蓝布围,人笼皆在其中,笼内取偶人,鸣锣衔哨,连耍带唱。∽1

图2崇明县肩担戏小戏台

(《上海木偶皮影戏志》)

“耍时以肩担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戏台”,这里用于支撑小戏台的支架是扁担,戏台也是木头雕制的,艺人钻进布幔中,以手托木偶,一边表演动作一边脚踩锣鼓、口中念唱或塞进哨子发出动物和自然界的响声。至今福建境内仍保留有早期坐式单弄戏棚的样式,这种坐式单弄戏棚为窗式结构,戏台台板④高度与肩基本持平,戏台表演区宽约0.8米,台板以上高约0.5米,深0.38米,早期戏偶身高约20~27厘米,这样的舞台空问尺寸刚好适合一个人左右两手同时曲臂平

①俗称“走马板”,布袋戏偶演出时象征地板的舞台板,也是操偶艺人托偶表演时手臂倚靠的水平参照面板。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卷

举操弄戏偶活动的范围。上述摘文中“一人挑担鸣锣,前囊后笼”,这里的“囊”即装行头的布袋,“笼”即竹蔑编的戏笼(戏箱),就是内装木偶、道具、奏乐用的鼓锣钹之类乐器等戏具的箱子,戏箱有木制也有竹制,各地略有不同。演出时拿出戏箱内器物后供艺人落坐,戏箱两侧各捆扎两根小木柱以支撑起戏棚的后半部分。戏棚后部分的高度和宽度与前棚相同,深度则比前棚小戏台稍深一点,外围通常也用布幔遮掩。棚后区是艺人操偶的“后台”重地,艺人落坐于棚后区下方的戏箱上操偶,身后棚内左右各有一横架,上捆扎竹签,用于插供换身的众多戏偶;棚两侧架下挂锣、钹等乐器和道具袋;戏师前面膝盖上方的部位,还悬挂一u形布槽(俗称“布斗”),用来搁放即将上场的戏偶(见图3)。

图3坐式单弄戏台侧面结构图(郑雷莹绘)

坐式单弄时期布袋戏台的形态特征综合出来有以下几点:戏棚一般搭建在祠庙的大戏台上、民宅大厅的方桌或平地上,拼装起来的戏棚体积小巧玲珑,拆卸后的戏具行囊简单轻便,易以携带,方便游走四方,这种可拆装组合,轻装简带的特征使布袋戏演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自由性;中心视点——小戏台在戏棚前上方,呈窗式结构;用于搭建戏棚的戏具戏箱具备多种用途,如戏箱既是装戏偶戏具的容器,又能用作加固支撑戏棚的小木柱的基础重物,同时还是艺人落坐操偶的座椅;戏棚后半部加固的横支架可插挂备用戏偶、道具袋和乐器等;小戏台台板下的布围既遮挡了操偶艺人免于穿帮,其内侧艺人坐着的膝盖上方空间又能悬挂布斗来搁放即将上场之戏偶。戏棚虽小,功能却很齐全。这种能够使说、唱、耍戏偶、奏乐、戏偶换身、换道具等繁杂程序皆由一个艺人来完成的戏棚设计,如果在结构功能与实用表演的结合上没有十分严密、合理、紧凑的安排是做不到的。

三、坐式双弄时期的牌楼式戏棚形态

清代中叶,傀儡戏在漳州城镇迅速发展,各地请神、祭祖、庙会、喜庆、还愿等社庙醮仪都少不了请傀儡戏到场演出。当时布袋戏班已相当专业化,并产生大量布袋戏班社,众多的戏班社争奇斗艳,上演的剧目十分丰富,多数为幕表戏(口述本),其中有全本戏、坠子戏(折子戏)、连台本戏等。这些戏中,人物角色众多,有的戏要连演十几个小时,而单人自唱、自演、自伴奏的表演方式已不适应演出需要,因此布袋戏的表演姿势开始由坐式单弄演变为坐式双弄,即前台操弄戏偶的艺人由一人发展到两人,一个为头手(正手或上手),另一个为二手(副手或下手),并增加了后台伴奏乐队三到四人,打杂一人,形成了有一定规制的戏班(见图4)。

勿庸置疑,随着戏班操演规制改变之后,戏台结构形态也随之改进,首先戏台加宽加大到约1.4~1.5米,可容纳正副手两位操偶艺人并排落坐,原有兼坐椅功能的戏箱置于艺人身后,代之以高度相当的长条木凳,台板上方表演区纵深比单弄时期增加了近一倍,约O.5~0.6米;其次,戏台造型模仿中国吉建筑宫殿、坛庙的形状,讲究美观;第三,演奏配乐不再由操偶艺人兼管,而有专门的乐师候坐于木偶戏台的左边,戏棚体积加大后已不适合搭设在方桌上,必须搭建在寺庙旁的大戏台上或街边、庭院的平地上,即落地式戏棚。p。

这个时期的戏棚因外观模仿古建筑宫殿、坛庙的牌坊楼阁之形状,故称牌楼式戏棚。牌楼式戏棚发展到民国时期其雕饰工艺已相当考究,牌楼的结构分三个部分:上部分的盖子(或顶棚)、

第1期郑雷莹:漳州布袋戏传统戏台的形态

85

图4新南福春班坐式双弄戏台(陈锦堂口述,郑雷莹绘)

中间为表演区的彩屏部分和下面的底座。盖子上方的屋顶饰以木雕的瓦当和图腾纹样的角翘、脊

饰,屋顶下雕有龙凤、飞禽走兽或莲荷花草的横梁正中挂有一个匾额,上有鎏金的布袋戏班名

号。中间彩屏部分是表演空间,包括上下两个表

演区,下层是主要的表演区,表演区后方的屏风

上有彩雕镂空的三个门,是模仿戏曲的门帘台帐

(守旧)结构,所不同的是戏曲守旧的上下场门为右边出将、左边入相,而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上下场门为左边出将、右边人相;上层的表演空间则要小得多,是一个特殊的“楼上”表演区,亦可象征天上的神话世界,木偶可以串上跳下“楼”作“飞套”①表演,“楼上”屏风亦刻有透雕的彩窗;表演区前方的两侧有两根对称的龙柱支撑屋顶盖的前檐(也有在彩屏两侧另加两根的),精雕细刻的龙柱边上还饰有小巧玲珑的木雕栏杆。牌楼的底座部分提供了舞台板的功能和遮挡操偶艺人的作用,舞台板下方是精美的木浮雕挡板,上面雕饰有人物、神仙、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这种牌楼的外观色彩鲜艳华丽、雕饰

精美,结构布局周密细致(见图5)。

图5漳州徐氏“天然班”布袋戏台(郑雷莹摄)

牌楼式戏棚保留了坐式单弄时期可移动、可临场组合拆卸的特点,由于坐于棚内操弄的艺人多了一人,其规格尺寸比窗式戏棚大,外观借鉴了中国古建筑的样式,应用透雕和鎏金彩雕工艺制做,不仅展示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而且为布袋戏提供了较丰富的舞台表演空间,是

①即“抛手套接”,这原是从北管布袋戏传统的绝招“跳花窗”脱胎而来。为表现剧中角色本领或武艺高强,把套

在掌上的木偶从手中抛出飞上天或翻筋斗跃入场,在木偶即将落地的那一刹那又奇迹般地套回在自己的掌上继续表演。

86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卷

民间戏剧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但这个时期的表演方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由坐式单人操弄转为坐式双人操弄,因而其服务于表演的戏台空间结构形态也相应没有本质上的大改动。早期布袋戏的表演是模仿戏曲形式,在以不变应万变的非写实性程式化表演中,任何地点、时间和环境的交代,都通过戏偶(演员)的唱、做、念、打来表现,戏偶(演员)的表演因素被强调到极致。在这种条件下,戏台只是表演的场所,不展现角色的物质环境,不注重外部世界的表现,舞台布置的简陋就形成一种既定的传统。因此,在根深蒂固的重偶(演员)轻物、以表演为中心的观念中,传统布袋戏戏台是以虚拟为主的表现方法和时空处理观念的舞台形式,是程式性的场面布局及砌末运用、相对自由的舞台空间和装饰性舞台画面。因而早期布袋戏只有“戏台”(或“戏棚”)、“场”的概念,而没有近代新式剧场出现后的“舞台”之称和布景概念。

四、结语

传统布袋戏戏台从早期借用祭祀娱神活动场所临时搭建的简易戏棚,发展到专供戏剧演出的专业形式,戏台形态经历了从虚拟(元)到简单乃至繁复严谨,从遮挡操偶艺人的实用功能到讲究美观,并与表演内容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上看,其进化演变的轨迹与演出形式、表演方式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演出环境和物质技术条件及当时戏曲舞台观念的影响是布袋戏台构成的基础;戏台的结构形式受表演方式的牵制,戏台须革新旧有的形态以适应新的表演要求,而戏台形制的改进程度亦反过来制约表演方式的发展。因此,我们看到,布袋戏戏台与布袋戏表演方式是互为促进、互为制约的动态联系,两者在相互利用、相互制约、相互改造中不断演进。

[参考文献]

[1]王嘉.拾遗记:卷二[M].萧奇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53.

[2]简博士.漳州地方戏曲[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3]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251.

[4]蔡省吾.燕市货声[M]//刘霁,姜尚礼.中国木偶艺术民国二十七年双肇楼丛书刊本,185页.[5]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50.

TheShapesofTraditionalStagesforZhangzhouBudaiPuppetShow

ZHENGLei—ying

(zhangzhouPuppetShowTroupe,zhangzhou363000,China)

Abstract:Theartofdesil徊ngstagesforBudaiPuppetShowisabranchofBudaiPuppetShow甜,towhichasmuchimpor—tanceastheshowartitselfshouldbeattached.ThechangesaIlddevel叩mentofZhangzhouBudaiPuppetShowstagesincludetheinitialfo瑚,windowstagetentfo咖forposturesofsolo~sittingpe—’onnerandtlledecoratedarchwayfonnforposturesofdouble—sittingped’o珊ers.Fromthis,alawcanbedrawn:thefomlsandstmcturesofBudaiPuppetShowstagesarerestdctedbythepe工fbmingfoHnsandbothofthemareinter—promo“onalandinterdependent.

Keywords:ZhangzhouBudaiPappetShow;

tmditionalstage;fonnandstnlcture;developmentlaw

(责任编辑陈蒙腰)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 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413·

国内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中国传统建筑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小至住宅,大至寺庙、宫殿,都不是集中在一座建筑内来解决。中国建筑在的大,并不显现于单座建筑构成的庞然大物,而是靠群体的组合来体现。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关系首要是位置,其次才是体量和形式。通常,一个住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都是指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的整个建筑群。建筑空间由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分隔、过渡、转换、对比、分界、产生一种空间的节奏,可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群体空间艺术所在。 1.间 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往往由四柱构成“间”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单体建筑则由“间”,或由多个“间”构成单一的“通间”,或分隔成“一明两暗”的形式;再是三排柱的“分心槽”、“单槽”形式;四排柱的“双槽”形式;内外圈柱的“金厢斗底槽”形式。他们适用于不同用途和规模的建筑。 2.庭院 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空间基本单位是由两排构架围合成的“间,间又组成“幢”,再由幢围合成“中空”的庭院。庭院无论在住宅、庙宇或皇宫中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它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将室外生活引向室内,庭院的大小与形状是根据房主物质、精神需要、经济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庭院是比间要高一个层次的空间单元,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

筑一般都不是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体。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的“有无相生”。 3.廊 房廊(柱廊) 、前廊,或前后廊,或周围廊,它是平面、空间的一种扩大和联系之物。廊可作为透景、隔景、框景用,造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让空间产生变化,与庭院式的布局相关。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是四面房屋包围庭院,形式封闭型的中庭式建筑。住宅是这样,宫殿、寺庙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庭院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单体最为雄伟,面对中轴线,其他建筑三面围绕,形成对称,与主要建筑取得陪衬、均衡。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外实内虚型。第二种是将主要建筑单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边非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四面围合,气势上逊于主要建筑,势态向中心收拢,也为对称布局,与主要建筑取得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内实外虚型第三种是建筑群体外廓不规整,院内各建筑作自由布局,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细品方知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型。 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 1.哲学思想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天人,合内外”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作者:————————————————————————————————日期: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旅游管理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传统村落旅游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趋势,针对于这一现象,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建筑学等各科学科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关于村落旅游与村落形态变化方面的研究依然还很少,因此,展开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本文中,主要针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赵敏 作者简介:赵敏1980 年12 月生女民族汉籍贯:河南遂平人,本科学历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近年来,旅游的热点已经逐渐倾向于很多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村落,并且游客量也在逐年的上升。随着这些传统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热点,相关方面的专家也开始展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来说,尤其是被旅游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各科学科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且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发现,逐渐的揭开传统村落的神秘面貌以及传统形态的变化,虽然传统村落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学科研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领域。本文主要以实际的村落来作为研究的例子,并且阐述相关的观点。 一、研究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很多游客都聚集到传统村落来时,从物质形态上,也让传统的旅游村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不一,有一些传统村落因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s://www.doczj.com/doc/c8355826.html,/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 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 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 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 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 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

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 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 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 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 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 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作者:张圣侃 指导教师:魏秦

摘要: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理性主义追求,强烈的整体意识,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Abstract:Spatial form of our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bviousl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tial space 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wo parts. Mainly by the pursuit of rationalism in ancient China, a strong overall sense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spa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pace form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认识摘要:从人们对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认可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环境必须学习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并加以继承、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构成;传统文化;环境; 一、概论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建筑上发展的很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和贡献。虽然发达国家在建筑空间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影响着全世界的建筑设计方向。但是世界建筑的发展绝不能是一家独有。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我国建筑空间理论及构成特点,吸收西方建筑进步之处,探寻我国建筑设计趋势,是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建筑空间构成概念,中、西方有各自理解,这一点在两者传统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建筑专业的人来说,一切传统的和历史的建筑知识都是自己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基础知识。“现代的科学技术源于西方”这个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视。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作品、有关建筑的史实都是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今后的建筑发展,更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如何用于今日,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如何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且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仿古设计者有用,作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者似乎不用对斗拱和雀替的作用有太多了解。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提起中国传统空间,使人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哲学中,“有”、“无”代表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和非实体属性两个方面。对于建筑来说,人们实际使用的不是墙体、柱梁、屋顶,而是由它们构成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场所不能脱离这些围合、支撑构件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老子深刻地点出“有无相生”,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王浩锋叶珉 关键词:宗族组织,村落形态,空间构成 1.引言 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规划”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宗族经常出面调动集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村落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系、道路、桥梁等,同时大举兴建祠堂等公共建筑并通过其体现宗法制度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在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商业的兴盛为那里大量祠堂的出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宗族房份的形成,大小房支都拥有各自的礼制和生活中心-祠堂。村落中祠堂前面多有供宗族成员聚会的小型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和街道组织也比较工整,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空间节点(图1)。住宅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的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认为,村落的发展受宗族裂解的推动和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宗族的社会等级结构转化为村落的空间结构。村落以房支祠堂为中心组织各自的空间领域,最后形成以宗祠为中心、以支祠为次核心的多层次空间等级结构,如图2所示(董卫, 1986;余英, 2002;张十庆, 1986)。 然而在我们对徽州村落的研究中发现,上述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房份的形成和共有财产以及祠堂的建设并非同步,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房支祠堂的修建通常较晚(高寿仙, 1995)。荷兰汉学家Zurndorfer(宋汉理)的研究表明,由于非常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十六世纪时徽州宗族的内部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基于经济占有权而非长幼辈分的等级秩序(1989)。况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宗族成员的多次迁入迁出以及地产兼并,即使依据房份划分的空间领域相信也早就变得面目全非。这种质疑在我们进一步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印证。 2.研究方法-空间句法介绍(Space Syntax) 空间句法是伦敦大学建筑学院希列尔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Hillier, 1989 & 1996; Hillier & Hanson, 1984)。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该方法把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描述转述为空间系统中各个空间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相对关系,从而试图揭示表面形式背后的深层空间结构特征。在其方法背后是一套关于空间形态的理论,该理论假定城市和聚落的空间组织都受到某种“形态法则”(Morphological laws)的影响,人类社会通过这些形态法则在实体环境中再现其种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受到空间形态的影响。而空间句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空间形态法则如何在各种空间形式中产生不同的空间界面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表述。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描述有两个基本概念:一维的线性(Linearity)和两维的凸起程度(Convexity)。一维的线性描述一个空间和其相邻空间可能形成的轴线延伸程度;两维的凸起程度指的是空间的宽度大小和尺度。一个连续空间系统可以解析成许多个由实体环境边界所限定的“凸状”空间(图3-a)。这些“凸状”空间相互所形成的线性连接构成轴线,它指的是一组“凸状”空间不受视线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中国民间美术内容种类繁多、寓意深邃、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2.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 4.教材的创造性运用: ①运用大量的实物资料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创设情境。 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民间美术的工艺制作过程,促进教学目标的实

现。 ③播放反映现代福州民间美术状况的录像,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世界文化大交融的情况下,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和长远的意义。5.教学方法:直观法、启发法、观察法、归纳法、讨论法、欣赏法 教具:部分民间美术工艺品、有关录像、多媒体课件 学具:自己家中部分民间美术工艺品一二件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 展示剪纸图片: 问:走进这间教室有什么感觉? 答:有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 问:为何有这种感觉? 答:通过四周的玻璃窗上贴满窗花(属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属民间美术 2.讲授新课: 过程(出示课题:第十六讲乡土情浓——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播放有关录像) (2)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民间美术基本审美特点: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②质扑率真,随意大方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它在艺术上集状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那种内在的真挚、善良、坦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3)如何欣赏民间美术?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都有哪些? 中国民间工艺品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相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 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 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精品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民俗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以前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因为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 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被誉为中国著名艺术博物馆之一。现在我中国民间艺术网站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族古歌、古舞、古乐艺术等。 中国民间影视艺术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篇章,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并逐步成熟的电影艺术和随之产生的电视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借助于光电的魔力,把逼近于现实生活真实的影像和声音再现于银幕和屏幕上,这不但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经历代发展,传承至今,其种类因地域而别,内容十分丰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阵舞》是由古代战争中的陈兵布阵演变而来。《打独角兽》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与兽的搏斗。《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和《猫蝶舞》是典型的模拟舞蹈。《打春牛》和《打铁舞》是模仿人们生产劳动时的情景。《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

形态与空间艺术名词解释较全

1.功能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的,这在建筑中叫做功能。 2.空间:建筑对人而言,真正有用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建筑壳体而是空间本身。 3.螺旋发展:建筑的发展通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回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形式的上升。 4.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5.“凝固的音乐”: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此过去人们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6.量、形、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空间的形状,空间的采光通风及日照条件。 7.动态均衡:与静态均衡相对,这种现象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如旋转的陀螺、展翅飞翔的鸟,奔跑的动物等,这种形式的均衡,一旦运动终止,平衡的条件将随之消失,因而人们把这种形式的均衡称之为动态均衡。 8.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 9.外部体形: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同时受外部空间的制约。 10.建筑群体组合:如何把若干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性,才能真正地形成为群体。 11.空间组合形式:若干空间以什么样的方式衔接在一起。 12.空间序列:指空间的先后顺序,是设计师按建筑功能给予合理组织的空间组合。 13.走道式: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的狭长的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14.单元式:各使用空间围绕楼梯来布置的空间组合形式 15.套间式:使用空间相互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16.包豪斯学校:格罗皮乌斯设计的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它以注重功能而著称,包豪斯打破了学院派的对称法则,以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按功能要求加以组合,并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基础上,利用材料、结构来表现新颖完美的外形。 17.流水别墅:流水别墅是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赖特设计。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新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有机建筑是一种活着的传统,它根植于对生活、自然和自然形态的情感中,从自然世界及其多种多样生物形式与过程的生命力中汲取营养。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19.大跨度结构:为满足使用要求而建造的大空间大跨度的结构形式。 20.半木结构:它是一种露明的木框架结构,平面形状规则,而且使立柱、横梁、屋顶结构、斜撑构件明确区分开来,各自负担这不同的功能,同时又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21.框架结构:将用来承重的结构和用来分割空间的帘幕式墙体明确的分开,从而有效发挥出各自特长的一种结构体系。 22.“墙倒屋不塌”:我国古建筑所运用的木构架结构,构件采用榫卯连接,由于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做到“墙倒屋不塌”。 23.砖石结构:指用胶结材料砂浆,将砖、石、砌块等砌筑成一体的结构。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413?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郑鑫 邸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 深宅 窄院 封闭 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 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 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 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 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 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 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 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 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 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 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如图1), 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芃

谈中国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现状

谈中国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现状 [摘要] 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是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的固定区域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文章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形态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在城市化和全球化过程给村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期对村落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传统聚落;形态;影响因素 就聚落的形态而言,中国传统聚落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类型。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是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的固定区域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中国传统的村落聚村而居,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中国传统村落聚落的特征 乡村聚落形态一般指的是村落中大规模的、静态的,永久的物质实体,例如建筑物,街道,设施,山丘,河流,甚至树木,这些物质实体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用他们的方式,他们的质量以及他们的所有权。一个良好的聚落是一个开放的聚落、可及的、多样的,有适应能力的聚落。 1.1活力 一个聚落形态对于生命的机能,生态的要求和人类能力的支持程度,对于一个有益健康的有良好生态功能的,有利生物生存的环境,由三个重要的特征构成: ⑴延续性 村落的生存条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物质的供应与弃置;居住的密度与资源的相对比例;聚居位置;建筑物的布局对口照和空气流通的影响;以及对空间,土壤和作物恰当的保存方式,使其能维持所需的供应。耕地,暖房,保护林,灌溉系统,水井,室内通风,排水道.垃圾场等是提供人类生存条件的空间设施中的一部分。 ⑵安全 好的聚居地是一个没有各种危险,毒害和疾病或者是能够控制的地方,要达到这种安全目标,要注意空气和水的污染问题:食物的污染问题:对有毒物质的管理;对疾病和传染的控制;对意外事故的预防;对暴力的防范;防洪,防水,防震。

形态与空间造型简答题汇集

一、建筑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 1,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人们建造房屋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即建筑的使用功能。一定的功能要求只能采用与之相应的空间组合形式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相反,同一功能也可以由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这就说明,功能对空间形式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建筑为了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必然也随之发生变化。 2,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人不同于动物而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因而供人居住或使用的建筑应考虑它对于人的精神感受上产生的巨大影响。 3,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一定的功能要求需要与之相应的空间形式,而某种空间形式又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 4,从建筑发展趋势方面来看,建筑的发展是由于其内部矛盾即内容,手段和形式这三者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制约而造成的。这种矛盾运动,最终产生了建筑螺旋形式的发展。二、如何通过虚实的处理,使建筑立面得到良好的对比效果? 虚与实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没有实的部分整个建筑就会显得虚弱无力,没有虚的部位,建筑就会显得呆板、笨重、沉闷。只有巧妙的运用虚与实的各自特点,从而使得建筑外观既轻巧又坚实有力。在立面处理中,为形成虚实对比,必须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把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都相对集中在一起,而使某些部分以虚为主,虚中有实;另外一些部分以实为主,实中有虚。这样不仅就某个局部而言虚实对比强烈,而且就整个建筑也可产生良好的虚实对比关系。除相对集中外,虚实两部分还应当有巧妙的穿插。如实的部分环抱虚的部分,又在虚的部分中局部的插入若干实的部分;或在大面积虚的部分,有意识地配置若干实的部分,这样就可以使得虚实两部分相互交织、穿插,构成和谐悦目的图案。 三、用对称和不对称均衡的道理,虽然可以解释许多传统形式的建筑,但却不能解释某些新建筑。例如由贝聿明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东馆,用传统的观点来看,是不均衡的。请对比说明新老建筑的均衡问题。 均衡有一个相对于什么而言的问题。传统建筑不论是对称还是不对称,一般都有一条比较明确的轴线,这实际就是均衡中心,所谓均衡就是对它而言的。某些新建筑,由于废弃了传统的组合概念,根本不存在什么轴线,因而均衡问题几乎由于失掉了中心而无从谈起。另外,传统建筑主要就立面处理而言,是一种静观条件下的均衡。某些新建筑则更多的是考虑到了各个角度特别是从连续的运动过程中看建筑体量是否符合均衡的原则。因此它比较注重动观条件下的均衡。如果必须有一个均衡中心的话,传统建筑的均衡中心只能在立面上,而某些新建筑则应当在空间内,很明显,后者比前者复杂的多。为此,新老建筑不可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